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合集下载

九年级鲁教版化学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鲁教版化学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1. 主要内容结构二、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建立了宏观物质和微观微粒间的联系,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

本单元难点是引导学生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再由微观回归到宏观,去认识物质的组成。

在已概括出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元素的基础上,进而建立起“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化学符号”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去看世界,提高科学素养。

从学生比较熟悉、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物质之一---氧气作为学习的范例,从氧气的存在、性质、制取、用途四个空气空气的成分和用途 氮气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氧气 探究氧气含量的实验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氧化反应 其它气体 物质组成的表示 化合价 化学式 判断 书写 表示方法 一般规律 应用 化学式的意义 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宏观意义 微观意义 求化学式量 求各元素的质量比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方面入手,学生可以自主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并从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在活动中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

三、单元目标设计1.空气(1)能找出生活中空气各成分的应用实例,感受到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2)关注空气质量报告,树立关爱自然的责任和意识2.氧气(1)能设计实验并准确的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体会从混合物中某气体并测定其含量的方法(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体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能在实验探究中归纳、概括出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4)会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获得结论(5)初步会判断氧化反应3.化学式(1)能依据化合价写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2)能依据化学式推求出某元素的化合价(3)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4)能分析常见物质中的元素化合价(5)能从宏观和微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说明化学式的意义(6)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相关计算(7)能分析生活中常见药品、食品的主要成分并分析含量4.综合(科学思想、方法)(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掌握定量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2)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选择掌握对比实验法四、重点难点1.重点:化学式的书写及相关的计算、氧气的制取和性质2.难点:化合价的理解、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五、单元任务和问题设计1.任务设计(1)学会从混合物中除去某种成分并测定其含量的方法(2)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3)学会表示物质的化学式,并认识化合价(4)根据化学式进行相关的计算2.单元问题设计(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什么?(2)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是什么?(3)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有哪些?(4)如何书写化学式?如何计算化学式中的化合价?(5)如何根据化学式进行相关的计算?六、课时安排第一节空气的成分(2课时)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3课时)第三节氧气(3课时)分组实验(制取氧气并探究性质)(1课时)。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备课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备课
单Βιβλιοθήκη 课题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本单元在全书中的地位
1、本单元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对学生实行科学教育。因为空气和氧气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同时是化工生产的重要的廉价原料,是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并且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跟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反应,通过对空气、氧气的学习,能够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此外,通过学习氧气使学生掌握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初步了解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为以下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课时
到实验室去: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课时
熟练操作实验室制取氧气,规范描述实验现象,能准确书写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备注
本单元新旧教材的对比及改编意图
本单元依然是第四单元,内容为空气的成分、氧气,在章节的编写上,物质组成的表示移至第三单元。第二节标题由原来的《性质活泼的氧气》改为了《氧气》,增加了到实验室去——“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学生实验内容。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与注重空气质量
1课时
第二节《氧气》
3课时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课时
1、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
2、催化剂;
3、氧气的物理性质;
4、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5、自然界中氧循环;
6、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实验室制取氧气;
4-3实验室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性质
1课时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化学性质






节次/课时
内容计划
课时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一、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知识解读】1.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要注意“体积分数”或“占空气总体积的”字眼。

一般情况下,气体和液体的量都用体积来表示,而不用质量来表示。

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1.基本思路:用一种物质与空气样品中的氧气反应,消耗完空气样品中的氧气,则反应后样品减少的体积就等于样品中氧气的体积。

2.药品的选择: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

常用铜丝(铜粉)、红磷、白磷来除去气体中的氧气。

3.通过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原理:4P + 5O2 点燃2P2O5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容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③该实验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

实验注意事项:①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气密性不好装置漏气,所测结果会偏小;②红磷要过量,否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结果偏小;③点燃红磷后,塞瓶塞动作不要太慢,否则红磷燃烧释放出的热量将瓶内部分空气排出,致使结果偏大;④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否则结果偏小;⑤最好实验前,导管里先注满水。

该实验的一些变形实验:4.用加热铜丝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原理:2Cu+O2≜2CuO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红色的铜丝变为黑色;冷却到室温后,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减少到原来的4/5。

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③该实验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铜丝反应。

1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四单元(1)

1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四单元(1)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N2 78%、O2 21%、稀有气体0.934%、CO2 0.034%、水蒸气和杂质约占0.002%。

【知识解读】(1)空气中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要注意“体积分数”或“占空气总体积的”字眼。

一般情况下,气体和液体的量都用体积来表示,而不用质量来表示。

二.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1.燃烧物的选择:能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

常用铜丝、红磷来除去气体中的氧气。

不能用木炭、镁条、铁丝不用木炭原因:消耗气态氧气的同时产生气态的二氧化碳不用镁条原因:在消耗氧气的同时也把氮气消耗掉2.用加热铜丝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实验原理:2Cu+O加热2CuO(2)实验装置:(3)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红色的铜丝变为黑色;冷却到室温后,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减少到原来的4/5。

(4)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还可证明: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铜丝反应。

(5)该实验要注意: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铜丝必须过量,能把空气中的氧气全部耗尽。

③要反复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以保证于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与铜丝充分接触。

④反应结束后,要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读取反应后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

(6)误差原因:①结果偏大:反应后小气球的气体未挤出,②结果偏小:a铜丝用量不足;b反应结束后,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开始读数;c装置漏气d加热时间太短;e推拉次数太少。

(7)用该实验代替红磷的优点:不会导致环境污染。

3.通过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1)实验原理:4P+5O点燃2P2O5(2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②该实验可证明: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易溶于水。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我们周围的空气》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我们周围的空气》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第 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让学生探究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 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 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由于空 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 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知活动。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 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 解。
2、看来大家关于空气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 每个同学请把自己知道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 气泡图(见后),同学们在填写气泡图时要注意气泡之间的联系。(活 动一) 3、汇报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作简单小结——班级气泡图。 4、证明烧杯里确实有空气。刚才有同学说烧杯里有空气,还有同学说 烧杯里没东西,(可让学生举手表决一下)那么谁能想办法证明烧杯里 确实有空气呢?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教师出示盛有水的烧杯)问:烧杯里有什么?(教师把 水倒掉)现在这个烧杯怎么样了?学生回答杯子里没水了,杯子里空了 ,杯子里有空气。
预设——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学生在教师进一步引导下如:师问 杯子里真的没有别的物体吗?在教师的追问下说得出杯子里有空气,那 么教师按“2-3-4-二”环节展开学习活动。第二种可能学生始终说不出 ,那么教师就做演示实验,把杯子倒扣在水中,再慢慢倾斜,问学生冒 出来的泡泡是什么?-空气。接着教师按“2―3―二”环节展开教学活动 。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件

思考:
根据呼吸时胸部和腹部的变化, 你们能推测我们身上有哪些器官 参与呼吸吗?
人体的呼吸器官由 鼻、喉、气管、支 气管和肺组成。肺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其余器官是气体的 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和右肺, 肺里面有许多肺泡, 总数有7.5亿个,如 果把肺泡展开,表 面积可达55平方米 ~70平方米。肺泡表 面Biblioteka 布毛血管网。氮气78%
氧气
21%
二氧化碳 水蒸气
0.4% 0.6%
78%
16%
4%
2%
呼 吸
炼 钢 急救
宇宙航行
气焊
保护空气
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 碳氧化物 氮氧化物 碳氢化物 飘尘 煤尘 放 射性物质等 空气污染源 自然:火山爆发、地 震、森林火灾
人为:
人为来源
• 来源:煤 石油的燃烧,矿 石冶炼,汽车尾气,工业废 气等
5、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等)
6、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制定标准、加强监测。
2.三大环境问题
(1)、酸雨:二氧化硫(SO2) (2)、温室效应:二氧化碳(CO2) (3)、臭氧空洞:氟氯烃
酸 雨 对 建 筑 物 的 腐 蚀
酸 雨 对 森 林 的 破 坏
治理: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或燃烧时进行脱S处理) 2、改进燃料结构,安装净化装置,减少有害 气体的排放 3、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对废气进行回收净化 再利用等。 4、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董桂林
体验活动一: 先把手放在鼻子前面,用手掌对着鼻 孔,感觉一下自己的呼吸。再用你们 刚才想出的其它办法感觉自己的呼吸。
体验活动二:
请用手捏住鼻子,看看能坚持 多久?如果坚持不住就不要坚持 了。

刘杰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

刘杰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

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
只能红热不能燃烧 在空气中:_________________; 火星四射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___, ____________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 黑色固体 _________ 红光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 点燃 白光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放出 石蜡+氧气 水雾 生 二氧化碳+水 热量,集气瓶内壁出现_____, 成使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
氧气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反 文字表达式 应的物质 反应现象

发出白光, 点燃 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放出热量 产生大量白烟 空气中,发出 淡蓝 色火焰; 纯氧中发出 蓝紫 色火焰。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点燃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思考感悟】 1.木炭、铁丝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 现象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物质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 有关,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需在集气瓶底 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目的是什么? 提示:防止铁丝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熔融 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练习
1、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极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大 C、在-183℃时变成无色液体 D、在-218℃时变成白色固体 2、要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并不使混 入其他气体,在其中燃烧的可燃物可以是( D ) A、硫粉 B、木炭 C、铁丝 D、红磷
3、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C )
能否改变生成物 的质量?以及反 应发生的可能性?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两种发生装置
1)固体反应加热型(有哪些注意事项?)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选择题1.(2022黄石)空气中含量较少,且常用作保护气的是( D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2.(2022长沙)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了183天,在空间站的生活离不开氧气。

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氧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B.氧气极易溶于水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D.氧气能供给呼吸3.(2022广西北部湾)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助燃剂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D.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所以空气中二氧化碳越多越好4.(2022扬州)防治空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C )A.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B.车辆尾气净化后排放C.工业废气排放到高空D.管理和控制工地扬尘5.(2022天津)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C.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6.[社会责任]某地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报告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污染指数”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好B.报告中的SO2、NO2与酸雨的形成有关C.当日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D.当日CO未对该地区空气造成污染7.(2021重庆)氧气是人类活动的必需的物质之一,下列与氧气有关的实验装置图错误的是( C )A.制取B.干燥C.收集D.验满8.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C.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不变D.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只能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9.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O2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C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O2的发生装置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的收集装置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10.(2022江苏模拟)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两个“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双眼,放飞想像。用多媒体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师生能很好地进行沟通。这节课不光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会学习并不难,只要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原来蕴藏着很多知识,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轻松地学习。这样通过知识的内化与行为的外显,体现了学生的个性价值,使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全面发展。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1.用音乐让孩子们走进森林,在老师的讲解下让孩子们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3.希望学生自己想办法,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证明。
板书设计
/
相同点
不同点
空气
无色、无味、无形
轻、看不见,摸不着、气体

重、看得见,摸得着、液体
教学反思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怎样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又不让他们明显感觉到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一是我设计的导入是一个猜谜游戏,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合理使用教材,并能大胆根据学生现状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灵活、得当,基本领会和达到了课程改革的意图;使学生把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空气的性质和用途。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个实验,观察氧气的助燃性和二氧化碳的灭火效果。
3.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数据来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的图片和视频,引发他们的关注和思考。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空气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空气的成分、性质和用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我们可以对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答和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空气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呼吸作用、空气污染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向学生提问:“你们对空气有什么了解?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展开做铺垫。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他们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化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空气的决心。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互相学习和借鉴。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互相交流和指导下一步的操作。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内空气第一节空气内成分一、认识空气内组成1、空气内成分:2、测定空气中氧气G含量:[测定原理]利用加热铜粉消耗密闭容器内G氧气而不产生新G气体。

在加热情况下,铜能跟空气中G氧气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

反应G化学方程式:2Cu+O2△2CuO[实验装置]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2支)、橡皮塞(带玻璃导管及不带玻璃导管各2个)、量筒、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注射器、气球、铜粉[实验步骤]①将一支硬质玻璃管注满水,两端塞上橡皮塞。

然后打开上端橡皮塞,将水倒入量筒中,记录体积。

②另一支干燥G硬质玻璃管中装入铜粉,两端塞上带玻璃导管G橡皮塞。

其中一段用气球密封。

移动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中留下一定体积G气体,记录体积后与硬质玻璃管另一端密封连接。

根据酒精灯G高度将玻璃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用酒精灯在铜粉部位加热,加热时不断推拉注射器。

④停止加热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G气体全部挤出。

待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记录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现象]铜粉加热后变为黑色,冷却至室温后,密闭容器内气体G体积约减少了原体积G约1/5。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G 1/5。

[成功关键]①铜粉要足量。

②装置必须密封。

③加热时温度要高一些,时间要长一些。

④加热时要不断推拉注射器。

⑤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G气体全部挤出,再开始读数。

[讨论思考]①为什么铜粉要足量?如果铜粉G量不足,测得氧气G体积分数偏大还是偏小?答:铜粉足量是保证空气中G氧气被耗尽G前提。

如果铜粉G量不足,则空气中G氧气不能完全被消耗,仍有少量氧气存在,这样测得空气中氧气G体积分数偏小。

②为什么装置必须密封?若密封不好,测得氧气G体积分数偏大还是偏小?答:若装置G气密性不好,当容器内氧气耗尽时,容器内压强减小,外面空气进入容器内,导致装置内空气体积G变化减小,使测得氧气G体积分数偏小。

③为什么加热温度要高一些,时间要长一些?否则,测得氧气G体积分数偏大还是偏小?答:加热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或时间不够长,反应不充分,氧气不能被完全消耗,因此测得空气中氧气G 体积分数偏小。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空气基础知识总结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及用途气体成分体积比% 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N278 化学性质稳定,不燃烧,不助燃。

充在食品包装袋中延长保质期O221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物理性质: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183℃为淡蓝色液体,-218℃为淡蓝色固体。

供给呼吸,支持燃料燃烧,常做氧化剂。

注意:不可作燃料!稀有气体(氩气)0.934 化学性质稳定,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可充在灯管中作霓虹灯,氦气密度小,用作填充气球。

CO20.034 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灭火二、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常见实验装置和方法:装置一:1、【实验原理】铜+氧气===氧化铜(2Cu+O2==加热==2CuO)2、【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变成黑色3、【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计算方法:反应前注射器空气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反应前注射器空气体积+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4、注意事项:(1)体积小于1/5的原因:①铜粉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要不好③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

(2)不断推拉活塞的目的:使空气与铜粉充分接触,使氧气充分反应。

(3)气球的作用:密封装置;均衡气压;使空气与铜粉充分接触,使氧气充分反应。

二、装置二: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4P+5O2==点燃==2P2O5)(因为红磷燃烧后,消耗了氧气,使内部气压减小,小于外部大气压,使水被外部大气压压入集气瓶内。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3、实验结论: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N2约占,不,也不,难;4、注意事项: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5、为什么不能用木炭、硫、铁、镁条等物质代替红磷燃烧?①木炭、硫等物质燃烧后有气体生成,使实验不准确②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③镁条在空气中不仅与氧气反应,还与氮气、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三、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空气质量报告内容:①空气污染指数②首要污染物③空气质量级别④空气质量状况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CO、SO2、NO2、O3、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等。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课件解读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课件解读

例1 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需要用到一些保护气。
当焊接金属时,为了隔绝空气,能作为保护气的一组 是( D ) A.氢气、氮气 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B.氮气、氧气 D.氮气、氩气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解析] 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钢铁冶炼;金属焊接。
氮气:生产硝酸和氮肥;食品保护气;液氮做制冷
无色
注意:
无味
气态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
空气大。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2.氧气的化学性质
物质 现象 化学反应式
点燃
木炭在氧 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碳 + 氧气 气中燃烧 放出热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铁丝在氧 火星四射 ;放出热量; 气中燃烧 产生黑色的固体。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KMnO4 △ K2MnO4+MnO2+O2↑,反应为固体在加热的
情况下制取气体,所以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 类型六 催化剂
命题角度: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例6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 量增加; B.催化剂必定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C.不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解析]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不包括二氧化碳。
知识网络 知识回顾 例题解析
变式题 上海市政府采取措施,强制各用煤单位使用 低硫优质煤,主要是为了防止下列哪种气体对空气的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第一课时)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第一课时)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五课。

前面四课的研究主题是水,从第五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

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在本课,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了解空气的物理特性,以及空气和水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手实验,证实空气的形状、重量、体积、流动方向等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体会合作和探索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利用简单的器材验证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特征。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的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教学准备:谜语卡片、水盆、注射器、杯子、蚊香、打火机、天平、牙签、塑料袋等。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两个。

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小谜语:(出示谜语卡纸)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说它珍贵处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可能会有“水”和“空气”两种答案,如果出现“水”的答案时,教师需通过引导其观察水的特点,看看是否“看不见,摸不着”,最后筛选出正确答案。

)师:大家真聪明!回答的很准确。

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空气”。

那么今天我们大家就来一起深入了解一下“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书课题)二、探索实践,获得新知1.根据所出示的谜语,得出部分关于空气的特点。

师:对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你有多少了解呢?它有哪些特点呢?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教师板书。

生: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生物生长的需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全面。

新编: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新编: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空气的组成,能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

(3)、在分析空气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化学实验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培养关注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教学重难点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点: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预习案教材助读:1、通过日常生活及小学学习,你知道空气中所含的气体有。

2、通过动植物的呼吸活动,可说明空气中含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说明空气中含有;干燥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变松软,可说明空气中含有。

另外,还可通过,可说明空气中含有等。

3.从教材P74的图示可看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其次是。

另外,还含有等。

空气的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占78%、氧气占、占0.934%、占0.033%、其他气体和杂质。

因此,空气主要是由和组成的,大约占4/5,大约占1/5。

4、请根据下列10种物质组成,将其分成两类。

①水、②食盐水、③酒精、④白酒、⑤氧气、⑥空气、⑦海水、⑧氮气、⑨二氧化碳、⑩糖水。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有:。

由不同物质组成的有:。

小结:纯净物。

混合物。

探究案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讨论1、测定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氧气体积的方法。

讨论 2、能否采用燃烧硫或碳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选择什么样的物质消耗掉氧气而不产生新的气体?实验原理(文字表达式):实验步骤:实验现象:1、实验前铜粉的颜色为色,实验后变为色。

2、反应前总的气体体积为 mL,反应后减少的气体体积为 mL,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实验结论:误差分析:如果①实验装置漏气;②加热的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③铜粉的量不足;④读数时没有冷却到室温会引起那些误差?训练案1.下列关于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成分B.空气的成分中,氧气占21%、氮气占78%C.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就是空气D.动物的呼吸会导致空气中的氧气逐年减少,二氧化碳逐年增多2、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许多旅客乘车穿越青藏高原时,会发生高原反应,感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高原地区空气里()A、氧气体积分数大大低于21%B、氮气体积分数大大超过78%C、氧气体积分数仍约为21%,但空气稀薄D、CO2气体含量大大增多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B.澄清的石灰水C.二氧化碳D.冰水混合物4、小明用右图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A.使用红磷的量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B.燃烧足够的红磷可使进入容器的水占容器的4/5C.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下降,水面上升D.红磷一燃烧完,就要立即观察,并记录水进入容器的刻度5、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净化后的空气、二氧化碳B、水和冰的共存物、澄清的石灰水C、糖水、铁D、镁条、蒸馏水6、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友情提示:本实验采用灼烧铜丝的方法)(1)为什么加热时,要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2)如果在由两个针筒组成的密闭系统内留有30mL空气,停止加热后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注射器中,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 mL,则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为 mL。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三大环境问题
(1)、酸雨:二氧化硫(SO2) (2)、温室效应:二氧化碳(CO2) (3)、臭氧空洞:氟氯烃
酸 雨 对 建 筑 物 的 腐 蚀
酸 雨 对 森 林 的 破 坏
治理: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改进燃料结构,安装净化装置,减少有 害气体的排放. 3、减少工业废气排放,对废气进行回收净化 再利用等。 4、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5、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等) 6、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制定标准、加强监测。
体验活动一: 先把手放在鼻子前面,用手掌对着鼻 孔,感觉一下自己的呼吸。再用你们 刚才想出的其它办法感觉自己的呼吸。
体验活动二:
请用手捏住鼻子,看看能坚持 多久?如果坚持不住就不要坚持 了。
体验活动三:
把手按在胸部,深吸一口气, 再慢慢把气呼出,反复做几次, 感觉一下吸气和呼气时,胸部和 腹部的变化。
思考:
根据呼吸时胸部和腹部的变化, 你们能推测我们身上有哪些器官 参与呼吸吗?
人体的呼吸器官由 鼻、喉、气管、支 气管和肺组成。肺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其余器官是气体的 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和右肺, 肺里面有许多肺泡, 总数有7.5亿个,如 果把肺泡展开,表 面积可达55平方米 ~70平方米。肺泡表 面密布毛血管网。
资料:
如果我们按每分钟呼吸20次,每 次吸进500毫升空气计算,一昼夜进 出体内的空气有多少?
收集气体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我们的发现 点燃细竹棒 放入吸进的 气体中
说明了什么
点燃细竹棒 放入呼出的 气体中
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气体
吸进人体 的空气 (100) 呼出人体 的气体 (100)
氮气
78%
氧气
21%
二氧化碳 水蒸气0.4% 06%78%16%
4%
2%
呼 吸
炼 钢 急救
宇宙航行
气焊
保护空气
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 碳氧化物 氮氧化物 碳氢化物 飘尘 煤尘 放 射性物质等 空气污染源 自然:火山爆发、地 震、森林火灾
人为:
人为来源
• 来源:煤 石油的燃烧,矿 石冶炼,汽车尾气,工业废 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