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近年来,行为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行为管理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管理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行为管理的定义、作用以及在教育中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行为管理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管理策略和技巧,旨在帮助个体(尤其是学生)制定可行的行为规范,并提供相应的激励和制裁措施,以达到行为目标的管理过程。
行为管理不仅仅涉及到个体的行为,还包括对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管理。
其次,行为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行为管理,教育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如不用手机、不打闹、不讲话等,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同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例如表扬、奖励分或小礼品,来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
而对于违反规范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如留校察看或者降低分数,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其次,行为管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行为秩序杂乱,教师不仅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学,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参与和学习。
通过行为管理的方法,教师可以明确规定课堂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包括就坐姿、安静听讲、不与他人交谈等,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技巧,如呼唤学生的姓名、眼神交流等,来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另外,行为管理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者通过行为管理可以展示自己的关爱、理解和尊重,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学生有困难或者得到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在学生发生纠纷或者问题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行为管理的方式,如引导对话、调解等,来解决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最后,行为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也需要教育者注意一些原则和技巧。
首先,行为管理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需求,教育者应当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
简述幼儿行为辅导常用的方法
简述幼儿行为辅导常用的方法幼儿行为辅导是帮助幼儿改变和调整不适当行为的过程,目的是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社会技能。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幼儿行为辅导方法:1.建立积极的关系:与幼儿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是行为辅导的基础。
幼儿需要感受到关心和支持,这样才能建立起互信的关系并接受辅导。
2.提供清晰明确的规范:幼儿对待辅导者的期望是明确的规范和界限。
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期望和行为规范。
3.使用正向强化:正向强化是一种通过鼓励和奖励增强积极行为的方法。
在幼儿表现出积极行为时,及时给予称赞、关注和奖励,以增强这种行为的频率和持久性。
4.使用忽略法:对于一些无害或自发性的负面行为,可以选择忽略的方法。
幼儿可能会通过表现一些不适当的、为引起关注而做出的行为,但如果这些行为被忽略,幼儿很可能会逐渐停止这种行为。
5.提供代替行为:当幼儿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时,可以教导他们采取替代性的适当行为。
例如,当幼儿生气时,教导他们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而不是用打人或推人的行为。
6.问题解决技巧:通过教授问题解决技巧,帮助幼儿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教导他们通过交流、合作和制定解决方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7.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行为辅导的关键。
与幼儿建立开放、尊重和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8.模仿和示范:通过模仿和示范,引导幼儿学习和模仿适当的行为。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幼儿观察适当的行为,并帮助他们理解和模仿这些行为。
9.鼓励自主性:鼓励幼儿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
10.提供支持和反馈:在幼儿进行行为改变过程中,给予持续的支持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给予肯定和积极的反馈,帮助幼儿建立起自信心和积极性。
总之,幼儿行为辅导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方法,采取措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关怀,引导他们改善行为,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和社会技能。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让学前儿童养成积极的行为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让学前儿童养成积极的行为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学前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阶段是孩子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家长和教育者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前儿童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进行探讨。
一、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关键。
首先,教室的布置应该舒适、整洁,给孩子以良好的视觉感受;其次,教室内应备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当注重激励和表扬,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
通过这些努力,孩子会逐渐养成学习自觉、自律的好习惯。
二、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前教育中,家长和教育者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并进行适当的时间安排。
例如,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并提前告知孩子,让他们知道每一个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同时,要倡导孩子有序地完成一项任务后再进行下一项任务,避免做事草率。
通过时间管理的培养,孩子能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效率。
三、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前阶段的孩子常常容易冲动、难以自我克制,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可以适当运用奖励和惩罚机制,例如,当孩子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或者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当孩子在行为上有了明显的瑕疵时,进行适度的惩罚。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结果,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四、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基础。
学前阶段的孩子通常容易依赖他人,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例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其次,要倡导孩子主动承担责任,让他们明白做事的后果和影响,从而形成责任心。
通过积极引导孩子培养责任感,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养成良好习惯。
学前教育中的性格培养方法
学前教育中的性格培养方法在学前教育中,性格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
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塑造积极的性格特点,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学前教育中常用的性格培养方法。
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培养孩子积极性格的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 提供成功体验: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增加自信心。
2. 鼓励积极表现:对孩子的积极行为和成就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认可。
3. 设置挑战目标:通过适当的挑战,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动力,让他们在努力中成长,增加自信心。
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培养孩子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培养合作意识的方法。
1. 小组活动:组织孩子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2. 角色扮演:在游戏中给孩子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分享意识:教育孩子分享自己的资源和知识,鼓励他们与他人分享,培养合作共赢的意识。
三、培养孩子的坚持能力坚持能力是培养孩子毅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可以培养孩子坚持能力的方法。
1. 设定目标和规划:教育孩子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帮助他们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
2. 预防和处理失败:教育孩子面对失败时不放弃,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3. 提供支持和鼓励: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知道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格和道德观念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方法。
1. 指责和奖励:对孩子的过错进行适度的批评,引导他们认识到责任,并相应地给予奖励和表扬。
2. 培养照顾他人的意识:通过帮助孩子关心和照顾他人的经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3. 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和法律,让他们明确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幼儿期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前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将从建立规范引导、激励奖励、示范行为和家校合作等方面探讨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建立规范引导建立明确的规范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通过明确的规范引导幼儿,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教师可以制定一份幼儿行为规范手册,将规范具体化,例如:按时吃饭、整洁卫生、友善待人等。
教师可以进行规范引导,通过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说明规范的具体内容,让幼儿理解并接受规范。
二、激励奖励激励和奖励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设立一些个人或班级的奖励机制,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设置星星卡,每次幼儿表现良好可以获得一颗星星,一定数量的星星可以获得奖励。
教师还应及时称赞和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得到重视和认可。
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示范行为教师本身是学习和行为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幼儿。
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力求做到言传身教。
教师要求幼儿守时,自己首先要守时;要求幼儿友善待人,自己首先要友善待人。
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行为,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家校合作对于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紧密的沟通,共同制定幼儿的行为规范,并相互分享幼儿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
家长在家庭中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矩,建立奖惩机制等。
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可以形成一致的行为引导,帮助幼儿形成一致的行为准则。
总结: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
如何通过学前教育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和行为问题?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沟通和合作。
以下是一些实际的例子,说明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1.分享和交流:鼓励儿童分享自己的玩具、图书和经验,与同伴进行交流和互动。
教育者可以组织一些分享活动,如“我最喜欢的玩具”或“我最近去的地方”,让儿童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让儿童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儿童可以学会分工合作、协商和达成共识,并培养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3.角色扮演游戏:利用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和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儿童可以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并发展出良好的社交技巧。
4.观察和模仿:教育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和行为,让儿童观察和模仿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
例如,教育者可以展示如何礼貌待人、倾听他人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5.解决冲突:教育儿童如何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
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学会冷静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6.建立友谊:鼓励儿童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并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
教育者可以组织一些友谊活动,如“交朋友日”或“友情故事分享会”,让儿童了解友谊的重要性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
7.家庭参与:加强家庭参与,让家长参与到学前教育中来。
家长可以与儿童一起进行亲子游戏、读书和户外活动等,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8.集体活动:组织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演出等,让儿童在集体中体验合作和竞争的乐趣。
通过集体活动,儿童可以学会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
9.评价和鼓励:对儿童的良好人际交往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通过积极的反馈,激发儿童进一步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动力。
10.教育课程:在教育课程中融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内容。
例如,设计一些与人际交往相关的课程单元或主题活动,让儿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积极行为支持在儿童早期干预过程中的应用
许多儿童在对 其父母或抚养者而 言存在 问题行 为,却被
求。
养 困难是产生 问题行为的主要 因素,缺少来 自父母 的关爱和 回应 ,或是无法 与家长正常 的进 行 良好的互动 与儿童反抗行 为 、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出现 密 切 相 关 。 …L y t t o n( 1 9 9 0 )指 出儿 童 期 出现 的问题 行为在后续 的精 神压力 ,婚姻破裂 或家庭压 力 的等 因素作 用下 , 日趋恶 化 ,使家 长形 成 了功 能失 调 的 抚 养模式 。 儿童的 问题 行为会使家庭 处在一个高压 力状态 下 ,会对 家庭 成 员之 间的 关系及 家庭 教养 方 式产 生消 极影 响 。H a r r o w e r( 2 0 0 0 ) 指 出 问题 行 为 的存 在 会 使 家 长 降 低 带 儿童外 出参 加活动的几率 , 导致 儿童 问题行 为更加严重 ,形 成恶性循环 。 本文基 于国 内外文献 资料的研究 ,分析对儿 童 进行有效 早期干预的元素 ,探 讨 了积极性为支持 在儿童早 期干预及转 衔过程 中的 引用 ,从而为积极性 为支持在早期干 预 中的应用提供文献参考 和理 论依据 。
解释为 儿童的不成熟 ,家庭成员无法提供 适当 的指导策 略, 儿童抚养 者也无法 为儿童的发展做 出适 当的指引 。部分 儿童 的 问题 行为在其 发展过程 中是外显的 。C a m p b e 1 1( 1 9 9 5 )指 出存在 这一类型 问题 行为的儿童 ,将在后 续的发展过程 中出 现 隐性的 问题行 为,且 出现 的风险会逐渐增 加 。…大量研 究 显 示,部分存在 问题 行为的儿童极有 可能继续发展成 为不 良 行 为,并且在小学阶段 或是青春期早 期出现 问题行为 的概 率 会 增加 。 S o b o l( 1 9 9 0 )研 究发 现 ,问题行为 的 出现 是与
如何通过学前教育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以下是一些实际的例子,说明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1.观察与模仿:教育者自身要成为良好的社交榜样,展示正确的社交行为。
通过观察和模仿教育者的行为,儿童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
例如,教育者在与儿童互动时,展示出友好、尊重和合作的态度。
通过观察教育者的行为,儿童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以及如何解决冲突等社交技巧。
2. 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让儿童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或项目。
通过小组活动,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
例如,教育者可以将儿童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或项目。
儿童需要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项目。
通过小组活动,儿童可以学习如何分工合作、沟通想法和解决冲突,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3. 角色扮演游戏:利用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社交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及解决冲突。
例如,教育者可以为儿童提供各种角色的服装和道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扮演。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儿童可以体验不同的社交情境,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何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冲突等社交技巧。
4. 分享与倾听:鼓励儿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在交流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妥协和合作。
例如,教育者可以组织一些分享活动,让儿童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的书籍或歌曲等。
通过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育者还可以鼓励儿童在交流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妥协和合作。
5. 解决冲突:教育儿童如何妥善解决与他人的冲突。
引导他们用和平、理性和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不是用攻击性或暴力的方式。
学前教育规律
学前教育规律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幼儿进行系统化、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规律是指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普遍适用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规律,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学前教育。
一、综合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综合发展规律指的是在学前教育中,幼儿在多个方面综合发展的趋势。
这包括幼儿认知、语言、社交、情绪和运动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学前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和活动,培养幼儿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感知与认知规律感知与认知规律是指幼儿通过感官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进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
他们通过观察、探索、模仿等方式主动与环境互动,从中积累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和认知机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适应与引导规律学前教育是幼儿从家庭向学校和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适应与引导规律强调了教育者在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教育者需要关注幼儿的需求,提供温暖和支持,建立稳定的关系,帮助幼儿逐渐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四、个体差异规律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着差异。
个体差异规律强调了教育者应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体化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需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优势和发展潜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和支持。
通过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潜能。
五、社会文化规律学前教育不仅是个体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社会文化规律强调了教育者在学前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认同。
通过教育活动和学习经验,幼儿可以接触和理解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人际交往能力。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深远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张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等手段来塑造和改变行为。
在学前教育领域,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课堂管理以及儿童行为塑造等方面。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等核心概念。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如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促进儿童的良好行为,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习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行为主义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争议,如过度依赖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儿童的内在动机。
本文将总结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行为主义理论概述行为主义理论,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界,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约翰华生、爱德华李桑代克以及B.F.斯金纳。
这一理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行为,而非意识或内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在环境刺激所驱动的,而这些刺激又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被学习和强化。
在教育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奖励和惩罚在塑造学生行为中的重要性。
通过正向奖励(如表扬、奖励物品等)来强化期望中的积极行为,同时通过负向惩罚(如批评、剥夺某种特权等)来纠正或消除不良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教育者可以系统地塑造和控制学生的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在学前教育阶段,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于学前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他们的行为模式更易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学前教育工作者经常利用行为主义原则,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以及使用奖励和惩罚等手段,来引导和规范学前儿童的行为,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值得注意的是,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批评和质疑。
用积极行为支持应对智障儿童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用 积 极 行 为 支 持 应 对 智 障 儿 童 课 堂 上 的 问题 行 为
李 艳
(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上海 2O X62 ( 〕 )
摘 要 : 良好 的课 堂枚 序是课 堂教 学顺 利进行 的
在实施积极行为支持之前, 首先要确定问题行为。如果
二、 积极行 为支 持 的实 施过 程
题行为发生的情境因素 、前奏事件和后果这几方面综 合起来分析 , 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的问题行为。
3.确定问题行为的功能。通过第二个阶段对ABC三 者关系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确定问题行为的功能。如上 例 .学生是为了逃避较难的数学题 目( 不喜欢的东西 ) , 而
( 一 ) 确定 问题行 为 积极行为支持是一种于预问题行为的
能, 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 并进行相应的干预。 共有三种
. 2 分析ABC三者的关系。在分析三者的关系时 , 要 将 问题行为发生 的前奏事件 、后果 与 当时 的情境 紧密 地结合起来 ,因为问题行为的产生是 与这些因素密切
相 关 的 。如 : 某学生 在 上课 时经 常哭 闹 。 ( 1 分析情境 因素 。教师要考虑 该学生是不是在每 ) 门课上都哭闹呢? 经观察发现 , 学生在其他课上不会哭
能性评估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地改变影响问题行为发 生的各种因素 , 达到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 , 增加恰 当行
为的 目的。积极行为支持 主张 : 教师不能使用 强迫威胁
的方式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而要在学生的行为变化过 程中支持他们 ;教师应该 同情和尊重学生 , 因为大多数 问题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 教师应教学生将学得 的知识用于更好地理解人们 , 更好地改善 自己的生活 ; 学生享有提升生活质量 , 并得到有效服务的权利川 。
对积极行为支持的理解与感受
对积极行为支持的理解与感受
对积极行为支持的理解和感受通常指的是一种通过正面的反馈、鼓励和支持来促进和加强积极行为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常被用于教育、心理健康、职业培训等领域。
以下是对积极行为支持的理解和感受:
1.正面激励:积极行为支持注重使用正面的激励手段,例如表扬、
奖励、肯定。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动力,让其更愿意
持续发展和展现好的行为。
2.个体关注:积极行为支持强调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关注个体的
优势和潜在能力。
这种关怀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高
自尊心和自信心。
3.强化自律:通过积极行为支持,个体更有可能培养自律和自我
控制的能力。
正面的激励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习惯,提高目标达
成的可能性。
4.社会支持:积极行为支持可以来自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社
会环境。
通过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个体更容易克服困难,
增强对积极行为的信心。
5.长期效益:与惩罚相比,积极行为支持更容易产生长期的效益。
通过正面的激励,个体更愿意参与、投入,并形成积极的循环。
6.个体参与度:积极行为支持鼓励个体参与决策和目标制定的过
程。
这样的参与度使得个体更有动力去追求他们自己真正想要
的,并增加他们在过程中的满足感。
总体而言,积极行为支持是一种建立在正面激励、关怀和社会支持
基础上的方法,它强调的是通过积极的手段来塑造和强化个体的积极行为和态度。
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在不同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如何在孩子教育中运用积极引导手段
如何在孩子教育中运用积极引导手段在孩子教育中,积极引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孩子教育中运用积极引导手段。
1. 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为了能够有效地运用积极引导手段,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是关键。
父母需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通过与孩子的沟通,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
2. 提供正面的激励和赞美在孩子教育中,正面的激励和赞美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取得进步或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美,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认同的重要性。
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激发他们更多的积极行为。
3. 以身作则,成为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深远。
在孩子教育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品质和价值观。
只有父母自己身体力行地去做,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 鼓励孩子参与决策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能够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育中,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决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同时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在孩子的学习中,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安静、整洁、有序的学习空间,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此外,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才能。
6.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教育中,父母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学习自由,让他们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权利。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面对困难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作为父母,要及时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从中获取经验。
幼儿园行为规范:积极行为养成与教育计划方案
幼儿园行为规范:积极行为养成与教育计划方案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行为规范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园阶段,积极的行为养成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肩负的责任,教育计划方案的制定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积极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积极的行为。
积极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礼貌、友善、合作、自律、勤奋等方面。
这些积极的行为在幼儿园阶段的养成对于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制定教育计划方案来培养孩子们的积极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幼儿园行为规范的教育计划方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和实施。
1. 渗透课程全方位培养在教育计划方案中,我们需要通过渗透课程的方式全方位培养幼儿的积极行为。
比如在各个科目中,老师们可以融入礼貌、友善等内容,引导幼儿在学习、游戏、生活中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接受和习惯这些规范,使其变成一种内化的自觉行为。
2.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在幼儿园的教育计划方案中,我们需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
老师们作为孩子们的榜样,需要以身作则,示范和引导孩子们的积极行为。
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在尊重和信任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积极行为的教育。
3. 家园合作共育家庭是孩子们行为规范养成的第一课堂,因此在教育计划方案中,家园合作共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校和家庭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们的行为养成,并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指导。
家长们需要在家庭中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与学校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以上几点的教育计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园培养孩子们的积极行为。
这些规范和养成的过程也是孩子们终身受益的财富。
这样的教育方案也将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播下伟大的爱和正能量。
在思考和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和快乐。
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
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引言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发展。
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支持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支持行为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一、背景与意义1.1 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的意义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和探索。
通过自主游戏,幼儿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认知、社交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1.2 教师支持行为的意义在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支持行为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利用游戏环境进行探索学习,并从中获得启发和反思。
教师的支持行为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提供适当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等。
这些行为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支持行为的内容与特点2.1 游戏材料的提供在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支持行为首先表现在游戏材料的提供。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如玩具、材料、工具等,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和探索的机会。
2.2 对幼儿活动的鼓励和肯定教师的支持还表现在对幼儿活动的鼓励和肯定上。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幼儿的游戏过程,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有所收获和成长。
2.3 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教师支持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赞美、鼓励和提问等方式,对幼儿的表现和思考进行肯定和引导。
这样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三、教师支持行为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影响3.1 提高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教师的支持行为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学前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行为的重要阶段
学前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行为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交技能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前教育中,引导孩子正确行为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引导孩子正确行为的重要阶段。
一、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在学前教育的早期阶段,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礼仪。
而教师则需要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和课堂行为,通过榜样示范和奖励机制来巩固和强化正确行为。
二、培养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感知自己的情绪,并需要学会有效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学前教育中,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来帮助孩子认知和理解不同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三、倡导积极的社交行为学前教育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倡导积极的社交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前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分享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提供孩子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习分享、互助和尊重他人。
四、教育正确的价值观学前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前教育中,应注重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助人为乐的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故事讲述来引导孩子学会善良、公正和诚实。
五、家校合作促进正确行为的培养学前教育中,家校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长和教师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正确行为。
家长要与教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情况,及时补充和配合教师的引导措施。
教师则要与家长保持定期的反馈和沟通,及时告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发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积极行为支持学习反思
积极行为支持学习反思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积极行为支持学习反思运用积极行为支持改善随班就读儿童行为问题摘要特校教学是我国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
特校学生的问题行为一直是妨碍我国特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问题。
积极行为支持是使用教育和系统改变的方法 ,提高生活质量和最小化问题行为的应用科学。
它的应用范围包括个人、班级和学校范围的积极行为支持。
关键词随班就读问题行为积极行为支持特殊儿童在特校学习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所采取的一种主体形式 ,这种形式也顺应了国际上融合教育的潮流。
有研究者认为我国的随班就读在形式上与国外的回归主流有相似之处 ,而在出发点 ,安置措施上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广义的全纳教育角度出发 ,所有将特殊儿童的部分或全部学习时间置于普通学校的做法都可以称之为全纳教育。
因此我国的随班就读应该属于全纳教育范畴。
10多年来 ,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 ,突出反映在随班就读的质量不高 ,低质量的教育造成辍学率的增高。
根据韦小满等,刘春玲等对普小教师关于随班就读态度调查 ,钱丽霞等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 ,华国栋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育理念的落后 ,随班就读的师资质量没有保证 ,随班就读的支持系统不完善 ,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问题等等。
我国的研究者研究发现随班就读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居高不下 ,某些问题行为甚至占到了被调查学生的一半[8 ]。
因此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问题一直是困扰随班就读教师和妨碍我国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
参考国外全纳教育的发展现状 ,积极行为支持在全纳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行为支持自从出现之日起 ,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 ,以至于在1997年它与功能评估一起被列入残疾人教育法的重要修订内容) 。
学前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
学前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在学前教育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更是引导和支持孩子成长的重要人物。
家长在学前教育中承担着许多重要的责任,包括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爱和关怀、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等。
下面将详细探讨学前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和责任。
第一,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首要责任是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爱和关怀,放心地学习和成长。
家长要确保家庭的基本卫生和安全,例如保持家庭的清洁整洁,定期检查家庭用品的安全性,并建立健康的作息规律。
此外,家长还应教育孩子有关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火灾逃生、交通安全等,以帮助他们预防潜在的危险。
第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在学前教育中还负责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的行为习惯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交产生重要影响。
家长应该想办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遵守交通规则、守时、尊重他人等。
此外,家长还应该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冲突和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提供爱和关怀。
在学前教育中,家长给予孩子充满爱和关怀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需要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和关怀,这样他们才能建立良好的自尊和自信,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家长可以通过关怀、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来传递爱和关怀,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此外,家长应该主动参与孩子的生活,例如陪伴孩子一起玩耍、聆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第四,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家长可以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才能。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故事书、参观博物馆、进行户外探险等,丰富他们的知识和体验。
总之,在学前教育中,家长的角色和责任是多方面的。
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
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摘要: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户外自主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生命欢乐需求,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增加幼儿的社交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支持行为对于幼儿的自主游戏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探究了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支持行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教师支持引言: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在游戏中的支持行为对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支持行为在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一、幼儿园大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支持行为的研究现状1.支持行为对幼儿游戏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对幼儿的支持行为对幼儿自主游戏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的支持行为能够改善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状态,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自信心,提高自主游戏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的支持行为还能够促进幼儿在自主游戏中逐渐形成清晰的目标和规划,从而提高他们的规划和决策能力。
支持行为对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和技能[1]。
首先,支持行为可以促进幼儿游戏的积极参与。
当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时,他们可以提供指导和鼓励,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规则和目标,并建立自信和探索世界的兴趣。
这种支持行为可以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幼儿游戏技能和理解能力。
其次,支持行为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提供反馈和激励。
成年人可以通过表扬或提供建议或反馈来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并发展自己的游戏能力。
他们还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挑战,鼓励幼儿尝试新的任务和技能,帮助他们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最后,支持行为可以为幼儿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
当成年人在游戏中表现出关心、倾听和理解,幼儿会感到被尊重和支持,从而建立起更积极和健康的关系,这对他们的游戏能力发展和整体成长都有积极的影响。
2.不同类型支持行为的影响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支持行为对幼儿自主游戏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学前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学前教育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学前教育是指为3到6岁儿童提供的早期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各方面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而要进行有效的学前教育,教育者需了解和应用相关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几个重要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儿童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和动机理论。
一、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学科,他们提出了各种关键发展阶段和相应的教育方法。
例如,Jean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认知过程通过自我探索和体验来构建,而非直接接受成人的知识。
基于这一理论,学前教育者应提供适宜的游戏和活动,鼓励儿童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儿童发展理论是Erik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在不同阶段需要克服各种心理上的冲突,以促进他们的社会和情感成长。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应该为儿童提供积极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自我认同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了人类如何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中几个重要的学习理论可以应用于学前教育。
例如,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响应来形成习惯和技能。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可以使用奖惩机制来增强儿童的积极行为,并根据儿童的学习进度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与之相对的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和主动的过程,儿童通过积极构建知识结构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应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激发思考的活动,鼓励儿童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机理论动机理论研究了人们的行为背后的动因和动机。
在学前教育中,理解儿童的动机是促进学习和发展的关键。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满足基本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因此,学前教育者应提供安全、有爱心和有挑战性的环境,以满足儿童的需求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一个重要的动机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它强调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治。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应鼓励儿童进行自主选择和决策,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作者:张莉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05期【摘要】积极行为支持是积极应对儿童个体挑战行为的有效方法。
本文从挑战行为鉴定、挑战行为功能评估以及干预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三个方面论述了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积极行为支持;挑战行为;学前儿童【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5-0008-04积极行为支持是指使用各种方法消除个体挑战行为,改变与这些行为相关的负面情境的过程(Carr et al,1999)。
挑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影响自身或他人,伤害自我,伤害他人,影响个体获得新技能及社会关系发展的行为。
〔1,2〕积极行为支持针对个体所处的生态系统制订干预计划,为个体提供支持,最终达到改善个体生活的目的。
〔3〕由于神经发育、气质特点、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会表现出一些挑战行为问题,比如社会行为问题、习惯问题、学习问题等。
〔4, 5〕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会影响儿童自身的学习和社会交往,也会影响其他儿童的发展。
有研究者指出,当儿童表现出挑战行为时,有必要使用综合性的积极行为支持手段,教会儿童新技能,为儿童提供支持,促进儿童发展。
〔6〕目前挑战行为在我国学前儿童中的发生率超过10%。
〔7, 8〕但是,关于使用积极行为支持促进我国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也局限在特定儿童(如自闭症儿童)领域。
〔9〕教师如何应对学前儿童的挑战行为,这一问题值得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积极行为支持包括定义挑战行为,鉴别挑战行为的功能或目的,制订积极行为支持计划,增加儿童的恰当行为,促使儿童学习新技能等一系列过程。
〔10〕本文尝试论述积极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教师改善或消除儿童的挑战行为。
一、挑战行为鉴定挑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行为能够导致自我伤害,伤害他人,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个体新技能的获得”。
〔11〕挑战行为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即干扰个体或者他人的学习,阻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体或他人造成伤害。
在考虑以上三个要素的同时,要鉴定儿童的行为是否具有挑战性,教师还要考虑儿童行为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以及儿童行为的适龄性特点等。
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儿童难以入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容易疲乏等不易发现的行为特点。
〔12,13〕二、挑战行为功能评估功能评估是一个尊重个体的过程,可以借此了解个体何时、何地、为何出现挑战行为。
〔14〕在鉴定儿童的挑战行为后,教师应该对挑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
功能评估是制订干预计划的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有效支持个体行为的信息。
教师可以使用直接的行为观察、访谈以及其他数据收集程序组合信息,从中发现维持挑战行为的各种变量,找出表现挑战行为的目的和功能,并对此进行假设。
根据评估的结果,教师可以对儿童的挑战行为进行功能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干预策略,教会儿童可以代替挑战行为的新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儿童挑战行为的出现。
〔15〕三、制定和实施干预策略在学前教育环境中,有效的干预策略主要分为环境的创设与改进以及对个体的教育指导两个方面。
〔16〕(一)环境的创设与改进环境的创设与改进主要指对儿童所在教室的物理环境、日常活动程序、课程活动设计、教室规则等方面进行调整,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作为情境事件或者先行刺激引发儿童的挑战行为。
1.教室物理环境教室物理环境包括教室空间安排、教室桌椅摆放结构、教玩具的选择等。
〔17〕教室空间安排可能会影响儿童恰当行为的发展。
当空间较小时,儿童间的某些游戏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有些儿童会故意推挤同伴以扩展自己的空间。
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安排活动,调整儿童间的活动距离。
另外,合理的教室空间安排还可以激发儿童之间的积极互动,保证每个儿童都能拥有安静、舒适的空间。
〔18〕桌椅的摆放结构也会对儿童的行为造成影响。
座位结构松散时,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儿童,容易造成儿童注意力分散,也容易引发儿童的挑战行为。
儿童周围的同伴也是引发儿童挑战行为的原因。
当儿童不喜欢周围的同伴时,有些儿童可能会表现出上课不专心、和同伴吵闹等行为。
Michelle 等人(2004)对两名3岁儿童的实验研究表明,当教室座位调整为马蹄形,而且儿童围坐在教师面前时,儿童打扰他人、触碰同伴以及自言自语的行为明显减少。
〔19〕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室座位安排成半圆形或马蹄形,并且让表现出挑战行为的儿童坐在教师可以直视的范围内,以便在儿童表现出挑战行为时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
教玩具的选择和摆放也可能成为影响儿童行为的潜在因素。
当玩具数量较少且深受儿童喜爱时,儿童需要分享或者轮流玩玩具,而那些社交能力较差的儿童由于不懂得分享,可能会表现出攻击同伴、争抢同伴玩具等行为。
当玩具色彩暗淡、对探索行为要求过高或过低时,儿童也会因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从玩具上转移注意力,表现出打扰同伴的行为。
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难度适中、外观新颖的玩具,引导儿童制定轮流进行游戏的规则,或者组织儿童共同分享玩具。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儿童在游戏时担任监督员,预防儿童挑战行为的发生。
2.日常活动程序日程安排和活动常规的建立能影响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
〔20〕保持一致的日程安排可以让儿童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有关教室行为的清晰规则,可以有效避免儿童因为无所适从而表现出挑战行为。
3.课程活动设计课程安排不合理,如高运动量的活动密集出现时,容易提高儿童的兴奋性,导致吵闹、注意力不集中、打扰同伴等挑战行为的出现。
有些儿童还会因为不能适应对探索能力的高要求而出现离开活动区域等逃避行为。
合理的课程安排应该保持活动的均衡性,包括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交替,以儿童为主的活动与以教师指导为主的活动交替,高结构化活动与低结构化活动交替等。
富有趣味性,具有创造性,适应儿童发展水平、个体兴趣和需要的活动有利于儿童积极行为的发展。
〔21〕另外,教师还要设计好各个活动间的过渡环节。
有研究表明,在教室中出现活动过渡期时,儿童会频繁表现出挑战行为。
清晰的过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浪费,儿童的挑战行为也会减少。
不少调查表明,在活动过渡环节如果为儿童提供活动选择,儿童会表现出更高的活动参与度,挑战行为明显减少。
〔22〕4.教室规则教室规则的使用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师的期望,引发儿童更多的与这些规则相关的恰当行为。
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与同伴友好相处,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回答问题前先举手;接受同伴或教师的帮助时要表示感谢;不能在教室里吵闹,等等。
教室规则的建立能够帮助儿童自我监控,发展恰当行为。
(二)对个体进行教育指导1.对儿童个体的教育指导很多研究已经表明,教育可以使个体行为发生比较显著的改变( Dunlap, Kern-Dunlap,Clarke & Robbins, 1991)。
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实施有效的教育方式,包括教会儿童恰当的表达方式、恰当的社会交往技能以及为儿童设计恰当的替代行为等,这种干预方式被认为是防止儿童出现挑战行为的最有效方法,有利于儿童的学习。
〔23〕有些儿童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想要玩玩具,希望参与同伴活动时,会表现出抢玩具、拉同伴头发等行为,结果遭到同伴的误解,不受同伴欢迎。
对于这类儿童,教师可以事先教他们一些恰当的表达方式,如“让我玩一下玩具好吗?”“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设计类似情境,启发儿童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
有些儿童孤立、退缩,不愿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有些儿童则采用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发起交往,如拉同伴头发等。
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木偶剧表演、游戏、绘画、播放录像等方式引导儿童学习如何与同伴合作游戏,进行自我管理以及解决冲突等,通过直观有趣的形式激发儿童学习恰当的社会交往技能。
〔24〕研究者使用各种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对学前儿童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儿童的社交技能增强,不恰当行为减少,适应行为增加。
〔25〕很多儿童的挑战行为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
Michelle A. Duda(2004)对两名3岁女孩挑战行为的功能评估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给予两名女孩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两名女孩常常受到教师的忽视,而当她们表现出挑战行为时,教师往往会给予关注,所以这两名女孩的挑战行为得到了强化。
〔26〕对于表现出挑战行为的儿童,教师应予以关注,为儿童创设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儿童进行游戏或者参与活动时给予更多的督导和反馈。
当儿童出现挑战行为时,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清晰的指引,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仅仅告诉儿童不能做什么。
2.对儿童同伴的教育指导同伴对于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师应鼓励儿童与表现出挑战行为的同伴交流互动,指出同伴的挑战行为,帮助同伴改进行为。
教师还可以通过集体游戏的形式,帮助儿童与同伴进行友好互动。
3.对儿童父母的教育指导父母的教育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儿童的父母进行育儿培训,有利于减少儿童的挑战行为。
〔27〕教师可以和儿童的父母多沟通,教会父母一些简单有效的指导策略,与父母合作一致,为儿童提供积极行为支持。
积极行为支持是应对儿童挑战行为问题的有效策略,该技术使用以评估为基础的干预方法,减少儿童的挑战行为,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但是,积极行为支持技术对我国学前儿童挑战行为的解决效果如何,还有待更多实证研究的解释。
参考文献:〔1〕SANDRA VARGAS PEREZ. A comparison of three functional assessment strategies with Head Start children displaying challenging behavior〔D〕.College of Education,2001.〔2〕〔12〕LYNETTE K CHANDLER,CAROL M DAHLQUIST.Functional assessment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remediate challenging behavior in school settings〔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2002: 1-12,46-54.〔3〕〔6〕〔11〕LISE FOX,GLEN DUNLAP,DIANE POWELL. Young children with challenging behavior: Issu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behavior support〔J〕.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02,(4):208-217.〔4〕〔7〕彭迎春, 倪进发, 陶芳标.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9(3):192-196.〔5〕王秀珍. 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67-668.〔8〕闫芳,孙秀丽.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流行病学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8 (1): 31-32.〔9〕〔14〕李成齐.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辅导:功能评估的应用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8):44-47.〔10〕〔15〕〔18〕〔27〕DIANE POWELL, GLEN DUNLAP, LISE FOX.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for the challenging behaviors oftoddlers and preschoolers〔J〕. Infants &Young Children,2006,9(1):25-35.〔13〕〔24〕FRANCES MUELLER,MARK LARSON. A supplement to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for all Michigan students: Creating environments that assure learning〔D〕.Michigan:Michig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16〕MELISSA STORMONT,TIMOTHY JLEWIS.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strategies in preschool childhood settings: Teachers’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ratings〔J〕.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05,7(3):131-139.〔17〕〔25〕JULIE QMORRISON, KEVIN M JONES.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peer reporting as a class-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J〕. Journ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2006,(2):1-14.〔19〕〔21〕〔23〕〔26〕MICHELLE A DUDA,GLEN DUNLAP,LISE FOS, et al.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in a community preschool program〔J〕.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04,24(3):143-155.〔20〕〔22〕MARY LOUISE HEMMETER,MICHAELENE OSTROSKY.Research synthesis o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procedures:Executive summary〔EB/OL〕.〔200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