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
(完整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第一部分导论一个是阆苑仙姝,一个是风尘奇葩,一个是冰清玉洁的白色芙蓉,一个是明媚鲜妍的红色山茶。
18世纪,在亚欧大陆两端的古老国度——中华帝国与法兰西,两位文采卓然的文学大师,曹雪芹与小仲马,“分别运用中国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西方艺术的‘再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传神之形和玛格丽特真切感人的悲剧女性形象”。
1中国古典小说的奇葩《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和诗意的手法,将封建社会的衰落这一宏阔画幅作为这场悲剧收尾的爱情故事的背景。
《红楼梦》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永久的谈论主题。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全书的主线,对读者而言,林黛玉更是成为了不朽的“潇湘妃子”。
小仲马先于1848年写下小说版的《茶花女》,后改编成为戏剧。
受小仲马的启发,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
1935年,《茶花女》被搬上荧幕,名为《玛格丽特·戈蒂埃的故事》。
茶花女这一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两个看似生平迥异的女子,却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异曲同工的美感。
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以作者曹雪芹和小仲马的生平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红楼梦》和《茶花女》的小说本身以及林黛玉、茶花女的原型等角度为切入点,对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生平、性格、爱情悲剧及根源、文学艺术之美进行多角度比较。
关键词:红楼梦,茶花女,林黛玉,曹雪芹,小仲马第二部分正文第一章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简介及其所处社会背景比较1.1 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介绍及比较1.2 曹雪芹与小仲马所处社会背景比较第二章《红楼梦》与《茶花女》简介2.1.《红楼梦》简介2.2.《茶花女》简介2.3.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原型小考第三章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比较3.1.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比较3.2.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性格比较3.3.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爱情悲剧比较3.4.林黛玉和茶花女的悲剧根源比较第四章林黛玉与茶花女的文学艺术美比较4.1.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文学美比较4.2. 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艺术美比较第三部分:结论山茶已去,墓冢依然;绛珠亦走,金陵梦断。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林语堂《吾国吾民》中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林语堂《吾国吾民》中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吾国吾民》扬名海外林语堂自塑的中国形象不同于在他之前,形形色色的西方游历者、传教士和自诩为中国通的西方人所绘制出的各色斑斓的中国图景。
林语堂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2007:32)为指针,开创了独具影响力的对外讲中局面,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形象.而《吾国吾民》是林语堂在西方世界的成名作,1935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后,几个月内就印了七版。
这本书使林语堂跻身于英语世界的作家群中,奠定了林语堂的国际声望和地位,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吾国吾民》是用散文笔调写的社会文化评论,以外国读者为主要对象,介绍和评论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这本书的文化和知识内涵很丰富,文笔幽默而生动,受到西方读者的好评。
1989 年2 月10 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感受很深,布什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一个人仍然受用。
布什的话表明:林语堂至今还影响着美国人的中国观.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研究林语堂的论文处于快速发展期。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99 年到2010 年,共有3732 篇关于林语堂研究的学术论文,而且每年的数量都在快速增加。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林语堂研究的宏观和微观层次。
这篇论文主要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兼及散文文体的特点,论述林语堂塑造的中国形象的特点和方法,以及背后的潜隐性因素。
因为林语堂取得了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用西方文化的思想来观照中国文化是他写作的一个出发点,同时他又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观照西方文化,比较文学的分析角度应该是最接近他创作的初衷的。
另外,国内学者涉及林语堂自塑的中国形象多侧重从其小说入手分析,而较少直接从其散文类作品予以分析。
关于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关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1.跨越性:“四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进行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
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3.文学性: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文学首先是艺术层面、形式层面,不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
4.开放性和宏观性:开放性体现在:①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如荷马史诗、印度史诗与北欧史诗。
②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具有宽泛的内容。
传统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作家和作品之间,而比较文学的研究却从作家、世界、读者等方面到文本。
③兼容并包的方法,比较文学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谈、传记互证。
宏观性体现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
然而我们学习比较文学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有助于视野的拓展和治学方法的改进拓宽知识视野①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不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打磨我们的立体目光(曹禺话剧的西方来源;对郭沫若诗作的多元思考;边缘地带的创新性本体要求)比较文学是以一种跨越国界的视野研究文学现象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它要求人们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用一种面向世界的胸怀去看待文学。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方法角度论巴拉德《太阳帝国》中国人形象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方法角度论巴拉德《太阳帝国》中国人形象最近读了英国著名作家巴拉德的作品《太阳帝国》,作品是以是以1937 年到1945 年抗日战争为背景写的,作品是从一个12—14 岁少年的视角讲述的故事,珍珠港战争后的上海,尸横遍地,一片混乱。
吉姆找寻父母未果,却被关进日军的龙华平民集中营,在那里,他目睹了长崎的冲天白光,也见证了毁灭的世界重生的曙光。
一部关于战争和掠夺、集中营和死亡行军,饥饿和生存的真实记录。
通过一个懵懂的小男孩的视角,讲述在无秩序可言的世界里成年人的状态和价值观。
从外部研究:第一,从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的角度看,是非常明显的,《太阳帝国》作者巴拉德出生在上海,珍珠港事变后,被日军羁押在龙华集中营,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作者是以他的亲身经历来写这品小说的。
第二,从作家创作时的感情,心理因素来看,作品中小男孩对日本零式飞机非常仰慕,甚至对日本兵都颇有好感,他认为这些侵略者比战争中的英国人更为可爱。
他尤其钦佩无畏的精神和无尚的勇气,而胜利的日本人看起来则非常勇敢。
然而作者创作时才意识到日本人是何其恶劣地对待了中国人,他们以惨绝人寰的方式屠杀了数百万的中国人。
第三,在人物的刻画上,这部作品里有许多的中国人物形象,如奶妈,司机,乞丐,警察等等。
而且大多形象都是消极的。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奶妈的形象,她在小男孩家被日军占领前和占领后的态度简直判若两人,在小男孩家里拿东西的时候她显得很镇定,而且狠狠地扇了主人公一耳光,所以在奶妈的身上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人一定程度的丑化。
然而在司机的身上,又看到了见义勇为等的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觉得,作者在对中国的态度上是中立的,不仇恨也不鄙视。
从内部研究:从等级关系来看,作品里有那么一幕,当主人公在大街上被一个小男孩追的时候,他拼命地跑,他宁愿向日本人投降,都不愿被抓到,从种种来看小男孩对日本人是有一种敬佩的,他认为日本人是非常勇敢的,这就反应出作者潜意识里的一定的等级关系,他认为像主人公那样的上流人士不应该与追他的那个男孩是一个层次的。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
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论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也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说,以前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主要还只是一种阐释的话,那么,今天的研究则多带有一种比较的眼光。
研究者们正开始有意识地将中国古代文论置于世界文论的背景之下,考察其所处的位置,并据此判断它的独特价值。
不过,这里说的“世界文论”一语所指尚不明确。
按照一般的理解,世界文论既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学理论的总和,即包括英、法、德、意、俄、美等欧美国家和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在内的各国文学理论,也可指涵盖东西方各国文论的一般文学理论(General Literary Theory)。
在后一个意义上,它和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相对应。
那么,我们所谓“置于世界文论的背景之下”,是什么样的世界文论呢?著名比较文学专家季羡林教授曾指出:世界上讲文艺理论的只有中国、印度、欧洲这三个地方“能言之成理,自成体系”。
这是有道理的。
由此而言,我们既讲世界文论背景,就应该充分考虑各国文论,尤其是那些自成体系的文论各自的异同,但这样一来,问题的实质反倒容易掩没在细节的辨析中了。
事实上,正如西方文论从古至今虽说流派林立,但仍有着某种一以贯之的特色一样,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文论,也有着某些不同于西方的自己的特征。
为着大处着眼,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者所说的世界文论背景,主要是指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文论背景。
中国文学理论和亚洲其它国家文论的比较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只有在西方文论背景的映衬之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自身的特征才会更加显豁,其独特价值才更易见出。
而中国文论与其它东方国家文论的差异,相比之下倒不是那么重要。
比较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或手段,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将中国文论置于西方文论的背景之下辨其异同,而在于通过这异同的辨析走向一般文学理论,尽管这在目前还只是一个辉煌而诱人的设想。
应该明确,一般文学理论并不只是东西文论共同的文心,它还必须包揽东西文论各自的差异,是同与异的辩证统一。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绪论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二、从价值取向着眼三、比较文学的价值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对比较文学的理解
对比较文学的理解比较文学的本质及意义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或途径,用以揭示文学作品间的异同与联系,寻求其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和内涵。
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的必需工具,而且是理解人类文化变迁和交流的重要角度之一。
通过比较文学,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家、不同文化、不同国度、不同时代间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
这些共性和差异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它们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本质和历史背景。
同时,比较文学也可以推广文学的发展,借鉴他人的长处,吸取对方的经验,从而使文学更加繁荣、优秀。
比较文学的方法与步骤比较文学的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对比、文化对比、时空对比等。
而在实践中,比较文学也需要注意一些步骤,这些步骤包括:选择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目的,收集研究资料,剖析文本内容,找出共性和差异,诠释其深层含义,达成认识和结论等。
选择比较对象是比较文学时的第一步,比较对象的选择应该有针对性和合理性。
可以是属于同一文种,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品,或者是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的作品等等。
而明确比较目的就是要为后续的研究和分析作出引导和指向作用,因此,比较目的不能模糊不清,应该有明确的准则和目标。
收集研究资料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步骤,研究者需要获取文学作品的文本资料、作者背景资料、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相关资料。
收集到资料后,应该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找出文本内部和外部的共性和差异。
剖析文本内容,则是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
将比较文学所涉及到的多个文本进行分析和比较,将其作品的核心思想、主题、历史背景、美学风格等进行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阐述这些文本的内涵。
找出共性和差异,则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头戏。
这一步是比较文学的核心,也是比较文学最难的部分,对于研究者的能力和水准有着较高的要求。
从中找到共性和差异,不仅仅只是探究它们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历史背景等。
诠释其深层含义,则是对比较结果的进一步解析。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摘要:本文从文艺思潮、作家和读者、言语和媒体三方面,以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心,考察并记述了东亚三国现代化的过程。
并阐明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如何与其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相连。
虽然各国政治情况各异,但基于民族主义的民主化方向却表现出一致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因此,可以说。
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的压迫和对其反抗的过程中诞生的,换言之,是运用排外主义的方式西方化的。
东亚现代文学史研究必须走出西方文学的阴影,发掘和整理与现代西方存在差异的、具备东亚个性的文学史。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史;门户开放;启蒙运动;个别性;普遍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1序言在本文中,现代文学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以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而是把所有在本质上具备了现代的精神和形式的文学作品统称为现代文学。
也就是说,所谓现代文学是指“以市民精神为内容,把自由的文体作为形式的文学”,或者说,是由被分化了的艺术类别的概念所形成的文学。
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并且充分地反映了复杂的市民社会的小说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还有,由于文艺新闻的形成,带来了文学和媒体的完美结合。
这种文化现象使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综上所述。
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是以不同于前代的社会条件和意识形态作为背景诞生的,它是文学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与西洋的市民社会不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被迫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东亚的现代意识和文学意识,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半殖民地这一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制约。
再加上之前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大量残存于精神文化领域方面,文学在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尝试,做出了必要的修正。
研究东亚三国被欧美列强蹂躏的历史,其现代文学的比较分析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环节。
关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几点想法
02世界文学评论学在局部取得重大突破性成绩时也无疑地为发展中的局限性所困扰。
大致而言,目前国内的比较诗学研究中主要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
1、国内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容较为狭隘。
诗学应该是从文学史里面推出来的诗学研究,而目前的研究却局限在范畴、体系等方面,忽视了对文学现象本身的本体研究。
诚然,中外文学理论范畴、体系等方面的比较是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角度。
正如艾田伯所说,比较文学“不是从思辨原则上加以推导的,而是在对体裁的历史演变或者从各种不同文化体形的特点和结构上做了细致的研究之后归纳出的”。
事实上,国内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曹顺庆、黄药眠等先生的诗学比较研究中的中西范畴、观念比较就都是建构在具体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文本分析基础之上的。
由此可见,范畴、观念的比较只能是以文学史提供的大量材料为依据。
国内目前那种脱离文学史现象试图从范畴、体系方面推出诗学的共同规律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悬空式研究,它折射出的是我们一些诗学比较者缺少一种诗学史观和文学史观。
2、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由于批评方法的单一和思维方法的限制,中西诗学中许多丰富而又复杂的本体意义在这种固定研究模式的循环中尚处于遮蔽状态。
由此,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西诗学研究要向一个新的台阶跃进,它就应该广泛地采用适用性和可行性的方法,以此拓展研究的视野和空间,从而通过全新的方法抵达中西诗学的本体之真。
在此,方法不只是手段,它更多地标志着一种思维的转换。
目前国内比较诗学研究较为被大家看重的方法有“双向阐发”法和对话法。
这两种研究方法的提出标志着新的思维的生成。
但在具体运用中,它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双向阐发研究,它的理论创建意图显然是好的。
它“指的是双方或多方互相阐发、异同互补”。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这种理论的设想却往往淹没在“以西释中”或“以中释西”的“单向阐发”的怪圈中。
其次是对话研究,对话法突破了传统的“求同”思维。
然而,以“求异”的眼光沟通各个文化体系的理论宏愿又常常被现实中对话原则的不平等性所架空。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文学研究是一门多元化的学科,其理论与方法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文学研究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美学理论等,而文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历史文化分析、比较研究、批评性研究等。
下面分别从理论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文学研究的理论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它是研究文学作品产生、发展和规律的总体理论。
文学理论主要包括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美学理论等。
文学创作理论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创作特点,旨在揭示文学作品的生成规律和创作价值。
文学批评理论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原则,旨在揭示文学作品的品质特点和审美价值。
文学美学理论则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审美原则、审美法则,旨在揭示文学作品的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
所有这些理论都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于指导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批评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原则,旨在揭示文学作品的品质特点和审美价值。
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包括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后现代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等。
形式主义批评理论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语言特点、结构特点,主张从形式的角度来评价文学作品。
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符号系统、隐喻结构、符号关系,主张从符号的角度来评价文学作品。
后现代批评理论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后现代特点、后现代价值观、后现代审美,主张从后现代的角度来评价文学作品。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女性题材,主张从女性的角度来评价文学作品。
这些批评理论都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揭示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和价值。
3.文学美学理论文学美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审美原则、审美法则,旨在揭示文学作品的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认识
浅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第一次接触“比较文学”的人一定会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但正如从字面层面理解的意思那样,比较文学就是对文学进行比较。
可是,比较什么呢?这就要谈到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了。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致力于无用之用的语际,族际、国际、科学关系会通研究的边缘性学科,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内容非常多,但是这并不代表比较文学可以进行无限的比较,他的比较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那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什么呢?比较文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边缘化学科,对于它的定义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较为让学者信服的比较文学的定义是韦勒克本人在1970年所写的《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谈到的比较文学定义应包含的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比较文学是一种没有语言、种族和政治界限的文学研究;第二,对比较文学来说,比较历史上毫无关系的语言和风格方面的现象,同研究从阅读中可能发现的相互影响和平行现象一样有价值;第三,比较文学不能只用来研究文学史(渊源和影响),而且也要用来研究评论和当代文学;第四,比较文学是从国际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文学,他认为一切文学创作和经验都有统一的一面,因而存在着从国际的角度来展望建立全球文学史和文学学术这一遥远的理想;第五,比较文学的性质和对象决定了它不可能只局限于运用单纯的比较方法,在比较文学论述的过程中,‘描绘、特性绘画、阐释、叙述、解说、评价等方法都同‘比较’一样经常被运用’”1。
从韦勒克所提到的那五个方面,我们大概可以了解比较文学比的是什么东西。
也就是说,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它既然关系到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能不能建立、能不能生存,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有效进行并取得科学价值。
对于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一.比较文学必须是在同一平台下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被拿来比较的两个学科、作品,都必须是在同一个大背景下进行。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比较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它主要研究的是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向。
比较文学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和文化交流的理解,可以深化人们对文学各个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还可以拓宽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比较文学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几种:第一种,文本比较法。
文本比较法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对同一文学类型或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进行类比分析,比较它们的语言、形式、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研究文学的发展演变。
文本比较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内部比较,即比较同一作者或同一文学流派的作品;另一个是外部比较,即比较不同作者、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作品。
第二种,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研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历史比较法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二是比较同一国家、同一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三种,文化比较法。
文化比较法是比较文学的一种高级形式,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研究文化间的异同。
文化比较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比较同一文学类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例如比较东方与西方的诗歌作品;另一种是比较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种,传统比较法。
传统比较法是比较文学发展的原始方法,它主要采用质的和形式上的比较,比较同一文学类型或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探讨它们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趋势。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研究方法,它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向,扩大研究者的视野和深化对文学的认识。
而不同的比较文学方法则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和方向上展开研究,为文学的研究提供多种视角和思路。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文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探索文学作品本质和背后意义的方法论。
不同的文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解读文学作品,揭示其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文学研究方法。
1. 传统批评方法:传统批评方法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和风格等方面的分析。
这种方法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字句、语法、修辞和格律等方面的剖析,从而获得对作品整体的理解。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从而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2. 人文主义方法:人文主义方法关注文学作品中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
人文主义方法强调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分析。
通过深入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揭示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从而为读者提供一种人类智慧和思考的平台。
3. 结构主义方法:结构主义方法关注文学作品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方法强调对作品中的符号、象征和隐喻等要素的分析,这些要素可以揭示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进行解读,可以发现作品中隐藏的深层意义和主题,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4. 后现代主义方法:后现代主义方法关注文学作品的断裂、多元和后现代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方法强调对剧情、叙事结构和语言游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中的多元性和反传统的特点。
通过对作品中的跳跃、碎片化和模糊化等手法进行解读,可以领悟到后现代主义作品背后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意义。
5. 历史主义方法:历史主义方法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
历史主义方法强调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作家自身经历等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来理解和解读作品。
通过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可以揭示作品中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现象的内涵,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综上所述,文学的研究方法有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品味文学的魅力。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和价值。
在比较文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可以用来比较文学作品,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
首先,一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主题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来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主题是否相似或相反,以及它们对相同主题的处理方式是否一致。
通过主题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学作品对于相同主题的不同见解和表达方式,进而揭示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个体经验。
第二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形式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等来揭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叙述结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从而了解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通过形式的比较,我们可以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第三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文化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等,从而了解它们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意蕴。
通过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丰富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四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时空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以及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等,从而了解它们的时代特点和地域差异。
通过时空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进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文学的方法,如心理比较、意象比较、文学批评流派比较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比较文学作品,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依靠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以系统的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或文化的思想、文化价值、表现方式,用以探讨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追求文学知识的发展,并通过拓展文学知识贡献文学对社会的贡献。
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文学比较的主要研究办法是结构分析法。
这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即以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作品中角色行为、情节构成、主题、时间等,从而深入欣赏作品的美学特色,追求作品的文学价值。
其次,文学比较的研究办法是文学史比较法。
它是以文学史研究为基础,从不同时期之间的文化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出文学事件和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从而辅助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或文学传统的发展趋势,也为建构文学史提供重要资料支持。
第三,文学比较的研究办法是心理学比较法。
它是利用心理学视角来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着重探讨作品带给读者的心理反映,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对人们的心理影响等,以更加系统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并有助于深刻揣摩作品的文学价值。
最后,文学比较的研究办法是文学理论比较法。
它是运用文学理论,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学表现形式,归纳出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从而探究文学作品的本质,发现文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以及文学对社会的贡献。
总之,文学比较研究是一种深刻揣摩文学作品的独特方法,它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理论方法来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文学的本质,并且有利于运用文学知识反映面向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文学比较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又有价值的研究文化,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探究。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视角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视角一、引言比较文学研究是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共同特征的学科。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本身,还可以推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流。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视角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
二、文化视角的理论基础文化视角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
换句话说,文化视角认为,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产物,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
三、文化视角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应用1. 文化背景的比较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例如,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我们需要了解两种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学作品的异同。
2. 文化核心的比较除了了解文化背景外,文化视角还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核心。
文化核心是指文化中的基本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例如,对于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仁爱”、“礼制”、“天命”等核心概念,以及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人文主义”等核心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学作品的异同。
3. 文化交流的促进文化视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文学作品,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中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学中的许多主题和意象具有共通之处,例如对人性的探讨、对爱情的追求等等,这些共通之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流。
四、结论文化视角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文化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推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看《王伦三跳》中的中国形象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看《王伦三跳》中的中国形象
《王伦三跳》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影片,通过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中国人的坚韧、智慧和自信。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来看,《王伦三跳》中的中国形象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首先,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体现了中国人的坚韧和勇敢。
影片以中国体操队为背景,讲述了王伦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努力和奋斗。
在比赛中,王伦三多次遭遇失败和受伤,但他始终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坚韧和勇敢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境时的顽强拼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其次,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面对外国选手的优势和困难时,王伦三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创新的技巧,成功地克服了困难并取得了胜利。
他通过分析对手的弱点和自身的优势,找到了最合适的方法来应对挑战。
这种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还展现了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
王伦三在比赛中始终保持自信,并且坚信自己能够胜出。
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体育的自豪感使他在比赛中展现出了出色的表现,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和实力。
这种自信和自豪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对国家的热爱。
综上所述,《王伦三跳》中的中国形象通过展现中国人的坚韧、智慧和自信,塑造了独特的形象。
这种形象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实力。
通过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来分析,《王伦三跳》中的中国形象在传递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推广中国形象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拆书-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鲁滨逊漂流记》
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鲁滨逊漂流记》比较文学是跨国、跨学科与跨雷锋精神跨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在文学现代文学的传播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一般读者甚至包括一些当代的比较文学研究者看来,在以跨文化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理所当然地从一开始就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随着研究西方翻译研究的艺术转向,翻译和翻译研究在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开始占据越来越地的重要位。
本文预测将从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角度来分析《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插画创造性翻译出自法国文学罗贝尔·艾斯卡皮之口,据他解释:“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译文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绿意一个崭新的生机,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广泛传播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生命不仅推迟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富裕它第二次生命。
”《鲁滨逊漂流记》在我国流传传达原有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了作者原有的意图,其适应于中国市场则充分说明拜金了其中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有三种类型,即:中文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接下来,我将从这六个二个类型方面来分析《鲁滨逊漂流记》。
第一类译者类型是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译者在翻译《鲁滨逊漂流记》时,运用了叛逆中的节译与编译手法。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篇颂扬新兴殖民主义的说教。
在《鲁滨逊漂流记》前半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的生活,塑造了一个勇敢、充满智慧的人物形象。
可是在故事的后半部分,作者写到到了鲁滨逊回国之后,带着一批又一批的人陆陆续续地迁移到这个岛上,实现了当时的殖民统治。
然而,在我国,并未存在殖民主义。
作者后半部分宣扬的殖民主义思想政治我国的与以及道德等方面不一致。
为了便于传播等方面风险因素的考虑,译者在此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节译与编译。
主要宣扬了此书前半部该书分的冒险精神,进入我国儿童文学的小圈子,中国深受我国儿童的喜爱与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的分析《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同点摘要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成书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吴承恩的《西游记》则完成于我国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中叶。
虽然2部作品在空间上相隔数万里,时间上也相差1个世纪,但这2部作品的创作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本文主要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比较2部作品的意义这4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字比较文学《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一、比较文学的概念二、《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的相似点:2.1 浓厚的宗教色彩2.2 艺术特色2.3 主题思想三、《西游记》和《天路历程》相似点产生的原因:3.1 作者的出身经历人生观价值观3.2 社会背景3.3 宗教信仰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
《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分别是英国和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具有浓厚宗教思想、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
尽管产生于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但是两者在主题、情节、宗教意义等方面有着无可置疑的相似性与互证互补性作为反映与宣扬宗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两部小说思想内容方面无处不在的相似性,极大程度地折射出生活于不同时域中的人类文化之间的类同性。
这种相似性统摄之下的相异性又恰恰表现出世界两大主要宗教教义的互证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佐证与案例。
引言分析了国内外对两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提出运用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对它们进行研究。
本文探讨两部小说所反映出来的基督教与佛教拯救理念的异同,研究人类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前文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不同文明应当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共创世界和谐。
本文采取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新视角,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两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作品,在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思维空间,并为两部小说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们都是宣扬耶佛教义的作品一位哲人曾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化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了”,即宗教信仰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
但宗教虽难容于“逻辑分析”,纵观中外文学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却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乐园—犯罪—受难—赎罪—得救”的模式下构思主人公的经历的。
基督徒背着“原罪”的包袱踏上了赎罪的征程。
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终得包袱脱落,进了天堂;而唐僧师徒有的前世有错,有的今生犯罪,都从乐园中贬入凡间受苦,在神仙、菩萨等的帮助下,一行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灵山,成了正果。
再次,作品都引用了各自宗教的典籍。
《天》第一、二部分别从《圣经》中引用了160个和94 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作品中无处不在。
《西》中儒、道、佛的典籍、故事、教义也是比比皆是。
唐僧取佛经是为了济世、救天下万民;观世音菩萨见了玉帝,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居然口称陛下,这些都很明显是儒教的观点。
道教之说也为数不少,孙悟空本来就学道于菩提老祖,而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人物都取之于道家。
佛教的影响最大,作品中引录了多篇佛教经文,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
综上可述,尽管《天路历程》和《西游记》存在着文化和宗教的差异,17世纪的英国人民和16世纪的中国人民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强烈的不满,又想通过宗教的形式寄托自己的济世愿望,因此这两部作品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
同时,两部作品不管是基督徒还是唐僧师徒,他们的旅途其实都象征着一个人一生的心路历程。
所谓的圣城或灵山也就是一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要想达到这种境界,人们应该付出非常人的努力和艰辛。
因此这两部作品也就谕示着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只要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借用佛教的一句话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两部小说都在宗教的框架中展开故事。
《天路历程》按照基督教的“原罪———信主———赎罪———得救———沐恩”思想构思小说:描述基督徒如何背着“原罪”的包袱,走上寻求真理和光明的漫漫历程。
先受到“世智先生”等诱惑,直到在“拯救墙”下抱住了十字架,意味着他虔信了基督,“包袱”才终于脱落,走上了赎罪的正路,最终进入了天堂。
《西游记》则主要按照佛教的因果报应、苦行得救、普渡众生、修成正果的思想构思小说。
唐僧师徒都因前世有过,贬入人间受苦。
而一旦他们认定了西天取经的目标,就得到神佛们无时不在的救助。
师徒们的“八十一难”既是苦修苦行的历程,也是他们驱妖除魔、救济众生的功德。
两部小说写的都是信徒们如何为追求各自宗教的最高境界———基督教的“天国”和佛教的“西天”———而历尽劫难,最终都实现最高的宗教理想。
主人公们都是各自宗教最虔诚执着、百折不挠的信徒。
《天路历程》中基督徒历尽恶魔、美色、财富、淫威、自杀、背叛等种种诱惑的考验,向着天国,矢志不移。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普济众生的英雄,唐僧及其师徒也都是面对“水水山山灾不脱,妖妖怪怪命难逃”的重重磨难,一心西行的信徒。
小说的主题显然都在宣扬人类宗教所共有的信条———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虔信主宰,禁欲宽容,都宣扬了各自宗教的万能与至上。
作为以宗教为主题的小说,它们都把各自宗教的最高经典《圣经》或佛教有关的典籍作为创作的依据。
班扬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和传教士,他一生所受的书本教育主要是从《圣经》中来的,被称为“读一本书的人”(man of one book)[5],因此,他对《圣经》十分熟悉。
《天路历程》第一、二册分别从《圣经》引用了160个和94个比喻,《圣经》的思想观念在整部小说中无处不在。
全书充斥着浓厚的向善宽容、一切荣耀归基督的宗教理念和自律道德、理性严谨的清教思想。
吴承恩不是纯粹的佛教徒或道教徒,他带有中国世俗知识分子释、道、儒三教合一的传统思想。
因此,《西游记》诸神中,有佛祖如来,菩萨;也有道教玉帝、天王,他们常联合起来,对付孙悟空这样的叛逆者。
唐僧既是个“普渡众生”的佛家弟子,又有儒生的懦弱、迂腐无能的特点;孙行者师从祖师,后皈依佛门。
小说中的佛教故事、儒学经典、道家谶语俯拾皆是。
而师徒四人最后的结局是取得真经(佛教)、长生不老(道教)和继续济世(儒教),带有释、道、儒三者合璧、共享荣耀的色彩。
小说努力将忠孝礼义儒家美德、慈悲为怀的佛教教义和纯朴无饰的道教风范融为一体,显然又把佛教奉为最高境界。
因此,小说中直接追索佛教经典的细节比比皆是。
正如评论家林赛(Linsay)说的“在整个故事中,佛经变得形象生动,犹如《圣经》里的话语。
”[6]同时,道家的思想和言辞也无处不在,最典型的是小说以《易经》的理念和意象作为开篇和结尾,道家的阴阳交合与故事的虚实相得益彰。
一、浪漫主义色彩的充分表现浪漫主义创作着重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和理想,即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美丑﹑真假﹑善恶的感知和认可,其实质就带有明显的主观性。
作者因不愿直面丑恶的现实﹑剖析现实,而只好采用奇特的幻想﹑大胆的夸张﹑奇异的情节等表现方式,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和理想的追求,以图超越现实。
从《天路历程》和《西游记》来看,情景﹑情节的奇异性等浪漫主义特征是共同具有的,正是它们不为国度所限,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The romanticism creation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ubjective feelings of life and ideal, namely the percep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he reality of life in the beauty and ugliness, true and false, good and evil, it is with obvious subjectivity. The author was reluctant to confront the ugly reality and analyze reality so they have to use the strange fantasy, bold exaggeration, strange plot style to show their sense of reality and pursuit of ideal and also to transcend the reality. From The Pilgrim's progress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we can know that singular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ism is common. That common thing is the reason why the two works are so popular among two nations.《天路历程》故事开头便以梦的形式展开叙述,然后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其中有惊心动魄的决斗,有层出不穷的妖魔鬼怪等等,给人一种奇幻、浪漫的感觉。
The Pilgrim's progress begin with the form of dream narrative thus giving full scene of imagination of the author and showing a colorful picture for the reader, which have thrilling dues, there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of demons and ghosts and so on, giving a person a kind of fantasy and romantic feeling.《西游记》情景的幻化完全与神佛妖魔结合起来了。
其表现的内容比先前的任何作品更宽阔,更雄奇。
《西游记》所虚构的幻景,完全脱离时空的界限,自由驰骋。
时光时而眼前,时而倒流;人、神、禽、兽、物其姿态万千,活灵活现;从人神妖魔,到亭台楼阁,无一雷同。
如对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描写“:重一万三千五百斤”“,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霎时收了法象,将宝贝还变做个绣花针。
”还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哪咤的三头六臂,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等等。
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举不胜举。
这些虚幻,神奇的幻想,组成了一个绚丽多姿,五光十色,雄奇离异的神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