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州苗民起义

合集下载

综合所学,以表格形式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综合所学,以表格形式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综合所学,以表格形式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核心提示: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

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农民起义(民变)古代中国,朝代更迭,民变不断!或遇战乱,或逢灾年,生活在最底层的,被压迫的伟大的中国农民,从未停止过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的斗争。

由于种种原因,在著名的一些起义中,过程很残酷,结局也各不相同,美好的憧憬,只在期中昙花一现,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罗列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九个农民起义。

一、大泽乡农民起义——秦朝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朝末年,土木大兴,民不聊生,为了对抗秦朝末年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维持了仅六个月就被镇压,但却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也占有着重要地位。

二、绿林赤眉农民起义——新莽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发生于王莽篡汉时期,公元17年(天凤四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由樊崇、王匡、王凤组织饥民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发起的农名起义。

公元22年,起义军兵分两路,西进的称“下江兵”,与刘秀、刘縯领导的反王莽力量联合;北上的称“新市兵”,新市兵在攻打随县时,获得一支有生力量,称“平林兵”;同年,琅琊人樊崇起义,起义军以赤色染眉,故称“赤眉军”。

23年,绿林军为扩大影响,立平林兵的汉朝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的国号,改年号“更始”,更始政权排斥赤眉军。

24年,赤眉军讨伐刘玄,同年攻陷长安,处死刘玄,但因补给问题被迫撤离长安,在东进途中受到刘秀军队的伏击,全军覆没,至此,绿林赤眉起义失败,起义推翻了腐朽的王莽政权,成为了东汉改朝换代的工具。

苗族的历史

苗族的历史

苗族的历史苗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

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

从此,“三苗”部落分崩离析。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离开“三危”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今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其先进的部分逐渐与华夏族融合。

其发展较慢的部分,商周时被统称为“南蛮”,居住汉水中下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后来,荆楚蛮中先进部分逐浙发展成为楚族,建立楚国;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诸省毗连的山区,成为今日东部、中部方言苗族的先民。

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苗族的分布更广。

东至淮河流域,西到今四川大部分地区及贵州中西部,即当时的巴蜀、夜郎、牂牁,纵横数千里,而以今之湘、鄂、川、黔四省边区最多,是当时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

其中又以黔中(今川东南及黔北边境)、武陵(今湘西、黔东之大部)两郡较多。

在武陵郡中,又以沅江流域的苗族最多,是当时所谓“五溪蛮”的主体民族。

汉代迁入黔西北的苗族,在彝文《夜郎竹王》中就有记载,不过人数很少。

迁入贵州中南部的苗族,从近几年贵州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掘的许多苗族岩洞葬的研究中得知,大致始于两晋之时。

近几年来的民族调查,发现这一带有些苗族追述族谱长达五十多代人,与上述考古材料相近。

唐宋时期,苗族的分布有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汉水中下游以东至淮河流域的多数苗族已逐步汉化而消失;另一方面是移入贵州的苗族进一步增多,逐步成为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同时开始进入云南(滇东北除外)。

据彝文史籍记载,唐代长庆、大中、咸通年间,云南南诏军队数次侵扰播州时,曾俘掠了数万苗族和仡佬族到云南作奴隶,说明当时黔北苗族相当多。

从《南征日记》看雍乾之际“新疆六厅”的社会现状

从《南征日记》看雍乾之际“新疆六厅”的社会现状

从《南征日记》看雍乾之际“新疆六厅”的社会现状作者:杨德芳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01期内容提要:云责总督鄂尔泰在其“苗患甚于土司”这一错误判断为前提的《改土归流疏》为雍正皇帝批准后,即以铁血政策“开辟”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黔东南“苗疆”,设置“新疆六厅”。

六厅苗民在官兵的无尽勒索、欺凌下,以“苗王出世”相号召,掀起雍乾时期苗民大起义。

朝廷急调相邻4省官军入黔合力镇压。

援黔湘军统领李椅手写之《南征日记》,纪录了此时段内所作、所见、所闻,留下其时“苗疆六厅”苗族社会诸多翔实而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新疆六厅”《南征日记》父子联名包利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1-93-99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在其所上《改土归流疏》为雍正皇帝批准后,即按其疏中“云贵大患无如苗蛮……苗患甚于土司”的主观判断,将“开辟苗疆”作为其施行“改土归流”之前奏,以对“改土归流”形成先声夺气之势。

以重兵对既无土司统治亦无官府管制、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黔东南“苗疆”无端地大规模“进剿”。

在其铁血政策威摄之下,设置9卫及八寨、丹江、清江、古州、都江、台拱6厅,对“苗疆”人民施行军事镇摄、政治管制。

“新疆六厅”的广大苗民从此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

雍正十三年春,爆发了包利、红银以“苗王”出世相号召的大起义,6厅苗民一呼百应,群起参战,势如燎原。

其时贵州通省官兵为3.6万,其中古州、台拱两镇即有1.8万,过全省兵力之半,却根本无法抵敌,一时朝野震惊。

因“开辟苗疆”、推行“改土归流”而功升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一等伯爵的鄂尔泰被迫“以从前布置未协,引咎请罢斥并削去伯爵”。

雍正在“允其请”之外,调集滇、蜀、楚、粤汉土官兵2.3万人黔参与镇压,均遭到苗民顽强抵抗,直至同年岁末雍正去世,苗民大起义之势仍如火如荼。

乾隆继位后,对此极为重视,于该年九月二十二日《张广泗奏赴黔接办苗疆事务折》的朱批中言:“苗疆用兵,乃目前第一要务……今旷日持久,尚无头绪,朕心倍切忧虑。

松桃历史故事

松桃历史故事

松桃历史故事
在贵州省东部的群山环抱中,有一块美丽的土地,它的名字叫做松桃。

历史的长河中,松桃地区孕育了许多英勇的民族英雄和动人的故事。

在明朝时期,松桃地区的苗族人民曾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这场起义被称为“龙童保起义”。

这是一场充满英勇和悲壮的斗争,苗族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尊严,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起义军领袖龙童保,是一位英勇无畏、智慧过人的英雄,他率领苗族同胞与明朝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起义初期,龙童保与邻近的镇竿五寨苗民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他们攻占了多个村寨,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使义军的声势越发壮大。

然而,明朝军队随即派遣了大量的官军前来镇压,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龙童保和他的战友们并没有放弃。

他们利用地形优势,与官军展开了游击战。

在多次战斗中,义军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敌人的弱点,给官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然而,随着明朝军队的不断增援和围剿力度的加大,义军最终陷入了困境。

为了挽救起义的失败,龙童保决定率领残余的义军向西转移。

他们穿越了重重山林,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贵州西部的苗岭山脉。

在这里,他们与当地的苗族同胞会合,继续开展游击战争。

然而,随着明朝军队的不断追击和围剿,义军的力量逐渐被削弱。

最终,龙童
保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起义军也被彻底消灭。

这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充分展现了松桃地区苗族人民的英勇和顽强。

他们为了争取自由和尊严,不畏强暴,不惧生死。

历代农民起义简表

历代农民起义简表
1813年,在河南、山东、河北地区的白莲教起义失败 后不久,又爆发了天理教起义,领导人林清、李文 全,同河北、山东其他天理教首领约定在嘉庆十八年 (1813年)九月十五日,同时起义,攻占北京,不久 起义机密泄露,起义军与清军战斗,因势力单薄,退 出皇宫,起义失败。
上海小刀会于1853年9月在刘丽川领导下起义,占领上 海县及附近各县,到1855年2月,在清军和英法侵略武 装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苏州
高迎祥 李自成 张献忠
1628年(崇祯元 年)
陕西 安塞 苏州
亡。 ④ 618年5月,李渊夺取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在长安建立
唐朝。
① 859年,浙江裘甫领导起义,起义军以剡县为中心,建 立农民政权,历时8个月,起义失败。
② 868年,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兵起义,队伍发展到20万 人。胜利的形势使庞勋骄傲起来,影响了军心,削弱 了力量,再加上唐军三面进攻和内部将领叛变投唐, 庞勋壮烈战死,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天理教起1813年嘉庆十八年河北大兴县河南滑县1813年在河南山东河北地区的白莲教起义失败后不久又爆发了天理教起义领导人林清李文全同河北山东其他天理教首领约定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同时起义攻占北京不久起义机密泄露起义军与清军战斗因势力单薄退出皇宫起义失1853年咸丰三年9上海上海小刀会于1853月在刘丽川领导下起义占领上海县及附近各县到1855在清军和英法侵略武装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白莲教 起义
天理教 起义
小刀会 起义 清
天地会 起义
捻军起 义
朝 苗民起 义
太平天 国革命 运动
王聪儿
1796年(嘉庆元 年)正月
湖北荆州
林清 李文全
1813年(嘉庆十 八年)
河北大兴县 河南滑县

苗族斗争史迹简史

苗族斗争史迹简史

苗族斗争史迹简史一、秦汉时期1、精夫相单程东汉初年,武陵蛮首领相单程率湘西苗民起义,攻占大批郡县,连败汉朝名将刘尚、李嵩、马援等大军,使刘尚战死,马援病终,历经战争后被东汉朝廷招抚。

2、马援之死东汉年间,武陵五溪地区爆发大规模的苗民起义,朝廷军队在征剿义军的战争中历经失败。

公元48年,时年62岁的伏波将军马援主动向光武帝请缨,率兵南下,在与苗民义军的多次交锋中,马援终因此地瘴疠盛行,水土不服,补给困难而损失惨重,最终病死于沅陵壶头山。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潘浚讨武陵吴孙权黄龙三年(231年),武陵蛮夷乱世求复国,不服吴国统属,太常潘浚率从五万征讨,武陵蛮利用熟悉地形与吴军相持,至嘉禾五年(公元234年)武陵蛮反抗被镇压,潘浚在酉水河侧筑城据争,以治武陵。

2、苗民北进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苗蛮“不到黄河心不甘”,恢复祖先故地之心不泯,或率众入主京师,或举众迁居中原,或请命镇边御胡,进驻东北至安徽寿春,西北至陕西上路,最北至绥远和察哈尔境的广大北部地区。

三、唐宋时期1、张伯靖起义唐宪宗元和年间,张伯靖率辰、溆蛮反抗朝廷“督敛苛刻”,起义波及湘、黔、渝、桂边界山区,惊动鄂、川、湘、陕、豫、粤、桂、闽八省驻军,斗争持续三年之久。

2、溪州之战唐末兵祸连年,武陵五溪趁机摆脱朝廷统治,马殷割据湖湘,建楚国,武陵各地归附马楚。

谷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黔南溪州刺史彭士愁率奖、锦洲蛮万余人反抗马楚剥削,第二年春,兵败降楚。

楚王马希范自称伏波之后,铸立铜柱于溪洲。

3、金头和尚起义宋建炎年间,“酉阳蛮”金头和尚在重庆马鞍城起义,率苗、瑶、土家等族义军,出击黔州,震撼思州、涪州,川境土官率兵镇压,屡战不能克,后夔州“蛮首”冉守忠派人刺杀金和尚于营帐中,起义失败。

4、杨再兴起义南山北麓,有雄溪(巫溪)流过,为现代五大苗区之一。

南山地是唐宋时期“开边拓土”、苗汉相争的军事要冲之地。

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南山苗民首领杨再兴率九十九峒苗民起义,大破宋军,迫使宋王朝改“剿”为“抚”,杨再兴归附南宋,受到高宗召见,恢复了苗族封地。

中国历史上各年代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各年代农民起义
清朝
“天地会”的“反清复明”运动,古州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天理教暴动,捻军起义,王伦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宋朝
宋江聚众梁山泊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八字军抗金起义、红巾军抗金起义、邵兴抗金起义、钟相、杨幺起义、魏胜抗金起义、红袄巾抗金起义、范汝为起义、李金起义、江西建昌佃户起义、李接起义、赖文正起义
陈峒起义、姜大老起义、张福起义、晏梦彪起义、陈三枪起义
元朝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朝
唐赛儿起义,,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刘六刘七起义,明末农民起义
郝孝德在起义刘元进起义朱燮起义彭孝才起义向海明起义
杜伏威、辅公祏起义苗海潮起义窦建德起义尉文通起义
王万昌起义张金称起义刘元进起义杜伏威起义郭子和起义
韩相国起义宋子贤起义杜彦冰起义李德逸起义李通德起义
韩进洛、甄宝车起义白瑜娑起义郭方预起义郝孝德起义
格谦起义陈填、梁慧尚、李三儿起义朱燮起义管崇起义
吕明星起义唐弼起义张大彪、宗世模起义刘迦论起义
朝代
起义名称
秦朝末年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汉朝
绿林农民起义,赤眉农民起义,黄巾农民起义
晋朝
杜弢起义,孙恩起义,卢循起义
南北朝
赵广起义,盖吴起义,破六韩拔陵起义,莫折大提起义,杜洛周起义,鲜于修礼、葛荣起义
隋朝:
王薄长白山起义、瓦岗农民起义、孙安祖高鸡泊起义、张金称起义
高士达起义、刘霸道起义、孟海公起义、孟让起义、郭方预起义
郑文雅、林宝护起义杨公卿起义司马长安宣政起义杨仲绪起义
王须拔、魏刀儿起义张起绪起义李子通起义魏骐驎起义
敬盘陀、柴保昌起义朱粲起义翟松柏起义卢公暹起义
孙华起义赵万海起义操师乞、林士弘起义荔非世雄起义

【清朝历史】苗民起义

【清朝历史】苗民起义

【清朝历史】苗民起义历史清代中叶以后,黔、湘地区的苗族人民为反抗封建统治而发动的一系列反清起义。

其中大起义三次,小暴动约二三十次。

雍正时期苗民起义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1735~1736),贵州古州(今榕江)九股河地区苗族农民,不堪清朝官吏和土司的剥削压迫,在苗民包利等人领导下,为反抗征粮、派?发动起义。

包利等于雍正十三年二月,以“苗王出世”为号召,在古州的八妹、高表、寨篙等苗寨商讨起事,遍传鸡毛火炭信,联合清江(今剑河)、台拱(今台江)等地苗民,一起围攻厅城,捣毁营汛。

暴动迅速扩大到黔东和东南各地,丹江(今雷山)、八寨(今丹寨)、黄平、凯里等地苗民纷纷响应,起义农民增至四十余万,陆续攻克凯里、重安江(今属黄平)、岩门司、黄平、余庆县以及台拱、清江营汛。

同年六月,清政府调集两湖、两广及云贵川七省兵力数万人,由哈元生、董芳率领,进行镇压。

七月,又任命刑部尚书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并调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官兵作后援。

起义军凭借有利的地理条件继续打击清军。

乾隆帝即位后任命张广泗为七省经略兼贵州巡抚,总管镇压事宜,大举进攻。

乾隆元年,起义军被围困于牛皮大箐(今雷公山),终因起义领袖先后被俘或牺牲,起义失败。

乾嘉时期苗民起义乾隆六十年正月。

贵州松桃,湖南永绥(今花垣)、凤凰、乾州(今吉首)等地苗族农民在白莲教反清宣传的影响下,为反抗官府、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与压迫,由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吴半生(本名吴天半)等人领导,发动起义。

起义苗民提出“逐客民(指满、汉地主、官吏)、收复地”的口号,“穷苦人跟我走,大户官吏我不饶”为号召,各地苗、汉、土家族人民奋起响应,起义势力很快发展到黔东北、湘西及川东三省接壤的广大地区。

同年二三月间,清政府调遣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湖广总督福宁率领七省兵力十余万人,分路镇压。

起义军以“敌有万兵,我有万山,其来我去,其去我来”的战术,四处出击。

吴八月在乾州狗拜岩战役中,歼灭福宁所率六千余人,福宁仅以身免。

“苗之为苗”之七:明朝打击“生苗”,湖广填贵州改变苗民生活

“苗之为苗”之七:明朝打击“生苗”,湖广填贵州改变苗民生活

“苗之为苗”之七:明朝打击“生苗”,湖广填贵州改变苗民生活苗族是中国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但在历史不断迁徙,由优良平原地区迁到边远山谷地区,始终处于被统治、被压迫地位。

当苗族不堪忍受残酷统治时,多次发生苗民起义,冲击国家的统治秩序。

因此,历朝历代都以“防苗、治苗”为统治政策,除了所谓“教化”之类的软手段,更有军事镇压的硬手段。

历史上,未进入国家管理体系的苗人被称为“生苗”,这些人主要生活在两个区域:今湖南、重庆、贵州三省(市)交界的“红苗”区,贵州都匀以东(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主)的“黑苗”区。

选自清代《苗蕃图》腊尔山在今凤凰县西北,距县治42.5公里,主峰海拔1117米,疆域广阔,且地势险要。

这里是苗人腹地,历史上几乎每一次苗民起义都从这里开始。

今湖南省怀化市境内重要的沅水支流有巫水(雄溪)、渠水(满溪)、酉水(酉溪)、㵲水(潕溪)、辰水(辰溪)等,古称“武陵五溪”,是被武陵、雪峰两大山系阻隔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带。

这里居住有31个少数民族,历史上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武陵五溪和今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交界的“红苗”地区自唐宋以后逐步形成。

这里“红苗”以腊尔山脉为中心居住,故又称“腊尔山苗”。

武陵山区史志载“红苗”自明初开始即被称为“生苗”。

明末清初腊尔山地区“生苗”大概有15万人。

腊尔山西通黔贵,北连川鄂,三省苗民常聚此举事,明清两朝开辟苗疆,经常在此打仗。

腊尔山周围布满了哨卡碉楼及关墙等,朝廷对这一地区重点封锁。

宣德六年(1431年),“镇筸(湖南凤凰县南)苗(当地苗民被省中人叫作“镇筸苗子”,自明朝始以骁勇善战闻名,清朝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龙三、白大虫、黄志虎等纠结贵苗为叛。

都督肖绶,直捣池河(今凤凰县境)扎营,掩杀围困,苗种几绝”。

肖绶率汉兵十二万,“直捣苗巢,掩杀过半”。

这是明朝对造反的苗民赤裸裸地军事镇压。

之后,肖绶围绕湘西“苗疆”,筑湾溪(今乾州镇地)等二十四堡,并留官兵七千八百有余常年驻防。

台江的苗族英雄

台江的苗族英雄

台江的苗族英雄“张秀眉”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激动了全国各地被剥削被压怕的劳动人民,太平军没有到达或者路过的许多地方,发生了很多的打着太平天国以外的旗号的群众造反,在1858年,贵州苗族人民群众发动起义。

苗民大多居住在古州(榕江)、台拱(台江)一带(现在在这地区设立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汉族的豪绅地主不断侵夺他们的土地,清朝官员又通过土司头子向苗民进行勒索,这些土司头子借官府的势力压在苗民的头上。

张秀眉(公元1823年-公元1872年),原名宝兄,“张秀眉”名字是后代起的名字,家族李姓。

因为没有文化知识,在台江“张家寨”打工为生,所以张家寨赐予姓张。

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领袖。

贵州台拱厅(今台江)仰冈寨人,苗族,初以当雇工为生。

咸丰(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初,苗族地区灾荒,无力缴纳军粮款,被迫联合众人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歃血盟誓起义。

围攻台拱厅城,打死州吏吴复。

攻击各地清宫汛堡。

攻占丹江厅城。

六年,相继占领台拱、黄平、清江、清平等厅州县。

与侗族义军合攻古州(今榕江)厅城。

经过三年战斗,义军控制贵州东南部苗族聚居的大部地区。

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

贵州各地先后爆发了各民族人民起义。

他联合四周起义力量,没收土司、地主、屯军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

有组织地训练士卒,打了很多胜仗。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义军抗击贵州、湖南、四川、广西数省清军围剿。

九年(公元1870年),清军攻占台拱、丹江、凯里。

退守雷公山。

十一年(公元1872年),在乌东与席宝田部激战,兵败被俘,解往长沙被杀害。

苗族人民怀念其英雄事迹,有《十八年反政》、《英雄张秀眉》等史诗流传民间。

咸丰初年,苗疆连遭水、旱, 虫灾,而官府“提甲追征,狱为之满”。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台拱南界高坡数千苗民因请求清王朝减轻苛征重索而遭到拒绝和镇压,群情激愤,冲人台拱城内,杀死黄平州知州,向清政府提出取消种种苛征重税、退还被汉族地主强占的田地房屋的要求。

古州苗民起义

古州苗民起义

古州苗民起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至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古州(治今贵州榕江县)苗民在包利领导下,反抗朝廷剥削压迫之武装起义。

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廷剿抚兼施,收复黔省苗族4万户,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

该地区由“无君上,不相统属”到设官建治,显然是一种社会进步。

但是官军驻扎该地后,修城、建署、筑碉、开驿等,大量无偿役使苗民,加之繁重的赋税和各种名目的摊派,给苗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苗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雍正十二年七月,黎平人包利到苗疆腹地古州,以“苗王出世”相号召,大造反清舆论。

十三年二月,官吏滥征钱粮,古州地区的八妹、高表等寨苗民蜂起反抗。

包利乘机聚集2万余苗众,于二十六日围攻古州城北之王岭汛地。

古州总兵研勋率兵前往镇压,苗众溃散。

包利收集余众,北移至清江、台拱(今贵州台江)地区,从者复至2万。

该地官吏告急,远在贵阳的贵州巡抚元展成、提督哈元生令古州、清江(今剑河)各派数百兵丁前往弹压。

三月二十一日,包利率众包围台拱番招坉汛城,元展成仓促调附近各营汛驻兵共5000人,前往解围。

途中反被包利军包围。

四月,提督哈元生亲自领兵300人,前来督师,行至清平(今黄平南)杨老驿,始知情况严重,畏惧不前。

包利等探知清军驻防兵大半已移戍西北,各城守备空虚,便乘机发起攻势。

五月初至六月中旬,苗众先后攻占凯里、重安堡(今黄平南)、黄平、岩门(黄平与凯里间)、清平、余庆等州县司驿,逼近镇远、思州(今岑巩)等府。

雍正帝谕令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十余人组成办理苗疆事务大臣会议,筹划用兵事宜;并于六月间急调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6省清军会剿。

授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贵州、云南、四川清军万余人,由清水江上游进攻;任命湖广提督董芳为副将军,统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清军万余人,由清水江下游进兵。

七月,雍正帝又命刑部尚书张昭为抚定苗疆大臣,前往督师,兼理后勤。

贵州战争

贵州战争

第一节贵州各族人民起义战争一、起义的爆发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十多个民族。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在清王朝封建统治下的贵州各族人民,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

雍正、乾隆时实行“改土归流”后,贵州名义上废除了土司统治,实际上形成了“土流并存”的局面,各族人民遭受流官和土司、汉族地主和本民族地主的双重压迫。

“土司、通事挟其诈力,剝剥无已。

一切食米、烟火、丧葬、嫁娶、夫马供应之费,无不取之于苗民。

……借事勒索,不倾其家不止,而苗民之生机绝矣。

”少数民族地区大量肥田沃土被屯军侵占,官吏、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也以种种残酷手段榨取财物,掠夺土地。

少数民族农民失去土地,被赶进深山老林。

所耕之田,皆山头地角,收获很少,往往劳累一年,全家不得温饱,甚至“终日采芒为食,四时不能得一粟入口”,“而差徭采买,仍出于原户”,以致“当秋冬催比之际,有自掘祖坟银饰者”。

在残酷的封建统治和剥削下,贵州各族人民已经难以活下去了。

“犯法可以赊死,忍饥则将立毙”,为了生存,只有起而反抗。

1854年3月,布依族人杨元保领导本族农民在独山的丰宁上司起义,揭开了贵州各族人民起义的序幕。

起义军先后向都匀、荔波、独山等地进军,因遭清军和团练围攻,被迫退往广西。

当年5月,杨元保被俘遇害,起义失败。

同年9月,汉族斋教(白莲教支派)领袖杨凤(隆喜)和参加过杨元保起义的舒裁缝,领导群众在桐梓县九坝起义,一举攻占桐梓县城,创建“江汉”政权,改九坝为赛波府。

杨凤被推为都督大元帅,舒裁缝为皇帝。

他们发布文告,声讨清王朝的罪行,提出了“复明灭清,吊民伐罪”,“扫清四海,杀尽八旗,以除暴虐,以安民[良]善”③的战斗口号。

不久,起义军攻占仁怀,人数发展至二万以上,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为中心,包括桐梓、仁怀和遵义城郊的根据地。

后又分兵进攻绥阳、正安、黔西,席卷黔北,威逼贵阳。

云贵总督罗绕典率滇军入黔镇压,因作战失利,惊吓而死,起义军声势大振。

文明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

文明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
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 内部不同民族、 不同族群之间, 还表现于同一民族或
同一族群的不同支系之间。 本文所论的雍乾、 乾嘉苗 民起义, 就是发生在同一国家内部不同族群间的文 明传播所产生的抗拒行为。
二、苗文明” 的主要特征 “ 笔者所说的“ 苗文明”指的是清代苗人聚居区 , 域内富有自身特色的苗文化形态及认同该文化形态 的人们共同体。由于文化传播的作用和统治者的强 力推行 ,熟苗” “ 地区的苗人已吸纳或融合了大量的 汉文明特质或因素, 甚而多数“ 熟苗” 是生活在以汉
在这样尖锐对立的社会条件下爆发的图。()95 318
年由湖南省历史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纪念乾嘉苗民 起义1 周年纪念会暨学术讨论会, 0 9 参会代表提出: 第一, 这是一场有汉族人民参加的反抗清王朝封建 统治的阶级斗争。 第二, 具有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 迫的双重性质。 第三, 是一次反抗清王朝封建统治阶 级的民族歧视、 压迫和剥削, 争取民族平等、 自由和 发展的武装斗争[。 j s 国外学术界对 1 世纪清代苗民起义的研究不 8 多。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研究员苏珊 ・ ・ M 琼斯和 历史教授菲利普 ・ 库恩在费正清主编的《 A・ 剑桥 中国晚清史》 中认定人口压力是清代各地暴动和叛
Vo. 7No 3 l2 . Ma 0 7 y2 O
文明传播视野下的雍乾、 乾嘉苗民起义
孙秋 云
( 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系, 武汉 407 湖北 304 )
摘 要: 本文认为清代中叶以前, 汉文明与苗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内两支内洒不同的亚文明。 世纪雍乾、 8 1 乾嘉
一个象征祖先灵魂居住的木鼓的氏族组织, 一般由 同宗的一个或几个 自 然村落组成。 鼓社之上, 是议榔 组织, 它是由不同宗支的家族组织汇集而成的地域 性的村寨组织, 即由若干个鼓社集合而成的农村公 社组织, 同时它也是苗民社会中一个村寨或若干个 村寨联合集会共同制定和宣布共同遵守的某种公约 的议会组织形式口孙。 5 第四, 在社会制度 中调解社会关系的是“ 理老” 制和“ 神判” 制。“ 理老”汉译为“ , 长老”是各村寨行 , 使管理责任的自 然领袖, 明清官方称其为“ 行头”理 。 老一般为人忠厚正派、 办事公道、 熟悉古理老规、 能 言善辩, 在当地民间是一德高望重的老者、 长辈, 是 自 然形成的。 按其管理职能的大小, 理老可分为三个 层次: 一是村寨理老, 称为寨老或“ 勾往”主要调解 , 村寨内部的一般矛盾纠纷。二是氏族理老, 鼓 称“ 公” 娄方”主要评判一些重大的案件。三是地方 或“ , 理老, 勾加” 大理头”由较大区域范围内的群 称“ 或“ , 众或寨老们选举产生。地方理老的职能主要是裁判 本地区发生的重大纠纷〔 川。除接受理老的调解外, 苗人还特别重视“ 神判” 神判” 。“ 指的是在是非曲直 难以分解或冤曲无法 自白时, 企求超 自然力量来鉴 别、 判定或裁决人间是非真伪的一种习惯法。 苗人中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01: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陈胜、吴广是中国著名的农民义军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是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02:秦------项羽、刘邦灭秦之战03:西汉----绿林农民起义战争绿林起义指中国古代新莽末的农民起义。

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组织了以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为根据地的武装起义,史称“绿林军”。

地皇三年(22年)二王分兵,遂又称被为下江兵和新市兵。

次年,义军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郾县(今河南郾城)等地。

王莽乃派王寻、王邑率军镇压,但在昆阳之战遭到惨败。

义军乘胜攻洛阳、长安。

长安被迅速攻占后,王莽被杀。

04:西汉----赤眉农民起义战争05:东汉----黄巾农民起义战争中国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

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与豪强地主及封建国家的矛盾激化。

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

06:两晋----杜弢起义07:两晋----孙恩起义08:两晋----卢循起义09:南北朝--赵广起义10:南北朝--盖吴起义11:南北朝--破六韩拔陵起义12:南北朝--莫折大提起义13:南北朝--杜洛周起义14:南北朝--鲜于修礼、葛荣起义15:隋------瓦岗农民起义从隋大业六年(610年)翟让聚众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举起反隋义旗,到武德元年(618年)李密率部投唐,前后9年,在中原大地活跃着一支矛头直指隋廷的农民武装力量,这就是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

16:隋------窦建德起义17:唐------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18:唐------袁晁起义19:唐------方清、陈庄起义20:唐------裘甫起义21:唐------庞勋起义22:唐------王仙芝起义23:唐------黄巢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是875年至884年发生在唐朝末期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农民起义。

[转载]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

[转载]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

[转载]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吴八月,又名吴世宁,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祖籍凤凰厅(今凤凰县)大杉木寨,祖父迁居乾州厅坪垄寨(今吉首市社塘坡乡坪云村)。

吴少时上过学,青年时好武术,被附近半冲寨苗巫师石老喜的独生女石娘柳相中入赘后,随岳父习文练武、学巫术,取法名吴法领。

他继承岳父家产,得年产400多担谷的田土,后任苗寨百户长。

清康熙年间,朝廷在楚、黔苗区设厅、州、县,建立协、营、塘、汛等军事据点,大量圈占苗民土地。

乾隆年间,朝廷加重苗民赋税、劳役,“客民”中的不法地主、富商大肆兼并苗民土地,苗民生活困苦,已到“收获甫毕,盎无余粒”的地步。

乾隆五十九年(1794)腊月,永绥厅(今花垣县)黄瓜寨石三保在与贵州松桃厅(今松桃县)大寨寅石柳邓等商议反清后,派人联络表兄吴八月,要求共同造反。

次年正月初四,吴八月到黄瓜寨与石三保共商兵事,当即写传帖分送。

议定二月七日在乾、凤、永、松四厅同时起义,提出“逐客民,复故地”,“打到黄河去,不到黄河心不甘”的口号。

后因起义计划失密,石柳邓于正月十六日提前起事,石三保于十八日响应。

吴八月串联坪垄附近关保溪、龙爪溪、两岔溪、珓木营、天星寨等16寨苗民于二十一日起义。

二十二日,厅游击陈纶与外委王凤翔领兵200人至强虎哨镇压,王被杀,陈大败而逃。

当天,吴八月率义军围攻乾州厅城。

二十三日中午,义军“编木作梯,三人一联,赴城直上”,攻破厅城。

厅同知宋如椿自刎,巡检江瑶抱署印逃跑,被义军擒获处死。

破城后,吴八月指挥义军焚烧官舍,杀死厅署官员和贡、监生员30余人,处决民愤大的苗族地主吴廷梅、吴学仁,提出“穷苦兄弟跟我走,大户官吏我不要”的口号。

挥师围攻泸溪县城不克,二月一日攻克重镇浦市,后分兵攻打桐山(今辰溪县属地)、麻阳和镇狭(今凤凰县地)。

苗民起义遍及湘、黔、川边区10余厅、县。

清廷大震,二月下旬,急调云贵、湖广、四川总督领兵18万,由云贵总督福康安统率,分几路进剿。

四月中旬,湖广总督福宁带6,000清兵从泸溪进攻乾州,行至泸溪县狗爬岩,遭吴八月义军伏击,全部被歼,福宁匿于辎重而逃。

苗族的历史文化

苗族的历史文化

苗族的历史文化文章来源:网络作者:不详第一篇源流迁徙一、神州土著1、发韧济淮苗族远祖蚩尤最早居住在原太皞、少皞氏活动的地域,即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流之间的济水、淮水流域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

2、蚩尤作兵蚩尤率族人开掘葛卢山铜矿,研制发明了剑刀矛戟大弩等兵器。

苗族先民在蚩尤率领下,不仅开冶炼兵器之先河,而且创制了刑法和宗教。

蚩尤的三大发明,说明远古时期的苗族文化就已经相当发达。

3、一统九黎史载蚩尤因造五兵而威振天下,万民钦命,各部落纷纷与蚩尤结成联盟,形成了史称“九九八十一兄弟”的强大的九黎部落联盟。

二、逐鹿中原1、“九隅之争”正当蚩尤九黎部落逐渐向黄河中下游平原扩张发展时,与来自甘陕黄土高原的炎帝神农氏部落不期而遇,开始他们和平相处了一段时期,后来在今河北、山东一带发生了激烈冲突和争逐,蚩尤驱走了炎帝,夺取了炎帝曾占有的黄河中下游的全部疆域,即史书上说的“九隅无遗”。

2、涿鹿大战黄帝九战失败后,遂联合炎帝,共同进攻蚩尤。

公元前4600年,黄帝大军与蚩尤部队会于涿鹿,一场空前激烈残酷的大战随即拉开序幕。

黄帝以“熊、罴、貔、貅”为先锋,命善于蓄水行雨的应龙攻打翼州平原。

交战伊始,应龙掘开河堤放水,蚩尤急令风伯、雨师助战,顿时黄沙滚滚,风雨漫天。

此时,黄帝军中走出一个玄女“魃”,施展旱魔之术,将风雨停了下来。

蚩尤败北,部众或参与“釜山结盟”,或南下组成三苗国。

4、画像服众蚩尤虽战败被擒杀,但其余威尚在。

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画蚩尤的像以威慑天下,人们都认为蚩尤没有死,于是天下八方万邦相继归服黄帝。

三、悲壮迁徙(一)流徙“斗南一莫”蚩尤兵败被杀后,九黎部落被迫离开“甘丹地坝”(同海相连的平原),迁离位于黄河、长江下游之间的东部平原地带,向西南迁到“斗南一莫”(大江边),聚居长江中游地区。

(二)三苗兴衰1、德复九黎南退长江中游的九黎部落余部,重新组成了三苗部落集团,他们继承九黎的刑法、宗教等文化,休养生息,重又强大起来。

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

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

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又名“九溪十八峒起义”、“九溪十八洞起义”或“苗民起义”,泛指发生在元、明、清三代(公元1277-1872)西南地区的苗、侗、土家等民族反抗封建压迫而爆发的起义事件。

《鬼吹灯之七怒晴湘西》便是以元代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为小说源起的。

基本信息中文名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别名九溪十八峒起义等时间公元1277至1872年由来“峒”,泛指南方少数民族,与溪连用,即溪峒,古代指苗、侗、壮族及其聚居地区。

有“地理概念”;“有血缘的社会组织”;“县辖下的基层政权组织”;“与蛮等连用,具体指称壮侗苗人”等四个方面含义。

“峒”最初是指生活在山上的少数民族聚居群落,或者一个氏族部落。

封建化以前,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

恩施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作“九溪十八峒”。

唐宋时期,朝廷在施州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在施州西南设置土州,州以下设峒、寨,“峒”仍为基层组织。

元明土司制度时期,设立有散毛峒蛮夷长官司、金峒安抚司、中峒安抚司、石关峒长官司、卯峒安抚司、忠峒安抚司、上爱茶峒长官司、下爱茶峒长官司、摇把峒长官司、支罗峒、怀来峒、刺惹峒等,“峒”只是名称,不再是组织,以后就只为地名含义。

现在,“峒”字地名,有的已消失,有的改为“洞”字。

介绍九溪十八峒各族人民大起义又称“九溪十八峒起义”、“九溪十八洞起义”,“苗民起义”等,它泛指元、明、清三朝发生在湖南西南部(今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张家界、沅陵、怀化等地)、湖北西南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东南部(今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和贵州、广西、云南等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各少数民族人民不堪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而发生的大规模起义事件,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义特点是起义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起义人员以苗、土家等少数民族人民为主,爆发起义的次数较多等,在西南地区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格迪斯《山地民族》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是指远古“中华三祖”的后代,包括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而苗族正是出身于蚩尤部落。

苗族其实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有苗族的分布,地球背面的美国也有近20万的苗族,他们仍说着自己的言语,在东南亚国家,苗族的分布更是广泛,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苗族的起源了。

苗族起源读过中国古代史的都知道,先在黄河中下游开发繁衍的是夷人;羌人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生活;狄人原住在蒙古高原上。

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羌人的首领是炎帝,狄人的首领是黄帝。

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先是发生了几次战争,简单说就是蚩尤打退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炎黄打羸了蚩尤,蚩尤战亡。

然后,黄帝又战胜炎帝,出现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即夷、羌、狄三者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没有融合的狄繁衍成现代的阿尔泰语系各个民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等);没有融合的羌繁衍成现代的藏缅语系的藏族、彝族等;没有融合的夷,其中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苗瑶语系各民族,另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壮侗语系各民族(壮族、傣族等)。

苗族的迁徙据考证,数万年前(原始初民社会),由于羌人南下,苗族先民从发源地(今天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

此后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第一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势力开始增大,与其他民族部落联盟,以蚩尤为首,号称“九黎”。

九黎君号蚩尤。

——孔安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之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并打败了炎帝族,并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

而后就是我们所知的涿鹿大战了(这就是成语“逐鹿中原”的出处)。

5.农民起义年表(3-10页)

5.农民起义年表(3-10页)

中国历史历代农民起义年表(摘录)公元纪年事件前16世纪夏代奴隶平民的斗争。

前16~11世纪商代奴隶逃亡的斗争。

约前11世纪商代牧野(河南汲县)之战,前阵倒戈,奴隶起义。

前841年西周共和国国人暴动攻王宫,周厉王奔彘地(山西霍县),中国始此正确纪年。

前660年东周惠王十七年卫国(河南滑县)国人暴动。

前644年周襄王八年齐国(山东临海)筑城奴隶起义。

前641年周襄王十一年梁国(陕西韩城南)筑城奴隶暴动。

前624年周襄王二十八年沈国(河南沈丘)民溃斗争。

前609年周匡王四年莒国(山东莒县)国人暴动。

前563年周灵王九年郑国(河南新郑县)大批奴隶逃亡。

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陈国(河南淮阳)筑城奴隶起义。

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郑国(河南新郑县)萑符之泽奴隶起义。

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周都城(河南洛阳)百工暴动。

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楚国云梦之泽(湖北云梦县)奴隶起义。

前497年周敬王二十三年柳下跖率领奴隶起义。

前478年周敬王四十二年卫国(河南滑县)工匠暴动。

前470年周元王七年卫国(河南滑县)工匠第二次暴动。

前209至208年秦二世元一二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安徽宿县)起义,建都于陈(河南淮阳)。

前208年至207年秦二世元一三年刘邦领导农民起义。

前208年秦二世二年苍头军在新阳(河南正阳县西南)起义。

前99年西汉天汉二年徐勃领导琅玡(山东诸城)农民起义。

前22年阳朔三年颖川(河南禹县)铁官徒起义。

前18年鸿嘉三年广汉(四川梓潼)郑躬起义。

前14年永始三年山阳(山东金乡)铁官徒赵义。

陈留(河南陈留)樊并起义。

公元7年王莽居摄二年长安(陕西西安)赵明、霍鸿起义。

17年天凤四年临淮(安徽凤阳)瓜田仪起义。

吕母领导琅玡(山东诸城)农民起义。

17~24年天凤~更始二年河北省铜马起义。

17~25年天凤~建武元年湖北省当阳县绿林起义。

18~27年天凤五年~建武三年山东莒县赤眉军起义。

109~111年东汉永初三年张伯路领导青州(山东东北部)农民起义。

吴八月与乾嘉苗民起义

吴八月与乾嘉苗民起义

吴⼋⽉与乾嘉苗民起义吴⼋⽉,⼜叫吴世宁(1728—1796年)苗族把对雄(武功⾼强的巫师),原籍湖南凤凰杉⽊寨,少年时随⽗迁居吉⾸平陇村,⽗⼦兄弟以烧炭、抬轿、挑脚谋⽣,后担任苗寨百户长,乾嘉湘黔川苗民起义的杰出⾸领。

清乾嘉年间,满清政府在湘西和黔东北的苗族地区设⽴军事据点,加强统治。

湘黔川150余公⾥,到处建碉堡、哨卡、关⼝1100余座,招屯兵7000⼈,备战练勇1000⼈,实施“屯⽥养勇,设卡防苗”的政策。

屯⽥制度的建⽴,不仅掠夺了苗民的⽥⼟,压制了苗民的⾃由,后来屯租剥削⽇益加重,引发了乾嘉苗民起义之后的“⾰屯运动”。

当时,进⼊苗族地区的满汉官吏,仗着天⾼皇帝远⼤肆官商沟结,通过放⾼利贷等⼿段巧取豪夺,并⽤武⼒推⾏“改⼟归流”政策,⼤量兼并苗民的⼟地激起民愤。

统治阶级对苗族同胞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益加重,苗族聚居地区的民族⽭盾如同随时爆炸的⽕药筒。

当时,风华少年的吴⼋⽉看到苗族同胞⽣存在被⼈渔⾁的绝境⾥,激起他发誓⼀定要改变社会现状。

为了学到本领⼲⼀番⼤事,他前往半冲拜武艺⾼强的苗族⽼⼈⽯⽼喜为师,⽯⽼喜是远近闻名的苗族巫师和武术⼤师,⽂武双全,门徒甚多,家庭殷实,夫妻俩仅养⼀个独⽣⼥⽯乜妹。

当吴⼋⽉来到⽯⽼喜⾯前拜师,⽯师傅对他说:“⼋⽉,学武功费时费⼒,当不了饭吃,你还是回去砍柴烧炭过⽇⼦吧!”吴⼋⽉再三央求不成,便认为⽯⽼喜嫌他家境贫寒,供奉不了师傅,告别时感叹说:“官⽼爷袒护客家,⼟神仙不救苗⼈,怪不得果雄总受欺侮,若我吴⼋⽉有你⽯师傅的本事,定会⼴招苗家好汉,砸碎这个喝⾎的世界。

”⽯⽼喜闻⾔⼤惊。

⼼想,这⼩⼦有种,我应当好好教他。

于是便假装⽣⽓地训斥道:“⼈⼩胆⼤,满⼝胡⾔,什么官家苗⼈,这是你随便说到就能做到的吗?你若真的⽴志学武,就把我⽜栏⾥那头⽔⽜,早晨抱去放⼭上吃草,晚上抱回来让母⽜喂奶,三年为限,若能坚持,我便收你做徒弟如何?”吴⼋⽉笑答:“⼀⾔为定!”从此之后,吴⼋⽉早上抱⼩⽜上⼭吃草,傍晚抱⼩⽜回家吃奶,⽇复⼀⽇,不觉三年过去,⼩⽜已经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州苗民起义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至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古州(治今贵州榕江县)苗民在包利领导下,反抗朝廷剥削压迫之武装起义。

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廷剿抚兼施,收复黔省苗族4万户,
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

该地区由“无君上,不相统属”到设官建治,显然是一种社会进步。

但是官军驻扎该地后,修城、建署、筑碉、开驿等,大量无偿役使苗民,加之繁重的赋税和各种名目的摊派,给苗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苗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雍正十二年七月,黎平人包利到苗疆腹地古州,以“苗王出世”相号召,大造反清舆论。

十三年二月,官吏滥征钱粮,古州地区的八妹、高表等寨苗民蜂起反抗。

包利乘机聚集2万余苗众,于二十六日围攻古州城北之王岭汛地。

古州总兵研勋率兵前往镇压,苗众溃散。

包利收集余众,北移至清江、台拱(今贵州台江)地区,从者复至2万。

该地官吏告急,远在贵阳的贵州巡抚元展成、提督哈元生令古州、清江(今剑河)各派数百兵丁前往弹压。

三月二十一日,包利率众包围台拱番招坉汛城,元展成仓促调附近各营汛驻兵共5000人,前往解围。

途中反被包利军包围。

四月,提督哈元生亲自领兵300
人,前来督师,行至清平(今黄平南)杨老驿,始知情况严重,畏惧不前。

包利等探知清军驻防兵大半已移戍西北,各城守备空虚,便乘机发起攻势。

五月初至六月中旬,苗众先后攻占凯里、重安堡(今黄平南)、黄平、岩门(黄平与凯里间)、清平、余庆等州县司驿,逼近镇远、思州(今岑巩)等府。

雍正帝谕令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十余人组成办理苗疆事务大臣会议,筹划用兵事宜;并于六月间急调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6省清军会剿。

授哈元生为扬威将军,统领贵州、云南、四川清军万余人,由清水江上游进攻;任命湖广提督董芳为副将军,统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清军万余人,由清水江下游进兵。

七月,雍正帝
又命刑部尚书张昭为抚定苗疆大臣,前往督师,兼理后勤。

在调集清军之时,云贵总督尹继善已遣云南清军2000,星夜赴援,湖南、广西清军亦相继开到。

起义苗众见清军云集,便弃城回寨。

哈元生为打通云南清军东来之路,先进军凯里,又合攻重安堡。

苗众回寨后,乘各地营汛兵力空虚,攻围营汛,阻截运道。

于是,台拱、清江、丹江(今雷山北)、八寨(今丹寨)清军诸营同时告急。

而八寨协副将军冯茂诱杀已降苗众600余人,更加引起苗民愤怒反抗,以致起义蔓延到更大范围。

此时,清军将领哈元生与董芳发生内讧,结果大兵云集数月,旷久无功。

乾隆帝继位后,为扭转战局,除继续增调援兵外,下令将张昭、元展成、董芳等,以玩忽职守、贻误军机罪革职拿问。

同时,任命湖广总督张广泗为七省经略,重新部署进剿。

张广泗认为前一阶段进剿失败原因,在于分兵为战、守二部,致使用于作战的兵力不足。

他决定采取剿抚兼施,以抚待剿的策略,先抚“熟苗”,后捣“生苗”,再惩“熟苗”,集中兵力,以整击散。

十二月初,张广泗到凯里,分兵三路,进剿苗族村寨。

凯里一路4000人,由四川督标副将长寿、贵州定广协副将军曾长治率领;台拱一路3000人,由广西左江总兵王无党、贵州黔西协副将康世显率领;清江一路5000人,由张广泗和湖北襄阳总兵焦应林、湖南九溪协副将李椅率领。

三路清军分别向九股河上、下游和清水江下游各苗寨同时发起进攻。

广大苗民堵路、筑城、挖壕、埋签,顽强抗击,但终因力量悬殊,无法阻挡清军围攻。

年底,上九股的挂丁、郎川、空稗,下九股的台雄、打革,清水江下游的摆尾等数十个较大的苗寨,先后被清军攻破,苗民死伤惨重。

乾隆元年正月,张广泗进一步部署围剿苗众:命总兵焦应林、副将长寿统兵留驻已攻占之苗寨;增调古州总兵韩勋、广东高州总兵谭行义、四川川北总兵王廷诏等部,连同原有清军,分为8路,进剿丹江、高坡、羊色、摆调、乌留等地。

三月底,清军攻破近200座苗寨。

包利被迫率众退入牛皮大箐。

牛皮大箐位于黔东南苗疆中心,盘亘数百里,北为丹江,南为古州,西为都匀,东为清江。

其主峰雷公山危崖入云,老树蔽天,泥泞没膝。

是为
易守难攻之处。

包利率众将路径挖断,试图据守于此地以图再举。

张广泗采用沿山筑长墙围困之策,檄诸军分扼箐口,然后四面搜剿。

四月,起义军首领包利,于乌糯箐被俘。

义军士气大
受损伤,加之粮尽援绝,战斗力锐减。

五月底,清军搜剿牛皮大箐,苗众损失惨重。

六月至
九月,张广泗回军清江、台拱、凯里、清平、黄平、施秉等地,大肆搜剿苗寨,数万苗众惨
遭屠杀,一场声势浩大的苗民起义,终被镇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