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淬火工艺探析_张红梅

合集下载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海南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海岛旅游目的地,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

黎族作为海南岛上的主要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黎族的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对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形成的,其完整的工艺流程包括纺纱、染色、织造和绣制等环节。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以其鲜艳的色彩、细腻的手工和丰富的图案而著称,被誉为“海南丝绸”。

1. 挖掘传统技艺的独特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具有独特的纹样和手工工艺,可以通过对这些独特性的挖掘和发扬来打造独具海南特色的旅游商品。

可以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应用于服装、家居用品、饰品等方面,制作出具有海南特色的产品。

2. 保护传统技艺的传承: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面临着被遗忘和淘汰的风险。

在开发海南旅游商品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设立技艺传承基地、组织展览和比赛等方式,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3. 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市场需求,海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应该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尚感和创意性的产品。

可以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设计出款式新颖、造型独特的旅游商品。

4. 加强推广和营销:在开发海南旅游商品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工作。

可以通过开展展销会、举办时装秀、建立线上销售平台等方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还可以通过合作推广、赞助活动等方式,提升产品的形象和品牌价值。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是一个充满潜力和机遇的领域。

通过挖掘传统技艺的独特性、保护传统技艺的传承、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加强推广和营销,可以打造出具有海南特色和独特魅力的旅游商品,促进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黎族手工艺

黎族手工艺

保护和开发黎族手工艺的建议求正秋风2011-8-8为了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挖掘和开发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新产品,我们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传承代表人等方式,深入了解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种类、分布、生产经营、传承发展等基本情况,寻访了黎族织锦、牛皮凳、树皮衣、制陶、藤编等手工艺人,与村民、手工艺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手工艺可开发生产和经营前景。

一、资源品种基本情况黎族民间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主要有编织、纺织、木器、陶器、家具制作等。

这些民间手工艺,还处在手工制作状态,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这些手工艺,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是黎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这些工艺品,生动体现了黎族是一个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热爱生活,巧于装点美化自身的文明古老的民族。

1、黎锦。

织锦是黎族手工艺中最为著名的技艺,包括筒裙、衣服、胸褂、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

黎族村庄的群众普遍掌握织锦技术,因为黎族婚礼上,新人必须穿戴传统黎锦,所以黎族妇女都习其技能,农闲时纺织黎锦。

黎族妇女每人至少要有两套,平时不穿,节日或办喜事时一般穿用。

有的织锦(服装),最高价可卖到1500~2000元。

2、牛皮凳。

主要以藤和牛皮制作,一张牛皮可制六张凳。

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销路。

据了解,一张牛皮凳售价120元。

3、藤竹编织品。

黎族地区有丰富的竹藤资源,山林中各种野藤丛生,竹子多。

黎族群众善于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在农闲时节和日常劳作的间歇中,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分散制作。

常见的藤竹制品有竹筛、竹篓、鱼篓、簸箕、篮、竹笠、箩筐、畚箕、谷围、斗笠、藤凳等生产和生活用品。

黎族群众还用露蔸叶编织草席、草箩、斗笠、帽子、帘子及其它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4、陶制品。

制陶工艺是黎族的文化特征,是黎族妇女的工种,有“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

制陶史上的活化石——黎族原始篝火烧陶

制陶史上的活化石——黎族原始篝火烧陶

制陶史上的活化石——黎族原始篝火烧陶2008-04-01 09:42:43 阅读90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看老人烧陶好比制作艺术品■ 于伟慧一位年过八旬的阿婆,能用硬梆梆的泥土烧制出一件件陶器,真的让我们惊讶不已,由衷地赞叹。

看着老人制作陶器,就好比在艺术馆里看着艺术大师做艺术品。

在制作陶器之前,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挖陶土拿到家里晒干,然把陶土放入木臼里,捣碎,用细孔竹筛筛陶土三至四遍,余下的粗陶土倒入木臼里再捣碎。

一系列工作做好,开始和泥制作。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无法想象一件件陶器是怎么做出来的。

老人先在工作台上铺一块布,用泥搞成薄饼状做器底,尔后把饼状器底,移到一个倒扣的竹筛上,用尖竹子刮器底为圆饼状,把边角料去掉,然后把事先和好的陶泥搓成直径约2厘米,长约50厘米的泥条,双手持泥条将泥条置于器底之上,用手把器底和器壁捏连在一起,如此一圈一圈向上加泥条,泥圈结合处用手紧捏使之紧密结合。

到达泥坯所需高度之后,在制陶工具的钵里洗手,一手扶器内壁,用尖竹子刮平器外壁,沾水把器壁搞湿,一手扶器内壁,一手用木拍往上拍打器外壁,使其又高又平,用一根麻线割平器顶,搓一根泥条放在器物上面搞口沿,接口处放一点水,泥圈结合处用手紧捏使之紧密结合。

一手扶器外壁,一手用贝壳刮器内壁,沾一点水,用贝壳的背面抛光器内壁,同时也把器外壁搞往外鼓,再搓一根泥条放在器底于器壁之间,用手紧捏使之紧密结合,用贝壳背面抛光,用沾水的手抹器内壁光滑,一件陶盆陶坯便做成。

陶器做好之后便是晾干,将连着竹筛的陶坯,晾晒半天,尔后才搬到院子里摆放在地下暴晒,晒一个星期后,摆放在棚子里使之自然干燥,完全干燥后,才能烧陶。

露天烧窑,选择一块平坦地面,用一牛车的干柴火,下面横竖间隔摆放好,选一个人专门摆放陶器在柴堆上,将陶坯倒扣在柴堆上大大小小随便摆放,再放一个上次烧好的陶器在一起,希望这一批陶器也象这个陶器一样在烧陶的过程中不裂。

在点火前,为了使陶器在烧制的过程中不裂,羊拜亮围着柴堆举行简单的赶鬼仪式。

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获奖

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获奖

附件7: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获奖名单一等奖(按行政区划排序,同一省内学校按报送代码排序)省份单位论文题目作者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创新人才胜任力导向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战略模式探究王艺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蒙古族传统音乐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实践与思考——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学科研为例莎日娜、乌云塔娜辽宁辽宁大学基于提高审美素养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影视表演基础》为例范妮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提升路径探析魏星江苏江苏警官学院论大学美育公共课教学的要素协同规律高筱媛江苏常州大学基于“网络威客”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廖丰丰、韦霞河南郑州大学中国钢琴艺术指导学科发展及其学理形态问题研究陈莉娜河南郑州大学构建中国美术教育新理念——谈中国对西方艺术影响的重要性孙晓岗湖北长江大学Creative Drama、DIE和TIE之比较及其对我国学校戏剧教育的启示张克明、张金梅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文化·实践·人才·创新——高师音乐教育教改新研究朱咏北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基于微课的动漫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研究陈子超广东深圳大学突破“小众”的大学造型艺术教育探索——以《数字色彩》课程教学为例田少煦广东华南师范大学师范院校舞蹈学(舞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王海英广东广州美术学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培育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艺术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品牌培育的个案分析侯旻翡广西梧州学院地方高校民族民间音乐网络资源库之构建设想陈洁省份单位论文题目作者海南海南师范大学大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方法研究张红梅海南海南师范大学昌江原始制陶技艺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周春花云南云南大学古典艺术的默会传统及其教育模式研究王新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彝族烟盒舞的活态传承李永惠二等奖(按行政区划排序,同一省内学校按报送代码排序)省份单位论文题目作者北京北京印刷学院反思视觉传达设计思维的培养张晓东天津天津师范大学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背景下专业艺术院系教学驱动的实践探索康爱琪、吕力天津天津师范大学艺术教育对综合性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及其实现高玉葆河北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美术创作与视觉接受——论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机制与发展方向张朋军河北保定学院发挥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推动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付文娟、郑伟红、赵敬蒙、孙燕、于光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关于“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的分析研究张晓润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我对中国大陆音乐美学发展的思考王双杰辽宁大连艺术学院能力为本就业至上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王贤俊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高校交响乐普及音乐会传播效果研究吴一波、陈俊上海同济大学德国高校合唱活动模式探究及启示王伊达江苏苏州大学多元文化境域中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某高校为例吴磊省份单位论文题目作者江苏南通大学从“认知”到“生态”——论当代音乐教学论研究的生态转向董云江苏常熟理工学院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价值取向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阐释徐菁菁江苏南京农业大学美感即经验——《美学与大学生艺术素养》课程建设与发展性教学评价胡燕、李海峰江苏南京农业大学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与艺术教育价值季中扬江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浅析宜兴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邓举青浙江浙江财经大学非艺术类高校书法教育模式研究黄建新浙江浙江大学论推动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社团运作范式——以浙江大学书画社为例高念华浙江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课题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性思考与实践李梅浙江浙江师范大学美育视野中的戏曲鉴赏郭克俭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廖丹安徽阜阳师范学院论“史境”的还原对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江文淼、章顺凯福建集美大学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高等教育阶段声乐教学张胜环江西南昌大学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钢琴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普通高校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为例徐飞江西江西中医药大学普通高校《舞蹈鉴赏》课程与江西舞蹈文化资源活态保护的继承发展研究刘燕河南中州大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大学音乐鉴赏教材实践研究朱英萍河南洛阳师范学院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中小学民间与乡土美术课程构建李蕾河南新乡学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河南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报告王东方湖北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试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熊风湖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小学美术教法与实践课程构建董友云湖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时代变迁下的《孟姜女》——民歌《孟姜女》的流变阐析方芸、熊萍湖北湖北科技学院表征与归因:县域音乐师资失衡问题研究——以湖北省崇阳县为例汪丽萍省份单位论文题目作者湖北湖北美术学院从“面对面”到“在之中”——论绘画写生观桑建新念的超越湖南长沙学院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策略研究喻秋兰广东广东工业大学合唱教学中地方性音乐的融入梁为广西广西师范学院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课程体系的创设黄妙秋与构建张君海南海南师范大学海南黎族文化的挖掘与平面设计的本土化探索海南海口经济学院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关于实践类教材建设的孙春燕、刘杰研究重庆重庆文理学院由秀山“辰河戏”的发展现状看文化传承中人隋剑飞的主观能动性四川西华大学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刘能强四川成都理工大学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途径探索及实践李燮、何兴杰曹耿献、方小笛陕西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统音乐的隐性知识价值在普通高校中传承方式探究——以西安鼓乐的传承为例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心体重构”:公共艺术视域下高校艺术教育王刚的价值取向杨冬菊陕西渭南师范学院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瓶颈及其突破赵利宁宁夏宁夏大学国内外艺术教育思想及艺术教育标准的实践性启示——对法制视域中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李冀新疆新疆师范大学影像中的教学——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教育与职前教师培养探索王敏、侯斌英新疆新疆大学球土化视野中的影视文化教学思考——以新疆大学影视教学为例新疆喀什师范学院对新疆喀什地区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高旭清三等奖(按行政区划排序,同一省内学校按报送代码排序)省份单位论文题目作者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普通高校音乐赏析类课程中的“文化融合”罗薇教学理念王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刍议新民族唱法对传统昆曲唱法之传承——兼论新民族唱法在戏曲的奠基中传承和发展北京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织对学生个体选择及目标实现林鑫影响的分析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探索之路郝蕊北京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团学工作融合路径探究李玲、唐伟谈龙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戏韵管弦&管弦戏韵——中国戏曲学院民族音乐会带来的思考天津天津商业大学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发展探析林玉恒、于向华天津天津理工大学高校艺术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探究张维东、黄春发天津天津科技大学论高校艺术教育的美育作用发挥信欣、李怡丁卯、马丽河北河北经贸大学学科综合是艺术教育面对未来的发展之路——兼谈普通高等院校版画实验教学的意义孙涛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基于大学生专业差异的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改革研究刘晓坡、张瑞丰河北邯郸学院以点带面借古育今——浅谈以书法为载体多维度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太行深处有花开——浅谈左权开花调“四美”郝宁伟山西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力蓉山西山西大学点线面——舞台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三维功效李渔“解明曲意”观点对当代声乐教学的启迪贾忠内蒙古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姜明程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区域性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辽宁大连交通大学高校公共篆刻艺术教育研究杨鹰孙冬梅辽宁沈阳师范大学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与儿歌伴奏》课程有效性研究黄岑辽宁东北大学美国音乐教育实践范式对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意义辽宁沈阳师范大学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高校音乐师范教育的问轩小杨题与对策辽宁沈阳农业大学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美育新探王小栋吉林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郭春蓉学院吉林东北师范大学NENU公共艺术课程的整合研究尹爱青、佟贺吉林北华大学音乐学院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新课程改革对接问题的理性思考司瑞姿、王玲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基于乌尔姆通识教育理念的现代设计教育反思张建设上海复旦大学大学公共影视课程中影像实践课的探索与改革许肖潇、龚金平上海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团体绘画活动对大学生网络戒瘾的干预研究黄毓彬上海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形体训练教学课程研究田珂上海上海师范大学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误区辨析与对策思考靳超英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课程标准与多元文化教育新架构曹景谐江苏南京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是沟通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谢白江苏南京晓庄学院基于音乐社会学课程的“Presentation”教学法研究徐新丽江苏江南大学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以高师音乐史论课程为例管乐江苏南京艺术学院从流行音乐切入民族音乐教学的新思路施咏江苏苏州大学高等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发展束霞平江苏河海大学以美求真,以美向善——艺术教育于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研究徐欣宁江苏常州工学院论理工类高校校园文化空间的拓展崔涛、曲师浙江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教学与实践许金友浙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高等音乐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高澄明、齐磊浙江湖州师范学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曹蕴娴浙江浙江音乐学院(筹)借鉴Seminar教学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丁宁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意市集”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汪秀霞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之初探余鑫安徽安徽三联学院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艺术教育——以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美术鉴赏课程为例王海峰安徽合肥工业大学高校美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宋蓓蓓方法研究安徽安徽大学对高等院校美术设计类教材同质化现象的反思汪臻、杜亚璇安徽滁州学院论音乐视域中的美善关系杨尚翡杨丽霞福建集美大学闽台本土音乐在地方院校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视唱练耳课程为例福建福建师范大学构建新型的南音演唱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陈俊玲应对之策周晓莹江西江西理工大学音乐人文的深度开启乐教立德的本体建构——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独特价值的哲学思考江西南昌大学灵动清空谐婉——姜夔曲词音乐审美抉微晏红、贾秀琦江西新余学院"学研产—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思考罗高生孟宪平、鲁光山东鲁东大学当代美术技法理论构建刍议——美术教育现代形态之研究山东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与艺术史论:美术史学科建设之思李丕宇徐成龙山东山东师范大学高师舞蹈突显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探究——以山东鼓子秧歌为例河南郑州大学摄影记者生存危机下的摄影教育思考延婧河南河南大学周驰《致义斋廉访相公尺牍》研究赵振乾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河南民间音乐如何走进大学校园李娜柳冬瑕湖北湖北师范学院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湖北江汉艺术职业学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课程设计徐丽蓉研究谢颖、谭磊湖北武汉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创新建设推动高校文化育人新格局——以武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超市”为例杨秋仪湖北湖北文理学院音乐教学应“从学生出发”——读《“从内容出发”走向“从目标出发”》有感湖南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论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新音乐的影响杨明刚湖南湖南城市学院“三一实践模式”——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实践张瑞智、周勇课程的探索与创新湖南长沙学院艺术经典阅读活动与学生艺术社团的良性发展余中华、薛平平湖南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四个维度与实施策略谭学念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五做五学”的高职“做中学”实践教学模式内涵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夏高彦湖南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情境建构下的远程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导向型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田甜湖南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浅析民间剪纸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李远林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商业摄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后续思考杨智广东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省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探究钟善金广东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高广宇广东华南农业大学高校学生艺术类社团的育人机制探析陈建广东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乐教学法课程“圆圈”教学形式探索谢铭磊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参考谢中元广西河池学院当昨天遇见未来:民族戏剧传承与地方高校戏剧教育改革——以广西罗城仫佬族组织县“仫佬剧”为例韦海燕广西广西大学侗族农民画资源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张明学广西广西科技大学从“有我”到“无我”的声乐教学哲学的经纬构建谭竺雯、洪翠笙广西广西艺术学院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学生民族艺术文化自觉意识培养黄文翠广西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大学书法教学中的文化传授苏洪强重庆重庆文理学院云南哈尼族铓鼓舞探微颜聪、吴司祺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初探罗晓欢重庆重庆文理学院导向型自主学习语境下的美术史论有效教学策略探析肖宇窗重庆重庆三峡学院地域性美术资源在地方美术院校山水画创作课中的运用初探——以地域性自然山川的运用为例王明国四川电子科技大学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鉴赏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思考张旭四川西华大学“大楼”、“大师”与“大业”——综合性大学屈立丰专业艺术教育的困难与出路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黄洋四川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论徽宗画学对当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启示王彦彦阿文兴云南云南保山学院云南布朗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现状、问题与对策云南曲靖师范学院赵壹《非草书》对草书发展的影响辛魁鹏范钰湘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影像中的音乐与文化——谈课程《影视欣赏》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实施云南云南艺术学院论特色项目研究对加快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罗宇佳、李小明许志敏、华如冰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书院—学院(学科)制”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研究——以西部某高校为例陕西西北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公共艺术课《美术鉴赏》屈健教学方法改革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陕西西安工业大学在产业细分中构建差异化的艺术专业教育于唯德陕西西安工程大学21世纪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瓶颈及对策于晗陕西安康学院声乐创新“颤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范义付陕西西安音乐学院略论音乐审美的认识价值和非认识价值王延松、张艳青海青海师范大学达尔戈梅斯基与他的浪漫曲作品分析谈云波马树华宁夏宁夏大学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困境调查分析及独特价值研究——以宁夏高校为例新疆新疆艺术学院新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李雪静新疆昌吉学院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辨析张莉、马登杰。

海南黎族文化元素在陶瓷艺术中的运用研究

海南黎族文化元素在陶瓷艺术中的运用研究

1前言陶瓷艺术简称陶艺,是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中的特色单元,其是以可烧黏土为主要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或艺术装饰的产品及活动。

而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陶瓷艺术产品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本身的语言,也扩宽了陶瓷产品的运用价值同时带动了地方文化的继承与输出。

中国是瓷的发明国,在中国辉煌的陶瓷历史长河中我们有着遥遥领先的制瓷技艺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制瓷注重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结合,很多陶瓷制品都能体现出清新活泼的题材以及无拘无束的民间风范。

因此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是中国陶瓷设计得以发展的巨大潜力。

黎族是一个社会文化形态独特的海岛民族,黎族传统文化元素仿佛是一部穿越漫长历史长河的宝藏蕴含着黎族人的所用、所思、所想。

2概念分析殷健(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口571158)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满足陶瓷产品的实用价值,同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陶瓷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文以美术学专业《手工制作》课程中的陶瓷艺术单元环节为出发点将海南特色的黎族文化元素融入到陶瓷艺术中,从而扩宽了陶瓷艺术的语言,通过研究黎族文化元素在陶瓷艺术中运用思路继而探讨出海南黎族文化元素在陶瓷艺术中的运用价值。

文化元素;陶瓷艺术Ceramic Art陶瓷艺术海南省教育厅项目资助: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nKy2021-29,项目名称:“产学研用”模式下的海南文化特色陶瓷产品教学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黎族作为海南省最古老的民族,延续和创造了许多民族文化和特有的传统元素,这些元素符号不仅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同时也代表了本土文化的传承以及千百年来族人们特殊的情感和意义。

黎族传统文化元素民族特色鲜明,结构立体,种类多样,层次丰富,不仅深刻的反应了黎族先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偏好等文化特点,也是了解海南黎族历史与文化的一扇窗。

海南黎族文化元素贯穿于黎族传统物质文化结构中,与他们的衣食住行相联系。

黎族元素大多源于自然,物种丰富具有民艺品朴素的美学特质,具有地方性、实用性、平常性、公有性、装饰性、程式性和反复性等特征。

海南黎族手工艺制陶

海南黎族手工艺制陶

海南黎族手工艺制陶
准备烧制的陶器
昌化江横贯海南岛中西部,孕育了古老的海南黎族文明。

在昌化江江边的昌江、东方一些黎族村庄的妇女,至今保留着世代传承的古老制陶工艺。

一件件造型古朴、色彩单纯的土陶,它们忠实记录着黎族的生活习俗及原始制陶史,它们犹如一部“活历史”,真实折射出黎族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黎族制陶术,在和现代文明的交错融合中,早已显出疲态及溃退态势,土陶器早已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

如今,在海南掌握手工艺制陶这一古老技艺的艺人仅存7人,也许若干年后人们只能从博物馆的存物中去寻找这个失落的记忆。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海南省昌江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黎族制陶的原始技术风格与社会因素

海南黎族制陶的原始技术风格与社会因素

海南黎族制陶的原始技术风格与社会因素
周春花;钟淑杯;张红梅
【期刊名称】《南海学刊》
【年(卷),期】2018(004)001
【摘要】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源于“旧陶器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形态,被考古界誉为中国制陶史上的“活化石”.与佤族、怒族、高山族等无轮手工制陶相比,因技术功能因素、社会阶层、饮食行为、从属关系等变量的影响,黎族制陶形成了独特的原始技术风格,主要表现为源自古陶器时代的原料制备、简单天然的制作工具、粗犷简洁的器型种类、能源的原始巫术强化、家庭手工与村寨流通的调度,尤其在棉布陶垫的“人转陶器不转”使用方法方面,呈现出更为原始的技术风格特征.【总页数】7页(P106-112)
【作者】周春花;钟淑杯;张红梅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58;琼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海南海口571127;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7
【相关文献】
1.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探究 [J], 张红梅
2.穿越时空的原始技艺——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存因探究 [J], 张红梅
3.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保存至今的原因探究 [J], 张红梅
4.海南黎族制陶的原始技术风格与社会因素 [J], 周春花;钟淑杯;张红梅;;;
5.有多少记忆可以重现——探访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术 [J], 金宝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探究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探究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探究作者:张红梅来源:《创意设计源》2015年第06期[摘要] 海南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艺传续了距今约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早期制陶的手工艺形态,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陶瓷史上珍贵的史前活态遗存。

从陶瓷工艺学的独特角度记录和分析了这种原始手工技艺从取土、制坯到烧成、淬火的完整工艺,进一步深化了对这项原始手工技艺的研究。

[关键词]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手工技艺;非遗;泥条盘筑;露天堆烧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在岛上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万年以前,而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艺则完整保留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初掌握制陶时的技术状态,以无轮泥条盘筑成型和露天平地堆烧等为代表性特征,堪称中国陶瓷史上的“活化石”,距今至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千年沧海桑田,当海南岛上的汉人制陶和窑烧技术随着岛外制陶技术的传入而逐步发展之时,黎族的制陶术却始终保持初期的原始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而这个奇迹是由于黎族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漫长的原始社会形态残留所创造的。

在现代化工业产品加速吞噬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今天,黎族人世代传承下来的这种原始制陶技艺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对于这种原始手工技艺的记录和研究工作也变得日益紧迫。

近两年来,笔者多次赴海南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开展田野调查,深入采访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羊拜亮、省级传承人张色太、刘玉华等人,现场记录了她们的制陶经过,并从陶瓷工艺学的独特角度对黎族原始制陶的工艺流程进行了细致考察分析,以期推动对这种古老手工技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黎族原始制陶的基本工序黎族原始制陶是指黎族采用原始手工技艺方法制作的陶器,简称黎陶,是黎族家庭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之一,主要由妇女来承担和传承。

黎族原始制陶包括坯料制备、陶坯成型、露天堆烧、取陶淬火四大基本工序,每-工序下面又包含若干工艺环节(图1)黎陶的坯料制备大约要七到十天,陶坯成型与晾干大约要十来天:露天堆烧和淬火的前期准备和后期烧造大约要七天,加上天气变化和机动时间,如果没有特别要求,黎族妇女制陶大约以一个月烧一次陶为规律。

海南黎族泥片制陶工艺及其艺术鉴赏

海南黎族泥片制陶工艺及其艺术鉴赏

HUMANITY·SOCIAL SCIENCES人文·社科文 王瑞 杨丽海南黎族泥片制陶工艺及其艺术鉴赏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一万年前到达岛上的时候为俚族,之后发展成为现在的黎族,在黎族原始制造工艺中保留了新时期时代人类首次掌握制陶工艺手法,主要特点是采用无轮泥条盘筑成型以及在露天平地上堆烧等,也被称为是我国陶瓷史上的“活化石“,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即为”黎族泥片制陶工艺“。

一、黎族泥片制陶工艺选择合适制陶粘土,并将其晒干、捣碎、过筛等实施一系列处理,最后为细腻的陶土粉末,加水为陶泥,揉练成泥团,采用芭蕉叶等将泥团包裹,在阴凉处陈腐。

在制陶粘土选取中大部分是就地取材,通常是从自己水田中挖出的泥,主要为黄白土和蓝白土,两者单独使用,不能混合应用。

在对其粘土进行研究中发现,一般来自水田,具有较高含沙量和可塑性,在应用中不必添加溶剂和配料。

坯体塑形即为无轮围合成型工艺,就是将之前揉好的泥团用手掌对其拍打、按压,制作成为泥饼,之后切割,变为长条形的宽泥片,最后将泥片实施围合粘结,成为筒体,也就是陶器的坯体。

海南黎族在烧陶中没有固定窑址,不管是在田间还是在门口空地,都可以进行陶瓷烧制。

首先采用木柴以及竹枝等搭建出长方形柴堆,将陶胚放置在柴堆上,稳定之后在柴堆四周引燃,确保燃烧均匀性。

在烧制过程中,用长棍对柴堆中的燃料进行拨动,确保火焰充分燃烧,并对陶器和火焰的接触面进行调整,保证能够受热均匀。

可以依照陶器烧制数量以及大小合理设置柴堆大小,在明火熄灭,木柴全部碳化的时候,也就代表着露天烧陶工艺结束。

二、黎族泥片制陶工艺欣赏海南黎族泥片制陶工艺所得陶器相对来讲造型敦厚、朴实、粗犷,主要特点为粗唇口、胎厚重、平底、无颈等,呈现出一定的太古风范。

另外相同类型的器物尺寸会依照实际用途大小不同,波动较大,具有非常明显的手工痕迹。

长达几千年的发展,黎族人并没有形成专业手工行业,黎族陶器也只是当地妇女为满足日常需求在业余时间中制作的粗陶产品,之中没有任何技术改进以及市场竞争等概念,因此从外观上看具有非常明显的粗放特色。

海南黎族传统手工艺非遗保护现状探析

海南黎族传统手工艺非遗保护现状探析

海南黎族传统手工艺非遗保护现状探析张红梅【摘要】海南黎族拥有多项活态传承的手工技艺类非遗,其保护过程中存在原料替代化、流程删减化、产品变异化、制作表演化、传承困难化等问题.文章提出了黎族传统手工艺已从多数人掌握的大众技能变成了少数人掌握的精英技能、从为本土民众的生产生活服务转向了为异地人群的旅游需求服务、传承人的责任意识缺失、社会各界对非遗的认知不足等思考,认为传统技艺类非遗应积极适应当下社会语境,在坚持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底线和融合当前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发展.【期刊名称】《创意设计源》【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海南黎族;传统技艺;非遗保护【作者】张红梅【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海南黎族以拥有多项活态传承至今的古老手工技艺非遗而闻名。

例如: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含麻纺织、絣染、双面绣、龙被织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级的非遗保护名录;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船型屋营造技艺、树皮布制作技艺、钻木取火技艺、骨器制作技艺、独木器具制作技艺、藤竹编技艺等古老技艺则被列入了国家级和海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截至2017年底,海南黎族共有1项世界级非遗项目、1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27项省级非遗项目。

[1]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海南黎族最重要的非遗门类,除了被评为世界级非遗的黎锦技艺之外,黎族现有国家级传统技手工艺非遗6项和省级传统手工艺非遗10项,分别占黎族所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50%和黎族所有省级非遗项目的37%。

从2005年我国启动非遗保护工程以来,海南黎族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海南省先后确定了5位黎族国家级传承人和31位省级传承人;建立健全了非遗保护网络体系,设立了传习展示场馆,并把学校教育与非遗保护相融合;建立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黎族的非遗文化还成为了海南旅游的新亮点。

此外,学者们对黎族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调研、整理工作成果丰硕。

海南黎族藤竹编织技艺探析

海南黎族藤竹编织技艺探析

海南黎族藤竹编织技艺探析作者:张红梅来源:《创意设计源》2016年第06期[摘要] 海南黎族藤竹编织技艺再现了几千年来黎族的社会生活形态。

研究了黎族传统藤编技艺的历史与工艺流程,分析了这种传统手工技艺的民族文化特色、造型种类与设计风格等,期望推动黎族藤竹编织技艺的保护与研究。

[关键词]海南黎族;藤竹编织;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Abstract] The vine and bamboo weaving craftsmanship shows the primitive daily lifestyles of Li tribe which continu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long history and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vine and bamboo weaving,discusses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modeling types and design sty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of this unique craftsmanship of Hainan Li tribe.[Key words] Hainan Li Nationality;The vine and bamboo weaving craftsmanship; Traditional craft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社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海南黎族工艺文化研究(HNSK (YB)15-103)阶段性成果。

海南黎族的藤竹编织技艺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不仅包括藤编和竹编,还包括了藤竹混编和草编等植物编织手工技艺,是黎族传统手工艺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黎族人民心灵手巧的一面。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

在首先介绍研究背景,探讨黎族传统技艺在海南旅游产业中的潜力。

明确研究目的,即探究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旅游商品开发相结合。

在分别从海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概述和特色出发,详细解析其独特之处和历史渊源。

随后,探讨基于这些技艺的旅游商品开发和实践经验,以及它们对海南旅游产业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总结海南传统技艺在旅游商品开发中的作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研究,有望挖掘和传承海南的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多元发展,提高黎族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研究、背景、目的、特色、旅游商品、实践、影响、作用、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海南作为中国的热带岛屿旅游胜地,以其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吸引着大量游客。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作为海南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冲击,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逐渐面临失传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了推动海南岛的旅游商品开发,有必要对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进行深入研究。

这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传承海南的文化传统,还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契机。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技艺的特色和魅力,为海南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基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海南旅游商品开发情况,并分析其在海南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海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概况和特色,以及对海南旅游商品开发实践的考察,我们希望能够为推动海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贡献。

通过探讨海南旅游商品开发的实际情况和影响,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海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初探海南黎陶与釉上新彩的结合

初探海南黎陶与釉上新彩的结合

初探海南黎陶与釉上新彩的结合作者:卢珊苏美秀韦巧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5期摘要:黎陶与釉上新彩的结合,既能保持陶土自然淳朴的原貌,又能产生新的艺术效果。

这与传统的装饰风格截然不同。

所以在黎陶上施新彩料,是一次新的尝试,使传统的黎陶焕发新的光彩,得到升华。

关键词:黎陶;釉上新彩;结合;新的装饰手法;今天,海南黎陶陶瓷艺术被置入到一个新的历史环境中,并逐渐被赋予其新的涵义和气象,它与时代的结合越来越显得重要。

我们在黎陶与釉上新彩的结合这一方面做了实验,为黎陶艺术设计和创作加入更加多的新材料与新工艺,使海南黎陶陶艺造型语言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

海南黎陶外观古朴,结构粗疏,器表有砂粒等杂质,以及洞眼等裂纹等。

而新彩则是一种釉上彩装饰,主要采用低温的金属氧化物作色料,在烧成的胎体上绘制纹饰和画面或图案,再经过800度低温烧成。

在黎陶传统的雕刻、镂空等装饰手法的基础上,加上釉上新彩的装饰,是能满足当今黎陶的设计创作的。

理论依据如下:第一,新彩料颜色种类很多,有红,绿,黄,褐,紫等诸多颜色,而传统的黎陶颜色比较单一,为褐色系。

所以,色彩丰富的新彩料,能极大满足在黎陶上进行彩绘的需要。

同时,新彩颜料发色稳定,操纵时就已呈现和烧成后相似的颜色,这给彩绘用色带来不少方便。

另外,新彩颜料大部分可以相互调配,并产生出新的复色的特点。

第二,传统的黎陶特点是不上釉,新彩料能够牢固附着在黎陶胎体上且不变色,甚至在特别的条件下可以烧制出一些特别的复色。

这是由于黎陶中含有丰富的自然元素,这些元素在和彩料结合之后,在800度氧化窑温的作用下,再次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产新的颜色。

第三,新彩使用简便,易掌握,是众多釉上彩装饰中局限性最少的的一个种类。

新彩能适应各种绘画的要求,达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

海南黎陶与釉上新彩二者结合的步骤如下:一、新彩颜料的制备:1、以金为着色剂的颜料。

(1)东瀛红:为桃红色。

质较硬,呈色非常娇嫩,用于拓粉红花朵。

海南黎陶调研报告

海南黎陶调研报告

海南黎陶调研报告海南黎陶调研报告为了深入了解海南黎陶的工艺与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以下是我们的报告:海南黎陶是海南省少数民族黎族的传统工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黎陶主要以陶瓷器皿和饰品为主,形式多样,制作精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黎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主要分为采泥、成型、饰花和烧制四个步骤。

首先,黎族工匠会选择合适的黏土进行采泥,然后将泥坯按照需要成型成各种器皿和饰品的形状。

接下来,工匠们会利用手工雕刻或模具饰花,使作品更加精美。

最后,经过烘干和烧制,形成具有独特花纹和色彩的黎陶作品。

黎陶的花纹和图案主要受到黎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常见的有黎族的神话、动物、植物等元素。

黎陶作品色彩丰富多样,主要采用红、黄、绿等鲜艳的自然颜料,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在调研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黎陶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外,还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黎族人民将黎陶视为一种寄托情感和祈福的媒介,常用于庆祝节日、祭祀活动以及传统婚礼等场合。

黎陶不仅是黎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传承和表达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黎陶工艺逐渐受到市场需求和工艺技术的冲击。

由于黎陶的制作过程复杂且耗时,制作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同时,新型的工艺和材料也不断涌现,使得传统黎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海南黎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黎陶工艺的挖掘和研究,推动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

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和推广活动,培养更多的黎陶工匠,促进黎陶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应加强黎陶产品的市场推广,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结而言,海南黎陶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黎族文化遗产。

试论黎族文化元素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的运用

试论黎族文化元素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的运用

试论黎族文化元素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的运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是海南省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其工艺技巧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螺贝雕工艺品以海螺和贝壳为原材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刻制而成,风格独特,造型美观,因此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在这些工艺品中,黎族文化元素的运用备受瞩目,本文就来试论一下黎族文化元素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的运用。

黎族是海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黎族文化深厚,形成了很多特色文化元素。

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哪些黎族文化元素得到运用呢?首先,黎族图腾是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黎族人信奉万物有灵,因而将自己的崇拜物画在身上或雕刻在工艺品上。

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黎族图腾的形象活灵活现,给人以深深的印象,在这些工艺品中,虎头祥云纹和龟甲祥云纹的应用尤为广泛。

这些图腾具体的形象通过海南螺贝雕工艺品的雕刻和装饰展现出来,彰显出黎族的文化价值。

其次,黎族服饰元素被广泛应用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

黎族人生活在山区,常常穿着皮革衣服,并饰以花纹,因此黎族服饰的元素成为了螺贝雕工艺品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许多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黎族服饰的元素,如长袍的结构、纹理和配饰等等。

这些元素体现了黎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也反映出海南螺贝雕工艺品的传统文化内涵。

第三,符号形式是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运用黎族文化元素的重要方式。

在黎族的生活中,符号具有实际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

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常常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例如月亮、太阳、星辰等等。

这些象征符号的运用充满了吉祥的祝福,体现了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黎族文化元素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黎族图腾、黎族服饰元素和符号形式等元素的运用都充分反映了黎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这些元素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螺贝雕工艺品的内涵,也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海南的民俗文化。

在今后的生产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这些元素的运用,运用得当之后会进一步激发旅游市场对海南螺贝雕工艺品的需求,促进海南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海南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活力水平与教育传承构想

海南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活力水平与教育传承构想

海南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活力水平与教育传承构想作者:周春花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7年第12期【摘要】通过相关田野调查和对黎陶传承活力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表明“传播幅度”“传承意愿”“本土脉络”“网络”“创新”是增强黎陶传承活力的关键词。

由此提出在昌江本土的中小学实施黎族原始制陶的教育传承构想,系统地从课程、教材、网络微课、学习方式、校园文化建设五个方面做了一定的规划,以期加强青少年对黎族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培养后备力量。

【关键词】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水平教育传承所有文化都历时而变迁,海南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也不例外,随着工业的发展与信息的传播,黎族居民世代沿袭的传统生活用品迅速被工业化产品所取代,这导致黎陶等传统手工物质生产技艺后继乏人,濒临消亡。

从2014年到2017年,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从传承辐射范围、实用性、经济因素等方面入手,分析海南昌江现存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活力水平,对其传承动因进行文化研究。

期望将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引入普通学校教育场域,并提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相关课程与校园文化的大体框架,以期加强青少年对黎族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培养后备力量。

一、海南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活力水平分析1.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传播辐射范围。

为了解昌江原始制陶技艺传播的范围,笔者制作《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羊拜亮家来访人员登记表》,具体内容包括来访者基本情况、来访人数、知道羊拜亮的途径、最喜欢的羊拜亮家陶器类型、拜访羊拜亮的目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未来的发展方向预测六个方面。

调查时间为2015年7月至12月。

虽然因羊拜亮家人偶尔忘记让拜访者登记,大致能够反映出来访者的人员结构和来访目的等情况。

(1)来访者的辐射范围、频次与来访目的分析。

根据笔者的调查,半年时间前来调研的人员有182人,分为10批次,集中在7、11、12月份,尤其是11月份的来访者最多。

试论黎族文化元素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的运用

试论黎族文化元素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的运用

试论黎族文化元素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中的运用1. 引言1.1 海南螺贝雕工艺品的特点海南螺贝雕工艺品是海南省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细致、栩栩如生的仿真造型而闻名。

螺贝雕工艺品主要选用海南特产螺和贝壳作为原材料,经过精湛的雕刻工艺后,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动植物、人物等各种形态,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螺贝雕工艺品的特点包括:精细的雕刻工艺,细腻的纹饰,栩栩如生的形态,色彩鲜艳,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由于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海南螺贝雕工艺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成为海南文化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海南螺贝雕工艺品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这一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内涵,体味到海南这片热土的独特魅力。

1.2 黎族文化元素在螺贝雕中的重要性黎族文化元素在螺贝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黎族文化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螺贝雕工艺品中运用黎族文化元素,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体现出海南独特的文化魅力。

黎族文化元素的运用能够增强螺贝雕工艺品的艺术表现力和传播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海南传统文化。

黎族文化元素在螺贝雕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传承和发扬黎族文化的意义上,可以促进黎族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使螺贝雕工艺品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黎族文化元素在螺贝雕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方面,还能为螺贝雕工艺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动海南螺贝雕工艺品的发展与繁荣。

2. 正文2.1 螺贝雕工艺品的历史背景在海南岛,螺贝雕工艺品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制作技艺源远流长。

螺贝雕工艺品起源于海南岛沿海地区,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

此后,随着黎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传承,螺贝雕工艺品逐渐成为了黎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螺贝雕工艺品的历史背景与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海南岛被称为“椰风饭岛”,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各式贝类和螺类。

古代居民利用这些天然的贝壳和螺壳,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创作出了各种形态各异的螺贝雕工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民艺 Folk Art and Culture086/ 总第280期 / 2016 / 08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淬火工艺探析张红梅 Zhang Hongmei张红霞 Zhang HongxiaAnalysis of Quenching on Pottery by the Li Tribe in Hainan Island内容摘要: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中的树皮浸泡液淬火工艺是陶瓷工艺史上罕见的个例,这种以植物染料为着色剂和陶坯烧成后液冷淬火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黎族人民大胆的想象力和出色的智慧。

本文深入分析了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中独特的树皮浸泡液冷淬火工艺的方法、步骤、原理及其文化内涵,指出作为中国陶瓷工艺史上的罕见工艺,黎族树皮液淬火工艺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并对当代陶艺创作具有较高启示意义。

关键词: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淬火工艺、陶器淬火、树皮染料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活态保存了距今约六千年前的原始制陶技艺,堪称人类制陶史上的活化石。

海南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艺除了以无轮泥条盘筑和露天平地堆烧著称之外,还保留了一种特殊的、在人类陶瓷工艺史上极为罕见的树皮液淬火工艺,即在陶器刚刚烧成时,趁热给陶器表面洒上树皮浸泡液,从而加固陶器并形成独特的斑点纹。

(图1)目前学界对于海南黎族制陶这种独特淬火工艺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在多次实地调查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及其工艺制作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试图对这种独特的陶器液冷淬火工艺的方法、步骤、形成原因及其意义和价值作比较深入、全面的分析。

一、黎族原始制陶淬火染色工艺的原料及其制备黎族原始制陶的淬火工艺所采用的淬火介质,是一种用水浸泡树皮渣后得到的深红色液体。

关于这种树皮的品种,在现代文献表述中有诸多说法,包括白格树皮或黑墨树皮,山丝树的树皮、苦麦树皮等等,“人们用木杆把烧好的陶器挑出来,用树枝将浸了一天一夜的白格树皮汁或黑墨树皮汁洒在陶器上,陶器上便显出点点、条条的痕迹或黑斑,据说能起到坚固耐用和纹饰的作用”[1]。

“为了增加陶器的硬度,她们还将山丝树的树皮捣烂后浸泡成汁液,然后用树枝蘸汁液,涂抹在刚烧好的陶器上。

用山丝树的汁液涂抹后的陶器会变得坚硬,陶器便制作成功”[2]。

“将制好的陶器放在柴架上,复以稻秸烧灼煮一锅饭的时间,便逐步挑出放在地上,再用苦麦树皮捣烂浸出的液汁轻轻拍打器身,直到冷却,便可使用”[3]。

“在地上堆放干柴,置器物于柴堆上,用火烘陶坯后涂抹漆树粘液,即制成陶器”[4]。

“烧陶前到山上削取华楹木的树皮,与黎语叫做‘柴构仁’的树皮一起捣烂,在陶盆充水浸泡,5~6天后浸出深红色液体,为烧陶时用来对烧熟的陶器进行淬火,起到加固的作用”[5]。

因此,可以推断黎族制陶用来淬火的树皮种类是比较丰富的,选取树皮的标准是能否给陶器染色,颜色以深为佳。

不过,从实际操作来看,目前尚比较完整保留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羊拜亮及其传人,采用的是华楹树的树皮来浸制淬火液体。

华楹树是海南岛的常见树种,为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0余米,胸径可达80厘米,树皮厚,外皮灰色,具红色大型皮孔,老时纵裂,块状脱落,内皮红色”[6]。

华楹树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在云南、广东、广西等省份都有生长,尤其得益于海南岛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在海南岛的分布极其广泛。

华楹树树皮颜色鲜红,泡水以后能够得到鲜亮的红色液体,能够用于淬火加固陶器,并能留下永不褪色的黑褐色斑点。

笔者收集了羊拜亮家的华楹树皮淬火液体样本,经重庆大学化学实验室进行成分化验分析后,得到其主要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传承人、羊拜亮的孙媳妇文亚芬向笔者示范了淬火树皮液制作的完整过程:首先,上山砍取华楹树树皮。

成年的华楹树高耸入云,树皮呈褐色,有层层皱褶,树身上长满淡绿色的苔点斑,用柴刀轻轻削开表层的树皮,即看到树皮的内面是殷红如血的深红颜色。

(图2、3)文亚芬说,每棵树的树皮不能削取太多,因为树皮被削后要愈合生长并恢复鲜红的颜色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

其次,捣碎树皮并泡水。

树皮取回来以后要立即捣碎泡水,一旦干燥就不能用了。

文亚芬把树皮倒在干净的水泥地上,用木杵使劲槌捣,很快树皮就碎成了鲜红的树皮渣。

(图4)把树皮渣放入黎陶盆里,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没并搅拌均匀,很快水就变成了深红色的液体。

(图5)树皮渣通常要浸泡一夜以上,里面的红色汁液才能被完全浸泡出来,淬火时才能更好地产生加固和着色作用。

最后,把浸泡好的树皮渣和液体一起装入陶罐并放在室外阴凉处盖好备用,每次淬火后剩下的树皮液也再次倒回陶罐里混合保存。

树表1华楹树皮浸泡液主要化学成分表DOI:10.16272/11-1392/j.2016.08.019民俗民艺 Folk Art and Culture087总第280期 / 2016 / 08 /皮液的性状很稳定,可以长时间储存。

笔者用矿泉水瓶保存了一瓶当时文亚芬捣碎浸泡的树皮液,一年以后树皮液体依然清澈深红,性状未见明显改变。

制作好的树皮浸泡液,即可用于烧陶淬火了。

而浸泡液下面的树皮渣,则是黎族烧陶仪式中的辟邪物品。

黎人点火烧陶之后,紧接着就会围绕火堆一边往四周抛洒树皮渣,一边念咒语驱鬼。

在黎族的宗教观念里,干陶土、树皮渣等制陶和烧陶的原料都是有灵之物,能够驱邪避鬼,保佑烧陶成功。

二、黎族制陶淬火工艺的步骤和原理分析黎族原始制陶的淬火工艺其实是在烧陶冷却降温阶段所进行的一项独特的液冷淬火工艺。

淬火的步骤如下:先将陶器烧到成熟温度。

黎族烧陶采用原始的露天平地堆烧法:在平地用柴枝搭建起四到六层的窑床,将干陶坯倒扣在柴堆上后点火烧陶。

当柴堆大部分燃烧碳化以后,往其上投掷干稻草,使火焰更旺,并形成厚厚的稻草灰以覆盖陶坯,起到升温和保温作用,促进陶器坯体内部充分发生转化,提高其烧结程度。

然后,当烧陶的明火基本燃尽之时,黎族制陶者就会进行黎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树皮液淬火。

先用长树枝从火灰堆里把陶坯滚动出来,立即用树叶做的笤帚蘸上树皮浸泡液拍打陶坯周身,陶器“滋滋”作响,形成许多高温的水汽泡沫,水中所含的树皮汁液成分则立刻烧结凝固,瞬间形成了无数随机的黑褐色斑点和条块纹。

(图6-8)经过淬火以后的陶器就放在一旁让其自然冷却,烧陶工作即告完成。

黎族制陶者认为采用树皮液给陶器淬火可以加固和着色装饰陶器,从陶瓷工艺学原理来看的确如此。

淬火通常是指将金属、玻璃等制品加热到临界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空气、水、盐水、矿物油等)中快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旨在提高煅烧制品的硬度、韧性、耐蚀性等性能,其中用液体作淬火介质时叫液冷淬火。

黎陶独特的淬火工艺即属于在陶瓷烧成冷却期所进行的液冷淬火工艺。

根据陶瓷工艺学,在陶瓷烧成环节中的冷却期阶段,快速冷却有利于提高陶瓷制品的强度等性能。

在冷却初期阶段(保温结束,火力减弱,温度开始下降),急冷所引起的热应力大部分被陶坯内部的变化所补偿,因而不会产生破坏作用。

[7]根据表1中的化验结果也可以得知,以华楹树皮浸泡的液体,铜、铁、镁、锰、锌和钾、钠金属元素的含量均较高,趁热洒到陶坯上去以后,一方面能渗入孔隙中进行密封孔隙和表面着色;另一方面又使之迅速冷却,不再被继续氧化变色。

因此,采用树皮液给陶器淬火有两大作用:一方面,黎族原始陶器是采用当地黏土晒干、粉碎、过筛加工以后制作的夹砂粗陶器,能够承受急剧升、降温,通过以独特的树皮泡水液体为淬火介质,对烧到最高温度的陶器表面进行液冷淬火,就能够起到急冷加固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独特的树皮液淬火工艺还使得含有树皮汁液成分的物质在陶器表面着色,形成黎族陶器独具特色的淬火斑点纹装饰。

经过了淬火工序烧成的黎族陶器的性能要优于普通的粗陶。

文亚芬告诉笔者,不淬火的陶器不耐用,特别是现在从市场买的粗陶器都是用气窑烧的,时间久了陶器的底部很容易裂,相比之下黎族人自己用柴火烧和用树皮液淬火以后的陶器更结实耐用一些。

普通的陶瓷炊具在火上烧干了以后遇冷水会立即爆裂,但黎陶因为经过了特殊的树皮液淬火工序,即使烧干了也不容易爆裂。

文亚芬还举例说,她自己母亲一直留着一个黎陶,是母亲当姑娘时亲手做的,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现在还很结实耐用。

1.黎族陶盘,海南省博物馆藏 2.深红色的华楹树内皮 3.砍回来的新鲜华楹树皮 4.用木杵粉碎树皮 5.把树皮渣装到黎陶盆里加水搅匀 6.用树叶笤帚蘸树皮液以拍打陶器 7.树皮液在陶器上蒸腾起泡 8.树皮液淬火形成的斑点纹123458民俗民艺 Folk Art and Culture 088/ 总第280期 / 2016 / 08三、黎族陶器淬火染色工艺的文化意味与审美特征采用淬火工艺来完成陶器的加固和着色装饰充分体现出黎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以及文化特色。

首先,黎族陶器淬火染色工艺是植物染色技巧在陶器工艺上的成功运用。

把树皮染色技巧应用于陶器淬火工艺是海南黎族妇女对植物染料的创造性应用。

在黎族村寨里,织布和制陶既是黎族妇女们的基本技能,也是她们的专有技能。

因此她们把给棉麻织物染色的方法转移运用到陶器装饰上,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用树皮作红色或黑色染料是海南黎族在漫长岁月中摸索出来并经常使用的一种染色方法。

黎人通常寻找内皮深红和深黑的树皮来给棉麻线染色,早在清人张庆长的《黎歧纪闻》里就记载:“山岭多木棉树,妇女采实,取其棉,用竹弓弹为绒,足纫手引以为线,染红黑等色,杂以山麻及外贩卖彩绒,织而为布,名曰吉贝。

或擘山麻纫线织布,捣树皮汁染为皂色,以五色绒杂绣其上,名曰黎布……”[8]今人的研究记载也很多,例如“黎族用树皮制成红色,黎语叫‘盼坑’,其制作方法是,将树皮剥取晒干,用刀切成一小块,放进锅里煮一两个小时,再投放少量的螺石灰,用小木棍搅拌均匀后,把白纱线或者布料放进锅里进行翻染,反复染色多次,纱线和布料就变成红色的了”[9]。

事实上,几千年来,海南黎族不仅将所擅长的草木染技术广泛运用于织物染色,还延伸运用到了他们的文身(沿文身图案扎入用几种料草浸制而成的青蓝色料水以着色)和染黑齿(用树皮熬出的黑色汁液来染黑牙齿)的方法上。

故而,当需要装饰陶器时,受到黎锦染织和纹身染色的启发,黎族妇女将植物染色方法移植运用在她们烧造的土陶器上,便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创造。

把树的红色内皮浸泡的液体作为制陶的淬火原料,虽然不能像给织物染色那样形成鲜艳的红颜色,但是却可以方便快捷地在陶坯上留下黑褐色的斑点纹装饰。

这些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淬火斑点也让黎族陶器具有了一种古拙深沉的魅力。

其次,陶器淬火工艺留下的斑点纹体现了黎族古老的蛙崇拜观,表现了原始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农作社会的丰饶崇拜,以及避邪纳福等多重巫术、宗教涵义。

[10]黎族陶器通过高金属含量树皮液淬火形成的这种黑褐色斑点纹,体现出黎族社会悠远深厚的原始蛙崇拜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