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单元过关试题《生活与哲学》(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高三政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测试达标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命题人:杜爱华时间:2.27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社会发展规律是()A.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B.阶级斗争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规律3.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形成的基础是()A.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正确认识B.人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C.人们选择的目标的实现程度D.社会实践4.“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规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这种观点错在()A.没有认识到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没有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5.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A.社会意识尽管多种多样但都是社会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B.社会存在的性质要与社会意识的性质保持一致C.人的意识受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制约D.人们的意识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6.近年来,“网友”、“网虫”、“电邮”、“电子商务”、“短信息”、“全职”、“兼职”、“钟点工”、“假日经济”、“黄金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新词汇不断出现。
新词汇浓缩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折射出百姓新生活。
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______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每个人的意识都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7.无论是洪涝灾害、“非典”灾难还是冰雪灾难、汶川地震灾难,无疑都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考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总是鼓舞着人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形成抗击灾难的强大合力,共同夺取抗灾斗争的胜利。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测练题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测练题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打开人类社会历史奥妙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B.生产关系C.社会意识D.实践观点3.下列现象属于社会意识的是()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②工作报告③自然地理环境④邓小平理论⑤“三步走”战略⑥文学艺术⑦人口因素⑧生产关系A.②④⑤⑥B.①②⑦⑧C.①②③④D.⑤⑥⑦⑧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
这是因为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B.精神能够主宰人们的活动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D.错误的思想意识没有事实的依据5.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①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②相对稳定的因素③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因素④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的因素A.①②B.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规律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说明(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C.资本主义社会普遍采用大机器生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8.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9. 经济基础是指A.生产关系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地位10.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③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①制约和影响了其他社会矛盾②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④贯穿了阶级社会的始终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C.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3.在我国现阶段,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指A.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员B.公民中的大多数先进分子C.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D.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4.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
《生活与哲学》单元复习要点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本教材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实践。
这是一个圆圈运动,但这个圆圈所进行的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运动,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即在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回归。
因此,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部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要谈价值观,就必须先谈社会历史观。
但是,由于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
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要讲清楚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基本结构是:历史观(第十一课)──价值观(第十二课)──人生观(综合探究)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009年高考试题《生活与哲学》答案含解析
2009年高考卷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第一次实现了w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其他的哲学也是这样。
故③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的,排除含③的选项,本题选B项。
(09江苏卷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 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
(09江苏卷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09江苏卷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事物发展的途径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教案-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考点考情1.人生价值(三年3考)①价值和价值观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三年2考)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④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三年3考)①价值的实现方式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考向分析1.从内容上看,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的实现方式等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考查较少。
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
选择题往往以漫画、古诗文、名人名言为考查背景,非选择题往往以热点材料为背景。
考点一价值和价值观1 价值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 人的价值含义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内涵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②自我价值: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对自我的满足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如何分清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比较人的价值物的价值构成双方都是人,涉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一方是人,另一方是物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式以个人创造出物的价值来满足主体的需要,具有主观能动性以自身因素或属性来直接满足主体需要,是被动的、无意识的价值关系复杂,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满足他人的需要,又有自身的需要单一,是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地位高低本区别。
3 价值观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值在于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
(×)剖析:这是对人的价值的错误理解,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练习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单选题1.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不同的流行语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流行”是针对“不流行”而言的,流行语都有一个从流行到不流行的过程。
流行语的发展前途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
材料表明()①辩证法对既成的形式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②任何事物对于不同条件的时代都有它存在的理由③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④先进的社会意识总是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即便是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这是因为()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科学B.社会领域的客观性弱于自然界C.没有看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3.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从唯物史观看,加强劳动教育是因为( )①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②劳动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③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④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近来,盗用他人身份上学就业的新闻频上热搜,并引热议。
为此,刑法修正草案拟将此类行为专门规定为犯罪,让“偷取他人人生”者付出沉重代价。
从唯物史观看,这体现()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5.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艰苦拼搏谱写出来的。
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书写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的辉煌。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 .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2.“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我国传统荣辱观之精华,联系当前社会问题,面向中华民族未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上述材料说明(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③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④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A .②③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3.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A .生产力――--→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 B .社会历史发展――→依靠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依靠社会实践C .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D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阶级斗争―――→解决方式改革4.“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的非零实数,一加到零前,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此观点( )A .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 .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 .告诫杰出人物一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D .正确反映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思想观念发生了三大转变。
转变之一: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不敢富”到“求富”;转变之二:对待人的态度——从“物大于人”到“以人为本”;转变之三: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人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原因是( )A .社会存在的性质B .社会意识的变化C .社会存在的变化D .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6.《人民日报》指出,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解放以来洞庭湖面积迅速萎缩,其后果是水灾频繁。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单元综合提升
网络构建
技能培养
探究类主观题方法突破
技法揭秘
【题型特点】 研究型试题,一般以一个主题为线索,以相互联系的
相关热点材料或生活情境为依托,以考查学生人文素养为目
标,以考查“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具有开放性、 探究性、实践性、整体性、生成性、自主性、价值性等特点。
此题型一般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2010年预计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1 096 15 788 2 403 力争31 576 17 >10
指标 财政民生支出 (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亿元)
5 285
4 151.5
力争10 570
9 500
>10
18
观点评说 同学乙说: “除了重视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安徽的发 展还要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进程。许多与百姓利益攸关的事要 靠他们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共创幸福美好家园。” 感悟反思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本次探 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与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的掌握。首先要明确 “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的范围的 基本内容有哪些,然后结合材料从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等方面分析即可,还要注意所答语言要符合启示这一隐性要 求。
有一定的深度,表述要简洁明了。
5.形成研究成果
包括黑板报、橱窗、传单、征文、影视、网络、报刊、 讲座、论文、研究报告、新闻发布、建议书、调查报告和设 计方案等。教材在回答研究型试题过程中仍然十分重要,试 题的角度来源、理论依据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知识,将 教材和新理论作为答题工具,在题目情景下充分检索教材是 答题的良方。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 矛盾
阶级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是 次要矛盾)
矛盾 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 方式
阶级斗争实现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实现
根本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
目的 解放生产力
应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 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同的发展阶 段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是随着社会发展 而变化的。(2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 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2分) 在各个阶段,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错误的 经济发展政策阻碍了当时经济的发展。(2分) ③我们应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的发展。 (2分)
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党的群众观点 (2)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
基本要求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
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B
3.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针对当时的实际,经济发展以工业 为主,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后来由于经验不足、对 国内外形势判断不准,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 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 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一中我国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10分)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第4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整合名师课件
B.联系具有条件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 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 性之中
D.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能对社会产生直接现 实的效果
解析 A 说法错误,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 事物的基础说法错误,因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 实现,故排除。C 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 C。
信息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 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信息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信息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黄旭华等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
[参考答案]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对人们 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②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 的立场上。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有利于我们作出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 神,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劳动和奉 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④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精神,有利 于我们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树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 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 价值观。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 普遍规律。所以要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4)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而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其可以通过社会 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人教版政治思品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习题精选
人教版政治思品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如图漫画《填坑与造桥》主要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不同的人对事物价值的认识不同③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们要构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助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要求主要体现了( )A、意识具有能动性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是绝对对立的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③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动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新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
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①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②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③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经济因素决定歪曲为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④把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和中国改革步人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开放发展理念最为集中的体现。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学案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学案etoBeijing”。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B.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C.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例8.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荣辱倒错,是当前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以耻为荣、以廉为耻的荣辱的错误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例9.在四川大地震中,涌现了一大批抗震救灾英雄,如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江油县公安局女民警蒋小娟在地震灾民庇护所为一些急需哺乳的地震灾区孤儿喂奶,却“狠心”把自己才6个月大、同样需要母乳喂养的孩子交给父母照料。
这些事迹表明()①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对社会的贡献②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实现人生的价值③人生的唯一价值是对社会的贡献④人生的真正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例10.2008年的抗灾救灾精神可以提炼为:临危不惧、攻坚克难的无畏精神,科学决策、沉着应对的理性精神,服从大局、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理解包容、同舟共济的和谐精神。
为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和学习集中体现这些精神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的事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全社会精神境界。
之所以要大力宣传学习抗灾救灾精神,是因为()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B.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C.抗灾救灾精神是引导公民健康成长的决定性因素D.抗灾救灾精神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例11.2007年,我国对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公民授予“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给予帮助。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学案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复习学案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着社会存在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
它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当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经济基础。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
性质:的矛盾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已自已,全心全意为服务,一切向负责,虚心向学习。
高考一轮总复习政治模拟演练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第4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4-4-11a Word版含答案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读书无用论”“一毕业就失业”“一人上学,拖垮全家”等说法,得到一些人的认同,认为读书是无用的。
由此可以看出( )①不同的立足点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②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③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④一定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读书无用论”的种种说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故选③,舍去④。
“读书无用论”的种种说法,体现了①,②与题意不符。
2.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首联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千古长叹,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千百年来警示和激励着人们不停地探索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此诗因此终成千古绝唱。
从哲学角度看,“成与败”的转化警示我们( )①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做到勤俭和戒奢②明辨是非,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③加快改革,不断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④明确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成由勤俭败由奢,警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做到勤俭和戒奢,故选①②。
③④与“成由勤俭败由奢”无关。
3.几个世纪以来水利工程闻名全球的荷兰,历经水患,治水理念发生了不断的变化。
从“填海造地”到“还地于河”,荷兰人给河流更多空间,与洪水和平共存,化解了人与洪水之间的冲突,减轻了洪水带来的灾害。
荷兰治水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①要充分发挥社会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促进作用②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调整政策理念③要通过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④要正确理解社会意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历经水患,治水理念发生了不断的变化”启示我们要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调整政策理念,故②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从‘填海造地’到‘还地于河’,荷兰人给河流更多空间,与洪水和平共存,化解了人与洪水之间的冲突,减轻了洪水带来的灾害”启示我们要通过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作用,排除;④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排除。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测试题
必修4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经济专家指出,中国公众在长期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量人为出”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当今经济过剩条件下扩大消费的精神桎梏。
要扩大内需,首先必须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这说明()。
A.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B.社会存在的性质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差别C.社会存在变化,社会意识不一定变化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中国社会正在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
这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同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性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3.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全面深化、整体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A.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B.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某县县委原有的办公楼在两年前作为危房被拆除了,至今没有修建。
县委机关在县城的各个角落租房办公,县委的牌子都没处挂。
该县县委书记认为,该县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而且都比建办公楼要紧得多,应把钱用在群众最急需的地方。
从哲学角度看,该县县委的做法坚持了()。
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②把个人、集体、社会的统一作为价值选择的标准③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④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
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2009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单元过关试题《生活与哲学》(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用马车送粮,《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就是变不出一坦克车。
这是因为()A.人们的喜好不同B.社会意识的内容来自于社会存在C.人们的思想认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D.古代文学家的联想能力不强3.鲁迅先生说:“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炭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子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③每个人的意识,都要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制约④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具有阶级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 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
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①制约和影响了其他社会矛盾②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④贯穿了阶级社会的始终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7.打开人类社会历史奥妙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B.生产关系C.社会意识D.实践观点8.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当前中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只有树雄心、立壮志,进一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才能实现中部崛起。
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C.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成功10.“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不能够像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列宁这一论断主要表明()A.人民群众的力量在革命时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B.革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C.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1.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
这表明①农民群众不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主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主体作用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④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2.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生产方式1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所包含的哲理是()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B.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辩证统一的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14.“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
”毛泽东这段话说明()A.人民群众的要求都是正确的、合理的B.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是判断我们方针、政策、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15.哲学上的“价值”的构成要素是()A.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B.客观事物的有用性C.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的有用性D.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16.下面对于人的价值观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有的人有价值观,有的人没有价值观C.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是就有导向作用D.人们的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17.我国当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优秀的,但也有少数干部贪污腐化。
这说明()A.价值观对人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B.社会存在决定价值观C.价值观决定社会存在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形成的基础是()A.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正确认识B.人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C.人们选择的目标的实现程度D.社会实践1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因此()A.要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B.力争求同存异C.要求人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能够分辨对错D.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可以得出相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0.某高校2004届的某班毕业生共52名,在求职简历中,却出现了38名“班长”,17名“学生会主席”,引起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质疑。
对于这一现象正确的看法是:( )A.毕业生制作简历不诚信不足为怪,因为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B.简历掺水并没有直接损害他人利益,属于个人的正当行为C.诚信是公民的起码道德,缺乏诚信将导致社会陷入信任危机D.社会竞争环境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部分学生简历掺水值得同情21.非公有制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遵循市场法则、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还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
这是因为( ) A.集体主义决定企业发展方向 B.市场经济可以产生集体主义C.集体主义可以促进企业发展D.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2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发展的观点23.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24.《人民日报》指出,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解放以来洞庭湖的面积急剧萎缩,其后果是水灾频繁。
这一事实说明①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②矛盾具有特殊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④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④25.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追求个人的个性发展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人们在追求个性发展过程中,应该①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在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②以“新潮”和时髦作为标准③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④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材料分析题:26. 2006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5年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洪战辉等11人当选。
在这期节目里,那些感动的故事再次让人泪水充盈。
有些观众是含着泪看完这期节目的,他们说,这个节目“看了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弘扬了主旋律”,是媒体成功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
《感动中国》之所以被观众称为“是年度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就在于它体现了媒体的高度责任感,并与时代紧密相连,全面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大力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普遍的价值判断标准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一种共鸣。
根据本单元所学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18分)27.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应怎样构建?三、论述题:2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各级党的领导干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求实效。
要求各项工作都应当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要用更多的精力切实解决群众生活生产中的忧难问题。
请运用本单元所学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18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D2.B3.D4.D5.B6.C7.D8.D9.B 10.D 11.C 12.D 13.C 14.B 15.C16.B 17.A 18.D 19.C 20.C 21.C 22.C 23.B 24.D 25.C二、非选择题:26.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感动中国”人物凭借其对社会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4分)(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感动中国”人物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4分)(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感动中国”人物能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5分)(4)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5分)27.(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的社会。
(4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虽然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仍然存在着矛盾。
从深层次上说,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实质上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分)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的调整、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建立和完善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体制。
(4分)28.(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求实效,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