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净化槽处理城市黑臭河水的效果、机理及工程示范.

合集下载

污水处理植物净化实用指南

污水处理植物净化实用指南

污水处理植物净化实用指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污水处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虽然有效,但却存在高能耗、高维护成本等问题。

而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技术的出现,为污水处理带来了一种更加环保、经济的选择。

本文将为您介绍污水处理植物净化实用指南,帮助您了解该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设计与维护要点。

一、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技术概述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技术,顾名思义,利用植物来净化污水。

它以植物的吸收、吸附、降解等作用为基础,通过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的共生作用,将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无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这种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耗能低、维护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厂、乡村污水处理、景观水体净化等场景。

二、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技术原理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吸收和降解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植物所需的养分。

其核心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吸附:植物根系能够通过根毛吸附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等,起到机械过滤的作用。

2. 植物吸收:植物的根系可以通过根细胞对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重金属等进行吸收。

这些物质在植物体内被转化为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有机物,促进植物生长。

3. 微生物降解:植物根系与周围土壤形成的根际区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微生物生长环境,这些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物和污染物,将它们转化为无害物质。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作用,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技术可以达到对污染物的去除和转化,从而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三、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技术应用场景1. 小型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技术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其操作简单、占地面积小、维护成本低等特点,使得它成为了小型污水处理的理想选择。

2. 乡村污水处理: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分散排污的问题,采用传统的集中式污水处理方法效率低,成本高。

而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技术则可以通过分散式处理,将污水在源头进行净化,减少了管道输送的损耗,提高了处理效果。

污水处理中的植物性净化与修复

污水处理中的植物性净化与修复

工业废水处理
工业废水处理是植物性净化与修复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许多工业废水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对 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利用植物的吸收、富集和转化作用,可以将工业废水中的 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物质,降低废水对环境和 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植物的根系可以吸附和过滤废水 中的悬浮物和杂质,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智能化技术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植物性净化与修复的 智能化管理,提高处理效率和稳定性。
应用拓展
01
02
03
城市污水处理
将植物性净化与修复技术 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 提高污水处理效果,降低 能耗和成本。
农村污水处理
将植物性净化与修复技术 应用于农村地区,解决农 村地区污水处理难题,改 善农村环境质量。
工业废水处理
将植物性净化与修复技术 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降 低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 含量,保护生态环境。
政策支持与公众认知提高
政策扶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植 物性净化与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提供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公众宣传
加强植物性净化与修复技术的宣传和 普及,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 参与度。
03
CHAPTER
植物性净化与修复的优势与 挑战
优势
生态友好性
植物性净化与修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 自然过程,对环境影响小,有助于保护
生态系统。
可持续性
植物性净化与修复是一种可持续的解 决方案,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
本。
多功能性
植物可以吸收污染物,同时提供氧气 、食物和栖息地给其他生物,有助于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污水处理中的植物性净化与修 复

微生物与植物在河道模型中的黑臭水治理效果

微生物与植物在河道模型中的黑臭水治理效果

微生物与植物在河道模型中的黑臭水治理效果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目前城乡区域的水污染处理问题也逐渐成为城镇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立足于我国黑臭水治理的现状,首先探讨了黑臭水治理的重要性,其次对黑臭水治理中活水循环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优化并改善黑臭水治理技术的应用水平,为促进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并实现环境改善创造条件。

关键词:黑臭水治理;活水循环;技术应用1前言城市河道是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等功能,而且还能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小气候。

健康的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

体质的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和城市坏境,制约了城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黑臭河道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

应用绿色水处理剂是城市黑臭河道整治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其具有净化效果良好、经济效益高、能耗低、简单易行以及有利于重建和恢复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等特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2我国黑臭水治理现状概述在城市景观水体的治理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些适应性较强的原则技术,可以通过控源截污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并将本城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目标融入到治理活动当中,从而实现有机融合。

在活水循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融入一些技术特色,以此来提升治理过程的控制水平,避免技术不合理带来的各种问题。

由于黑臭水的水体污染问题十分复杂,往往与本地的水体因素、地域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想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进行针对性解决难度较高,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多种技术相互结合,共同实现治理的目标。

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黑臭水的水体治理要求也不尽相同,许多时候需要采用合适的技术才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否则只能起到暂时的控制效果,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应的治理目的与价值。

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法

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法

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法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污水处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

为了解决污水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科学家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各种污水处理方法。

其中,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法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的技术,它不仅能够有效处理污水,还能净化水体,提高水质。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法的原理、应用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一、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法的原理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法是以植物为主要处理工具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它利用植物的吸收、吸附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固定在植物体内,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法的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吸收作用:植物根系能够吸收水中的养分和污染物,通过根系的吸收作用,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害物质的含量。

2. 植物吸附作用:植物体表面和细胞内的活性物质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等,从而起到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3. 微生物降解作用:植物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富含各种微生物,它们能够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

以上原理共同作用,使得污水经过植物处理后,污染物的含量得到有效降低,水质得到清洁。

二、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法的应用污水处理植物净化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盐和微生物等,通过植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可以有效净化污水,将其转化为清洁的水体。

2. 农田灌溉用水处理:农田灌溉用水中常常含有农药和化肥等农业污染物,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可以减少灌溉用水中的有害物质,保证农作物的安全生长。

3. 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通过植物的吸附和微生物降解作用,可以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达到环保要求。

4. 河湖水体修复:受到排污等因素影响,许多河湖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通过植物的净化效果,可以恢复河湖水体的生态平衡,改善水质状况。

污水处理中的植物净化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植物净化技术

03
联合处理技术
不断筛选和培育对污染物吸收效 率高、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优 化净化效果。
结合植物净化和物理、化学等多 种处理方法,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
扩大应用领域
工业废水处理
01
利用植物净化技术处理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
,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城市污水处理
02
将植物净化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降低运营成本,提高
出水质量。
农村污水处理
03
针对农村地区分散、水量小的特点,利用植物净化技术进行污
水处理。
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降低处理成本
通过植物净化技术降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耗、物耗,从而降低 处理成本。
促进生态修复
利用植物净化技术恢复受损水体,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 衡。
资源化利用
将植物净化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如用于生物燃料、 肥料等,提高经济效益。
植物净化技术的维护成本相对 较低,因为植物和微生物的生 长繁殖不需要太多的能源和化
学物质。
缺点
01
02
03
04
受气候影响大
植物的生长和污水处理效 率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 温度、降雨量、光照等都 会影响处理效果。
处理效率不稳定
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周期 会影响污水处理效率,可 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处理 效率下降的情况。
浮岛植物净化
总结词
浮岛植物净化是利用浮在水面的植物,通过吸收和富集污水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详细描述
浮岛植物净化技术通过构建浮岛,种植耐水性强的植物,如水生鸢尾、慈姑等,利用植物的根系和叶 片对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含量,从而改善水质。该技术适用于各类 水体,尤其适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

水培植物过滤都市黑臭河水之效果、机制探讨与示范工程.doc

水培植物过滤都市黑臭河水之效果、机制探讨与示范工程.doc

水培植物过滤都市黑臭河水之效果、机制探讨与示范工程-->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人类自诞生伊始就与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河流是人类的自然资源,也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城市都因河而兴、依河而建。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河流具有供水排错、交通航运、休闲娱乐及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与其它地表水体相比,城市河流具有如下特点:(1)水体较小。

城市河流水系大多以中小型河道为主要组成,其宽度一般在5?20m、深度一般在0.5?3in;(2)水与城之间交互影响强烈。

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运行和发展对城市河流造成深刻影响,譬如:城市排污造成的河流水质和底质的恶化,城市建设造成河流的纵向隔断(桥涵和间现)、断面硬化、河岸带空间变窄或消失等,导致河流水体自净功能弱化并失去生态缓冲保护屏障。

反过来,城市河流的环境恶化与生态退化对城市人居健康及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作为城市水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典型代表之一,城市河道黑臭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1.1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概况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水处在生态系统诸多要素的中心地位;而城市水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是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国家环保部在2011年6月发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在204条河流的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9.9%、IV-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3.7%、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6.4%⑴。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与经济发展模式粗放,三大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全国大多数城市水环境不断恶化: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洪水和内错频发,不仅造成大量经济损失,还加速了城市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己严重制约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黑臭河道治理技术及案例(6项技术3项案例)

黑臭河道治理技术及案例(6项技术3项案例)

黑臭河道治理技术及案例(6项技术3项案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和氮磷营养盐含量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黑苔爆发现象。

水体黑臭是水体有机物污染的一种极端表现,水体呈现厌氧状态,腐败菌滋生,水体理化性质表现为强还原性,不适合水生生物生存,水生植被退化甚至灭绝,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只有少量耐污种存在。

食物链断裂,食物网支离破碎,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失衡,功能严重退化甚至消失。

利用植物过滤污水的绿化方案提升城市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利用植物过滤污水的绿化方案提升城市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利用植物过滤污水的绿化方案提升城市水质保护生态环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水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采用利用植物过滤污水的绿化方案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绿化方案背景城市水质问题主要由农业和工业活动的废水排放、城市雨水排放、化学污染物等多种因素引起。

传统的治理方法如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存在着高昂的运维成本、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等问题。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加可持续、经济高效的方法来提升城市水质。

二、植物过滤污水原理植物过滤污水是一种利用植物根系和微生物来生物降解和吸收污染物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选择适合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将废水流经植物根系,植物根系可以吸收其中的污染物,并利用根系附着的微生物来进行分解和降解。

三、适用植物的选择在选择适用植物时,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条件、抗污染能力和适应性。

常见的适用植物包括箭竹、香蒲、芦苇等。

这些植物的根系发达,能够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同时能够在水中提供生境给微生物,促进其降解污染物的作用。

四、植物过滤污水的建设与管理植物过滤污水的建设与管理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选址和布局,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规划植物的布局,使其能够起到最好的过滤效果。

其次是水质的监测和调整,定期对过滤池中的水质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植物配置和管理措施。

另外,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包括修剪植物、清理杂物等。

五、植物过滤污水的效益植物过滤污水的绿化方案具有多方面的效益。

首先,它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其次,该方法具有低成本、易操作的特点,减少了治理成本,节约了资源。

此外,植物绿化还可以提升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

六、案例分析某市采用植物过滤污水的绿化方案来提升城市水质。

该市通过挖掘污水处理池,选择适用植物进行植被覆盖,将废水导入池中进行过滤。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该绿化方案有效降低了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提升了水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净化槽处理城市黑臭河水的效果、机理及工程示范【摘要】:在城市污染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中,生物-生态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其中,水生植物技术以其良好的净化效果、独特的经济效益、能耗低、简单易行以及有利于重建和恢复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等特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论文以复合型严重污染的黑臭河水为对象,构建植物净化槽(栽植两种不同植株密度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L.;浮叶植物睡莲Nymphaeatetragona,开展水生植物净化黑臭河水的试验及工程示范研究,分析植物净化黑臭河水的效果、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机制以及多级原位组合生物技术治理黑臭河道的工程示范效益,探讨黑臭河道水质生物净化的机理,旨为治理工程的技术设计、系统集成及运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测定了8个水培有睡莲(N.tetragona、梭鱼草(P.cordata的净化槽(栽植密度:k1/4=5、k1/2=10、k1/1=20;曝气、非曝气的植物根组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叶片可溶性蛋白(SP、叶绿素(Chl 含量及对应水质的日变化,测定了不同净化槽中植物的形态大小、分蘖数、根密度、生物量、氮磷积累量,探讨了植物生理状况日变化与黑臭河水水质的相关性及植物栽植密度对其生理特性及河水净化效果的影响,研究了长期连续曝气下两种植物的生理响应及净化效果,比较了两种植物的生理特性及脱氮除磷效果,运用ERIC-PC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植物根区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动态与根区泌氧及河水净化效果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另设空白槽对照(CK。

通过工程示范,长期跟踪考察了人工曝气与植物浮床及填料挂膜三者复合的治理技术对城市黑臭河水的净化效果。

结果表明:植物根组织POD、CAT活性、叶片Chla、Chlb、SP含量与净化槽中溶P、NH_4~+-N 去除率间呈正相关;植物栽植密度较高的净化槽,植物的根、茎、叶较长,分蘖数、根密度较大,植株生物量、氮磷积累量较高,叶片Chla、Chlb、SP含量与净化槽的溶解性P、NH_4~+-N去除率较高,而根组织POD、CAT活性较弱;随着光照增强,植物根组织POD、CAT活性增强,叶片SP、Chla、Chlb含量及净化槽中溶解性P、NH_4~+-N去除率升高;夏季,由于光合午休影响,植物叶片SP含量及净化槽中DO 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约在12:00pm与14:00pm左右,在13:00pm 左右,植物叶片SP含量及净化槽中DO浓度下降;在10:00am-14:00pm 时段,植物根组织CAT、POD活性、叶片Chla、Chlb、SP 含量及净化槽中溶解性P、NH_4~+-N去除率高于其他时段。

长期曝气影响植物的生理特性及黑臭河水的净化效果;梭鱼草对曝气影响的耐性比睡莲强;曝气槽中植物的根、茎、叶长度比非曝气槽中植物短,叶片Chla、Chlb、SP含量比非曝气槽中植物低,而根组织POD、CAT活性比非曝气槽中植物高;曝气槽中植株的氮磷积累量、生物量比非曝气槽中植物低;曝气槽中梭鱼草的分蘖数、根密度高于非曝气槽中梭鱼草,而睡莲则相反;梭鱼草曝气槽中BOD_5、COD、NH_4~+-N去除效率比梭鱼草非曝气槽高(如夏季,分别高5.97%、7.12%、6.29%,而TP、溶解性P去除率比非曝气槽明显低(如夏季,分别低38.18%、43.79%;春、夏季,睡莲曝气槽中BOD_5、COD、NH_4~+-N去除率比睡莲非曝气槽高,而TP、溶解性P去除率比睡莲非曝气槽低,但是,秋季睡莲曝气槽中BOD_5、COD、NH_4~+-N、TP、溶解性P去除率分别比睡莲非曝气槽低5.71%、5.99%、6.06%、12.36%、9.95%。

梭鱼草的除磷效果比睡莲明显,但两者的脱氮效果差异不明显;梭鱼草的耐污性较睡莲强,但睡莲在黑臭河水胁迫下的生命期比梭鱼草长;两种植物根组织的POD活性、叶片Chla、SP含量差异显著,而根组织Chlb、CAT活性差异不显著;睡莲根组织POD、CAT活性比梭鱼草高(如春季,分别高0.0961U/(g·min、1.4206mg/(g·min,而叶片Chla、Chlb、SP含量比梭鱼草低(如春季,分别低0.0010mg/g、0.0231mg/g、24.91mg/g;睡莲的根比梭鱼草长,而茎、叶略短;睡莲的分蘖数、根密度、生物量、氮磷积累量比梭鱼草低;睡莲槽中TP、溶解性P去除率比梭鱼草槽低,而两净化槽中NH_4~+-N去除效果差异不明显。

睡莲、梭鱼草的根区泌氧与黑臭河水的净化效果及植物根区微生物种群结构动态三者之间存在关联性。

在10:00am-14:00pm时段,由于光照较强,植物根区泌氧量升高,根区微生物的种群丰度较高,导致较好的净水效果;随着植物栽植密度递增,根区泌氧量升高,使河水DO浓度升高,导致根区微生物的种群丰度升高,有较明显的净水效果;随着植物生长状况的季节性变化(春季,生长初期;夏季,生长旺盛期;秋季,衰老期,植物根区泌氧增氧出现相应变化,导致植物根区微生物的种群丰度及河水的净化效果发生相应变化。

示范工程区的水质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植物浮床与人工曝气及填料挂膜三者结合的治理技术,能够有效净化城区黑臭河水;人工曝气影响黑臭河水的TP、溶解性P 去除效果。

论文取得的创新成果:(1从生理生化角度对水生植物净化黑臭河水的机理进行研究,探讨了河水的处理效果与植物生理状况的关联性,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定量分析;(2对植物根区微生物种群结构动态进行研究,探讨了植物的生理状况变化引起根区微生物生境的改变进而影响根区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机理;(3通过现场试验发现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睡莲在黑臭河水中生长良好,生命期比梭鱼草长,且具有较好的除氮效果,在实践城区重污染河道的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初步探讨了长期曝气对水生植物生理状况的影响,发现不同植物对曝气影响的耐受性不同,且这种耐受性与植物生长状况的季节性变化相关,此为在实践污染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针对植物种类不同及植物生长状况的季节性变化而进行植物优化布局和曝气方式调节提供了理论依据;(5综合净化槽中黑臭河水的处理效果、植物生理状况及植物根区微生物种群结构动态三方面的内在联系,为今后植物净化装置应用于污染河水的修复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黑臭河水净化睡莲、梭鱼草人工曝气栽植密度生理特性变化ERIC-PCR【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X522【目录】:摘要6-9ABSTRACT9-16第一章绪论16-361.1我国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6-181.2国内外城市河道治理技术及发展概况18-281.2.1城市河流治理方法及发展方向19-211.2.2城市河道水质净化技术及发展方向21-281.3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28-291.4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9-331.4.1植物净化槽处理城市黑臭河水的现场中试试验29-311.4.2工程示范31-331.5技术路线33-361.5.1现场中试试验技术路线33-341.5.2工程示范试验技术路线34-351.5.3论文研究总技术路线35-36第二章处理黑臭河水过程中梭鱼草、睡莲的生理状况日变化与水质的关系及植物栽植密度的影响36-832.1研究背景362.2研究目的与内容36-372.2.1研究目的362.2.2研究内容36-372.3材料与方法37-432.3.1装置构建与植物培养37-422.3.2供试植物样及水质监测422.3.3叶绿素含量的测定42-432.3.4酶液提取432.3.5可溶性蛋白含量及酶活测定432.3.6植株的氮磷积累量及生物量测定432.3.7数据统计分析432.4结果与分析43-822.4.1植物生理状况日变化及栽植密度的影响43-562.4.2净化槽水质日变化及植物栽植密度的影响56-822.5本章小结82-83第三章处理黑臭河水过程中长期曝气对睡莲、梭鱼草的形态、生理状况及净化效果的影响83-1033.1研究背景833.2研究目的与内容83-843.2.1研究目的83-843.2.2研究内容843.3材料与方法843.4结果与分析84-1013.4.1长期连续曝气对植物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84-913.4.2长期连续曝气对净化槽中水质的影响91-1013.5本章小结101-103第四章处理黑臭河水过程中睡莲与梭鱼草的形态、生理特性及净化效果的比较103-1194.1研究背景1034.2研究目的与内容1034.2.1研究目的1034.2.2研究内容1034.3材料与方法103-1044.4结果与分析104-1184.4.1睡莲与梭鱼草的形态、生理特性比较 104-1094.4.2 两个净化槽的水质比较 109-1184.5 本章小结118-119 第五章植物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的 ERIC-PCR 分析 119-1305.1 研究背景 119-1215.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5.2.1 研究目的 1215.2.2 研究内容 1215.3 材料与方法 121-1225.3.1 装置构建与采样 1215.3.2DNA 的提取、纯化及测序鉴定 121-1225.3.3ERIC-PCR 指纹图谱分析 1225.3.4 微生物群落的 ERIC-PCR 遗传指纹图分析 1225.4 结果与分析 122-1295.4.1 不同季节梭鱼草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 ERIC-PCR 遗传指纹图分析 123-1255.4.2 秋季梭鱼草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日变化的ERIC-PCR 遗传指纹图分析 125-1275.4.3 夏季不同净化槽中梭鱼草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 ERIC-PCR 遗传指纹图分析 127-1295.5 本章小结 129-130 第六章工程示范-以工业河支流张泾河的治理为例 130-1446.1 研究背景 130-1316.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6.2.1 研究目的 1316.2.2 研究内容 1316.3 试验材料与现场施工及采样分析131-1346.4 结果与分析 134-1436.5 本章小结 143-144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144-1477.1 论文结论 144-1457.2 论文创新 145-1467.3 研究展望 146-147 附录一英文缩写说明147-148 附录二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148-149 参考文献 149-159 后记:致谢 15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