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合集下载

游客接待中心设计概述

游客接待中心设计概述
景区接待中心设计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风景名胜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陆续建立了各级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 用。供游客观光、考察、休闲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宾馆、饭店 等旅游设施逐渐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应运而生。
游客接待中心有三大主要功能:展示、服务、管理。建筑的功能要求决定 着其功能组成和平面组合、空间布局以及室内空间的分隔形式。建筑设计时需 要在满足相应功能的同时,还要组织好便捷的交通流线,并塑造出舒适宜人、 底蕴丰富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第一节 游客接待中心建筑的概念
“旅游接待建筑是构成风景区整体功能结构的组成部分,是风景区 直接服务于游客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游客接待中心:是旅游景区设立的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 讲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修建接待中心的 目的是向游客提供有关旅游和风景名胜区的信息,同时提供必要的服务 和帮助,有些甚至包括住宿及娱乐设施。
我国的一些实例: ①峨眉山游客接待中心是全国景区首家建立的游客接待中心,位于报国寺 景区,该区是峨眉山的游览起点,也是整个风景区的入口门户景区。峨眉 山游客中心并不具备餐饮住宿的功能,主要还是以导游服务为主。主要设 施由咨询大厅、多媒体厅、影视教育厅、峨眉山沙盘厅、峨眉山土特产购 物点组成,为游客提供景区的各项咨询服务。此外,还设有商场、茶室、 医疗急救等用房,是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的辅助设施。 ②华山游客接待中心位于华阴市黄甫峪进山公路一公里处,占地62亩,建 筑面积8000平方米,具有导游服务宿功能,以及大型停车场设施,兼有进 山专线车营运,实行一体化综合性服务。
游客接待中心的规划布置和建筑形象会给游人留下对该风景名胜区的 第一印象。目前,我国大多数风景名胜区都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或类似的 服务点,比较有名的有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九寨沟等,但总的来说游 客接待中心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国家没有颁布相应的法规条例,并没有 一个建造的依据标准,因此各景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在规模上、设施上,与 环境的协调性上显得参差不齐。 游客接待中心的功能主要包括:门厅、展示(展厅、多媒体展示、全景沙盘)、 服务(问讯接待、导游服务、售票、休息厅、多功能厅、邮电通信、自动取 款机、购物、互联网服务、急救室)、管理办公(办公室、机房、控制、库 房)。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及地段 历史沿革及变迁、文物、胜迹、风物、历史与文化保护对象
及地段 历来常住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劳动构成、教育状况、自 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服务职工和暂住人口及其结构变化;游
人及结构变化;居民、职工、游人分布状况 行政建制及区划、各类居民点及分布、城镇辖区、村界、乡
界及其他相关地界 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计划及其发展战略;风景区范围的 国民生产总值、财政、产业产值状况;国土规划、区域规划、
五 1.土地利用
、 土 地 2.建筑工程 与 其 他 3.环境资料 资 料
江河湖海的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水量、水温、洪水淹 没线;江河区的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防洪 设施;海滨区的潮汐、海流、浪涛;山区的山洪、泥石流、
水土流失等 地质、地貌、土层、建设地段承载力;地震或重要地质灾害
的评估;地下水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 景源、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农林牧副渔资源、能源、矿产 资源等的分布、数量、开发利用价值等资料;自然保护对象

物候季相景观(8)其他生物景观
1.园 (1)历史名园(2)现代公园(3)植物园(4)动物园(5)庭宅花园(6)专类游园(7)陵园墓园
二景
(8)其他园景
、 2.建 (1)风景建筑(2)民居宗祠(3)文娱建筑(4)商业服务建筑(5)宫殿衙署(6)宗教建筑(7)
Hale Waihona Puke 人筑纪念建筑(8)工交建筑(9)工程构筑物(10)其他建筑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 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 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第 1.0.6 条 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 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旅游策划规划的技巧与方法(很详细)

旅游策划规划的技巧与方法(很详细)

旅游策划规划的技巧与方法(很详细)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

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至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对于旅游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作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至5年。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

旅游区总体规划内容对旅游区的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

界定旅游区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

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

确定规划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

规划旅游区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区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

规划旅游区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

规划旅游区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

规划旅游区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

研究并确定旅游区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规划旅游区的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

提出旅游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

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管理意见。

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规划文本。

图件,包括旅游区区位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析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

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其他基础资料等。

图纸比例,可根据功能需要与可能确定。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了近期建设的需要,可编制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

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方案的酒店与餐饮设施设计

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方案的酒店与餐饮设施设计

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方案的酒店与餐饮设施设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旅游度假区的规划中,酒店与餐饮设施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旅游度假区酒店与餐饮设施的设计原则、布局规划以及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内容。

一、酒店与餐饮设施设计的原则1.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旅游度假区通常位于风景优美的地区,因此,酒店与餐饮设施的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建筑的外观和材料应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给游客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2. 体现地域文化: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酒店与餐饮设施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这种地域文化特色。

可以通过建筑风格、装饰元素、菜品选择等方面来展示地方特色,让游客在度假期间感受到独特的文化魅力。

3. 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酒店是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应注重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

酒店客房的布局应合理,床品、家具等设施应舒适实用,同时还要考虑到环保节能的因素,以提高客人的满意度。

4. 多样化的餐饮选择:餐饮设施的设计应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餐厅,还可以考虑开设特色餐厅、咖啡厅、酒吧等,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增加他们的用餐体验。

二、酒店与餐饮设施的布局规划1. 酒店布局规划:酒店的布局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和行为习惯。

一般来说,酒店的大堂应宽敞明亮,接待处应设置在显眼的位置,方便游客办理入住手续。

客房的布局要合理,不同类型的客房应有不同的设计,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此外,酒店还应考虑到公共区域的设置,如餐厅、健身房、游泳池等,以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便利。

2. 餐饮设施布局规划:餐饮设施的布局规划应根据餐厅的类型和规模来确定。

一般来说,大型餐厅可以设置在酒店的主楼层,以便于游客的就餐。

而小型特色餐厅可以设置在风景优美的位置,让游客在就餐的同时欣赏美景。

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置露天餐厅、私人包间等,以提供更多就餐选择。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第3章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2 风景资源评价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4 分区、结构与布局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第4章专项规划4.1 保护培育规划4.2 风景游赏规划4.3 典型景观规划4.4 游览设施规划4.5 基础工程规划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4.9 分期发展规划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

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跳马镇旅游区规划方案

跳马镇旅游区规划方案

跳马镇旅游区规划方案引言跳马镇位于美丽的江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充分挖掘和发展跳马镇的旅游资源,提升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制定本规划方案,旨在全面规划跳马镇旅游区的发展。

1. 规划目标通过跳马镇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达成以下目标:- 提升跳马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发和利用跳马镇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 增加游客数量,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 构建跳马镇的旅游产业链,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2. 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保护和修复跳马镇的生态环境,确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文化传承:充分挖掘和保护跳马镇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提升旅游区的文化内涵。

- 客户至上: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游客满意度。

- 协调发展:充分考虑跳马镇各方面的利益,在规划中协调各方的需求。

- 合理布局:根据资源分布和旅游需求,在旅游区内合理规划建设。

3. 规划内容3.1. 设施建设1. 建设一流的旅游接待中心,提供游客咨询、导览、购物等服务。

2. 修建旅游路线和步道,方便游客游览风景名胜区。

3. 建设休闲广场、公园和停车场,提供游客休憩和停车服务。

3.2. 自然景观开发1.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保护跳马镇的自然生态环境。

2. 开发和利用天然湖泊、山水瀑布等自然景观,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3. 修建观景台和观景步道,提供游客观赏美景的场所。

3.3. 文化旅游推广1. 针对跳马镇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2. 打造历史街区,保留传统建筑,建设博物馆和展览馆,展示跳马镇的历史和文化。

3. 举办民俗文化展览和活动,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文化。

3.4. 旅游产品开发1.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农家乐、特色工艺品、农业观光等,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

2. 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如跳马探险路线、渔歌之旅等,激发游客兴趣。

3. 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提升旅游区的知名度。

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

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

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舟山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2.10.14•【字号】舟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施行日期】2023.01.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舟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2022年8月29日舟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已经2022年9月29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舟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10月14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2022年8月29日舟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22年9月29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三章保护第四章管理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条例》和其他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风景区由普陀山岛(含豁沙山,下同)、洛迦山岛和朱家尖岛东部以及相关海域组成,具体范围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

第三条风景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风景区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筹解决重大事项、重大问题。

市人民政府设置的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以下简称风景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风景区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一)宣传和贯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二)负责风景名胜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三)负责有关风景区保护的国土空间规划的组织实施,建设、保护和管理风景区内园林绿化、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四)负责风景区旅游市场管理以及旅游业发展工作;(五)负责风景区宗教事务、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和行政执法等工作;(六)行使市人民政府、普陀区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授予或者委托的其他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职责。

游客接待中心实施方案

游客接待中心实施方案

游客接待中心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提升游客体验,游客接待中心实施方案应运而生。

游客接待中心是旅游景区的门面,是游客了解景区、获取信息、体验服务的重要场所。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对于提升景区形象、增强游客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游客接待中心应该具备良好的导向功能。

在景区的重要位置设置指示牌,引导游客前往接待中心,同时在接待中心内设置地图、景区介绍等信息,方便游客了解景区的布局和特色。

此外,接待中心的工作人员应该熟悉景区的各项信息,能够为游客提供详细的咨询和指导。

其次,游客接待中心应该注重服务质量。

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热情周到地接待游客,解答游客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

同时,接待中心应该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如休息区、饮水设施、卫生间等,让游客在接待中心得到舒适的体验。

再次,游客接待中心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手机APP等方式,让游客在接待中心外就能获取景区信息,预订门票、酒店等服务。

同时,可以利用智能化设备,如自助查询机、语音导览系统等,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最后,游客接待中心应该定期进行服务评估和改进。

通过定期的满意度调查、投诉处理等方式,了解游客对接待中心服务的评价和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服务方案,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满足游客需求。

综上所述,游客接待中心实施方案应该从导向功能、服务质量、科技手段和服务评估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规划,以提升景区形象,增强游客满意度,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改进,能够打造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游客接待中心,为广大游客带来更加愉快的旅游体验。

《景观设计》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景观设计》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实用文档景观设计复习题(课程代码 364025)一、单项选择题1.普通垃圾箱的规格高为60厘米~90厘米,宽度一般为多少()A.40~60cmB.55~60cmC.45~60cmD.50~60cm2.室外公共设施中扶手设置在坡道、台阶两侧,高度为多少较为合适()A.60cmB.90cmC.100cm D110cm3.室外台阶的高度和宽度分别在()范围内较为合适。

A.15~20cm,35~40cm B15~20cm ,30~35cm C.12~16cm ,30~36cm D.12~18cm ,30~40cm4. 在环境景观中()是选择坡道和台阶的分界线。

A.5度B.7度C.8度D.10度5.室外公共设施中的座椅,座面高度通常为()左右。

A.50cmB.40cmC.45cmD.55cm6.下列材料中,()材料的写实性和塑形的精细程度更强一些。

A. 锻铜B.红铜C.黄铜D.青铜7.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提出的4种人际距离,其中社交距离为()。

A.0~45cmB.45~120cmC.1.2m~3.6mD.3.6~7.6m8. 私家开始有两种明显分化是在()时期。

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倾向;一种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追求隐逸、山林泉石的宁静清新倾向。

A. 唐朝B.清朝C.东汉D.魏晋南北朝9.在人际交往距离中,要看清对面人的表情,并相互寒暄的距离需要在()以内。

A.10mB.20mC.50mD.30m10.儿童公园的设计一般要求绿地面积不小于()A.45%B.50%C.65%D.60%11.住宅间距内的组团绿地以及小块公共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

A.1/2B.1/3C.1/4D.1/512.居住区绿地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即:游园绿地、道路绿地、组团绿地与( )A. 宅旁和庭园绿化B. 屋顶花园C. 阳台绿地D. 广场绿地13. 私家园林开始有两种明显分化是在()时期。

游客接待中心设计

游客接待中心设计

第1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绪论
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 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由于旅 游业的迅速兴起对风景名胜区的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服务设施、 游乐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数量激增的游客,各大风景名 胜区开始修筑各种旅游配套设施,游客接待中心就是其中之一。风 景名胜区作为旅游目的地,需要建立起功能齐全、特征显著的接待 中心。修建游客接待中心的目的是向游客提供有关旅游和风景旅游 区的信息,同时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以及相应的住宿及娱乐设 施。
第三节 自然条件 应对用地进行现场勘察,在地形图上详细标注目力范围以内的目然造物,以 及其视角和视距,包括山的高度、仰角等。尽可能地标注树木、地貌、景观以 及 它们之间彼此的相互关系,以求使建筑与基地相吻合。 1、气候特征 在建筑设计中,日照是重要的自然因素。日照影响着游客接待中心的采光和 朝向设计,以及各个功能空间的建筑布局。对日照的分析要把握太阳的运动规 律, 一天内太阳的运动轨迹,一年四季太阳的高度角变化。 除此之外,风向、温度、空气质量也是选址要考虑的因素。 2、地质地貌特征 地貌条件包括基地上现有的建筑物、树木、植物、石头等现存的物质因素。 这些地貌因素通常限定了平面的形状和布局。如果在理想的游客接待中心建造 位 置上有现存的建筑物时,是拆过新建,还是另外择址,则要从总体规划的角度 来 考虑。 如果在理想位置有无法移动的巨石、不能伐倒的古树,则可以考虑把它融入 建筑设计中。例如古树可以放在庭院中,形成内部视觉焦点。总之,应使设计 与 地形固有特征有机融合。
第二节 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 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 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建筑作为一种综合的哲学,与艺术的融合不仅仅是高雅、辉煌的粉饰, 更多的源于自身的需要。因此建筑与民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密切。 以人文环境要素为源泉,进行模仿、提炼与重组。要求建筑顺应环境的 文化脉络,它对环境的延续不是机械地、僵化地摹写过去,而是人们在 传统文化上的一种默契。 地缘、业缘,以及血缘的关系,更是对建筑设计的要求达到了一种极 至。在建筑装饰的风格、材料和题材上,民俗文化的影响和体现是非常 突出的。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标准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标准

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第1.0.6条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第1.0.7条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第2章术语第2.0.1条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第2.0.2条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

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第2.0.3条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

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

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第2.0.4条景物指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是风景区构景的基本单元。

第2.0.5条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景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

第2.0.6条景点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第2.0.7条景群第2.0.8条由若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

第2.0.9条景区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第2.0.10条风景线也称景线。

由一连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线性风景形态或系列。

第2.0.11条功能区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主要功能发展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特征。

风景名胜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风景名胜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风景区规划
主讲:别小娟
地球科学学院
风景区概述 风景区规划概述 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风景区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风景区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风景区专项规划
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风景区的分区 风景区的结构 风景区的布局
风景区的分区
分区原则: 1.同一区内 的规划对象 的特性及其 存在环境应 基本一致。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轴对称模式
景区空间布局模式对比
对比因素 圈层模式 空间关系 中心性 规模相关性 点轴模式 节点性 规模相关性 轴线对称模式 对称性 规模中立性 弹性与互补倾向 均质项目服务 垂直与水平可达性
职能关系 主从服务倾向 弹性与互补倾向 均质项目服务 异质项目服务 活动关系 垂直可达性 水平可达性
坚持立足资源的产品导向
市场导向
王朗--生态旅游
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导向
功能分区的类型
游览区 运动休闲区(游乐区) 野营区 科学研究、教学考察区 休养疗养区 游览接待区 行政管理区 生产经营区
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 2.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 3.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 4.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 用。
圈层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社区——吸引物” 模 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三区结构” 模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双核原则” 模 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风景名胜区是指自然风景或人文景观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知名度,以及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科研、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地区。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需要对其进行详细规划,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下面将介绍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标准。

首先,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应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交通道路、游客服务设施、生态保护、管理保障等方面。

自然环境规划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等因素,保持自然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人文景观规划应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提升游客体验和文化内涵。

交通道路规划应确保交通便利和安全,游客服务设施规划应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生态保护规划应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管理保障规划应健全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

其次,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周边环境包括当地居民、相关产业、生态环境等。

规划应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利益和意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

同时,规划应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风景名胜区的综合竞争力。

生态环境方面,规划应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再次,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规划应立足长远,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最后,风景名胜区规划应注重管理和监督。

规划应明确管理责任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确保规划的落实和执行。

同时,要加强对规划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标准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交通道路、游客服务设施、生态保护、管理保障等方面,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注重管理和监督。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1999)是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而制定的。

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

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

对于大型且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

并应遵循以下原则:统筹兼顾,综合安排;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规划编制前应对风景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经济社会、旅游发展现状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3.2总体规划第3.2.1条总体规划应明确风景区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风景区的空间范围和分区特征,规划风景线、功能区和景点群落等,同时考虑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3.3详细规划第3.3.1条详细规划应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风景区内的各功能区、景点群落、景点、景观等进行具体规划,明确各区域的用地性质、规模和布局,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3.4保护规划第3.4.1条保护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风景区内的自然生态、文化遗产等进行科学保护,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维护措施,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因素对风景区的影响。

3.5管理规划第3.5.1条管理规划是风景区规划的保障和支撑,应制定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确保风景区的正常运转和管理效果。

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

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

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一、引言二、游客中心的设置要求1.位置选择:游客中心应位于景区的交通便利区域,且容易被游客找到。

若景区面积较大,建议设置多个游客中心,以便为游客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2.场所规模:游客中心的场所面积应符合接待和服务游客的需求,且能够容纳所需的设施和工作人员。

4.设施设备:游客中心应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例如座椅、洗手间、寄存处、咖啡厅、展示区等,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便利。

三、游客中心的服务内容1.接待服务:提供游客问候、接待、导游分配等服务,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其感受到来自景区的热情和关怀。

3.导游服务:安排专业导游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介绍景区的历史、文化和景点的相关知识,增加游客的游览体验。

4.购物服务:在游客中心设置一定面积的购物区域,提供景区特产、纪念品和产品的销售,为游客提供购物的机会和方便。

四、游客中心的服务规范1.服务态度:工作人员应以友善、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游客,尽力满足游客的需求,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

2.服务质量: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及时、准确地回答游客的问题,确保游客得到满意的答复和解决方案。

3.语言沟通:游客中心应配备熟练掌握游客常用语言的工作人员,确保能够与各国游客进行有效沟通。

4.制度规范: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服务制度和规范,包括服务时间、窗口规范、排队管理等,确保服务的规范和秩序。

5.投诉处理: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处理游客的投诉和意见,及时解决游客的问题,提升景区的服务品质。

总结:游客中心的设置与服务规范对于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景区管理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范,并严格执行,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并提升景区的声誉和竞争力。

同时,游客也应尊重景区的规范,文明游览,共同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

景区管理——2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与布局分区

景区管理——2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与布局分区

第二章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与布局分区一、旅游景区的区位选择1、区位选择的方法理论旅游景区区位选择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地理学中的区位论,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和探讨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分布和区位的影响。

对旅游景区区位选择产生积极意义的法则有:(1)距离衰减法则该法则来源于物理学上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认为地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但这种作用力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距离的增长而出现反向的运动,即距离越大,吸引力越小。

纵观旅游景区的吸引范围,也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即随着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拉大,接待的游客数量随之逐渐变少。

(2)加权平分法它是对多个可行性的区位选择方案,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由专家进行打分,经过核加总分,比较各参与选择区位的总的分值,得分最高者成为最佳区位选择,选用此种方法的评价指标主要有: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规模、气候条件、水源及排水、能源供给、环境保护、劳动力来源、安全环境、扩展余地等等,在评价过程中各指标的权重有别。

(3)格伦顾客行为法格伦和N.J.格伦(Gruen)在1966年建立了一个“行为”方法,通过对典型消费者进行调查,确定消费者人数,估算出可能的消费量,从而确定市场潜力,通过比较选择最佳区位。

2、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1)资源条件景区中旅游资源条件主要包括自然类型和人文类型,它们的丰厚度集聚度和品位档次构成了旅游景区吸引力的重要条件。

是否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不仅是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所关注的,而且也是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者在区位选择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因为具备富有特色的资源条件才会更加容易形成旅游者前往该景区旅游的行为,从而带动景区的发展。

(2)经济特征包括收入、消费习性、区域经济状况和企业关系。

区域经济状况通常会影响土地、资金、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及成本。

企业关系涉及到同行业的竞争和其他行业的竞争,前者主要争夺客源,后者主要争夺资源。

(3)交通格局旅游景区的交通格局可以从航空、铁路、公路和水上交通四个大的方面去考察,交通影响可进入性,而可进入性是衡量景区交通条件的基本标准。

关于建造旅游线路的建议

关于建造旅游线路的建议

关于建造旅游线路的建议
建造旅游线路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需要考虑到目的
地的吸引力、交通便利性、风景和文化资源、餐饮住宿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目的地选择,首先要选择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可以是自然
景观、历史遗迹、文化名胜等。

要考虑目的地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以及游客的兴趣和需求。

2. 交通便利性,建造旅游线路时需要考虑到目的地的交通便利性,包括航班、火车、公路等交通工具的覆盖情况,以及目的地内
部的交通是否便利。

3. 景点规划,在旅游线路中,需要精心规划各个景点的游览顺
序和时间安排,确保游客能够充分体验每个景点的魅力,同时避免
时间浪费和疲劳。

4. 餐饮住宿,考虑到游客的基本需求,建造旅游线路时需要考
虑到餐饮和住宿设施的安排,确保游客能够在旅途中得到良好的休
息和饮食体验。

5. 体验项目,除了传统的观光景点,还可以考虑加入一些特色
的体验项目,比如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等,增加旅游线路的趣味性
和吸引力。

6. 导游服务,在建造旅游线路时,需要考虑到导游服务的安排,包括专业的导游团队和优质的讲解服务,确保游客能够获得良好的
旅游体验。

7. 安全保障,旅游线路建造过程中,要始终将游客的安全放在
首位,确保线路上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和旅游设施的安全可靠。

总之,建造旅游线路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考虑,确保游客能够
得到丰富、安全、愉快的旅游体验。

希望以上建议对你有所帮助。

旅游景区服务基本标准

旅游景区服务基本标准

旅游景区服务基本标准1、环境与卫生1.1景区应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建筑物及各种设施设备无剥落,无污垢。

1.2景区内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并与周围环境谐调一致,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

施工现场应遮挡,堆料整齐,无废弃物。

1.3景区内植被覆盖率一般应达80%以上,所植树种、花草选择科学合理,定期浇水修剪,保持干净整齐。

1.4景区内无噪音污染源存在,音量不超过40分贝。

严格限制汽车出入。

1.5旅游旺季和游客高峰时,游人数量控制与引导得当。

1.6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有完善的景区保护、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1.7景区内应设足够数量的专职卫生清洁人员,卫生清洁人员职责清楚,清扫工作及时到位。

1.8景区应在开放前清扫完毕,在对外开放时间内,均有专人分区负责随时清扫,必要时应喷水清扫,防止扬尘。

1.9清扫设备用具应保持清洁,定点摆放,不得在游览面客区域随便摆放。

1.10景区内广场、地面、路面和服务设施周围无果皮、纸屑、烟蒂、痰痕等垃圾污迹,草坪、花坛无杂物,水面无漂浮污物。

1.11景区内建筑物的门窗、墙壁天花、灯具及室内的陈列台等应经常擦拭,定期粉刷,无灰尘污迹,无蛛网。

1.12室内公共场所要确保空气流通清新,空调设备要定期清洁消毒。

游客经常触摸到的设施设备及物品要定时清洁消毒。

1.13景区内垃圾箱位臵设臵合理,数量充足,并及时清理,无外溢现象。

2、售票接待服务2.1售票处应设在入口处显著位臵,周围环境良好、开阔,设臵遮阴避雨设施。

2.2售票窗口数量应与游客流量相适应,并有足够数量和宽度的出入口。

出入口分开设臵,并设有残疾人通道。

2.3景区(点)内分单项购票游览的项目,应设臵专门的售票处,方便游客购票。

2.4在售票处明显位臵应悬挂说明牌,向游客公布票价表、购票须知、营业时间、项目介绍和游乐须知等服务指南。

2.5售票、检票人员姿态端正,态度热情,适时使用礼貌语言,掌握各类票据的价格和使用情况,能使用简单外语提供服务。

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四川省风景名胜区条例》于2010年5月28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6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1994年5月28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予以废止。

目录1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设立3第三章规划4第四章保护5第五章建设6第六章利用和管理7第七章法律责任8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管理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规划,加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市(州)、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风景名胜区设立、规划、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部门综合预算。

第六条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置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省内跨行政区域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设置,由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确定。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劝阻、检举、控告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对风景名胜区内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给予扶持、帮助和照顾。

. 编辑本段第二章设立. 第九条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旅游景区接待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接待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接待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旅游景区的接待工作,提高接待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到旅游景区接待工作的工作人员。

三、接待服务流程1. 预订接待(1)游客提前通过官方网站、电话等方式进行预订;(2)接待工作人员确认预订情况,并为游客预留相应的资源和服务;(3)提前安排好游客的接待人员和接待车辆。

2. 到达接待(1)接待工作人员在游客到达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2)准备好接待标识牌,方便游客识别接待人员;(3)根据游客到达的时间提前做好接待车辆的准备和安排;(4)接待工作人员在游客到达后迅速与其联系,并引导其前往接待点。

3. 接待服务(1)接待工作人员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如提供导游、购物等;(2)接待工作人员应主动沟通,了解游客的需求并及时作出调整;(3)接待工作人员应做好游客的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

4. 离开接待(1)游客离开后,接待工作人员应检查接待车辆和接待点的卫生情况;(2)及时向上级报告接待情况和游客反馈意见,做好记录。

四、接待服务质量评估1. 定期对接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技能;2. 定期对接待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并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3. 对接待服务质量表现出色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违规处罚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工作人员将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罚,包括扣除奖金、降级处理等。

六、其他1. 本管理制度的解释权归景区管理部门所有;2.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以上就是旅游景区接待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遵守,共同努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年亦很潦倒,但他对于建筑本原的不懈追求,以及那些充满智慧的思想,相信每个热爱这门艺术的学子都会为之感动。

做建筑师十分不易,做一名恪守信条的合格的建筑师就更加困难,面对纷杂的社会,心中的理想与信念才是支持自己努力向前的真正动力。

而这种动力正是来自对于建筑本原的探求,来自对建筑“真实”的理解,并且体现在每一次“需求——设计——需求”的过程之中的。

对于建筑本原的思索,使我们放弃了习惯的“建筑——建筑”的思维方式,开始尝试走进人群,去发现更实际的需求。

通过对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调查,我们选择了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城市贫困——下岗问题进行研究,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建国前出生,经历了建国、文革、改革等不同时期的较为典型的人群身上。

对他们而言,下岗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在思想上,要从对国家、社会的依赖转为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这对于已届知命之年的人而言,的确是一种挑战。

我们在上海一个较为典型的旧有聚居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内容涉及居住面积、经济收入、维护费用、卫生状况、最迫切需要的改变等,以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找到建筑师所能起的作用。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厨房卫生设施的极度缺乏,日照通风条件的恶劣,人群交往空间的无序,以及对外信息交流的闭塞等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而经济因素又是一个根本性的限制因素。

相应的,在专业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原有承重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在每幢联排建筑内部增加公共厨房及卫生设施;在两幢建筑间辟出小型公共起居室,以增加人群交往,重组区内道路系统,使之有序分布;新增若干沿街空房,方便职业培训或再就业;打破小区原有的封闭格局,导入与外界的交流,以期通过这种信息的引入来影响人的思维,促进其自身发展及思想的改变(这些措施在附图中均有说明)。

由于自身水平所限,我们亦无法解决太多的问题,但至少在工作过程中始终是面对问题,面对真实,这是以往的课程设计中最最缺乏的要素,也是在今后的设计中所不应回避的。

建筑是古老而又现代的,既延续历史,又承接未来,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它始终与科技、文化的发展相联系,时时在发生变化。

但服务于人,服务于大众的本原却是永恒的。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而言,真正理解建筑的内涵,认真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避免形而上的纯手法怪圈,应该是在学校中接受建筑教育的精髓,是比建筑手段的掌握更为重要的。

我们期待佳作出现,可是,在感叹国外同行创作条件之优越的同时,是否也该注意到他们对建筑本原的执著追求,以及他们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呢?这恐怕是每个毕业在即的同学所应该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竞赛已经过去很久了,作为一个结果,它只是暂时的,但作为一种思索过程,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是长久的。

也许若干年后回想这段经历,会觉得有许多想法是幼稚和冲动的,但可以肯定一点,这种纯自发的参与让我们开始学会自觉地去思索、去探求。

虽然对于类似本文开篇所提及的问题,我们依然无法得到准确答案,但这种求索的过程会一直伴随我们今后的建筑创作,成为对建筑所拥有的热情的源泉。

前路漫漫,我们还在思索。

□收稿日期 1998—10—06责任编辑 黄 彬 张 甘作者张建涛为郑州工业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郑州,450002)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布局的原则与方法张 建 涛 刘 兴提要 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布局的研究,对有效地组织风景区环境,增进风景环境特色,丰富和完善风景区的整体功能,更好地发挥风景区的整体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旅游接待建筑布局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整体结构 地段环境 有机方法 地方性方法 主动方法ABSTRACT Studies on the layout of the tourist recep ti on buildings in the scenic spo t p lays a po sitive ro le in o rganizing the scenic spo t environm ent ,perfecting the scenic spo t functi on ,and i m p roving the scenic environm ent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 ic effects.T h is paper m akes an analysis of p rinci p les and m ethods on the layout of the tourist recep ti on buildings in the scenic spo t .KEY WOR D S W ho le structure , Surrounding of site , O rganic m ethod , L ocal m ethod , Initiative m ethod一 原则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大多为中小型规模,以单体或群体的形式出现在风景区中,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的布局应有效组织风景环境,完善和发展风景区整体的功能结构。

其内容表现为建筑与风景区整体的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自身的形态构成。

风景区是经过长时间精心建设而形成的,旅游接待建筑的建设,应与整体环境相适应,与风景区环境形成新的环境整体。

旅游接待建筑应与风景区的整体结构相关联,与风景区内在的秩序相适应。

风景区环境在多次开61 1998.4 新建筑发的进程中,由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叠加而成,每个风景区在变化发展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风景区各部分的自然与人工景观都是依据一定的秩序组合、发展的。

旅游接待建筑如果要成为风景区现有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遵循其内在秩序和发展规律。

新建旅游接待建筑应完善和发展风景区的结构整体,并与它所处的风景区整体环境有机协调。

2 夏威夷某胜地建筑(美国)1 构成拉派罗克旅馆的单元(毛里求斯)3 某旅游村(法国)旅游接待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与所处地段环境之间相互关联是以“场景”的形式共存的。

建筑形式要体现出这种关系,就应创造性地去配合“场景”,并力争把这种“场景”组织在风景环境之中。

出色的风景环境,并不只在于其中自然景点或某一人文景观,还在于自然与人工统一美的表现力和富于变化的整体。

新的建筑不能只注重自身的完善,还需与所处环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保持和发展环境的完整特性。

旅游接待建筑自身应是一个完整的组合体。

风景区旅游接待建筑本身应具有完整的功能特性,满足游客的要求。

其形态构成应自成整体,还应与风景环境相适应。

二 方法1 有机方法有机方法即旅游接待建筑的布局以自然环境要素为源泉,进行模仿、提炼与重组。

要求建筑是一种“环境建筑”,通过自觉的努力去适应客观环境的要求,把建筑的空间与形态融入、渗透于自然环境之中,而不与之冲突、对立。

做到积极造景,因势利导,尽量做到不动土方,不破石相,使建筑与自然“有机匹配”,和谐互依。

在风景区内,有机布局的关键在于风景环境中的自然因素,从环境中受启发,巧借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去接近那深广无穷的自然环境。

旅游接待建筑的布局,其有机方面源于对基地环境的分析与利用,最终达到与环境和谐的效果。

建筑对自然的模仿、提炼与重组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以下举例进行分析讨论。

毛里求斯拉派罗克旅馆模仿贝类生物的形象组成旅馆综合建筑群(图1);美国夏威夷某胜地建筑,模仿自然植物的形态,分散布置在主体建筑周围(图2),表现出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直接模仿。

法国某旅游村,建筑的造型与山体环境的特点相和谐,增进了环境的特色(图3),表现出建筑对环境特色的提炼,并组织在山体环境之中。

2 地方性方法地方性方法即旅游接待建筑的布局以人文环境要素为源泉,进行模仿、提炼与重组。

要求建筑顺应环境的文化脉络,可以说是一种基于文脉的设计方法。

它对环境的延续不是机械地、僵化地摹写过去,而是人们在传统文化上的一种默契。

传统建筑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为旅游接待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摹本。

这些人文要素主要表现在当地的风俗习惯、地方材料的应用、民居与地形有机结合的形态特征,以及建筑形象的地方特色上。

这些已形成的人文环境要素,只是历史中某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和生活方式的产物,在借鉴时应结合现代功能的要求和经济技术手段去创造,并体现与环境的内在联系。

对人文环境要素的模仿、提炼与重组,主要表现在地方材料的运用和乡土民风的体现上。

黄山云谷山庄,建筑群体选取皖南民居中素瓦、白墙、马头墙、洞窗等构件,相间组合纵横交错的形象特征。

建筑群随地形和环境变化,划分成不同大小的空间院落,使建筑具有随势赋形,因形取神的独特风格(图4)。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在设计印度文化古城果阿的斯达德(C I DAD E )旅馆时,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其空间、体形和色彩都借鉴了传统的手法,表现出鲜明的传统主题(图5)。

意大利撒丁岛哥斯达斯麦勒达旅馆以当地的风土人情、民居形式及地方材料等为创作源泉,较71新建筑 1998.4 4 云谷山庄(黄山风景区)5 果阿斯达德旅馆(印度)好地体现了地方特色,使游人尽可能多地体验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图6)。

武夷山风景区的武夷精舍采用当地民居建筑的细部,如入口、屋顶和檐部处理以及木构架的显露等,进行提炼与重组,明确、细致地体现了当地特色(图7)。

3 主动方法主动方法即旅游接待建筑在环境中变“隐匿”为“显露”的处理方法。

由于当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进步,风景区环境呈现出多样性,其结果必然会改变风景区原有的环境秩序,建立新的环境形象。

如在建筑所处环境中,要求小环境去配合建筑、服从建筑,与局部环境形成对比,整体上服从大环境,可以取得更高层次统一协调的积极效果;应把握建筑与环境的内在关系,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某种对比效果。

一些风景区,其自然景观效果良好,内外结构和肌理组织也十分统一,但范围过大,易流于呆板平淡或缺少生气。

旅游接待建筑处在风景区环境之中,不能一味以“隐匿”的方法去协调环境,应在适当的环境中采用“显露”的处理,与环境形成对比,去点缀环境,装饰环境,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主角,加强环境的景观效果。

日本N IKKPO S A IPAN 旅馆,基地处在海岸边,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使平淡的海岸环境变得生动(图8)。

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和加拿大多伦多迪亚克塔强化了各自的环境效果。

它们虽然不是旅游接待建筑,但在环境中作出的“主动”反应,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的处理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旅游接待建筑布局的研究,应以尊重和保护风景区环境资源为前提。

这类建筑若选址合理、规模适宜,则对有效地组织风景区环境,增进风景环境的特色,丰富和完善风景区的整体功能,更好地发挥风景区的整体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

□收稿日期 1997-04-19责任编辑 张 甘7 武夷精舍立面(武夷山风景区) 8 N IKKO SA IPAN 旅馆(日本)81 1998.4 新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