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孝道精神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里的孝文化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里的孝文化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同时体现出了最为自然朴素的人性特点,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传统美德,也是最为丰富的文化内容。
在孝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人类对生命之源方面的无上敬意和虔诚,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历史上文化内涵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孝文化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并且在古代文学内容诠释上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于孝本身的文化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古代文学发展的必然。
1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孝文化体现首先,由于孝道所要体现出的基本文化中就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基点的特点,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学的早期就被纳入到了文化思想以及哲学的范畴当中,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自身学说构造上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自身的伦理性,包括一些敬天、忠君、尊祖以及孝亲等最基本的伦理观念,而孝亲作为伦理的基本点,体现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中最为朴素的感情和文化。
这种孝文化最早表现在《诗经》当中,就被当时的人们广为传诵。
比如《邶风?凯风》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对比,首先描述母亲对自身养育上的辛苦,然后与自身在孝道上的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对比;而在《小雅·蓼莪》中表现的一位孤儿无法实现对父母尽孝的悲苦之情,也是先突出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然后在无奈中表达出自己无法排解的痛苦。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孝文化在最初的时候就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崇尚和重视,同时在后世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持久性的倡导。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志怪小说,一直到后来的隋唐变文、宋元话本、元明戏剧以及明清小说,都会孝文化给予了充分体现。
但是在每个朝代都有其自身不同的侧重点,在元朝主要体现的为忠孝和义孝,比如在元刊本中的《赵氏孤儿》,“孝”成为赵孤行动的最高法则,同“义”一起,和“忠”发生着不可协调的对立冲突,表现出一种义孝。
而到了清朝,由于当时的满族统治者想要在文化上实现对汉族的统治,统治者接受了以“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汉族“孝”文化来治理汉族百姓的策略,因此其推行“以孝治天下”在历朝历代为最烈。
谈谈《诗经》中孝诗的几种类型
谈谈《诗经》中孝诗的几种类型
李仁君 1 高 杨 2
《诗经》是我鲜民之生,不如死
容基本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现实。孝道在西周时期已成 之久矣。
为社会的一种普遍道德,《诗经》主要以情感方式讴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人念己的设想,环境中衬托出自己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将母来谂。
和敬爱之情。可谓笔曲而意达,言婉而情深,诗人把
——《小雅·鹿鸣之什·四牡》
自己对父母、兄长那深沉的爱表达得率直而强烈,细
这是一首典型的孝子无法尽孝而产生嗟叹之怨的
细读之,唯有泪千行。
诗篇。全篇以“我心伤悲”为诗情定调,“启处”本是
三、《诗经》中的伺亲养亲诗
是空洞的、抽象的,这样的孝子是空头的道德家,是 概父,将作者愧疚与还念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欺世盗名、沽名钓誉。孔子主张“夫孝,始于事亲”“有
四、《诗经》中的承亲显亲诗
酒食,先生馔”;曾子认为“能养”是孝的三个重要
继承父母之志,立身行道,成就一番事业,这
内容之一;孟子强调“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家 就是孝。《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
不遑启处。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
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不遑将父。
——《国风·魏风·陟岵》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
《陟岵》被称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诗中描 不遑将母。
写了征人登高思念亲人时所念所想所感。诗人通过亲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
安居乐业、赡养父母的基础,作者却因王事而奔波在外,
孝亲的关键和核心是敬,但物质赡养也不能忽 不能在家尽孝,十分忧伤。鵻(一种孝鸟)在树上自由
《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孝道
《 诗经 ・ 商 颂 》之 《 烈祖 》,它 们虽然 多为祭祖 颂祖
生有 命 ,富贵在 天 ” (《 颜 渊 》 ), “ 未 知生 ,焉 知 之诗 ,实 际却充溢着 向在 世 的贤德 老者敬 老祝 寿祈福 死 ” (《 先进 》 ) 云 云 ,认 为 生 前 的事 未 知 的还 太
尽孝之辞。 如《 均 官》 :
俾 尔耆 而艾 ,
人老 须发却变青。
活到千岁与万岁 ,
健康 长寿无病害。
奄寺岁.
眉 寿无有 害 。
候 长者 呢? 《 论语 ・ 学 而 》说 : “ 弟子 ,入 则孝 ” ;
“ 事父 母 ,能 竭其 力”。 《 论语 ・ 里仁 》说 : “ 事 父 母几 谏 ,见 志不从 ,又敬 不违 ,劳而不怨 。” “ 父 母
t
丈史雅志 己 0 1 梅第1 期
一
《 诗经 》 所 反 映 的 周 代 孝 道
※墨 痕
丝衣 》, 《 诗经 ・ 鲁颂 》之 《 泮 水 》、 《 固官 》, 在 中国 ,儒 家学 说 只 重生 不 重 死 ,说 死 是 绝对 《
的, 终极 的 ,不能 考虑 ,无法讨论 。 《 论语 》言 : “ 死
讲的: “ 上治祖 祢 ,尊尊也 。下治 子孙 ,亲 亲也 。旁 治 昆弟 ,合族 以食 ,序 以昭穆 ,别之 以礼 义 ,人道 竭 矣 。”所 以 ,如 《 诗经 ・ 周颂 》之 《 雍 》、 《 载芟 》、
绵绵 葛 菡,在 河之 浒 。 终远 兄 弟 ,谓他 人 父。
谓他人 父 ,亦莫我顾 。
绵绵葛菡, 在河之溪。
终远 兄 弟 ,谓 他人母 。 谓 他人母 ,亦莫我 有 。
绵绵 葛菡 ,在 河之 滑 。
诗经表达孝道的作品有
诗经表达孝道的作品有《诗经》中有许多表达孝道的作品,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及其赏析:1. 《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这是一首悼念父母的诗,诗中表达了儿子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诗人看到蒿与蔚,却错把莪当蒿,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
诗人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抒胸臆,将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与自己不能终养父母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2. 《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诗中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亲的养育之恩。
诗人自叹不能如黄鸟般用清脆婉转的歌声来安慰母亲的心,充分地表现了其自责的心情。
3. 《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乐只君子,遐不眉寿。
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这是一首为贵族祝福的诗,全诗五章,每章六句,每章开头均以南山、北山的草木起兴,不仅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还为比兴创造了一种氛围。
此诗体现了周代人对于孝德的尊崇,认为君子有高尚的品德,才是国家的基石、光辉和人民的父母。
这些作品都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感激、敬爱和孝顺之情,强调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诗经对孝的理解
诗经对孝的理解诗经对孝的理解主要是家庭孝道、事君爱国、光宗耀祖这三方面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孝为道德准则,遵守伦理纲常,社会就能够养成一种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友、为弟恭的良好风气。
《诗经》中行孝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自己的长辈祖先行孝,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二是对自己的国君、国家行孝,即孝以事君;三是对自身的要求,即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1、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作为行孝对象的第一位,孝敬父母是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感情基础的,如《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天天,母氏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爱有寒泉?在泠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睨院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首诗写出了母生幼子,幼而育之,其辛劳甚矣;子女不能回报,自责之甚。
后二句反覆叠唱,突出孝子对母亲的深情.由此可见,周代孝敬父母的情感来源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而由孝敬生养父母推溯到列祖列宗,感恩祖先也是孝道的一个主题。
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表示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半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祛。
"则表明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孝以事君小“孝”事亲,大“孝"事君,古人把孝道由小及大,推及到了国家的层面,认为孝道的最终层面是建国兴邦。
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也就是说在当时宗法制主宰的社会中,国家就是整个的家。
孝在政治观念上的表达,就是对国君的赞扬,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
如:《文王有声》篇中“筑城伊减作丰伊匹。
匪棘其欲,通追来孝。
王后悉哉”和“丰水有营,武王岂不仕?厥孙谋,以燕翼子。
武王悉哉”两章主要称赞文王的功德和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用"孝”来称赞君王,表达了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尽心尽力为”大家”尽孝,追念先王的同时也表明要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
诗经中孝敬父母的句子
孝敬父母在诗经中的意义一、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记录了许多表达孝敬父母的句子,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华孝道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孝敬父母不仅是每个人的道德义务,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孝道的认可和弘扬,这些句子在传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孝道的重视。
二、诗经中展现孝敬父母的句子在诗经中,有很多表达孝敬父母的句子,它们以简洁、明快的篇章追溯着久远的历史,充分展示了古人对于孝敬父母的理解和追求。
1. 大雅·泰誓偃武修文,干戈革兵。
纣为虐,商为儿克。
周监于二代,其德靡敌。
中原有菀,邦国惟士。
克昌上帝,绥我思成。
在彼无恶,在此无尤。
怀忧怀忧,维予与女。
怀忧怀忧,维予与女。
这首《泰誓》的开篇,就以“孝乃大课”的方式表述了孝敬父母是无比重要的事情。
这首古老的诗篇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根本。
2. 邶风·车胤无父何怙?无母何保?无朋何依?无友何交?不孝同胥,乱我良叔。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关爱,更是对自己的未来和家族的延续负责。
这首《车胤》告诉我们,没有父母的庇佑,我们将无法获得助力和支持,孝敬父母是我们坚守道义和维护亲情的重要方式。
3. 小雅·车辖兕觥其觩,既替余子将。
时维丙丁,车言四乘。
请命于王,丕显景福。
这首《车辖》则展示了孝敬父母的具体行动形式。
为父母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孝敬他们的具体表现。
诗中,车辖为父母祈求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美好的生活,一方面展示了他对父母的孝心之深,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意义。
三、孝敬父母的积极影响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履行个人的道德义务,它还对于个人和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根据《诗经》中提及的句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 传递正能量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它能够传递正能量给子女和社会。
当子女看到父母乐于奉献、关心他人时,会受到鼓舞,也会更加关心他人。
《诗经》之伦理观
《诗经》之伦理观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记载了在先秦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道德观念和人们对社会秩序的理解。
《诗经》的伦理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敬畏天命,尊重天道。
《诗经》强调“敬天之志”,认为人们应当尊重宇宙规律,向上帝表达敬畏之情。
此外,它还强调要维护宇宙正义,即遵守上天的旨意,保持合乎自然的道德标准。
二、尊重长辈,崇尚孝道。
《诗经》重视孝道,强调孝子必须尊重长辈,以表示对上天的敬畏和尊重。
此外,它还提倡以礼相待,并认为要尊重长辈的权威,以维持社会的秩序。
三、尊重礼仪,尊重礼节。
《诗经》强调要恪守礼法,尊重礼仪,以礼节来表示尊重和礼貌。
它还认为,人们要尊重老人,以老者为尊,尊重弱者,以恤弱者。
四、尊重自然,关注生态平衡。
《诗经》认为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力量,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
它认为,要牢记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以保持生态平衡。
关于怀念、歌颂、赞美父母的《诗经》名篇
《诗经》中有许多歌颂和赞美父母的名篇,这些诗篇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美妙的语言,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让人们在感受到温暖和慈爱的也更加珍惜和怀念自己的父母。
下面将就《诗经》中的几篇名篇进行赞美和解读。
一、《采蘋》《采蘋》是《诗经》中的一篇赞美父母的名篇,通过对父母慈爱的描绘,表达了对父母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全诗直抒胸臆,情感真挚,让人读来感受到了深深的亲情和家的温馨。
1. 诗歌内容《采蘋》中描述了一个人在采摘藻荇的过程中,对父母的思念与感慨。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水边采蘋的情景,暗示了自己怀念父母的心情。
诗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恩和怀念之情,让人读来倍觉温暖亲切。
2. 父母慈爱的形象在诗中,父母的形象被赋予了慈爱和温暖。
诗人写道:“父母生我劬劳,又何怨?”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父母的慈爱如泉水般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让人不禁感叹亲情的伟大和宽广。
3. 怀念之情整首诗表现出浓浓的怀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采摘藻荇的细致描写,将自己在采蘋的过程中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父母的慈爱常常伴随着诗人的心灵,成为诗人不竭的创作动力。
二、《采薇》《采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古代诗歌,赞美了母爱的伟大和神圣。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爱的伟大,让人感受到了亲情的深沉和伟大。
1. 浓浓的母爱在《采薇》中,母爱被赋予了伟大和神圣的形象。
诗中写道:“维叶有穀,骙我骙女,憂心忡忡,维薇有歌。
”这句话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沉情感。
母亲如同薇草般的顽强和生命力,用自己温暖的怀抱呵护孩子,让人为母爱所感动。
2. 对母亲的怀念诗人在《采薇》中流露出对母亲无比的怀念之情。
母亲在诗中被赋予了永恒的形象,小时候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尽的宠爱,长大后的我们则常常怀念着母亲的好。
三、《小雅·小明》《小明》以其细腻的情感表现和优美的诗歌语言,深受读者喜爱。
这首诗歌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文人对父母至高无上的敬重和感恩之情,被誉为我国古代家庭伦理思想的典范。
从《诗经·小雅·蓼莪》浅谈孝道文化
从《诗经·小雅·蓼莪》浅谈孝道文化作者:王玉洁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01期内容提要:孝道是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有之宝贵文化。
《诗经·小雅·蓼莪》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先民“孝”的真情实感,读之即引发对中华几千年孝道观念的思考,并与西方孝道思想进行对比,以此探索儒家孝道文化。
关键词:孝道孔子孝经二十四孝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1-l-4“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宋苏辙《诗集传·卷十一》云:“蓼蓼,长大貌;莪,萝蒿也。
萝蒿可食而蒿不可食,采莪者将以食之,譬如生子者将赖其养也。
幽王之世,孝子行役而遭丧,哀其父母生己之劳而养不终,如采莪者之得蒿也。
”另有说法认为,莪是蒿之一种,茎抱根而生。
自从失去父母,已非抱根之莪而为普通之蒿。
此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
不能侍养父母,尽其孝道,“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全诗呼号奋发,感人肺腑,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论:“此诗为千古孝思绝作,尽人能识。
”儒家的孝道观“孝”的观念由来已久。
三千多年以前,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可知“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
(孔安国《古文孝经孔氏传》)相传虞舜便因孝感动天而平天下,成为“二十四孝”排行榜之第一人。
周朝的郯子,为使双目均患眼疾的父母吃到鹿乳,穿上鹿皮混进深山的鹿群中,差点被猎人射杀,猎人知道其孝后赞叹不已。
而使“孝”成为一种“道”,始于孔子,孑L子是第一位全面系统论述孝道的人。
这在《论语》、《孝经》、《礼记》中有大量记载。
子日:“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提倡“仁”,认为“孝弟为仁之本”,因此十分重视孝弟之道。
什么是孝弟?正如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
关于《诗经》中的孝道精神
关于《诗经》中的孝道精神《诗经》中的孝道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大家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孝道精神在《诗经》中的体现“孝”字在《诗经》中总共出现17次,分布在《天保》《卷阿》《六月》《楚茨》《洋水》《下武》《雍》《文王有声》《载见》《既醉》《闵予小子》和《閟宫》中。
此外,依据《毛诗正义》的注解和各家对其主题的注释,还有《凯风》《鸨羽》《陟岵》《四牡》《小宛》《小弁》及《蓼莪》八篇反映孝道精神。
上述所列都是直接反映孝道精神的诗篇,还有一些诗篇间接谈到孝道观念,分别是《采蘋》《采蘩》《南山》《斯干》和《桃夭》等。
这些诗篇中的孝道精神大致可分为三类:侍奉赡养父母;男女及时婚配,传宗接代;祭祀祖先、继承祖业。
(一)奉养父母之孝《孝经》中说,孝道最先是事亲,再次是事君,最后是立身。
孝道观念,最初是用在对父母的赡养侍奉上。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孔子对孝的认识,这要求子女要近身侍奉赡养父母,承担起对父母尽孝的责任。
此外,父母会担忧、牵挂远行的子女。
因此,“父母在,不远游”是《诗经》中孝道精神的内涵之一,这种孝道精神在《诗经》中主要是通过反面批判和讽刺来展现子女无法奉养父母的悲痛。
《陟岵》和《鸨羽》都是孝子行役,不得养其父母的诗篇,从反面描写烘托出因自己常年在外服徭役,而无法奉养父母的悲痛之情,以及繁重的徭役使得父母没有粮食生存的悲哀,情感悲切,使人动容,可见战争对孝道精神的破坏和摧残是多么惨烈。
《四牡》也同样以因在外服役无法奉养父母为主题,诗篇以马在路上奔驰开头,眺望前方长远的路途,情不自禁想到遥远的家乡和亲人,“岂不怀归”写出了诗人怀念家乡的强烈情感,但王家的差事尚未完成,只能长期颠簸于征战途中,无法回归到日思夜想的家。
最后三章写想起家中父母无人照顾,自己无法归去奉养父母,内心感到无比痛苦伤悲,只能把亲人的思念寄托于诗,以此表达自己无法奉养父母的悲痛。
由上可以看出,在繁重的徭役压力下,青壮年都去服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孝道精神得不到重视和发扬。
从《诗经》看古代社交礼仪与家庭伦理
从《诗经》看古代社交礼仪与家庭伦理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收录了约300首早期民间歌谣和诗歌。
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交礼仪及家庭伦理观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社交礼仪古代社交礼仪在《诗经》中得到广泛反映。
首先,人们注重场合适宜的言辞和举止。
例如,在祭祀活动中,《诗经》强调了祭品的整齐摆放和规范的礼仪流程,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尊重神明、敬畏天地的态度。
其次,在人际关系交往中,也有着一定的礼节要求。
例如,《诗经》中多次提及主客之间互相接待、款待、送别等方面的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既展示了主人的好客与尊重之心,也体现了客人对主人恩情回报以及离别时互致问候之意。
此外,《诗经》还强调了子女对父母及长辈的孝道。
诗中多次表达了孝顺父母、恭敬长辈的重要性,这反映了古人对于家庭伦理观念的看重。
家庭伦理《诗经》中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家庭场景和情感。
首先,诗中描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关怀与默契。
例如,《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夫妻之间言谈举止的诗句,这些描写既展示了夫妻关系的和谐与美满,也传递出古代社会对于家庭幸福生活的向往。
其次,《诗经》还描述了兄弟姐妹之间平等友爱、互相扶持的情感。
例如,《小雅·车辖》中描述了兄弟姐妹在相互接纳、支持和关心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深厚情感。
此外,《诗经》还有许多歌颂子女对父母孝敬之行以及父母对子女悉心教育之情节。
这再次凸显了古代社会对于家庭伦理观念的看重,并赞美了孝子、慈父母的美好形象。
结论通过对《诗经》中的内容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交礼仪和家庭伦理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古代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对于人际关系、尊长敬畏、家庭和谐等方面的关注。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发扬传统美德,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文明社会建设和个人道德规范的重要参考。
文学作品中的中华传统美德
文学作品中的中华传统美德1.孝道: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如《孝经》、《二十四孝》等作品。
2.兄弟友爱:如《诗经》中的《棠棣》、《小雅·鹿鸣》等,表达了兄弟间的深情厚意。
3.爱情:如《诗经》中的《关雎》、《卫风·木瓜》等,描绘了忠贞不渝的爱情。
4.忠诚于国家:如《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表现了屈原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5.忠诚于君主:如《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描绘了韩信对刘邦的忠诚。
6.忠诚于朋友:如《论语》中的“朋友信之”等,强调朋友间的信任和忠诚。
7.学业勤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强调勤奋学习。
8.工作勤奋:如《诗经》中的《小雅·伐木》,倡导勤劳工作,自食其力。
9.修身勤奋: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自我修养和不断进步。
10.尊师重道:如《论语》中的“君子尊师而重道”,强调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11.礼貌待人:如《诗经》中的《小雅·鹿鸣》,倡导礼貌待人,和谐相处。
12.宴宾礼仪:如《诗经》中的《小雅·宾之初筵》,描绘了宴请宾客的礼仪。
13.诚实守信:如《论语》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
14.信守承诺:如《史记》中的《季布栾布列传》,描绘了季布信守承诺的美德。
15.诚实待人:如《诗经》中的《小雅·鹿鸣》,倡导诚实待人,赢得信任。
16.宽容他人:如《论语》中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强调对别人的宽容。
17.包容差异:如《诗经》中的《小雅·伐木》,倡导包容差异,和谐共处。
18.宽容失败:如《周易》中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宽容失败,积蓄德行。
19.谦逊待人:如《论语》中的“君子泰而不骄”,强调谦逊待人,赢得尊重。
20.谦逊自省:如《诗经》中的《小雅·鹿鸣》,倡导谦逊自省,不断进步。
21.谦逊学习:如《周易》中的“君子以虚受人”,强调谦逊学习,充实自己。
22.勇敢担当: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描绘了项羽勇敢担当的精神。
教育实践学习材料——《诗经》、《论语》中有关孝德的论述
教育实践学习材料——《诗经》、《论语》中有关孝德的论述浏览次数: 599【字体:放大正常缩小】发表日期:2008年3月7日出处:学生工作处一、《诗经》中的孝论《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远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二、《论语》中的孝论《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今译: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译: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为政》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为政》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
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为政》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今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民间传说——孝感“孝”之由来湖北省孝感市之所以称为孝感,是与“孝”分不开的。
《诗经家训》原文+译文
《诗经家训》原文+译文
第一章:悦养
父慈母爱,家庭的温暖,让孩子茁壮成长。
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关键。
第二章:孝道
孝顺父母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责任。
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孝
顺他们,回报他们养育之恩。
第三章:立身行事
为人要正直、诚实,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要遵守社会道德,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第四章:待人接物
对待他人要宽厚待人,不可过于苛求他人。
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第五章: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是一种修养,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第六章:事业成功
要追求事业的成功,但不可为了成功而损害他人利益。
要坚持原则,兢兢业业,努力奋斗。
第七章:和谐家庭
建立和谐的家庭是我们的目标,要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共同创造一个温暖的家。
第八章:社会责任
我们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心社会问题,用爱心改变世界。
第九章:人生感悟
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要珍惜每一天,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让人生充满意义。
第十章:充满希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信念,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明天会更好。
以上是《诗经家训》的内容概要,每一章都强调了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我们提供了做人处事的指导和启示。
诗经中描述父母养育的诗句
诗经中描述父母养育的诗句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许多关于父母养育的诗句。
这些诗句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父母慈爱、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诗经中描述父母养育的诗句展开探讨。
父母的爱与慈悲诗经描绘的父母的爱•《关雎》中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描述了父母给予子女生命并供养养育的伟大爱。
•《采薇》中的“父母之邦,悲哉!父母之邦,莫我知也”,表达了对父母悲伤的思念和对他们默默奉献的感激之情。
父母的慈悲和无私奉献•《关雎》中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慈悲和无私奉献,为他们提供了温馨的家庭环境。
•《母仪》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形象地描绘了母亲为照顾子女而疲惫不堪。
父母为子女付出的一切•《采薇》中的“父母之邦,送我远兮”,揭示了父母为子女的未来付出一切的决心和努力。
•《匏有苦叶》中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表达了父母不懈地为子女提供滋养和教育的精神。
孝道与家庭观念诗经中反映的尊重父母的孝道观念•《关雎》中的“彼父之犬,言父之言”,强调了子女对父亲的尊敬和遵从。
•《匏有苦叶》中的“惠我无疆,子之将行”,传达了子女要恪守孝道、报答父母的观念。
家庭观念在诗经中的体现•《伐檀》中的“如刈如探,君子有善言”,反映了家庭的和谐与文化的传承。
•《草蟲》中的“终维以柔,百事弗能拘”,思考家庭中温和柔顺与包容体现的重要性。
父母的教育与引导诗经中的父母教育与引导的方式•《关雎》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述说了母亲对子女的规劝与教导。
•《周南》中的“思欲出室,室堂之前。
忧心孔疚,言既遂行”,展示了父亲对子女决策的启迪和引导。
父母教育对子女的影响•《车辚辚》中的“母也娅诸,担水遍盖”,突显了父母教育对子女习得良好品质的影响。
•《愿谢长人》中的“遵循令德,乐承皇祖”,寄托了父母期望子女为人诚实守信、恪守传统价值观的教育情怀。
诗经中孝敬的诗句
诗经中孝敬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诗经中孝敬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 诗经中有关孝的诗有什么一、《诗经》中的孝论《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今译:孝子孝孙的善行,会得到大福和长寿的报偿。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今译: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今译:孝子的孝行不绝,就会得到永久的赐福。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今译:具有孝道之美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敬重。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今译:对于先人,要永久尽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今译: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 孝敬父母的诗句一,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出自清代黄景仁的《别老母》白话文释义:由于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发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3春晖。
——出自唐代:孟郊《游子吟》白话文释义: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1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出自先秦:佚名《蓼莪》白话文释义: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
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苦!四,孝有3: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出自春秋《礼记》白话文释义: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3个等级:最高1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敬重父母,其次1等是不打骂污辱父母,对他们好,再下1等的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
当然连养老送终都做不到的就是不孝了。
《诗经》中的儒家经典与文化思想
《诗经》中的儒家经典与文化思想1. 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第一经典”。
它收录了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并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道德和哲学等方面的思想与观念。
本文将重点探讨其中蕴含的儒家经典与文化思想。
2. 儒家经典的表现2.1 反映社会关系与礼仪《诗经》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相处方式和社会关系。
其中,强调礼仪之道,注重人伦关系、尊卑有序和社会团结等价值观念。
例如,《小雅·鹿鸣》中描述了君臣之间互动,展示了上下级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精神。
2.2 弘扬孝道与家庭美德《诗经》强调孝敬父母和家庭责任感,在儒家思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篇章中反映了孝道的美德,如《周颂·维天之命》中描述了周武王杀父之仇,并表达了对父母怀恩报恩的坚定信念。
2.3 倡导仁爱与人情关怀《诗经》提倡仁爱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相互扶助。
例如,《小雅·羔羊》描绘了青年女子救助小动物的场景,寓意着对弱者伸出援手的精神。
3. 文化思想的体现3.1 民风民俗与地域特色《诗经》记录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展示了各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特点。
通过描写各地自然环境、土地产物和人们的生活习俗,呈现出不同地方文化因素对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3.2 自由奔放与崇尚美好生活《诗经》中也有一些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奔放和崇尚美好生活的诗作。
这种文化思想体现了人们渴望自由、自主和幸福的愿望。
3.3 道德与品格教育《诗经》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思想,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演绎和描写,培养人们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倡导诚实守信、恪守道义等美德。
4. 影响与意义《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弘扬了儒家价值观念,在家庭伦理、社会关系、仁爱精神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借鉴的经典之源,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的孝道精神
《诗经》的孝道精神一、孝道精神在《诗经》中的体现“孝”字在《诗经》中总共消失17次,分布在《天保》《卷阿》《六月》《楚茨》《洋水》《下武》《雍》《文王有声》《载见》《既醉》《闵予小子》和《閟宫》中。
此外,依据《毛诗正义》的注解和各家对其主题的解释,还有《凯风》《鸨羽》《陟岵》《四牡》《小宛》《小弁》及《蓼莪》八篇反映孝道精神。
上述所列都是直接反映孝道精神的诗篇,还有一些诗篇间接谈到孝道观念,分别是《采蘋》《采蘩》《南山》《斯干》和《桃夭》等。
这些诗篇中的孝道精神大致可分为三类:侍奉赡养父母;男女准时婚配,传宗接代;祭祀祖先、继承祖业。
(一)奉养父母之孝《孝经》中说,孝道最先是事亲,再次是事君,最终是立身。
孝道观念,最初是用在对父母的赡养侍奉上。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孔子对孝的熟悉,这要求子女要近身侍奉赡养父母,担当起对父母尽孝的责任。
此外,父母会担忧、牵挂远行的子女。
因此,“父母在,不远游”是《诗经》中孝道精神的内涵之一,这种孝道精神在《诗经》中主要是通过反面批判和讽刺来呈现子女无法奉养父母的哀思。
《陟岵》和《鸨羽》都是孝子行役,不得养其父母的诗篇,从反面描写烘托出因自己常年在外服徭役,而无法奉养父母的哀思之情,以及繁重的徭役使得父母没有粮食生存的悲伤,情感悲切,使人动容,可见战斗对孝道精神的破坏和摧残是多么惨烈。
《四牡》也同样以因在外服役无法奉养父母为主题,诗篇以马在路上奔驰开头,远眺前方长远的路途,情不自禁想到遥远的家乡和亲人,“岂不怀归”写出了诗人怀念家乡的剧烈情感,但王家的差事尚未完成,只能长期颠簸于征战途中,无法回归到日思夜想的.家。
最终三章写想起家中父母无人照看,自己无法归去奉养父母,内心感到无比苦痛伤悲,只能把亲人的思念寄予于诗,以此表达自己无法奉养父母的哀思。
由上可以看出,在繁重的徭役压力下,青壮年都去服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孝道精神得不到重视和发扬。
诗人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反面抨击,从侧面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和对孝道精神的重视,同时也深刻展现了对父母尽孝的重要内涵和意义。
孔子的“孝道”
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求知过程中,需从孝亲悌下着手,时时反省自己的 言行,一视同仁的关爱大众,最后才亲近有德之人,学 习知识,这样才称得上一位德智兼备的君子。如果环境 不允许一个人向学,可是他将孝悌做好,他也称得上一 位有德之人。
一、「轻鬼神重人本」的孝道精神
殷商:祭天仪式 (自然崇敬)
衍生出祀祖 (人文意识)
敬畏鬼神:认为所有的天灾异变皆为触怒 上天,而降罪于人
到了孔子:仍存有对祖先和上天的祭祀 孔子认为「上天何亲?常与善人。」
--人的所作所为需自己承受,上天不会有任何赏罚。 但是对于有德之人,他能由一连串自省自觉,洗涤自己 的心性,达到与上天合一的境界。
有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如何将「孝」具体化、人本化?
1.解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 毁伤,孝之始也。」
2.爱亲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喜的是父母得健康长寿,安享天年;忧的是父母 年迈体衰,离大去之期不远,子女能承欢膝下的日子不 多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就变成了“父子之道,天性也,君 臣之义也”。
提倡孝道孝行对于稳定其统治有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 ,“孝”成了帝王们所追求的目 标,很多帝王的封号都以“孝”带头-- 如孝文帝,孝惠帝
孔子是要求“孝慈则忠”,也就是要求君主自己 “孝慈”
不要好高骛远的追求知识,而是先从孝悌 着手,有了孝亲的观念,才能体会「仁」 的真实意义。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仁的具体行 为即是「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 物」,将爱亲之心向外扩展,就是博爱的 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的孝道精神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在伦理方面的教化力量不可忽视。
一、孝道精神在《诗经》中的体现
“孝”字在《诗经》中总共出现17次,分布在《天保》《卷阿》《六月》《楚茨》《洋水》《下武》《雍》《文王有声》《载见》《既醉》《闵予小子》和《閟宫》中。
此外,依据《毛诗正义》的注解和各家对其主题的注释,还有《凯风》《鸨羽》《陟岵》《四牡》《小宛》《小弁》及《蓼莪》八篇反映孝道精神。
上述所列都是直接反映孝道精神的诗篇,还有一些诗篇间接谈到孝道观念,分别是《采蘋》《采蘩》《南山》《斯干》和《桃夭》等。
这些诗篇中的孝道精神大致可分为三类:侍奉赡养父母;男女及时婚配,传宗接代;祭祀祖先、继承祖业。
(一)奉养父母之孝
《孝经》中说,孝道最先是事亲,再次是事君,最后是立身。
孝道观念,最初是用在对父母的赡养侍奉上。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孔子对孝的认识,这要求子女要近身侍奉赡养父母,承担起对父母尽孝的责任。
此外,父母会担忧、牵挂远行的子女。
因此,“父母在,不远游”是《诗经》中孝道精神的内涵之一,这种孝道精神在《诗经》中主要是通过反面批判和讽刺来展现子女无法奉养父母的悲痛。
《陟岵》和《鸨羽》都是孝子行役,不得养其父母的诗篇,从
反面描写烘托出因自己常年在外服徭役,而无法奉养父母的悲痛之情,以及繁重的徭役使得父母没有粮食生存的悲哀,情感悲切,使人动容,可见战争对孝道精神的破坏和摧残是多么惨烈。
《四牡》也同样以因在外服役无法奉养父母为主题,诗篇以马
在路上奔驰开头,眺望前方长远的路途,情不自禁想到遥远的家乡和亲人,“岂不怀归”写出了诗人怀念家乡的强烈情感,但王家的差事尚未完成,只能长期颠簸于征战途中,无法回归到日思夜想的家。
最后三章写想起家中父母无人照顾,自己无法归去奉养父母,内心感到无比痛苦伤悲,只能把亲人的思念寄托于诗,以此表达自己无法奉养父母的悲痛。
由上可以看出,在繁重的徭役压力下,青壮年都去服征役而不
得养其父母,孝道精神得不到重视和发扬。
诗人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反面抨击,从侧面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和对孝道精神的重视,同时也深刻展示了对父母尽孝的重要内涵和意义。
(二)传宗接代之孝
传宗接代是整个家族的大事,不履行这一义务将是最大的不孝。
由此可以看到“孝”与生殖崇拜有密切的联系。
将传宗接代作为一种美德善行,体现出一种德孝相统一的孝道观。
《毛诗序》解释《周南·螽斯》说:“后妃子孙众多也。
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
”这首诗全篇用比,写出后妃不嫉妒众妾,
并与其和谐相处,因此子孙众多,说明她是有德有福之人,其行为符合为家族开枝散叶、传宗接代的孝道规范。
《桃夭》一篇同样表现了后妃之德和孝道精神。
《毛诗序》中说:“《桃夭》,后妃之所致也。
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此诗以桃起兴,在仲春令会男女的习俗中,男女及时婚配,从而能生儿育女,为家族传宗接代延续血脉,这也可以说是孝道精神的一种体现。
朱熹《诗集传》云:“孝子,主人之嗣子也。
”孝子是一个家族的子嗣和后代,肩负着为家族延续血脉、绵延子孙的使命,使得家族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使祖先基业能永久地继承下去。
这里着重强调了子孙后代的繁衍,及后代血脉对家族繁荣兴盛的重要性,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对男性的重视和偏爱,这就对后世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祭祖承业之孝
中国的宗法社会尤为重视血缘宗族,对祖先有一种崇拜的情结,且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祈求祖先庇佑家族。
《礼记·中庸》记载:“……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父母逝去不是孝道的终点,继承和发展父母、先祖遗留的基业,完成父母、先祖遗留的事业,这才是最高境界的孝。
《载见》是祭祀周武王的诗篇,以祭祀让祖先享用祭品,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敬畏之情和孝道精神。
“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享”
在《释诂》中释为“孝也”,在《广雅》中释为“养也”。
由此可将对祖先的祭祀看作是一种让祖先享用祭品的孝祀,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敬仰虔诚和孝道精神。
另外,继承祖业是孝道精神在《诗经》中的另一种表现。
《下武》一篇就反映了这样的主题。
这首诗全篇都在歌颂武王的武功和文德。
诗中赞美了能继承先人的文德与武功的君王和王后,带领周王朝走向繁荣昌盛。
追思先王的美德,表达自己对先祖的敬仰及将祖业发扬光大的决心。
祭祀祖先使人们有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和依靠,在他们看来,祖先是万能的,是有灵魂的,他们的孝敬和虔诚可以得到祖先宗族的庇佑。
后代子孙对祖业的继承和发扬是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是宗法血缘关系下孝道精神的深刻体现。
二、《诗经》中孝道精神的特点
(一)孝,德之本也
德行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也是古代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作为五论之首,孝乃德之根本,也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武器。
在《诗经》中,最大的“孝道”就是继承祖业,对先祖的崇拜和虔诚是家族后代都必须要遵守的,把国家或家族发扬光大被看作是对先祖最好的告慰,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孝道”。
朱熹对《卷阿》第五章解释说:“冯,谓可为依者。
翼,谓可为辅者。
孝,谓能事亲者。
德,谓得于己者……”由此可以看出西周统
治者对道德之重视。
“孝道精神”是道德的基础,紧紧抓住孝道精神就是抓住了社会道德体系的核心。
《淇奥》和《考槃》两篇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描述了两位德行不同的国君。
《淇奥》篇以绿竹起兴,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赞美卫武公能听取别人的规谏,以至于可以治理好自己国家的高尚品德,他继承先祖的遗志,表现出对祖先虔诚的崇拜和孝道。
《考槃》篇则是从反面讽刺了卫庄公忘记先公的伟业,不重用和听取贤臣的劝谏,昏庸无能,败落祖业,落下一个不孝的罪名。
两位君王的德行很好地说明了孝道精神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家族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家国的兴亡。
(二)男女孝道责任的差异性
在《诗经》中,男子和女子在实行孝道上最大共同点是赡养侍奉父母,两者都有为父母尽孝的义务,但在尽孝的规定上又有所差别。
首先,女子出嫁从夫,一定要同丈夫一起赡养侍奉公婆,否则就被视为不孝,而对男子则没有侍奉赡养岳丈的要求;其次,女子出嫁以后,其人身自由被束缚,不能经常回娘家,更不能陪伴侍奉在父母左右。
《泉水》一篇主要写卫国女子远嫁他人,怀念父母亲人,即使父母终逝也不得归省,心中伤悲,难以排遣。
由此可见,女子出嫁后尽孝的主要对象是公婆而不是父母。
男子和女子在祭祀祖先上也有不同的规定。
男子作为家族的核心和支柱,祭祀祖先、继承祖业是其最大的责任和使命,而女子则只是处于从属地位,没有任何决定权和选择权,在祭祀祖先的问题上,
也只有正妻有资格共同祭祀祖先,侍妾不允许参与祭祀活动。
即使正妻有祭祀祖先的资格,但对其要求也非常严格,她们必须遵循法度,不嫉妒侍妾,持家有道,使得家庭和谐,最重要的是要承担起传宗接代的重任。
由此可以看出,男子在祭祀祖先的孝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女子则被各种规矩制约,只是成为了男子践行孝道的附庸。
三、结语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在伦理方面的教化力量不可忽视。
通过侍奉父母、传宗接代、祭祖承业三大方面来阐释《诗经》中关于孝道的精神,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孝道观念和习俗,为后来孝道精神的发展和延续奠定了基础,使我们对孝道精神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