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PPT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
荣誉感 尊严感
爱国 情感
归属感 认同感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我的祖国》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 载体。祖国养育了我们,孕育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的有机结 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 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 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 所认同的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道德规范、 精神气质的总和。是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精神支柱。
时代 精神
民族 精神
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 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 依托。
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 精神以时代内涵。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 时代精神,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逐步融入民 族精神之中。
时代 精神
民族 精神
第二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四、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 大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爱国主义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专题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17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 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 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西汉时规定在 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三年,至东汉时,丁 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 忧,若匿nì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 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 夺情。明清时期丁忧三年终制,重新出来任职 为起复。
12
贵和持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 文化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深刻的。由于全民族在贵和持中观念上的认 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凡 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 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 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 用。
文化基本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 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激发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 用。
21
(三)整合创新功能
整合不同的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 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 有所开拓创新,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又一 功能。
22
三、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一)要有正确的态度
13
但是,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过份强调仁在其封 建礼制其中的作用,故而在具体运用中加上人们的误 读,反而让人容易走极端,去和求同,凡事走中间路 线,造成个人创造性的萎缩,压抑个性,抑制竞争性 观念和道德的生长,与世无争,知足保守,并往往由 于封建统治者的误导以统一思想为名成了压制思想、 维护专制主义等级秩序的一种重要工具。
6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特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个 体价值;强调人性尊严,注重人性的完善,总是肯定人在天地间 的崇高地位和伟大作用;高扬个体在道德自省自律与道德实践上 的主体性、自觉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 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 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 离职,称“丁忧”。源于汉代。西汉时规定在 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三年,至东汉时,丁 忧制度已盛行。此后历代均有规定,且品官丁 忧,若匿nì而不报,一经查出,将受到惩处。 但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 夺情。明清时期丁忧三年终制,重新出来任职 为起复。
12
贵和持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 文化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深刻的。由于全民族在贵和持中观念上的认 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凡 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 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 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有着积极作 用。
文化基本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 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激发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 用。
21
(三)整合创新功能
整合不同的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 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 有所开拓创新,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又一 功能。
22
三、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一)要有正确的态度
13
但是,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过份强调仁在其封 建礼制其中的作用,故而在具体运用中加上人们的误 读,反而让人容易走极端,去和求同,凡事走中间路 线,造成个人创造性的萎缩,压抑个性,抑制竞争性 观念和道德的生长,与世无争,知足保守,并往往由 于封建统治者的误导以统一思想为名成了压制思想、 维护专制主义等级秩序的一种重要工具。
6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的特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个 体价值;强调人性尊严,注重人性的完善,总是肯定人在天地间 的崇高地位和伟大作用;高扬个体在道德自省自律与道德实践上 的主体性、自觉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 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一、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氏族社会晚期,中国存在三大民族集团,即河洛民 族 华夏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是秦晋文化、中原文 化的摇篮 、海岱民族 东夷集团,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地 、江汉民族 苗蛮集 团,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是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的源 头,
二、奴隶制文化 ──传统文化的雏型期
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
闽学派朱熹把理作为其学说的 最高范畴,认为理是存在于自然和社 会之先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 皆由此而派生出来,他主格物致知,穷理灭欲,并以伦理观 为核心,融儒道释为一体,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 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制,形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理为本的天人 合一宇宙观,他发展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并以三从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 相补充,朱熹著作甚丰,且致力于讲学授徒,所注释的 四书五经成为此后历朝的科举教材,实现了对儒学有功 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四、近代文化──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 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开 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 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从鸦 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 统文化既受到严重冲击,又 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化 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 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的特 征,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ZHOU),宗教唯 心论和朴素唯物主义萌发,殷商奴隶主利用 和改造原始宗教,(ZHOU)代以德 损益天 命,论证君权神授 ,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 五种元素作为构成物质的基础,形成了朴素 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易经用 - - 爻和 - 爻表示阴阳对立,经过排列组合成64卦,对辩 证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春秋战国 即先秦 时期,产生了强烈的 人文意识,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 体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说,百家争鸣,蔚为壮 观,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氏族社会晚期,中国存在三大民族集团,即河洛民 族 华夏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是秦晋文化、中原文 化的摇篮 、海岱民族 东夷集团,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地 、江汉民族 苗蛮集 团,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是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的源 头,
二、奴隶制文化 ──传统文化的雏型期
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
闽学派朱熹把理作为其学说的 最高范畴,认为理是存在于自然和社 会之先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 皆由此而派生出来,他主格物致知,穷理灭欲,并以伦理观 为核心,融儒道释为一体,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 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制,形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理为本的天人 合一宇宙观,他发展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并以三从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 相补充,朱熹著作甚丰,且致力于讲学授徒,所注释的 四书五经成为此后历朝的科举教材,实现了对儒学有功 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四、近代文化──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 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开 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 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从鸦 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 统文化既受到严重冲击,又 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化 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 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的特 征,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ZHOU),宗教唯 心论和朴素唯物主义萌发,殷商奴隶主利用 和改造原始宗教,(ZHOU)代以德 损益天 命,论证君权神授 ,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 五种元素作为构成物质的基础,形成了朴素 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易经用 - - 爻和 - 爻表示阴阳对立,经过排列组合成64卦,对辩 证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春秋战国 即先秦 时期,产生了强烈的 人文意识,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 体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说,百家争鸣,蔚为壮 观,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大禹治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鞠躬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 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式 的激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 慨;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他鄙视“饱食终日,无所 用心”的人生态度。 •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孟子·梁惠王》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 ——《荀子·劝学》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韩愈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
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 《中庸》第一章开篇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 (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 “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 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人们最 大的根本; “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 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 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自强 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 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 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 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正气歌》:作者: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 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 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 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 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 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故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论语·学而》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课程分为多个讲次,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开端、哲学、宗教、传统价值取向、民俗、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学习方法强调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的结合。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终结性考试。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在人文精神、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等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同时,中国文化的形成受到地理环、人种因素、经济与生产方式以及传统政治制度如宗法制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深入理解和评价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展望其未来发展。
已改: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的丰富和发展: 长征精神:
主要内涵是: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坚定的革命 理想和一往无前的英雄 气概。其主题是“一不 怕苦,二不怕死”;其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
红 军 不 怕 五岭逶迤腾细浪 远 金沙水拍云崖暖 征 长征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创造的最伟大 难, 的奇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震撼了所 万 更喜岷山千里雪 有的炎黄子孙,而且就像最完美的神话,超 水 三军过后尽开颜 越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千 山 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等 大渡桥横铁索寒 闲。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的丰富和发展:
主要内涵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 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敢于胜利,艰苦创业。 其核心和主题就是毛 泽东同志在陕西视察 时所讲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延安精神: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 的丰富和发展:
“贵和”思想往往和“尚中”联系在一起, 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
• “和”是不同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和 谐的统一体。 • “中”是在两个极端中保持中间, 在过程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 儒家认为实现“和”的理想的根本 途径在于保持“中”道。
贵和尚中在促进中国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 一是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 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二是在民族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素以礼仪道德平等待人,承认任何民族的 文化都有其价值。如汉朝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民族融为一体:中华民 族。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含义
专题四中国精神.ppt

专题:中国精神
Conten ts
目 录
中国精神 民族精神
01 02
03
时代精神
1.什么是中国精神
2.中国精神的价值
• 第一、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3)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 第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 精神的统一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有机 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2)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 柱。 (3)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 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二、民族精神
•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 民族精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什么是爱国
主义
1.什么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
道德规范 政治原则 精神支柱
什么是爱国主义
• 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 • 爱国主义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原则 • 爱国主义是凝聚各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
• 说其神圣,是因为爱国是一种信念。在爱国问题上没有选择、没有抱怨,我 们生于斯、长于斯,不论祖国是贫弱还是富强,是遭受欺凌还是扬眉吐气, 我们都深深地爱她
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 • 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首先是对祖国的热爱。 现代意义上祖国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一是自然要素;二是社会要素;三是政 治要素。因此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概 念,爱故土、爱人民、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是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
• “民为邦本”,没有 人民的土地,无论怎 样富饶美丽,也不过 是一块未开垦的原始 蛮荒之地。 • 没有人民的祖国是不 存在的,离开人民谈 爱国是不切实际、毫 无意义的。
Conten ts
目 录
中国精神 民族精神
01 02
03
时代精神
1.什么是中国精神
2.中国精神的价值
• 第一、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2)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3)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 第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 精神的统一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有机 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2)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 柱。 (3)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 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二、民族精神
•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 民族精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什么是爱国
主义
1.什么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
道德规范 政治原则 精神支柱
什么是爱国主义
• 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 • 爱国主义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原则 • 爱国主义是凝聚各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
• 说其神圣,是因为爱国是一种信念。在爱国问题上没有选择、没有抱怨,我 们生于斯、长于斯,不论祖国是贫弱还是富强,是遭受欺凌还是扬眉吐气, 我们都深深地爱她
2.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 • 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首先是对祖国的热爱。 现代意义上祖国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一是自然要素;二是社会要素;三是政 治要素。因此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概 念,爱故土、爱人民、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是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
• “民为邦本”,没有 人民的土地,无论怎 样富饶美丽,也不过 是一块未开垦的原始 蛮荒之地。 • 没有人民的祖国是不 存在的,离开人民谈 爱国是不切实际、毫 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
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 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化社会 十二、中国文化是兵文化(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
国的兵》) 十三、中国文化是孝文化(钱穆、谢幼伟) 十四、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蒋星煜《中国隐士与
中国文化》)
梁济(1858年—1918年),名济,字巨川,以字行。 广西临桂人。 祖先系蒙古族,巨川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
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 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 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 民政部供职。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 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 自尽,有遗书万余言。死后溥仪谥其号贞端。
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 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 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 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可磨灭的精 神价值。”
梁漱溟兄弟编印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六 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 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 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化社会 十二、中国文化是兵文化(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
国的兵》) 十三、中国文化是孝文化(钱穆、谢幼伟) 十四、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蒋星煜《中国隐士与
中国文化》)
梁济(1858年—1918年),名济,字巨川,以字行。 广西临桂人。 祖先系蒙古族,巨川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
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 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 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 民政部供职。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 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 自尽,有遗书万余言。死后溥仪谥其号贞端。
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 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 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 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可磨灭的精 神价值。”
梁漱溟兄弟编印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六 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 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课件

价值
探讨中国传统 文化与现代社 会的融合与发
展
引导学生了解、 认识和传承中
国传统文化
适用人群
大学生: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基 本概念和内涵
中学生: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 展历程和主要内 容
社会人士: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在 现代社会中的价 值和意义
外国友人: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特点和主要 内容
课件结构
02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知足等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 有着重要的影响。
04
佛家思想:强调慈悲、平等、解脱等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 有着一定的贡献。
06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章节副标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方式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 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 响
《中国传统文化 概说》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4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05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06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课件背景
课件目标:介 绍中国传统文 化的基本概念、 历史演变、主
系。
强调和谐:中 国传统文化注 重和谐,强调 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人与社 会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之间
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原始文化:神话传 说、原始宗教等
夏商周时期:青铜 器、甲骨文等
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诸子百家
等
探讨中国传统 文化与现代社 会的融合与发
展
引导学生了解、 认识和传承中
国传统文化
适用人群
大学生: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基 本概念和内涵
中学生: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 展历程和主要内 容
社会人士: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在 现代社会中的价 值和意义
外国友人: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特点和主要 内容
课件结构
02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知足等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 有着重要的影响。
04
佛家思想:强调慈悲、平等、解脱等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 有着一定的贡献。
06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章节副标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方式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 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 响
《中国传统文化 概说》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件介绍
03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4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05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06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课件介绍
章节副标题
课件背景
课件目标:介 绍中国传统文 化的基本概念、 历史演变、主
系。
强调和谐:中 国传统文化注 重和谐,强调 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人与社 会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之间
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原始文化:神话传 说、原始宗教等
夏商周时期:青铜 器、甲骨文等
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诸子百家
等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介绍

其守成的一面,在中国封建社会步入常轨,即秦汉以后,这种思 想恰好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又迎合了宗法社会温情脉脉的伦理 情感的需要。从而成为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则。
全民族对贵和尚中观念的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 的实现和保持,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 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同时也为社会的 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文化基本 精神
主讲人:
目
贵和尚中
录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 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 文化重分别与对抗,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
贵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
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 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 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 并行而不相悖”
天体运动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 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革故鼎新
“杀身以成仁”
坚持独立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大丈夫”气节
民族兴旺发达时,刚健有为思想能促进社会发展、国 家强盛、文化繁荣。
民族危难之际,如外族入侵、政权易手之时,刚健 有为思想也总成为激励人们起来进行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 强大精神力量。
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 的总原则,是中国人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 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孔子: “刚毅木讷近仁”,十分重视“刚”的品格,同时又强调
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易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全民族对贵和尚中观念的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 的实现和保持,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 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同时也为社会的 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文化基本 精神
主讲人:
目
贵和尚中
录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 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 文化重分别与对抗,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
贵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
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 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 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 并行而不相悖”
天体运动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 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革故鼎新
“杀身以成仁”
坚持独立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大丈夫”气节
民族兴旺发达时,刚健有为思想能促进社会发展、国 家强盛、文化繁荣。
民族危难之际,如外族入侵、政权易手之时,刚健 有为思想也总成为激励人们起来进行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 强大精神力量。
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 的总原则,是中国人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 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孔子: “刚毅木讷近仁”,十分重视“刚”的品格,同时又强调
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易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孟子.告子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u)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著名文化学者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 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 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纳 为四个方面:(一)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二)人 本主义;(三)天人合一;(四)礼治。
《正气歌》:作者: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 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 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 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 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 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故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9
三、刚健有为
1、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 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 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2、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他十分重视“刚” 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知识分子有要责任感 和奋斗精神。
3、《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 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它强调刚健的同时要文明,要 中正,防止主观盲动等片面性。
4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5
一、天人合一
1、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2、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演化过程
西周:天为人格神,神人相通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天人感应 张载: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第七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1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1 、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 2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 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 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3 、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 4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 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 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3
第一节 中国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本精神的意蕴
7 、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 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 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8 、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 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 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三、刚健有为
1、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 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 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2、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他十分重视“刚” 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知识分子有要责任感 和奋斗精神。
3、《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 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它强调刚健的同时要文明,要 中正,防止主观盲动等片面性。
4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5
一、天人合一
1、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2、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演化过程
西周:天为人格神,神人相通 孟子:尽心知性知天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天人感应 张载: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第七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1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1 、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 2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 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 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3 、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 4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 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 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3
第一节 中国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本精神的意蕴
7 、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 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 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8 、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 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 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礼治精神
君仁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夫和妻柔,姑慈妇听 君仁则不厉,臣忠则不戒;父慈则 教,子孝则劝;兄爱则友,弟敬则顺; 夫和则义,妻柔则正;姑慈则从,妇听 则婉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 之行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1、它是中国的;
2 、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 指1840年以前中国古代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刚健有为; 2、和与中;
3、崇德利用;
4、天人协调。
1、人文化成一一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2、刚柔相济一一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 3、究天人之际一一天人关系的艰苦探 索精神。 4、厚德载物一一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 精神;
二、人本主义精神
(一)以民为本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 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 其民,斯得天下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 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 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三、天人合一精神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
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 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 灾异。
5、和而不同一一博采众家之长的 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一一以天下为己任 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一一中华人文精神 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 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 必须具有两个特点: 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 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为他们 所认同、所接受, 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 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 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 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的积极作用。 的积极作用。 •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 基础的文化基本精神, 基础的文化基本精神,本身也是文化 发展的产物, 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演 变而发展变化, 变而发展变化,不断扩大和加深自己 的思想内涵。 的思想内涵。
• 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 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 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尚书·洪 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 尚书 洪 中说: 惟天阴骘下民。 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 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认为天是保佑民众的, 认为天是保佑民众的,因而把九类 大法赐给禹,人伦规范才安排就绪。 大法赐给禹,人伦规范才安排就绪。 这种观点,肯定在“ 这种观点,肯定在“天”(神)与 人之间有着相通的关系, 人之间有着相通的关系,可以说是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 •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Leabharlann 容 •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
•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 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 思想意识等, 思想意识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这 些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 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 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 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 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 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 想源泉。 想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9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 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张岱年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刚 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
健 是指具有持久力。
自强 具有自觉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理 思 想 研 究 》 及
思 想
文 化
道 德 》 ;
、 《 文 化 与 哲 学 》 、
中 哲 学 微 》 、 《 求
国 哲 学 史 方 法 论 发
学 系 教 授 。 《 中 国
学 家 , 哲 学 史 家 ,
, 一 九 零 九 年 五 月
二 零 四 ) 字 季 同 ,
2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遇到困难和挫折,绝不退缩,能克服并战胜它,也就是说自 强包括了自尊、自信、奋发、坚毅等精神和品格。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0
“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 活力的不竭精神动力。
“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zè太阳偏西)不暇食, 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 故曰自强不息矣。”
中 国 文 化 的 基 本 精 神
2020/12/2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1
首页
2020/12/2
尾页
板书设计
幸张文《又《真凡哲国出别
逝岱集中撰真集》学学生号张
世年》国写与》,史大于宇岱
, 享 年 九 十 五 岁
先 生 因 患 心 肌 梗
六 卷 。 二 零 零 四
古 典 哲 学 概 念 范
了 专 著 《 中 国 伦
板书设计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 卧沙场君莫笑,古来 征战几人回”——王 翰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
“孰知不问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6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 志
拘而演周易——文王; 厄而作春秋——孔子; 遭放逐,乃赋离骚——屈原; 失明而厥有国语——左丘明; 膑脚而兵法修列——孙子; 迁蜀而世传吕览——吕不韦; 囚秦而说难孤愤——韩非;
想包括哪些内容?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5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
刚健有为(纲) 和与中 崇德利用 天人协调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6
文化 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精神: “精”为细微之意, “神”乃能动之意。
文化的基本精神
“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 其身”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3
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实践和精神状态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
强意志。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4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善 的 探 索 》 、 《
、 《 玄 儒 评 林 》
又 出 版 论 文 集 《
史 料 学 》 与 《 中
师 , 北 京 大 学 哲
北 京 。 著 名 的 哲
同 , 河 北 沧 县 人
年
( 一 九 零 九
--••
。
塞 引 起 心 衰 竭 , 不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 ,
畴 要 论 》 《 张 岱 年
争,产生被人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之 作——《史记》——司马迁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8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秦代商秧变法 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 明代张居正改革 清代的戊戌变法 现代的改革开放
—— 《周易集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曾参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两个 方面:
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另一方面体现在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
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7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 志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文天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 —王冕
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 —勾践 遭胯下之辱,而后统帅雄兵百
万 ——韩信 面对宫刑,忍蹂求生,顽强抗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有为”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彖传》 《周易大传》
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彖传》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8
探索延伸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内容 是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容 精神亦即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发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的豪情壮语, “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周游列 国,宣传其儒家思想
——孔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 ,才能面对小人的诬 陷,不畏奸恶,以身殉国。
——屈原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5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尾202页0/12/2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4
整体感知
1、何为文化?何为精神? 2、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包括哪四方面? 3、《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2
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孔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范仲淹
“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 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张载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9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 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张岱年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刚 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
健 是指具有持久力。
自强 具有自觉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理 思 想 研 究 》 及
思 想
文 化
道 德 》 ;
、 《 文 化 与 哲 学 》 、
中 哲 学 微 》 、 《 求
国 哲 学 史 方 法 论 发
学 系 教 授 。 《 中 国
学 家 , 哲 学 史 家 ,
, 一 九 零 九 年 五 月
二 零 四 ) 字 季 同 ,
2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遇到困难和挫折,绝不退缩,能克服并战胜它,也就是说自 强包括了自尊、自信、奋发、坚毅等精神和品格。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0
“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 活力的不竭精神动力。
“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zè太阳偏西)不暇食, 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 故曰自强不息矣。”
中 国 文 化 的 基 本 精 神
2020/12/2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1
首页
2020/12/2
尾页
板书设计
幸张文《又《真凡哲国出别
逝岱集中撰真集》学学生号张
世年》国写与》,史大于宇岱
, 享 年 九 十 五 岁
先 生 因 患 心 肌 梗
六 卷 。 二 零 零 四
古 典 哲 学 概 念 范
了 专 著 《 中 国 伦
板书设计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 卧沙场君莫笑,古来 征战几人回”——王 翰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
“孰知不问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6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 志
拘而演周易——文王; 厄而作春秋——孔子; 遭放逐,乃赋离骚——屈原; 失明而厥有国语——左丘明; 膑脚而兵法修列——孙子; 迁蜀而世传吕览——吕不韦; 囚秦而说难孤愤——韩非;
想包括哪些内容?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5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
刚健有为(纲) 和与中 崇德利用 天人协调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6
文化 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精神: “精”为细微之意, “神”乃能动之意。
文化的基本精神
“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 其身”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3
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实践和精神状态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
强意志。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4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善 的 探 索 》 、 《
、 《 玄 儒 评 林 》
又 出 版 论 文 集 《
史 料 学 》 与 《 中
师 , 北 京 大 学 哲
北 京 。 著 名 的 哲
同 , 河 北 沧 县 人
年
( 一 九 零 九
--••
。
塞 引 起 心 衰 竭 , 不
年 四 月 二 十 四 日 ,
畴 要 论 》 《 张 岱 年
争,产生被人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之 作——《史记》——司马迁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8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秦代商秧变法 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 明代张居正改革 清代的戊戌变法 现代的改革开放
—— 《周易集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曾参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两个 方面:
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另一方面体现在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
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7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 志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文天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 —王冕
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 —勾践 遭胯下之辱,而后统帅雄兵百
万 ——韩信 面对宫刑,忍蹂求生,顽强抗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有为”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彖传》 《周易大传》
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彖传》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8
探索延伸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内容 是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容 精神亦即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发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的豪情壮语, “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周游列 国,宣传其儒家思想
——孔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 ,才能面对小人的诬 陷,不畏奸恶,以身殉国。
——屈原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5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尾202页0/12/2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4
整体感知
1、何为文化?何为精神? 2、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包括哪四方面? 3、《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2
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尾202页0/12/2
板书设计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孔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范仲淹
“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 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