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重要的核心价
值观和思想观念。
这些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的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等。
2. 礼仪:中国文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它涵盖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中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等,体现了尊重和关怀他人的态度。
中国人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维系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适度和平衡,既不偏激也不追求过度。
中国人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才能达到和谐、稳定和持久的目标。
4.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中国人将孝道视为尊敬父母和长辈、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准则。
孝道体现了家庭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也是中国文化中传承和延续的重要力量。
5. 敬天爱人: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是敬天爱人。
中
国人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敬天爱人的观念意味着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以及对人类的关怀和尊重。
这些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这些基本精神仍然被广泛传承和推崇,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课件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对 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 同具有重要意义。
02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 德准则,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道家思想
佛教文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 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 化,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和艺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 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断裂,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是面临的 重要挑战。
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冲突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和民族 文化差异大,如何协调文化多样性,实现 和谐共处是一大挑战。
04
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 远影响,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道 德伦理、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准
则。
诗词艺术
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影响了世界文学,丰富了世界文 化宝库。
传统医学
中医中药的理念和方法对全球医 学产生了影响,针灸、草药等疗
传承与发扬
1 2 3
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 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在 教育中的地位。
非遗保护 中国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法 律、资金支持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国际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 艺术展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大禹治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无数志士仁人,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鞠躬尽瘁,不息奋争。诸如“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 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式 的激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 慨;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他鄙视“饱食终日,无所 用心”的人生态度。 •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孟子·梁惠王》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 ——《荀子·劝学》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韩愈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
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 《中庸》第一章开篇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人们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乐,这些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 (这时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 “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 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为“和”。“中”是天下人们最 大的根本; “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 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 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现出的自强 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 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 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 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精神。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贵和尚中。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刚健有为的主要涵义为以下几方面: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便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
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贵与尚中。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就是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就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简要说就就是:它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与为了人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提出以人为本,不就是要回答什么就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就是第一性、谁就是第二性的问题,而就是要回;它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就是在分析与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就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与价值提炼。
刚健有为的主要涵义为以下几方面: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便就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与有为就是不可分割的。
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6.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几个基本定义(1)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2)传统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1)定义①一些长期受到人们遵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的思想观念。
③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2)实质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广义地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②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
③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3)地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特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①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②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天人合一(1)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 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化社会 十二、中国文化是兵文化(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
国的兵》) 十三、中国文化是孝文化(钱穆、谢幼伟) 十四、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蒋星煜《中国隐士与
中国文化》)
梁济(1858年—1918年),名济,字巨川,以字行。 广西临桂人。 祖先系蒙古族,巨川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
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 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 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 民政部供职。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 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 自尽,有遗书万余言。死后溥仪谥其号贞端。
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 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 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 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可磨灭的精 神价值。”
梁漱溟兄弟编印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六 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 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内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内容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
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
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
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5、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表现出尊重、和谐和顺应自然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尊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准则。
中国人尊重长辈,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这种尊重体现在个人品德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敬意上。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
和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注重平衡和协调,追求内在的和谐。
中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展现出和谐美。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顺应自然。
中国哲学和文化一直强调自然的秩序和循环。
中国人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
儒家思想中,人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尊重、和谐和顺应自然。
这种精神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中,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尊重、和谐和顺应自然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观念。
孝道: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伦理和尊重长辈。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孝道被认为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廉洁:廉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严守道德规范,避免贪欲和腐败行为。
廉洁为政,勤俭节约的思想都被视为道德的表现,这些价值观是中国社会建立和谐秩序、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
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之一。
温和、恭敬、节约和谦让被视为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
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个人的自我抑制、忍让和尊重他人,以维护社会和谐。
诚信: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诚信。
诚实守信、信守承诺被认为是个人品质的核心,也是商业和社会关系的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关系和谐的重要原则。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体现了尊重、和谐和顺应自然,还包括孝道、廉洁、温良恭俭让和诚信等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自从我们向西方学习了现代教育制度以后,很大程度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的理念。
传统的教育制度的理念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你在接受这些知识的同时树立起你的人格、品德。
或者说,一句话,传统的教育是叫你怎样做一个人的,也就是给你确立一种信仰,用这样一种信仰指导你的生活实践。
拿传统文化来讲就是“下学上达”,所谓“上达”是达天理,让你明理;“下学”呢就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间去实践它。
所以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的精神就是要知行合一。
拿中国的思维方式来看,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概念,所有的概念都是历史性的。
所谓历史性的,就是它是变动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是会发生变化的,有所补充或者有所淘汰。
人文学科是在动态中的。
中国的文化主要是研究人事的、历史的,当然也研究天体。
中国最发达的两项文化是什么?天文地理和历史。
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两点,一个是“以天为则”,第二个是“以史为鉴”。
这个“天”就是指自然之天,主要指万事万物的自然的状态。
“天”这个概念很复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自然,所以自然的都可以叫作“天”。
比如最简单的,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天伦啊,自然的伦常啊。
中国的文化非常强调效法天,“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不仅仅是道家,儒家也是,《论语》里孔子赞扬尧舜伟大,因为“惟尧则天”。
效法天也就是效法自然,也就是尊重事物的本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自然又是在变化的,中国人对自然的研究不是将它作为一个静止的东西来研究,而是动态地研究。
所以后来发展出天人感应的思想。
天是不断地在变,人参与到天地中间去有什么关系?天地人三才,人不是在天地之外,人不仅不在天地之外,而且是三才中最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天出其时,地出其材,人参与其中去治理这个时和材,所以天地人是并列为三的,人是赞天地之化育的。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司马迁的那两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要“以天为则”、“以史为鉴”。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 “圆融”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 重和去同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 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 族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 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 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儒、佛、道融合的历史,充分说明我国文化能浑成大家 而不废三家,容纳个性而又尊重共性,具有高强度的融 通功能,这就是 “圆融”这一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对 外的一种表现。 对内,又体现为一种文化的强力融摄性。如汉初的文化 主流,本质上是以道家学说为基础,综合阴阳、儒、 墨 、名、法各家之善而形成的“新道家”,即所谓 “黄老之学”。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天人合一 天在中国哲学中的含义并不固定,约有三义:一指人们头顶上苍 苍然的天空,二指超越自然的至高无上的神,三指理而言(事物 的客观规律,或是精神实体、伦常义理。即纳自然、神、义理三 位一体。 天人合一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关系: 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②人事关系的和谐 ③民族与民族、国与国的和谐 宋代哲学家张载率先明确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认为世 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构成,气是天人合一 的基础。而气有清浊之分,气所构成的人的“气质之性”就有了 善恶之别。“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在量能方面的不同结合, 便有了人间圣凡贤愚的区别。人要努力成善,与天合一,就应该 努力改变“气质之性”,恢复“天地之性”。
从总体上看,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 理本位的文化。这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人本主义,可以称之为 道德的人本主义。 道德的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 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境 界的升进,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本主义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 对于人的精神开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 意义。它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用道德自觉抵制宗教强制, 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由于过分强调道德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 忽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消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想,由于有明显的重人 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只强调个人的义务和道德人格 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因此与近代西方人本主 义或人文主义还有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五十四分。
•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 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
• 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 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 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 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 步的积极作用。
• 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 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尚
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 范九畴,彝伦攸叙。”认为天是保佑民众的,因而把 九类大法赐给禹,人伦规范才安排就绪。这种观点, 肯定在“天”(神)与人之间有着相通的关系,可以 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 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 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五十四分。
•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
产生;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天人合一”则是由北 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 内容。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五十四分。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 天人合一 • 以人为本 • 贵和尚和
我们思想道德课本则总结为:热爱和平,维护统一,追求创新,追求和谐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七点 五十四分。
• 所谓与天地合其德,是指人与自然界要相互 适应,相互协调。
• 所谓“先天”,即为天之前导,在自然变化 未发生之前加以引导;所谓“后天",即遵 循自然的变化规律,从天而动。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许欢【教学内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主要内容、基本功能。
【重点与难点】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贵和尚中【讲授提纲】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精”和“神”的字义理解以及“精神”的词义所谓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是指具体的文化表现和具体的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知道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2、具备条件:(1)广泛的影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2)积极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3、实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4、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与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文化传统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基本精神或民族精神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优秀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特点有褒有贬,文化基本精神只有褒的一面)5、地位: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或者“征服”、“让”或者“争”)(一)观念产生的原因1、中国有着悠久而不间断的农耕文明史●新石器时期:南方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米;北方西安“半坡”遗址的小米——中国先民的农业格局。
●三皇五帝时期:《周易》记载:伏羲作八卦,神农以《易》作了耜、耒等农具;《史记》记载轩辕时代已“艺五种”(黍、稷、菽、麦、稻);相传是帝尧时的歌谣《帝王世纪·击壤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何有帝力哉!”●(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2.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尊敬和孝顺父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孝道不仅体现在个人对父母的尊重和照顾,也表现为对长辈、祖先和社会的尊重和敬意。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3. 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善意。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了仁爱思想,强调个人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善良的关系。
仁爱也体现在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上,鼓励人们关心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4. 中庸: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中庸强调适度和平衡,避免过分的极端和偏激。
中庸思想主张在行为和情感上保持稳定和适度,以达到和谐和均衡的状态。
中庸思想也强调理性思维和道德选择的平衡,追求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调整。
5. 尊老敬老:尊老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和敬意。
中国古代有着尊老重敬的传统,认为年长者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年轻一代的尊重和照顾。
尊老敬老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体现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和谐、孝道、仁爱、中庸和尊老敬老。
这些精神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中,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尽管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类共同进步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四、礼治精神
君仁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夫和妻柔,姑慈妇听 君仁则不厉,臣忠则不戒;父慈则 教,子孝则劝;兄爱则友,弟敬则顺; 夫和则义,妻柔则正;姑慈则从,妇听 则婉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 之行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1、它是中国的;
2 、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 指1840年以前中国古代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刚健有为; 2、和与中;
3、崇德利用;
4、天人协调。
1、人文化成一一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2、刚柔相济一一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 3、究天人之际一一天人关系的艰苦探 索精神。 4、厚德载物一一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 精神;
二、人本主义精神
(一)以民为本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 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 其民,斯得天下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 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 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三、天人合一精神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
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 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 灾异。
5、和而不同一一博采众家之长的 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一一以天下为己任 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一一中华人文精神 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
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
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贵和尚中
1、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这一基本精神在中 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统 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3、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4、《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 “太和”的观念。 5、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 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6、“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 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 “狂”,也不“狷”。
2、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 张载最先提出来的。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 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庄子提出了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 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 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 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文化思潮。张载认为人合一的基础。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标准有二: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 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 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 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5、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 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 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 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6、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 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 习惯。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天人合一
1、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 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 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 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1、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 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 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2、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 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 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3、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 受到人们尊崇并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 想观念和固有传统,它们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历史 发展的作用,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二、精神激励功能 1、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 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 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2、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 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 值。 3、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 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三、整合创新功能 1、价值整合功能,即整合不同的价值观,使其在中华 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2、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格局下发展起来的。
4、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 朱熹的理本论和王阳明的心本论,三者都否认鬼神 的存在。 5、宋明理学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 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 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 系的良性互动。这一思想对人的精神的开放,对于 个体道德自我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相区别,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 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 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一种落后。
四、刚健有为
1、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 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 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2、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他十分重视“刚” 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知识分子有要责任感 和奋斗精神。 3、《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 的经典性的表述。它强调刚健的同时要文明,要中 正,防止主观盲动等片面性。 4、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柔静无为之说,如老庄思想、 宋儒思想,但没有占上风,只是作为刚健有为思想 的补充。 5、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是刚健自强思想的重要表现。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一、民族凝聚功能 1、由于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 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将一个民族的 人凝聚为一体,使之同心同德地为整个民族的利益和 民族的长远利益而共同奋斗。 2、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 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 3、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的观念便 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 4、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 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同时中国文化的 基本精神也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
3、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 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 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 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4、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
二、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 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 中心。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 为贵。 3、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 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 教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