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着成熟的传统文化。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也给中国人民塑造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中居中是最重要的,在居中思想的宣传下,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社会秩序,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些独特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是:自然调和、求和、以和为贵、敬天畏地。

首先,自然调和。中国传统文化将自然与人类融为一体,力求和谐,重视自然的美丽和祥和,形成了“不相害”的社会关系,强调“大家共享”的观念,来发挥自然的美好能量。

其次,求和。中国传统文化将求和视为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认为在社会中只有求和,才能改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将社会矛盾化解及转化成更和谐的状态。

第三,以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将和谐视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并且将它作为生活的目标。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在人与自然之间,都要以和谐、求和为宗旨,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敬天畏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必须尊重天地,崇尚自然,敬畏神明,以此来表达出尊重自然、感恩社会、崇尚自然之精神。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在当今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这四个基本精神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推崇,以此来推动当代中国的和谐发展。

在中国古代,自然调和、求和、以和为贵、敬天畏地的价值观已

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中国人民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基本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训诫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行为活动的指导原则,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除了一致认同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礼治精神外,还有以下几种:

一、厚德载物的精神

“厚德载物”出自《易传·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大地厚实和顺的气势,要求人们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历史的长河中,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的英雄,数不胜数。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焚烧鸦片的将领林则徐,他们忠于国家,不怕牺牲。这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集中体现。三、和而不同

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由许多的民族(或称为种族)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为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从历史来看,不能不承认,汉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汉族文化曾经对各兄弟民族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也汲取过各兄弟民族的文化成就。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彼此之间有一个长期的文化交融的过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中,巍然独立,存在于世界东方,除了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物质生产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何谓精神?精神本是对形体而言,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曾经指出:“还必须注意到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1)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凌,由于反动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由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人们特别注意考察中国旧有的思想意识中有消极衰朽的方面,注意考察旧有思想意识中的陈腐萎靡的病态。这当然是必要的。对于这些缺点、病态,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坚决地加以改革。但是,如果中国文化仅仅是一些缺点、病态的堆积,那末,中华民族就只有衰亡之一途了。过去,一些帝国主义者正是以此为中国进行恶毒的攻击。我们在严正地予以反驳的同时,应当注意考察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积极的健康的要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指导作用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使得中国文化拥有区别与他国的独特魅力。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也屡次面临挑战,不过正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曾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度。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构成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的得名,由来已久,“中”指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联系愈加强化,在进入近代后,民族危机使得中国境内各族在整体意识上形成了自觉的民族观念,遂有了一个共同称谓:“中华民族”!

讲到“文化”一词,不由得从它的本义出发来解释,“文”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中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它又有很多的引申义,大多都是指美、善、德之义,如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而“化”指生成、造化,《黄帝内经·素问》中可见:“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文”与“化”的并联使用较早出现于战国末年,在西汉以后,“文”与“化”才真正的合成一词,经过长期的研究,文化可以说成是“自然的人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1、“人文”精神。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尚的、有理想的人。因而古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界。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美德。

2、“自然”精神神。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的关系,即“天人”关系。。《老子》一书提出的“道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衡的卓越思想。

3、“奇奇偶”精神。我们的祖先在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例如从从“无

音”、“五色”“五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的构成与变化。唐代后,中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著特征。于是相生相克、安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运而生。孔子的“中庸”说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宋儒所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是奇偶的结合。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有了真切的认识。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贵和尚中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精”、“神”的字义理解以及“精神”的词义。

所谓文化精神,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是指具体的文化表现和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二、具备条件

1、广泛影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是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2、积极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三、实质

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四、与文化传统的区别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文化传统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基本精神或民族精神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优秀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

崇(特点有褒有贬,文化基本精神只有褒的一面)。

五、地位

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天人合一

1、在这个问题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或“征服”;“让”或“争”)。

2、演变过程:

“天人合一”强调了天人之间的统一性。一方面,用“人事”去附会“天命”,把人的行为归依于天道的流行,以获得一个外在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人又往往把主体的伦常和情感灌注于“天道”,并将其人格化,使其成为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和外在体现,“天”成了理性和道德化身。表面上看是人按天意在“承运”,在“行道”。但实际上,天却成了人们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为主导,人为目的。其演化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五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五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共五篇)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刚健有为;

(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中华民族精神充满中华文化之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优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典籍集中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智慧,内蕴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孟子》、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它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和积累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仁爱、和谐、礼仪、孝道和忍耐。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帮助。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宽容和关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合作。仁爱的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视人与自然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互利共生。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和共同发展。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繁荣的重要基础。

第三,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礼仪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们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和社交礼仪,强调个人应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礼仪的实践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也能够培养人们

的修养和品德,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

第四,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家庭和睦。中国传统文化视家庭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爱。孝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当代价值论点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当代价值论点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当代价值论点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当代价值论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内心的和谐。这种和谐理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平静具有积极作用。

2.尊重传统: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传统,认为传统是民族的灵魂。在当代社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

3.重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和伦理关系,强调孝道、忠诚、仁爱等美德。这些美德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以及个人品德的修养具有积极作用。

4.追求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将艺术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在当代社会,艺术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渠道,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和生活品质。

5.强调集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团结、协作和共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6.强调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人权保障、民主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当代价值论点主要体现在崇尚和谐、尊重传统、重视道德、追求艺术、强调集体主义和人文精神等方面。这些精神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同时也为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5、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中华民

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扩展资料: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传承:

“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绝不是要回到过去,最关键的是通过国学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使之在现代焕发出新的风采,创造出适应时代的文化形态,并应用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弘扬其优秀成分,剔除其糟粕内容,并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传承创新,用当代中国人的心胸、智慧、胆识不断激活这些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四项基本观念, 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

(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亦即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 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所谓合一, 指对立的统一, 即两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时即已有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里认为, 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准则, “天经”与“民行”是统一的。这里天是对地而言, 天地相连并称, 显然是指自然之天。孟子将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 他说:“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 孟子认为人性是天赋的, 所以知性便能知天。但孟子没有作出明确的论证。《周易大传》提出“裁成辅相”之说, 所谓裁成辅相, 就是使天地之化接受人的范围, 使万物委曲成就。《文言传》提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 与天地合德即与自然界相互适应, 相互调谐。汉代董仲舒讲天人合一, 宣扬“天副人数”, 陷于牵强附会。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四字成语, 在所著《西铭》中以形象语言宣示天人合一的原则。但也承认天与人的区别。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 但不应破坏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 与西方所谓“克服自然”、“战胜自然”有很大的区别。在历史上, 中西不同的观点各有短长, 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改造自然的辉煌成绩, 但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时至今日, 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 确实很有必要。

论析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析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析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0公管10080330 朱跃东

摘要: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它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思想观念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并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它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各个时期的具体涵义不尽相同。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在中国哲学中,天有自然实体与精神实体之分,有人格化,神性之天与物质性之天的区别,故对“天人合一”历来存在着唯物与唯心的解释。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为“和”。“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 “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者, 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 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 程度的一种状态。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 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 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 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 风和人格境界。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
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 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
松有风骨雪难摧, 人有气节最可贵。
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 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说,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
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
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所说的气,类似我们通常说的“勇气”、“正气”、 或“理直气壮”之气,是指表现于肉体活动或实际行动中 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义与道的配合而 形成,另一方面,还要靠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与基本精神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与基本精神

1.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

我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深邃的文化之一,其特征

表现在多个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家族和社会的重要性。家庭在我

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社会则被看作是家族的延伸。这种强调使得我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尊重长辈、重视友谊

和亲情。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特征在我国传统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展现了我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和与之

融合的态度。

再次,我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和伦理。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观念,而这些观念贯穿于我国人的言行举止中,成为我

国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2. 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基本精神是指其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仁爱、和谐、中庸、道法自然等内容。这些基本精神不仅体现在我国的哲学思想中,也渗透在我国人日

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仁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仁爱与善待他人的强调。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精神。儒家提倡的“克己复礼”、“和而不同”等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

再次,中庸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中庸之道主张“中庸”、“守正”、“不偏不倚”,强调做人处事要坚守适度、平衡的原则。

3. 个人观点与理解

在我看来,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世界充斥着利益至上、个人主义等思潮的情况下,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爱、和谐、中庸等精神更显珍贵。特别是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人际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将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今天给各位分享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4、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什么?

6、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1四个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

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传统文化精神

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喻海波hypo545@sohu,com
爱众为公
爱众为公即博爱大众,天下为公。 无论是爱众,还是为公,都体现了群体 精神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整体思想的一 个重要方面。
喻海波hypo545@sohu,com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为勤勉。“民生则勤,勤则不 匮。” 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为人定胜天。“天与人交相胜, 还相用。” 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为革故鼎新。“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 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为奋起抗争。“穷而后工” 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表现为一种人格理想。“三军可夺 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07000444 喻海波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同黄 河那样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中国文化,在其 形成﹑发展与升华之中孕育出中华民族精神, 也就是推动本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精神。
Biblioteka Baidu
喻海波hypo545@sohu,com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四个方面
第一:爱众为公。 第二:自强不息。 第三:厚德载物。 第四:求是务实。
喻海波hypo545@sohu,com
厚德载物
“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进德﹑厚德﹑明 德等。 厚德与宽容相互作用,所谓“君子尊贤 而容众 ”
喻海波hypo545@sohu,co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摘要】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因为它的古老,更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中国文化经历过高潮、低潮的起伏,并且屡次面临挑战,但是,它却一次次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不曾中绝的古老文化,在当今时代仍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功能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她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文化之独特个性、文化体系之特殊价值素质,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文化精神”。它隐含在人的心灵里,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发挥着作用,其所具有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只能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自己的影像投射到具体的物质形式上。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精神。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同态度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中国文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中国哲人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但又主张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虽然也把人与自然看作对立的两方面,但总的倾向是不主张将两者割裂,而习惯于融会贯通地加以把握,寻求一种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视天道与人道这二者为一体)精神。它不但充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体与客体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的认识,还表达了他们对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客体的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考。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就是自然界与人的统一,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过度改造自然,同时人对于自然又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在当今时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一直以来被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反对神(包括神的世界、神的权威、神的力量等等)而提倡属于人的东西的思潮。提倡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中国文化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蕴涵着完善自我的能力。这种思想与近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不谋而合,都充分肯定了人进取向善的天性。人本主义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在儒家看来,自我的完善并不具有排他性质,相反,根据人道的原则,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即人是社会性的,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的尊重与帮助。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合理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并使人们能更有力地抵制外来宗教神学的入侵。

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就是刚健有为的思想,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自古以来,中国的哲人都极力提倡有为、勇于进取,重视“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是刚健自强思想的又一重要表现。孟子“舍生而取义”的豪言表现了他坚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这种不畏强暴、不受诱惑、顶天立地的独立的人格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贵和尚中精神。“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贵和尚中,就是追求所谓的“和合精神”,即在冲突中追求融合,吸收各种优质成分,“和合”成为新结构、新事物、新生命、新思维,“和合”成宇宙万象。“和合精神”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比如宋明“理学

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和合”性。

中国人崇尚贵和尚中思想,珍惜和谐局面的稳定,重视社会的发展。贵和尚中精神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点:

第一,差异与和生。天地万事万物都是“和合者”,是通过“和”或“合”的方式融合生成的,所谓的“不存在”与“存在”都是通过“和合”转换的。异质元素或多元要素之间相互冲突,在冲突中的各元素以“和”和“合”的方式转换,生成新生命、新事物。因而“和合”是新生命、新事物产生的必经方式。

第二,存相与式能。宇宙中的存在称之为“相”,因此存在的方式即存相方式。式能是指存相方式的种种潜能,存相所涵蕴的潜能方式或潜能结构。潜能结构与方式在种种冲突中选择一种式能,转换或变得和谐有序,以实现“和合”。

第三,冲突与融合。宇宙中的一切都包含着差异,在冲突的过程中实现的融合,化生出了新的结构方式。因此融合是以冲突为前提的,而冲突的理势必定是融合。经过冲突、融合形成的新“和合”体,发展和提升了原有的差异和冲突,体现了冲突与融合的价值。生活中差异和冲突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生活即是冲突,有冲突就有融合,通过冲突和融合形成的“和合”体,就是生活体。

第四,汰劣与择优。“和合”过程所包含的冲突与融合是异质元素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冲突以汰劣为原则,融合以择优为原则,冲突和融合构成的新“和合”体就是通过汰劣与择优构成新事物或新结构。“和合”过程中通过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冲突定位出异质元素的优质成分,它们互相吸收,融合成新事物或新结构,即新“和合”体,实现择优。若在“和合”过程中通过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冲突定位出非优质要素,则重新分解成新的元素,与此同时,吸收另一些元素而“和合”成另一种全新的结构方式,并相对稳定地存在于时空中,这就是淘汰。“和合”汰劣择优就是一个为了符合真切、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而不断地“和合”过程。

第五,烦恼与和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是最贴切答案,说明没有人能不经历负面的情绪体验。人之所以会有这些负面情绪都是因为人的精神受压造成的。人生来就有各种“需要”,除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有各个层面的精神需要,以获心情的宁静、和乐。若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心灵就不和不乐,便会烦恼、不安、困惑、痛苦、恐惧等等。要协调、缓解人的负面情绪体验,要净化心灵,要陶冶情操,只有通过“和合”才能实现。人和则天和,人乐则天乐,天人和乐是最令人向往的“和合”心灵境界。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统摄性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将中华民族凝聚成坚定的一体。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使中华民族无数次经受住了外敌的入侵、无数次化解了内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制外侮;之所以能够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不计前嫌,化治内乱,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把国家、邻里的和谐统一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文化传统不无关联。

精神激励功能。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还有着强烈的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将天人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维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融为一体,倡导人们取大义,以集体利益为重,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华民族贵和持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对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有积极意义。学习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