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_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_李文华
我国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价值
我国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价值
我国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文化等方面留下的具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村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加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还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文化建设。
首先,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价值。这些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农具、农村建筑、农民文化等,是我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被遗忘和消失,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其次,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文化遗产中包含了许多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经验,这些技术和经验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文化建设。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丰富我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助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建设和文明进步。
综上所述,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通过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
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改革
第40卷第5期2023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改革:
矛盾表征㊁肇因分析与策略选择
伽红凯 卢 勇
[摘 要] 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改革是实现遗产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遗产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㊂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历经多年快速发展,在迈向更高台阶的过程中,其供给侧面临三大深层矛盾,即遗产地域分布与类型结构失衡㊁遗产管理低效以及遗产低质量发展㊂问题之下,破局之要在于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为指导,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调整㊂为此,本文在深入剖析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矛盾产生的内在肇因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改革的三大实践策略㊂一是 调结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结构优化合理;二是 增效率”,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效率;三是 提质量”,全面提升农业文化遗产质量㊂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农业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路径依赖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20&ZD167)㊂
[作者简介] 伽红凯,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卢 勇,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㊂
①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对做好 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作出批示.经济日报,12月26日㊂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㊂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党中央纵深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任务㊂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调整了过去以农业供给数量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发展思路,首次提出 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①㊂农产品供给数量㊁结构与品质的改革成为新阶段农业晋档升级的关键㊂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纵深推进,其改革目标与要求进一步拓展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保障粮食总体安全的前提下,以 增加农民收入㊁保障有效供给”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㊂再者,自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以来, 巩固㊁增强㊁提升㊁畅通”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三农”领域的主要矛盾,做出的全局性㊁长远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以 调结构㊁增效率㊁提质量”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对保障农业有效供给㊁优化农业供给结构㊁提高农业供给效率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㊂
敢于创业带民富 堪当重任奏凯歌——湾里区招贤镇招贤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华
· 50
敢于创业带民富 堪当重任奏凯歌
——湾里区招贤镇招贤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华
文|邓全生(南昌市委组织部)何玮(湾里区委组织部)易团飞(本刊记者)
李文华,一个湾里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作为中共南昌市湾里区招贤镇招贤村的党支部书记,始终以坚守党性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以能吃苦、肯钻研作为前进的第一动力,以团结带领职工群众致富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
在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当地龙头企业管理者的10余年里,李文华始终保持着发展“时不待我”,遇事“立即就办”的务实作风,从园林管理到材料运输,从市场分析到员工培训,提到李文华,与他共事过的同事都能如数家珍地讲述着他在各条战线上的成长轨迹和工作历程。在他的组织管理下,招贤村以“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在产业上求特做强,在转型中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回报社
会,走出了一条具有招贤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勤学习 抓机遇创业致富树榜样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李文华也不例外。高中毕业后,李文华没有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出外务工,而是怀揣着发展家乡、回报家乡的火热情怀毅然留在本地,进入到湾里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学习。工作期间,李文华勤学耐劳,踏实苦干,很快学会并掌握了过硬的畜牧技术和苗木种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种养经验,也为他未来的发展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十年代初,李文华抓住时代的机遇,向信用社
51 ·
贷款承包了村里的130亩荒山,在湾里兴起了果业开发之路。他利用自己扎实的种养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很快将果树培育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产生了可观的效益,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1995年春,李文华又依托招贤村紧靠城区、山地多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紧扣美化城市的市场需要,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及肉猪养殖,形成了立体种养的产业模式。在他的倡导下,2004年主推花卉苗木产业的江西淦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并很快在南昌及省内外打开市场,成为江西省园林行业屈指可数的知名企业之一。“淦鑫实业”紧紧依托当地资源,不断拓展市场,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当地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带动效益,产生了轰动性的社会反响,让村民看到了平凡人也能创业致富的新希望。选准路 求特色帮扶带富谋出路
浅谈中国畜牧兽医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和展望
佘玥
浅
摘要: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畜牧兽医类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首先搞清楚其分类、特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工作。
关键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畜牧兽医;分类;展望
畜牧兽医类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以及较高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1,2]根据目前的研究基础,可将畜牧兽医类农业文化遗产划分为8类,即遗址类、物种类、技术类、工具类、文献类、特产类、景观类和聚落类。[1,3,4]本文将其加以概括,以期能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畜牧兽医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一)遗址类
主要指遗址本身以及遗址中挖掘出的家畜遗存。动物遗骸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畜牧类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渔猎遗址和游牧遗址。目前发现的渔猎遗址主要有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内蒙古复合沟遗址、内蒙古二道井子聚落遗址、辽宁新乐遗址、辽宁小珠山遗址、辽宁牛河梁遗址、辽宁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吉林万发拨子遗址、黑龙江昂昂溪遗址、黑龙江新开流遗址、福建齐和洞遗址。游牧遗址主要有四川刘家寨遗址、西藏卡若遗址、西藏小恩达遗址、西藏曲贡遗址、西藏昌果沟遗址、青海宗日遗址、新疆东黑沟遗址、新疆孔雀河遗址、新疆罗布泊小河遗址、新疆海洋古墓群、新疆尼雅遗址。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进展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进展-农学论文
‘slash and mulch’versus‘slash and bum’management in anagrisilvicultural system in southern Cameroon[J].Field CropsResearch,2002,78(2):185-195.
[6] Jeffrey B. Yemeni agriculture: Historical overview, policy lessonsand prospects[J].Research in Middle East Economics,2003(5):257-288.
[7] Carlos M C. The Access Regim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FAO International Treaty on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Agriculture in the Andean Group Countries[J].The Journal of worldIntellectual Property,2003,6(6):795.
[8] Rachel G, Teddy B. Misunderstanding the Notion of Conservationin the Philippine Rice T erraces-Cultural Landscapes[J].International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6,187(58):59-67.
“知山知水 树木树人”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
知山知水生态家园―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
时刻践行着“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崇尚自然、追求真理,担负起不可或忘的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北京林业大学校训
作为中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1953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文华的研究领域可谓是“知山知水”,在学术理想上追求“生态家园”。而作为北林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华又和所有北林人一样,时刻践行着“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崇尚自然、追求真理,担负起不可或忘的使命―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少年李文华:自强自立踏实铺路
1932年,山东广饶。李文华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生在旧社会,长在旧社会。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之艰辛可想而知。6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广饶农村,上小学时全家搬到了天津居住。沉默的父亲和辛勤的母亲,在那个动
乱时代支撑起这个家。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仍义无反顾地供他顺利读完高中。父母身上那种浓浓的山东农民的忠厚、朴实、勤奋的作风,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他的灵魂,对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文华,从小就学会自强自立,刻苦努力。李文华小学就读于天津师范附小,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初中转学到工商学院附属中学,当时由于父亲失业,家里已无法负担他在工商附中这么一个私立中学的学费,当时他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考取市立中学。李文华毅然通过暑期破釜沉舟地学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市立三中(现天津市一中),在老师的指点与教诲下,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边叔扬老师的数学课特别感兴趣,当时数学成绩常常拿满分,这为他以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与农业相关的历史、传统知识、技艺、习俗等,具有独特的历史、
文化和社会价值。乡村振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而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融入乡村
振兴具有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机遇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
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提升乡村发展的文化内涵。农业文化遗产代表着乡村的历史根源和
文化传承,其融入乡村振兴将有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和吸引力。通过展示农耕文化、传统节日等,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的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能够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文化技艺和知识,如农耕、畜牧、渔业等,对于乡村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融入乡村振兴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能
够为乡村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基础,例如发展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促进乡村产业的升
级和转型。
农业文化遗产能够传承农耕文化和农民精神。农业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不能只是一
种文化外在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能够传承农耕文化和农儿精神。农耕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生,农民精神强调的是艰苦奋斗和乐观向上。乡村振兴需要这种传统文化的精
神支撑,以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活力。
一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保护与挖掘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振兴的基础,
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划定保护范围,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要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推广,整理和编纂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文献,开展
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
三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农业文化遗产的融入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认
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据媒体日前报道,我国的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2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民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正是其中的光辉典范。既不同于文化遗产对文化的倾情关注,亦不同于自然遗产对自然的特别强调,作为一种命名相对较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多指人们根据各地自然生态条件而创造和发展出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和景观。它们是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所处环境动态适应的真实写照,不仅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学智慧,浸透着“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哲学思想,而且嵌套产生了一系列特定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多重价值,并持续产生着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①
从北方的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到南方的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从东部的黑龙江抚远赫哲族鱼文化系统到西部的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目前,我国已认定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这些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遗产以“活的方式”讲述着鲜活的生态保护和发展故事,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它们与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一起,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壮丽的文明景观,共同守护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
建设“河南黄河中药农业博物馆”的设想探讨
张志明
一、项目概述
中医药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是中国最具知识产权优势的产业,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武器。河南地处中国中部,东西交融,南北交会,中药资源极其丰富。河南黄河两岸,西部伏牛山、西北部太行山以及南部的大别山和桐柏山山地丘陵区,相对缺乏粮食生产的灌溉条件,却具备中药材生产的小流域气候和理想的地理条件。另外,河南中药农业还具有不与粮食争地的特性,在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山区、林区和河流故道,采用规范化方式生产“真实、优质、可控、稳定”的中药材,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和发展潮流。种植品种大多是适合当地特殊气候地理环境要求的,或耐干旱或吃杂草,多具有道地中药属性,经济附加值较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量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广大农民,从中药农业种植入手,瞄准市场需求,嫁接完善全产业链,把中药作为原材料,开展深加工、精加工,中药养生产品作为农民脱贫和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在当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时,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讲好黄河故事之际,建立河南黄河中药农业博物馆具有传承和发展的时代意义。
河南黄河中药农业博物馆(简称“研学游基地”)规划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分为5个功能展区:河南道地中药材种植苑、药食同源中药养生厅、黄河中药农业展示长廊、豫膳堂、中医药养生体验互动馆(不含行政后勤保障)。
项目将以河南中药农业历史发展为主线,以药食同源中药养生文化为题材,以线上线下参与互动为重点,依托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建成中药种植研究、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基地。通过项目建设,将河南中医药文化渗透到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开展“研学游”活动,推动中医药养生在人民中的认知度,促使公众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能从中医药中获益,提高公众维护健康的能力,助力河南中医药产业链完善和升级,打造河南中药养生品牌,带动河南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为今后举办“国学国医国药论坛”和“世界中医药养生博览会”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但方;王堃翯;但欢;王刚
【期刊名称】《世界农业》
【年(卷),期】2022()5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数据库,利用分析软件CiteSpace,梳理了2006年以来中国核心期刊报道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主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副中心的相互合作模式;研究作者是以闵庆文为主展开的合作网络,合作强度较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地研究、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和产业化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机制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研究;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探索阶段(2006-2008年)、应用阶段(2009—2017年)、扩展阶段(2018年至今)。据此,本文就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发展提出统一学术名称、丰富研究案例、创新产业模式三点建议。研究结果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决策管理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11页(P108-118)
【作者】但方;王堃翯;但欢;王刚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雷丁大学;重庆三峡学院;四川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2.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化分析
3.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r——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4.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研究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知识、技术和传统,对于研究农业发展历程、传承农耕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亦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首先,要强调的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农作物、畜禽、渔业资源以及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传统技艺、仪式等,这些传统文化形态承载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对于后人了解农业历史、传承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必须重视保护传统农作物品种、畜禽种群的多样性,保护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工具和技艺,保护传统的农耕节庆和宗教仪式等,以确保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不被遗忘。
其次,在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上,重要的一环是加强科学研究和调查。只有深
入了解和认识农业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和传承现状,为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遗产资源面临的问题,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
此外,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传承是为了让后人了
解和继承农业文化遗产,而利用是为了实现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传承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举办农耕文化节庆、编纂农耕文化史料等途径来实现,以激发人们对农业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而利用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农耕文化旅游、打造乡村文化产品、传承农耕技艺等方式来实现,促进遗产资源的价值实现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水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水生态保护与可持续
发展研究进展
摘要:现代农业的多重问题敦促人们探究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农业。作为中国
传统农业的重要代表,农业文化遗产中对水生态的保护(AHSAEC)正面临威胁。
在本研究中,对AHSAECs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研究。AHSAECs的关键生态智慧是
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将水产养殖与畜禽养殖、种植相结合,有利于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今,保护生态智慧、实现
系统的生产性保护和传承发展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业生态制度;生态智慧;水生态系统保护;
1对农业文化遗产水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讨论
传统农业系统的生态智慧自2002年粮农组织发起的GIAHS方案以来一直受
到关注和强调,该方案是在现代石油农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背景下提出的。当GIAHS概念提出后,很多国家和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都响应并参与了该项目。2014年,GIAHS项目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正常预算,GIAHS的指定和保护成
为一项常规工作。这一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设项目中的GIAHS高级培训开始在
中国举办,帮助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保护传统生态农业。截至目前,GIAHS培训
项目已举办6次,接受培训的国家超过5个。截至2019年11月11日,共有57
个GIAHS分布在21个国家,遍布世界五大洲。可分为农作物种植(包括旱作农
业和稻田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林业等复合系统[1]。目前,为保护
传统农业体系和生态智慧,还开展了GIAHS保护和监测工作。欧洲和东亚也建立
了区域性的GIAHS联盟,以促进传统农业智慧保护[2,3,4]。综上所述,传统农业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_途径与近期主要任务_省略_稻鱼共生系统试点项目启动暨学术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_途径与近期主要任务_省略_稻鱼共生
系统试点项目启动暨学术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途径与
近期主要任务
———“中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试点项目启动
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闵庆文张丹孙业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100101)
一、会议概况
2009年2月12~13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农业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浙江省青田县人民政府承办,联合国大学协办的“FAO/GEF-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 HS)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中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试点项目启动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周成虎研究员主持,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蒙古、朝鲜代表处代表Victoria Sekitoleke女士,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洪绂曾研究员,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姚向君副司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冯仁国副局长,浙江省青田县钟秋毫副县长等分别代表各方致词。联合国粮农组织水土资源处处长、GIA HS项目总协调人Parviz K oohaf kan先生,GIA HS项目办MaryJ ane DelaCruz博士,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华院士,中国草学会名誉会长任继周院士,联合国大学梁洛辉先生,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农业博物馆、华南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应邀作学术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和平、第三世界网络、福特基金会等单位和组织的从事农业文化遗产、生态农业、农业历史、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地旅游等领域的专家及有关媒体记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文化村落等重要的资源。然而,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利用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机制、缺乏专业人才、开发利用重在表面等等。本文将围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融入乡村振兴的机遇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及特点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科技、生态等多重价值的遗产。它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和成果,也反映着中国传统农业的漫长历程和农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具体表现为:
1、历史性。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时空上具有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代特色。
2、区域性。农业文化遗产的出现和发展与地域、环境、资源等条件有密切关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3、独特性。农业文化遗产在各种文化遗产中比较突出,有其独特的技术特性、工艺技能、民族传统、思想观念以及生态环境等。
4、多元性。农业文化遗产携带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景观等多重元素。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农业文化遗产融入其中,不仅有利于保护、挖掘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历史价值,加之农村风光秀美、民俗民风淳朴,既可供游客游览、体验,又可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2、激发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开发具有农民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民间故事、传统习俗等,打造一个有机融合、多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在兰州召开
第二届 中国生态文明腊子 口 论坛开幕
伦理与生态文明 、 绿色长征与生态建设等专题展开 了热烈的讨 论。论坛期间 , 应甘肃省甘南藏族 自 治州政府和甘肃省水利厅 的邀请 , 与会有关专家还 就 甘南藏族 自 治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白龙江水利风景区规划等项 目 报告进行了咨询与评审。 本次论坛是在党的十七大提 出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启动 了建设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 , 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背景下召开的。本次论坛从理 论上和实践上深入探讨 了当前生态文 明建设的热点 问题 , 顺应 了时代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发展生态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重要举措 。这次 论坛的召开对推进我国多民族文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 江河源区生态安全屏 障建设 , 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 论坛 开幕之时 ,甘南藏族 自治州舟曲县发生了特大泥石流灾害 ,中国生态学学会以全体会员的名义 ,向甘南舟曲灾 区捐款l万元 ,用于灾 区的抢 0 险救灾 以及灾后 的恢复重建工作 。这次灾害的发生也进一步警示我们 ,良好 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是推动整个社会走 上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的重要支撑。
(中国 生 态 学 会 )
… … … … … … 一 一
电子学会 编制 完成 国家标准 《 公共 林 学会 召开B C 珍稀 G l 濒危 植 物保 护 经验 交 流会 广播 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分析
农村·农业·农民2021.12A 63
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分析
张 艺
文化Wenhua
理论
摘 要:在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下,我国积极注重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从活态传承农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乡村建设任务进行有效完成,大大提升了乡村整体的发展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不同乡村的实际情况,更加精准地把握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将乡村文化振兴与国际市场结合,这样可以更加科学地把握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目标。所以,注重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以改革创新办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农业文化;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具体策略
一、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对乡村建设等相关工作进行把握时,要积极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更好地把土地利用与农业景观相结合,使整体的经济发展与当前乡村地区的文化发展需求保持同一节奏。农业文化遗产在认定和传承的过程中,积极展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对于我国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协同进化,可以更好地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其次,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挥,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既展现最佳的乡风文明状态,又打造生态宜居的小村镇。产业更加兴旺,也可以凸显农业遗产以及农耕文化的多项价值。最后,从宏观政策落实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凸显生态价值,也能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出发,使农户维持生计,拓展农业的相关服务。所以,从总体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存在重要联系,要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容,结合具体标准,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认定,从而通过乡村建设策略的制定,更好地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形势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6月 第20卷 第6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n. 2012, 20(6): 663 667
* 国家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20)资助
李文华(1932—),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E-mail: liwh@
DOI: 10.3724/SP.J.1011.2012.0066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李文华 刘某承 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农业发展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环境、提供多种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以及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 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 传承了高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 同时也保存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最后本文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角度对生态农业多功能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文化遗产 多功能农业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6-0663-05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new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eco-agriculture
LI Wen-Hua, LIU Mou-Cheng, MIN Qing-We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Due to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significant agricultur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ttained at the expense certain eco-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some traditional farming methods are uniquely advantageous in th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uman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agro-technologies, bio-resources and unique agro-landscapes.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China’s eco-agricultur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current eco-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t entirely satisfactory mainly due to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1) lack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accountability on agro-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s; and 2)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s driven by lack of market-oriented guidance, scale management, specialized production and brand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autarkic peasant economy.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nt societies was not only new but also led to numerous new problems.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widened new visions and provided new resolutions to emerging issues.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it was necessary to look for new understanding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ecology and culture.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Received Feb. 25, 2012; accepted Mar. 29, 2012)
中国农业发展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传统经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模式提供了基础, 丰富的传统经验中蕴涵着值得今天借鉴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1]。随着当前建立在以
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弊端, 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2]。而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