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里学 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 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0. 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狭义的知识学习,专指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11. 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13. 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4. 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为的愿望。

15. 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汇总

三、名词解释1.教导:解释之一:教导是培植人的一种社会运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接洽。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术、影响人们的思想品质的运动,都是教导。

狭义的教导,首要指学校教导,其含义是教导者根据必然社会(或阶级)的请求,有目标、有企图、有组织地对受教导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植成为必然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运动。

解释之二:教导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转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运动,这是广义的教导;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导构成现代教导的首要情势,而学校教导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行的有目标、有企图、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运动。

2.教导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必然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导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导根基政策的总概括,是断定教导事业发展方向,领导全部教导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举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质教导,是教导者遵守必然社会的请求,有目标、有企图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必然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导。

德育包孕政治教导、思想教导和道德品德教导三个方面。

4.课外运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导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行多种影响的正规教导运动。

5.教导科学:是以教导现象和教导规律为共同钻研对象的各门教导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导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四、简答题1.科技发展对教导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导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导的首要内容;(3)科学技巧转变了教导技巧。

2.为什么学校教导工作必须要维持以教学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导工作的特性所抉择的;(2)教学是实现教导目标的根基道路;(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性抉择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导实践能阐明这一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1.人格: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2.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4.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1.学习: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2.知识: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对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3.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2.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简言之,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事实出发,如实地反映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2、自变量:即客观刺激变量,是指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操纵、改变,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常见的自变量因素有外部刺激、被试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等。

3、成就动机:是在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是人们渴望成功、避免失败的欲望倾向。

4、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或品行。

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5、心理健康:是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前提,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基础.6、自我效能感:新行为主义者班杜拉提高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努力程度。

7、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其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指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现有发展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9、认知方式: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又称认知风格。

认知方式不仅影响人的认知活动,而且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10、专家型教师:即有教学专长的教师,就是指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声调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的教师。

11、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

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

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1、科学心理学独立于1879年,而教育心理学诞生于1902-03。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学氛围: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部、外部、气氛、场景等。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3·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是在一定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4.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

5·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种教学方法。

6·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叫做实验法。

8.读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9.实践学习法是学习者亲自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方法。

10.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1.讨论学习法是指学习者与他人相互研讨,切磋、琢磨,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12.课程标准是关于各门学科教学目的、要求、课程、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3·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14.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

15·导入是指教师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有意识和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的教学能力或一系列行为方式。

16.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或一系列教学活动方式。

17.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板以明略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传递信息的教学能力或一系列行为方式。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①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②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活动。

③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④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⑤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⑥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⑦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⑧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合理的评价。

⑨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⑩教学设计:用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实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习的整个过程。

11.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

12.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其中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将团体中的个体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评出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

13.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独享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

14. 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进行的价值判断。

15.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6.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资料教育学名词解释练习题(有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资料教育学名词解释练习题(有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资料教育学名词解释练习题(有答案)一、名词解释1.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景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3.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4.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规定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6.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7.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8.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9.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1.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的统一综合。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题1.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学生对其学得的东西,不仅能重复、应用或表现,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广类化的现象就是学习的迁移。

)(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2.认知结构是指头脑里的认知结构。

广义的认知结构是指某一学习者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侠义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内容和组织。

3.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4.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激活和唤起。

(内部推动力)5.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是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也就是说,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的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

6.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7.技能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控制活动的行为方式,由各种具体的动作组成。

8.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9.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具体的可操作程序。

10.非正式学生群体非正式学生群体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

11.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形成的。

12.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13.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原的现象。

14.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50题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50题

名词解释总汇: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教育学》教育:(广义)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人士现象;教育问题是与教育有关的问题;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个体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后的婴儿开始,经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的发展。

包括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身体发展指集体的正常发育(身体的结构形态的正常发展)和体质的增强(生理机能的增强);心理发展只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和个体心理倾向或意向的发展。

教育目的:(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主导性教育目的:也就是国家的教育目的,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打到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他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广义)即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狭义)主要指教育目标,包含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教育学和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和心理学名词解释
3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39.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40.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
10.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11.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
12.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34.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35.动机说:这一理论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该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至意识之外。人们遗忘的往往是一些被认为高级的观念所代替的低级的观念,从而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说明了人们记忆中的积极能动性。
17.教学媒体: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成为教学媒体。
18.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最新《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汇总及各章同步练习资料

最新《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汇总及各章同步练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范围一.名词解释1. 意识:p103。

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它的重要特点是反映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能动性,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

2. 教学目标:p2。

是教学活动希望达到的目的,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应考虑并明确的内容。

要详细规定每节课、每个教学单元,甚至一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并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把教学目的转化为行为目的。

3. 群体:p119。

也称团体,是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其成员有一定的共同目标,有组织,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它具有生产性和维持性的功能.4. 最佳激起水平理论:p82.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即任务越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越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二。

简答题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它受制于一些主客观因素:(一)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所谓共同因素是指学习对象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

相同或相似的成分与迁移之间是正比例的关系,即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越多,那么就越会发生正迁移。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已有经验对新内容的学习影响甚大,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其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

反之,效果就差。

(三)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不意味着学习迁移即由此发生,只有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迁移作用。

学习理解与巩固的程度与迁移呈正比例关系。

(四)定势的作用。

定势是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对于学习迁移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当后面的任务与前面的任务同类时,定势就能对后来的任务学习起促进作用,反之,就会起阻碍作用.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

(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

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

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2、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6、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7、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8、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职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9、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0、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他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1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3、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1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5、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1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17、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