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1.1.4 等腰三角形(4)导学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 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 等腰三角形

1.1等腰三角形一、知识点梳理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①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②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定义)③等腰三角形等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地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①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义)②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定义)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5.反证法: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成为反证法。

6.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7.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8.作图要求:掌握尺规作图用两条已知线段做等腰三角形二、经典题型总结题型一: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角题型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度题型三:用反证法证明简单证明题题型四: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题型五:动点与等腰三角形题型题型六: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综合提升题三、解题技巧点睛1.在做等腰三角形类问题时可以随时“标图”,把相等的角或者相等的边用相同的小符号标注,便于我们清晰的读图。

2.若题目中需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通常会想到:①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两条线短可以平移为某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3.在图形中如果涉及到求边长问题,我们通常首先想到:根据欲求边构建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4.在求角度的题目中,若思路不清晰,则本着两个计算原则去列式: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②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5.特别注意几个特殊角:75°、105°、120°、135°、150°,若图形题中出现了这几个特殊角并且涉及到求线段,则很有可能需要我们做辅助线把75°角分成45°角和30°角;而把105°角分成60°角和45°角;把120°角分成90°角和30°角或两个60°角;把135°角分成90°角和45°角;把150°角分成90°角和60°角。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等腰三角形(第4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等腰三角形(第4课时)
同理可得△AEF≌△CFD, ∴EF=FD,∴EF=ED=FD, ∴△DEF为等边三角形.
课堂小结
等腰三角形 的拓展
等边三角形 的判定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特殊的直角三 角形的性质
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 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探究新知
方法总结 选用等边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技巧 (1)如果已知三边关系,则选用等边三角形定义来判定. (2)若已知三角关系,则选用三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 角形来判定. (3)若已知是等腰三角形,则选用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 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来判定.
巩固练习
变式训练
在△ABC中,∠A=60°,要使△ABC是等边三角形, 则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AB=AC或∠B=∠C .
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 ∴∠BAC=∠ABC=60°,AB=AC=BC, ∴∠EAF=∠EBD=120°, ∵BE=CD,∴BE+AB=BC+CD,即AE=BD,
课堂检测
BE = AF, 在△AEF和△BDE中, ∠EBD =∠EAF, ∴△AEF≌△BDE(SASB),D∴=EFA=EE,D,
证明:∵AD∥BC,∠A=120°,∴∠A+∠ABC=180°. 即∠ABC=180°-∠A=180°-120°=60°, ∴∠ABD=∠DBC=30°. ∴△BDC是直角三角形(∠又BD∵C∠=9C0=°60).°, 又∵CD=4 cm,∴BC=2CD=2×4=8(cm).
课堂检测
拓广探索题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F分别在BC,AB,CA边延 长线上,且BE=AF=CD. 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第四课时 导学案

等腰三角形   第四课时  导学案

1.1 等腰三角形(四)一、学习准备: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 ,并且每个角都等于 .2、已知:∠ABC,∠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F,过F 作DE ∥(1) 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2) BD,CE,DE 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3) 证明以上的结论。

二、学习目标: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所学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学习提示:阅读P10~12完成下列任务: 1,合作探究:(1).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2).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把你的思路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一下。

要求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再证明得到定理: .2、练习:证明: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 自主探究:用两个含30°的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由此你能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三角形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如图,在△ABC 中,∠ACB =90°,∠A =30°,则∠B =60°。

延长BC 至D ,使CD =BC ,连接AD得到定理 .(1) (2)D图 1-74、练习:求证: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那么腰上的高是腰长的一半。

已知:如图1-8,在△ABC 中,已知AB =AC ,∠ABC =15°,CD 是腰AB 上的高, 求证:CD=21四、学习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五、夯实基础:(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150°,腰长为10cm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 (2).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线平分这腰,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三角形;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等于一腰上的高,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三角形. (3).在△ABC 中,AB =AC ,∠A =60°,则△ABC 是 三角形. (4)、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 = 90°,∠A=30°,CD ⊥AB 于D. 求证:BD=41AB六、能力提升1、如图,P 是等边三角形ABC 内的一点,连结PA 、PB 、PC ,•以BP 为边作∠PBQ=60°,且BP=BQ ,连结CQ .(1)观察并猜想AP 与CQ 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PA:PB:PC=3:4:5,连结PQ ,试判断△PQ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作业:P9习题1.3---1、2、4 【评价反思】 :图1-8DB。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导学案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导学案

CAB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班级 姓名 学号 家长签字 完成时间45分钟 【学习目标】1.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了解分析的思考方法.3.经历思考、猜想,并对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过程,不断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感受合情推 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重点、难点】了解分析的思考方法;合理添加辅助线. 【新知预习】1.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等腰三角形,你还记得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吗?不妨我们来回忆一下.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 角相等.(简称“ ”) ②等腰三角形的 、 、 互相重合.(简称“ ”) ③等腰三角形是 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2.你能用刻度尺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用作垂线的方法画出它的顶角的平分线吗?若能,请画出并加以证明.【导学过程】活动一: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求证:∠B=∠C活动二:证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思考:如何证明文字命题的正确性?活动三: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正确的? 要求:(1)写出它的逆命题: .(2)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证明.例1.已知:如图∠EAC 是△ABC 的外角,AD 平分∠EAC,且AD∥BC . 求证:AB =AC2.拓展:在上图中,如果AB =AC ,AD∥BC,那么AD 平分∠EAC 吗?为什么?【反馈练习】1.完成第7页《练习》第1、2、3题.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______.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P (2,2),点Q 在y 轴上,△PQO 是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Q 共有______个.4.已知:如图,锐角△ABC 的两条高BE 、CD 相交于点O ,且OB=OC.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5.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 ,一腰上的中线BD•将这个等腰三角形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作业布置】1.1习题 第2、3、4、题.AB C D E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校本作业(41)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编写:宋爱霞 审阅:张元国班级 姓名 学号 家长签字 完成时间40分钟 1.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一边长为5,那么另两边长分别为 . 2.若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2和5,那么周长 为 .3.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外角等于50°,那么另两个角为 .4.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120°,那么另两个角为 . ★5.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等于30°,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 ★6.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12cm ,那么腰长x 的取值范围是 .7.如图在△ABC 中,AB =AC ,∠A=50°,BD 为∠ABC 的平分线,则∠BDC=_ ____°. 8.如图在△ABC 中,AB =AC ,D 为AC 边上一点,且BD =BC =AD .•则∠A 等于 ( )A .30° B.36° C.45° D.72°9.已知:如图,AB=AC .(1)若CE=BD ,求证:GE=GD ;(2)若CE=mBD (m 为正数),试猜想GE 与GD 有何关系(只写结论,不证明).10.如图,在△ABC 中,点O 在AC 上,过点O 作MN ∥BC ,CE与MN 分别交于E 、F ,求证:OE=OF.11.已知△ABC 中,AB =AC ,过△ABC 的一个顶点的一条直线,把△ABC 分成两个小三角形,使得这两个小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试画出所有符合条件的图形,并写出被分成的两个小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及△ABC 各内角的度数.第9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教案设计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一节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初步了解反证法的含义,并能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3.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难点:反证法的含义,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教法与学法指导:本节应用“启迪诱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释疑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形成结论,并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所得知识,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关注了问题的变式与拓广,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复习导入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生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就是“等边对等角”。

生2:“三线合一”。

生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师:非常好!同学们概括的很全面。

那么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什么? 生:题设:等腰三角形。

结论:两底角相等。

师: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生:完全成立,可以证明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成问题串是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学生独立思考是对上节课内容有效地检测手段。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师:以前我们通过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比如“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下面我们来一起证明一下这个结论。

请同学们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同步导学案汇总(全书完整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同步导学案汇总(全书完整版)
3.(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5,则它的周长为.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其中一边长为3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4.△ABC中, AB=AC, 且BD=BC=AD,求∠A的度数.
5.如图,已知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 E,求证:BD=CE
中考真题:已 知:如图,△ABC中,AD是高,CE是中线,DC=BE, DG⊥CE,G是垂足,求证:
2.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为E.F,且DE=DF,
求证BF=CE[解析]本题解决的关键是利用“HL”证明△BFD≌△CED
三、例题展示:
1.下列各选项中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是()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B.两条锐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二、基础训练:
观察勾股定理及上述定理,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观察下列每组命题,是否也在类似关系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 是对顶角.
(2)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3)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已知:
求证:
证明:
得出定理: .
问题:等腰三角形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呢?还有其他的结论吗?请你证明它们,并与同 伴交流.
二、基 础训练;
1. 请同学们阅读P6的问题(1).(2),由此得到什么结论?
2. 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反过来此命题成立吗?并与同伴交流,由此得到什么结论?
得出定理:;简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逻辑性和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讨论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设计具有合作性的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拼图游戏,或者一起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4.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等腰三角形形状的物体,如金字塔、梯子等,引发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关注。
2.提出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如“你们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形状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共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4.教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引入金字塔、梯子等实际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导学案集体备课版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导学案集体备课版
A
12 3
B
D
C
模块二 合作探究 9、如图,已知∠D =∠C,∠A =∠B,且 AE = BF。求证:AD = BC。
C
D
D 为 AC 上一点,并且 AB = AD,DB = DC,若∠C = 29°,求∠A。
A D
B
C
模块三 形成提升 1、 填空: (1)如图,在△ABC 中,AB = AC,点 D 在 AC 上,且 BD = BC = AD。 请找出所有的等腰三角形 _________ 。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50°,则它的底角为 _________ 。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40°,则另两个角为 _ 。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100°,则另两个角为 _ 。 (5)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 __ 度。 2、如图,在△ABC 中,AB = AC,D 是 BC 边上的中点,且 DE⊥AB,DF⊥AC。 求证:∠1 =∠2。
达州耀华育才学校八年级集体备课教案导学案 主备教师:喻茂伦
C
第 1 页 共 1 页
———————————————————————————————————————
实践练习: 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 7 cm 和 3 cm,则周长为 ____ 。 2、如图在△ABC 中,AB = AC,AD⊥AC,∠BAC = 100°。求:∠1、∠B 的度数。
B
归纳: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简称“等边对等角” ) ; 推理格式:∵AB=AC,∴_________(等边对等角) 2、推论(三线合一) : ; 推理格式: ①∵AB=AC,AD⊥BC, ②∵AB=AC, BD=DC, ③∵AB=AC,___平分____, ∴BD=DC,AD 平分_____, ∴___⊥___,___平分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课导学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课导学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课导学案1、理解等腰三角形腰、底边之间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2、掌握等腰三角形边的分类方法,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判断能否形成等腰三角形3、通过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重点:等腰三角形边的分类方法、难点:等腰三角形边的分类方法,并会初步应用它们来判断能否形成等腰三角形一、预备知识(复习以前的知识,为后续学习作准备)DEF1、三角形三边关系:2、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方法:3、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4、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等腰三角形的腰:等腰三角形的底:二、自我检测(小组内合作探究,组间讨论或寻求老师的帮助)1、等腰三角形一条边等于5,一条边等于6,求它的周长2、①等腰三角形一条边长是4,一条边长是7,求它的周长。

②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3,一条边长是3,求它的另两条边的长度。

当边是时当边是时归纳总结:对等腰三角形的边先要再进行三、更进一步(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讨论,互助,4、5、6号同学请求老师)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8cm、①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的长;②已知其中一边的长为6cm,求其它两边的长、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m、①已知一边长是另一边长的3倍,求各边的长;②已知其中一边的长为6cm,求其它两边的长、5、导航30页5、4、超越梦想:(分层次选做,每组的1、2号同学完成后辅导3、4、5、6号)1、小曾同学有两根长度为40cm、90cm的木条,①他想钉一个三角形的木框,那他第三根应该如何选择?下列的几根木条有适合的吗?(40cm,50cm,60cm,90cm,130 cm)②他想钉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木框,那他第三根应该如何选择?为什么?5、个人小结:六、课后作业:必做题:1、小册子42页教后记:。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第四课时)导学案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腰三角形(第四课时)导学案
4、(40分)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o.
课后作业:
课本第12页,习题1.4,知识技能,1,2.
教师评价:
补案:
.
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即学即用:
活动三:
请先独立完成下列问题,然后与你的同伴进行交流.
例3求证: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o,那么腰上的高是腰长的一半.
证明:
形成结论:
小组长评价: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达标检测:
课堂作业:
1、(20分)下列不能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是( ).
(A)有两个角等于60°的三角形;
(B)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
(C)三个角均相等的三角形;
(D)有一个角等于60°的锐角三角形.
2、(20分)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腰上的高为3,则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_____.
3、(20分)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腰长为a,则其底边上的高是_____.
1、先阅读并思考P10—P12页教材内容,思考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探索含有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
2、将存在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准备课堂上质疑.
自主学习:
1、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
自我评价:
小组长评价:
合作个案)
主备人:苏勇审核人:审批人:编号:
执教人:使用时间:2014年03月06日学生姓名:班级:八年级()班
课题:
1.1、等腰三角形(第四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初中数学最新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初中数学最新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13.3.1等腰三角形〔二〕导学案$13.3.1等腰三角形〔二〕导学案$13.3.1等腰三角形〔二〕导学案$13.3.1等腰三角形〔二〕导学案$13.3.1等腰三角形〔二〕导学案五、课堂小测〔约5分钟〕:如图,AD ∥BC ,BD 平分∠ABC . 求证:AB=AD .第4课时 “斜边、直角边〞DCAB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重点)2.经历探究“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方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如图,∠A =∠D =90°,E 、F 在线段BC 上,DE 与AF 交于点O ,且AB=CD ,BE =CF .求证:Rt △ABF ≌Rt △DCE .解析:由题意可得△ABF 与△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由BE =CF 可得BF =CE ,然后运用“HL 〞即可判定Rt △ABF 与Rt △DCE 全等.证明:∵BE =CF ,∴BE +EF =CF +EF ,即BF =CE .∵∠A =∠D =90°,∴△ABF与△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在Rt △ABF 和Rt △DCE 中,∵⎩⎪⎨⎪⎧BF =CE ,AB =CD ,∴Rt △ABF ≌Rt △DCE (HL).方法总结:利用“HL 〞判定三角形全等,首先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找出对应的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即可.探究点二:“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运用 【类型一】 利用“HL 〞判定线段相等如图,AD ,AF 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 的高,如果AD =AF ,AC =AE .求证:BC =BE .解析:根据“HL 〞证Rt △ADC ≌Rt △AFE ,得CD =EF ,再根据“HL 〞证Rt △ABD ≌Rt △ABF ,得BD =BF ,最后证明BC =BE .证明:∵AD ,AF 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 的高,且AD =AF ,AC =AE ,∴Rt △ADC ≌Rt △AFE (HL).∴CD =EF .∵AD =AF ,AB =AB ,∴Rt △ABD ≌Rt △ABF (HL).∴BD =BF .∴BD -CD =BF -EF .即BC =BE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作为“HL 〞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条件.【类型二】 利用“HL 〞判定角相等或线段平行如图,AB ⊥BC ,AD ⊥DC ,AB =AD ,求证:∠1=∠2.解析:要证角相等,可先证明全等.即证Rt △ABC ≌Rt △ADC ,进而得出角相等.证明:∵AB ⊥BC ,AD ⊥DC ,∴∠B =∠D =90°,∴△ABC 与△ACD 为直角三角形.在Rt △ABC 和Rt △ADC 中,∵⎩⎪⎨⎪⎧AB =AD ,AC =AC ,∴Rt △ABC ≌Rt △ADC (HL),∴∠1=∠2.方法总结:证明角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类型三】 利用“HL 〞解决动点问题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 ,∠C =90°,AC =10cm ,BC =5cm ,一条线段PQ =AB ,P 、Q 两点分别在AC 上和过A 点且垂直于AC 的射线AQ 上运动,问P 点运动到AC 上什么位置时△ABC 才能和△APQ 全等?解析:此题要分情况讨论:(1)Rt △APQ ≌Rt △CBA ,此时AP =BC =5cm ,可据此求出P 点的位置.(2)Rt △QAP ≌Rt △BCA ,此时AP =AC ,P 、C 重合.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 可知:(1)当P 运动到AP =BC 时,∵∠C =∠QAP =90°.在Rt △ABC 与Rt △QPA 中,∵⎩⎪⎨⎪⎧AP =BC ,PQ =AB ,∴Rt △ABC ≌Rt △QPA (HL),∴AP =BC =5cm ;(2)当P 运动到与C 点重合时,AP =AC .在Rt △ABC 与Rt △QPA 中,∵⎩⎪⎨⎪⎧AP =AC ,PQ =AB ,∴Rt △QAP ≌Rt △BCA (HL),∴AP =AC =10cm ,∴当AP =5cm 或10cm 时,△ABC 才能和△APQ 全等.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由于此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类型四】 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如图,CD ⊥AB 于D 点,BE ⊥AC 于E 点,BE ,CD 交于O 点,且AO 平分∠BAC .求证:OB =OC .解析:BE ⊥AC ,CD ⊥AB 可推出∠ADC =∠BDC =∠AEB =∠CEB =90°,由AO 平分∠BAC 可知∠1=∠2,然后根据AAS 证得△AOD ≌△AOE ,根据ASA 证得△BOD ≌△COE ,即可证得OB =OC .证明:∵BE ⊥AC ,CD ⊥AB ,∴∠ADC =∠BDC =∠AEB =∠CEB =90°.∵AO 平分∠BAC ,∴∠1=∠2.在△AOD 和△AOE 中,∵⎩⎪⎨⎪⎧∠ADC =∠AEB ,∠1=∠2,OA =OA ,∴△AOD ≌△AOE (AAS).∴OD =OE .在△BOD 和△COE 中,∵⎩⎪⎨⎪⎧∠BDC =∠CEB ,OD =OE ,∠BOD =∠COE ,∴△BOD ≌△COE (ASA).∴OB =OC .方法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除“HL 〞外,还有:SSS 、SAS 、ASA 、AAS.三、板书设计“斜边、直角边〞1.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斜边、直角边〞或“HL〞.2.方法归纳:(1)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是“HL〞,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SAS〞“ASA〞“AAS〞以及“SSS〞.(2)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时,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将其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此外,还要注重通过适量的练习稳固所学的新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性质的运用不够熟练,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黑板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三角板、直尺、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三角形性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程度。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等腰三角形(基础)研究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利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证明、计算和作图;3.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证明过程,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理解反证法并能用反证法推理证明简单几何题。

要点梳理:要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为腰,BC为底边,∠A 是顶角,∠B、∠C是底角。

要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简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推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

2.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 ∠B=∠C;3) 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4) ∠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3.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也称为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个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要点诠释:1)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A=180°-2∠B,∠B=∠C=180A/2.2)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重要线段性质之一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等腰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等腰三角形(教案)
(3)等腰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在平面几何中,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可1)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学生需要理解并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会混淆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线、高、角的平分线的关系,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加深理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质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得相对较好,但在实际应用和判定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这次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其独特的性质和应用方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等腰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5.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到困惑。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总结回顾环节,我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从学生的提问来看,他们在某些知识点上还存在盲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教案:1.1.4 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教案:1.1.4 等腰三角形

课题:1.1.4等腰三角形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理解含有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3.经历实际操作,探索含有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推理证明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4.在具体问题的证明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逆向思维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以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尺、两个带30度角的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每生准备两个含30度角的相同的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问题1: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呢? 问题2:(1)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具备什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呢?生:质疑思考.师: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补充条件ABCAC B补充条件A BCB CA处理方式: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适当补充.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特有性质;如边的关系、角的关系,三线合一等一些重要性质.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那么具备什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本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板书课题:1.1等腰三角形(4)】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利用问题引入新课,直接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呢?又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边)三角形呢?从而引入新课.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师: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如果运用分类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考虑添加条件? 生:可以从两方面添加:(1)添加“边”的条件.(2)添加“角”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自由探索讨论一下.探究一、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说明你的理由? 生:理由:∵∠B=∠C ,∴AB=AC . ∵∠A =∠C , ∴AB=BC . ∴AB=AC=B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探究二、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说明你的理由?生:以∠A =60°来说明. ∵AB=AC ,∴∠C=∠B .∵∠A =60°.ABC顶角为60°ABCAC B∴18060602B C -∠=∠==. ∴∠A=∠B=∠C . ∴ △ABC 是等边三角形.生:以∠B =60°或∠C =60°来说明.∵AB=AC , ∠B =60°,∴∠C =∠B =60°.∴∠A =0018060B C -∠-∠=. ∴∠A =∠B =∠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师:能用文字语言描述这个结论吗?生: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处理方式:这两个问题是以不同的三角形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分别得到两个定理.问题二60°的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应关注得出证明思路的过程,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有意识地渗透分类的思想. 应让学生自主思考,充分交流证明过程.设计意图:对证明思路可与同伴交流,然后再去证明.提醒学生运用分类思想,思考问题要全面、周到 .经历定理的探究过程,即明确有关定理,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1.判断正误:(1)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有两个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 (3)有一个外角是12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 (4)有两个外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 (5)三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 2.如图,△ABC 中AB=AC ,AO 平分∠BAC ,若∠BOC=60°,则△BOC •的形状是( )A 、等边三角形底角为60°ABCACB2 1 ABCO2题图B 、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不等边三角形处理方式:习题1是采用学生抢答形式,其他同学判断说明.习题2直接利用定理由学生说明完成.设计意图:把所学定理应用到例题求解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掌握一般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四、操作探究,获取新知我们还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研究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同学们请拿出三角板,做一做:用含30°角的两个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生:能拼成等边三角形.师:谁能说明为什么得到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生1:图(1)中因为△ABC ≌△ACD ,所以AB =AD .又因为Rt△ABC 中,∠BAC =30°,所以∠BAD =60°,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生2:图(1)中,∠B =∠D =60°,所以∠BAD =∠BAC +∠CAD =30°+30°=60°,所以∠B =∠C =∠BAD =60°,即△ABC 是等边三角形.师:在你所拼得的等边三角形中,有哪些线段存在相等关系,有哪些线段存在倍数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生:分析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 =90°,∠BAC =30° 求证:BC =12AB . 分析:你能否由拼图得到启示,作辅助线把拼图的另一部分构造出来? 证明:延长BC 至D ,使CD =BC ,连接AD .∵∠ACB =90°, ∴∠ACD =90°. ∵AC =AC ,A 30° 30°DCBDCBA∴△ABC ≌△ADC (SAS).∴AB =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BAC =30°, ∴∠B =60.∴△ABD 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BC =12BD =12AB . 师生共同总结: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师:指导学生利用符号语言表达定理.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在Rt △ABC 中,∠C =90°, ∵∠BAC=30°, ∴BC =12AB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学以致用 小试牛刀:如图,在Rt △ABC 中, ∠ACB=90°,CD 是△ABC 的高,且BD=1,求AD 的长.处理方式:利用拼图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这两个三角尺恰好可以拼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从而将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转化为“半个”等边三角形的问题.师生共同完成巩固练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拼摆三角尺的活动过程,发现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先从问题出发,让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拼摆、探索发现并得到结论.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与应用.五、学以致用,巩固新知DCBA师:呈现例题,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新定理解答例题. 例4求证: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那么腰上的高是腰长的一半. 已知:如图,在 △ABC 中,AB =AC ,∠B =15°,CD 是腰AB 上的高. 求证:CD =12AB . 师:这是一道文字叙述题,首先把它用已知、求的形式转化成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ADC 中,AB =AC ,∠B =∠ACB 而∠DAC 是△ABC 的一个外角,而∠DAC =2×15°=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 =12AB . (两名学生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强调步骤的规范性.)解:在△ABC 中, ∵AB=AC ,∠B=15°,∴∠ACB=∠B =15°(等角对等边) ∴∠DAC=∠B+∠ACB =15°+15°=30°. ∵CD 是腰AB 上的高, ∴∠ADC=90°. ∴CD=12AC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学以致用 小试牛刀:3.如图,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售价a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要 ______ 元.处理方式:教师适度点拨,分析.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此题.设计意图:在例题求解中巩固新知.先让两名同学黑板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板演,最后老师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强调步骤的规范性. 五、盘点收获,反思提升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感悟与收获?生1:本节课我学会了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C BAD生2:我们可以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生3: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分类讨论思想、逆向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由 15°等角度去寻找与30°特殊角,从而构造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解题.生4:学习了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定理,它可以用来寻找线段之间的关系和求线段的长度.……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以形成完整知识结构,培养了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有针对性的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强调,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六、达标检测,反馈矫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收获了不少,下面让我们测试一下吧. A 类1.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D ⊥BC ,DE ⊥AB ,垂足分别为D ,E ,如果AB =8 cm ,则BD =_________cm ,∠BDE =__________°,BE =__________c m.2.房梁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其中BC ⊥AC ,∠A =30°,AB =7.4m ,点D 是AB 的中点,DE ⊥AC ,垂足为E .求BC ,DE 的长. B 类3.将一个有45°角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一张宽为3cm 的纸带边沿上.另一个顶点在纸带的另一边沿上,测得三角板的一边与纸带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成30°角,如图,则三角板的最大边的长为( )A 、3cmB 、6cmC 、32cmD 、62cm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便于老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于B 类题目可以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果.3题图1题图BECDA2题图七、布置作业,落实目标基础作业:课本第12页习题1.4 第 1、2、3题.拓展作业:《数学助学》第10-11页自主评价1-6题板书设计:§1.1 等腰三角形(4)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例题4 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广平县第八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新版北师大版9

广平县第八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新版北师大版9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重点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难点理解和掌握反证法的证明方法.一、复习导入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问题3: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吗?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二、探究新知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师:你能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并与同伴交流.处理方式: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小组之间探究讨论多种证明方法.已知: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证法一: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为D.∵AD⊥BC ,∴∠BDA=∠CDA= 90°.在△ABD和△ACD中,∵∠B=∠C, ∠BDA=∠CDA, AD=AD ,∴△ABD≌△ACD (AAS).∴ AB=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法二:作∠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点D.∵AD平分∠BAC,∴∠BAD=∠CAD.在△ABD和△ACD中,∵∠B=∠C, ∠BAD=∠CAD, AD=AD,∴△ABD≌△ACD (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等边对等角”的证明方法正确地添加辅助线,规范地写出推理过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师指出:作△ABC的边BC的中线,虽然把△ABC分成了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对应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这是“SSA”,是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因此,这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引导学生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2.反证法课件出示: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处理方法: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师引导:用综合法证明本结论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要探究一种新方法来完成它的证明,下面来看小明同学的想法:(课件出示)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B≠∠C.这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师: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师出示“反证法”的定义: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三、举例分析例1 已知:如图,AB=DC,BD=CA,BD与CA相交于点E.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证明:∵AB=DC,BD=CA,AD=DA ,∴△ABD≌△DCA.∴∠ADB=∠D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E=DE(等角对等边).∴△AED是等腰三角形.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3)处理方法: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四、练习巩固1.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30°,且它恰好等于一个不相邻的内角的2倍,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2.如图,在△ABC中,∠B=∠C=40°,D,E是BC上两点,且∠ADE=∠AED=80°,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 )A.6个B.5个C.4个D.3个,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已知△ABC中,CD平分∠ACB交AB于点D,又DE∥BC,交AC于点E,若DE =4 cm,AE=5 cm,则AC等于( )A.5 cm B.4 cm C.9 cm D.1 cm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外作业1.教材第9页“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第9~10页习题1.3第1~4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复习性质定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猜想新的命题,并进行证明.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引入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学习与运用反证法也成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之一.第4章一次函数一、选择题(共26小题)1.2017年5月10日上午,小华同学接到通知,她的作文通过了《我的中国梦》征文选拔,需尽快上交该作文的电子文稿.接到通知后,小华立即在电脑上打字录入这篇文稿,录入一段时间后因事暂停,过了一小会,小华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直至录入完成.设从录入文稿开始所经过的时间为x,录入字数为y,下面能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2.小刚以400米/分的速度匀速骑车5分,在原地休息了6分,然后以500米/分的速度骑回出发地.下列函数图象能表达这一过程的是()A.B.C.D.3.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加快了骑车速度,下面是小明离家后他到学校剩下的路程s关于时间t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小明行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A.B.C.D.4.均匀地向如图的容器中注满水,能反映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是()A.B.C.D.5.如图,某个函数的图象由线段AB和BC组成,其中点A(0,),B(1,),C(2,),则此函数的最小值是()A.0 B.C.1 D.6.某星期天下午,小强和同学小明相约在某公共汽车站一起乘车回学校,小强从家出发先步行到车站,等小明到了后两人一起乘公共汽车回到学校.图中折线表示小强离开家的路程y(公里)和所用的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强从家到公共汽车站步行了2公里B.小强在公共汽车站等小明用了10分钟C.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30公里/小时D.小强乘公共汽车用了20分钟7.货车和小汽车同时从甲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乙地行驶,小汽车到达乙地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沿原路返回甲地,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货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小汽车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则下图中能分别反映出货车、小汽车离乙地的距离y(千米)与各自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是()A.B.C.D.8.如图,在矩形中截取两个相同的正方形作为立方体的上下底面,剩余的矩形作为立方体的侧面,刚好能组成立方体.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y和x,则y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9.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10.如图,挂在弹簧称上的长方体铁块浸没在水中,提着弹簧称匀速上移,直至铁块浮出水面停留在空中(不计空气阻力),弹簧称的读数F(N)与时间t(s)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11.函数y=的图象为()A.B.C.D.12.匀速地向一个容器内注水,最后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图中OABC为一折线),这个容器的形状是下图中的()A.B.C.D.13.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A.﹣3≤y≤3B.0≤y≤2C.1≤y≤3D.0≤y≤314.甲、乙两人在操场上赛跑,他们赛跑的路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两人进行1000米赛跑B.甲先慢后快,乙先快后慢C.比赛到2分钟时,甲、乙两人跑过的路程相等D.甲先到达终点15.如图所示的容器内装满水,打开排水管,容器内的水匀速流出,则容器内液面的高度h随时间x变化的函数图象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B.C. D.16.如图,匀速地向此容器内注水,直到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水面高度h随注水时间t变化规律的是()A.B.C.D.17.如图,小红居住的小区内有一条笔直的小路,小路的正中间有一路灯,晚上小红由A处径直走到B处,她在灯光照射下的影长l与行走的路程S之间的变化关系用图象刻画出来,大致图象是()A. B.C.D.18.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后进入高速路,继续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则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的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19.小明从家出发,外出散步,到一个公共阅报栏前看了一会报后,继续散步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如图描述了小明在散步过程汇总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下列信息错误的是()A.小明看报用时8分钟B.公共阅报栏距小明家200米C.小明离家最远的距离为400米D.小明从出发到回家共用时16分钟20.园林队在某公园进行绿化,中间休息了一段时间.已知绿化面积S(单位:平方米)与工作时间t(单位:小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则休息后园林队每小时绿化面积为()A.40平方米B.50平方米C.80平方米D.100平方米21.图象中所反映的过程是:张强从家跑步去体育场,在那里锻炼了一阵后,又去早餐店吃早餐,然后散步走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张强离家的距离.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以下四个说法错误的是()A.体育场离张强家2.5千米B.张强在体育场锻炼了15分钟C.体育场离早餐店4千米D.张强从早餐店回家的平均速度是3千米/小时22.“黄金1号”玉米种子的价格为5元/千克,如果一次购买2千克以上的种子,超过2千克部分的种子价格打6折,设购买种子数量为x千克,付款金额为y元,则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B.C.D.23.若函数,则当函数值y=8时,自变量x的值是()A.±B.4 C.±或4 D.4或﹣24.已知函数y=,当x=2时,函数值y为()A.5 B.6 C.7 D.825.一家电信公司提供两种手机的月通话收费方式供用户选择,其中一种有月租费,另一种无月租费.这两种收费方式的通话费用y(元)与通话时间x(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小红根据图象得出下列结论:①l1描述的是无月租费的收费方式;②l2描述的是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③当每月的通话时间为500分钟时,选择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省钱.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0 B.1 C.2 D.326.如图,是一台自动测温记录仪的图象,它反映了我市冬季某天气温T随时间t变化而变化的关系,观察图象得到下列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凌晨4时气温最低为﹣3℃B.14时气温最高为8℃C.从0时至14时,气温随时间增长而上升D.从14时至24时,气温随时间增长而下降二、填空题(共4小题)27.同一温度的华氏度数y(℉)与摄氏度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y=x+32,如果某一温度的摄氏度数是25℃,那么它的华氏度数是℉.28.放学后,小明骑车回家,他经过的路程s(千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小明的骑车速度是千米/分钟.29.已知函数,那么= .30.如图,根据所示程序计算,若输入x=,则输出结果为.第4章一次函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6小题)1.2017年5月10日上午,小华同学接到通知,她的作文通过了《我的中国梦》征文选拔,需尽快上交该作文的电子文稿.接到通知后,小华立即在电脑上打字录入这篇文稿,录入一段时间后因事暂停,过了一小会,小华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直至录入完成.设从录入文稿开始所经过的时间为x,录入字数为y,下面能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动点型.【分析】根据在电脑上打字录入这篇文稿,录入字数增加,因事暂停,字数不变,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字数增加,变化快,可得答案.【解答】解:A.暂停后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字数增加,故A不符合题意;B.字数先增加再不变最后增加,故B不符合题意错误;C.开始字数增加的慢,暂停后再录入字数增加的快,故C符合题意;D.中间应有一段字数不变,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字数先增加再不变最后增加的快是解题关键.2.小刚以400米/分的速度匀速骑车5分,在原地休息了6分,然后以500米/分的速度骑回出发地.下列函数图象能表达这一过程的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匀速行驶,可得路程随时间匀速增加,根据原地休息,路程不变,根据加速返回,可得路程随时间逐渐减少,可得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得以400米/分的速度匀速骑车5分,路程随时间匀速增加;在原地休息了6分,路程不变;以500米/分的速度骑回出发地,路程逐渐减少,故选:C.【点评】本意考查了函数图象,根据题意判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注意休息时路程不变.3.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加快了骑车速度,下面是小明离家后他到学校剩下的路程s关于时间t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小明行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由于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接着停下修车,后来加快速度匀驶,所以开始行驶路S是均匀减小的,接着不变,后来速度加快,所以S变化也加快变小,由此即可作出选择.【解答】解:因为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停下修车﹣﹣﹣加快速度匀驶,可得S先缓慢减小,再不变,在加速减小.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解决此类识图题,同学们要注意分析其中的“关键点”,还要善于分析各图象的变化趋势.4.均匀地向如图的容器中注满水,能反映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由于三个容器的高度相同,粗细不同,那么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而分三个阶段.【解答】解:最下面的容器较粗,第二个容器最粗,那么第二个阶段的函数图象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增大而增长缓慢,用时较长,最上面容器最小,那么用时最短.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容器的高度相同,每部分的粗细不同得到用时的不同.5.如图,某个函数的图象由线段AB和BC组成,其中点A(0,),B(1,),C(2,),则此函数的最小值是()A.0 B.C.1 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函数图象的纵坐标,可得答案.【解答】解:由函数图象的纵坐标,得>>,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利用了有理数大大小比较.6.某星期天下午,小强和同学小明相约在某公共汽车站一起乘车回学校,小强从家出发先步行到车站,等小明到了后两人一起乘公共汽车回到学校.图中折线表示小强离开家的路程y(公里)和所用的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强从家到公共汽车站步行了2公里B.小强在公共汽车站等小明用了10分钟C.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30公里/小时D.小强乘公共汽车用了20分钟【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图象可以确定小强离公共汽车站2公里,步行用了多长时间,等公交车时间是多少,两人乘公交车运行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然后确定各自的速度.【解答】解:A、依题意得小强从家到公共汽车步行了2公里,故选项正确;B、依题意得小强在公共汽车站等小明用了10分钟,故选项正确;C、公交车的速度为15÷=30公里/小时,故选项正确.D、小强和小明一起乘公共汽车,时间为30分钟,故选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就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问题的相应解决.需注意计算单位的统一.7.货车和小汽车同时从甲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乙地行驶,小汽车到达乙地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沿原路返回甲地,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货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小汽车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则下图中能分别反映出货车、小汽车离乙地的距离y(千米)与各自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根据出发前都距离乙地180千米,出发两小时小汽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再经过两小时小汽车又返回甲地距离又为180千米;经过三小时,货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故而得出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得出发前都距离乙地180千米,出发两小时小汽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再经过两小时小汽车又返回甲地距离又为180千米,经过三小时,货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故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理解题意并正确判断辆车与乙地的距离是解题关键.8.如图,在矩形中截取两个相同的正方形作为立方体的上下底面,剩余的矩形作为立方体的侧面,刚好能组成立方体.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y和x,则y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立方体的上下底面为正方形,立方体的高为x,则得出y﹣x=2x,再得出图象即可.【解答】解:正方形的边长为x,y﹣x=2x,∴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x,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综合运用,解题的关键是从y﹣x等于该立方体的上底面周长,从而得到关系式.9.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生活中比较运动快慢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少或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但统一的方法是直接比较速度的大小.【解答】解: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相同的路程,跑步比漫步的速度快;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移动距离,则速度为零.故小华的爷爷跑步到公园的速度最快,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最大,打太极的过程中没有移动距离,因此通过的路程为零,还要注意出去和回来时的方向不同,故B符合要求.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函数图象问题,关键是根据速度的物理意义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10.如图,挂在弹簧称上的长方体铁块浸没在水中,提着弹簧称匀速上移,直至铁块浮出水面停留在空中(不计空气阻力),弹簧称的读数F(N)与时间t(s)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开始一段的弹簧称的读数保持不变,当铁块进入空气中的过程中,弹簧称的读数逐渐增大,直到全部进入空气,重量保持不变.【解答】解:根据铁块的一点过程可知,弹簧称的读数由保持不变﹣逐渐增大﹣保持不变.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关键是根据弹簧称的读数变化情况得出函数的图象.11.函数y=的图象为()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从x<0和x>0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先化简函数关系式再确定函数图象即可.【解答】解:当x<0时,函数解析式为:y=﹣x﹣2,函数图象为:B、D,当x>0时,函数解析式为:y=x+2,函数图象为:A、C、D,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函数图象,利用分情况讨论思想把函数关系式进行正确变形是解题的关键,要能够根据函数的系数确定函数的大致图象.12.匀速地向一个容器内注水,最后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图中OABC为一折线),这个容器的形状是下图中的()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每一段函数图象的倾斜程度,反映了水面上升速度的快慢,再观察容器的粗细,作出判断.【解答】解:注水量一定,函数图象的走势是稍陡,平,陡;那么速度就相应的变化,跟所给容器的粗细有关.则相应的排列顺序就为C.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函数图象的应用,需注意容器粗细和水面高度变化的关联.13.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A.﹣3≤y≤3B.0≤y≤2C.1≤y≤3D.0≤y≤3【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图象,找到y的最高点是(﹣2,3)及最低点是(1,0),确定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解答】解:∵图象的最高点是(﹣2,3),∴y的最大值是3,∵图象最低点是(1,0),∴y的最小值是0,∴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0≤y≤3.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图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象,找到y的最高点及最低点.14.甲、乙两人在操场上赛跑,他们赛跑的路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两人进行1000米赛跑B.甲先慢后快,乙先快后慢C.比赛到2分钟时,甲、乙两人跑过的路程相等D.甲先到达终点【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给出的函数图象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从图象可以看出,甲、乙两人进行1000米赛跑,A说法正确;甲先慢后快,乙先快后慢,B说法正确;比赛到2分钟时,甲跑了500米,乙跑了600米,甲、乙两人跑过的路程不相等,C说法不正确;甲先到达终点,D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函数的图象,从函数图象获取正确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所示的容器内装满水,打开排水管,容器内的水匀速流出,则容器内液面的高度h随时间x变化的函数图象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B.C. 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容器内的水匀速流出,可得相同时间内流出的水相同,根据圆柱的直径越长,等体积的圆柱的高就越低,可得答案.【解答】解:圆柱的直径较长,圆柱的高较低,水流下降较慢;圆柱的直径变长,圆柱的高变低,水流下降变慢;圆柱的直径变短,圆柱的高变高,水流下降变快.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利用了圆柱的直径越长,等体积的圆柱的高就越低.16.如图,匀速地向此容器内注水,直到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水面高度h随注水时间t变化规律的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由于三个容器的高度相同,粗细不同,那么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而分三个阶段.【解答】解:最下面的容器容器最小,用时最短,第二个容器最粗,那么第二个阶段的函数图象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增大而增长缓慢,用时较长,最上面容器较粗,那么用时较短.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容器的高度相同,每部分的粗细不同得到用时的不同.17.如图,小红居住的小区内有一条笔直的小路,小路的正中间有一路灯,晚上小红由A处径直走到B处,她在灯光照射下的影长l与行走的路程S之间的变化关系用图象刻画出来,大致图象是()A. 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中心投影.【专题】压轴题;数形结合.【分析】根据中心投影的性质得出小红在灯下走的过程中影长随路程之间的变化,进而得出符合要求的图象.【解答】解:∵小路的正中间有一路灯,晚上小红由A处径直走到B处,她在灯光照射下的影长l 与行走的路程S之间的变化关系应为:当小红走到灯下以前:l随S的增大而减小;当小红走到灯下以后再往前走时:l随S的增大而增大,∴用图象刻画出来应为C.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以及中心投影的性质,得出l随S的变化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8.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后进入高速路,继续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则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的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后进入高速路,所以前1小时路程随时间增大而增大,后来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路程的增加幅度会变大一点.据此即可选择.【解答】解:由题意知,前1小时路程随时间增大而增大,1小时后路程的增加幅度会变大一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的图象.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汽车行驶的过程.19.小明从家出发,外出散步,到一个公共阅报栏前看了一会报后,继续散步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如图描述了小明在散步过程汇总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4 等腰三角形(4)
本课时学习要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本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严谨性协调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本课时学习安排:
课前准备:
1、已知△ABC中,AB=AC=5cm,请增加一个条件使它变为等边三角形。

2、利用刻度尺两测量一下含300角的三角板的斜边和较短的直角边,与同伴比较结果,交
流其关系。

课中学习:
活动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边都是等边三角形。

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定理2:有一个角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例1、如图,在△ABC中,D为AC边上的一点,DE⊥AB于点E,ED的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CD=CF,且∠F=30°.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活动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做一做:用两个含300角的全等三角尺,你能拼出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30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已知:
求证:
例2、已知:如图,△ABC中,BC⊥AC,DE⊥AC,点D是AB的中点,∠A=300,DE=1.8,
求AB的长。

课后巩固:
☆1、如图,在Rt△ABC中,∠ACB=900, ∠A =300,
CD⊥AB,BD=1,则AB= 。

☆2、在△ABC中,AB=AC,∠BAC=1200,D是BC的中点,DE⊥AC,则AE:EC= 。

☆☆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AC、BC上,
且CD=BE,则∠AFD= .
☆☆4、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DE∥AB,过点E作
EF⊥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1)求∠F的度数;(2)若CD=2,求DF的长.
☆☆☆5、如图,已知∠AOB=60°,点P在边OA上,OP=12,点M,N在边OB上,PM=PN,若MN=2,求OM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