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二生物教案: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分析,找到其中的变量,明确其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放在窗台上的花弯向窗外生长,引出生长素的相关内容。
题目
植物的激素调节
年级学科
高二生物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教学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了解生长素的成分、作用
3.明确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
教学重难点
关键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关键是帮助学生学会设计和分析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电子白板
软件: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动画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体验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学会设计分析实验
识记相关概念,找到概念中的重点
5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板书设计
植物的激素调节--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二、植物激素的定义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动画展示、分析实验:
1.达尔文的实验2.詹森的实验
3.拜尔的实验4.温特的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
2.感光部位在哪里
3.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什么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
总结定义、强调要点:
体内产生、微量、高效、有机物、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
联系实际、总结规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本章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其他植物激素这三个部分的内容。
本节内容则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
(2)生物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各种代谢活动及生殖发育能够严格有序的进行,需要各系统、器官及细胞的协调统一;生物体作为环境的成员,能够生存下来,需要自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本节中的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提供了基础。
并且,利用胚芽鞘作材料还可以有许多新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严密思维,科学的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生长素发现的过程。
②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有关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②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③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④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着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学情分析:本章内容在于学生学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因此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知识基础上,高二的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
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
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推进新课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
课件展示: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生:光照。
师:方向怎样?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策略本章内容在本模块中是相对独立的,应该以植物体是一个生命系统的思路来理解本章教学。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安排教材内容,适当总结提升。
因此,建议教师时刻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
(一)巧妙设疑,层层探究激素又称化学信使,在第2章中,已经认识到激素可随着血液流到人体和动物体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那么,植物体能不能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本章的篇首页,感悟诗的意境,进入问题情境。
并借助“问题探讨”栏目,引出问题,接近要点。
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正栏和旁栏中所列出的问题串,层层深入地进行。
(二)指导预习,领略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方法方法1:和达尔文一起“思考”,与詹森、拜尔同感“刺激”,随温特揭示生长素的奥秘。
由于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所以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择不同方式展示本小组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理解。
如果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投入较多,不妨提议学生代表提前制作演示文稿以备上课时用。
利用此内容,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
改变过去教师一人提前备好演示文稿,上课一人演示、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可以让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分别阐述和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和结论。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和发言后,及时地评价学生对科学发现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达尔文设计实验的要点。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必修③
第3章 第1节
答案:一、1.(1)单侧光 (2)①胚芽鞘 曲 ②单侧光
光源 ③A.单侧光照射 向光弯
人 教 版 生 物
B. 去掉胚芽鞘
既不生长, 也不弯曲 光源
C. 尖端 只
生长不弯曲
D.尖端以下部位 刺激
(3)单侧光照射
伸长区
生长快 可以透过 向
2.不生长,不弯曲 右弯曲生长
提示:植物激素调节;达尔文最先发现了植物的向 光性,并做了解释。温特证实了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 素调节的。
必修③ 第3章 第1节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3章 第1节
问题探讨 1.弯向窗外生长。 2. 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的光 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 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 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3章 第1节
(1)实验中体现的几个原则:对照原则,如达尔文实 验中①为对照组,②③④为实验组;单一变量原则:如 达尔文实验中单一变量为尖端的有无。 (2)胚芽鞘产生的物质只能称为“某影响”,不能说 是生长素,因为生长素的命名是在温特实验后。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3章 第1节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第3章 第1节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 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 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 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 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人 教 版 生 物
必修③
高二生物(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目标1.体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方法。
2.解释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学习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用红笔标注重点与难点;15分钟完成课前预习内容。
知识准备:知道植物具有的相性运动如向光、相水、相肥性等教材助读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①~④):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条件:单侧光下 去掉顶尖 锡箔罩上尖端 锡箔罩上尖端下面现象: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实验结论:_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___产生某种___________,并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________面比_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鲍森.詹森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___________产生的影响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_ __。
3.1914年 拜尔的实验 思 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的关系。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__________造成的。
初步证明:顶尖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它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4.1928年 温特的实验 思考分析:A 、B 两个胚芽鞘的生长情况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命名本质: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_____,1942年,人们确认它的化学本质是__ __.预习自测题我的疑问学始于疑1. 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2.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3.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课内探究质疑探究探究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达尔文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1、实验第一组得到什么结论?2、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3、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4、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5、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二、詹森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6、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詹森选择什么材料证明“刺激”向下传递?三、拜尔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7、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实验结论是什么?四、温特实验设置下列问题:8、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9、若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五)思考P46----47的旁栏思考题1、2、3归纳总结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知识网络图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当堂检测1.如图是一组探究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实验,每组处理方法不同,其中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是2.匈牙利学者拜尔(Paal )在1914一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图)。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9: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
2.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及向光性的原因。
3.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向性运动和生长素发现的系列实验并预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思维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等创新思维的品质。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还有争议,以启发学生关注和认识植物向光性的研究并没有终结,再次感受众多科学家的贡献,科学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教学要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三、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教学流程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1.结合课件图文展示实验材料: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加以讲解胚芽鞘的概念: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胚芽外面透明的锥形套状物,是胚体的第一片叶,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
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穿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让学生明确胚芽鞘对应部位和作用。
2.展示4组实验,引导学生就对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进行分析。
⑴①与②形成对照,这个对照实验中不同的因素(单一变量)是什么?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推论?讲解:①有尖端,②无尖端,一段时间后①向光弯曲生长,②不生长也不弯曲,表明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胚芽鞘的向光性可能与其尖端有关。
(2) ③和④比较可得出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哪个部位?发生弯曲的是哪个部位?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讲解:③尖端用黑布罩住,不感光,结果直立生长;④尖端以下部位用黑布罩住,尖端感光,结果向光生长。
表明感光部位是尖端;弯曲生长部位是尖端以下部分。
3.引导学总结达尔文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该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由于单侧光的作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高二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活动设计
高二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教材苏教版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及分布。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三、设计思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
因此,本节课拟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特征为主要教学目标,按照生长素发现的时间顺序,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前人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正是后人研究的问题,使学生体会科学发现循环往复、步步深入的过程,感悟科学知识并非一经发现、证实之后便永远不会被推翻,而是需要“通过归纳所得并经由观察证实的真命题及其集合的积累”,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本质特征。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1)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2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
因此, 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与处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曾学习过“假说一一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 1 )。
的花盆会掉下去呢?教学过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认识胚芽鞘,了解结构,理解功能,领悟科学家选择实验材料的意图。
认识实验材料。
2.体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
①发现问题。
②提出假设:向光性的产生和幼苗尖端有关。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介绍了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等科学家探索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要掌握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等知识,这是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基础;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高二理科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并对植物的向光性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实验现象进行语言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以及对实验内容的分析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可能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所以学习本节内容的过程,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学习深层次的知识、培养深层次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的过程。
【设计思路】本课以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教学模式。
力求以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从而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本节生物课堂;同时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重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如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设计和评价实验内容的能力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师生交流,能够说出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
2、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2、基本技能(通过对实验和问题的讨论,逐步提高分析实验、评价实验的能力);3、基本思想(通过科学发展史教育,使学生体验科学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研作风);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所包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特征。
养成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教学工具】电子白板、投影仪、课前录制的实验视频等【教学过程】植 物 激素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生长素的 化学本质的发现过程及植物激素的概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堂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本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选取科学史进行组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体会到科学探究过程的趣味性和成就感。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总结,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的。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同学们对植物的向光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就此引出科学家对向光性研究的科学史,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展示个人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3.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评价试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
2.体验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家的智慧力量,确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欲望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实验设计的方法,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与分布,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的培养及照片。
七、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上,利用PPT课件引导学生对有关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八、教学课时:1课时九、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展示一些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图片,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图片中所体现的植物的生命现象,思考是哪种环境因素引发了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对植物有何意义?【板书】一、合作探究实验设计【板书】实验一:探究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外界刺激是什么?教师介绍胚芽鞘的结构,鼓励学生大胆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说明预期结果,学生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对其方案进行检测。
高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物学教案范文五篇
高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物学教案范文五篇高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物学教案范文五篇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下面就是整理的高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物学教案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步骤〖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
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
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高二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⑵了解生长素发现过程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能力目标⑴初步掌握科学研究一般遵循的思维方式和步骤,及经典实验分析方法⑵初步学会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情感目标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学情分析本节课以探究植物向光性现象作为引导,通过让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温特几位科学家的经典探究实验,逐层推进、环环相扣介绍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非常适合在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分析探究能力和评价实验能力。
经过一学期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析、设计实验基本原则和方法。
因此将讲述课转化为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下的启发探究课,必将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通过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会和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步骤。
教学难点⑴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⑵实验设计的科学严谨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研讨式学习、演示法、讨论法教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PPT演示文稿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思想.回顾前面内容动物主要通过哪些方式调节生命活动?2.引入新课:(1)植物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调节,又是如何调节的?(2)PPT展示“问题探讨”植物向光性图片提问:①这些植株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②为什么会这样生长?对它们有什么好处?回顾:神经——体液——免疫明确学习重点。
学生思考作答向光生长:向光特性,适应性温故导入新课植物向光性的探究历程.达尔文实验阅读课本小资料:胚芽鞘相关知识PPT展示实验过程及方法展示实验一:①单侧光照射向光弯曲※补充实验:均匀光照射直立生长提问:由此得出结论是什么?PPT展示实验二:②去掉尖端不生长不弯曲提问:①②对照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观点?进一步提问,与尖端以下有关系吗?需要继续研究吗?PPT展示实验三:③尖端套锡箔小帽①③与实验一对比,得出什么结论?PPT展示实验四:④锡箔纸包住尖端以下①④对照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观点?①③④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达尔文这种设计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哪些原则?提出假设: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3: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人教版)第3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的第1节,教材介绍了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重点介绍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在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的不多,其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全过程,所以说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二、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解决方法]动画再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引领,步步为营,寻根问底。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⑵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解决方法]⑴讲述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让学生对照内容,分析讨论评价教材中的极性运输的实验设计。
⑵结合实验评价加深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六、学生活动⑴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和结论。
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激素又称化学信使,在第2章中,已经认识到激素可随着血液流到人体和动物体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那么,植物体能不能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呢?[问题探讨]呈现教材P46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引出问题,接近要点。
植物本身没有神经系统,但对外界刺激仍能发生反应,即具有应激性。
植物对单向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叫做向性运动。
如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向光性。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重温一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吧!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动画显示达尔文的实验,设置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呢?2、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3、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又是哪一部分?4、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5、达尔文实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教师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20: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多个包含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力目标
(1)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目标
关注日常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高二生物必修三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名师精选教案
高二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③(必修)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后面几节的过渡章节。
本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学情分析】本章节虽相对独立,但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对于激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初步认识,为学习理解本章节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本章节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会有较大的兴趣,但有些内容比较抽象,比如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实验的设计评价,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去体验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目的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生长素的发现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德育目标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②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还通过运用图解法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图解法的妙用。
【教学准备】1.课前培养发芽的小麦、玉米或大豆种子。
(可以选择培养其中之一,常用的是玉米)2.课件制作:制作玉米向光性实验几个探究过程的课件或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幻灯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
三、当堂反馈
例1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e和f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答案:B。
例2、(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上图)。
课 题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总课时数
课程目标
知识与
技能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过程与
方法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二)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
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
一、情境导入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
A.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B.顶端优势
C.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D.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
解析:出现“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现象都是生长素的适宜浓度促进茎生长。出现“顶端优势”是由于低浓度促进顶芽生长,高浓度抑制侧芽生长。出现“根的向地性”是高浓度抑制根生长,低浓度促进根生长,但向水性与生长素无关。“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属于感性运动,不属于向性运动。
解析: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导致的。实验设计原则有等量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本题着重突出了对对照原则的考察。
答案:(1)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2)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3)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四、课堂小结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二、授新课
〖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
学生分影响。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单一的变量
2、要有对照组
〖旁栏思考题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略,见本教案黑体字。
五、作业:
创新课时P
附:板书设计
〖板书〗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教学后记:
主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