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显形”——以《第十个人》翻译中人

合集下载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隐身与显现是一种有趣而神秘的能力,被誉为译者们的“必备技能”。

这种能力使得译者能够将从源语言提取的信息以目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观众似乎完全忽视了译者的存在。

隐身是指那些本地化的译者,他们不会在观众的眼中得到任何的荣耀或称赞。

他们的工作是默默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以使观众能够理解并享受来自不同文化领域的作品。

这种隐身的能力需要译者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源语言中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的受众。

这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技巧,以确保他们的翻译不仅是准确的,而且还要与原始含义相符合。

即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隐身,有时他们也需要显现出来,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这种显现的需求通常发生在翻译过程中的困难之处,例如遇到文化障碍、源语言的辞藻深奥、某个特定术语的理解等等。

这时,译者需要与作者或客户进行互动,以便更好地理解源文和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种互动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会议、电子邮件、电话或在线讨论等方式进行。

除了与作者或客户的互动外,译者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显现自己。

在一些翻译项目中,译者会在翻译之前和之后进行一些简短的介绍和说明,以便让观众对翻译的背景和过程有所了解。

这种介绍和说明可以包括翻译的目的、翻译的特点、难点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等等。

通过这样的介绍和说明,译者可以增加观众对翻译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并获得更多的赞赏和尊重。

显现自己还可以通过撰写翻译作品的后记或注解来实现。

在这些后记或注解中,译者可以介绍一些关于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和创作背景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传达作品的真实含义和文化内涵。

这样的后记或注解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增加了观众对译者工作的赞赏和尊重。

译者的隐身和显现是翻译工作中常见的两种状态。

隐身使得译者可以默默地将源语言转化为目标语言,以供观众理解和享受;显现使得译者能够更好地与作者或客户进行交流,并通过介绍和说明的方式与观众互动。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译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隐身”的,但其实他们也是“现身”的,因为他们的存在和工作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译者的隐身与现身进行深入的探讨。

译者的隐身主要体现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作者的尊重和忠实。

一位优秀的译者应当以尊重原著为首要原则,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持原著文学作品的风貌和风格。

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不谈自己”,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和想法尽可能地融入到原著中去。

这种隐身的艺术要求译者有极高的修养和功力,要求他们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能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情感,同时又能够恰如其分地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工作虽然在表面上是“隐身”的,但其实是需要译者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情都融入其中。

译者的现身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译作的阐释和介绍上。

优秀的译者不仅仅是把原著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对原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译作发表后,向读者们作出详细的解释和介绍。

这种现身的工作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学洞察力和对原著的深刻理解,能够启发读者对原著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这种工作要求译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传递者,更是文学作品的解说者和传播者,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解读能力。

译者的隐身和现身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隐身工作为他们在译作介绍和解释中的现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了尊重原著和忠实翻译,才能够在译后的工作中做到对原著的深刻解读和对读者的深刻启发。

这种“隐身与现身”的艺术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译者,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支持。

我们需要对这种“隐身与现身”的工作加以重视和推崇,为优秀的译者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接受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这离不开一大批优秀的译者的共同努力。

他们将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各种外国语言,向国际读者介绍和推荐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隐身与显现是翻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需要在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的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读者。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需要将自己“隐身”,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准确地呈现出来。

这种翻译方式通常适用于文学作品、诗歌和名著等需要注重原作风格和语境的翻译。

译者在这种情况下应尽量避免过多干预和个人主观色彩的加入,以免影响原文的风采。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也需要将自己“显现”,主动介入翻译过程,以保证目标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接受翻译作品。

这种翻译方式通常适用于科技、法律和医学等专业领域的翻译。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度的调整和重组,以提高读者的理解度和可接受性。

无论是“隐身”还是“显现”,译者都需要根据翻译目的、读者需求和作品特点来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和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直译是尽可能忠实地翻译原文,而意译是用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2. 调整语序:不同语言的语序不同,译者可以调整语序来使翻译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这有助于提高读者的理解度和可接受性。

3. 解释补充:在某些情况下,原文中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文化、历史或专业背景的知识,需要译者进行解释和补充,以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4. 翻译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翻译工作也逐渐借助于各种翻译技术,如机器翻译和术语库等。

译者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度。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隐身和显现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性地展现或隐藏自己的存在和影响。

译者的隐身意味着将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个人风格隐藏起来,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和中立性。

而译者的显现则是指译者在译文中主动展现自己的翻译决策、解释和创造。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是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取向,它们各自有其优点和限制。

隐身的译者能够更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思,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图。

这种翻译方式适用于科技、法律等领域的文本,要求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不引入无关的个人因素。

译者的隐身也能避免因个人风格而导致读者对译文的困惑和误解。

隐身翻译也存在一些不足。

译者的隐身会造成译文中的信息丢失,使得读者无法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

隐身翻译也可能导致译文的呆板和乏味,缺乏个性和鲜活性。

这对于文学、艺术和传媒等领域的翻译来说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领域的文本要求译者更多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相比之下,译者的显现则能够更好地传达译者的翻译意图和解释。

译者可以通过注释、补充和修饰来呈现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转述。

这种翻译方式适用于文学作品、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性较强的文本,因为这些文本的翻译需要译者加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使译文更加富有艺术感和趣味性。

译者的显现也有其风险。

译者的显现可能导致原文的失真和译者个人观点的引入,使得译文远离原文的原意和意图。

过度的显现也可能使译文过于个人化,丧失了原文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目的和读者的需要来选择适合的隐身或显现的方式。

有时候,译者需要尽可能地贴近原文,起到传递信息和保持一致性的作用;有时候,译者也需要展现自己的翻译思路和创意,以使译文更有灵活性和趣味性。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是一种取舍和平衡的过程,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译者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既隐身又现身。

在文学作品中,译者常常被忽略或者被低估,然而他们的存在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文学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隐身于原文之后,努力捕捉原文的精髓,然后又现身于译文中,将原文的魅力传递给不同的读者。

这种隐身与现身的过程,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享受。

译者的隐身,首先体现在他们对原文的严谨分析和深入理解上。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将自己融入到原文之中,深入探究原文的语言、文化和背景,以便准确把握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他们需要对原文进行剖析和解构,挖掘其中的深层次内涵,掌握原文的韵律和节奏,以确保译文更贴近原意。

这种隐身的过程需要译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一些复杂的文学作品来说,甚至需要进行多次细致的研读和分析,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译法。

译者在隐身的过程中还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这使得译者需要在语言层面以及文化层面上进行双重考量。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重现原文的风格和氛围,同时又要使译文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和审美趣味。

这需要译者具备非常高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译者在隐身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词义不准确、表达不明确、意境不尽相同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译者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来解决。

译者也在现身的过程中展现着自己的魅力和功力。

译者的现身,意味着他们成功地将原文中的精髓和魅力转化为了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通过译者的努力,原文的情感和意义得以在另外的语言和文化下展现,这样就将原文的魅力传递给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当译者完成一部作品的翻译后,他们所呈现出的译文也是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是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演绎,是他们对原文情感的传承和表达。

在现身的过程中,译者需要遵循原作的风格和特色,同时又要满足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

这就需要译者在语言的选择、句式的运用、描写的处理等方面有所调整和运用。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翻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尤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更是如此。

翻译工作的本质是通过转换和传递信息实现不同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交流。

作为翻译工作的从事者,译者既可以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隐身,也可以选择现身亮相。

本文探讨译者在翻译工作中的隐身和现身两种状态,并分析它们对翻译品质和译者形象的影响。

一、隐身译者隐身译者是指做翻译工作时,不以个人身份或名义出现,只将翻译成果呈现给读者或使用方。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注重的是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文化适应性和语言风格,而不太关注读者对译者本人的认知和评价。

隐身译者的工作相对容易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相对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干涉。

隐身译者的存在使得读者和使用方能够直接获取到翻译内容,他们往往关心的是翻译的质量和可用性,而对翻译过程和翻译者本身并不十分在意。

在某种程度上,隐身译者是一种“匿名服务”形式,他们的工作关注点在于为读者和使用方传递信息并保障传递质量,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气和知名度。

隐身译者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客观需要。

在某些场合,译者可能会面临一些政治、商业和敏感性问题,需要通过隐身工作方式来规避潜在的风险和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以确保翻译成果的安全和可靠性。

现身译者是指做翻译工作时将自己的身份或名义公开,承认自己的翻译成果或者发布与翻译相关的内容。

现身译者可能是公司雇员、专业翻译、翻译讲师、辞典编撰者等,他们在发布翻译成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现身译者的存在使得读者、使用方和同行有更多渠道了解和评价译者的能力和价值。

他们可能会在个人博客、专业网站、翻译社区等平台上发布和分享翻译成果,为翻译行业的发展和提高做出贡献。

他们的活跃与否、品牌影响、商业价值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获得机会的优劣。

现身译者在宣传和显示自己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译者的人气和知名度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

译者的隐身与显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行业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译者作为信息传递的连接者,既扮演着隐身者的角色,又扮演着显现者的角色。

他们的工作在许多时候是无名的、不被人关注的,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我们无法理解和交流他人创造的知识和智慧。

译者的隐身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翻译本身是一项隐藏在背后的工作。

当我们读一本被翻译的书籍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原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合作。

我们只看到了译者的成果,却没有看到他们为了达到这个成果所付出的努力。

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容和意图,将其准确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他们需要考虑词汇、语法、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精髓。

这是一项需要巨大耐心和细致入微的工作,而译者的存在使得这个过程更加隐秘和神秘。

译者也会不时地显现出自己的身影。

当我们阅读一部外文小说或者观看海外电影时,当我们在国际交流中需要借助翻译工具时,译者的工作就被显现出来了。

他们将文化差异化为桥梁,跨越语言的障碍,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他们的努力让我们能够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分享彼此的心情和思想。

他们扮演着传递者的角色,将外来的信息传送到我们的生活中。

除了在翻译过程中的隐身与显现,译者还需要面对着众多的挑战。

语言是一门活的艺术,变化万千。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汇的淘汰让译者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变革。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也是译者面临的挑战。

他们需要理解原文中存在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这需要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敏锐的触觉,以便准确地传递原文的意义和感受。

译者的工作虽然充满挑战,但他们的付出和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耐心和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拓宽我们的视野。

译者的隐身和显现,既是他们个人的选择,也是他们职业特点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他们是信息传递的纽带,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的存在和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

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翻译者就是那些扮演角色轻生繁化身,将一种语言文化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人。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往往会遇到无法避免的问题,包括协调语言差异、传递文化信息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翻译者的隐身和现身,以及翻译工作所带来的困扰和挑战。

让我们谈谈翻译者的隐身。

翻译者通常是根据作者的要求而隐身的,即将原文中的作者转变为自己。

这种隐身需要翻译者有强大的语言能力,以及对目标语言的熟悉程度。

他们必须精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同时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调。

翻译者的隐身需要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语言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原创性。

翻译者的现身也是无法避免的。

当读者阅读翻译作品时,他们总是知道这是一本翻译作品,而不是原著作品。

翻译者的现身使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期待和要求。

读者更关注翻译者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意图,以及是否把握了原著的风格和语调。

他们会对翻译者的能力进行评判,并对翻译作品的质量有所期待。

翻译者的现身使他们承担了更重的责任和压力,他们必须努力做到尽可能接近原著作品,同时又要使读者感到舒适和满意。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不仅要解决语言差异的问题,还要面对文化差异的挑战。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对翻译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验。

翻译者必须了解原著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转化为目标文化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这要求翻译者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敏感的文化意识。

他们需要去了解每个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避免错误或误解。

这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任务,需要他们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翻译者的隐身和现身是翻译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翻译者必须在隐身和现身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调,又要使读者感到舒适和满意。

他们还必须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扰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库时代·130·智库观察翻译指的就是将一种语言成另一种语言,要求语言翻译的准确且通顺,更好的表达出语言的意思[1]。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的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提出“隐身”与“显性”两种不同的概念;“隐身”是指译者在对文章进行翻译的时候不可以自作主张,而“显性”是指译者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表现原著的语言特色。

基于文学翻译的“隐身”与“显性”对《第十个人》这部文学翻译进行理解分析,其翻译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了意大利著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相关翻译理论,书中提到“隐身”与“显性”两种不同的角色[2]。

作者以优秀的文笔配合上译者“隐身”“显性”相结合的翻译方式,将《第十个人》这部作品更好的呈现给广大读者,并予之更深的体验和印象。

一、理论概念(一)《第十个人》简介作为众多创作中一部比较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短篇小说,格雷厄姆·格林在《第十个人》一书中,主要讲述了“夏韦尔”在监狱中抓阄不幸成为了将被处死的十个人之一,于是他用自己全部的财产与“詹弗耶”换得了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出狱后他履行对“詹弗耶”的承诺用自己全部财产基于他的家人并且给予很多的照顾,在相处的过程中他化名为“夏洛特”并且深深的爱上了“詹弗耶”的妹妹泰雷兹,随后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人与先要霸占泰雷兹的住宅的卡罗尔进行了一番搏斗,最后在搏斗中去世的故事,这本书从最初的用金钱买命到良心发现,情节跌宕起伏展现了“罪与爱”的主题,并且很好的阐述了“人性”二字。

(二)文学翻译著名作家矛盾层提出相关见解:“文学翻译的意义就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形式,遵循原文内涵,将原作艺术境界表达出来,为不同地区的学者创造一致的读书启发、美的感受。

”学者许钧曾提出:“文学翻译就是一种以符号转化为基本手段、以文学意义再现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文学翻译指的是文学性和忠实性的辩证统一,[3]在文学作品里面原著的作者将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会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用文字营造出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优美的语言也会使书籍的魅力增大很多。

因此,当译者面对一部优秀的原作时,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保证作品的文学性,可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更好的体验,这也是文学翻译的意义所在。

(三)理论依据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详细论述了译者“隐身”与“显形”内涵。

这本书讲述了翻译的发展史,在漫长的时间里,翻译者始终处于“隐身”的世俗状态,并且在这种长期“隐身”状态下,译者逐渐发展并形成“显形”状态。

但是就像大多新兴事物一样,国内外的学者对这一形式翻译状态的评价也出现了褒贬不一的情况,可是无论怎么说,“显形”的出现的的确确使译者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更多的人注意到了默默工作的译者。

在文学翻译中“隐身”一词指的是“在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坚持一五一十的进行翻译做到流畅、准确即可,不可以加入译者的情感”[5];而“显形”则是根据“隐身”的对立面提出的,指的是在译者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可以投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同时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可以利用语言符号系统转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特点来通过自己的理解对翻译的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 词语解释、句子处理、篇幅结构重构等组成形式。

而文化差异则是指不同文化环境中出现的不同文化风格,文化差异的不同也为译者翻译的工作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环境,可以利用炼字、遣句以及造句等方面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种差异也就导致了译者的“显形”是必然存在的[6]。

二、《第十个人》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肖像描写在丰富多彩的小说中,各形各样的人物有着不同外貌、身形和表情,文中对这些特征的描写成为“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不仅仅是为了通过文字让我们脑海里对人物的外部形象形成一个具体的隐形,[8]更是为了通过文字的叙述传达出人物的“神”,所想要反映出来的是人物形象深层次的内容。

肖像描写应该坚持语言简练、通过语言的描述展现人物特点、利用更好的语言组织方式使描写富有感染力等特点,原作在进行肖像描写时就是十分斟酌的。

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更要注重语言的组织,适当融入自己的理解主观意识来进行翻译,使译作更加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二)语言描写在小说中,语言描写则是指作者以第三人称形式对文中人物独白或对话进行的表述,以对话为代表性描写形式。

而“言为心声”则是采取语言对话的描写叙述来直观的了解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心情,同时也可以通过语言了解到故事的背景以及人物的身份修养等。

在《第十个人》中语言描写占据了较大篇幅,这也就导致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措辞是十分重要的会影响读者对人物形象以及语言做想表达内容的理解,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揣摩小说中人物的语气、含义、口吻是十分重要且困难的。

(三)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作者于创作过程中对小说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分析并且写出来他们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显形”李华 李国超(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52)摘要:《第十个人》这部小说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体现了“隐身”与“显形”两种截然相反的概念,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对“隐身”和“显形”两种方式结合使用,让这部文学作品的翻译形成了更好的效果,也切实的反应了原著作者的创作理念与意图。

关键词:《第十个人》;文学翻译;“隐身”;“显形”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1-0130-002——以《第十个人》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例智库时代·131·智库观察的心理活动,[8]心理描写一般会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穿插到一起,一般会以一个人说完某句话心里想的是某一事情或话语的目的;做了某一动作代表着人物的某种情绪或者内心的活动,一般对一个人物的心理描写会通过从旁叙述或者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表述,这不仅可解释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从侧面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则是文学创作时对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这不仅仅会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也使文章内容更加具有生命力。

相关学者提到:“人物的动作是最能表达人物性格、思想和情感的标志,人最深刻的情感只有动作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来。

”在《第十个人》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这也决定了对原著进行翻译的时候难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如:原文11:When he opened the door of his room Carosse was stretched on the bed with his coat draped over him for warmth; his mouth was open a crack and he snored irregularly.The click of the latch woke him: he didn’t move, he simply opened his eyes and watched Charlot with a faint and patronizing smile.[10]译文:当他打开房门时,卡罗斯躺在床上,大衣盖在身上取暖。

他的嘴张着一条缝,不规律地打鼾。

门闩的咔哒声把他惊醒了,他一动不动,只是睁开眼睛,带着一种微弱的、高傲的微笑望着夏洛。

在该小说中,截取的上文人物动作描写充分表达了卡罗斯一系列动作和内心情感,当他第一次冒充夏韦尔来到泰雷兹的家中后夏韦尔让他住在了自己房间中,在他熟睡之后夏韦尔进入到房间中想对卡罗斯的身份进行探究的过程,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open”、“move”“watch”、“smile”,这些动词的连用使这段话拥有了生命力,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将这些词理解为“张了张眼”、“起身”、“瞥了一眼”以及“笑了笑”的意思,这样的翻译更加具有生命力,可以更好的理解出当时的场景,也将卡罗斯的自信以及不在意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11]。

三、“隐身”与“显形”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我国学者方文华曾说: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工作的时候,要注意措辞,拿捏好表达的尺度,不要出现过头或者不及的现象,要坚持母语结构不能为了适应外国原创就改变母语结构,从而会导致语言不通并且不符合母语文化的现象。

由从可见,文学翻译中的遣词造句十分重要,也更能突显出于文学翻译时前文所提及的“显形”状态。

(一)词汇层面1.“隐身”策略在词汇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原文:But the fear was undercontrol: like a vicious horse beneath a good rider it showed only in the mouth and the eyeball.[12]译文:但是恐惧是可以控制的:就像一匹恶马压在一个好骑手的身下一样,它只表现在嘴巴和眼球上。

在英文原文中,“good”可翻译成“好、好的、优秀的”等意思,但是如果按照“好、好的、优秀的”翻译则为好的骑马者,就会十分别扭造成语言不通顺的缺点,现在为了保证语言通顺译者将其翻译为“善骑之人”,这不仅体现了原著作者的文学涵养,更是为广大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提供了方便。

2.“显形”策略在词汇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原文:His skin was very white and looked powdered, and when he spoke his voice was like that of a singer (13)译文:他的皮肤很白,看上去扑了粉,当他说话的时候,他的声音就像一个歌手。

英文小说中“powdered”一词被译者翻译为“扑了粉”。

但这种表达形式在汉语语境中就能表述拓展翻译成“面若冠玉”、“面如傅粉”等词语,但是这些成语都是含有一定的褒义倾向的,由于文中内容可以看出来作者塑造的卡罗斯的人物形象并没有那么好,实以奸诈为主要的性格形象,也就可以理解为他在文中是一个负面人物,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不可以运用“面若冠玉”、“面如傅粉”等含有褒义意思的成语,于是便翻译成了“像抹了粉似的”,可以更加看出来卡罗斯这个人物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也更加表现了原著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心活动。

(二)短语层面1.“隐身”策略在短语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原文:But the man had one shotleft. “You are an imposter,” he said. “You were not in the prison, you did not recognize me.”译文:但那人只剩最后一枪了。

“你是个骗子,”他说。

“你不在监狱里,你不认识我。

”英文小说中““shot”有着“射击”的意思,但原文中出现了“had one shot left”这一词组,此处就不能翻译成“对他开了一枪”,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可以理解为“冷不丁地说了一句”,这样的翻译方式贴近生活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更能引起共鸣,口语化的翻译方式也是根据“隐身”的要求而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