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参考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1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1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图片。

图片1《北魏骑马俑》俑马上的人是小袖上衣和窄腿短裤子;图片2《北魏帝王出御图》。

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

图一:《北魏骑马俑》图二:《北魏帝王出御图》师:提出问题: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生:(回答)师总结:这些图片充分说明了胡人的服装受汉人的影响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胡人汉服”的现象。

再看一幅图片,图3《汉人胡食》画像砖。

图3《汉人胡食》画像砖师:提出问题:这幅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回答)师总结:它说明了汉族人的饮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出现了“汉人胡食”现象。

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吗?是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呢?然后引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交流师:请同学们带着“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问题,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分组进行回答。

生1:我们组认为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加强。

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出现了“胡人汉服”的现象。

生2:我们组认为北方统一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

这种融合表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少数民族的饮食逐渐由畜产品变成农产品,同时汉人也开始吃胡饼,乳饼类。

这不正说明了“汉人胡食”的现象吗?生3:我组认为“胡人汉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不开,正是改穿汉服的措施,才有更多的人穿汉服。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大家都积极的参与了教学。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认为一方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乐于同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

高二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案

高二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案

4、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合作探究 1、哪组能准确的说出孝文帝前期改革几个措施之间的关系。
备注
2、根据材料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 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
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 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 3.从社会转型角度讲,民族融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民族迁徙、反抗统治者压迫、自身改革、和亲等 【自学过关】 1、孝文帝改革有哪些?都是孝文帝主持的吗?前后期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重点: 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重点 难点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教学方法 学生 自学 反馈 教学过程 新知导学 【课前导学】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概念: 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 惯等各方面。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 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 备注 注明 知识 要 求: A “识 记 类” B “理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本课主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孝文帝改革前期在创新制度方面的措施与作用。

2.“巧设计迁都洛阳”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为深化改革推行的汉化政策。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页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概况(1)主持者:冯太皇太后。

(2)目的:建立各种新的制度,用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措施新制度背景或目的内容作用官吏俸禄制吏治黑暗,贪污成风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使吏治有所好转均田制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长制配合均田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租调制配合均田制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荒地变为土地国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且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是加速北方游牧民族农耕化最具影响力的措施。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

2.过程(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思维点击]1.有学者认为“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改革大业中画龙点睛的一笔,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洛阳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

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设计相关的历史情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历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主要讲述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掌握其主要改革措施,认识其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
3.采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汲取信息,形成对孝文帝改革的全面认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3.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孝文帝改革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参考教案1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参考教案1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B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卓有成效的新制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问题探究材料分析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计迁洛阳490年孝文帝亲政,495年正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原因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问题探究教师点拨综合分析C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何在?由此推断改革应该主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必要性: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直接威胁北魏的统治。

解决的问题:完善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稳定兵役和徭役的来源;缓和民族矛盾。

【讲授新课】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特点(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以缓和社会矛盾。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①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俸禄制,任意搜刮百姓,导致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从而激化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并且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内容:a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b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死)。

③影响: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①原因:a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同时,农业萧条,也影响政府赋税的征收和统治的稳定b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24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24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3)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3.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本书学的是改革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一些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奏,无不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今天我们学习一场一千多年前的由落后少数民族自身发动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

改革使北魏一度生机勃勃,但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灭亡。

北魏的兴盛与灭亡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何种联系?今天我们学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探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背景(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315年—386年—398年)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跋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跋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

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清单一改革的客观条件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内容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清单二改革的必要性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深化认知]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清单三改革的主观条件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探究]材料一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0

2.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民族融合是必然趋势,鲜卑贵族种族歧视,激化社会矛盾。
二、改革的内容
1.建立各种新制度:
1)、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三长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3)、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吏治得到改善。
2.迁都洛阳:493 年,必要性?目的?作用?
3.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说汉语、行汉制。
三、改革的性质、历史作用:
1.性质: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封建化改革运动,是少数民族经济的农业化、思想儒学化。
2.作用:①经济上: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②民族关系:加训练、巩固提升】(请同学们限时酌力完成 A、B、c 级习题)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减少变法的阻力
7.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
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学习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孝文帝改革 对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参考教案1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参考教案1

第 2 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C 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D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何在?由此推断改革应该主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必要性: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直接威胁北魏的统治。

解决的问题:完善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稳定兵役和徭役的来源;缓和民族矛盾。

【讲授新课】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 、特点(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以缓和社会矛盾。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①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俸禄制,任意搜刮百姓,导致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从而激化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并且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内容:a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b 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死)。

③影响: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 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①原因:a 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同时,农业萧条,也影响政府赋税的征收和统治的稳定b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③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作用:a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c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d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26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质课教案_26

教学过程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设问导入: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迅速崛起,很快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统一黄河流域,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呢?北魏向何处去?过渡: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政权,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地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刻不容缓。

图片导入并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新课【问题探究】快速浏览教材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哪两个阶段?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了前期改革;孝文帝进行了后期的改革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36-37页内容思考:面对北魏社培养学生阅读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板书设计使知识体系化课堂检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按人口分配土地(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进一步巩固理解所学内容第11 页共1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C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何在?由此推断改革应该主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必要性: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直接威胁北魏的统治。

解决的问题:完善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稳定兵役和徭役的来源;缓和民族矛盾。

【讲授新课】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特点(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以缓和社会矛盾。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①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改革之前,北魏官吏无俸禄制,任意搜刮百姓,导致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从而激化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并且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内容:a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b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死)。

③影响: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①原因:a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同时,农业萧条,也影响政府赋税的征收和统治的稳定b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②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③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作用:a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c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d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合作探究】1:列举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小结:北魏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历史影响深远。

它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实质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过渡: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基层行政体制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设邻长一五邻设里长一五里设党长。

③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④影响:a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b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①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②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③作用: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小结(注意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1)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1、原因:A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B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C洛阳的优势。

(1)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汉文化积淀深厚;(2)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3)地处中原,交通便利;(4)迁都洛阳有利于实现统一南北的愿望,更有利于巩固改革的成果,并推动改革向跟深层次进展。

还有利于民族融和。

摆脱母权阴影说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14岁继位,冯太后临朝称制,孝文帝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继位时仅5岁,冯太后再次执掌朝政,冯太后聪明贤达,富有才干,孝文帝对其非常尊敬崇拜,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在平城为其营造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并在太后陵东侧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相对小的陵墓,表示要永远高山仰止般的陪伴太后、忠于太后。

他真的愿意葬入陪陵吗?真的愿意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要笼罩在母权的阴影中吗?特别是平城是鲜卑贵族的老窝,长期以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母权政治势力,这对孝文帝掌握权力构成极大威胁。

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硅、还有第三代皇帝拓跋焘都是在这种内乱中被杀的。

孝文帝为摆脱母权的阴影,把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它选择了“走为上”,于是便有了太和十八年的迁都。

2、目的:(1)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2)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过程:(1)时间:495年;地点:洛阳(2)策略:以南伐为名(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

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4、认识(1)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2)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合作探究】2:阅读“学思之窗”,思考: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理由: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偏居塞上,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是汉族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取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等等。

成立三、移风易俗1、特点(1)孝文帝亲自主持(2)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2、措施(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P38“掌衡武士”和“北魏文官俑”: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3)改汉姓:①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拔——元;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拓拔”为何改姓“元”: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拔,鲜卑人认为其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姓拓拔,土是黄色,是万物之元,故改为元姓。

②定门第等级: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确定门第高下,按门第高下选拔人才,任命官吏阅读P39“历史纵横”:了解士族门阀政治,认识鲜卑族参照门阀政治的利弊。

(4)通婚姻:通过政治联姻把两族的利益和命运联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5)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合作探究】3:列举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中在风俗习惯方面的改革措施,并谈谈你对改革社会风俗的认识?措施:(1)商鞅: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男女别居);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发展小家庭生产;(2)孝文帝:(略)认识:(1)改革社会风俗习惯有利于革除陋习,推动社会进步;(2)配合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3)在社会风俗的变革中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有益部分的保留,避免绝对化3、作用(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本课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移风易俗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E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本课测评: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改革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见“本课小结”。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民大多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1)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地,汉文化积淀深厚;(2)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成果,有利于推进深层次改革;(3)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F板书设计:略G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