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部分
《沙扬娜拉》徐志摩
一、基础知识:
1.徐志摩:中国现代时期著名诗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2.胡适将徐志摩的人生观概括为一种“单纯信仰”——即爱、自由、美。

3.《沙扬娜拉》是徐志摩在陪同泰戈尔访日期间所作的组诗中的一首,收于他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

4.新月派:1923年徐志摩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标志了新月诗派的形成。

其成员有胡适、林徽因、陈西滢、闻一多、梁实秋等。

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突出的贡献在于新诗的格律性方面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使新诗克服过度散文化的弊病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文本分析:
1.徐志摩在《沙扬娜拉》诗中选用“水莲花”的意象,其用意是:
水莲花以其独特的风姿和文化内涵为徐志摩见爱,并与自己的心中所爱从外在的风韵和内在高雅的气质相吻合,李白所言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是一种“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自然之美,以其喻人,特别是那些正值青春妙龄、贞白清纯的、不沾染任何俗世的污浊的女孩,这个意象可谓熨切至极。

2.本诗创作艺术的独特之处:
《沙扬娜拉》在表层语句形式上呈现着西方现代诗和中国白话诗的面貌,句式散文化、措词白话口语化,浅显易懂,明白晓畅,但在深层传达形式上,如双声叠韵、复沓与叠唱、杂言句式、意象的选择、叠显、悖谬、化美为媚等却严格遵守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抒情模式,特别是与将情感消于意象之中,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唐诗宋词传统相暗合,是闻一多所提倡的“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也是现代诗中简约传神,只可把玩、品味,不可肢解和临摹的妙品。

《鸭窠围的夜》沈从文
一、基础知识:
1.《鸭窠围的夜》选自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2.《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19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3.《湘行散记》与《湘西》代表着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

集中体现出沈从文散文艺术的独立创造,从中显示出沈从文反映人生现实的美学原则。

4.《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鸭窠围是沅水流域的一个地名。

5.《鸭窠围的夜》一文的表现手法以叙述为主。

6.沈从文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短片小说《柏子》;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长卷《湘西》等。

7.20世纪30到40年代以描写湘西风俗文化和山水人情著名的作家是沈从文。

8.1934年左右,是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生命的高峰期。

那时他已写下《边城》、《湘行散记》等作品。

9.“雄浑苍凉,物我古今兼忘于刹那”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对沈从文作品的评价。

10.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写过一篇怀念恩师的怀人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11.《湘行散记》:1934年初沈从文已是享誉全国的知名作家。

在重返故里时,他乘船由常德溯流而上,记录下沿途千里沅水及各支流流经的乡村景物人事,寄给妻子多封信件,后经整理成系列散文《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和《湘西》代表着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

集中体现出沈从文散文艺术的独立创造,从中显示出沈从文反映人生现实的美学原则。

12.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物学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是“京派”作家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长卷《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以及众多短篇小说及文学评论等。

其作品以湘西题材为主,文体多样,风格独具,蕴涵深刻,影响广远。

二、文本分析:
1.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某些人生感喟的意义:
目睹湘西下层人民顽强地在泪与笑中打发日子,努力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千百年为生活而搏战,这种生命形态也许还将继续延续下去,悲壮而又辛酸,作者感到无限的“忧郁”、“哀戚”和“悲悯”。

这种人生感喟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且与具体的生命形态相联系,浸润着深厚的历史感,从而具有哲理的内涵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2.本文中作者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美学追求体现在:
本文在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时,没有舍弃生活中本有的原生态中充满生命活力的元素。

吊脚楼中男子吃荤烟的情景,楼屋中的场面,水手和妇人短暂相聚构成的每“一幅图画”,都被作者不加修饰地、传神地记录了下来。

作者的追求是“始终保持那个物性天然的素朴”,本文感人之处的另一个方面是其在展示那种自然和人生的景观时,既是严格写实的,又是渗透了主观色彩的,就像作者所说的:“注入他个人的想象与感情”。

作者用心灵之笔绘出“动人的画图”,发出生命的感喟,用想象和感情使作品充满诗的气息。

从对平凡的人生现象的描写中自然流溢出诗意的潜流,可谓作品的最大成功之处。

3.在《鸭窠围的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辰河水手的日常生活的文字:“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

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

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

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

水手们怕冷怕动的。

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


这段文字将生活意象的捕捉与生命情感的抒发结合起来,构造一种富于弹性的既实又虚的情感空间,使人于有限的画面中领略出丰富的人生况味来,它是沈从文意象性描写语言的独特魅力所在。

即使所写多是寻常之事,既没有什么戏剧气氛,又没有什么雕琢的词藻,朴实本色一如生活本身,能以一种无言之美打动人心。

这段文字就像高度浓缩的醇精,这里的每一行都足有可观,它所提供的信息容量远远超过了文字自身,蕴涵着作者对船上人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在这充满意味的情感空间里,文字获得了它原有的形象性和情感力量,显得格外凝重厚实,表现出一种素朴的诗意,文字显得格外深刻有力。

《白雪的墓园》迟子建
一、基础知识:
1. 课文《白雪的墓园》里最感人的一个情感意象是红豆,此外还有火炉。

2.迟子建以东北女作家特有的淳朴、沉静创作出了几十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其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多以“生命残缺的温情化书写”为主题。

3.课文《白雪的墓园》写“我们”一家人在痛失亲人这一人生苦难面前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的故事。

4.课文《白雪的墓园》写“我”的母亲,从蒙受“丧夫”打击“卧炕不起”到支撑门户“张罗过年”,一个坚强的母亲形象屹立在孩子们的心中!
5.课文《白雪的墓园》里“侍弄火炉”细节的描述,从侧面表达出其实家里每一个人并未从这件事当中解脱出来,他
们用平静外表覆盖着内心汹涌的哀伤与悲痛,只是各自悲伤不表于言辞而已。

6.迟子建小说《白雪的墓园》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是清新、质朴。

7.迟子建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她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8.《白雪的墓园》是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9. 迟子建所写的小说作品有《白雪乌鸦》、《雾月牛栏》、《逝川》、《额尔古纳河右岸》、《我的世界下雪了》等。

10.迟子建从儿童视角叙写了“侍弄火炉”、“忙年”、“祭奠父亲”等一系列事件,表现出“丧父”的孩子与“丧夫”的女人的人生大哀痛。

11.《白雪的墓园》一文中“红豆”意象的深刻寓意主要指:母亲对丈夫的眷恋、父亲对母亲的依恋、父亲对母亲的深深依恋。

13、迟子建:迟子建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是当代文坛著名的女性作家。

她的作品选材上关注民间大众的凡俗生活,注重对自然与人性美的倾情表达,其作品带有诗性和神性的的审美品格,语言清新、质朴,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逝川》《雾月牛栏》《清水洗尘》,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

《雾月牛栏》、《清水洗尘》、《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相继获得鲁迅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迟子建也是当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多产作家,迄今以创作小说、散文等作品40余部,备受文学评论界青睐。

二、文本分析:
1.《白雪的墓园》一文中“红豆”具有深刻的寓意:
作者借“红豆”这一魔幻意象不但写出了“我”的母亲对自己丈夫的眷恋和怀念。

而且道出了母亲对父亲的深切哀思,同时也点缀出父亲对母亲的深深依恋。

红豆成了父亲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也是父亲生命中关注挚爱妻儿的最佳注脚。

红豆从母亲眼中的消失谕示着父亲亡灵的安息和我们生活的归于平静。

红豆是联系全家人情感上的一条纽带。

2.“炉火”意象贯穿《白雪的墓园》行文始终,该意象对全篇主旨表达起到重要的作用:
“炉火”是“我”和弟弟借以排遣哀思的媒介物,是平息内心汹涌着的思父之痛的情感减压阀。

“侍弄火炉”的细节描述,从侧面表达出其实家里每一个人并未从这件事当中解脱出来,他们用平静外表覆盖着内心汹涌的哀伤与悲痛,只是各自悲伤不表于言辞而已。

火炉的燃烧,引发我对父亲在世时,全家团圆、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情景的回忆,
以此反衬出孩子们的“亡父之痛”。

此外,炉火的燃烧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也暗示着家人的情绪终将从痛苦中走出来。

在度过“丧亲之痛”的难关后,在今后的生活里定会出现的全家人振作、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以及全家未来红红火火的生活。

切合了“经历苦难洗礼后的每个家庭,大都能调整好心态,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生活里苦难,迎来光明美好的生活”这一题旨。

3.结合《白雪的墓园》的行文内容来品读“我们”一家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本文主要描述了除夕前“我”父亲的辞世带给全家人无尽悲痛的生活感受。

但作者并不是就悲痛写悲痛,而是透过父亲离世所带来的悲苦阴霾,投射出一缕满溢着人性关爱的阳光——即一家人在痛失亲人这一人生苦难面前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

作者从儿童视角叙写“侍弄火炉”、“忙年”和“祭奠父亲”等系列事件,表现出“丧父”的孩子与“丧夫”的女人的人生大哀痛。

情景描写细腻真实,催人落泪。

其中,“祭奠父亲”一事的叙写饱含情感的波澜,流淌着生命的气息,处处体现出东北独特的地域风情!母亲对父亲的真挚情感也于此处纤毫毕现!“红豆”的意象带有魔幻的色彩,它成了我们与父亲联系的纽带,也是父亲生命中关注挚爱妻儿的最佳注脚。

红豆从母亲眼中的消失谕示着父亲亡灵的安息和我们生活的归于平静。

文中孩子的情感始终随着母亲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从蒙受“丧夫”打击“卧炕不起”,到支撑门户“张罗过年”,一个坚强的母亲形象屹立在孩子们的心中!在母亲的感召下,“我们”不再畏惧生活的苦难,姐姐、弟弟、“我”,每个人都挑起了家的担子。

相信,那颗藏于母亲眼中的红豆,也一定会感受得到这苦难人生里洋溢在亲人间的脉脉温情!迟子建以此悲情为题材,在忧伤的氛围中抒写出了感人的亲情,映照出了北方的人们经历大伤痛时的顽强。

外国文学部分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
一、基础知识:
1.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哲学原理》《论教育》等。

他的《西方哲学史》因其幽默易懂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一生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本文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介绍正确的思考方式,可以看作是他在哲学普及方面的努力。

2.在教育上,罗素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

在政治上,反对侵略战争,倡导和平主义。

3.《西方哲学史》是一部从前苏格拉底时期到二十世纪早期的西方哲学的指南,作者为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该书幽默易懂,也体现了作者自己的哲学。

二、文本分析:
1.《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一文中明确提到的避免愚蠢的几点原则:
(1)如果一个问题但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亲自观察一番。

(2)摆脱某些武断看法的一种好办法就是,设法了解一下与你所在的社会圈子不同的人们所持有的种种看法。

(3)有些人富于心理想象力,对于这些人来说,一个好办法便是设想一下自己在与一位怀有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

(4)处理人类自高自大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

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2.《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写作特点及其作用:
作者采用了议论文很少用的第二人称“你”。

通过你我对话的形式进行论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打动人。

从而也成为这篇文章形式上的突出特点。

语言中用了很多“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虚拟语气。

这些假设句的使用说明了作者谨慎的作风,谦和的态度。

作者在告诉人们如何少犯错误,避免愚蠢的见识,采用这样的文风,正好使风格与主旨相协调。

使人感觉非常亲切,娓娓道来。

容易为人所接受。

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
一、基础知识:
1.威廉·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品有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等,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

2.文艺复兴:13至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是此次运动中的思想武
器。

此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美术三杰、文学三杰、莎士比亚等。

3.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充满乐观明朗的基调和浪漫的抒情气息;中期以悲剧为主,渗透着一种沉郁、悲怆和愤激的情调;后期以传奇剧为主,作品风格转向清新俊秀,充满圣洁高逸的韵味和神秘色彩。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戏剧作品。

二、文本分析:
1.《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实质精神上是一部喜剧作品:
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作品基本上以爱情、友谊和婚姻为主题,表现了人文主义新的道德原则、婚姻观念和人生理想,嘲笑和批判了中世纪禁欲主义和封建礼教,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充满乐观明朗的基调和浪漫的抒情气息。

他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实际上可说是具有人文主义理想的英国进步青年的代表。

两人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理想的捍卫,敢于反抗家族的束缚,甚至不惜牺牲性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抗封建旧势力的进步行为。

所以《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和莎翁这一时期的喜剧接近。

这对恋人的死结束了两家的世仇,使腐朽的旧制度得以埋葬,使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创作新生活,这是他们伟大的贡献。

2.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成就表现在: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

他的戏剧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又结合了散文、有韵诗句和抒情歌谣等;广泛采用了民间语言,还大量运用了比喻、引用及双关语。

早期他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语言,后期则更能够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人物不同的身份。

3.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第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莎士比亚一生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罗密欧与茱丽叶》是他第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此时的英国繁盛强大,再加上莎士比亚还真诚相信人文主义理想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实现,所以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充满了乐观愉快的浪漫色彩。

莎士比亚的喜剧基本上以爱情、友谊和婚姻为主题,表现了人文主义新的道德准则、婚姻观念和人生理想,嘲笑和批判了中世纪禁欲主义和封建礼教,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充满乐观明朗的基调和浪漫的抒情气息。

他的历史剧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向往开明君主政治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爱国热情。

《红楼梦》曹雪芹
一、基础知识:
1、明代“四大奇书”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等。

3、《宝玉挨打》中,痛打宝玉的人是贾政。

4、《宝玉挨打》中,听说宝玉挨打,第一个赶来劝阻的人是王夫人。

5、《宝玉挨打》中,在贾政面前诬陷宝玉淫辱母婢、逼死金钏的人是贾环。

6、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7、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文学家。

曹雪芹自幼生长在南京,经历过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

十三四岁时家道中落,随家迁回北京,境遇潦倒,生活艰难。

凭借着“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人生体验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创作出了旷世奇书----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

8、《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代表了白话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脂本”《红楼梦》是八十回抄本,作者曹雪芹。

“程本”《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高鹗续写。

9、“脂本”:就版本而言,《红楼梦》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脂本”系统,一个是“程本”系统。

“脂本”是流行于约乾隆十九年到五十六年间的八十回抄本,本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

现存“脂本”系统的本子有十几种,其中,乾隆四十九年甲辰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10、“程本”:就版本而言,《红楼梦》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脂本”系统,一个是“程本”系统。

“程本”全书一百二十回,由程伟元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初次以活字排印(简称“程甲本”),又于次年重经修订再次以活字排印(简称“程乙本”),以后的各种一百二十回本大抵以“程甲本”和“程乙本”为底本,而且成为《红楼梦》的通行版本。

“程本”后四十回文字一般认为由高鹗续写。

二、文本分析:
1、宝玉遭受贾政毒打时,贾母、王夫人、凤姐、李纨纷纷赶来劝阻。

但她们“表面俱是爱,心态各不同”:
贾母:贾母对宝玉“隔辈亲”,宝玉也是贾母唯一的精神寄托,因此贾母格外溺爱宝玉。

贾母并不反对贾政管教儿子,但是反对贾政毒打宝玉;
王夫人:在教育贾宝玉的问题上,王夫人与贾政的教育目标是不一致的;分歧是王夫人反对贾政用毒打的方式;王夫人固然有母亲对儿子的真心疼爱,但是,这种母爱当中也包含着利益关系的内容:封建宗法社会,女人作为一个
传宗接代的工具,如果没有儿子,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所以,王夫人阻止贾政打宝玉,更大成分上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
李纨:由王夫人哭贾珠,引起了她对自身境遇的悲哀;
凤姐:展现当家的才能,表现出对贾母和王夫人的讨好。

2、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宝钗、黛玉的表现也值得我们深思:
袭人:认为宝玉该打,但是觉得贾政下手太狠,作为宝玉的贴身大丫环,袭人既是真心疼爱宝玉,也是害怕自己服侍不利被主子责怪失职;袭人虽一再追问宝玉挨打的原因,但是她真正关心的是宝玉的身体发肤;袭人对宝玉的关心既表明对贾母、王夫人的忠心,也寄托着她妻以夫为贵的人生理想。

宝钗:对宝玉挨打的原因不持异议,认为他应该挨打;对宝玉挨打的程度没有担忧,认为他伤势无关紧要,都是皮肉伤;手托着药光明正大地来表示关心,居高临下地吩咐袭人把药给宝玉敷上,把淤血散开就好了。

一个“敷”字体现出宝钗对宝玉的关心在肉体层面,无关内心或情感,是表面性的。

但是她在无意间坦露了自己对宝玉的感情,说明她对“金玉良缘”潜在地认可。

因此,宝钗想以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衡量和塑造宝玉,规劝宝玉改过。

宝钗关心宝玉的实质还是关心她自己。

黛玉:至始至终没有一句关乎宝玉伤势的问候,然而,她却是贾府上下,唯一一个全身心地为宝玉好的人,这种关爱建立在心灵契合的基础上,是深刻而纯粹的。

不管宝玉走仕途经济学问之道,还是于国于家无望地“无事忙”,黛玉都爱宝玉。

她是真爱宝玉这个人,而非他的身份和他的前途。

3、宝玉挨打的原因很复杂:
宝玉挨打的一般原因:
(1)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使贾政很不满意;
(2)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
(3)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贾宝玉不愿走仕途经济之道,这与贾政望子成龙、重整家业的期望背道而驰。

可以说,宝玉遭此毒打,完全是之前种种叛逆行为逐渐累积的结果。

4、宝玉挨打后,黛玉偷偷赶来探望,只对宝玉说了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吧。

”对此,我们应这样理解:
黛玉其实未必知道、也未必要确知宝玉挨打的原因。

她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是不管宝玉曾经做过什么都一并改正。

挨打说明如今的行为是被家长不容的,都改了就可以免于遭受肉体惩罚。

不管宝玉走仕途经济学问之道,还是于国于家无望地“无事忙”,黛玉都爱宝玉。

她是真爱宝玉这个人,而非他的身份和他的前途。

虽然,黛玉至始至终没有一句关乎宝玉伤势的问候,然而,她却是贾府上下,唯一一个全身心地为宝玉好的人,这种关爱建立在心灵契合的基础上,是深刻而纯粹的。

本词的主旨向来众说纷纭,主要有爱情说和自述情怀说。

持爱情说者认为词中描写了一位追求者在元宵之夜火树银花下的欢乐人群中,千百次地寻找他理想中的美人的过程。

持自述情怀说者认为,作者是用香草美人的比喻手法,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同学们可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
可供参考的看法:“那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

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实际是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

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2.本词的艺术特色(结合具体词句):
⑴成功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塑造出幽独美人的形象。

⑵以文为词,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语言生动而丰富。

3. 王国维“三种境界”说: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三种境界”说主要说了艺术创作或者学术研究的历程,指出一个诗人或者学问家,必须要注意后天的修养,进行长期艰苦的探索,并且具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一步,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第二步,要苦思冥想,孜孜以求,如追求热恋中的情人般无怨无悔;第三步,才是在上下求索中顿悟,犹如在人海中突然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豁然开朗,在艺术上或者学术上作出独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