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发展: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大国发展: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陆铭、钟辉勇,2015,《大国发展: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28期,1-19页。
大国发展: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陆铭钟辉勇*摘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地理和政治(特别是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分析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视角。
中国的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的制度安排虽然有效地激励了地方官员追求本地经济增长,但这种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地方主义却与经济集聚发展的规律相矛盾,既导致了经济效率的损失,也难以持续地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再加上当前劳动力尚未充分流动导致地区差距巨大,同时又是一个有着统一货币的大国,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在欧元区国家间已经出现的统一货币与地区间差异巨大的矛盾。
对于未来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关键在于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充分享受大国应有的国内市场规模经济效应。
关键词:大国发展,经济集聚,地方主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1、引言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国土面积接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而言,如果不引入空间(地理)因素,那就无法分析国家内部巨大的地理差异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如今中国内部,生产要素的跨地区再配置遇到了巨大的制度障碍,并由此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效率损失,这与大国内部的央地关系和地方间关系(政治)有关。
然而,到目前为止,除了区域经济学这个学科之外,通常经济学对一个国家的研究大多是将其作为一个没有内部差异的点来对待,这样,国家层面的研究和国家内部的空间分析是脱节的。
而对于区域经济学研究来说,也大多假定在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制度层面的生产要素流动障碍,从而忽视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鉴于以上现实问题与研究进展的差距,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必须将地理和政治的经济学分析结合在一起。
这种分析范式有两个基点:一是在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中的规模收益递增假设,二是在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分析下所揭示的市场分割和生产要素流动障碍。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的状况备受关注。
本教案将探讨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情况,并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综述中国经济地理1.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陆地面积第三大,地处亚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的地质构造带上。
同时,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和水力资源等。
1.2 历史对中国的经济地理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地理发展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例如农耕文化和古代贸易路线的形成。
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国的经济地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2.1 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口优势。
尽管如此,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
2.2 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份。
该地区以制造业、贸易和金融等产业为主导,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2.3 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华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区域之一,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
该地区拥有良好的港口和自由贸易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
2.4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的内陆地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和四川等省份。
尽管存在诸多自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加快,主要以资源开发和旅游业为主。
2.5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推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三、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3.1 “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国际合作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该倡议为中国不同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合作平台。
3.2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旨在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平衡和社会进步。
中国经济成功的政治经济学原因分析
中国经济成功的政治经济学原因分析中国经济的成功是众所周知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保持极高的经济增长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成功地脱贫。
在此过程中,中国秉持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原则,这是中国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面将通过分析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的阐述。
首先,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干预是政治经济学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通过市场监管、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多种手段影响市场,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将市场经济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并注重引导市场经济。
通过产业政策和计划,政府引导产业链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通过财政政策,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缓解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
通过市场监管,政府可以保证市场的公正、透明和有序运行。
因此,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干预是中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
其次,政府通过改革和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改革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如“农村企业”改革、城市化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等。
这些改革旨在解放生产力,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和经验,去除体制障碍,释放市场力量,实现经济增长。
通过改革和开放,中国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重要的经济实体。
此外,中国政府长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府在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始终重视宏观经济的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维持经济稳定,如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控、统计体系建设和贸易政策管理等等。
这种稳定性使得中国经济得以在全球跌宕起伏的经济环境中依然坚挺。
最后,中国政府坚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中国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将人民的利益作为首要考虑。
政府积极推出社会福利、医疗保健和教育等政策,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在经济建设中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这种追求以人民为本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人民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
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作为世界四大经济体之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国的“开放政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使其成为了今天的全球化玩家。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否真的持续、可持续呢?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探讨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向。
一、政府角色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视角中,政府多数被视为“最小化”的一个参与方。
但是,在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例如,政府在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巨大的比重,同时政府也能够统筹协调各个部门帮助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计划,重新引发了对于中国政府意图的关注。
此计划旨在扶持受援国家发展,提高其国际地位,并在地缘政治地位上获得优势。
在经济方面,中国政府将这一政策视为能够推动国内消费市场、促进投资及企业扩张的机会。
但是,扶持受援国家同时也意味着:在提供资金贷款的同时,中国也会向这些国家输出生产能力,刺激其经济发展。
这可能会使得受援国家变得过度依赖中国,并促使中国产生与其他国家的竞争。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小心谨慎的考虑其外交策略带来的各种风险。
但带领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这个角色,政府则有望起到重中之重的作用。
例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抗,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而解决这个问题,政府的作用必然不可或缺。
如果一个经济体可以动员整个国家的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需要更为强调对于环境的保护,同时也需要在市场经济中共同推进共享经济和循环经济。
然而同样的,再高明的政府策略也会面临陷入追求利益的困难时刻,如此一来,能否持续推动经济的发展则是政府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市场角色的影响毋庸置疑,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市场在中国的经济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市场的作用日益扩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畏难不前”的弊端。
高中地理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高中地理经济发展问题分析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指标,它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理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依据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结合经典的地理经济理论,对高中地理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比如,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优越的海洋资源和便捷的海上交通,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发展相对较弱。
另外,气候、地形、土壤质量等地理因素也会对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数量、素质和分布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
人口数量适度增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需求,但过度人口增长会加大社会负担和资源压力,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技能的培养以及人口分布的合理调控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
如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可以推动工业的发展;水力、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推动环保产业的兴起。
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需要注重教育、培训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
四、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经济发展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会受到政策、历史、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一国或地区内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也会进一步加大。
对于高中地理学习者而言,了解和研究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区发展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地理经济发展问题是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地理环境、人口、资源以及区域差异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地理知识知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家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潜力
地理知识知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家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潜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地理环境和经济潜力成为了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和经济潜力两个方面来探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它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
其中,重要的因素包括:1.位置:一个国家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它的经济活动以及与其它国家之间的联系。
例如,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交通、贸易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大陆国家不同。
2.地形:地形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
例如,美国草原地带适合畜牧业和农业,而煤矿和油田多分布在西部山区。
3.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资源成为了其主要的经济基础。
4.气候:气候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农业甚至文化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荷兰作为一个气候多雨的国家,发展了水利工程和温室农业的先进技术。
不同国家之间的地理环境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差异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例如,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贸易来获得竞争优势;而在不具备资源丰富地理优势的国家,可以将地理环境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在创新科技方面走在前列。
二、经济潜力经济潜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
它与经济结构、人口和政策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国家消费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
一个国家的经济潜力既受到其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比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了全球企业争相进入的目标。
而在其它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例如印度、巴西等,也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具有较高的经济潜力。
此外,一个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也会影响到经济潜力的释放。
例如,以中国为例,政府的开放政策、税收优惠和人口红利等因素都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分析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分析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运动和关系的学科。
在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组织形态、地域经济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区域发展模式及其转型机理等。
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区域性规律。
其中,有些规律是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所决定的,另一些规律则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
一、自然因素与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因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地形、气候、土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能、能源资源、生态资源等经济产出差别。
自然条件好的地区,由于具有更佳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因此在经济发展方面往往有着优势。
例如:中国南方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自然产出的农业、林业、渔业、矿产资源丰富,因而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显着的优势。
而中国西北、西南、北部的气候干旱、地形崎岖、平原少、水资源短缺,如青海、新疆、甘肃、宁夏、西藏等地,则由于受自然制约因素所限,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规律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对于经济活动的区域布局和发展速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交通运输有助于消除地理空间障碍,促进资源、信息、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加速地域差异的弥合和区域间经济的互动。
同时,交通运输还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加快企业扩张和转型升级的进程,完成区域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例如:中国长江流域是我国早期的经济中心地带,由于长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路,长江三角洲、江苏扬州、湖南湘潭等地经济在历史上都曾取得过较大的成就。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城市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心,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南郑州、海南海口、云南昆明等地,均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可以影响资源的分布、交通运输和气候条件,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析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态势的影响。
首先,资源分布是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联系。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状况不同,决定了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发展矿业和冶金产业;而一些地区则以农业为主,由于土壤肥沃和气候适宜,农产品产量较高。
因此,地理环境对资源的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条件会直接影响交通运输的成本和方式。
如果一个地区交通不便利,交通费用较高,那么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受到一定的制约。
例如,山区地区由于地势复杂,道路建设困难,交通不便,这就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反,地势平坦、河道纵横的地域则更利于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再次,气候条件也是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作物的种植、养殖业的发展、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气候寒冷的地区不适合发展农业,但可适宜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气候温暖的地区则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农业发展相对较好。
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有所差异。
总结起来,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了资源的分布、交通运输的成本和方式以及气候条件。
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了解和利用好地理环境,合理规划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地理环境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还需要考虑政府的经济政策、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等因素。
地理环境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寻找到最佳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还能培养我们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比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海运交通,有利于对外贸易;而内陆地区可能在交通上相对受限,但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业的类型和产量,例如热带地区适合种植热带作物,温带地区则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地形条件会影响土地利用和城市布局,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区则往往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其次,我们要研究区域的人口和劳动力状况。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年龄、性别、职业等)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但如果人口过多,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时,人口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再者,我们要关注区域的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经济往往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共同构成。
不同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阶段。
比如,以农业为主的区域通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区域往往经济较为发达。
我们要分析各个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设备和化肥农药;服务业则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资源和产品的流通。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完善程度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范围。
大国背景: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大国背景: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简介大国背景是指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对于我们来说了解这些背景信息非常重要。
这篇文档将重点讨论大国背景的概念以及如何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1. 大国背景的定义大国背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在全球舞台上所处的位置、影响力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通过理解大国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前的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1.1 政治方面政治方面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制度、领导人、法律体系、外交关系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治模式,例如民主制度、共产主义制度、君主制度等,这些都会对其政策决策和发展路径产生重要影响。
1.2 经济方面经济方面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产业结构、贸易关系、经济增长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一些国家是全球经济重要的驱动力,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1.3 社会方面社会方面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背景也是多样化的,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国家或地区内部稳定、社会福利和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2. 如何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2.1 研究历史和文化遗产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政治和经济发展。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政治体制演变以及文化传统,我们可以探寻到一系列对于当前政治经济情况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2.2 分析政府制度和领导人政府制度以及领导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政府组织形式、权力分配以及领导人的背景和决策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方向。
2.3 考察经济指标和数据通过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指标和数据,如GDP、失业率、贸易量等,我们可以评估其经济健康状况和发展潜力。
这些数据还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2.4 跟踪外交关系和国际影响力外交关系以及国际影响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选修课---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重点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选修课---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重点知识归纳1.世界政治地图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是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2.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地理大发现揭开序幕;一战后,德国缩小、奥匈崩溃、苏联出现、英法衰败、美日兴起,出现芬兰、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二战后,德国分裂,欧洲东部很多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8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苏联解体,逐步形成“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
3.地缘合作→区域性国际组织,如阿盟、非统、东盟。
地区性冲突:阿以冲突、印巴之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英阿战争、朝鲜战争阿以冲突的原因: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
地区性冲突的影响因素:①民族宗教矛盾;②领土纠纷;③资源问题;④外来势力干涉。
4.巴以冲突和海湾战争产生原因的异同:同——地理位置都很重要,都有西方国家的插手;异——巴勒斯坦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原因更主要,而海湾地区跟石油资源的关系最大。
印巴之争根本上是宗教原因,也有历史原因——蒙巴顿方案。
5.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后来有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加入;同时使拉美、非、亚广大地区变成边缘地区。
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进口原料、燃料,输出产品、技术和资金——处于世界经济的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落后,人均收入低,输出原料、燃料,进口产品、技术和资金——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6.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①科技进步;②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它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
经济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近年来,全球各国都在不断的探索着一条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
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经济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一、政府干预经济是否有利于发展?政府干预经济是一种常见的经济手段,具体表现为政策、法规、税收等一系列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市场进行调节和引导。
然而,政府干预经济是否有利于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干预经济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投资总是在市场和企业之前,这些措施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政府的领导下,企业通常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推荐,并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中央电视台报道过的热门双倍工资及涨薪万元计划就是一个具体案例。
在该计划中,各地政府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资金补贴,以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创新动力,并扶持企业培养一批人才队伍。
该计划推出后,一些企业上直接从中受益,获得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然而,还有很多企业并没有从计划中受益,而是因政府之间的竞争和脱离实际而忙而无益。
可以看出,政府干预经济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双重性,既能推动发展,也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制度短板。
二、政府腐败与经济发展政府腐败是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
腐败行为的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方面。
腐败让公共资源流失,阻碍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增长,也会滋生营商环境恶劣、投资风险旺盛和法制不完备等问题。
以印度为例,该国政治腐败严重,尽管压倒性多数公民都表达了对反贪传统的支持,但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些数据表明,印度的政治腐败问题是经济繁荣的主要障碍之一,其排名位列全球前列。
腐败的系统性和广泛性也妨碍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事实上,经济发展和政治腐败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
政府的稳定和持久性通常与反腐败努力密不可分。
如果一些反腐败努力引起了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经济问题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经济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经济问题紧密相连,对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至关重要。
一、区域发展差异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沿海地区由于接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和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短缺等问题,经济发展滞后。
这种区域发展差异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经济问题,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均等。
二、人口分布不均中国的人口分布也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则人口相对稀少。
这种人口分布不均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一方面,东部地区的人口过多,导致用地紧张、资源短缺等问题,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人口稀少,导致劳动力短缺,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三、资源禀赋不均中国的资源禀赋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沿海地区由于接近大海,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而西部地区则以矿产资源为主,如煤炭、铁矿石等。
这种资源禀赋不均给中国带来了一些经济问题。
一方面,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风险。
另一方面,资源禀赋不均衡也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四、城乡发展差异中国的城乡发展差异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
城市地区由于拥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年轻人涌向城市。
这导致了城市过度拥挤、资源压力加大等问题。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则面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五、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政策和措施,力图解决环境问题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六、金融风险与不平衡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中也面临金融风险和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不断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以防止金融风险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初中地理经济发展知识点梳理
初中地理经济发展知识点梳理中国地理经济发展知识点梳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地理经济发展独具特色。
这篇文章将梳理中国初中地理课程中的经济发展知识点,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和贸易等方面,全面了解中国地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 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环境优越。
具有辽阔的领土面积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方温暖潮湿,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北方则更适宜畜牧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
中国的海岸线长,拥有丰富的港湾资源,为海洋经济和海上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也是重要的能源资源。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如铜、铝、锌等,并且在稀土等方面也具有竞争优势。
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3. 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交通和贸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域辽阔,交通网络的建立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提高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资源的流动性。
海洋交通是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交通,海港和沿海城市多。
特别是南部沿海城市,如上海和广州,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
海上航线的开设和发展,使中国与世界各地实现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4. 区域经济差异和政策调整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城乡差距明显。
这种差距不仅在经济水平上体现,还表现在地区人口流动、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等方面。
为了弥合区域经济差异,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发展战略。
例如,"西部大开发"政策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外资和技术创新。
同时,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地理学理论与经济地理分析
地理学理论与经济地理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地理学理论和经济地理分析对于理解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理论从空间维度出发,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关系,经济地理分析则探讨地理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两者相互交融,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地理学理论的发展源远流长。
古代的中国地理学家张衡提出了“天圆地方”一说,表明了地球的形状。
而在西方,希腊的地理学家爱拉托逊尼奥斯则开创了经纬度的观念。
地理学的研究在现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地理空间的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性。
例如,弗朗索华·维达利在19世纪提出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兴衰。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经济地理的分析则更加关注地理空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他就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资源配置和贸易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经济地理的研究逐渐深入。
其中,中心地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研究中。
该理论认为,中心地理位置及其覆盖的市场范围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特征。
例如,发展成熟的城市往往是具有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丰富以及市场需求大的地区。
除了中心地理理论,产业集聚也是经济地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产业集聚指的是同一行业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的聚集现象。
这种现象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普遍存在,如硅谷的高科技产业、华尔街的金融业等。
产业集聚的背后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资源优势、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府支持等。
通过研究产业集聚的地理模式和机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此外,地理学理论与经济地理分析也对城市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着全球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地理学理论和经济地理分析为我们解释了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例如,中心地位和聚集效应使得城市成为吸引人口和资本集聚的场所。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经济学视角下的地理资源与区域发展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地理资源与区域发展分析地理资源是指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矿产等。
地理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区域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学视角下,地理资源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作用。
首先,地理资源的多寡和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以能源资源为例,石油和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分布决定了地区的能源供给能力,进而影响到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
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可以吸引大规模的投资和产业发展,形成能源产业集群,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相反,资源贫瘠的地区则面临着资源供给不足的困境,难以吸引投资和形成产业优势。
其次,地理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即使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如果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也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资源的利用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科技水平、人力资源素质、环境承载能力等。
例如,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资源,但是如果地区在水资源利用上缺乏科技支持和管理,无法实现高效的农业灌溉或工业用水,就会影响到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
因此,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仅是提高资源采集和开发的能力,还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的能力。
进一步分析,地理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也会导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某些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金流入,进而形成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正向循环。
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优势,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吸引力。
相反,资源贫瘠的地区则面临着资源外流和人口流失的压力,无法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地理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往往会使得富裕地区越来越富,贫困地区越来越穷。
同时,地理资源的利用还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进一步制约了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过度开采地下资源、过度放牧和过度使用化肥等行为,会导致土地退化、水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资源依赖性较高的地区带来严重的环境风险。
中国地理中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
中国地理中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揭示了地理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和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区域发展差异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这种特点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包括能源、矿产、农产品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
其次,中国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包括高山、平原、沿海地区等。
这些地理环境为不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二、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由于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其区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以及开放政策的支持,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则面临着交通不便、人口少、资源匮乏等问题。
这种区域发展差异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人口流失等。
三、促进区域发展的方法为了加强中国的区域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使其具备更好的投资环境。
其次,要优化产业布局,鼓励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提升其经济实力。
同时,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减少人口的流失。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向这些地区流动。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以及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可以促进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与协调。
同时,也需要不断深化研究,进一步挖掘中国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的潜力,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
中国势必成为对手 。
( ) 自由主 义 学 派的 大 国崛 起 理 论 二 新 新 自 由 主 义 强 调 , 随 着 全 球 化 的 深
和他者之间是否建立 了集体认 同” 。因此 ,
_
经 济 成 为 国 际 关 系 中 的 主 要 议 题 。 应 该 将
和平崛起的 中国纳入 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
大国 起 崛 的 国 政治 际 经济学 述评 理论
■ 帅建林 ( 南财经 大学 出国留学预备 学院 成 都 西
◆ 中 图 分 类 号 :F 1 文献 标 识 码 :A 10
要大国间实力平衡 的分配。
内容 摘 要 :国 际政 治经 济 学理 论体 系 中 的现 实主 义 学派认 为 ,一 个新 兴 大 国的 崛起 ,必 然会 影 响甚 至 打破 现 有 的 国际 均势 格局 ,从 而 导致 国际局 势 不稳 定 甚 至 冲 突。新 自由 主义 学 派认 为 ,现 实主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思 想 体 系
( ) 实 主 义 学 派 的 大 国崛 起 理 论 一 现
以 自身需要去确定 自己的 国家利益 ,但 同 时认 为 ,国家 利益是处 于变化过 程 中的 ,
“ 益 是 通 过 社 会 相 互 作 用 而 建 构 成 的 ” 利 。
过组 建一个均 势联盟 的方式达 到此 目的。 结果 是 中 国与其 对 手进 行激 烈 的安 全竞
观 也 会 产 生 更 大 的影 响。 最 后 ,在 认 同方 面 。 建 构 主 义 学 派 认 为 “ 益 依 赖 于 认 同 ” 建 构 主 义 承 认 国家 利 。
现 实主 义 新 自由主 义 建 构 主 义
为军事能 力并主宰东北亚 。当中国不断增
浅谈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
浅谈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关于浅谈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一、引言大国崛起是一个极为常见的国际现象,自古以来各大国家都有着争当强国的野心与渴望。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开始逐步崛起,而传统强国也开始逐渐失去领导地位。
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既是对历史描述的延续,也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与研究。
本篇论文将阐述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针对五个案例进行相关分析。
二、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1. 历史演化论历史演化论是针对历史发展和演进的一种理论。
在这种理论中,大国崛起是必然的,因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大国崛起的概率。
根据历史演化论的观点,每一个社会都会经历相同的发展路径,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强国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崛起。
此外,历史演化论也强调了各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国际博弈规则的重要性。
2. 我们的世界论资本主义,并非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在历史发展的某个时期中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在资本主义体系下,经济系统和政治领域之间已经紧密连接在一起,世界一体化也随之而来。
我(我们)的世界论则认为,大国崛起更多的是拼的是经济实力,而非军事实力。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更多的是因为其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所带来的结果。
3. 战略互动论战略互动论是一种基于推演分析的理论。
在这种理论中,大国崛起不仅是单个国家内部发展趋势的结果,也是以国际关系为核心的多个国家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产生的结果。
在美国霸权逐渐衰落的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领导地位。
因此,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战略互动的因素,如国力、经济、军事、文化和技术等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4. 自我调节论自我调节论的理论观点是认为,具有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经济体系,不会因为某个国家的崛起而发生较大波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经济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金融体系也伴随着这种趋势而更加稳定。
大国治理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大国治理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大国的治理发展和空间政治经济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国的崛起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其对于国内和国际空间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因此,如何实现大国治理发展和空间政治经济学的平衡与协调,成为了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一大难题。
首先,大国治理发展的成功与否,往往受到国家权力机构的稳定性、制定的主导力量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中,国家空间治理的有效性可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
以中国为例,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领导通过大量在各个领域的重大改革,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引入外资和扶助农村的经济建设等手段,成功的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转型发展。
在治理能力方面,中国领导不断完善自己的制度和法规,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然而,在中国的城乡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和不均衡的空间经济现象。
这种空间经济差异不仅会造成社会的撕裂,还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实现大国治理发展的同时,平衡和解决空间经济问题,成为了中国领导和世界其他大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其次,在国际上,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也和空间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在国际上,大国的军事、经济和外交力量常常被用来谋求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影响力。
然而,这种利益追求往往产生了地缘政治紧张性,导致一些国际冲突和紧张局势。
例如,中美关系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南海等领土争端等都有空间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问题上,大国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需要采用对等沟通、建立信任机制和通过多边合作等方式来解决。
综上所述,大国治理发展和空间政治经济的平衡与协调,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课题。
只有各国之间通过合作和协商,共同面对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差异与问题,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稳定的局面。
未来,大国们需要以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促进国际合作和加强地缘政治稳定为理念,积极推进相关议题的讨论和实践,共同推动全球化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铭、钟辉勇,2015,《大国发展: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28期,1-19页。
大国发展: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陆铭钟辉勇*摘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地理和政治(特别是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分析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视角。
中国的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的制度安排虽然有效地激励了地方官员追求本地经济增长,但这种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地方主义却与经济集聚发展的规律相矛盾,既导致了经济效率的损失,也难以持续地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再加上当前劳动力尚未充分流动导致地区差距巨大,同时又是一个有着统一货币的大国,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在欧元区国家间已经出现的统一货币与地区间差异巨大的矛盾。
对于未来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关键在于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充分享受大国应有的国内市场规模经济效应。
关键词:大国发展,经济集聚,地方主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1、引言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国土面积接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而言,如果不引入空间(地理)因素,那就无法分析国家内部巨大的地理差异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如今中国内部,生产要素的跨地区再配置遇到了巨大的制度障碍,并由此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效率损失,这与大国内部的央地关系和地方间关系(政治)有关。
然而,到目前为止,除了区域经济学这个学科之外,通常经济学对一个国家的研究大多是将其作为一个没有内部差异的点来对待,这样,国家层面的研究和国家内部的空间分析是脱节的。
而对于区域经济学研究来说,也大多假定在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制度层面的生产要素流动障碍,从而忽视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鉴于以上现实问题与研究进展的差距,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必须将地理和政治的经济学分析结合在一起。
这种分析范式有两个基点:一是在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中的规模收益递增假设,二是在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分析下所揭示的市场分割和生产要素流动障碍。
在过去十年的研究中,这种“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构成了我们研究团队一系列研究的路径。
这篇文章将围绕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其中也会评论到一些其他作者的相关研究,但对于所引用文献的取舍肯定是挂一漏万的。
本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由于地理本身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空间又是与一个国家的规模密切相关的,因而对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不可避免要在给定国家规模的基础上进行。
基于此,本文第二节主要从理论上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承担的治理收益与成本。
该节的核心观点是,国家规模大小本身也会影响这个国家国民的成本和收益,而这个成本和收益的大小又与该国历史上逐步形成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有关;第三、四节将分析目前中国面临的两个重要矛盾:第三节讨论经济集聚与地方主义的矛盾,这是地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核心问题;第四节讨论一个目前相对来说研究较少的矛盾,即劳动力尚未充分流动与货币已经统一之间的矛盾;本文最后一节根据上述两个重要矛盾分析得出相关政策含义,并将总结相关研究对于中国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含义,同时也将指出相关研究的经济学一般价值。
2、大国治理的制度与绩效不可否认,国家大有很多好处,对此,本文作者之一曾在《空间的力量》一书中有过详细的总结(陆铭,2013)。
具体来说,在一个前现代经济,国家大有利于皇帝收税,有利于全国各地相互分担风险,有利于防止境内发生战乱。
在现代经济,国家大有利于公共品提供,包括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
同时,大国内部各地分担风险的机制仍然存在。
最新的研究发现,大国的经济波动更小(di Giovanni and Levchenko, 2012)。
在中国,当一个省面临经济冲击(比如自然灾害)时,省之间的财政转移可以减少受冲击省的消费波动,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也有助于减少内地省份的消费波动(Du, He and Rui, 2011)。
同样,小国也会有很多好处。
比如,对于小国来讲,民众之间的同质性更强,这会减少由于偏好、宗教信仰等的差异所带来的矛盾,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政策制定上,由于国家小,民众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会更直接,民众也更容易去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并使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更容易符合大众的公共利益。
这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会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最终提高一个国家的治理效率(Lassen and Serritzlew, 2011)。
在农业社会,人口是分散分布的,国家层面的规模经济还不太需要国家内部的经济集聚,此时大国的优势还相对不那么明显。
而现代经济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时,规模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比前现代时期下降,反而是更加重要了。
特别是当经济高度开放的时候,经济集聚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现代经济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可以总结为三方面:第一,通过产业政策推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借助于规模经济效应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第二,规模经济也有利于分摊固定投入,推进技术创新。
第三,规模经济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本土文化、本国需求高度相关的产业(陆铭,2013)。
在一个大国内部,其规模经济优势还需要借助于一国内部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来得以实现,在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少数都市圈,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得以获得较强的知识外溢性,有利于生产率的提升。
在现代经济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能够被少数大国(或经济体)所享有,这个好处就是能够获得作为国际媒介货币(international vehicle currency,IVC)的铸币税。
在国际经贸往来中,使用外国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交易成本与这种货币的全球使用程度成反比。
一国的货币要成为IVC,其经济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相对其他经济体保持优势。
世界上目前主要的IVC就是美元和欧元,曾经作为IVC的英镑因为英国经济的相对衰落逐渐被取代,而日本与美国GDP之比在1991年的最高峰时只有60%,因此,日元从未真正成为IVC(胡永泰,2013)。
尽管作为一个大国可以获得很多好处,但这也并不是说一个国家的规模越大越好。
随着一个国家国土面积的增加,该国人口规模和自然资源等也会增加,然而这种人口规模和民族多样性的增加却会使该国治理成本增加。
有研究认为,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商业往来的交易成本甚至堪比不同国家间贸易的交易成本(Aker et al.,2014)。
因此,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最优规模取决于国家规模增加所带来的收益与治理成本增加之间的平衡(Alesina and Spolaore, 1997; Desmet et al., 2011)。
事实上,即便在二战之后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和平时期,全球许多国家的规模也因为这种成本与收益的对比而发生了变化,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冷战结束之后苏联的解体。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大国治理的成本本质上是个信息问题。
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大国治理就变得简单了,完全的中央计划经济就可以很好地治理一个国家。
而现实世界是,信息永远是不完全的,在这样的现实世界里,大国治理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成本。
第一,政府科层制下的代理成本,换句话说,地方政府没有激励追求全社会的公共利益,甚至中央政府的具体官员也并不必然追求全社会的公共利益。
第二,一个地方的行为可能对另一个地方带来正的或负的外部性,正外部性如教育,A地的教育投资却可能给B地带来收益,负外部性如排污,上游的排污成本却由下游承担。
这时,中央对于地方的协调和监管则遭遇信息问题,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将遭受损失。
第三,公共品供给的困难。
对大国而言,由于国家内部地理和民族之间的异质性也会越大,这带来的公共品需求的异质性也会增加,这使得公共品供给的难度增加。
对当下中国而言,如果再考虑到地方官员晋升激励下公共品供给的激励不足,这让公共品的供给严重落后于需求。
大国治理的难题可以在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加以解决。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大帝国往往最终走向解体,通常都是因为没能解决好技术和制度的问题,使得大国的统一难以维持。
相比之下,中国自秦始皇开始就在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为国家长期维持一个统一的大国打下了基础。
其中,从技术的层面来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度量衡,修建了由都城到全国各地的驰道,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也降低了国内各地间的交易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秦始皇对于大国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制度被概括为政治集权加经济分权(王永钦等,2007;陆铭等,2008;Xu, 2011; Lu et al., 2013),这种制度的基本框架实际上早在秦始皇时期所开始的“郡县制”就奠定了,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中国的体制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提高国家治理效率方面确实起到了重大的成效。
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有着有效的人事控制权,通过“行政分包制”将具体的目标下达给下级政府,并且加以实际的考核指标,从而使得地方政府的行为与中央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中国将中央目标进行行政上的“纵向分包”,再引入地区之间的“横向竞争”,这样的体制最为成功的经验就是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周黎安,2008;2013)。
而当中央政府发现地区之间经济规模差距有所扩大时,中央政府会试图通过偏向内陆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来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陆铭、向宽虎,2014)。
当发达地区政府发现中央希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时,对此的策略是主动调低本地的经济增长目标,特别是那些省委书记是中央委员的省份会更大幅度地压低经济增长目标(徐现祥、梁剑雄,2014)。
虽然中央对于地方的监管是有成本的,但中央可以将具备某些特征的官员提拔到领导的岗位上,以使得地方官员能够更好地追求中央的目标。
例如,越来越多的文科背景的官员被提拔为省委书记,这样的书记会增加所在省的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以使得地方政府偏向经济发展的政策可以得到一定的纠正(Lu, Xia and Xiao, 2014)。
尽管当前的制度安排使得中国经济维持了长达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制度并非完美,并且其负面影响越来越凸显。
中国目前体制最大的问题是,它难以有效地解决长期激励问题,从而使得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王永钦等,2007;陆铭等,2008;周黎安,2008;Lu et al., 2013)。
[①]改革开放以后,中央为了加强对于地方官员的控制,还实施了两条重要的制度,一是任期制,二是异地交流制。
尽管任期制和异地交流制总体上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张军、高远,2007),并且异地交流也有助于降低官员流入地的腐败程度(陈刚与李树,2012),但这也使得地方官员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仅考虑在自己任期之内的经济绩效,使得经济处于一个动态无效率的状态。
比如,地方官员需要面对多重发展目标,在任期制之下,短期目标(如当期经济增长)被鼓励,而长期的发展则容易被目前的官员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