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教案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第13*课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1. 辨析多音字“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默读课文,说说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读出来的。
3. 和同学交流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重点、难点重点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老班长的品质。
突破方法(A案)圈画出描写言行的词句,批注其心理活动,感受人物品质。
(B案)通过填写表格和交流,感受人物品质。
难点揣摩人物心理,感受老班长的品质。
突破方法(A案)圈画出描写言行的词句,批注其心理。
(B案)通过填写表格和交流,感受人物品质。
教法与学法教法(A案)讲授法、批注法。
(B案)讨论法、填表法、练习法。
学法(A案)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B案)分组学习法、实践学习法。
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
(B案)多媒体课件、学习表格。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A案一课时课时目标1. 辨析多音字“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默读课文,说说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读出来的。
3. 和同学交流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一、出示生字,检查预习1. 认读生词。
青稞搪瓷碗收敛搀扶抽噎瞻仰生锈鱼饵奄奄一息2. 辨析多音字。
和:A: hé平和,和缓。
组词:和缓。
B: 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
组词:和面。
C: hè和谐地跟着唱。
组词:曲高和寡。
D: 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组词:和牌。
E: huò把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
组词:和药。
二、初识老班长1. 老班长是什么人?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对他的介绍。
(第2自然段)2. 朗读第2自然段,问:从这一段的介绍中,你们发现老班长是个怎样的人?3. 交流要点:从年龄上看,正值壮年;从外貌上看,十足的老人;从别人对他的态度看,是个和蔼的人。
三、走近老班长1. 画出句子:课文除了这一段外貌描写,更多的是对老班长言行的描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桥》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桥》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汉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前准备学生预习预学单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备课多媒体课件。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惊慌、沙哑、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为第二课时感悟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4.体会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展示山洪暴发的图片,激趣导入。
导语: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来势汹汹,给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带来了可怕的灾难。
村民们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桥》这篇课文。
2.出示课题,质疑思考:桥,让你想到了什么?生:这座桥一定是一座特殊的、承载着人们生的希望的桥。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自主识记字形。
(3)圈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一起讨论。
2.教师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把变色的字读准。
咆哮嗓子沙哑揪出瞪着呻吟废话(2)词语分类学习。
教师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课文把它们分成三类。
预设:理解词语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因此把本课中描写洪水、老汉和村民的词语按照“集中学习——再归类整理——回归课文理解”的思路来进行学习,改变了孤立教学词语的方法。
同时,通过把词语分类,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洪水的可怕、村民的慌张和老汉的镇定。
(3)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叙述的主要情节。
学法引导:①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时间、人物、事件、结果四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滑县二小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金色的鱼钩》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4)老班长接受了怎样的任务?
2。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展示,明确:
(1)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粮食紧张,情况恶劣。
(2)故事发生的时间:1935年秋天。
(3)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草地行进中。
(4)老班长接受的任务是照顾三个病号。
【注释】①京兆:京城地区.②生赀:财产。③破:劈开。④斫:砍.⑤憔悴:枯萎,凋零.⑥悲不自胜:悲伤得自己受不了,形容极度悲伤。胜:承受,控制。⑦荣茂:繁荣茂盛。⑧孝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家庭。
【乙】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①作羹(gēng)②,漉豉以为汁③。
萁(qí)④向釜(fǔ)⑤下然⑥,豆在釜中泣.
六、作业布置
拿起你的笔,写下想对老班长说的话吧!
第一单元教案
爸爸带我去爬树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文中重点词句品读,体会小作者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3.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一谈你的感受.
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4。思考:为什么说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五、课外延伸
1.讲一讲长征故事.
2.聊一聊解放军。
预设:海外救援、抗疫前线救灾现场等。
C。【乙】中“本是同根生”与【甲】中的“树本同株"意思相近.
人教版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金色的鱼钩》
“ 收敛了笑容” “ 眉头拧成疙瘩”,这一变化写出了老 班长看到“ 我们” 不喝鱼汤时,又着急又心疼的样子。
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 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从这处老班长神态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体会到了老班长心里装着战士,唯独没有他自己 的无私的高尚品质。
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 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 方向走去。
思考: 老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陷进泥潭的?小同志怀着怎样
的心情向前赶路?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 “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我在 那儿卖过帽子。” 一点儿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我记得清清楚 楚,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 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 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 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
你是怎样理解老班长的话的?
“别浪费东西了”说明老班长知道自己不行了,所以生 命垂危的他不肯喝鱼汤,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把生 的希望留给战士们,表现出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 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 你们都瘦得……”
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 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为什么指导员说老班长是上级,却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
这是老班长肩负的三重责任。说他是上级,是因为他要带领 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说他是保姆,是指三个战士年轻,又是病号, 老班长要像保姆一样细致地照顾他们;说他是勤务员,是因为每 到宿营地老班长都要找野菜,挖草根,给病号们做饭。这三个身 份表现了老班长对革命工作高度的责任心。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3《桥》听课记录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3《桥》听课记录一、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以一张老桥的照片为引导,询问学生关于桥的印象和经历。
1.2 简短介绍桥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桥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与桥相关的故事或经历。
三、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教学过程(教师行为)4.1 课文朗读•教师首先进行全文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随后,邀请学生分段朗读,并纠正发音和语调。
4.2 内容讲解•详细解析课文中的生词、难句,并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小组讨论或互动问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4.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桥所代表的精神或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表达的方式,分享对桥的感悟和理解。
4.4 拓展延伸•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桥的图片或视频,拓宽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桥梁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五、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尝试理解并表达课文的情感。
•在内容讲解和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主动分享所了解的其他桥的知识或故事。
六、板书设计(提纲式)•桥:文化意义与象征•课文主要内容•生词与难句•修辞手法•情感体验•拓展延伸:现代桥梁与传统文化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收集并整理关于桥的资料,准备下一次的分享与交流。
八、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桥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桥的相关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九、评价与建议•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拓展。
•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
•同时,建议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能够更具体地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穷人》教案(含两课时)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他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穷人》是托尔斯泰晚年所著,是由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清新湿淋淋渔网糟糕忧虑
★根据词意,选词填空。
(1)形容健康强壮的身体。(魁梧)
(2)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忐忑不安)
(3)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汹涌澎湃)
(4)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自作自受)
(5)形容脸色黑中带黄。(黧黑)
3.指名说一说本文的人物、事件。
几个穷人:桑娜、五个孩子、渔夫、西蒙、两个孩子。
主要人物:桑娜、渔夫。
情节概括:桑娜和渔夫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不顾家庭困
难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
4.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①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②画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语段。
③在小组中交流令你感动的语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并适当点拨。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自读提示: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桥》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桥》优秀教案13桥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8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谈话导入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将会是一座怎样的桥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学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交流)(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2.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梳理课文结构。
(第1~6自然段:山洪逼近;第7~13自然段:疏导撤离;第14~23自然段:桥塌殉职;第24~27自然段:祭奠亲人)三、深入学习,感受洪水的狂野1.洪水来了,洪水要摧毁这座让村民安全逃生的桥,老汉为了村民,舍生忘死,这座桥见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谈话交流:(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①仔细分析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像泼。
像倒。
”两个字就是一句话。
②平时我们写作,都要求把句子写具体。
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像泼。
像倒”,可以怎么说?用一个句子又怎么说呢?③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句子写具体呢?(突出当时情况危急)(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洪水来势凶猛)②思考:“势不可当”是什么意思?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穷人》优质课教案
一、谈话导入
1、桑娜的家庭情况怎么样?。
2、桑娜的行为会给她的家庭带来什么呢?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紧扣桑娜的心理活动,体会桑娜的“未说之言”
一、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感受桑娜“害怕”的情绪;读懂桑娜的“下定决心”
②师补充时代背景,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心情
二、整体朗读,感悟桑娜的“忐忑不安”:请大家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看谁能读出“忐忑不安,心情起伏”的感觉(生自由练读——指名学生读——师范读——生自由练读——师生配乐合作读)
教师姓名
×××
单位名称
×××
填写时间
×××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第13课《穷人》
难点名称
体会省略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读懂人物心理,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标点符号的运用一直是教学中容易忽略的部分,如何让学生从文中体会省略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一个难点。本课是很难得的一篇例文。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标点符号的用法要恰当,并且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对学生来说,要有充分的感受和领悟。
难点教学方法
1、抓住主人公桑娜三次的心理活动中大量省略号的使用,让学生读出桑娜的“未说之言”,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2、通过诵读和揣摩,体会省略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5)师小结:托尔斯泰不愧是擅长描写心理活动的大师寥寥几笔,加上几处特别的省略号,就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
3.提炼人物形象:用一个词来形容桑娜(生填写——交流)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3课《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3课《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文本解读】《金色的鱼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的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小学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
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现使用的部编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1.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围绕这两个语文要素,本单元教材设计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
《十六年前的回忆》不仅可以借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还能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故事;《金色的鱼钩》引导学生从言行描写中体会老班长的可贵品质;《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借助“阅读链接”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栏目要求学生能品读语句,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小说,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提示,在自主阅读中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概括课文大意,然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学得的方法,自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结合环境描写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在交流与分享中,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本篇课文《金色的鱼钩》内容过长,教学时应抓住核心问题,凸显重点,大胆取舍,长文短教。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则是: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展现人物个性特点的表达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3.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13桥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13桥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13桥》一课。
该课内容主要围绕作者通过观察家乡的桥,引发的思考和感悟。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4单元第13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中描绘的桥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桥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家乡桥的描绘,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桥的观察和思考。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桥,进行思考并分享。
6.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语法和写作手法分析。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句子仿写。
六、板书设计1. 课题:《13桥》2. 生字词:桥、观、察、思、考等。
3. 课文结构:描述桥的特点、引发的思考、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桥,写一篇关于桥的作文。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运用本课学到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句子仿写。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观察和思考的运用。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桥的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桥的文化内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句子仿写;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目标中关于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强调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 金色的鱼钩 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13*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1.理解“威胁、弥漫、衰弱、喜出望外、瞻仰、奄奄一息、收敛”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相互交流最感动的地方。
3.运用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颧”字的读音是“quán”;“弥”字的读音是“mí”,不是“ní”。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并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表达运用在充分理解文本后,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的形式写话;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红军故事娓娓道来,一颗红星亮闪闪1.视频导入。
同学们,关于红军长征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讲有关红军过草地的故事。
(课件出示红军过草地的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课件出示:远远望去,草地似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树木,没有村寨道路,一眼望不到边。
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直至被完全吞没。
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变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
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没有在战场上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3课《穷人》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 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
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新课 教学 ( )分钟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 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 2--3 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 5】 第一部分( 1--2 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
【答案】 一、小娜 挪动 低贱 飞溅 休息 熄灭 树林 淋湿 遭遇 糟糕 掀开 铁锨 虚心 考虑 骄 傲 煎熬 二、 1. 埋怨 2. 抱怨 3. 安静 4. 平静 5. 宁可……也…… 6. 与其……不如…… 三、 1. 孩子睡着。 2. 同死人待在一起是不行的。 3. 尽管桑娜的家里很穷,但是她还是决定 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1. 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 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 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
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
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
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 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
词) 指名朗读( 2—3 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
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
说描写的情境中。
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
九年义务教育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一、说教材《金色的鱼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
本篇文章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文章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
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二、说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
三、学情分析本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方法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五、说教学过程为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课前查阅的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同时处理生字新词。
注重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以此为主线,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下面我来说教学流程,本课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1.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有什么感受?(通过看图片,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2.引入: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
<二>合作交流,品味赏析1.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穷人》教案(含2课时)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相关句:
a.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b.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吃、穿”看出“穷”。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 “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写“汹”,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二次修改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3、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4、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课件出示:⑴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⑵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⑴桑娜沉思……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⑵她忐忑不安地想:……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⑴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⑵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⑶同桌分角色读: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⑷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评:环境、心理和语言的环节可以灵活调换。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环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还是从“穷”字入手,紧扣文眼,让学生理解他们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世界的富足,对比出了那些腐化堕落的所谓的贵族才是真正的穷人。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林海》精品教案北京版(最新整理)
林海【教材分析】课文选自老舍先生的游记《内蒙风光》。
文章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由此展开联想,赞美它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我初入大兴安岭的印象。
“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第二部分(2—7) 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由此展开联想。
【教学目标】1.学会9个生字新词。
2。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4.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大兴安岭的名字不会陌生,因为已经学过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从小安岭引入到大兴安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很高涨.还有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也写过写景的习作,掌握了一些习作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往深层次探索学习。
【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为起点,以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结合为重点,启发学生正确的体验,从而获得知识。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展开想象中入情、在体会感知中悟情、在诵读中升情。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在课前查阅大兴安岭的资料,知道有哪些树种和矿产资源.下载一些图片、文字,为丰富课堂做准备。
课件的制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老舍先生写的哪些文章呢?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二、检查预习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指导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所感悟到的心情。
四、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ppt9-13)
(1)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①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
②感悟最小的范围,即“40万亿公里”有多远?
③指导朗读。
(2)了解有关“移民基地”的设想。
理解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结合课题小结,齐读最后一段。
五、读写结合,提升情感(ppt14)
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这时,你一定有话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吧?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六、作业布置
写话举例:
地球妈妈谢谢您,因为您用宽大的胸怀养育了人类,养育了一切生命。地球妈妈对不起,我们不但没有珍惜您,还无知无情地毁坏您,给您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二、谈话引入,初读全文(ppt2)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简介地球。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ppt3)
学习要求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并交流理解的词语意思。
四、默读课文,梳理内容(ppt4)
默读课文,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选择印象深重点
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
课件
主备人
邝宏亮
成员
六年级语文老师
教
学
过
程
教师行为
时
间
学生行为
时
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语,明确要求(ppt1)
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的相处同样需要我们付出真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组课文,先读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谁来说说,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明确哪些任务?
人类啊,不要乱砍乱伐,不要随意开采、随意毁坏资源了,不要滥用化学品了,再这样下去,世界的最后一滴水会变成人类的眼泪啊!
分析导语,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
自由读课文并分自然段。
朗读课文
举关于生态灾害的例子
理解与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通过复习导入可以更好的做到温故知新,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和发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会更深刻。
课题:13、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读读写写”中有关本课的词语“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三、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ppt3-8)
(1)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2)学习第四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a.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灾害”?
朗读课文可以培养和纠正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现状与未来,让学生付出实际行动保护地球。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2.抄写生字词各两行。
3.写一段话。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然资源有限
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教后反思
五、概括大意,初解课题(ppt9)
根据梳理的几方面内容,引导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六、小结:(ppt10)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ppt1)
听写本课词语。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
二、板块研读,深究题意
感悟地球的渺小。(ppt2)渺小:地球的半径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作者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