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张莉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05期

【摘要】积极行为支持是积极应对儿童个体挑战行为的有效方法。本文从挑战行为鉴

定、挑战行为功能评估以及干预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三个方面论述了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积极行为支持;挑战行为;学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5-0008-04

积极行为支持是指使用各种方法消除个体挑战行为,改变与这些行为相关的负面情境的过程(Carr et al,1999)。挑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影响自身或他人,伤害自我,伤害他人,影响个体获得新技能及社会关系发展的行为。〔1,2〕积极行为支持针对个体所处的生态系统制订干预计划,为个体提供支持,最终达到改善个体生活的目的。〔3〕

由于神经发育、气质特点、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会表现出一些挑战行为问题,比如社会行为问题、习惯问题、学习问题等。〔4, 5〕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会影响儿童自身的学习和社会交往,也会影响其他儿童的发展。有研究者指出,当儿童表现出挑战行为时,有必要使用综合性的积极行为支持手段,教会儿童新技能,为儿童提供支持,促进儿童发展。〔6〕目前挑战行为在我国学前儿童中的发生率超过10%。〔7, 8〕但是,关于使用积极行为支持促进我国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也局限在特定儿童(如自闭症儿童)领域。〔9〕教师如何应对学前儿童的挑战行为,这一问题值得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积极行为支持包括定义挑战行为,鉴别挑战行为的功能或目的,制订积极行为支持计划,增加儿童的恰当行为,促使儿童学习新技能等一系列过程。〔10〕本文尝试论述积极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教师改善或消除儿童的挑战行为。

一、挑战行为鉴定

挑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行为能够导致自我伤害,伤害他人,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个体新技能的获得”。〔11〕挑战行为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即干扰个体或者他人的学习,阻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体或他人造成伤害。在考虑以上三个要素的同时,要鉴定儿童的行为是否具有挑战性,教师还要考虑儿童行为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以及儿童行为的适龄性特点等。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儿童难以入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容易疲乏等不易发现的行为特点。〔12,13〕

二、挑战行为功能评估

功能评估是一个尊重个体的过程,可以借此了解个体何时、何地、为何出现挑战行为。〔14〕在鉴定儿童的挑战行为后,教师应该对挑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功能评估是制订干预计划的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有效支持个体行为的信息。教师可以使用直接的行为观察、访谈以及其他数据收集程序组合信息,从中发现维持挑战行为的各种变量,找出表现挑战行为的目的和功能,并对此进行假设。根据评估的结果,教师可以对儿童的挑战行为进行功能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干预策略,教会儿童可以代替挑战行为的新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儿童挑战行为的出现。〔15〕

三、制定和实施干预策略

在学前教育环境中,有效的干预策略主要分为环境的创设与改进以及对个体的教育指导两个方面。〔16〕

(一)环境的创设与改进

环境的创设与改进主要指对儿童所在教室的物理环境、日常活动程序、课程活动设计、教室规则等方面进行调整,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作为情境事件或者先行刺激引发儿童的挑战行为。

1.教室物理环境

教室物理环境包括教室空间安排、教室桌椅摆放结构、教玩具的选择等。〔17〕

教室空间安排可能会影响儿童恰当行为的发展。当空间较小时,儿童间的某些游戏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有些儿童会故意推挤同伴以扩展自己的空间。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安排活动,

调整儿童间的活动距离。另外,合理的教室空间安排还可以激发儿童之间的积极互动,保证每个儿童都能拥有安静、舒适的空间。〔18〕

桌椅的摆放结构也会对儿童的行为造成影响。座位结构松散时,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儿童,容易造成儿童注意力分散,也容易引发儿童的挑战行为。儿童周围的同伴也是引发儿童挑战行为的原因。当儿童不喜欢周围的同伴时,有些儿童可能会表现出上课不专心、和同伴吵闹等行为。Michelle 等人(2004)对两名3岁儿童的实验研究表明,当教室座位调整为马蹄形,而且儿童围坐在教师面前时,儿童打扰他人、触碰同伴以及自言自语的行为明显减少。〔19〕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室座位安排成半圆形或马蹄形,并且让表现出挑战行为的儿童坐在教师可以直视的范围内,以便在儿童表现出挑战行为时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

教玩具的选择和摆放也可能成为影响儿童行为的潜在因素。当玩具数量较少且深受儿童喜爱时,儿童需要分享或者轮流玩玩具,而那些社交能力较差的儿童由于不懂得分享,可能会表现出攻击同伴、争抢同伴玩具等行为。当玩具色彩暗淡、对探索行为要求过高或过低时,儿童也会因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从玩具上转移注意力,表现出打扰同伴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难度适中、外观新颖的玩具,引导儿童制定轮流进行游戏的规则,或者组织儿童共同分享玩具。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儿童在游戏时担任监督员,预防儿童挑战行为的发生。

2.日常活动程序

日程安排和活动常规的建立能影响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20〕保持一致的日程安排可以让儿童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有关教室行为的清晰规则,可以有效避免儿童因为无所适从而表现出挑战行为。

3.课程活动设计

课程安排不合理,如高运动量的活动密集出现时,容易提高儿童的兴奋性,导致吵闹、注意力不集中、打扰同伴等挑战行为的出现。有些儿童还会因为不能适应对探索能力的高要求而出现离开活动区域等逃避行为。合理的课程安排应该保持活动的均衡性,包括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交替,以儿童为主的活动与以教师指导为主的活动交替,高结构化活动与低结构化活动交替等。富有趣味性,具有创造性,适应儿童发展水平、个体兴趣和需要的活动有利于儿童积极行为的发展。〔21〕

另外,教师还要设计好各个活动间的过渡环节。有研究表明,在教室中出现活动过渡期时,儿童会频繁表现出挑战行为。清晰的过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浪费,儿童的挑战行为也会减少。不少调查表明,在活动过渡环节如果为儿童提供活动选择,儿童会表现出更高的活动参与度,挑战行为明显减少。〔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