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论证思路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论证思路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论证思路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灵活多样的。

它是我国的文化的基石,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集民族性、地域性和宗教性于一体的独特文明体系,以及突出的历史文化性格、文化价值主张和生活态度,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儒家文化,其中强调“以德治国、以德齐家态度”,希望中国人有责任感,有礼貌,有智慧,有爱心,有尊严,有真诚,有奉献,有自立;中国儒家文化还强调“古今中外实干上有所具体的成就”,意思就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一定的成果。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以“和谐”为核心,以及推崇“团结友爱”,以求达到团结守纪,共同发展的目标。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还以“求真、务实、自强”为精神,希望人们拥有求真务实、敢于探索的精神,为自己的前途而不断自强。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特点。

首先,中国文化突出了“礼仪”,理念,以及人文精神。

礼仪”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是品位中的实质表现。

另外,中国文化还注重理念,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儒家精神强调“以德服人”,而道家精神则强调“自然自律”。

佛家精神则认为,“我们应当全心全意追求自己的智慧和善行,以便救度有缘的众生。

此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还注重人文精神,如“厚道、君子务本”。

这些精神都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通过这些精神的论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以德治国、以德齐家;古今中外实干有所展示;和谐;团结友爱;求真务实;自强;礼仪;理念;人文精神,等等。

这些精神都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通过这些精神的论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优势,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文化的作用,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新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新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新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平衡和谐的
原则。

中和思想认为,宇宙间万物都有两个对立面,为了维持宇宙的和谐,必须保持这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平衡,而不是把其中一方彻底压制。

这一思
想也适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强调平衡、和谐、包容和协调。

2.尊重传统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历史和传统,认为历史和
传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积累和经验总结,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传统和文化不仅要尊重,还需要继承和发扬。

3.团结和谐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和共同发展,强调人与人之
间的互相支持和合作。

这种团结和和谐精神也体现在社会治理中,强调道德、公正和法律的平衡和协调。

4.德治精神:德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指的是通过道德
教育、身份意识和行为规范等手段来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

德治强调个人
的道德素养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倡导坚守个人和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

这些基本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智慧,为今天的社
会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

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道
“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 要不及。“中”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狂”,也不 “狷”。 孔子用“持中”的办法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手段。在他看 来,过犹不及,凡事叩其两端而取中,便是“和”的保证, 便是实现“和”的途径。而“中”又是以“礼”为原则的。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 而》)。
如果我们丢失掉文化传统,我 们的生活可能会怎样?
中国文化基本精 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 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 以人 贵和 刚健 合一 为本 尚中 有为
天人合一

天在中国哲学中的含义并不固定,大约有 三义:一指人们头顶上苍然的天空;二指 超越自然的至高无上的神;三指理而言。 即纳自然、人格神、义理三位于一体。
《中庸》说:“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为了达到“和”的状态 和境界,我们该怎么做?
贵和尚中之“尚中”
《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怎样才能实现“和”呢?儒家认为,根本的途径, 在于保持“中”道。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 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问题。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 本,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 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
从总体上看,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 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这种以道德修养为旨 趣的人本主义,可以称之为道德的人本主义。 道德的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文化总是 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个人价 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境界的升进,寄托于整体 关系的良性互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

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刚健有为”,《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

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

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

《周易大传》强调“刚健”,主张“自强不息”,这是有深刻意义的精粹思想。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

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使得中国文化拥有区别与他国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也屡次面临挑战,不过正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曾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度。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构成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的得名,由来已久,“中”指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联系愈加强化,在进入近代后,民族危机使得中国境内各族在整体意识上形成了自觉的民族观念,遂有了一个共同称谓:“中华民族”!讲到“文化”一词,不由得从它的本义出发来解释,“文”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说文解字》中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均指此义。

在此基础上,它又有很多的引申义,大多都是指美、善、德之义,如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而“化”指生成、造化,《黄帝内经·素问》中可见:“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文”与“化”的并联使用较早出现于战国末年,在西汉以后,“文”与“化”才真正的合成一词,经过长期的研究,文化可以说成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了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五,烦恼与和乐。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是最贴切答案,说明没有人能不经历负面的情绪体验。

人之所以会有这些负面情绪都是因为人的精神受压造成的。

人生来就有各种“需要”,除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有各个层面的精神需要,以获心情的宁静、和乐。

若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心灵就不和不乐,便会烦恼、不安、困惑、痛苦、恐惧等等。

要协调、缓解人的负面情绪体验,要净化心灵,要陶冶情操,只有通过“和合”才能实现。

人和则天和,人乐则天乐,天人和乐是最令人向往的“和合”心灵境界。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民族凝聚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统摄性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将中华民族凝聚成坚定的一体。

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使中华民族无数次经受住了外敌的入侵、无数次化解了内乱。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制外侮;之所以能够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不计前嫌,化治内乱,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把国家、邻里的和谐统一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文化传统不无关联。

精神激励功能。

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还有着强烈的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将天人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维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融为一体,倡导人们取大义,以集体利益为重,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贵和持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对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有积极意义。

学习它,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

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被推尊到很高地位。

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当然,中国文化系统的“重人”意识,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贵与尚中。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就是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就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简要说就就是:它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与为了人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提出以人为本,不就是要回答什么就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就是第一性、谁就是第二性的问题,而就是要回;它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就是在分析与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就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与价值提炼。

刚健有为的主要涵义为以下几方面: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便就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与有为就是不可分割的。

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

它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和积累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仁爱、和谐、礼仪、孝道和忍耐。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帮助。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宽容和关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合作。

仁爱的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

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视人与自然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互利共生。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和共同发展。

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繁荣的重要基础。

第三,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礼仪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们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和社交礼仪,强调个人应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礼仪的实践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也能够培养人们的修养和品德,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

第四,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家庭和睦。

中国传统文化视家庭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爱。

孝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忍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品质。

忍耐强调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和毅力。

中国传统文化教导人们要有耐心和毅力,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忍耐精神使人们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也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弘扬。

它们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道德准则和人生价值追求。

请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请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请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答: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

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

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

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5、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贵和尚中
4、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5、“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 度,也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 态度,既不“狂”,也不狷”。
7
不及 1 2 3 懦怯 吝啬 低下
适中 勇敢 慷慨 高尚
过度 血气之勇 奢侈 虚浮
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5 6
麻木不仁
伪谦 无耻
和蔼
诚恳 谦抑
情感激烈
夸耀 羞涩
7
8 9
冥顽
小气 争攘
节制
宏度 友爱
荒淫
俗气 谄媚
10
11 12
无味
奸诈 同
雅谑
义愤 和
滥谑
嫉妒 乱
8
四、刚健有为
1、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 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 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2、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他十分重视 “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知识分子有 要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2
一、天人合一

3 、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 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 一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 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4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
3
二、以人为本
1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 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 天地之间人为贵。 3、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 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 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它的长期 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 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 化传统。 •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 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 而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凝聚和整合,便构成 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 换言之,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 神的具体表现。
• 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 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种派别的 思想家所接受。 • 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 “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认为儒者“因明 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 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 乾 称》)。 • 在张载看来,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 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构成,气是天人合一的 基础。
•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 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 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 相联系,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这些文 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 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 想和基本观念。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 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 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 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 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 它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 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易传· 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 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 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 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 之道而知”。 • 即认为人道是与天地之道相似的,懂得这 个道理的圣人,就能周知万物的情态,以 道匡济天下而又坚持原则,乐天知命而又 发挥德行的作用,制约天地的变化而无过 失,成全万物而不会有遗漏。其所以如此, 就在于圣人通晓阴阳变化的规律。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今天给各位分享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4、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什么?6、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1四个基本精神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传统文化精神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1、中国文化的特征: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与基本精神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与基本精神

1.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我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深邃的文化之一,其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家族和社会的重要性。

家庭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社会则被看作是家族的延伸。

这种强调使得我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尊重长辈、重视友谊和亲情。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特征在我国传统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展现了我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和与之融合的态度。

再次,我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和伦理。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观念,而这些观念贯穿于我国人的言行举止中,成为我国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2. 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基本精神是指其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仁爱、和谐、中庸、道法自然等内容。

这些基本精神不仅体现在我国的哲学思想中,也渗透在我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仁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

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仁爱与善待他人的强调。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精神。

儒家提倡的“克己复礼”、“和而不同”等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

再次,中庸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

中庸之道主张“中庸”、“守正”、“不偏不倚”,强调做人处事要坚守适度、平衡的原则。

3.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世界充斥着利益至上、个人主义等思潮的情况下,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爱、和谐、中庸等精神更显珍贵。

特别是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人际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将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结回顾我国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家族和社会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道德和伦理观念等特征,展现了我国人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2.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尊敬和孝顺父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孝道不仅体现在个人对父母的尊重和照顾,也表现为对长辈、祖先和社会的尊重和敬意。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3. 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善意。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了仁爱思想,强调个人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善良的关系。

仁爱也体现在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上,鼓励人们关心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4. 中庸: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中庸强调适度和平衡,避免过分的极端和偏激。

中庸思想主张在行为和情感上保持稳定和适度,以达到和谐和均衡的状态。

中庸思想也强调理性思维和道德选择的平衡,追求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调整。

5. 尊老敬老:尊老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和敬意。

中国古代有着尊老重敬的传统,认为年长者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年轻一代的尊重和照顾。

尊老敬老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体现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和谐、孝道、仁爱、中庸和尊老敬老。

这些精神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中,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尽管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类共同进步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贵和尚中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精”、“神”的字义理解以及“精神”的词义。

所谓文化精神,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是指具体的文化表现和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二、具备条件1、广泛影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是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2、积极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三、实质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四、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文化传统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基本精神或民族精神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优秀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特点有褒有贬,文化基本精神只有褒的一面)。

五、地位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1、在这个问题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或“征服”;“让”或“争”)。

2、演变过程:“天人合一”强调了天人之间的统一性。

一方面,用“人事”去附会“天命”,把人的行为归依于天道的流行,以获得一个外在的理论框架。

另一方面,人又往往把主体的伦常和情感灌注于“天道”,并将其人格化,使其成为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和外在体现,“天”成了理性和道德化身。

表面上看是人按天意在“承运”,在“行道”。

但实际上,天却成了人们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为主导,人为目的。

其演化过程:(1)西周: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神可相通,如:《尚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

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论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引言中华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生命、社会、自然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华文化的历史背景、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等方面,全面论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历史背景1. 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

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华文化经历了许多朝代和政权交替,但是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却一直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了中国人民共同认同的精神信仰。

2. 多元融合中华文化是由多个地区和民族所构成的复合型文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不断进行着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并且包容性强的中华文化。

三、核心价值观1. 和谐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华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下,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

2. 尊重尊重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强调对于老师、长辈、祖先以及其他有功于社会的人物进行尊重和敬仰,这种尊重也体现在对于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保护上。

3. 诚信诚信是中华文化的第三个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品质,才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并且在社会上立足。

4. 敬业敬业是中华文化的第四个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强调对于工作和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认为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四、思想体系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体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引导。

儒家思想还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人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宁静。

3. 佛教思想佛教思想是中国古代从印度传入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们认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崇德利用”,就 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刚健有为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 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 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 健”,主张“自强不息”,这是有深刻意义的精粹思想。 “自强不息”的思想在历史上曾对很多知识分子起过激 励作用。 《周易大传》关于“刚健”和“自强不息”的思想,在 历史上起了一定的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而道 家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则是“刚健”思想的一种补 充,两者相互对峙,相互引发,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 的。
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 秦陇文化、岭南文化等等地域文化,各有其自然环境特 色和社会人文特色,反映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彼此间不 能等同、替代。但是,这些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几乎 都蕴涵着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都有中华一体的文化认 同意识。正是在这种共同精神的烛照下,多元发展的地 域文化,逐渐走向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的重 要组成部分。

郑玄诠释《中庸》篇的题义云:“名曰中庸 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这是认为中庸指中 的运用。 中庸思想的主要涵义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对于实现一定的目的来说,有一个一定的标准, 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否则就不可 能实现这个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叫做不及, 超过了这个标准叫作过。如果超过了这个标准, 就不可能实现原来的目的,而会转变到原来的的 反面。
4.天人协调
天人关系问题,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 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文化方向的基 本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三种学说。 庄子主张因任自然:“不以人助天”,“无以 人灭天”。 荀子主张改造自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 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而最重要的是《周易大传》的“辅相天地”的 学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积淀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体系。

要判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民族精神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强调团结统一、自强不息、自尊自信。

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和创造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道德伦理上。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仁爱”、“礼义廉耻”等道德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伦理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约束。

这种道德伦理观念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中,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思想观念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主张“和谐”与“有序”,强调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思想观念。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艺术风格上。

中国古代艺术强调“典雅”、“含蓄”、“内敛”,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生活方式上。

中国人民注重家庭、注重礼仪、注重节俭和勤劳,崇尚“和为贵”的生活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智慧。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判定标准。

首先,它必须是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团结、自强和自信的特点。

其次,它必须强调道德伦理,推崇“仁爱”、“礼义廉耻”等价值准则。

第三,它必须强调中庸之道,追求和谐与有序的思想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摘要】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因为它的古老,更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中国文化经历过高潮、低潮的起伏,并且屡次面临挑战,但是,它却一次次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不曾中绝的古老文化,在当今时代仍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功能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她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

”文化之独特个性、文化体系之特殊价值素质,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文化精神”。

它隐含在人的心灵里,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发挥着作用,其所具有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只能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自己的影像投射到具体的物质形式上。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精神。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同态度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中国文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中国哲人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但又主张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虽然也把人与自然看作对立的两方面,但总的倾向是不主张将两者割裂,而习惯于融会贯通地加以把握,寻求一种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视天道与人道这二者为一体)精神。

它不但充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体与客体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的认识,还表达了他们对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客体的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考。

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就是自然界与人的统一,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过度改造自然,同时人对于自然又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

在当今时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一直以来被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反对神(包括神的世界、神的权威、神的力量等等)而提倡属于人的东西的思潮。

提倡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中国文化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蕴涵着完善自我的能力。

这种思想与近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不谋而合,都充分肯定了人进取向善的天性。

人本主义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

在儒家看来,自我的完善并不具有排他性质,相反,根据人道的原则,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

即人是社会性的,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的尊重与帮助。

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合理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并使人们能更有力地抵制外来宗教神学的入侵。

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就是刚健有为的思想,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

刚健有为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

自古以来,中国的哲人都极力提倡有为、勇于进取,重视“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是刚健自强思想的又一重要表现。

孟子“舍生而取义”的豪言表现了他坚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这种不畏强暴、不受诱惑、顶天立地的独立的人格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贵和尚中精神。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贵和尚中,就是追求所谓的“和合精神”,即在冲突中追求融合,吸收各种优质成分,“和合”成为新结构、新事物、新生命、新思维,“和合”成宇宙万象。

“和合精神”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比如宋明“理学
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说”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和合”性。

中国人崇尚贵和尚中思想,珍惜和谐局面的稳定,重视社会的发展。

贵和尚中精神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点:
第一,差异与和生。

天地万事万物都是“和合者”,是通过“和”或“合”的方式融合生成的,所谓的“不存在”与“存在”都是通过“和合”转换的。

异质元素或多元要素之间相互冲突,在冲突中的各元素以“和”和“合”的方式转换,生成新生命、新事物。

因而“和合”是新生命、新事物产生的必经方式。

第二,存相与式能。

宇宙中的存在称之为“相”,因此存在的方式即存相方式。

式能是指存相方式的种种潜能,存相所涵蕴的潜能方式或潜能结构。

潜能结构与方式在种种冲突中选择一种式能,转换或变得和谐有序,以实现“和合”。

第三,冲突与融合。

宇宙中的一切都包含着差异,在冲突的过程中实现的融合,化生出了新的结构方式。

因此融合是以冲突为前提的,而冲突的理势必定是融合。

经过冲突、融合形成的新“和合”体,发展和提升了原有的差异和冲突,体现了冲突与融合的价值。

生活中差异和冲突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生活即是冲突,有冲突就有融合,通过冲突和融合形成的“和合”体,就是生活体。

第四,汰劣与择优。

“和合”过程所包含的冲突与融合是异质元素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冲突以汰劣为原则,融合以择优为原则,冲突和融合构成的新“和合”体就是通过汰劣与择优构成新事物或新结构。

“和合”过程中通过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冲突定位出异质元素的优质成分,它们互相吸收,融合成新事物或新结构,即新“和合”体,实现择优。

若在“和合”过程中通过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冲突定位出非优质要素,则重新分解成新的元素,与此同时,吸收另一些元素而“和合”成另一种全新的结构方式,并相对稳定地存在于时空中,这就是淘汰。

“和合”汰劣择优就是一个为了符合真切、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而不断地“和合”过程。

第五,烦恼与和乐。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是最贴切答案,说明没有人能不经历负面的情绪体验。

人之所以会有这些负面情绪都是因为人的精神受压造成的。

人生来就有各种“需要”,除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有各个层面的精神需要,以获心情的宁静、和乐。

若这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心灵就不和不乐,便会烦恼、不安、困惑、痛苦、恐惧等等。

要协调、缓解人的负面情绪体验,要净化心灵,要陶冶情操,只有通过“和合”才能实现。

人和则天和,人乐则天乐,天人和乐是最令人向往的“和合”心灵境界。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统摄性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将中华民族凝聚成坚定的一体。

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使中华民族无数次经受住了外敌的入侵、无数次化解了内乱。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制外侮;之所以能够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不计前嫌,化治内乱,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把国家、邻里的和谐统一看作是天经地义的文化传统不无关联。

精神激励功能。

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还有着强烈的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将天人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维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融为一体,倡导人们取大义,以集体利益为重,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贵和持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对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有积极意义。

学习它,
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

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被推尊到很高地位。

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当然,中国文化系统的“重人”意识,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

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激励着人们主动去发现和实现人身价值。

而中国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启发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人人平等的思想,强调维护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

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是务实。

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精神仍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

整合创新功能。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中国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经历了多次冲突和融合,通过对异质文化的整合和创新,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博大精深,色彩斑斓。

历史上,中国文化也曾面临危机和挑战,曾经历多次文化冲突,但最后,中国文化都成了文化融合的核心,中国文化一再使征服者被征服,一再征服、融合异质文化,既保持自己的传统,又吸纳异域精华。

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都很强大。

“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吸纳异质文化的精华,使中华文化洋溢着生生不已的活力,充满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给我们以无比的自豪、自信和自尊。

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对其中积极健康的要素进行吸收和改造,并积极将之古为今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