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新改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并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诗词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1)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天净沙·秋思》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天净沙·秋思》,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天净沙·秋思》,提问:“天净沙”是什么?“秋思”表达了什么情感?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词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艺术鉴赏:(1)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天净沙·秋思》。

2. 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文章。

3. 推荐一篇马致远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说明: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但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构成的意境的体会,更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体味感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对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天然古朴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本曲中借助具体的物象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曲中的意境。

说明:这首被称为“秋意之圣”的白朴的写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

但曲中所涵盖的丰富的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因他们的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他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情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并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激发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秋日》一诗中新颖独到地借秋之描写表现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们来看看元代的文学家白朴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来表现秋之印象的。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以写秋为主题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刘禹锡《秋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导入对本曲的学习。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曲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六年级语文下册《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4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4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4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天净沙秋思》教案共四篇1(1826)字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

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 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教案《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熟悉《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诗歌结构和意象描写。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显示《天净沙·秋思》的诗歌标题,并让学生猜测这首诗可能表达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色和特点。

二、理解诗歌(15分钟)1. 分析诗歌背景:将卢纶放逐到西域,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2. 阅读诗歌,解释其中词句的意思,并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描写,感受诗歌的美感。

三、分析诗歌结构(10分钟)1. 解读诗歌的押韵格式和韵脚。

2. 分析诗歌的五言绝句结构,了解每一句话传达的意思。

3. 分析诗歌中的节奏感和语调的变化。

四、诗歌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声音美。

2.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诗歌创作(15分钟)1.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描述秋天的诗歌。

2. 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创作。

六、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找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进行对比和鉴赏。

2. 组织学生合作创作一部共同完成的诗歌作品,表达他们对秋天的共同理解。

评估方法:1. 参与课堂讨论的态度和表现;2. 诗歌创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3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3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解题和题材: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它包括戏曲和散曲。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散曲中的小令。

三、学习课文学习活动一:诵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1)读出节奏。

前几句是222停顿,最后一句是312停顿。

(2)读出语调。

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

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2次,第2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

学生配乐诗朗诵。

(4)同学背诵这首下令。

活动二:品析,感受景与情的关系。

1、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悲伤,愁苦……)2、请同学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断肠人在天涯)。

3、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4.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他的悲伤之情的?5.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通过这些景物就可以体会游子的悲伤之情?教师补充一些资料:a.乌鸦,在中国的民俗中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在远古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害得人间酷热无比,是负责太阳运行的十只乌鸦不守规矩跑出来了,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九只乌鸦就落到人间。

写乌鸦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教案:《天净沙·秋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秋景、表达思乡情思的手法和意境。

3. 学习欣赏和朗诵古诗《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学习欣赏和背诵古代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调出秋天的气氛。

然后向学生展示或朗读古代文学作品《天净沙·秋思》的第一段,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

2.导入活动(5分钟):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他们对秋天的感受。

3.课文理解(15分钟):教师讲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作者苏轼。

然后,分析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整首诗的意蕴。

4.欣赏与朗读(15分钟):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配合诵读《天净沙·秋思》。

然后,让学生跟读诗歌,尽量模仿表达出诗人描绘的意境和情感。

5.小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你觉得《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情感是怎样描绘和表达的?你对这首诗有何感受?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和朗读表演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天净沙·秋思》,并以朗诵或书写等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音乐:秋天的背景音乐。

2. 诗歌《天净沙·秋思》的文字。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脑等播放音乐和呈现课件。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朗诵。

2. 学生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1500字)本节课已经对《天净沙·秋思》进行了初步的了解,而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是无穷的,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延伸与拓展活动。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2、学生齐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课堂类型:文学课教学内容:《天净沙·秋思》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

2.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天净沙·秋思》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先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秋天的音乐,激活学生对秋天的感受与想象。

二、导入知识(5分钟)以图片或PPT展示辛弃疾的简要介绍,并与学生一起回答问题:1. 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 辛弃疾的诗歌以哪些主题为主?3. 《天净沙·秋思》是辛弃疾的哪一首诗?三、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天净沙·秋思》,理解诗中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并完成下列问题:1.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 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对秋天的美景有了更深的感受?3. 诗中的“天净沙”意味着什么?4. 诗中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四、分析讨论(15分钟)学生就第三部分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就问题进行回答及答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辛弃疾作品的特点、风格和主题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五、画面重现(15分钟)请学生结合课堂讨论的结果,将《天净沙·秋思》的内容转化为图片或其他形式的表现,以展示自己对诗中情景描写的理解和想象。

六、巩固与练习(10分钟)请学生背诵《天净沙·秋思》的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同时理解并解释其中的意境和感情表达。

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辛弃疾作品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来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手段:1. PPT展示2. 小组讨论3. 创作表演教学资源:1. 《天净沙·秋思》原文2. 辛弃疾的简要介绍3. 秋天的图片、音乐等相关资源八、教学延伸(10分钟)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延伸活动:1. 通过讨论欣赏其他辛弃疾的作品,比较《天净沙·秋思》与其他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4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4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品读课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

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

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令,是⼀⾸的散曲作品。

⼩编整理了初中语⽂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标: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法2、感受理解曲中主⼈公的思乡之情3、背诵和默写全曲⼆、教学设想:1、这⾸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课时。

三、教学过程: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学的三座艺术⾼峰。

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条⼤众化、通俗化的新的⽂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分为⼩令和套数两类。

⼩令通常是独⽴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个曲调都有⾃⼰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于写景、抒情。

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

(幻灯显⽰或印发资料)说明:让学⽣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篇便是《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意为秋天的思绪。

(板书题⽬)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都(今北京)⼈,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是元代散曲⼤家,现存130⾸,除《天净沙 秋思》外,还有《⼭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幻灯显⽰或印发资料)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低缓。

(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有⾝临其境的感觉)5、学⽣⾃读,教师点名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

(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见”通过教师范读,学⽣⾃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对这⾸曲有⼀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 ,学⽣进⾏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制作动画Flash ),⼒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动。

天净沙-秋思教案8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8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范文、策划方案、鉴定材料、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templates, planning plans, appraisal material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天净沙?秋思教案8篇教案的制定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的研究和准备,以确保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资源来支持教学活动,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天净沙?秋思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天净沙·秋思》精品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8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景物描绘表达情感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天净沙·秋思》。

(2)学会从景物描绘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领会作者借助景物抒发孤独、哀愁的情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2)分析诗词中的景物描绘及其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景物描绘表达情感的手法。

(2)体会作者孤独、哀愁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断肠人在天涯”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表达类似情感的诗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景物描绘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背诵与欣赏(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

(2)学生展示背诵成果,互相欣赏、鼓励。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天净沙·秋思》。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关于“孤独、哀愁”的情感体验。

3. 推荐一位古代诗人,简要介绍其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拓展延伸1. 让学生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了解马致远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天净沙秋思》经典教案

《天净沙秋思》经典教案

《天净沙·秋思》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马致远以及《天净沙·秋思》的相关知识。

2. 品味语言,感知《天净沙·秋思》的意境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体会作品所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理解游子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诵读法: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法: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3. 点拨法:对难解之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感悟。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导入语:秋天是一个容易让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远离故乡的游子最容易在这个季节里感时伤世、慷慨悲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遥远的年代,一位离乡游子秋日的情怀。

2. 作家及背景简介:介绍马致远及《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 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三、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点拨难解之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学生讨论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四、品读诗歌,感悟意境1. 学生分组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2. 学生交流品读感受,教师适当点拨。

3.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进一步感悟意境。

五、拓展延伸,提高鉴赏能力1. 学生收集其他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2. 教师推荐相关古诗词,引导学生自主鉴赏。

六、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七、布置作业1. 背诵《天净沙·秋思》。

2. 完成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文章。

八、作业讲解与课堂讨论(下节课内容)1. 作业讲解:首先,抽查几位学生的背诵情况,看是否能流畅、有感情地背诵《天净沙·秋思》。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七上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难点名称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是一首小令,元散曲知识比较缺乏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没有诗人的经历背景,情感体会较难理解难点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赏析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思念之情。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2、师配乐范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二、内容赏析1.首句的三种景物创设出了怎样的氛围?作者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独立的意象,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昏”,创设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3.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情景交融,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4.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1.《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朗诵、默写这首曲。

小结《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小令前三句,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个性鲜明的事物,寓情于景,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

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

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下面给大家分享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

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了解小令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和、VCD、碟片。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低声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学生凝神静听,乐曲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天净沙·秋思》教学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时代背景和诗词地位。

2. 诗词文本解析:字词句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

3. 诗词鉴赏指导:如何欣赏古典诗词、分析诗词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兴趣。

2. 诗词朗诵: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诗词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 分享展示: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词朗诵和背诵,加强记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词朗诵和背诵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诗词文本:《天净沙·秋思》的打印文本或电子文档。

2. 参考资料:有关《天净沙·秋思》的解析、赏析和相关文学作品。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天净沙·秋思》与其他秋天的诗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艺术创作:鼓励学生以《天净沙·秋思》为灵感,进行绘画、音乐或舞蹈等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策略1.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思维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营造适合诗词意境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词。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满足个体需求。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天净沙·秋思》教案1一.教学内容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

《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

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

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

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

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

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树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

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老树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

老:苍老,光秃秃的。

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
动了,变得没有精神。

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

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

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西风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

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

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

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

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

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

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

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

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

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

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

(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

这是民族高压政策。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

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

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愁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

(生齐读)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

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
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

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

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

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

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

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

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

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

请学生朗读。

五.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