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S版(2016)三年级上册——《21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内容概述】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分析】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2.教学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课文中的两首古诗,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
因此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
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教学资源】1.自制的课件、课题组提供的资源。
2.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师:同学们都学过古诗,能不能背一背你们知道的古诗?生:《小儿垂钓》《望庐山瀑布》……师:根据学生说出的诗歌,集体背诵一首。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古诗,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板书:古诗两首)【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的学习】二、领读诗歌。
课件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老师领读诗歌【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增加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完成,我们来检查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2个汉字:“亦、状”1、提问学生2、集体朗读两遍【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巩固预习,督促预习】四、学习“我会写”课件出示“断、楚、孤、帆”4个汉字。
三年级上册21课《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孤帆、楚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
淡妆浓抹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诗韵,背诵两首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望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对峙,长江波澜
壮阔的雄伟秀丽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的气候
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2)概括方法:抓住古诗描写的景物及特点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容。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两首诗
(2)体会方法:学生自读、教师引导读,体会作者感情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望、出、晴方好、雨亦奇。
(2)体会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读、分句读、重音读等方法,借
助多媒体课件等方法体会词句感情。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
(二)本课重点问题:
三、我会默写这两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教案(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教案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四、指导写字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最新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21 古诗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古诗二首》是第六单元第一课,《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作品。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表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
通过对雪天苍茫、寂静的景象描写,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通过多读领悟、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新知。
教学目标1.认识“砚、墨”等 7 个生字,会写“淡、墨、夸、唐、径、孤、翁”7 个字。
2.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背诵的程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州。
在永州,他无职无权,有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寺庙借宿;在永州,他无家无室,母亲过世,女儿夭折,他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但是,他在给朋友的信上写道: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内:柳宗元的内心、思想、志向。
)《江雪》中的渔翁就是诗人的化身。
渔翁没有被寒冷征服,在冰冷的世界里他迎风抗雪,孤舟独钓,诗人的心就像这茫茫白雪一样,纯洁高尚,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柳宗元的心声吧!(师生齐读)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把句子写具体。
2.学习转述并进行评价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3.表现寒假生活的丰富和情趣。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准备能反映自己寒假生活的照片、图片等。
3.老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例文。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就到了。
童的喜爱之情。
)6.练习背诵。
四、阅读平台(丰收园)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你们知道吗,葡萄叶也有自己的梦,丰收园里为我们准备的是一首诗歌——《葡萄叶的梦》。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21古诗两首》 (1)
古诗两首设计意图:古诗词的语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精华。
本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支离破碎的分析释义,重在积累与感悟,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中,注重过程的优美,情感的投入,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古诗,走近诗人。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
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掌握课文生字词,正确理解《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知识和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及山水风景画;制作课件。
2.准备彩笔及画纸。
教学流程:一、渲染情境,激发诗兴。
1.曾见过高耸入云的泰山,连绵不绝的黄山,云雾缭绕的庐山;也曾见过波澜壮阔的黄河,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平如镜的西湖……祖国的山水多么令人振奋,令人陶醉!古今中外,多少画家挥毫泼墨描绘她。
瞧——(课件展示山水画)那么,作家、诗人们又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流淌于笔端的呢?请大家回顾学过的诗文背一背。
2.今天,我们又要跟随李白、苏轼欣赏壮丽的天门山,奇丽的西子湖。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3.理解题意。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回顾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古诗有哪些理解古诗诗句的方法?还记得吗?(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序、补省略)板书:看、查、联、换、补2.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以上的学习方法理解诗意。
(重点点拨“相对出”、“孤帆一片”、“潋滟”、“山色空濛”、“总相宜”等的理解。
)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三、读读画画,把握诗境。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新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讲授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
据我了解,最近你们又收集了不少古诗,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吗?同学们收集的古诗真不可少,看来你们非常善于积累。
XXX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研究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老师利用工作闲暇也收集了一些古诗名句,想与你们分享分享,你们喜欢吗?【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XXX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XXX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XXX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XXX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XXX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XXX】自己读读。
读完了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同学们,读完这些古诗名句,长江在你们眼里是怎样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XXX所作。
语文三年级上册21诗二首 教案
21 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8个生字。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洋溢的浩然正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就义诗》,会写《夏日绝句》。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古诗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课前准备:了解诗人写作古诗时的历史背景。
夏日绝句教学目标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
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
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
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第一课时语文S版
4.情感教育,文化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课后拓展,提高素养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学会运用古诗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深入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体验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家长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的内容,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拓展作业:
-收集与《古诗二首》中第一首古诗相关的文化资料,如诗人的其他作品、古诗的赏析文章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尝试创作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古诗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3.小组作业: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和表演,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古诗的意境。
-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古诗二首》的阅读报告,包括古诗的作者简介、内容概括、修辞手法分析、个人感悟等方面。
4.预习作业:
-预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提前了解生字词,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思考并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
5.家长评价:
-家长在作业完成后,对孩子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和鼓励,关注孩子的学习进步。
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读出节奏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习目的①认识2个字。
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③通过朗诵心得,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领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领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教案第一课时一、回顾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讴歌祖国河山,揭发社会黑暗和歧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绮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爱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习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宏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大志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高采烈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盛的想象力。
b.老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忽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互相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心得诗情①老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诵,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自由练背。
同桌相互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两首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①看法〝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经过朗诵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预备①我国著名的景色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先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B案第一课时说话导入①同窗们以前曾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情愿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先生自在背,教员充沛一定。
②提醒课题:这节课教员和同窗们一同窗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窗习«望天门山»①先生初读«望天门山»。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遇到困难向教员同窗讨教。
②说说经过朗诵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在练读,读出诗的神韵。
④诵读展现。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誊写古诗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誊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①回忆上一首诗的学习进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现。
a.展现朗诵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温习稳固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画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画。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
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读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能够吟诵,感受诗情画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总体把握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验诗句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的名川大河,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诗人一起欣赏神奇的天门山和美丽的西湖。
(图片介绍)2. 师: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瓜——孤凡——帆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断、楚”。
并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断”左右结构,右边是“斤”。
“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
“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疋”字。
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duàn chǔgūfān yìzhuāng中断楚江孤帆雨亦奇淡妆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三、精读领悟1.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望天门山》,(播放视频)你能画出这首诗朗读的节奏吗?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诗人-李白。
(图片、文字欣赏)师:你知道天门山在哪吗?(图片文字介绍)。
(1)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思考:“望”的含义,这个字应该怎样朗读?“望”远看,“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3)品读前两句诗句,你知道楚江吗?你怎样理解“中断”和“开”?楚江,即现在的长江。
(精品文档)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学习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读出节奏感。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21古诗二首∣语文S版(2022)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21古诗二首∣语文S版(2022)21古诗二首教学要求1.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描绘的情景。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1.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一观画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你觉得画得怎么样,画中的梅花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注意把话说完整。
2.这幅画是元末书画家王冕的《墨梅图》。
王冕在这幅画的空白处还题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言题画诗——《梅》。
看着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学习生字墨mò)3.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
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学习生字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3.认读生字。
yàntaikuājiǎng4.分清字形。
上下结构的字:夸独体字:砚5.齐读古诗。
三初读古诗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二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二首( 第1段是总起,最后1段是总结;其它每个段落的开始句都是中心句。
)3,从中心句和关键段落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其重点是什么?( 从中心句和关键段落看,本文是从“人物形象、诗歌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的。
其重点是艺术特色。
)4,什么是“押仄韵”?( “押仄韵”,是指诗歌的韵脚,即二、四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
)5,第5段与第4段是什么关系?它有什么作用?( 第5段既是全文的结尾,也是对第4段内容的简明扼要的概括。
它的作用是使作者关于艺术特色的见解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目了然。
)6,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 ①叙述与议论相结合。
②运用一些副词和关联词,如“首先、其次,由此可见、可是、相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使文章层次清晰,表意明确。
)7,本文介绍的背景资料包括哪些?它对诗文赏析有何作用?( 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基本思想状态,时代背景,作品背景,鉴赏对象的相关信息等。
它们可以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等。
) 8,你是怎么理解“独钓寒江雪”的?( “独钓寒江雪”是全诗的“诗眼”,是点睛之笔。
题目让人产生疑问:“雪”怎么“钓”?这不符合生活常识,却符合诗歌语言的“反常性”,甚至成就了这首诗的灵性和美感。
一个渔翁坐在白茫茫的雪世界,当然是为了钓鱼。
但是,为什么在诗人的眼里却成了“独钓寒江雪”呢?此时此刻,这个渔翁已经成了诗人心目中的一个意象,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倾注了诗人的理想。
雪是洁白的,掩盖了这个世界的所有的污秽和黑暗,而渔翁在此独钓,正应了屈原所说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绝、高洁的理想人格。
可见,“独钓寒江雪”一句,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所以,当我们读到这一句时,现实世界便被理想世界取代,那个“雪”字弥合了诗人、渔翁、读者的距离,使我们在一刹那间,荡涤了世俗的一切杂念,进入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境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二首|语文S版(2016)
2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会认“砚”“墨”等生字,会写“淡”“墨”等生字。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画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你觉得画得怎么样,画中的梅花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注意把话说完整。
2.这幅画是元末书画家王冕的《墨梅图》。
王冕在这幅画的空白处还题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言题画诗——《墨梅》。
看着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二、学习古诗1.初读指导,讲解诗意:⑴教师范读⑵指名学生读。
⑶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
(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2 . 教师点拨前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①指名试读。
②理解字义: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③这首是写的是哪里的梅花?从哪里可以看出?④诗中讲的是什么颜色的梅花?世上有墨梅吗?⑤这画上的墨梅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⑥理解诗句的意思。
⑦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 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①指名试读。
②理解字义:清气:清香的气味。
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乾坤:天地,人间。
③诗句的意思。
(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人间。
)④进一步理解: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4、学生讲解整首诗的意思5、指导诵读(1)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试读。
三、学诗知人1.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声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两首
江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
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
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指导朗读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 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绝、钓”两个字让学生自己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墨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
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
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
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
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
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
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
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
指生说。
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
②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
师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读
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
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
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
生自读。
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
(配乐)
师引读:
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
指一生读。
五、品诗人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
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竹石》、《石灰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墨梅》与这两首诗对照一下,有什么相同之处?(板书: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
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
课件出示:王冕资料。
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
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始提到的问题:
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
师评: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老师很高兴。
4、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齐诵《墨梅》!
六、作业: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七、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