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四川大学
文学概论--四川大学199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文学概论--四川大学199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词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形象大于思想;
2.济金根与《济金根》;
3.艺术直觉;
4.游戏说;
5.文学的民族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作为一种文学的创造方法,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的意义和局限性何在?
2.结合具体的例证,简论文学风格的形成。
3.试析灵感。
4.列宁对于托尔斯泰的评论综述。
三.论述题(选作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文艺学专业考生必选第3题。
)
1.你是怎样理解文艺的审美性特征的?对于当前文艺创作中出现的审美性的失落这一现象,你认为原因何在,应该作何评价?
2.恩格斯《致保·恩斯特》(1890年6月5日)述评。
3.解释“人化自然”(文艺学专业考生必选)。
比较文学概论-四川大学
二、渊源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手稿研究阶段 (二)宏观文学史建构阶段 (三)多元文化对话阶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LOGOபைடு நூலகம்
(一)手稿研究阶段 在法国学派开始倡导与从事影响研究的时候 ,人们注重某种文学现象之国外渊源的追溯 性研究,作家手稿成为被关注的重要对象之 一。 手稿的保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因 为从对手稿的考证上就可以发现某一作家最 初之创作形态,以及作家所作多次修改所表 现的意义,找到作家思想与情感发展轨迹, 和来自于外国的渊源。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LOGO
(三)文本性 在渊源学研究中,作为终点的文学现象无非 是作家与作品、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和文学思 潮,然而不论是文学运动的渊源研究,还是文 学思潮的渊源研究,对于作为具体作品的文本 之审美分析与价值判断,都是不能忽略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LOGO
因此,从文学作品里看出国外某种文学思潮 与文学流派产生的影响,也是渊源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之一。如果没有对具体文本的审美 阅读与审美发现,只是对历史材料的统计与 分析,并不能理解外来文学对本国文学发生 影响的根本问题 在渊源学研究历史上,实证性、溯源性与文 本性往往是有机统一的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LOGO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笔述渊源 是指可以从作家以及与他相关的历史文献里 查找资料而得到说明,以“自述”与“他述 ”文字实录作为渊源存在的证据。 (二)口传渊源 是指国外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通过口耳 相传的方式,让本国作家以艺术事实的方式 表现出来。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LOGO
(一)实证性 (二)溯源性 (三)文本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LOGO
《比较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附:标准答案一、填空(共计30分,每空1分。
)1、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之间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4、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5、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6、认同离异7、危机和断裂重组和更新8、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9、和而不同多元并存10、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11、关于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12、自然(包括自然人体)人类社会群体和个人主观意志感情人文现象13、文学观念14、文学与思想观念的关系二、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题5分。
)1.诠释学:诠释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探讨。
对意义进行探讨是一门学问,在西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叫“诠释学”或者“阐释学”。
2.结构主义:即把一个作品放在很多作品当中,撇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来寻找意义。
结构主义的源头可以上溯到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935年,布拉格学派提出“结构主义”一词。
50年代在法国兴起,60年代广泛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在60年代,结构主义远远超过了文学理论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3.互动认知:认为主体和客体并非截然然两分,客体并无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的、自身的确定性。
主体和客体都是在相互的认知的过程中,发生变化,重新建构自身,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
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不断因主体的理智、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化的而变化的、开放的、动态的空间。
4、虚静:“虚静”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老庄道家思想,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庄子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后来的陆机、朱熹则就明确地从创作论层面上阐说了虚静观。
陆机在讲艺术构思时强调“收视反听,耽思旁讯”,虚静观对文学创作方式强调的是由内而外,虚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自内而外地不受干扰地纵情想象万象万物,做到“神与物游”,“意静神旺”正如苏轼所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川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分析
考研倒计时,不到2个月的时间,你开始冲刺了吗?考研进入倒计时后,很多考生瞬间就感觉不淡定了,考生不需要慌张,及时调整心态和复习方法,2个多月也可以实现突破哟!下面小编为各位同学们针对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做一个全面分析,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做个综合评估,同时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
一.学校情况岷峨挺秀,锦水含章。
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谢和平。
2017年1月被国家教育部列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之一。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51.5万平方米。
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4个学科型学院及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
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3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本科专业138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4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单位。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介绍归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下设6个研究方向:01 比较诗学02 比较文学03 西方文学思潮与文论04 英美文学05 俄国文学06 东方文学与文论。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
其研究立足于吸收传统世界文学研究的成果,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把世界文学、欧美文学纳入全球整体格局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该专业要求考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外文学功底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外文文献。
川大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全国来看排名是名列前茅的,属于国家重点学科。
就业方向的话主要就职于高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行业、涉外企业等。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试题
2.你是怎样看待“三一律”的?
3.恩格斯对歌德的评论对于我们评论古典作家继承文学遗产有何启示?
4.简论文学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三. 论述题(选作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文艺学专业考生必选第3题。)
二.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作为一种文学的创造方法,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的意义和局限性何在?
2.结合具体的例证,简论文学风格的形成。
3.试析灵感。
4.列宁对于托尔斯泰的评论综述。
三. 论述题(选作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文艺学专业考生必选第3题。)
1.你是怎样理解文艺的审美性特征的?对于当前文艺创作中出现的审美性的失落这一现象,你认为原因何在,应该作何评价?
2.分析《尤利西斯》对《奥德修记》神话模式的运用及其主题的关系。(30分)
四川大学中文系文学概论试题(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
1997年试题
一. 词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形象大于思想; 2.济金根与《济金根》; 3.艺术直觉; 4.游戏说; 5.文学的民族性;
3.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中有一些著名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段落,试举几例并加以分析。
2001年外国文学史试题
一. 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伤主义;2.湖畔派;3.纯诗;4.跨掉的一代;5.黑色幽默;6.复调小说
2.试比较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文学的真实观上的差异。
比较文学基本原理-四川大学
绪论小引无所不在的比较“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What Is Literature If Not Comparative? )①的确,无论我们是否知晓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其实文学的比较早已无所不在;无论在普通民众的阅读中,在学生的文学鉴赏中,还是在文学教学中,在文学学术研究中,文学的比较几乎随处可见。
例如《中西比较诗学》一书开篇就描绘了文学艺术鉴赏中常常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比较意识:朋友,您一定读过不少西方和中国的文艺作品,曾在那绚丽多姿的中西艺术珍品中探幽揽胜吧。
或许,《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之中的艺术魅力,让您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莎士比亚的悲剧令您荡气回肠,痛不欲生!或许,那空灵悠远、宁静淡泊的水墨画,让您物我两忘,心清气爽;屈原的《离骚》,令您一唱三叹,涕泪满襟!还有那宏博壮丽的古希腊史诗,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仪态万千的西方小说,意境深远的唐诗宋词……不过,在探幽揽胜之时,您可曾深思过中西文学艺术那截然不同的审美特征?在蕴含着素淡含蓄的品格,积淀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征,包蕴着空灵悠远的神韵意境的中国诗画面前,您可曾感受到中华艺术的脉搏?在宏大奇伟的古希腊史诗中,在不可抗拒的悲剧命运中,在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中,你是否感受到西方古代艺术中那“日神”的崇高如“酒神”的狂欢?如果你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那您就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进一步深思:为什么中国与西方的文学艺术趣味迥异?为什么中国上古没有宏大壮丽的史诗和悲剧?为什么西方没有龙飞凤舞的书法艺术?为什么中国古代小说被斥为“小道”,而西方小说则被视为文学正宗?为什么西方绘画讲究远近透视,而中国绘画却不求形似而专注于神似?为什么西方古代注重摹仿现实,将文艺视为反映现实的“镜子”,而中国却将文艺视为“抒情言志”和“载道”之工具?为什么西方文艺那么富于创新精神,而中华文艺却较为保守,总是“子云”、“诗曰”?为什么西方文艺热衷于爱情的讴歌,而中华文艺却偏重于道德与气节的赞颂?这诸多的问题,都涉及到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即中华文学艺术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是什么?中华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根何在?……①类似的感受,我们许多人都会有。
比较文学概论-四川大学
比较文学概论
四川大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主 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团队
第二讲 比较文学的历史
主讲人:曹顺庆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本讲纲要
第一节: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第二节: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第三节:比较文学的称谓 第四节: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第五节:思考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一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欧洲的文化与文学传统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自身内在的发展现律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一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欧洲的文化与文学传统:
世界文学时 代即将来临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一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背景
社会发展的影响:
1892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 办了比较文学讲座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二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出现:
1895年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 义的起源》 1895年贝获《海涅在法国》,并于 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 学主潮》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 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二节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比较文学理论著作问世: 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持 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 论专著《比较文学》
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 《世界比较文学》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 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比较文学“名”与“实”相符吗?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川大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真题
01比较诗学
02中外文学比较
03西方文学思潮与文论
04英美文学
05俄国文学
06东方文学与文论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35文学评论写作④914中国文学(含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
635文学评论写作:
(1)《文学理论基础》,阎嘉,四川大学出版社
(5)《中国文学》(1--4册)四川人民出版社 刘黎明主编
复试科目: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欧洲小说史》,龚翰熊等,四川大学出版社
(2)《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曹顺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4)《外国文学》刘亚丁、邱晓林,重庆大学出版社
(2)《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赵毅衡、傅其林、张怡等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914中国文学:
(1)《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学》,周裕锴、谢谦、刘黎明,重庆大学出版社
(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出版社
(4)《中国现当代文学》,李怡、干天全,重庆大学出版社
川大文学概论复习大纲
闫嘉文学理论基础课程学习指导绪论:文学概论及其研究对象1、本章学习要求■“文学概论”的含义▲了解中国学术界使用的“文艺学”、“文艺学基础理论”和“文学概论”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了解西方学术界使用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
▲掌握“文艺学”这一学科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把握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学的特殊性。
▲了解文学现象的几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了解理论建设与古往今来各种理论传统的关系。
▲掌握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三个主要资源及其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讲文学本质论1、本章学习要求■文学的本质▲掌握考察文学的四个不同视点及其与不同的文学本质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领会视点问题的复杂性。
▲了解在文学本质论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如模仿论、表现论、形式本体论和意识形态本体论。
▲重点掌握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包括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等。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内涵。
▲着重掌握社会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的基本观点▲理解作家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三种方式。
■文学的社会作用▲正确理解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既不能否认,也不能夸大。
▲着重掌握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特别是文学的审美作用。
▲领会文学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复杂性第二讲文学创作论1、本章学习要求■文学创作的过程▲了解文学创作一般过程的两个阶段。
▲掌握生活体验和积累对于作家创作的重要意义。
▲着重掌握作家创作过程的实质在于如何把生活转化为艺术。
▲着重掌握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在创作中实现生活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因素。
▲掌握作家的“心灵”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地位。
▲领会作家的素质和才能在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主要表现。
■文学创作的思维活动▲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的论述。
川大比较文学知识梳理(包括新旧两书)
体例说明:宋体五号黑字为《比较文学教程》要点,小五号绿字为习题,五号楷体为新编教材的要点。
以下为超链接。
绪论第一章影响研究第二章平行研究第三章变异研究第四章总体文学定义填空及著作绪论比较文学的基点是比较,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对比较文学定义的争论,但是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都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国学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憾。
比较文学具有跨国、跨学科和跨文明的特点,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期研究领域主要有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际、学科、文明研究比较文学的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形象学)、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在很多教材中都没有将其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之中,但是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手,探讨多种文明间的异质性、变异性与互补性的问题;二是跨文明阐发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对话研究问题;四是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五是文学人类学的研究。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查看答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整理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整理一.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变异研究:求异,在传播交流过程中,除了可以确定的实证性影响的因素之外,在文化过滤、译介、接受等作用下,还有许多美学、心理学、文化等难以确定因素,被传播和接受的文学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异。
支点:变异性文学性(层面:语言、跨国和跨文明形象、文学文本、文化、文学他国化)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在不同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主要方法是类比与对比,重点在于求类同。
平行研究的贡献在于突破了影响研究的“事实联系”这一限制,大大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疆域,使比较文学在绝境中获得新的发展,并由此奠定了新的学科研究范型。
流传学又称为誉舆学,源于西纳文的光荣一词。
1931年由梵第根引入到比较文学中来。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情况,包括一国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其作品等在他国的际遇和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老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思想、语言、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概言之,就是溯本求源,顺藤摸瓜,揭示出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方法,在西方曾被广泛普遍运用。
2024年四川大学915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真题
2024年四川大学915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5*6=30)
1.语言相对论
2.《文选》
3.前后七子
4.古无舌上音
5.新小说
6.《尔雅》
二、简答题:(10*6=60)
1.简述语法学与语用学的对立与互补关系。
2.简述右文说的含义与价值。
3.结合作品,谈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文学创作。
4.谈谈对词类划分原则的认识。
5.结合作品,谈谈古典主义的“三一律”。
6.谈谈对比较文学文体学的认识。
三、论述题:(30*2=60)
1.古往今来,对“善本”的理解有很多,有人认为是流传时间久远、传世稀少的,有人认为是刊印精美的,有人认为是文字内容准确无误的,你怎么看?
2.结合《“三八节”有感》,谈谈边区文坛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上海文坛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完整word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一)(闭卷)一、填空:(16分)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 一词是年由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___________、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和戏剧类三大类。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二、简要回答:(30 分)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2、什么是“期待视野”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一、填空:(16分)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年代。
世纪3、渊源学分为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跨越性和三个条件组成。
7、《管锥编》的作者是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 2、什么是“文学误读”? 3、什么是“套话”?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2、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 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 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原始文化》的作者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2、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3、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 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4、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 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学 术需求:
其次是西方文学 理论在中国的攻 城掠地和话语霸
权趋势;
再就是,现代 中国文学研究追 求自我突破和现 代性发展的使命 感和迫切愿望。
为了实现文学研究在21世纪的现代突围,中 国学界可以说是情不自禁地走向了比较诗学。
LOGO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
一、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二、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 三、研究案例分析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概论
四川大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主 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团队
第八讲 比较诗学
主讲人:王晓路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本讲纲要
第一节 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 第三节 走向比较诗学的新疆域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不断克服学科史上的实证主义关系研究的 偏执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全球性对话中走向研究深化和理论 提升的必然,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
钱钟书曾经指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 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 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领域。”
法国学者艾田伯半个世纪前就预测:“历史 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 自视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 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 学。”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二、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
从跨文化和全球化学术视野去展开,有关不同 文化间相关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题的专门性 比较研究领域。
“跨文化” 立场
“对话性”问 题意识
“多语种” 和“跨学科”
知识背景
比较方法论
国际性研究视 野
LOGO
(一)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比较诗学的发轫,可 以远溯到佛经翻译“格义” 和《圣经》译解“况义” 的时代。
一般讲,它不像文学批评那样去阐释具体作品, 也不像文学史那样去对作品做历史评价,而是 关注和研究文学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文学意义 产生的范式、途径、方法,以及文学的语言性 存在条件、文学的审美阐释模式等。
LOGO
(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
19世纪没有得到应有 的发展,主要原因: 实证性的影响研究占 主导地位,排斥审美
(2)对特色理论和批评话语方式的跨文化汇同研究,譬如对中国诗学 “通感”和“人化批评”的研究,对“文气”、“兴”、“隐喻”的研 究等,都有力地突显了这些理论话语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第一节 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
一、诗学概念的古今差异 二、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 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
四川大学文学与LO新闻G学O院
(一)诗学概念的古今差异
在中国古代以至近代, 所谓诗学,首先是指 一种比较专门化的研 究领域,即所谓《诗 经》之学,也就是研 究诗经的学问。 《诗经》自先秦以来 便被称为“五经”之 一,对他的研究属于 所谓经学范畴,唐代 专设所谓诗经博士为 世立教,此后就习惯 将诗学专指《诗经》 研究之学。
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布瓦洛
黑格尔
康德 鲍姆嘉通
LOGO
现代比较诗学
20世纪以来大规模的中外学术交汇,诗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 生了根本性变化。诗学:在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 专门研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者从范畴 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学术性研讨,也包括理论之间相互交 流关系和跨学科关系的研究等等。
LOGO
(二)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
反思:
学术文化 身份
问题意识方 向
基本方法学 建立的关系 和特征问题
缺乏“文化自觉” 。
从非学科化零散研究逐步向学科化的系统研究整 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LOGO
既有的研究和成果:
(1)不同基本概念和范畴的比较研究,譬如中国的“道”与西方 “逻各斯”的比较,中国的“虚静”与西方“距离”的比较。
身
论中的“风骨”概念、“有”“无”概念;印度文论中“味” 概念;日本文论中的“物哀”、“幽玄”概念等等。
文
化
构建一种对话协
的
调机制,搭建一个
影
讨论问题的平台,
响
共同来讨论不同文
和
化、语言和族群之
制
间的文学理论问题,
约
这就是“比较诗 学”。
LOGO
回到各自文学批评 理论的传统本身, 检讨理论本身的合 法性问题和适用度
看这些理论之间哪 些可以兼容,哪些 是各自的特色,哪
些是互补的长处
认识自己, 减少误会, 理解对方, 互识互补, 共同发展
从理论运用的失效和困扰,进而走向理论的对话, 再进一步走向比较诗学,这或许正是中西比较文学学 科发展和深化的必由方向之一。
LOGO
首先是近代以来 中国诗学和文论 传统在世界文学 研究格局中的被 矮化和被忽略;
性的评判。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 美国为代表的新学术 范式 “平行研究”大 行其道,推动了比较 诗学的机遇性发展。
LOGO
理论失效现象
理论放大失效
• 比如用精神分析和 原型批评的方法来 分析中国古典诗歌。
逻辑演绎失效
• 理论系统和概念本 身的内在逻辑和关 系结构问题。
LOGO
自
譬如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概念、“悲剧”概念;中国古代文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 学研究却是五四前后才有 的事情,迄今为止的研究 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非学科化建构时代 :王国维的《红 楼梦评论》、《人间词话》等著述,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朱光潜的 《诗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等
论著。
学科化建构时代:刘若愚的《中国文 学理论》和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刘小枫 的《拯救与逍遥》、张法的《中西美 学与文化精神》、张隆溪的《诗无达 诂》、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 比较诗学体系》、乐黛云、叶朗、倪 培耕主编的《世界诗学大辞典》等。
不过,诗学在 中国古代更广 泛的涵义则主 要是指以历代 诗歌作为讨论 对象,论及关 于诗歌创作、 欣赏、批评, 以及由此引发 的一系列文论、 美学和思想)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内容具有典范性,是西方诗学的代表性著作。贺拉斯的 《诗艺》,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等学者著述的发挥,以及鲍姆嘉通 (Baumgarten,1714—1761)、康德和黑格尔等美学的创造性阐发和理论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