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
2022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3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最喜爱的就是故事性强、有情节的内容。古诗的学习一般难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爱好。而这首古诗恰好满意了他们的需求,是故事,也是古诗。我利用这个关系,引导学生欢乐的学习。小孩子天真活泼,新奇心强,爱动脑筋,因此,设计了好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注意唤醒孩子的生活体验,都是孩子感爱好的话题。如:起先时牧童的心情如何?她捕获时的表情会是怎么样?他能捉到禅吗?让他们从牧童身上发觉自己身上的活泼机智的影子,从自己深受牧童机灵可爱的形象。
2022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须要很强的教学实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所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所见教学反思1
《所见》这首诗,简洁明白的语句展示了“意欲捕鸣蝉”的乐趣:那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颂的时候,是那样自由神气!想去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下面是《所见》这首诗的教学反思:我在《所见》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这样做的: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初步感知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预习古诗的“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二读:划诞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既让学生明确了预习任务,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实力。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古诗《所见》优秀篇1教学课题:《所见》教学目的:1、学会6个生字,通过查和联系诗句理解字意。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
3、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词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用具: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黄牛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小路上漫步,仿佛听到他那愉快、激越的歌声。
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我们愿意跟你一同步入那美妙的境界。
生:指名朗读全诗。
师:读得太美了,真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
那么谁来说说上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唱着山歌。
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他看见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着向树上望去。
师:说和真准确。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来学习诗中的生字。
师:(电脑出示诗)谁来读第一句诗,并且找出诗中的生字。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字有所、振。
师:非常准确,继续找生字。
生:“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句诗中的生字有欲、蝉、忽、闭。
(学生每找到一个生字,教师操作电脑给生字加红点)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生字“所”,谁愿意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字?生:请同学们跟我读suo,它是平舌音,请大家注意。
(全班跟读suo)师:指名读。
师:你是怎样学习这个字的?生:我是这样学习“所”这个字的。
“所”户部,左右结构,共8画。
师:很好,谁愿意用“所”组词?生①:所以生②:所有生③:储蓄所生④:所长生⑤:所向无敌......(屏幕出现“所”字)师:同学们观察,写“所”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①:写这个字头齐脚不齐。
生②: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笔横折落笔在横中线上。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通用8篇)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通用8篇)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所见》及反思篇1【案例】《所见》这首古诗中有这样一句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读感悟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我们图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他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这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大意。
)那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边读边看看我们59页这幅精美的图画。
想想它是什么意思,把这句诗读熟、读透,再读给同座的小朋友听。
(生自由读,互相读)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举起来了。
师:请你说说看。
生:牧童看见树上有只知了,他想去把它抓住,就不唱歌了。
(一年级学生的古诗学习重在吟诵,对于古诗内容的理解,只需了解大意就可,其实古诗大意的理解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感情地朗读。
)当我正想要对这位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时,却发现了一只高高举起的小手。
师:有什么问题,请说吧。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古诗的意思是“蝉为了怕被牧童捉住,它突然把嘴巴闭上了。
”(我吃了一惊,觉得这位学生的想法不可思议,单单联系上面一句诗就可推断出是“牧童忽然闭口立”而不是“蝉忽然闭口立”。
虽然对这位学生的想法持否定态度,但我还是微笑地请他坐下。
)师: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们当当小裁判,评评哪位小朋友说得有道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生争相表明自己的想法。
)(班里大多数学生“拥护”第一位学生的想法,但有几位学生还是很“顽固”的站在了第二位学生的“阵营”。
这个时候,我在想:自己是直接将答案告诉给他们呢,还是采用其它的方法?比如“装傻”。
)师:小朋友们,老师也被你们搞糊涂了,你们说怎么办呢?生:老师,我们去找课外书,看看到底谁对,好吗?(第二位学生仍不服气地说。
)师:好!老师请小朋友们各自下课后向我们的课外书爷爷请教(或老师请小朋友们各自下课后到课外书中去找找答案,赵老师,麻烦您帮我看看哪句话放在这里更合适!谢谢!),看看到底哪位小朋友说得是对的,好吗?又有只小手举起来了。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一、引言《所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生动地描绘了山水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眼中所见的美好世界。
《所见》的语言简明,意境深远,写景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教学中如何将《所见》这首古诗引入到学生的课程中,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启示,是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1.教材选择在教学中,选择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对于《所见》这首古诗来说,选用它作为教学材料是十分恰当的。
它的文学价值无需置疑,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教师讲解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诗人表达的含义,以及想象诗人所见的美好景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学方法也是十分关键的。
如何将抽象的诗歌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语境,是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
在传授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的同时,应该注重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和内涵,并通过配合幻灯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讲解,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乐趣。
3.学生思维教学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学生思维的角色十分重要。
学生的思维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让他们产生共鸣。
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是相辅相成的,这有利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同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和创造文学作品。
三、教学建议1.营造课堂氛围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时,应该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思考的乐趣。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趣味小测、学生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注重背景知识诗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其内容不仅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教授《所见》这首古诗的时候,要注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设计相关的课外阅读或实地考察,让学生全面地掌握相关情况,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0篇)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0篇)《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
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
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
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3、介绍作者: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
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1、指名读生字。
出示:骑振蝉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
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
从虫,单声。
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
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篇1《所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这首诗,简单明了的语句展示了“意欲捕鸣蝉”的乐趣:那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想去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通过《所见》这首诗的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手段多样且充满艺术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觅到诗趣。
诗重趣,想觅到诗趣,须进入诗境。
想像是通过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彭老师运用了多种的教学手段,先让学生通过回忆学过的古诗引出课题后,顺着释题;然后设问:“诗人看到了什么呢?”进而播放形象生动的动画,使学生解决问题之余还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就这样,很快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诗境中,学生的学习劲头蠢蠢欲动。
然后老师导入以及魅力四射的范读一下子就拨动了孩子想象这一根弦。
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二、抑扬顿挫的读书声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彭老师在指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第一句古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教学中,教师从读中让孩子们品味出小牧童高兴的心情,从“振林樾”的读法指导中,让学生品味到歌声的嘹亮,然后让孩子们练读,从练读、听读中品味童真。
再吟诵中,孩子们品味到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的神气十足。
在指导读这一句时,教师重于指导读好“捕鸣蝉”,让诗中的情表露无畏,使孩子在小牧童停住凝神望蝉的神情中,品味到小牧童生怕吓跑蝉儿和很想捕捉蝉的心思。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阅历,那么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美丽的我为您带来了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忙到大家。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同学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同学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同学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显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同学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洪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引导同学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带领同学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
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同学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同学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所见教学反思篇二《所见》教学反思同学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同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同学,信任同学靠本身的气力就能读懂课文,激励同学不绝探究,找寻自信的气力,在自悟得意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育了同学学习语文的乐趣。
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同学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要是在以前,我会依据教参予以同学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敬重同学的独特感受,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公正、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同学们依据本身的理解,大胆发表本身的见解,读出不同的感情颜色,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所见》教学反思袁枚诗作的《所见》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欢快地边唱歌边放牛,蓦地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捉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味味的画面。
本诗生动有趣味味,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在教学中怎样帮忙同学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紧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第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同学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优秀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7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画下来。
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5、学生汇报。
(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1、学习第一、二行诗(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两篇《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之一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
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
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
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3、介绍作者: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
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1、指名读生字。
出示:骑振蝉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
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
从虫,单声。
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
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所见教学反思优秀1《所见》这首诗特别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特别喜爱的。
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唱歌的时候,是那样拘束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可牧童的生活离学生很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忙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一、感性接触,走近牧童。
上课伊始通过一首《马兰谣》感受牧童的自由欢乐。
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二、诵读感悟,品尝牧童。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法自学古诗。
再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吟诵中,学生体会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为诗人。
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在这节课中我重点加强了诵读的指导即诗歌的节奏和“平长仄短”的规律。
三、拓展阅读,理解牧童。
在课堂的最终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展示给学生其他描写牧童的诗歌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等等。
学生在自读了这些古诗后自然加深了对牧童的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理解与感悟。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2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024最新-《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编辑给大伙儿整理的《所见》教学反思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指导学生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
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学生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二《所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所见》这首诗,简单明了的语句展示了“意欲捕鸣蝉”的乐趣:那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想去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通过《所见》这首诗的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手段多样且充满艺术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觅到诗趣。
诗重趣,想觅到诗趣,须进入诗境。
想像是通过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彭老师运用了多种的教学手段,先让学生通过回忆学过的古诗引出课题后,顺着释题;然后设问:“诗人看到了什么呢?”进而播放形象生动的动画,使学生解决问题之余还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就这样,很快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诗境中,学生的学习劲头蠢蠢欲动。
然后老师导入以及魅力四射的范读一下子就拨动了孩子想象这一根弦。
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所见》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感古诗的深邃内涵以及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积极影响。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反思:
文化传承与熏陶: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所见》,我希望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这种文化传承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诗歌语言的解读:《所见》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情景。
在教学中,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解读诗歌,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力。
情感体验与联想:通过对诗歌情感的引导,我让学生思考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创设情境增进理解:我尝试通过图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真实的乡村场景,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所见》的情境。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诗歌教学更具生动性和实际性。
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强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通过互动式的讨论,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深层思考,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通过教学古诗《所见》,我旨在引导学生在情感、文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1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
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
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9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9篇《所见》教学反思篇一《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
教学古诗,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果学生只是抓住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东西,算不上读懂了诗歌,更算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
教学本首诗的时候,我在播放《小牧牛》的笛声后,再有声有色地描述:在一条林间小路上,树木枝繁叶茂,遮住了似火的骄阳,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野花飘来醉人的香味。
咦,哪儿有歌声传来?声音越来越响,清脆悦耳,震荡在林间。
噢,原来是放牛的小孩儿,正自由自在地骑在牛背上,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正朝自己走来。
忽然,他紧紧地闭住了嘴巴,原来他发现了一位歌手正在和他较量呢……学生通过想象,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后来,学生在吟诵中,完全融入到诗境中,觉得自己就是这一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牧童了。
所见的教学反思篇二在《所见》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指导学生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
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学生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所见》教学反思12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是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
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依教参所说,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看图导入的方式,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而识记了“牧童”、“蝉”等生字,然后导入课题,通过给“见”字组词,理解“所见”即是诗人所听见的和所看见的。
我觉得这一部分的设计很符合孩子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看图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古诗也显得很自如。
在教学本诗生字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从词到字的认读,本以为很简单的六个生字,学生们应该很容易记住,可是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孩子们对“捕、所”两个字的识记依然不扎实,可见我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完成识字的这一目标。
经过反思,我想应该是本节课环节设计有点多,导致时间紧张,没能很好的巩固识字。
此外,在理解感悟古诗的这一环节中,进行朗读指导时也有欠缺,对一动一静的体会还不够深刻,所以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体来看,上完这节公开课让我对我班的听讲纪律、发言以及课堂常规方面都有所了解,也从其他老师那里获得了一些反馈。
在课堂组织、重难点把握等方面我还需进一步加强。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所见教学反思「篇一」《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
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
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
(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所见教学反思篇一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
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威海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我还重视了背诵积累,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这位儿童在干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初步猜测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学生自学部分l.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所见教学反思-(共17篇)
所见教学反思-〔共17篇〕篇1:所见教学反思《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
本诗生动搞笑,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
教学古诗,就应运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透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我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假如学生只是抓住了诗歌的主要资料,最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东西,算不上读懂了诗歌,更算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
教学本首诗的时候,我在播放《小牧牛》的笛声后,再有声有色地描绘:在一条林间小路上,树木枝繁叶茂,遮住了似火的骄阳,迎面吹来了凉快的风,野花飘来醉人的香味。
咦,哪儿有歌声传来?声音越来越响,清脆悦耳,震荡在林间。
噢,原先是放牛的小孩儿,正自由自在地骑在牛背上,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正朝自我走来。
突然,他紧紧地闭住了嘴巴,原先他发现了一位歌手正在和他比赛呢……学生透过想象,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之后,学生在吟诵中,完全融入到诗境中,觉得自我就是这一位天真烂漫、活泼得意的小牧童了。
篇2:所见教学反思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土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展得也较为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
>古诗也可以这样读——古诗《所见》教学案例及反思作者:黄宅二小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改变以往诗歌教学的方法,尝试着这样上古诗《所见》: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请自由读读古诗最后一句话,想一想,你要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自由练读)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
因为放风筝时,风筝飞得很高,心里很高兴,好像自己的心也跟风筝飞上天了,所以要有高兴的语气来读。
(该生朗读)生2:我不完全同意用高兴的语气来读,我觉得还要读出担心、害怕的语气。
因为风筝飞得那么高,我担心那细细的线会断了,所以心里有点害怕。
(该生朗读)生3:我觉得该用急切的心情来读,想让自己的风筝快点飞上天,飞得比别人的高。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学生各抒己见)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
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生4:我觉得她在读“忙趁东风”时,读得比较快,可以看出这时她真得很想放风筝。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师:评一评,谁读得好?生5:我觉得吕佳雯读得好,她在读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生6:我也觉得吴志强读得好,他在读“放纸鸢”三个字时,语速较慢,声音听去有点发抖,比较轻,读出了那种担心、害怕的感觉。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事实上,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读,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要是在以前,我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