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精编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8 兰亭集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9【案例背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凡。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本案例分析本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一般都以讲解为主,不太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的重点就是要求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虽然稍显枯燥,但是学生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故而课堂效果也挺好。

但这种讲解却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彩和美,故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试图改变文言文的一般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案例细节】一、朗读教学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word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word导学案

8《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学习重难点】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3、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王羲之(321-379),东晋大书法家。

字,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琊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

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善书法,被后世称为,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关于“序”:“序”也作“”或称“”、“”。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称为“”或“”,如《史记•太史公自序》。

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本文即为集会兰亭的文人所作诗的序文,而且对聚会情况作了生动的描绘,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想。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③列坐其次()④信可乐也()⑤当其欣于所遇()⑥向之所欣()⑦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⑧不能喻之于怀()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⑩齐彭殇为妄作()()⑫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古义:今义:②俯察品类之盛古义:今义: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今义:④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古义:今义:⑤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⑬解释句中的词类活用词: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③所以游目骋怀()④固知一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链接: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高中教材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第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重点难点】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内容】一、温故知新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二、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找出能概括作者情感的字词。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三、赏析课文1、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41名士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因什么而乐?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美景:乐事:群贤:2、那么第二段中作者又因何而痛呢?(1)到底人生中有些什么原因会令我们痛苦?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2)相比我们的短暂生命,宇宙总是显得那么的阔大辽远,宇宙的浩淼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渺小常引发古人的诸多感慨,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诗句?(3)人类文明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面对须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

文中也写到了这一点,请找一找。

(4)大家认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那么在当时的社会中,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凭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抱负?(结合第一课时的补充材料理解)明确:3、那么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第三自然段分析。

明确:4、既然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那么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悲叹“呢?小结:四、拓展延伸1、古今文人论生死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8课 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8课 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一、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二、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背诵前两段。

2.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

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第四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讨论后明确: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8 兰亭集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8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习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背景资料】1.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2.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3.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8课 兰亭集序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8课 兰亭集序 导学案

第8课兰亭集序1.了解作者王羲之、书序的创作背景和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中“修”“期”“临”“致”等重要的词语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融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的表现手法,深刻领悟作者的“乐”“痛”“悲”。

4.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写的序言,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中叙事、写景,并有感而发,兼有记叙、描写、议论的特点。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古代伟大的书法家,被尊为“书圣”。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也很有名,人们称他们父子为“二王”。

王羲之在书法上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有评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景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欢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不凡的文学功底。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普遍不满,往往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当时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玄言文学泛滥。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他们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即《兰亭集序》。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会.稽( ) ②激湍.( ) ③形骸.( ) ④趣.舍万殊(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兰亭集序》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一、临”等词的多义性。

二、资料链接1、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PS:其他请阅读《兰亭集序》注释 1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

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

“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2、关于书序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8 兰亭集序》62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8 兰亭集序》62

内科大附中高一语文导学案姓名:班级:编制:高媛《兰亭集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开火车读-美读-译读”等方式,能够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课文注释、工具书,能够自主疏通文意。

3.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找到全文的感情线索。

【完成目标】一.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链接(1)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许多名士相聚于兰亭,聚会缘于“修禊”这一习俗。

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在溪水边洗濯,祓除不详。

后来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祓除不详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

当日,兰亭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与会者有41人。

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

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沿溪流而坐,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

他们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2)序:文体名,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成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有散文笔调,着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3)《兰亭集序》写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二.文言文诵读方法点拨1.读出重音。

一般地,着重强调的动词、韵调要重读。

2.读出节奏。

如关联词处断句。

3.读出气势。

如停顿的时长,语速的缓急。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两套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两套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兰亭集序》[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具体体现为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8 兰亭集序》75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8 兰亭集序》75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了解王羲之及兰亭集会的背景2、记:积累、识记文中重要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3、诵:在把握文章大意和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前两段4、悟:领悟作者在文章前两段所表达的“信可乐”之情学习重点:1、积累、识记文中重要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2、背诵文章前两段学习难点:领悟作者在文章前两段所表达的“信可乐”之情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展示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展示1、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生于名门世族,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侄子。

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当时会稽县有一个独居的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得很好听,王羲之就带着朋友坐马车去老太太家,想观赏那只鹅。

谁知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想款待他,就把那只鹅杀了,做了一桌宴席来招待他。

王羲之到了之后,面对一桌鹅肉惋惜了好久。

2、《兰亭集序》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他的《兰亭集序》既是佳篇,又是名帖,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书法:“飘如浮云,矫若游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3、创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4、曲水流觞古代文人雅士集会时爱饮酒、爱作诗。

曲水流觞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项高雅的游戏。

三月三日,人们在举行过祈福消灾的仪式之后,择一水渠,列渠而坐,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作诗。

这就是曲水流觞。

二、自主预习展示1、字词注音癸丑会稽禊事激湍流觞曲水管弦游目骋怀夫人之相与悟言形骸趣舍万殊系之嗟悼彭殇2、初读课文音读:字音——音准三、小组探究展示1、一词多义(1)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修修禊事也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3)信信可乐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于当其欣于所遇不能喻之于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2)少长咸集(3)映带左右(4)引以为流觞曲水(5)一觞一咏(6)所以游目骋怀(7)足以极视听之娱(8)死生亦大矣(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10)齐彭殇为妄作3、古今异义(1)引以为流觞曲水(2)列坐其次(3)俯察品类之盛(4)所以游目骋怀(5)俯仰一世(6)或取诸怀抱4、文言句式(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态度情感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掌握“修、期、次、致、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品味文中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学习难点]深刻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正确积极地看待生死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衔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

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

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

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

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1. 指导思想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心潮澎湃,在景物的描写中常常倾注了个人的情感。

《兰亭集序》在写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顿悟。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中尽显生命的张力,被后人赞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人生境界,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并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结合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及无味感,本教案的设计思路注意了以下三点:(1)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知识检测形式,提高学生的文言积累能力。

(2)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书法展示,形象直观呈现“王羲之”。

(3)小组讨论,品味语言体悟情趣,培养积极情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巩固文言实词虚词,抽查背诵,品味语言探寻情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成习题,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集体背诵;通过欣赏书法《兰亭集序》,学生感受书法的美;通过朗读及小组讨论,学生品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悟作者人生境界。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在深沉概叹中蕴含的积极情怀,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景语体味情语。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探究作者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生活境界和生命境界)及体悟作者深沉概叹中包含的积极情怀。

二、教学准备(1)学生背诵全文并搜集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及历代评价;(2)老师准备阿言的《兰亭集序》歌曲及唐代书法大师冯承素临摹的《兰亭集序》作品;(3)PPT课件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巩固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群贤毕.至列坐其次.足以极.视听之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茂林修.竹况修.短岁化,终期.于尽答案:全旁边穷尽把······看作一样高(寿命)长至,及2填空《兰亭集序》的体裁是(),而它并没有像一般作品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阐述上,而是重点在( )上。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兰亭集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查阅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通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3、品味文中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深地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在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通读全文,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及句子。

2、把握作者议论的中心观点,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思想感情脉络。

【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及艺术特色,背诵全文。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知识链接】1、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东晋著名书法家,他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其书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了楷书、行书成熟时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他的散文简净疏朗、俊美飘逸,显示了高度的艺术修养。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著有《王右军集》。

2、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3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6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文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

(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8 兰亭集序 王羲之导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8 兰亭集序 王羲之导学案(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王羲之兰亭集序》3课时精品导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导学】(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王羲之及其书法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

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

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

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

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2. 文章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态度情感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掌握“修、期、次、致、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品味文中精炼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学习难点]深刻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正确积极地看待生死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知识衔接]1、解题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

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

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

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

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8 兰亭集序》6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8 兰亭集序》6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带来了此幅作品的摹本。

出示冯承素的摹本。

实际上,《兰亭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而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流传到今天,像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

那么关于临本后代也有赵孟頫、董其昌等比较著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风清闲,字字珠玑”,被称为历代序跋样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这幅书法艺术登峰造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远影响的千古杰作。

二、检查预习根据我们对本文的预习,我来考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出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理解词类活用,熟记文言句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习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背景资料】1.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2.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3.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4.《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5.名句积累(关于士人的死生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庄子•德充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鲍照《拟行路难》)6.成语及常用语①游目骋怀(开怀)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7.常识①纪年法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②暮春(孟春仲春季春)③禊(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基础知识】1、生字注音修禊()癸丑()流觞()游目骋怀()感慨系之()趣舍万殊()齐彭殇()放浪形骸( )会稽()临文嗟悼()2、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 ____ 通 ____虽趣舍万殊“趣”通“取”:往,取。

3、字词活用【少】少长咸集: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带】映带左右:像带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齐】齐彭殇为妄作: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4、词语古今异义【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做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古义:这篇文章。

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5、特殊句式◆省略句:⑴省主语:(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⑵省介词宾词:引以(之)为流觞曲水⑶省介词“于”:映带(于)左右悟言(于)一室之内◆倒装句:⑴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2)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梳理探究】1.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2.朗读第一段,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环境和人物。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事由:_________________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分析用法暮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贤、少、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湍:____________________。

次:________________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觞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总结: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说人生有四大乐事,在这里都有了体验。

◆翻译下列句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朗读第二自然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欣于所遇:向之所欣:终期于尽:◆总结:本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4.朗读第三段。

◆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赏析重点词语并分析用法临文嗟叹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殇:◆翻译下列句子。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

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5.难点探讨◆文章第1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2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拓展阅读】王羲之父亲王旷的失踪之谜蔡宏伟王羲之和白朴都有很好的“立言”传世,在光鲜的背后,两人都品尝着亲人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裂肺撕心之痛。

白朴幼年失母,母亲为乱兵所掳。

假如没有亲友如元好问等人的关爱,白朴很难走出这个阴影。

王羲之的父亲则在王羲之七岁那年,即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的夏天,带兵北伐,在与刘聪的作战中,兵败失踪。

世人但晓王谢家族的华丽,殊不知华丽家族也和普通家庭一样,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王羲之所在的王氏家族,在西晋末年光荣地成了晋室的守护神。

父亲王旷,伯父王敦、王导是当时政坛的风云人物,尤其王旷,他的母亲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母亲的亲姐姐,他是司马睿的姨表兄,是当日让司马睿移镇江东从而成就帝业的画策之人。

混乱的时势造就了王旷建立不世功业的机遇,他就像一树盛开的花等待着结果。

但是,政治永远是阴险的。

不仅皇室司马氏家族的人要排挤他,本家族的王敦、王导也觊觎他的名位。

作为表弟司马睿最信任的人,王旷以淮南内史的身份留在至关重要的扬州郡,力图帮司马睿控制扬州兵权(当时司马睿尚未称帝,晋室的最高统治者为晋怀帝司马炽,实际掌权人为司马越)。

不幸终于发生,司马越在309年下令王旷由淮南提兵三万越过太行山去并州救上党。

当时并州的刺史就是赫赫有名的刘琨。

可惜王旷带兵去的时候,并州的绝大部分土地早已落入刘渊之手。

王旷在当年白起围歼赵括军队的长平遇到了刘聪,战事惨烈,部将施融、曹超战死,三万大军覆灭。

现有的史料既没有确切给出王旷战死的信息,也没有提示王旷或投降、或逃脱的线索。

总之,这位司马睿南渡最得力的政坛新秀消失了。

以后辅佐者的中坚成了王敦、王导,而一同渡过长江的“马”,也终于有一匹成了“龙”。

用这样的手段消灭“对手”,确实高明得很。

失去父亲的王羲之境遇自然不会太惨。

他有两位亲叔叔,一位亲哥哥王籍之,他们都拥有相当的名位。

东晋王朝是不敢“亏待”他们王家的,王旷的堂兄王敦、王导,一武一文,掌控着“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但是,稍稍关注王羲之一生的行状,他开始做官是丈人郄鉴推荐的;王敦造反失败王导势力削减,王导希望王羲之出头再振家声时,王羲之断然拒绝;王家的祖屋在南京,王羲之却一直住在绍兴……没有深至骨髓的恨,能这等“反常”?更有令人费解的谜团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