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和融教材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24秋新旧教材差异内容汇总
九年级化学上册新旧教材差异内容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P1:文字描述部分做了精简,更换(含C919大飞机)P2-P3:图1保留(增加制作工艺和简介),图2-5全部替换(商代四羊青铜方尊、西汉雁鱼青铜釭灯、东汉酿酒画像砖、天工开物局部图)。
文字介描述中增加:“拉瓦锡等化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删除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的研究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的表述,保留“先后提出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表述P4: 图7-10 替换为:高强度芳纶复合材料、碳化硅单体反射镜、国产航空发动机P5: 结束语提到: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化学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绿色化学的概念未涉及)。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1-1 (删除胆矾及相关实验)(结晶水合物相关知识不做要求)图1-1 :水的沸腾图1-2 :蜡烛的融化(新增实验及图示)图1-3: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新增图示)图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表述“石灰石”改为“大理石”)新增:方法引导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化学变化举例: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粮食酿酒化学变化的概念表述: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
”改为“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
”“石灰石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改为“大理石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删除原教材P8最后一段“例如,当温度升高时,——————————”原教材P9 表1-1 数据保留4位有效数据铝的沸点改为:2467;氧气的熔点改为 -218.8,无色无味改为无色无臭练习与应用(题目全部更新)【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顺序调整:“走进化学实验室”在前,观察及描述蜡烛及其燃烧在后;删除“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导入部分图1-6(原教材P11)替换为“中学化学实验室”一、走进化学实验室当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时,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了解实验室的基本布局,知道疏散通道、灭火器材的位置。
化学史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应用
化学史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应用一、化学史融入中学教学的重要性1. 增强学科的历史性将化学史融入中学化学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科的历史性,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理论和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学科的整体性认识。
2. 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素养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知识的规律和演变趋势,从而增强对知识的兴趣和深度理解。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3. 促进跨学科交叉化学史融入中学教学,可以促进跨学科交叉,增强学科间的相关性。
化学历史与社会、历史、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为学生拓展视野,激发学科间的交叉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化学史融入中学教学的途径1. 理念融入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的理念,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丰富等方面进行构建。
教师可以通过宣讲、讲故事、图文并茂、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发展历程。
2. 材料融入在教材编写和选用上,可以融入一些化学史的相关案例、发展进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成就,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史上的实例感受化学理论和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3. 活动融入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针对化学史的主题讲坛、研讨会、科普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来授课,使学生对化学史中的名家名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可以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三、化学史融入中学教学的案例分析1. 以实验为切入点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例如通过还原铜矿提取铜的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古代铜冶炼的过程,了解古代人类对于铜的认识与利用情况,从而引发学生对化学史的探究兴趣。
2. 以名人名言为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用历史上化学家的名言佳句,引发学生对其研究思路和创新精神的思考。
如李四光曾说过“放射性元素不会控制人,善于利用它的人才能控制它”,可以通过这个言论引导学生思考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和社会影响。
化学培训班教材
化学培训班教材
化学培训班教材有很多种,选择哪种教材主要取决于培训班的目标和学员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培训班教材:
1. 《普通化学原理》:这是大多数化学培训班的基础教材,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如化学键、化学反应、物质性质等。
2.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和反应。
这本教材适合那些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员。
3.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研究非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分支。
这本教材涵盖了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适合那些对无机化学感兴趣的学员。
4.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的物理过程和机制的学科。
这本教材适合那些对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有兴趣的学员。
5.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方法的学科。
这本教材适合那些需要对物质进行分析和检测的学员。
此外,还有一些更专业的教材,如《有机合成》、《材料化学》、《药物化学》等,这些教材适合那些对特定领域感兴趣的学员。
在选择教材时,建议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2024年初中化学新教材教师研讨会感想
2024年初中化学新教材教师研讨会感想一、前言2024年初中化学新教材教师研讨会是我国初中化学教育领域的一次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对新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深受启发,下面我将就此次研讨会的一些感想进行分享。
二、新教材的特点与亮点新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和亮点:1. 情境化的教学内容:新教材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通过丰富的情境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 跨学科的整合:新教材强调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物理、生物、地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与时俱进的新知识:新教材引入了近年来化学领域的一些新成果、新技术,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化学的发展动态。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研讨会中,许多专家和老师分享了他们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实践,如:1. 翻转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提高课堂效率。
2.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STSE教育理念: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和环境(Environment)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效果的提升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们也在研讨会中交流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九年级化学融化现象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融化现象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而融化现象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本文将就九年级化学中的融化现象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定义、融点、溶解、熔化热等方面的内容。
一、融化现象的定义融化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固体的颗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相互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因而物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二、融点融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也可以理解为物质的熔化温度。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融点,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融点来判断物质的纯度。
三、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分散均匀,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与溶剂的颗粒相互作用,使溶质的固态变为溶液的液态。
四、熔化热熔化热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恒定温度下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所吸收的热量。
不同物质的熔化热也不相同,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五、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变物质在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加热使固态物质转化为液态,这个过程称为熔化;二是降温使液态物质转化为固态,这个过程称为凝固。
六、融化现象的应用融化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应用,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常见的应用:1. 金属熔化:在金属冶炼中,需要将金属加热到其融点,使其转化为液态,以便于进一步处理和加工。
2. 冰块融化:在夏季,我们可以用冰块融化来制作饮料,通过吸收外界热量使冰块变成水,为饮料降温。
3. 燃料燃烧:燃料的燃烧过程也涉及到融化现象,燃料在高温下熔化并变为液态,然后才能被氧气燃烧。
4. 溶解过程:溶解是很常见的融化现象应用,比如将固体的盐溶解在水中得到盐水。
七、融化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了更好地理解融化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一种经典的实验是观察不同物质的融点和熔化过程,可以通过加热和降温来观察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选取几种不同的物质,例如冰、蜡烛、盐等,通过加热来观察它们的融点和熔化过程。
高中化学新教材改革
高中化学新教材改革1. 改革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持续进步,高中化学教材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教育部决定对高中化学教材进行改革。
2. 改革目标新教材改革旨在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化学教学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此外,新教材还注重强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意识与科学探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等。
3. 改革内容3.1 课程结构调整新教材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增加了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2 教材内容更新新教材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化学发展动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新。
例如,新教材增加了关于新能源、环境保护、物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应用。
3.3 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强调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增加实验课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4 融入信息技术新教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4. 改革实施与评估新教材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各地教育部门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同时,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对改革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以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5. 总结高中化学新教材改革是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
通过改革,我们希望建立更加科学、系统的化学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初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摘要:新课标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拓展学生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通过应用跨学科融合,利于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理解化学知识,强化自身化学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策略,希望为各位同仁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引言: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增加,就当下社会发展看,全能型人才较为缺乏,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的水平,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培养综合型化学人才,推动社会综合发展。
而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跨学科融合,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将生物、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融入化学课堂,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为综合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一、加强教学指导,培养学生思维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和思维的启发,导致学生在学习化学中仅被动地接受化学知识,缺少思考和深度探索,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学习能力,难以形成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1]。
但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启发,强化教学指导,将其他学科内容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独特的理解和知识结构,促进个性发展,为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整合提供机会和平台,从而逐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是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围绕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微粒的观点和解释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等内容展开,具有较强计算性和抽象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学生计算水平,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渗透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数量关系计算性,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理解深度和掌握深度,实现学科融合。
而要融入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质量守恒定律,明确化学物质之间的关系,从而融入数学知识,掌握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参与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结论,初步掌握数量关系,而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如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得到的溶液体积是多少?5g水受热后的水蒸气是多少克?等,帮助学生将化学理论融入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化学能力。
化学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探究
化学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探究摘要:化学史记录了化学学科的产生、学科发展曲折的过程和辉煌的研究成果,凝结了人类的智慧结晶。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当下,化学教学需要进一步结合历史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结合化学史,不断地思考、总结与积累。
关键词:化学史;高中化学;策略引言化学史记载着化学发展、演变的进程,彰显着化学家的研究方法与思维,可为化学教学提供良好的情境素材。
我们可以从其中汲取养分,去“滋养”高中化学教学。
1高中化学史的育人价值1.1培养高尚品质伴随教育的深化与改革,学生在掌握基础学科内容的情况下,还需要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解决具体的问题。
因此,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
化学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全面融合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落实育人的根本目的。
因此,任课教师要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将化学史教学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目标,并且利用课堂教学开展化学史教育。
高中化学学科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学习。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中化学教学所承担的责任也在发生着变化。
新时期,任课教师要在深化了解化学史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将这一目标落实在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自主阅读等途径,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充分落实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丰富的化学史料和典型的人物身上学习好的思想、好的品德,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1.2落实育人目标化学史教学的关键在于创建全员化、全课程化的育人格局模式,将化学教学与化学史课程同步运行,所以二者是起到一个相互结合和辅助的作用。
这一结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化学史教育内容应作为高中学科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高中学校要想全面实施、优化教学的各项策略,就必须要调整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化学史教育内容,拓展化学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在教案设计中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实现跨学科教学?
在现代教育中,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跨学科教学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融合,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取更加全面、更加实用的知识。
在教案设计中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实现跨学科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教案设计中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从而实现跨学科教学。
一、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跨学科教学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教学法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和融合的教学体系。
它能够在课堂上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增强学习者跨越学科之间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者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教育可以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跨学科学习。
1、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从不同维度、角度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本与科学相关的科普书籍,从中了解在生物学、化学、物理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这样的举措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还可以让他们接受不同领域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
2、整合知识,网络发展观念跨学科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而且能够梳理不同学科之间联系和互相作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涉及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学生将从中建立起更加立体的世界观和人文关怀。
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跨学科教学可以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光线、声波、电波、磁场、原子等概念,从而让学生建立起深邃的自然科学体系,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理解力。
二、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实现跨学科教学为了实现跨学科教学,教师需要在教案设计中融合其他学科知识。
这里提供教师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几种方式。
1、寻找共性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共性,并使之融为一体。
化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化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对于教育的渗透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在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对于化学教学的重要性1.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国家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将传统文化融入化学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与化学相关的智慧和知识,比如古代的药物制备、染料工艺、冶炼技术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化学教学的引子,让学生通过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了解化学的发展和应用。
3. 通过化学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1.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传统文化的故事、典故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炼丹术、青铜制作等与化学相关的事迹,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兴趣。
2. 可以在化学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中的成语、俗语等,比如“探囊取物”、“水至清则无鱼”等,通过这些成语和俗语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和道理。
3.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选择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实验内容,比如制作染料、制作香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在化学实践中的应用。
4.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班会、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讲解传统文化与化学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化学的结合点。
5. 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化学应用的结合,如参观古代冶炼遗址、制作古代染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对于化学的影响。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与意义1. 渗透传统文化的化学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化学科目的兴趣和投入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
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1 背景介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中提到,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使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1]。
这意味着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评价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融合性,且需要紧密围绕化学学业质量标准予以实施,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目前,关于教、学、评的一体化,在理论层面,郑长龙[2]认为需围绕教学重点内容设计评价目标和任务,需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以及与教学目标、评价目标的有机融合;吴星等[3]指出,需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将教学、学习与评价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相互制约与影响,并将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在实践层面上,王云生[4]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阐明了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测评目标,把学习目标的测评镶嵌于教学过程中,并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调整教学;杨玉琴[5]针对教学设计案例提出,教、学、评需在相同的教学目标下实现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并基于评估证据和学生的起点设计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式。
总体看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理论初步建构及实践摸索阶段,其有效实施仍面临巨大挑战,各地教研工作者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
在“粤教同一堂课·走进广东实验中学”2020年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新课标新教材网络教研活动中,人教版化学·必修(2019版)第三章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之“铁盐和亚铁盐”的两节示范课的设计与实施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将其进行梳理和评析,以提供参考。
2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教学整体设计逆向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工具。
浅谈绿色化学思想融入初中化学教学
浅谈绿色化学思想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绿色化学是一种能够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的资源需求和消耗的化学思想。
它关注化学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减少,以及寻找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替代材料和工艺。
绿色化学思想融入初中化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绿色化学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废弃物和有害物质。
在学习化学实验时,学生通常会产生一些废液、废固体和有害气体等。
绿色化学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可持续的措施,如妥善处理废液、正确分装废固体和适当选择气体抽取装置等。
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可以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提高他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
绿色化学思想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材料和工艺。
在学习化学材料和工艺时,学生通常会接触到许多化学品和化学工艺。
绿色化学鼓励学生选择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材料和工艺,如选择可再生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选择无有害副产品的工艺等。
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材料和工艺,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他们对绿色化学的理解和应用。
绿色化学思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绿色实验。
在学习化学实验时,学生通常会进行一些合成和分析实验。
绿色化学鼓励学生进行绿色实验,如使用水为溶剂、选择无毒或低毒试剂和选择可生物降解材料等。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绿色实验,可以在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减少实验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并让他们体验到绿色化学的好处和意义。
绿色化学思想可以融入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
在编写教材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增加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内容和案例,如介绍环保材料的应用、绿色能源的利用和绿色合成的原理等。
通过融入绿色化学思想,可以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到绿色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绿色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和作用。
还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原理和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措施。
2023秋季九年级化学新旧教材对比
2023秋季九年级化学新旧教材对比1.引言教材是教学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本文将对2023秋季九年级化学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2.内容对比2.1新教材-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增加了一些新的化学知识和实例,更贴近时代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入了更多与科学研究和应用相关的内容。
-新教材强调了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将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2.2旧教材-旧教材的内容相对较为传统,主要围绕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没有涉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
-旧教材注重记忆和理解,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相对较少。
3.结构对比3.1新教材-新教材在结构上更加科学合理,将知识分布在不同的单元和模块中,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框架。
-新教材在每个单元中设置了目标、导入、展开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3.2旧教材-旧教材的结构相对简单,通常是按照知识点的顺序进行排列,缺乏一定的层次和逻辑性。
-旧教材在每个章节中的设计也相对简单,通常只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例题。
4.教学方法对比4.1新教材-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引入了多媒体和实验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趣味和参与度。
4.2旧教材-旧教材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主要以讲授和复习为主,缺乏一些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手段。
-旧教材的实验内容相对简单,很少涉及到现代化的实验装置和技术。
5.教师角色对比5.1新教材-新教材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启蒙者。
-新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2旧教材-旧教材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传授知识,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答疑能力。
-旧教材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资源要求较为简单,相对灵活度较低。
融合化学史实 推进有效教学——义务教育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的分析与启示
历 史 和 现 实 的 结 合 上 介 绍 化 学 , 供 学 生 熟 悉 的生 活情 景 提 和 经 验 等 素 材 指 引 教 师 根 据 化 学 史 实 进 行 课 程 开 发 ; 联 “
想 与 启 示 ” “ 论 与 交 流 ” 栏 目 中化 学 史 内容 的 出 现 , 、讨 等 以
第 五 节 德谟 克 利 特 、 题 2道 尔顿 及 元素 4章 第 1 火与人 课 第 节
黄 强 ( 阴市第 一 中学源自, 江 江苏一江阴
24 3 1 4 2)
表 2 兰 种 教 材 化 学 史 呈 现 的 相 关 栏 目 统计
图 片 正 文 文 字
8处
、
问 题 的 提 出
2化 学 史 呈 现 形 式 的 X 比 . / ,
选 学
6处
化 学 史 是 对 化 学 科 学 的形 成 、产 生 和 发 展 及 其 演 变
人教 版 级 市场 里有 成 百 上 千 种 商 品 ,为 了便 于顾 客 挑 选 必 须 分 门 超 新 课 程 类 、 序 地 摆放 , 们 周 围的 物 质 世 界 是 由 l( 别 有 我 O 3多种 元 素 纽 成 的 , 需 要 寻 求 它 们 之 间 内在 的 规 律性 也 最 初 人 们 认 为 凡 有 酸 味 的 物 质 都 是 酸 ,6 3年 英 国化 学 家 波 16 沪教 版 义耳 首 先 提 出识 别 酸 的 方 法 : 是 有 酸 味 的 , 酸 能使 石 蕊试 液 由 蓝色变为红 色并能溶解某些物质的液体……
阅读 讨论 与 练 习 交 流 实 践 合 计
2处 2 3
^嫩 版 7幅 (0 1 20 )
( 课 程 ) 4幅 新 2
人 教 版
初三化学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与探究活动
初三化学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与探究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现在的教育趋势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关联起来进行教学。
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和探究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围绕着初三化学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与探究活动展开,并为您介绍一些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案例。
一、物理与化学的跨学科融合物理和化学在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能量转化、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
通过将物理和化学的知识相互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例如,在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中,可以引入物理中的速度、时间和测量等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这样,学生既能够学习到化学知识,又能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二、生物与化学的跨学科融合生物学和化学学科之间也有许多共同点,例如,生物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与化学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将生物学的概念与化学实验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例如,在探究酶的特性和作用机制时,可以设计化学实验来模拟酶的催化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从而深入理解酶的作用原理。
三、地理与化学的跨学科融合地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地理中的环境问题和化学中的污染物有着直接的关联。
通过将地理和化学的知识相互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例如,在探究大气污染的问题时,可以引入地理中的空气流动和环境分布等概念,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来模拟和探究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从而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与探究活动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尝试各种跨学科的探究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注:详细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请参考《课堂教学实录》等相关专业教材,以获取更多的教学灵感。
深度学习与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教学融合探索--以“利用覆铜板制作图案”探究实验为例
深度学习与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教学融合探索--以“利用覆铜板制作图案” 探究实验为例摘要:深度学习,在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增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的科学,实验是高中化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深度学习、化学实验、核心素养三者间逻辑上的相通性与关联性决定了将深度学习的原理与模式融合到化学实验过程中可有效促进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深度学习、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探究实验、探究性学习一深度学习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关联性思考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制订决策、解决问题[1]。
从深度学习理论发展与实践中,可以发现深度学习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习过程的迁移与吸收,强调了思维模式从低价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螺旋式上升。
用学习科学论来认知深度学习,就是深度学习具备一些常有的优秀思维品质特征,如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选择性、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统合性、思维的预测性等等。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自2017版新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以来,一直是高中化学教育与教学活动的指南与目标,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研究活动反复探讨的中心与主题。
依据课程标准,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5个方面的素养[2]。
运用一定方法分析课程标准中对核心素养的文本解读用词,可以发现“性质”、“反应”、“结构”、“实验”和“探究”五个词的出现均超过 50 次,既反映化学学科特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变化与应用的科学),又凸显课程标准对“宏观辨识”、“微观探析”、“变化观念”、“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的强化[3]。
宏微两个维度相互转化是因与果的关系延伸,变化的观念形成是相对与绝对辩证统一思维分析的结晶,探究的过程需要在已知与未知间建立联系,这样的过程恰好与深度学习的学习特征是吻合的,所以将深度学习的原理与过程模型应用到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两者融合,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初中化学“教-_学-_评融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上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金属和金属矿物”一课为
初中化学 教-学-评融合 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上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 金属和金属矿物 一课为例王文娉(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ꎬ江苏苏州215021)摘㊀要:初中化学复习实践中ꎬ以金属和金属矿物为例ꎬ以发展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ꎬ通过课前评价㊁课中评价㊁课后评价ꎬ引领课程的设计㊁实施㊁反馈ꎬ构建 教 学 评融合 式课堂.课程实施过程中ꎬ以SOLO分类理论为工具ꎬ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ꎬ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ꎬ评价和完善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实践并总结评价先行的课程设计㊁评价引导的课程推进㊁评价完善的课程延伸等教学策略.关键词:核心素养ꎻ教 学 评融合ꎻSOLO分类理论ꎻ初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17-0122-03收稿日期:2023-03-15作者简介:王文娉(1973.1-)ꎬ女ꎬ江苏省六合人ꎬ本科ꎬ中学高级教师ꎬ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2020年度普教立项课题 初中化学 教-学-评融合 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20/02/158)㊀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以下简称 课标 )中积极倡导的 教 学 评 一体化理念ꎬ为了达成评价促学促教及育人功能ꎬ可构建 教 学 评融合 式课堂ꎬ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ꎬ有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SOLO分类理论可用于评价课程设计㊁课后习题㊁学生表现ꎬ是使用非常方便的二维质性评价工具.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ꎬ以金属与金属矿物的单元复习为例ꎬ运用SOLO分类理论ꎬ构建 教 学 评融合 式课堂ꎬ落实核心素养有效提升.1教 学 评融合教 学 评融合 是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2020年度普教立项课题 初中化学 教 学 评融合 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的重要核心概念.经过对文献的梳理ꎬ课题组认为 教 学 评融合 与 课标 中积极倡导的 教 学 评 一体化理念的内涵并无区别. 教 学 评 一体化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式ꎬ而 教 学 评融合 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教 学 评融合 式课堂的具体流程是:依据成长需求及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目标ꎻ以问题任务及问题解决为课程主线ꎻ通过评价引导推进ꎬ使问题得以解决.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ꎬ最终达成预设目标或是达成课程实施过程中修订后的目标ꎬ实现学生学业发展及核心素养提升.㊀2SOLO分类理论运用SOLO分类理论可对对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成长需求进行诊断.SOLO分类理论是由澳大利亚的约翰 B.彼格斯提出ꎬ通过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成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ꎬ来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分221为五个层次ꎬ具体表现为:前结构ꎬ学生表现出似乎没有学过相关知识ꎻ单点结构ꎬ学生能应用单一知识点来解决问题ꎻ多点结构ꎬ学生能应用多个没有关联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ꎻ关联结构ꎬ学生能应用多个要点并整合成一个整体来解决问题ꎻ抽象扩展结构ꎬ学生能应用多个要点ꎬ解决未经历情景中的问题[1].不能仅仅把知识点理解为某个事实性知识ꎬ学生应具备的关键学科事实㊁学科观念㊁正确价值观㊁必备品格㊁关键能力都可以被认定为一个个知识点.3实践过程«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以下简称 教材 )九年级上册第五章内容为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 ꎬ这是 金属和金属矿物 单元的主干内容.该单元是综合复习时的重要内容ꎬ知识点多且有多维联系ꎬ属于复杂的关联结构ꎬ但可以被分解为多个略为简单的关联结构. 课标 教材 对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也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ꎬ但从学生的起点至达成目标ꎬ需几个阶段ꎬ预设的目标是否如计划达成等问题ꎬ在 教 学 评融合 式课堂中ꎬ都可以运用SOLO分类理论ꎬ实施有效诊断ꎬ最终促进学生按需发展.3.1评价先行ꎬ规划课程设计评价先行策略是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策略ꎬ通常分为三个步骤ꎬ依次为:确定预期结果㊁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㊁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每个阶段都需要运用评价手段ꎬ都与评价融合.通过评价学生已有的水平来确定预期结果ꎻ通过自评㊁师生互评㊁生生互评收集证据ꎬ评价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ꎻ设计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过程是否达成预设结果ꎬ需要评价教与学是否有利于预设结果的实现ꎬ设计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方式.金属与金属矿物 是 课标 中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的主要内容.对照 课标 分析学业要求的SOLO层次.确定本单元目标有:学生能通过实验说明常见金属的性质ꎬ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ꎬ并能分析㊁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ꎻ学生能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ꎬ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ꎬ初步预测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ꎬ设计实验方案ꎬ分析㊁解释有关实验现象ꎬ进行证据推理ꎬ得出合理的结论ꎻ学生能基于真实问题情境ꎬ依据金属的性质ꎬ初步分析和解决相关综合问题ꎬ从辩证的角度ꎬ评价和分析金属的实际应用ꎬ对金属材料使用与金属资源开发展开讨论ꎬ参与相关综合实践活动[2].课程可被分解为三个版块:金属的获得㊁金属的应用㊁金属的保护ꎬ难度逐渐提升.课程实施方式为 情境引导式 ꎬ以化学史为情景ꎬ以问题驱动.化学史实能帮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㊁发展性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设计的化学史主线情境为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ꎬ支线情境有:金属冶炼的历史㊁新型金属材料发展.通过对主线和支线问题的解决ꎬ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并发展科学思维ꎬ建立物质性能与应用的更深入地联系.同时在解决系列问题的过程中ꎬ体会前人的探索过程和科学精神ꎬ实现将抽象的化学观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3.2实时评价ꎬ引导目标达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ꎬ需要通过评价学生的实时表现ꎬ分析问题与学生能力之间的SOLO层级的匹配情况ꎬ以确定预设目标是否能达成.对难以达成的目标要通过构建问题支架ꎬ降低SOLO层级ꎬ便于学生能分步完成.对顺利达成预设目标的则可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以金属最早冶炼时间表㊁古代金属制品图片为情境素材ꎬ提出问题:金属被人类冶炼的时间先后有什么规律?如何解释?学生能否从时间表提炼出完整信息ꎬ并将冶炼时间先后与金属活动性建立联系ꎬ需要教师评价引导.实时评价可以采用表达肯定的陈述句ꎬ或是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ꎬ还可以是建议.如:规律总结得很清楚ꎻ金属冶炼时间先后和什么规律很接近?金属冶炼时间先后体现了什么规律?金属冶炼的难易与金属活动性有重合的部分吗?找出最特别的金属.资料显示ꎬ除铜比金㊁银的冶炼略早ꎬ铁㊁铜㊁铝等常见金属都是金属活动性弱ꎬ冶炼的时间越早[3].通常ꎬ金属越活泼越难冶炼.教师再提出生成性问题:能否理解金㊁银的冶炼晚于铜?困惑在哪321里?对于这个问题ꎬ学生纷纷表达出困惑.自然界中有单质形式的金㊁银ꎬ且化学性质稳定ꎬ照理冶炼的难度会比较小ꎬ但事实与观念出现了 冲突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达㊁大胆质疑ꎬ这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金属的冶炼技术发展不仅受到金属的活动性影响ꎬ还受到金属元素的在地壳中的含量㊁原料是否易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化学史情境素材ꎬ学生可意识到技术发展不仅仅和物质的性质有关.学生能清晰完整地表达想法ꎬ且顺利完成任务ꎬ说明学生的SOLO层级已经达到了预设的水平.如在回答时存在困难ꎬ则需要教师搭建问题支架ꎬ即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多个依次递增的问题ꎬ帮助学生练习并提升.例如ꎬ在对比现代炼铁及古法炼铁时提出问题:产品的特点是什么?如果学生尝试回答时有困难ꎬ则可以分解成:产品的状态有什么区别?古法炼铁炉里拿出的产品ꎬ为什么敲掉外壳?高炉炼铁是否需要这样做ꎬ为什么?问题分解与实时评价推进课程ꎬ达成分段目标ꎬ提高学生的SOLO层级.3.3课后评价ꎬ谋划学习延伸课后评价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同时ꎬ本单元的教学效果如何ꎬ也需要课后的跟踪评价.课后评价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不但可以知晓本节课的学习结果ꎬ还有利于教师谋划后续教学ꎬ也是学生课后的学习延伸.高质量作业应体现核心素养立意㊁情境真实㊁难度阶梯式呈现㊁题量适中等.可以选择中考题进行修改及重组ꎬ题目的立意及科学性比原创题更有保证ꎬ对一线教师而言是较为稳妥的做法.SOLO分类理论可简便评价作业难度.首先对题目中的每一个问题进行拆解ꎬ确认涉及的学习内容ꎬ再分析几个内容之间是否有关联ꎬ问题情境是否为学生未经历过的新情境.单选题最多涉及四个知识点ꎬ且知识点之间没有关联ꎬ因此选择题为单点结构或多点结构难度ꎬ在课后训练中不能作为主流题型.难度适中的课后评价题应以多点结构㊁关联结构为主体ꎬ少量抽象扩展结构.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ꎬ而作业完成评价应包含批改㊁反馈.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及有效反馈行为ꎬ能更好地发挥作业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诊断作用㊁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和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4反思与提升4.1SOLO分类理论是应用简便的评价工具学生的思维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ꎬ不同类型的题目ꎬ对不同的知识点的评价ꎬ都会呈现不同的结果ꎬ也不一定是线性的ꎬ而且可以通过训练后提升.课堂教学中ꎬ需要依据学生的表现快速地确定学生的SOLO层次ꎬ这样才能快速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SOLO分类理论在应用时非常便捷ꎬ也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提升应用技能.4.2评价是全过程的教学诊断与教学推进的工具课前评价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ꎬ找到提升的方向.课中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推进工具ꎬ课程结束后还需要再次确认ꎬ既定方案是否合理.不仅仅在在课程设计时㊁上课前需要评价ꎬ在教学过程中㊁教学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ꎬ也都需要实施评价.评价不仅是一个全过程的教学诊断过程ꎬ还是一个不断地诊断并推进教学㊁不断地完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4.3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是课程实践的保障评价素养是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ꎬ评价素养的提升是课程实践的保障.教师评价素养包含了评价知识与技能㊁观念和实践ꎬ这些成分相互影响ꎬ均可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提升和发展.教 学 评融合 实践中ꎬ实现了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融合㊁目标的达成与教师的教学行为融合㊁将过程性评价与学生的学习内容融合.特有教学模式的构建㊁评价工具的熟练运用都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考文献:[1]黄爱民.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中学化学应用研究的综述[J].化学教学ꎬ2013(1):6.[2]何堂坤.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ꎬ2009:6ꎬ177.[责任编辑:季春阳]421。
高中化学新旧教材的变化
高中化学新旧教材的变化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高中化学教材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新旧教材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
本文将探讨高中化学新旧教材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内容的变化1、知识结构的调整旧教材的知识结构比较传统,按照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分类。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知识点的更新新教材在知识点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增加了许多与现代科技、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例如,新教材增加了环保、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实验内容的改进新教材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进,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时,新教材还增加了实验评价和反思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技能。
二、教育理念的变化1、以学生为中心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提倡创新精神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加了许多创新性实验和探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对学习的影响1、提高学习兴趣新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增强实践能力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许多实验内容和探究性学习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升科学素养新教材不仅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还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
【原创】高一化学融合课《探索原电池的奥秘》说课
高一化学融合课《探索原电池的奥秘》说课一、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探索原电池的奥秘》,本节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应用》,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化学学科素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地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了解原电池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通过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积极实践、合作交流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构成条件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法①情境激学法②探究实验促学法③希沃辅助教学法④归纳、演绎法2、学法①实验探究法②归纳、演绎法三、说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利用希沃的导入视频功能,将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小朵请你来帮忙”作为情境素材导入,提出疑问——有没有办法用化学方法使没电的贺卡重新响起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
接着结合各种常见化学电池的精美图片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引出原电池概念。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围绕4个问题展开:(1)提出问题一: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引导学生从物理电学中电流产生的原因入手,借助希沃手写功能,迁移到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紧接着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引出矛盾冲突: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没有电流产生?借助班级优化大师随机点名功能进行师生互动,并在班级优化大师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评价,结合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2)然后顺水推舟,提出问题二:如何将该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利用希沃的记时功能给学生3分钟时间进行分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其创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得以提高。
紧接着请学生过来利用希沃的移动和克隆功能,将设计成功的装置进行组装展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叉反馈来强化、矫正、丰富个体的探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活动一力学篇.......................... 活动二药品的取用方法.................. 活动三配制溶液........................ 活动四溶质为液体的溶液................ 活动五饱和溶液........................ 活动六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第七章制作过滤器...................... 活动八粗盐提纯........................ 活动九制作石灰水...................... 活动十我们呼出的气体.................. 活动十一氢气.......................... 活动十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活动十三氧气......................... 活动十四铁生锈........................ 活动十五美丽的“铜树”................ 活动十六溶液的酸碱性..................活动一力学篇【实验一】物体的惯性实验目的:了解物体的惯性实验器材:塑料杯、单缝板实验步骤:1.在塑料杯中装入半杯水,把单缝板平放在烧杯上,再把一枚螺帽放在单缝板上。
2.沿水平方向用手飞快德将单缝板抽出。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3.仔细观察螺帽的运动轨迹和状态,发现螺帽没有跟着单缝板一起运动,而是落入烧杯中。
4.思考:当你坐在静止的汽车上,汽车突然开动的霎那间,你会怎么样?烧杯:配制溶液;可用作较多量涉及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5.原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定律。
当飞速抽出单缝板时,螺帽几乎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几乎保持静止状态,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烧杯中。
)【实验二】大气压力实验目的:了解大气压力实验器材:直尺、一张A4纸、平台(桌面等)实验步骤:1. 把直尺放在桌子上,让直尺的三分之一露在桌面外。
2. 把纸铺在桌子上,盖住直尺留在桌面上的那一部分,把纸张抚平,贴紧桌面。
3. 轻轻地弹拨直尺露在桌面外的那一部分。
4. 认真观察直尺的反映和纸张的变化。
5.原理(空气作用在纸面上所产生的大气压力阻碍了直尺的运动,多疑直尺没有从桌面上翘起来)。
拓展:【实验三】简易弹簧秤实验目的:了解弹簧秤的原理实验器材:橡皮筋、直尺、几个螺帽、铁丝、细线实验步骤:1. 讲橡皮筋的地方贴上一张纸,在墙上固定橡皮筋的地方贴上一张纸,在橡皮筋的另一端挂上铁丝做成的钩。
2. 在纸上对挂钩的原始位置做上记号。
3. 分别在挂钩上挂1个、2个、3个螺帽,然后在纸上对挂钩的位置做上记号。
实验结果:橡皮筋每次拉伸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实验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物体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力成正比。
【实验四】杠杆原理实验目的:了解生活中杠杆的作用实验器材:一个有盖子的罐、一把长一字螺丝刀、一把短的螺丝刀实验步骤:1.把短螺丝起子的尖头插到罐的盖沿下,试着把盖子撬起来。
2.用把长螺丝起子的尖头插到罐的盖沿下,试着把盖子撬起来。
(重复第一步的动作)3.感受两次所用力的大小。
4.继续加食盐,直到烧杯底部的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实验现象:用长螺丝起子的尖头撬开比用短螺丝起子省力。
实验原理:螺丝起子起到的是杠杆的作用。
两个杠杆的抗力点(阻力点)和支点的距离相等,而长螺丝起子的施力点(动力点)与支点间的距离比短螺丝起子的大,所以用长螺丝起子开罐盖时要省力。
【实验五】神奇的摆实验目的:了解钟摆的秘密实验器材:细线、螺帽(两个)实验步骤:1.把细线的一段悬挂起来,在细线的另一端系上螺帽。
2.用收把螺帽拉起来(要保持细线始终是绷紧的)然后松手,数出螺帽一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
3.把螺帽像上一次一样,拉的更高,在记下螺帽一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
4.在细线下方再加上一个螺帽再试一次。
5.把细线长度变短,多做几次。
实验现象:在不改变细线长度的情况下,螺帽每的摆动次数不会改变;在改变细线的长度后,螺帽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就会变化。
实验原理:钟摆的摆动频率只跟钟摆的长度有关系,与摆锤和摆动的幅度没有关系。
拓展:如果细线和螺帽所在的环境是真空状态,螺帽会不会一直摆动下去。
活动二电学篇【实验一】摩擦起电实验目的:了解摩擦起电实验器材:塑料梳子、纸屑等实验步骤:1.把梳子在头上来回多梳记下。
2.用摩擦过后的梳子去接近纸屑。
3.从扇形其中一个开口展开,呈圆锥形实验原理:梳子梳头过程中,梳子和头发摩擦起电,梳子上带有电荷,当梳子靠近纸屑时,把轻小的纸屑吸了起来。
【实验二】串联灯泡、并联电池实验目的:了解电路中电流的作用;认识串联和并联电路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实验步骤:1.按照图例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2.此实验分为两步完成,第一连接一个灯泡;第二次连接2个灯泡。
3.比较2次连接方法,观察灯泡的明亮程度。
实验原理:灯泡中有电阻,灯泡串联后电路中的总电阻增加,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阻增大,电流变小,所以灯泡变暗。
4.按照图例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5.此实验分为两步完成,第一连接一组电池;第二次连接两组电池。
实验现象两次灯泡的亮度没有变化。
但是第二次安装的电路中,灯泡的时间要比第一次长。
实验原理:相同的电池并联,电压不变,但是电量增加,电池使用的时间增长。
(注意:并联电池时,要注意电池盒的正负极不能接反)。
【实验三】柠檬电池实验目的:了解电池的原理实验器材:一块锌片、一块铜片、两个两端裸露的金属导线、几个柠檬实验步骤:1.把柠檬切开,将两块金属片插到柠檬中,但是注意,不要让两块金属片接触。
2.用胶布把两根金属导线分别与两个金属片连接起来。
3.把两端金属的另一端一起放在舌尖上,注意:不要让两段金属线接触。
4.感受实验现象实验现象感到舌尖发麻实验原理:柠檬中含有的柠檬酸同两块金属片发生了化学反应,两块金属片上带有不同的电荷。
当两根金属线一起放在舌尖上后,形成一个闭合电路,电流让人感觉舌尖发麻。
拓展:如果在实验中,两块金属片相互接触了,舌尖还会感觉发麻吗?【实验四】电磁效应实验目的:了解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实验器材:电池盒、电池、导线、开关、漆包线、铁钉、大头针、胶带实验步骤:1.用漆包线在铁钉上紧紧缠绕30——40圈,用胶带加以固定。
2.将包裹好的铁钉连接到线路中,闭合开关。
3.将铁钉靠近大头针。
实验现象:大头针被铁钉吸了起来。
实验原理:通电的线圈产生了磁场,磁场将铁钉磁化,所以就吸住了大头针。
拓展:磁铁发电实验【实验五】制作简易指南针实验目的:学会制作和应用指南针实验器材:磁铁、小铁钉、细线实验步骤:1.用小铁钉在磁铁的一极朝一个方向来回摩擦。
2.将摩擦后的铁钉悬挂在细线上。
实验现象:小铁钉静止后总是指向南北方向,小铁钉成了指南针。
拓展:如果在一个指南针旁边放一个磁铁,是否会影响指南针工作?活动三光学篇【实验一】直线传播的光实验目的:了解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实验器材:电池盒、电池、光源、光具插座、单缝板、开关、导线实验步骤:1.连接好电路,使电筒能发光,将光源和单缝板安放在插座上。
2.在单缝板后面放上一张纸。
3.闭合开关,点亮光源,并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单缝板的缝对着光斑正中央,光透过缝投射在纸上。
实验现象:透过单缝投射在纸上的光是一条直线。
实验原理: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
拓展:光在水中是否沿直线传播。
【实验二】会拐弯的光实验目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实验器材:电池盒、电池、光源、光具插座、单缝板、开关、导线、三棱镜实验步骤:1.连接好电路,使电筒能发光,将光源和单缝板安放在插座上。
2.闭合开关,点亮光源,并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单缝板的缝对着光斑正中央。
3.将三棱镜放在光路上实验现象:光经过三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了偏转。
实验原理:光在同一种介质内部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光会发生折射现象。
【实验三】简易潜望镜实验目的:了解潜望镜的原理实验器材:两块小镜片、一张硬纸、胶水、胶带、裁纸刀实验步骤:1.把硬纸卷卷成一个纸筒,用胶水粘牢。
2.在长的硬纸筒撒谎能够裁两个正方形的洞。
3.将两个小镜片插进两个洞中,用胶带固定(注意:两个小镜片要平行;两个小镜片都与纸筒成45度角)。
实验现象:通过潜望镜,可升高或者降低我们的视角。
实验原理:光通过两次镜面反射,从一个镜片到另一个镜片然后进入你的眼睛。
拓展:我们用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目测的距离和实际距离相符吗?为什么?光的反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实验四】凸透镜下的光点实验目的: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实验器材:凸透镜实验步骤:1.在阳光下,用凸透镜对着阳光,将凸透镜放在距离地面10厘米左右的距离。
2.慢慢上下移动透镜,直到透镜下的光点最小。
3.把手放在光点处。
实验现象:手指有灼伤的热感。
实验原理:凸透镜聚焦,也就是把阳光中的热量集中到一个点上。
拓展:换一个薄点的凸透镜,手指的灼热感会加重还是减轻?【实验五】凸透镜成像实验目的:了解凸透镜的成像作用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插座、蜡烛、毛玻璃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毛玻璃放在一条直线上,蜡烛与毛玻璃的距离约为30厘米。
2.点燃蜡烛,移动凸透镜,仔细观察毛玻璃。
3.将碳酸钠粉末加入到柠檬酸溶液中实验现象:在毛玻璃上出现清晰的倒立蜡烛火焰的像。
拓展:蜡烛的成像为什么会是倒立的呢?活动四声学篇【实验一】橡皮筋吉他实验目的: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实验器材:金属盒子、两只铅笔、粗细不等的橡皮筋实验步骤:1.把几根橡皮筋以1里面的间距绷在金属盒子上。
2.在橡皮筋上弹拨几下,注意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
3.把两只铅笔插到橡皮筋的下面,再在橡皮筋上弹拨几下。
实验现象:在橡皮筋下插两支铅笔之后,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清晰了很多。
实验原理:橡皮筋被架空之后,它的振动就不会由于与盒壁的摩擦而受到影响,振动效果自然会更好,另外由于铅笔同时使得盒子里的空气一起振动,所以插入铅笔后声音会更清晰。
盒子在这里起到的是共振腔的作用,共振腔内的空气振动,可以起到增大音量的作用。
【实验二】易拉罐电话实验目的:了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特性实验器材:没有盖子的易拉罐、长约15CM的细铁丝、锤子、钉子实验步骤:1.用锤子和定在在两个易拉罐的底部中央开凿一个小孔。
2.把细铁丝的两端分别插进两个小孔,把细铁丝两端固定在连个个易拉罐的底部。
3.找一个小伙伴,两人各拿一个易拉罐,朝相反的方向走,知道铁丝拉直。
4.让小伙伴对着一个易拉罐口小声说话,另外一人拿着另一个易拉罐,将灌口对准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