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学案-第7章 第3节 力的平衡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 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 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平衡状态的概念: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的探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

3. 平衡状态的判断:根据受力分析,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平衡力的特点: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掌握平衡条件的探究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力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平衡条件的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提问桌子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状态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介绍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接着讲解平衡条件的探究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平衡力的特点。

3.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举例说明平衡状态和失衡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如:一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衡状态的判断和平衡条件的掌握程度。

6. 知识拓展:介绍平衡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行驶时的平衡、人体运动的平衡等。

六、板书设计1.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

3. 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七、作业设计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解释原因。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7章第3节力的平衡学案1新版沪科版word版本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7章第3节力的平衡学案1新版沪科版word版本
你的结论是:作用在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 、方向,并且在,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平衡力的合力为。
巩固提升(练习检测)
1、比较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⑴相同点:;⑵不同点:。
2、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受到的向下的和向上的是一对平衡力,说出这两个力是平衡力的理由。
3、作出教材P138页图7—22中静止的饮料瓶所受的力。这两个力是平衡力吗?说出你的理由。
1、上面的例 子和牛顿第一定律矛盾吗?
2、平衡状态下物体一定(要或不)受力且能保持状态或状态。这两个力互称为力。
3、利用各小组仪器根据P136上实验:图7—21探究二力平衡的 条件。(注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探究步骤)
4、交流实验探究结果:
新课教学(合作、探究)
①、使纸板M所受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纸板M_______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纸板M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第三节力的平衡




1、能对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的受力正确分析。
2、知道平衡状态的种类及平衡力的概念。
3、能根据教材P136页图7—21的器材对二力平衡的条件 做实验探究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能判定生活中哪些力是平衡力,哪些力不可能构成平衡力的原因,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解释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 因素有关时,为什么要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5、静止悬挂的电灯6、气象气球自重98N,吊着196N的仪器习速上升的时候,空气对气球向上的力是N
7、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A 、一定不是平衡力;B、一定是平衡力;C、可能是平衡力;D、无法判定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力的平衡(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力的平衡(学案)

第三节力的均衡学习目标1.认识到在均衡力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对处于均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解析,认识均衡力的看法。

3.在研究实验中要求自己办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解析办理中认识二力均衡的条件。

4.应用二力均衡的知识解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5.在谈论与交流中感觉在力的均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习重点1. 在物理学中人们把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状态。

2.物体假如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均衡状态,这两个力就称为,也叫二力均衡。

3.当一个物体遇到两个力作用时,二力均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方向、作用在上。

导学过程一、二力均衡观察课本 P135 图 7-18、P136 图 7-19 及图 7-20。

想想当物体遇到外力作用时,(能或不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假如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或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均衡状态。

这两个力就互称为,。

图 7-18、P 图 7-19 中的绳、跳伞运动员,都处于状态,都遇到力的作用。

(1)观察图 7-20,杯子在托盘上静止不动,处于均衡状态,作用在杯子上的和是一对均衡力。

(2)观察图 7-19,跳伞运动员能匀速下降,处于均衡状态,运动员和下降伞作为整体遇到的和是一对均衡力。

试一试请在图 6-25 中画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饮料瓶的受力表示图。

二、二力均衡条件在课本 P136 图 7-21 二力均衡的实验中(1)当两个盘子里装着砝码质量同样时,纸板在水平方向上遇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不相等),方向(同样、相反),(是、否)在同向来线上,纸板(均衡、不均衡)。

(2)若把纸板转动一小角度,此时两个力(是、否)在同向来线上;放手后,纸板(能、否)静止。

(3)若在右侧的盘子里再加一个砝码,而左侧的盘子不增添砝码,此时纸板。

(均衡、不均衡),遇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不相等),方向(同样、相反),(是、否)在同向来线上。

以上实验结果表示:当一个物体遇到两个力作用时,二力均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方向、作用在上。

沪科版 八年级全一册 物理 第七章 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

沪科版  八年级全一册 物理 第七章 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

课题:第三节力的平衡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约2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认识到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对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物体状态变化的原因。

(2)、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感受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力的平衡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力的平衡学案

力的平衡学案一、教学内容1. 教材版本:沪科版八年级下册2. 章节:第七章第3节3. 内容:本节主要学习力的平衡概念,包括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相互作用力的辨别以及平衡状态的判断。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使学生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2. 能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相互作用力的辨别。

2. 重点:实验操作,平衡状态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悬挂的物体、弹簧测力计、细绳、尺子等),PPT。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悬挂的物体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3. 相互作用力的辨别: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

4. 平衡状态的判断: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状态,分析并得出结论。

5. 巩固练习:让学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骑自行车时的平衡、跳水运动员起跳时的力的作用等。

六、板书设计力的平衡1. 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 相互作用力的辨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 平衡状态的判断: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情况中,哪些是平衡状态?哪些是相互作用力?一个悬挂的物体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

一个人站在地面上,受到重力和地面对他的支持力的作用。

两个相互拉扯的物体。

2. 答案:平衡状态:悬挂的物体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

相互作用力:两个相互拉扯的物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概念?是否能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力的平衡现象,如摩擦力的平衡、重力的平衡等。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力的平衡教案3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力的平衡教案3

教案3: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1. 平衡状态的定义: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力的概念: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称为平衡力。

3. 平衡条件的推导:二力平衡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 平衡力的判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

5. 平衡力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让学生掌握平衡力的概念,了解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力的辨别,平衡条件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平衡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平衡力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挂在墙上的吊灯,让学生观察吊灯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知识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平衡状态的定义,并解释平衡状态的两种表现形式: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然后,教师引出平衡力的概念,并介绍二力平衡条件。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例子,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这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3节 力的平衡》教案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3节 力的平衡》教案

教案: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3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1. 力的平衡的概念:介绍力的平衡的定义,即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些力就是平衡力。

2. 平衡力的判断:讲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判断平衡力。

3. 力的平衡的条件:介绍力的平衡的条件,即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必须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

4. 平衡力的应用:讲解平衡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杠杆的平衡、滑轮组的平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力的判断方法和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衡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衡力的判断方法和平衡的条件。

2. 教学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力的平衡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滑轮组模型。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杠杆的平衡和滑轮组的平衡,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平衡的概念:讲解力的平衡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讲解平衡力的判断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判断平衡力。

4. 讲解平衡的条件:讲解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必须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

5. 讲解平衡力的应用:通过示例,讲解平衡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杠杆的平衡、滑轮组的平衡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平衡概念: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些力就是平衡力。

判断方法: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判断平衡力。

条件:平衡力必须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020届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3节 力的平衡

2020届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3节 力的平衡

2020届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3节力的平衡教案:力的平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并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学会使用平衡尺进行力的平衡实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

难点:力的平衡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尺、重物、绳子、三角板。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实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平衡实验,使用平衡尺测量力的平衡状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现象。

4. 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5.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

难点:力的平衡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力的平衡的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学难点的把握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对于力的平衡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将在课后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1. 力的平衡的概念:介绍什么是力的平衡,以及力的平衡的条件。

2. 力的平衡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 力的平衡的应用:探讨力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杠杆、滑轮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衡的条件。

2. 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 了解力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教学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如杠杆、滑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实现力的平衡的。

2. 理论知识讲解: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平衡的条件,以及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为学生讲解如何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平衡概念:条件:判断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述力的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答案:1. 力的平衡的概念:条件的答案:2.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的答案:3. 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研究力的平衡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平衡的判定力的平衡的判定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实际生活和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感到困惑。

第七章第三节 力的平衡—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七章第三节 力的平衡—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案: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一、教学内容1. 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介绍力的平衡的定义,以及力平衡的条件。

2. 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讲解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力的平衡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力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力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平衡的现象。

2. 讲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在黑板上写出力的平衡的定义,力的平衡的条件,并进行解释。

3. 讲解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4.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力的平衡的定义,力的平衡的条件,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

7. 作业设计:答案:题目1:物体A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它的受力满足力的平衡的条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的掌握程度如何,对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的应用是否熟练,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的应用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这就需要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力与运动第三节 力的平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力与运动第三节  力的平衡

合作探究
1. 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 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的作用时, 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受力平 衡。
3.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 二力平衡。
重力和浮力这一对平衡力 可以使飞艇在空中处于平 衡状态;
F
静止状态时饮料瓶 的受力示意图。
G
提出问题: 物体受到怎样的力,才可以处于平衡状态呢?
猜想、假设:
A、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 C、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怎么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
实验器材:
纸板、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
实验过程
F2
观察:纸板的运动情况(运动还是静止)、受力情况(水 平方向上所受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将纸板在中 间位置剪断。
F1
F2
观察:纸板的运动情况(运动还是静止)、受力情况(水 平方向上所受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实验探究
实验数据分析:
整理实验结果
纸板受的力大小 纸板受力方向 (相等/不相等) (相同/相反)
(b)(d) 理由: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第七章 力与运动
第三节 力的平衡
情景引入
充气艇处于静止状态吗?这时它受到外力的作用吗?
观察:飞机受到外力的作用却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
什么?
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受到外力 时,也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这与牛顿第一定律 矛盾吗?

2017-2018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第七章第三节 力的平衡

2017-2018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第七章第三节 力的平衡

20172018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主要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概念。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了力的平衡的判断作为教学难点,因为这是一个需要理解和运用的概念。

而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则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力的平衡概念的核心。

为了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悬挂的物体、弹簧测力计、细线、钩子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一个悬挂的物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力的作用情况。

然后,我引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力的大小,并让学生通过细线和钩子来改变物体的力的作用情况,观察物体是否还能够保持平衡。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的条件,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这个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情况,才能够理解和掌握。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是成功的。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直观地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时,还存在一些困难,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将力的平衡的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我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9年春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导学案:7.3力的平衡

2019年春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导学案:7.3力的平衡

2019年春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导学案:7.3 力的平衡在设计这堂幼儿园的物理课程“力的平衡”时,我的意图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力的平衡。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理解力的平衡。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孩子们理解力的平衡是一个难点,因为他们还没有直观的感受到力的作用。

因此,我将重点引导孩子们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让他们直观地看到力的平衡现象。

为了准备好这堂课,我准备了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小车、球、杠杆等,以及一些用来记录观察结果的纸和笔。

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让他们感受到力的作用。

然后,我让他们自己尝试推动小车,感受力的方向和大小。

接着,我展示了杠杆实验,让孩子们看到力的平衡现象。

我让他们自己尝试搭建一个平衡的杠杆,体验力的平衡。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发现让孩子们理解力的平衡是一个难点,因为他们还没有直观的感受到力的作用。

因此,我在活动中特别强调了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让他们直观地看到力的平衡现象。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是成功的。

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在理解力的平衡上还存在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他们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力的平衡。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打算让孩子们回家后,尝试自己在家里进行一些力的实验,比如用杠杆平衡物体,用气球感受力的作用等。

这样既能让他们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能让他们将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是孩子们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是他们感受力的作用,再次是理解力的平衡,是让孩子们将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沪科版初二下)

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沪科版初二下)

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沪科版初二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白什么是力的平稳和二力平稳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稳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咨询题。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

认真观看什么是力的平稳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稳;观看物体受两力平稳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看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稳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进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稳条件讲明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进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二力平稳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咨询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第一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咨询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稳状态、平稳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稳的情形是二力平稳,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稳的条件.得出二力平稳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稳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稳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咨询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二力平稳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稳的规律,规律教学应第一通过观看提出咨询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咨询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明白得,充分展现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专门现象动身,针对差不多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爱好,培养学生勤思勤咨询的良好品质.2.平稳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稳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把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稳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纳如下图9-3-1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3.平稳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教学设计例如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稳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稳条件讲明实际咨询题。

2017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导学案第七章第3节力的平衡

2017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导学案第七章第3节力的平衡

2017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导学案第七章第3节力的平衡作为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力的平衡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理解力的平衡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孩子们了解力的平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

难点:理解力的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平、重量物、气球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入力的平衡的概念。

我会拿一个气球,让孩子们猜猜我会把它放在天平的哪一边,气球不会掉下来。

2. 讲解:我会用天平演示力的平衡的条件,让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

3. 实践:让孩子们自己试着用天平保持力的平衡,他们会发现只有当两边的重量相等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难点:理解力的平衡的条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力的平衡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也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但在理解力的平衡的条件上,有些孩子还是有些困难。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部分孩子进行进一步的辅导。

对于拓展延伸,我会让孩子们在家里试着找到一些力的平衡的例子,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力的平衡课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引入环节的游戏设计,是对力的平衡概念的讲解,然后是实践环节的设计,是对活动重难点的处理。

引入环节的游戏设计是我关注的重点之一。

通过拿一个气球,让孩子们猜猜我会把它放在天平的哪一边,气球不会掉下来,我可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

这个游戏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力的平衡的概念。

对力的平衡概念的讲解也是我关注的重点。

2018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导)学案:7.3力的平衡

2018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导)学案:7.3力的平衡

2018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导)学案:7.3 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18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的第3节,主要讲述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定义;2. 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3. 平衡状态的判断;4. 力矩的概念及其平衡条件的探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概念,掌握物体处于这两种状态时的特点;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 使学生掌握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特点;2. 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3. 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

难点:1. 力矩的概念及其平衡条件的理解;2. 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实验器材:小车、木板、弹簧测力计、细绳、滑轮等;2. 课件:力的平衡相关动画和图片。

学具:1. 实验报告册;2. 笔记本;3. 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如荡秋千的人、走钢丝的人等,引发学生对力的平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处于这两种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4. 平衡状态的判断:讲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平衡条件判断平衡状态。

5. 力矩的概念及其平衡条件的探究: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力矩的概念,并探究力矩平衡条件。

6. 例题讲解:运用平衡条件讲解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安排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平衡:1. 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特点;2. 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3. 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4. 力矩的概念及其平衡条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力的平衡》优质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力的平衡》优质教案

《力的平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2)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3) 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教学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小车、两边有定滑轮的木板、细绳、钩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僵持的“人象大战”匀速行驶的汽车在一定条件下,物体即使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有些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这涉及力的平衡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叫做平衡状态。

匀速行驶的汽车处于平衡状态2、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杯子在桌面上静止不动是因为作用于杯子的重力G和支持力F是一对平衡力。

跳伞运动员在某段时间内能匀速下降因为运动员和降落伞作为整体受到的重力和空气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上述的物体虽然都受到了力,但是由于其所受力是平衡力,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所以,它们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平衡状态。

那么,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物体受力才会平衡呢?下面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3、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实验器材:小车、两边有定滑轮的木板、细绳、钩码(2)实验步骤:1、在一边的两个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即小车受到大小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放开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

2、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当F1大于F2时,放开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

3、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当F1等于F2时,放开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力的平衡
1.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或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二力平衡的条件
阅读课本第135~137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__静止__或_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__平衡__状态,这两个力是__平衡力__.
2.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__改变__.(填“改变”或“不变”)
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
实验方法:
①将系于纸板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定滑轮,并在两个线端挂上钩码,观察纸板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__当两边挂上的钩码质量相同时纸板平衡(或两边拉力相等时)__,可得出__互相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__.
②在纸板处于平衡状态后,小丽把纸板转过一小角度,使纸板受到的两个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纸板却不能保持平衡.这样做说明__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__.
③在纸板处于平衡状态后,小丽把纸板剪成两半,纸板不能保持平衡.这说明了__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__.
结论:作用在__同一物体上__的两个力,__大小相等__、__方向相反__、且作用在__同一条直线上__,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思考:实验中能否把纸板换成木块?__不能,因为会增大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__.
1.二力平衡条件用四个字概括“一、等、反、一”,实验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注意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区别.
1.在下列事例中,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D)
A.正在圆形轨道上运动的过山车
B.减速进站的火车
C.腾空而起正在加速上升的火箭
D.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
2.下图中,F1与F2是平衡力的是(C)
3.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老师指出实验桌面越光滑越好,其原因是__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或减小摩擦力或使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只受两个力的作用)__.
(2)实验中保持F1和F2相等,用手拉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__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__.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阅读课本第137~138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放在桌子上静止的花瓶,受到__竖直向下的重力__和__桌面对它竖直向上的支持力__,二力平衡.2.悬挂着的吊灯,受到__竖直向下的重力__和__吊线对它竖直向上的拉力__,二力平衡.
3.在水平道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水平方向受到方向相反的__牵引力__和__阻力__,二力平衡;在竖直方向,汽车受到__竖直向下的重力__和__路面对它竖直向上的支持力__,二力平衡.
重力忽略不计的弹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请作出小球受力的示意图.并说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反映的就是小球重力的大小.
解:
1.平衡的两个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注意力的作用点;
2.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哪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状态.
1.如图所示,饮料罐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B.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罐对手的力与手对罐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D.罐对手的作用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体所受的支持力和桌面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3.向日葵因生长在茎顶端的花盘随太阳转动而得名.如图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向日葵,请在图中作出花盘的受力示意图.
解: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练习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