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多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多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本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通过预习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背,因此教学起来相对轻松。
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而教师要适时指导、相机点拨,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实施教学。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读自悟的环境和交流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如学习杜甫的《绝句》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等。
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环节的有效调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古诗教学要强调诵读。
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发现问题,由读来解决问题,把读和想象、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诵读中感知形象,体味语言,赏诗中景,悟诗中请,揣摩诗歌意境,感受诗词魅力。
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画面、境界。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色彩、动静等描写,激发想象,再现画面,充分感受生机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诗人闲坐草堂欣赏清丽明快的优美景色的情形,体验诗人愉快的心情。
两首古诗中都有不少生动传神的动词,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体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时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节奏和重音,努力体会语感。
如第一首诗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读时要一口气读下来,读出庐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
第二首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朗读时语速要稍缓,要传达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这两天上了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
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四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
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二)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六年制第七册)时,我让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诗歌《瀑布》,展开想象,训练说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那磅礴雄伟的气势呢?在学生欣赏意境、感受美景时,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铺垫。
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时,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
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
有一位学生在用自己的话。
口述诗意时这祥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紫色的烟雾不断升腾。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河流,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瀑布飞快地直冲下来,足足有三千尺长啊!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叠叠的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1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
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
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
《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
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解释解释。
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
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
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
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
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
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2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不同之处: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
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
所以,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诗人生活年代的情况——“安史之乱”和“金兵南侵”的相关资料,为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奠定基础。
2、抓住,一是唐朝,一是宋代。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而他的诗又记录了相关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泊船瓜洲》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
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古诗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通用13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篇1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
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
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
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
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
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
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
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
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4篇

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4篇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1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
(留给学生自身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
□教学设计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1.按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身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

古诗两首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篇一北师大版教材与之前一直教的人教版教材有着很大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课文数量多,每篇内容也多,且有些篇目学生较难理解。
这学期时间少,语文课又少,新接手一个班级师生需要更多时间磨合、相互适应。
我曾经一直为此苦恼该怎样高效高质高情趣进行我的语文教学。
今天这节课比较满意,学生学习效率高。
以前学古诗时一般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而且时间比较紧。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下子学完了《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
以前理解古诗时让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现在北师大版教材古诗下没有注释。
我抓住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理解古诗的意思。
师:同学们看课本中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看图上都有什么?生:蝴蝶黄莺师:你从能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吗?生:千万朵花师:真的有一千朵,一万朵吗?生:不是,有很多,诗人都数不过来。
生:老师,你看诗中说“压枝低”,把树枝都压弯了,说明很多朵。
师:这美丽的景色作者在哪看到的呢?生:作者站在路边,花都长满了小路。
师:诗中说“花满溪”,“溪”指的是(小路)师:你能用一段话说说图上描述的景色吗?能看着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学习第二首古诗方法相同,教师告诉学生“应怜屐齿,小扣”的意思。
师:同学们看课本中这两幅插图,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异同?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情的不同。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看图比较感兴趣,学习起来较主动。
结合看图有助于理解诗意。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篇二再讲第一课之前,我让孩子们大概看了一下目录,大多数同学已经在假期大概认识的学了一下,因此在我问他们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他们很轻松的就说是春天了!这下他们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识:这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诗、散文、童话故事以及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很好诠释了这节课孩子们的状态。
由于是第一课,而且又是古诗,再加上以前我鼓励孩子们在假期背诵唐诗三百首,因此孩子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课堂上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我就念了一个题目,他们就大声自信的背了下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1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
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
使学生领会到:《绝句》如细笔勾勒出祖国山河的美;《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
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
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
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
《绝句》是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
《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
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
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
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
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
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
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山行》和《枫桥夜泊》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
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背诗文,能默写。
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
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
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
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
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
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
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
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
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
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
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
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
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
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
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