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1详细版.ppt

合集下载

等高线PPT教学课件_1

等高线PPT教学课件_1

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 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B Q
100
A
400
100
P
200 300
读等高线地形 图,思考P点 的海拔是多少 ?为什么?
Q点的海拔呢?
300
200
100
0
B
通视问题
图中甲地可否看见C地?

0
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
过H处车辆的是

凹坡(等高线高密低疏)可见,凸坡(等高 线高疏低密)不可见
①②③④⑤五处地形分别是什么?图中③在④ 的什么方向? 东南 ②处陡崖的顶部、底部海拔是多少?相对高度是
多少? 10≤H<30

图中③④间实际水平距离(图上4cm)大约是多少? 图中建水库大坝建在何处?理由是什么?

0
AC与BC两条输水线路哪一条更合适? 甲乙两地修一条公路,实线和虚线哪一条更合适?
• 认识到地面不是平的的例证还有哪些? • 认识到地球是圆的的例证有哪些? • 通过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你感悟出了
什么?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开心一笑
• 倒挂着 弟弟问:“哥哥,地球是球形,在我们站的地 球另一面的人是怎样站的?” 哥哥说:“当然是脚踏地,头朝天的倒挂着。” 弟弟说:“他们怎样走路呢?” 哥哥说:“他们走路脚一定不能离开地面,否 则就会掉下去。” 弟弟说:“幸亏我们是在地球上面。”
随歌谣学地理
• 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 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 • 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首次看到地球全貌的宇航员是

等高线PPT

等高线PPT

五、等高线的特性
(1)等高性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 同。 (2)闭合性 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如不 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相邻的图幅内闭合。所以, 在描绘等高线时,凡在本图幅内不闭合的等高线, 应绘到内图廓,不能在图幅内中断。 (3)非交性 除在悬崖、陡崖处外,不同高 程的等高线不能相交。 (4)正交性 山脊、山谷的等高线与山脊线、 山谷线正交。
返回
3.地图的阅读 . (1)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2)等高线地形图基本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基本判读
两种高程(海拔、相对高度)的判读 坡度陡缓的判读 判读局部地形 地形剖面图
2、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判断: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判断:
(1)陡崖顶部的海拔范围可能是 C ) )陡崖顶部的海拔范围可能是( B、 ( 45m,55m ) 、 , A、(40m,50m ) 、 , C、( 50m,60m ) 、 , D、 ( 50m,55m ) 、 , (2)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BC ) )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 B、21m C、36m D、43m 、 A、18m 、 海拔的比较, (3)PQ海拔的比较,正确的是 A ) ) 海拔的比较 正确的是( A、P一定比 低 、 一定比 一定比Q低 C、P可能比 低5m 可能比Q低 、 可能比 B、P一定比 高 、 一定比 一定比Q高 D、P不可能比 低20m 不可能比Q低 、 不可能比
一、等高线的概念
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相邻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称为等高线。
如雨后地面上静止的积水, 积水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 等高线。 将这些等高线沿铅垂方向 投影到水平面H上,并用规定 的比例尺缩绘在图纸上,这 就将小山用等高线表示在地 形图上了。
二、等高距和等高线平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山脊
A 300
C鞍部
M
X
100 200 300 400
C
N
400
300 200 100
Y
图2
D陡坡、E缓坡
1000
.,
300
200



B 100
D
E
河流
500
30
F峡谷
G陡崖
400 300
300 400
F


G
.,
400 300 200 100
31
常见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应用
• 高度计算(海拔、相对高度) • 利用比例尺,计算长度 • 两地温差的计算 • 坡度大小判读 • 判读河流流向 • 等高线综合判读
.,
23
通过地面不同的颜色来判断地面的高低。
一般规律是: 绿色表示平原; 蓝色表示海洋; 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 褐色表示高山; 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
24
等高线形状与五大基本地形的关系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等高线 中间疏 密 特征 四周密 集
稀 中间疏 稀疏 疏 四周密 平直
较 高度 高
小明和班上的同学去爬山春游。请你帮他 们分析一下,应该从哪一条线路上山最 好?为什么?
B A
因为等高线比较稀疏,地势较平坦
.,
1
知识结构
基 础 知 识
等 高 线
绝对高度
高度 相对高度 等高距:相邻等高线间的相对高度(垂直距离),一幅 图中一般是相等的
概念及绘制原理
形状:一般为闭合曲线,一般不会相交(陡崖除外)
疏密:与坡度和地形区有关 疏:坡缓或平原 密:坡陡或山地
坡向:与等高线垂直,由高到低 坡度:…(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坡 示坡线:…(又叫降坡线) 类型 凹坡:先陡后缓
凸坡:先缓后陡 基本地貌单元类型:见下页表格
综合判读和运用
.,
2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 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100 200 300
山地
100 200
300
盆地
山谷
.,
山脊
12
.,
13
技巧放送:请把你手握成拳头,将它看 成是一个地形区。右边是该地形区的平 面图,左边是它的等高线图,用你的拳 头对照着比比看,你会发现什么?
.,
14
山体的不同部位
鞍部
山顶


缓 坡
.,
15
等高线地形图上对应的地形名称
等陡高线 密坡集
等高距:50米
陡崖E
A
山顶

鞍GF部谷 B高
250米
山脊 C
等缓高线 稀坡疏

150米
50米
.,
16
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的判读
山脊 山谷
陡崖
.,
17
五种地形的识别
高原: 较大范围的、较平坦的、海拔在 1000米以上的地形区
.,
18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崎岖不平、呈 条带状分布的地形区
.,
19

1000米
1500米

某点到海 平面的垂 直距离叫 绝对高度, 即海拔
500米
海平面

.,
3
等高线的定义
等高线—— 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100
100
100
200 100
100 200
100
200
200 100
100
.,
4
高度测量——全站仪
.,
5
等高线绘制地图的原理
山 坡陡的 地方
坡缓的 地方
高, 超过
较低,一 般(相对 高度)不
200 米-
低,0 米-200
500米 高于500 500 米


起伏不 坡度较 地表起 大,边 陡,沟 伏程度 缘陡峭 谷较深
坡度 平和
四周高 平坦 中间低 广阔
.,Leabharlann 25等高线地形图上对应的地形名称
等陡高线 密坡集
等高距:50米
陡崖E
A
山顶

鞍GF部谷 B高
坡度的定义
注意:“等高线越密,则地形坡度
越大”,这只能用于判断同一幅等高线 图
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h
∠1 ∠2 ∠3
D3 D1 D2
tg∠
=
h D
.,
35
丘陵: 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崎岖不平的地形区
.,
20
盆地: 中间低、但较平坦、四周相对较 高、但相对崎岖的地形区
.,
21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相对较平坦的地形
.,
22
实战演练
判断图中地形类型的名称:
1
2
4
5
3
1.高原 2.山地 3.丘陵 4.盆地 5.
平原
零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相对., 高度:≥200米,<400米27
思考?
A
B
河流 400 100
计算:桥梁离地面的最大高度
方法:H=(3 + 1)×100米
.,
28
2、地形名称判断
山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
陡坡、盆地、峡谷等。
A山地
A 300
200 100
B盆地
B
注意:示坡线
.,
29
A山谷

100
200


.,
32
120°
22°C 24°C 26°C 甲
121°
乙 20°C 22°C
30°
24°C
29°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B )
A、667米——1000米之间 B、1000米——1667米之间 C、1000米——2000米之间 D、1334——2000米之间
.,
33
观察等高线的稀密与., 坡度大小的关系34
250米
山脊 C
等缓高线 稀坡疏

150米
崖顶高: 200-250米
150-250米 崖底高: 0-50米
50米
.,
26
陡崖高度的计算
陡崖的判断:该图中崖顶高度、崖底高度和相对高度各是多少?
≥500米,<600米
>200米,≤300米
相对高度与等高距之间的关系: (n-1) ×等高距≤h<(n+1)×等高距
等高线 密集 。 等高线 稀疏 。
.,
6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
山顶—— 密闭等高线的最内层
.,
7
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突出 的地点的连线
.,
8
山谷——
等高线表现为向高 处凸出
.,
9
鞍部——
两山顶之间 等高线不相连的地方
.,
10
陡崖——
等高线相当密集 或重叠的地方
.,
11
二、基本地形的判读
1、山地:等高线海拔由四周向中心增大,中心的三角形代表山顶 2、盆地:等高线海拔由四周向中心减小 3、山脊:等高线由海拔较高向海拔较低处凸 4、山谷:等高线由海拔较低向海拔较高处凸 5、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