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

合集下载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一.南昌起义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局部转战湘南,局部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对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2.地点:汉口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对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2.领导人:毛泽东3.目标:长沙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开展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井冈山革命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使根据地不断稳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根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根本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根底,使根据地不断稳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开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开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右倾:保守妥协退让(1)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这里群众根底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国共的十年对峙全面版

国共的十年对峙全面版

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初步 形成
国民党
三次反革 命围剿
1930— 1931
第四、五次 反革命围剿 1932.2 1933.10
西安事变 1936.12
一、挽救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大革命的教训?首先吸取的教训?失败后的首要任务?
(一) 经过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纠右、总方针、秋收起义、毛泽东论断
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 对国民党政策: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3)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变成民族矛盾为主(1935)
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
重点问题:
1、理论上 八七会议 文家市决策 (纠右滋左) 左倾
中国革命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军事, 组织
2、实践上 武装起义
蒋介石政策的“转变”
1)不抵抗
舆 论
攘外必先安内
2)表面转变:安内的最终目的是攘外
3)实质未变:对红军“围剿”;对日本妥协。
4)政策的实践
第4、5次“围剿” 《何梅协定》 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 方针
第四节 长征
一、1、背民景族:—矛—盾中战建上心略升的立转:农、移无民包(产运围有阶目动、级的。夺领、北取导有上计抗划日)
内容:纠、肯、选、消 意义:事实上、成熟的标志、转折点
水 江河 桥 山 草 (三)两次会师

技 巧
1933.10、1934.10、1935.10、1936.10


吴起镇
1935.10. 黄Βιβλιοθήκη 陕 会宁肃河
西
腊子口
西
草地

毛尔盖
康 渡 雪山

【历史课件】国共的十年对峙

【历史课件】国共的十年对峙

退却:逃跑主义
二、过程
(一)瑞金、四道封锁线
(二) 遵义
内容:纠、肯、选、消
会议 水 江 河 桥 山
意义:事实上、成熟的标志、转折点 草
(三)两次会师
【 技 巧 】
1933.10、1934.10、1935.10、1936.10

吴起镇 1935.10.
会宁 陕



西
腊子口
西

草地 毛尔盖
渡 雪山
第4、5次“围剿” 《何梅协定》 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 方针
第四节
长征
——战略转移(有目的、有计划) 中心:无产阶级领导 一、背景: 的农民运动。北上抗日 1、民族矛盾上升
建立、包围、夺取
2、共产党的“左”倾错 误 【主要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直接原因】
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 中心:工人阶级的城市暴动 道路上 八七会议1931 配合:农民阶级配合作用 遵义会议1935 进攻:冒险主义 整风运动1942 军事上: 防御:保守主义 【小结】
最以 后农 夺村 取包 城围 市城 政市 权,
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
内容 土地革命 三、燎原之势 土地革命 土地革 命路线 地方 政治 根据地 建设 经济 中央 工业 农业 作用
洪湖、湘 鄂边 (贺龙)
鄂豫皖
(徐向前)
闽浙赣 湘鄂赣 (方志敏) 中央(朱毛) 湘赣(彭德怀) 邓小平 左右江 彭湃 海陆丰
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
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
重点问题: 1、理论上 八七会议 左倾 2、实践上 武装起义 (南昌、秋收) 中国革命的道路 文家市决策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军事, 组织 长征 井冈山 的斗争 燎原 之势

国共的十年对峙(上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上课)
1、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
2、过程: 开始:1934年10月 内容:纠正“左”倾军事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 遵义会议: 意义: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 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 陕北会师: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 德的军事指挥权。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 ——1935 年10月,刘志丹陕北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 会宁会师: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6 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
根据地的建设
土地革命
工 农 武 装 割 据
1、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 度 意义: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到土地, 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2、武装斗争: 红军三次反“围剿”,巩固革命根据地 3、根据地建设:
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经济建设:领导军民进行工农业建设, 发展生产,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找到中 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时间: 1931年冬 地点: 江西瑞金 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召开 概况: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概括图示
共:红色政权(瑞金)
中国人民
阶级矛盾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国民政府(南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集体主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爬雪山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再次,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紧密联系群众、依 靠群众,以群众的力量推动革命 事业的发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 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与人 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赢得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为中国 的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形成了 以统一战线为核心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在革命斗争中要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统 一战线,共同推动革命事业的发 展。这种文化使中国共产党在革 命斗争中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 态度,广泛团结各阶层、各党派 的力量,共同为中国的独立和解 放而奋斗
国共十年对峙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重要性,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后来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 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展了对外交往和统一战线工作,为中国的革命胜利争取了更多的支 持和帮助
总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坚持 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仍 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0M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 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坚持斗争、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 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为后来的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剿”,反而使自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P21。
——选自:高中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一幅英雄的画卷一部壮丽的史诗 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
思考: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二、国共对峙的表现——红军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

内 容
遵 义 会 议
意 义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 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
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材料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 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 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毛泽东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想一想: 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
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转危为安
2、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
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 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 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2)奠定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的理论基础 (3)科学的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 律 (4)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武装斗争
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中心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王五一家分到了一亩
二分田
①背景: 长征红军处于危险之中。 ②时间与地点: 1935、1 遵义 ③内容: a、纠正、肯定 b、选举、取消 ④意义: a、结束左倾 b、事实确立正确领导 c 、标志着成熟
d 、党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1935年2月

残 苍 从 头而 如雄 阳 山 头 越今 铁关 如 如 越 。迈 ,漫 血海, 步 道 。, 从 真
红军长征(背景、经过、意义)
南昌起义 1、背景:
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
(1)大革命教训:必须掌武装及领导权
(2)中共掌握部分武装力量
(3)敌人在南昌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1)时间: 1927、8、1
2、经过:(2)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占领南昌 (3)概况: 南下受阻 兵分两路
打响第一枪
3、意义:
(1)时间:
1927年10月,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 (5)影响: 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为什么都没 有成功?给中共的教训是什么? 照搬苏联经验,走城市中心道 路。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 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秋收起义
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C.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利益
2.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A.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B.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3.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 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派 B.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D.必须建立一支新型军队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一.南昌起义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2.时间:1927.8.1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部分转战湘南,部分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1.时间:1927.8.72.地点:汉口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1.时间:1927.92.领导人:毛泽东3.目标:长沙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井冈山革命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基本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发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右倾:保守妥协退让三.工农武装割据(1)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27.10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这里群众基础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3.井冈山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4.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

建国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期间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当时中共尚未建立,但是五四运动中的爱国之士遵循的思想路线是由苏联传入的马克思主义,而这些爱国之士实际上为日后中共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共成立,思想路线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确立现阶段思想路线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1924年,国共开始合作北伐,当时的思想路线依然是反帝反封反军阀。

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思想路线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同年十月,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革命道路。

1935年,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纠正了左倾错误思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其思想路线是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挽救民族危亡。

但是1939年,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中共的思路随即调整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

1945年,抗战结束,思路是寻求合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联合执政,但是随着谈判的破裂,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思路即为解放全中国。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是指从1927年至1937年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国共合作与矛盾爆发: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曾进行过合作,共同抵抗帝国
主义和军阀统治。

然而在国共合作统治时期,出现了许多矛盾,如领土问题、军队指
挥权问题等,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的矛盾爆发。

2. 国共分裂:1927年春,国共合作矛盾进一步加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大规模镇压,这次事件被称为“四一二事变”,标志着国共分裂的开始。

3. 地方武装斗争:国共分裂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建立了
苏维埃政权。

而国民党则通过军事打击来削弱共产党的影响力,进行了“围剿”运动。

4. 中共红军长征:1934年,由于国共斗争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红军历经艰苦、跋涉数万里,最终于1935年到达陕北的延安。

5. 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被迫联合起来抵抗日本侵略。

中共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成立了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国
共关系从此得到改善。

这些是国共十年对峙的主要历史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国共关系的发
展和中国现代历史的演变。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知识点一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一)背景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

2.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军队的重要性,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二)过程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发动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举行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928年朱、毛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

此后共产党人创建了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0多万。

4.建立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

毛泽东当选政府主席。

5.五次反围剿:1930—1934年,根据地军民进行了五次反国民党围剿的斗争。

前四次取得胜利,第五次失败。

6.红军长征(1934—1936)(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等左倾错误领导人指挥下失败。

(2)过程①中央红军及中央机关:1934年10月,从赣南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历尽艰险,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②二、四方面军: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

三大主力红军长征完全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十年对峙结束后,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
作战方针:
敌 退 我 追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集 中兵力,各个 歼灭”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时间:1931年冬 地点:江西瑞金 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召开 概况: 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正式建立了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南昌 起义
秋收 起义
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创建
城市革命
农村革命
海陆丰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意义:
2.中共创建革命军队,武装夺权的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内容: 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统治的总方针; 3.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3、长征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巩固练习
1、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 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 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这第五次反“围剿” 2.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是:( ) A.中共三大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A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 是土地革命开始的标志 C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 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3)意义: 确领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 成熟的标志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背景介绍国共对峙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期间的一场激烈斗争。

这场斗争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共对峙的十年时期,即从1927年至1937年。

二、国共对峙的起因国共对峙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中国国民党的全盛时期。

在1921年党的早期阶段,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谋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分歧,两党逐渐疏远。

此后,在1927年国共合作的宁汉事变后,两党走向了对峙的阶段。

三、国共对峙的过程和事件1.1927年至1928年:国共关系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遭受重大打击,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2.1929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的根据地实现了初步的发展,成立了苏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

3.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新的抗日方针,表示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4.1934年至1935年: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确立了新的根据地。

5.1936年至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西安事变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1.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改善了党的组织和军队建设,为日后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2.思想理论:在国共对峙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如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指导。

3.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后开始合作抗日,这对中国抗击侵略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4.社会变革:国共对峙及其后的抗日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对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冲击。

五、结论国共的十年对峙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它为中国革命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国共对峙的十年是新中国内政党派之间的对抗,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一场较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927--1937)①概括:国共政权对峙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931年11月,中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代表广大工农利益。

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正确理解①各有相当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②虽经不断斗争,各有胜负,但并不能消灭对方。

③国共双方代表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不仅指两政权。

④对峙状态历经十年之后,因民族矛盾的上升而共赴国难,联合抗日。

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创立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1934年蒋介石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围剿”;后令东北军、西北军围剿西北红军。

中共开展反围剿斗争,长征胜利宣告了国民政府军事“围剿”破产④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交织1927年~1935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①国共为代表的阶级矛盾②阶级或集团的内部矛盾中共内部先后有左倾和右倾矛盾;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势和抗日态度上的矛盾;新军阀和旧军阀的矛盾;帝国主义在侵华权益上的矛盾。

③中日民族矛盾第一讲“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一、实践(一)武装斗争三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三次武装起义的背景、时间领导人、斗争过程、特点及其共同点)—投影表格完成名称时间领导人主要经过及特点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二)革命根据地建立与建设1、建立:①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会师)②根据地广泛建立2、建设:①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背景、目的、性质、结果)②经济建设(目的、措施、作用)党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坚持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

15 国共的十年对峙

15 国共的十年对峙

D
D
THANK YOU!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坚持武装斗争
一、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党的第一枪。中共开 始创建革命军队,开 始武装夺权。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中共军队的先后名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中国国民革命军(八一南昌起义) 2、中国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 3、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时期) 4、国民革命军(抗日战争) 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 6、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 2、经过 误
1934年10月瑞金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会师
3、意义
3、遵义会议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8月7日 地点: 汉口 内容: 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 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 领导人: 毛泽东 目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历史意义: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 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 ——毛泽东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革命转 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 长征精神,激励后人。

第15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国共的十年对峙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
(4)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
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八七会议
中国第一 个农村革命根 据地
1927年的毛泽东
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
2、秋收起义:
(1)时间: 1927年9月 (2)领导人: 毛泽东 (3)地点: 湘赣边界 (4)经过: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比
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
6%
80%
中农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3%
0%
探探究究⑴⑵ :在表这格种反情映况了下怎中样国的共历产史党现怎象样?才能在 农村立足?
题件人,”口“我大如们多在果就数农我取的村—们得农,—能了民地够毛战却主普泽胜少拥遍东一地有地切或大彻敌无量人底地土的地。地最解,基决而本土占条地问
1、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斗
B 争实践中得到 的最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 B、必须将斗争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人民革命军队 D、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2、(2005年 全国卷)毛泽东的诗词是 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 “军叫工农革军,旗号镰刀斧头,匡庐 (泛指江西 )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
B 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9、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C 点,这里的“转折”从根本上讲是
A、从王明统治到毛泽东的领导 B、从共产国际领导到中共独立领导 C、从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 义想路线 D、从失败转向胜利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即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斗争▲革命实践: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理论探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

▲革命的实践:(1)发动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A.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B.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中共开始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③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文家市决策,开始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战略,向农村转移;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广州起义:1927年,张太雷、叶挺等领导。

(2)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到1930年成燎原之势。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江西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4)巩固根据地的斗争:①武装斗争→反围剿;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二、革命的重大挫折与伟大转折(1)重大挫折:中共被迫战略转移,红军进行长征。

原因: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②根本原因:王明等左倾错误。

(2)伟大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①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

②会议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思想上并未彻底纠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毛泽东书写的星火燎原指的是什 么?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的?为什么星火可以燎原?以 此引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及土地革命。
设计意图: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内容,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内 容都了解了,当时的根据地还有那些新的发展?以此引出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内容。并让学生思考和分析,对于根据地 的发展,蒋介石做了那些事?以此引出五次反围剿。
(2)学生在初中八年级课本中对本课内容有过简 单学习,但是了解不深,尤其是对于“工农武装 割据”和对长征的评价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学法分析
2、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教材。 (2)课堂引导:课堂上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3)课后强化:通过相关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展现四一二政变图片,引起学生思考,面对国民党 的反革命政变我们该怎样应对?引出要创建人民军队,即南昌起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分析我们的 党中央在大革命失败后是如何分析失败原因的?我们的革 命道路应该怎样走下去?以此来引出八七会议的时间、地 点、内容及意义
设计意图:根据刚才我们分析的八七会议的内容,引出毛 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通过分析其行进路线思考为什么毛 泽东要去井冈山?以此引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
能力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
教法分析
• 本课主要是通过提供材料和图片,展示不 同时期的不同场景,并通过创设三个场景,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来达到三 维目标。 • 利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情景 创设法、谈话法等
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1)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 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 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 以通过预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最后,通过“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字,让学生思考到 底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以 此引出红军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课后总结
南昌起义
独立开始 国共的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
革命道路
1927——1937
红军长征 开创新局面
教学反思 1、新课程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 教师教为学生学,让学生学会思考。 2、本课主要通过图片教学,没有过多补充材 料,并且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学 生能力可能跟不上,导致教学过程死板沉 闷。
教材分析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遵义会议;红军的长征 难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道路的探索;红
军长征的意义
教材分析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 革命和遵义会议的史实。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 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利用材料、图片、地图等,为学生的探 究提供历史背景。 (1) 学习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共力 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 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 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壮举,体会并弘扬长征精神。
场景三 时间:1934年1月 地点:贵州遵义 人物:中共中央政治局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我们是怎样应对蒋介石围剿的?为 什么党中央到了遵义?遵义会议内容是什么,解决了什么 问题?产生了那些影响?以此引出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 会议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
• 设计意图:展示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的路线,以及吴 起会师和会宁会师。以此了解长征经过。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说课提纲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国共的十年对峙》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的内容。前承大革命失败,后及抗日战 争,在本单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本节课 的学习也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我党革命斗争的曲 折。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 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
场景一:
时间:1927年8月1日 地点:江西南昌 人物: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分析思考他们在讨论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以此引出南昌起义 的背、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等
场景二
1、时间:1927年8月7日 2、地点:汉口 3、人物:中共中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