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概要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概要
三、十大全球生态危机
空气污染
酸雨蔓延
被称为“空中恶魔”的酸雨目前已成为一种 范围广泛、跨越国界的大气污染现象。
酸雨不仅在非洲肆虐,羞辱司芬克司,还在美 洲兴风作浪,使美国的自由之神像和其他文物 蒙上黑斑。为了修复被酸雨破坏的文物,美国 每年大约要花去50亿美元。现在酸雨正转向 肆虐美国人口稠密地区和自然保护区,把美 国人搞得惶煌不可终日,哀叹道:“整个西部 宝贵的水资源、林业资源、11个国家森林公 园和数百万亩的自然正处在酸雨的淫威之下。 酸雨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的工业污染 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氧化物是酸雨 之源。这些酸性氧化物和云中的水作用,就 演变为酸雨降落地面,“撒下人间都是怨”。 酸性氧化物则是在煤和石油燃烧、金属冶炼 中形成的。由于大气流动没有国界,此地污染 空气物质排放可能使彼地的无辜者受害。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一定量的污水、废水、各种废弃物 等污染物质进入水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和纳污 能力,从而导致水体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 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 的生态系统和水体的功能,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 值的现象。 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向水体排放未 经过妥善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施用 的化肥、农药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雨水冲刷, 随地面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扩散的有毒物质通 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而进入水体等。其中第一 项是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生态农业调研报告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田生产力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构建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农田可持续利用。
为了深入了解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我们进行了调研,并就此撰写本报告。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态农业在保护农田生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法为了全面了解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
首先,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报告、研究论文等。
其次,我们组织了对农业专家、农民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访谈,听取他们对生态农业的看法和意见。
最后,我们还深入到农田实地考察,亲自观察和了解生态农业的实际运作情况。
三、生态农业的特点和优势生态农业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和优势:1. 整体性:生态农业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2. 循环性:生态农业通过农产品与农残、农业废弃物之间的资源循环,减少农资的使用量,实现了农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融合性: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生态文化、休闲度假等产业结合,形成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4. 可持续性: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生态农业具有许多优势和特点,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1. 技术不成熟:目前,生态农业的一些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提升技术水平。
2. 缺乏人才支持:生态农业需要具备相关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但当前相关人才缺乏,需要加强培养和引进。
3. 市场需求不明确:生态农业的市场需求还不够明确,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相应的市场发展策略。
4. 经营模式创新不足: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还比较传统,需要不断创新,探索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营方式。
三农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方案
三农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方案第1章三农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3)1.1 农业生产现状 (3)1.2 农村经济现状 (3)1.3 农民收入与生活质量现状 (3)1.4 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3)第2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4)2.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与策略 (4)2.2.1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4)2.2.2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2.2.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2.3 农业产业价值链提升 (4)2.3.1 延伸农业产业链 (4)2.3.2 提升农产品品质 (4)2.3.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2.4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5)2.4.1 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 (5)2.4.2 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5)2.4.3 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5)第3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5)3.1 农村土地制度现状与问题 (5)3.2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 (5)3.3 农村土地征收与补偿机制 (5)3.4 农村土地市场建设 (5)第4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6)4.1 农业科技创新现状与需求 (6)4.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 (6)4.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6)4.4 农业科技国际合作 (7)第5章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7)5.1 农村金融现状与问题 (7)5.2 农村金融政策与制度创新 (7)5.3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7)5.4 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 (7)第6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 (8)6.1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与需求 (8)6.2 农村交通与物流体系建设 (8)6.3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8)6.4 农村能源与环境改善 (8)第7章农村教育、卫生与文化事业 (8)7.1 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9)7.1.1 现状分析 (9)7.1.2 对策建议 (9)7.2 农村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9)7.2.1 现状分析 (9)7.2.2 对策建议 (9)7.3 农村文化事业繁荣 (9)7.3.1 现状分析 (9)7.3.2 对策建议 (9)7.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9)7.4.1 现状分析 (10)7.4.2 对策建议 (10)第8章农村扶贫与社会保障 (10)8.1 农村扶贫现状与问题 (10)8.2 农村扶贫政策与措施 (10)8.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0)8.4 农村特殊群体关爱与扶持 (10)第9章农村基层治理与组织建设 (11)9.1 农村基层治理现状与挑战 (11)9.1.1 现状分析 (11)9.1.2 挑战与问题 (11)9.2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改革 (11)9.2.1 组织建设 (11)9.2.2 改革举措 (11)9.3 农村法治建设与法律服务 (12)9.3.1 法治建设 (12)9.3.2 法律服务 (12)9.4 农村社会治安与和谐稳定 (12)9.4.1 社会治安 (12)9.4.2 和谐稳定 (12)第10章三农经济发展展望与政策建议 (12)10.1 三农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2)10.1.1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12)10.1.2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13)10.1.3 农村人口结构变化 (13)10.2 三农政策创新与调整 (13)10.2.1 农业支持政策创新 (13)10.2.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3)10.2.3 农村金融创新 (13)10.3 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 (13)10.3.1 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13)10.3.2 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 (13)10.3.3 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 (13)10.4 三农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 (13)10.4.1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13)10.4.2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3)10.4.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4)10.4.4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4)10.4.5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 (14)10.4.6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4)第1章三农经济发展现状概述1.1 农业生产现状我国农业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读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如何转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读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如何转
佚名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
【年(卷),期】2015(0)10
【摘要】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常说,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但这个巨大成就的背后,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韩长赋表示,一方面,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
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2页(P5-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谈农业绿色发展
2.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3.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4.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5.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生态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马弘玲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农业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结构合理性、良性循环功能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文章分析了生态农业的现状,并针对不足,提出了发展对策。
【总页数】1页(P111-111)
【作者】马弘玲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工作站青海大通810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洛阳市生态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J], 唐琳;赵辉
2.南昌生态休闲农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J], 甘江英
3.论我国生态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J], 孙喜
4.德州市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J], 郑建峰
5.象州县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J], 余崇强;梁玲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农感悟总结报告范文(3篇)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有幸参与了为期一个月的三农调研活动。
这段时间里,我深入农村,与农民兄弟们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对“三农”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调研的感悟总结。
一、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农民兄弟们的生活并不容易。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却依然面临着收入不稳定、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
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因素使得农民的收入波动较大,生活风险较高。
二、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农业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农村改革的成果与启示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改革举措,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这些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1. 坚持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四、个人感悟与展望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将努力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其次,我将关注农村改革动态,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理,为农村发展建言献策。
最后,我将发挥自身优势,带动更多青年关注农村、热爱农村,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总之,这次调研让我对“三农”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一、前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
总结词
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对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 发展造成影响。
详细描述
过度开发、城市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 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其减少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脆弱化,增加病虫害发生的 几率,降低农业生产效益。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 农业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与交流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 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亟需加强保护和修 复。
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与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生态环境 保护方面的成功实践。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
加强与国际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广生态友好型 农业模式。
国际交流平台与渠道
国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论坛
01
参与国际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论坛,与各国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研
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日益显著,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诸多挑战。
详细描述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洪涝、干旱、高温等,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气候变化还 可能引起物种分布改变、病虫害爆发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需要采 取适应性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等。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概要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作者】李艳芳【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项新内容。
构成生态安全的内在要素包括:充足的资源和能源、稳定与发达的生物种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和食品。
当前,我国生态安全的状况极度不佳,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为了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和良好的支撑环境,国家必须针对生态安全恶化的原因进行强有力的法律规制。
【摘要题】法学与实践【关键词】全球化/生态安全/法律保障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安全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生态安全的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引人注意。
当然,生态安全并不完全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前半期,生态安全的问题就在全球各地频繁出现。
但是,将生态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却是近几年的事情。
长期以来,主导国家安全战略的领域主要是外交、国防、领土、军事,因而安全概念往往只与国防安全、军事安全联系在一起。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迅速扩展,网络安全、经济安全(包括金融安全、货币安全、粮食安全、财政安全)等成为国家安全的新领域。
生态安全的提出则是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甚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广泛和严重的威胁,直至造成了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结果。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没有正常的生态系统的支持,经济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可能由于缺乏生态安全的支持而受到破坏。
同样,没有生态安全,国家的国防与军事安全也难以保障。
目前,关于生态安全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定义。
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生态环境在确保国民身体健康、为国家经济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的状态。
构成生态安全的内在要素包括:充足的资源和能源、稳定与发达的生物种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和食品。
换言之,如果在一个国家,其各种生物种群系统多样稳定、资源与能源充足、空气新鲜、水体洁净、近海无污染、土地肥沃、食品无公害,那么该国家的生态环境是安全的。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改善策略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改善策略
刘兆军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
【年(卷),期】2022(16)14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促进农业健康生产与发展的基本支撑。
从目前的农村发展形势来看,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这极大地限制了当前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步伐和战略实施,在整体上影响了农民的居住、生活和农业生产环境。
因此,在介绍农村整体环境现状和农村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农业生态环保意识;增加农业生态方面的资金投入;针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加大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等改善策略。
【总页数】3页(P211-213)
【作者】刘兆军
【作者单位】青州市高柳镇人民政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22
【相关文献】
1.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困境和出路分析——以法律视角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2.农村合作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改善建议
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建议——基于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4.基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垃圾治理策略研究\r——以河北省为例5.农村生态环境治疗中的问题及改善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农业技术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技术研究报告1. 概述在当今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生态农业技术逐渐成为解决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本报告旨在深入探究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 生态农业技术的定义与原理生态农业技术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综合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生态质量的协同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3. 生态农业技术的特点3.1 自然循环利用:生态农业技术通过合理调控农田生物多样性、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促进自然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2 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农业技术注重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通过调控农作物品种与数量、生态环境等,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循环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技术采用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强调最大限度地利用农田内外资源,达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的目标。
4. 生态农业技术在土壤管理中的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在土壤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有机肥料应用、绿肥植被覆盖、合理灌溉、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等方面。
这些措施有效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分,为持续农业生产提供坚实基础。
5. 生态农业技术在农药使用上的创新传统农业生产中频繁使用的农药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一定风险。
生态农业技术在农药使用方面进行了创新,发展了无农药栽培、物理控制方法等,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6. 生态农业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应用包括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水资源合理配置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缓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问题。
7. 生态农业技术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对农产品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优化土壤环境、减少农药使用等手段,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得以提升,符合人们对优质食品的需求。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ppt课件
2014年
上海市与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
(六)城乡发展不平衡
廉价要素流向城市 存在不平等交换
农民工福利待遇差
级差地租被转移到城市建设
农户贷款难
农村公共服务不完善
三、2015年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
建设新农村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新潜力
农业农村 发展重点
优化农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5
本章概要
术
推 进 农 业 机 械 化
不断提高农产品 质量安全水平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不断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力度
不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节水
节肥
集 约
节
约
节药
用 地
执行最严格的 耕地保护制度
『
走 出 去』
推 进 农 业
(二)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改革完善农业补贴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最低收购价 临时收储
建立健全水权制度 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陈锡文等 中国网 2015年2月3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热点问题答疑》
李国祥 姚景源等 《时事报告》 2015年第2期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1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3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4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储 藏
粮 食
运 销
饲 草料
保 鲜 经济 作物
加 工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新中国70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挑战与展望
新中国70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挑战与展望【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分析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成就与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展望与发展方向。
指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新中国70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
新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70年、成就、挑战、展望、历史回顾、进展、发展方向、重要性、意义、成功经验、未来发展1. 引言1.1 新中国70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挑战与展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在敬重传统文化、改革创新的理念指引下,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善,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不断加强监管和管理的也在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着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诸多挑战。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支持等多种手段将是未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展望未来,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只有不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为后代留下更美好的家园。
的新篇章已经展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当时,农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
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任文章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甘肃地处江河上游,又是风沙发源区。
甘肃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
境的问题,不仅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给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留下了一系列生态经济祸患。
由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使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下游干流河床逐年以10厘米升高成为地上悬河。
位于长江上游的陇南地区,由于植被的破坏,地表石质化,成为长江发洪水的来源之一。
给中下游地区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对千百万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任文章
【作者单位】庆城县委党校 74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22
【相关文献】
1.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J], 姚桂英
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J], 杨祥禄;郭鹏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J], 杨祥禄;郭鹏;
4.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瑞金市沼气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的调查 [J],
朱甲明
5.进一步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J], 王静;王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一、引言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更加可持续的农业形式。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生态农业逐渐成为农业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二、生态农业的定义与原则1.定义: 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自然循环和各种自然调控机制,减少人工干预并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系统。
2.原则: 环保原则、资源循环原则、土壤保护原则、品质优先原则等。
三、生态农业发展现状1.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已开始重视并采取措施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土地面积扩大、投资增加等促进了生态农业产值的增长。
2.中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和经验•中国农业部门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模式和政策的实施。
•活动范围广泛,包括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等。
3.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资金投入不足、技术难题等是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挑战。
•与传统农业模式的转变和接触问题。
四、生态农业发展展望1.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继续研究新技术和方法,提高生态农业系统效率和产量。
•探索更好的节水灌溉方式,推广温室种植技术等。
2.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制定更完善的生态农业相关政策,鼓励并引导资金投入。
•提供财政补贴给予生态农业项目以经济上的支持。
3.农民意识培养与教育推广•加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教育宣传。
•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农业技能。
五、结论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形式,正逐渐受到全球范围内的重视和推广。
未来,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农民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将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为保护环境、实现食品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期待未来生态农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在可持续农业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乡村振兴发展阶段性总结与展望
乡村振兴发展阶段性总结与展望近年来,乡村振兴发展成为中国国家战略,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与举措。
在这过程中,乡村振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对乡村振兴发展的现状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初,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如此前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乡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政府也鼓励农民在农村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为乡村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农业转型升级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乡村振兴进入了农业转型升级阶段。
政府提出了“绿色农业、创新农业、优质农业”的口号,鼓励农民种植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同时,通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农业产业升级与农民收入增长。
第三阶段:乡村旅游兴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乡村的资源优势。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
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村旅游的发展潜力。
乡村旅游不仅增加了乡村的收入,还促进了当地文化保护和传承。
第四阶段:乡村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产业发展是关键。
政府加强了对乡村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乡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例如,一些地区发展农业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同时,政府还鼓励引进优质的农业企业,促进农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第五阶段:文化传统保护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除了经济层面的发展外,文化传统的保护也十分重要。
政府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鼓励乡村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举办传统文艺活动、建设文化设施等方式,提升乡村文化魅力,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第六阶段:农民生活改善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让农民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福利待遇。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进展、问题与展望
① 数据 来源: 《 中国统计年鉴( 2 0 1 4 ) 》 。
一
6 3—
2 0 1 5年第 9 期
品使用量快速攀升 , 单位面积化肥 、 农药使用量大大
超 过世 界平 均水平 , 也远 远 超过合 理使 用水平 。中 国 约有 5 0 0 0万 亩 的 中度 和 重 度 污 染 耕 地 仍 在 继 续 耕
进城务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 口迁移大潮 。 据人力资
源 和社 会 保 障 事 业发 展 统 计 公 报 显 示 。 2 0 1 3年 全 国
农 民工总量达到 2 . 6 9 亿人 ,其 中离土又离乡的农民 工1 . 6 6 亿人 。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 , 未
来 农村 “ 谁 来种 地 ” 、 “ 谁来 养猪 ” 已成 为 无背景
1 . 石 化 农业 的低 效益 引发 农业 “ 被抛 弃 ” 之忧
随着 中 国城镇 化 的快 速推 进 。 农 村青 壮 年劳 动力
殖, 近6 年来 的平均利润也非常低 , 且生猪市场价格
波 动 日益频 繁 ,农 户养 殖 生 猪 的收 益 风 险也 逐 渐 凸 显, 2 0 1 1年 生 猪 养 殖 的 利 润 在 3 7 7 . 5 7元/ 头 。而 到
查表明 , 中 国中东部 农耕 区有 约 1 . 2亿 亩土 壤存 在 潜
在的生态危险, 不符合农业安全种植的条件。 长三角、
纵 观人 类 1 万 年 的农 业发 展史 , 大 体上 经历 了三
化农 业 的低效 益 , 与 进 城 务工 收 入 相 比 。 冲破 了农 民
个发展阶段 : 一是原始农业 , 持续约 7 0 0 0 年; 二是传 统农业 , 持续约 3 0 0 0 年; 三是现代农业 , 发展至今约 2 0 0年 。 中 国当前 已进 人全 面 改造 传 统农 业 、 升 级 石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我国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生态农业理念是把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综合考虑的一个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在这个新型农业发展体系中,把注重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考虑,是一套更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经济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归纳出目前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农业生态化、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标签:生态农业;问题;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环境保护从传统自给自足的个体化农耕方式,到以高科技引领的现代化农业,这期间,经历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思维理念、农业工具改造、农业与环境的结合等多方面的思维模式的转化。
农业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生态农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有着优渥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但同时农业人口多且密集,人均耕地面积小,水资源相对匮乏,都是我国的现实国情,这些特点使得我国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采用大规模的机械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而应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1.生态循环理论应用于农业我国将生态循环理论和农业生产结合,用于指导农业实践活动,是生态农业由理论到实践的具体体现,也突显了生态农业的本质特征。
强调结构的优化,从农业分类来看,注重农林牧副渔的比重;从地理位置来看,注重南北差异,东西比重。
这样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地区优势,也最大程度的实现了高产、优产等目标。
在生产方法上,强调再循环、再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变污染为效益的生态化农业目标。
2.绿色农业思路发展生产我国的生态农业核心就是绿色农业,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农业污染和农产品质量问题。
在我国传统农业中,就充分利用自然优势,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布局、减少农药使用等方式来降低农业污染,实现绿色农业。
在新型生态化农业中,更是以建设绿色基地和生产绿色农产品为目标,全面实现绿色农业的要求。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
姚向阳
【期刊名称】《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年(卷),期】1999(000)007
【摘要】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举民瞩目的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我国的粮食生产也面临着因人口增加、可耕地减少...
【总页数】2页(P2-3)
【作者】姚向阳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1
【相关文献】
1.借鉴国际经验保障粮食安全——日本粮食政策问题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警示 [J], 郭芸芸
2.促进农业基础研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973计划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及其发展建议 [J], 钱万强;钱小勇;刘燕美
3.提升粮食产能加强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成效综述 [J], 董峻;胡璐;杨静;管建涛
4.合作社——维护粮食安全新屏障——稳产增收生力军——粮食合作社对保障我
国粮食安全大有裨益 [J], 李春艳
5.一本对于保障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专著《中国粮食安全研究》[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产业发展的现阶段评估与展望
农村产业发展的现阶段评估与展望农村产业发展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之一。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农民意识的觉醒,农村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本文将就农村产业发展的现阶段进行评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产业结构优化农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过去,农村产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生产方式落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新型农业、农村特色产业等新兴产业逐渐兴起,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的渠道。
未来,农村应进一步拓展产业范围,加大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养殖等领域的投入,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科技创新驱动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企业增加技术更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要鼓励农村青年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推动农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农村产业应该以农业为主导,以制造业、服务业为支撑,形成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机融合。
通过加强产业间的合作与互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四、农村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是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同时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为农村产业提供更加灵活、贴心的金融支持,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农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要吸引一批高素质人才回乡创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六、乡村环境优化乡村环境的优化是支撑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推进乡村环境的改善。
同时要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
七、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提升农村产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
国家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
国家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方针
1. 粮食安全优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决维护国家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稳定供应。
2. 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
3. 绿色发展可持续性: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保持农业生态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
4. 农民收入增加:加强农业扶贫和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可持续脱贫。
政策
1. 农业现代化推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农业产业发展: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培育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护农民
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劳动收益。
任务
1. 粮食生产任务:稳定和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和
安全水平。
2. 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村
教育、医疗、社保等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4. 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增强农村社会发展活力。
以上是国家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概要。
详细规划和实施细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1、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的区别农业的发展已约有1万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漫长的农业发展史支撑着人类的文明和发展,然而人们囿于认识的局限和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做了不少违背客观规律的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图取发展,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与惩罚。
尤其是进入现代农业,即“石油农业”阶段之后,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紧张、能源短缺已构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新的困境。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了摆脱困境,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美国等、“生物农业”(西欧各国、“精久农业”(美英及第三世界国家、狭义“生态农业”(欧美及亚洲国家等“替代农业”(Alternative agriculture,以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经过世界各国的有益实践,多种“替代农业”都因侧重资源和环境保护,减少或拒绝“石化能”的投入,降低了产出和效益,发展十分缓慢。
而“生态农业”汲取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精华,在不断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高效、稳定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态农业”(Ecologica l 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Albrecthe W.于1970年提出。
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 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
但也出现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学物质投入的极端作法,故称之为“狭义生态农业”。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我国战国时期的古农书《吕氏春秋》中就明确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在《齐民要术》中使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发挥为“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少力而成功多”;还有阴阳五行说,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三宜”说,地力常新壮说,立体间套说等。
朴素的食物链关系早在《诗经》中已有记载,如“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明清年间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即已形成了我国初级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使之到处是“池内养鱼,堤上植桑,毫无废弃之地”,因而出现了“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的兴旺景象;明末清初的《补农书》中也有详细描绘庭院生态系统的记载,这些都是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的雏形,说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源远流长。
真正的、比较完整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是源于我国而不是西方国家,因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在我国背景条件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既吸收了我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精华,也不拒绝化肥、农药的适度投入,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保持适度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流通量,高产出、高效益、少污染;它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协同提高,使农业生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我国的农业、农村纳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综合国内学者的阐述,我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2、我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战略。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年该委员会首次提出了“2000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关于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1983年我国明确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列,作为我国发展农业和进行农村建设的三大前提条件。
1992年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96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此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20多年来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理论指导体系、生态农业模式分类体系、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农业建设体系和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理论指导体系。
生态农业系统是1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系统中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生态农业着眼于系统各组分的互相协调和系统水平的最适化,着眼于系统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和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而这一特定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其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
生态农业实践的理论指导依据主要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环境,两者互相作用,协同进化。
在实践中与此有关的还有整体性原理、边际效应原理、种群演替原理、自适性原理、地域性原理及限制因子原理等的灵活应用,生态农业遵循这一原理,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立体间套,用养结合,共生互利,而违背这一原理则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甚至使资源枯竭。
为此,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中提出了“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的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生物之间链索式的相互制约原理,生态系统中同时存在多种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它们之间通过食物营养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构成一定的食物链,多条食物链又构成食物链网,网中任一链节的变化都会引起部分和全部食物链网的改变,网中营养级之间能量遵守十分之一定律。
生态农业遵守这一原理巧接食物链,合理组织生产,以挖掘资源潜力。
任意打乱它们的关系,将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依此原理设计了“粮(果→畜→沼→鱼”等食物链生态农业模式;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既是能量转换链,也是物质传递链。
在生态农业中合理设计食物链,多层分级利用,可使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使光合产物实现再生增殖,发挥减污补肥增效的作用,强调秸秆过腹还田及以沼气为主体的农村能源建设;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协调性原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相应功能,此中又遵循生物共生优势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和生物相生相养原则。
生态农业利用这些原理和原则优化稳定结构,完善整体功能,发挥其系统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理,生态农业建设实践强调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同提高,且认为经济效益是目的,生态效益是保障,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处延。
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没有生态效益的经济效益是不可持续的。
为获取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合理地利用国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积极弓慢农业生产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逐步走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轨道。
生态农业模式分类体系。
生态农业模式的分类按地域、地貌分有山区生态农业等;按行政编制分有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农场等;按产业分有生态渔业、生态林业等;按其功能分有水、土、林、田结合治理模式等。
模式设计常采用时空结构型、食物链结构型、时空-食物链结构型三大类型。
时空结构型含平面设计、垂直设计和时间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多为时空三维结构型,包括种群的平面配置、立体配置及时间的叠加嵌合等。
时空结构型含山体生态梯度开发型、林果立体间套型、农田立体间套型、水域立体种养型和庭院立体种养型等。
食物链结构型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实行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与多级利用,一个系统的产出(或废弃物即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之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粮-猪-沼-鱼模式等。
食物链模式设计可采用“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方法,通过链环的衔接,使系统内的能流、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畅通,从而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时空一食物链结构类型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结构型的有机结合,它使生态系统中生物物质的高效生产和有效利用有机结合,是“开源与节流”高度统一的适投入、高产出、少废物、少污染、高效益的生态工程类型。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包括实施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及工商业之间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组装技术,农副产品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生物种群的调整、引进与重组技术,农村能源综合开发技术,立体种植、养殖技术,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控制沙漠化技术,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涝渍地治理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建设体系。
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程序(以生态农业县建设为例可归纳为调查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诊断,找出主要限制因子和优势因子;确定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类型、模式及其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进行效益预测和规划可行性分析;提请专家组审定规划,并经县(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组织力量付诸实施;宣传民众,组织培训,协调力量,筹集资金,分步建设;总结、验收、推广。
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为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模式带动,技术集成;建设与管理并重,工程与政策并重;综合治理,整体提高。
采取生物、工程、技术、管理措施使之“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养加全面配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提高”。
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主要有法律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
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的《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纲要》将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依据,颁布、实施的《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将保障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组织保障体系,国家7部、委(局联合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领导小组,有关各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以保证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宏观决策;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全国建立了农业、草原、农垦生态监测站56个,还相继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重点湿地、三峡库区等定点监测站,首批国家级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也陆续建立了定位监测站。
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和收益在内的农业生产核算体系,生态农业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标准,生态农业县综合评价与管理决策支持体系。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生态农业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