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三年级数学教案《什么是周长》导学案.docx

合集下载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在教学《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我以一个有趣的情景引入:请学生们环绕教室走一圈,然后量一量他们走过的距离。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周长的概念。

在讲解完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后,我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理解周长的概念,能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和掌握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我设计了一些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在教具和学具准备方面,我准备了PPT、图形卡片、尺子和笔等。

通过PPT展示各种图形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图形卡片和尺子,让学生们动手测量和计算图形的周长;通过笔和纸,让学生们记录和表达他们的思考过程。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设计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上面写着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一些例题和答案。

这样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随时可以看到这些重要的信息,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和记忆。

在作业设计方面,我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请学生们回家后,测量和计算一下他们房间的周长。

这道作业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知识,又让学生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认为学生们在课堂上基本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有一些困难。

在下一节课中,我将继续深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通过更多实例和练习,让学生们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学生们表现不错,他们对周长的理解和计算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下一节课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授《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什么是周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周长。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并发现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2. 周长的计算方法3. 周长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周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周长模型、周长计算器2. 学具:直尺、圆规、纸张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存在。

二、新课导入1. 讲解周长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周长是指一个图形边缘的长度。

2. 通过展示周长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周长的意义。

3. 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直尺、圆规等工具进行测量。

4.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独立计算周长。

四、应用拓展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设计1. 请学生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2. 周长的计算方法3. 周长的应用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概念,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周长的计算方法,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

周长的计算方法涉及到不同图形的测量和计算,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周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

名师教学设计《什么是周长》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什么是周长》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什么是周长》完整教学教案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让学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图形卡片、尺子、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封闭图形,如窗户、门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封闭图形,教师总结周长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封闭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周长。

2. 教师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如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长相加。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课件中的图形周长,巩固所学知识。

三、动手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图形卡片,用尺子和剪刀测量图形边长。

2. 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计算图形周长。

3. 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生活中的封闭图形周长。

2. 学生完成后,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参与、积极思考。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复杂的封闭图形,如圆、多边形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它们的周长。

2. 学生讨论计算复杂图形周长的方法,教师给予指导。

3. 学生尝试计算复杂图形的周长,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七、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6篇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6篇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6篇《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假期都喜欢做什么?如今,许多同学假期在家都是室内活动多,室外活动少,假期都喜欢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所以现在孩子的体质越来越差,有时候在操场跑一圈都气喘吁吁。

淘气的爸爸为了增强淘气的体质,规定他每天绕操场跑一圈,我们一起去看看淘气的跑步情况吧!师:淘气这是跑了一圈吗?为什么?(生自由作答)没有沿着操场的一圈去跑,不叫做绕操场跑一圈。

师:这叫做绕操场跑一圈吗?为什么?(生自由作答)没有从一个点出发再回到这个点,也不叫做绕操场跑一圈。

师:什么叫做绕操场跑一圈?引导学生说出:从一个点出发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一圈再回到这一点。

师:数学上我们称一圈为一周。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集中学生注意力,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一周二、自主感悟体验探究(一)找一找,说一说。

现实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一周,请你试着找出你周围物体表面的一周,用手摸一摸,并和同桌分享。

《周长》(导学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周长》(导学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周长》(导学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树叶、窗户、桌面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边线,从而引入周长的概念。

2. 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周长的方法:将图形的边长相加。

(3)举例说明周长的计算方法,如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周长。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图形,测量并计算其周长。

(2)学生汇报测量和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尝试计算其周长。

(2)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在执教《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概念,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和计算封闭图形的周长。

一、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周长的测量方法:用尺子直接量、滚动法、摆动法等。

3. 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规则图形,可以通过边长×边的数量来计算周长;对于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化简为规则图形的方法来计算周长。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正确地测量和计算封闭图形的周长。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周长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难点是对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尺子、剪刀、彩笔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自己喜欢的图形纸片,一把尺子,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问学生:“你们能告诉我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引导学生思考周长的概念。

2. 讲解周长的定义: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3. 测量周长: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选择一个图形进行测量,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5. 计算周长:讲解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一下自己测量的图形的周长。

7. 课堂练习: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用学到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8.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什么是周长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测量方法:尺子直接量、滚动法、摆动法等计算方法:规则图形:边长×边的数量;不规则图形:化简为规则图形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量一量,并计算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1)正方形:边长4厘米(2)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3)圆形:直径8厘米答案:(1)正方形周长=4×4=16(厘米)(2)长方形周长=(6+3)×2=18(厘米)(3)圆形周长=3.14×8=25.12(厘米)2. 自己画一个不规则图形,并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1 什么是周长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1  什么是周长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5.1 什么是周长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周长。

2. 能够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 掌握周长的单位,能够用恰当的单位表示周长。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周长的概念- 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难点- 周长单位的应用教学准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周长相关的教具或模型- 测量工具(如尺子、软尺)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周长的概念,例如:操场的围栏、自行车轮胎的滚动等。

二、新课导入1. 周长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边缘,介绍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 周长的测量:演示如何用测量工具(如尺子、软尺)测量图形的周长,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3. 周长的计算:以正方形、长方形为例,讲解如何计算图形的周长。

三、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周长的概念、测量和计算方法。

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正方形、长方形,还有哪些图形可以计算周长?如何计算?五、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反思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操作中测量和计算周长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在实践环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周长,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注意难度的把握,确保作业既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并能用恰当的单位表示周长。

希望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精选16篇)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深刻感悟周长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各种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有两个小蚂蚁由于昨天晚上特别不听话,蚁爸爸罚他们绕运动场跑一圈,但是一只小蚂蚁跑后爸爸允许他去休息,而另一只却被爸爸罚跑两圈,这是为什么呢?(出示课件)。

观看蚂蚁爬树叶的动画(flash动画演示两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周,而另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半)师:为什么一只小蚂蚁休息了,而另一只小蚂蚁要被罚跑呢?休息了的小蚂蚁绕着树叶爬了多少,另一只呢?指名回答,师根据回答,适当板书:一周的长度师:真棒!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圈,也就是一周,而另一只小蚂蚁爬了一半(课件显示树叶一周的边线)师:这个“树叶一周的长度”它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树叶的周长)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周长》(板书)二、自主、合作探究1、看一看(1)课件播放,铅笔绕图形的一周,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课件播放,小明绕着操场跑步,小明跑的一周的长度就是跑道的周长。

2、摸一摸(1)摸一摸手中树叶的边线(强调从哪起摸,到哪,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

)(3)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

(强调: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叶面的周长。

)(4)找黑板的周长师:黑板的周长在哪?谁能上来指出来?请一生用米尺指出来,师在学生起点处做个记号,回到起点时又做记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生活中的物品的边线,初步感知体验到周长要从起点开始,最后还要反回到起点)3.描图形的边线师:看,这两片树叶漂亮吗?想不想也学学小蚂蚁的方法,描出它们的周长?(1)描树叶的周长,请学生到讲台演示。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什么是周长》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什么是周长》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什么是周长》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什么是周长》。

我们将通过探索实际物体的周长,来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材中第37页的例题和练习题,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1. 理解周长的定义,知道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能够测量和估算实际物体的周长。

3. 能够用语言描述和解释周长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周长的定义,能够测量和估算物体的周长。

难点:周长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绳子、图形卡片。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一张自己喜欢的图形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条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让孩子们观察并告诉我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 概念讲解:通过绳子和图形的实际操作,我会引导孩子们理解周长的定义,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3. 例题讲解:我会用教材中的例题,让孩子们明白如何测量和估算物体的周长。

4. 随堂练习:我会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直尺,测量和估算自己的图形纸的周长。

5. 小组讨论:我会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测量和估算周长的方法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清晰的板书,展示周长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孩子们用自己的直尺,测量和估算家里的某个物体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答案:孩子们的作业答案将根据他们所选择的家里的物体而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孩子们是否理解了周长的概念,以及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应用这个概念。

对于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孩子,我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帮助他们。

拓展延伸:我会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测量物体的周长,加深他们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什么是周长》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使用了绳子和图形卡片来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周长的含义,能够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围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2.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周长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周长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周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周长的定义,介绍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应用。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操作活动,测量给定图形的周长。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测量并计算家中物品的周长。

六、板书设计1. 周长的定义:围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2.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周长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举例说明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围着一个操场跑步的路径、学校围栏的长度等,引出周长的概念。

这样的实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在讲解周长的定义时,可以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周长的含义。

接着,介绍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

讲解过程中,应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概念混淆。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计算操场的周长、教室的周长等,让学生了解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什么是周长》(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什么是周长》(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什么是周长》(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今天我要为大家教授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什么是周长》一课。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六章第二节的两个小节:“周长的定义”和“周长的计算”。

我们会通过实例引入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接着,我们会学习如何使用直尺和圆规来测量封闭图形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应用周长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直尺、圆规、图形卡片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和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展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

2. 概念讲解:通过实例和图形的展示,我会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定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3. 方法学习:我会示范如何使用直尺和圆规来测量封闭图形的周长,并让学生跟随我的步骤进行实践操作。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以加深对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有关周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周长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直尺和圆规测量一张纸的周长。

答案:纸的周长等于纸的长度加上纸的宽度。

2.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求它的周长。

答案:周长等于(长+宽)乘以2,即(10+5)乘以2等于30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直尺和圆规测量封闭图形的周长。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有一些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引导和练习。

对于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尝试自己设计一些有关周长的实际问题,并与同学们分享解答过程,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度。

2. 使学生能够测量并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

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周长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周长概念的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周长概念的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周长概念的引入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周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周长。

2. 新课:讲解周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度。

3. 活动一:让学生用直尺和圆规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计算出结果。

4. 活动二: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6. 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什么是周长2. 板书内容: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周长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提高题: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探索其他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2. 学生是否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4. 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是否存在普遍问题,如何解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周长的概念,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同时,通过课后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周长现象,如围操场跑步的轨迹、篱笆围成的花园等,引导学生关注周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周长的认识(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周长的认识(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周长的认识(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周长的认识”,这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教材第三单元“认识周长”的第57页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周长的定义,如何测量物体的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并能运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测量方法。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题。

我会拿出一条绳子,让学生观察并猜测绳子的长度。

然后,我会用尺子量一下绳子的长度,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周长。

在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周长的知识来解决。

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正方形周长5厘米——5厘米——5厘米——5厘米——20厘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求它的周长。

答案:周长 = (长 + 宽) × 2 = (8厘米 + 4厘米) × 2 = 12厘米× 2 = 24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测量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运用周长解决复杂问题时,有些学生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运用周长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我还会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思考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他们可以观察身边的物体,尝试测量它们的周长,并思考周长对物体形状和功能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不仅掌握周长的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周长的认识”,这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教材第三单元“认识周长”的第57页的内容。

什么是周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什么是周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什么是周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有趣的几何概念——周长。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四章第一节“什么是周长”。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了解周长的定义,学会如何测量和计算周长,并通过实际例子来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1.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的意义;2.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周长;3.能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周长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以及尺子、剪刀等工具。

同学们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物体,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边界是什么?引入周长的概念。

2. 讲解:我会通过PPT或者黑板,详细讲解周长的定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同时,我会给出一些例子,让同学们理解周长的意义。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周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周长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关键的点。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笔记本,画出一个任意形状的图形,并测量它的周长,记录下来。

答案:根据同学们画的图形的不同,答案也会不同。

2. 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或场景可以用周长来描述或计算?答案:这个问题答案不唯一,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如学校的操场、家里的围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同学对如何测量周长还有些困惑。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同时,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周长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周长概念的引入引入周长概念的过程是通过展示实际物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周长的存在。

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试一试)》教案

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试一试)》教案
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试一试)》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试一试)》教案
1.教材章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章《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教学内容:
a.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
b.学会计算规则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c.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边缘线的长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周长的基本概念。周长是指封闭图形所有边的总长度。它是衡量图形大小的重要指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类工程设计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长方形为例,计算其周长,并讨论周长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周长的定义和计算规则图形周长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计算中的单位换算,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c.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周长测量:学生在将周长知识应用于实际测量时,可能会遇到不规则图形,不知如何处理。
-举例: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软尺或绳子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例如通过绕图形一周后测量绳子的长度来估算周长。
d.周长计算中的单位换算:在进行周长计算时,可能会涉及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举例:给出图形的边长以厘米为单位,要求学生计算以米为单位的周长,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单位换算。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黑板的周长。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测量教具的周长,演示周长计算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周长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周长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七单元第三课时周长人教新课标版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七单元第三课时——周长。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学习如何计算物体的周长。

这包括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使用工具(如绳子、直尺等)来测量物体的周长,以及如何用数学公式计算周长。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测量物体的周长,并能够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周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测量物体的周长,并能够独立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周长。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运用公式计算不规则物体的周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如绳子、直尺、图形模型等,以便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同时,我会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把直尺,以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根绳子,让孩子们观察并告诉我这根绳子的周长是多少。

2. 讲解概念:接着,我会向孩子们解释周长的概念,周长是指一个图形的边界线的总长度。

3. 示范测量:我会选择一个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现场演示如何使用绳子和直尺来测量它的周长。

4. 亲自动手: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图形,使用绳子和直尺来测量它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5. 公式讲解:我会讲解如何用数学公式计算周长,例如,对于一个矩形,周长等于长加宽的两倍。

6. 例题讲解:我会出示一些例题,让孩子们跟着我一起计算,确保他们理解并掌握了计算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的板书,列出计算周长的公式,并标注一些重要的点和步骤。

七、作业设计1. 正方形:边长为5厘米2. 矩形:长为8厘米,宽为4厘米3. 圆形:直径为10厘米答案:1. 正方形周长 = 4 5 = 20厘米2. 矩形周长 = 2 (8 + 4) = 24厘米3. 圆形周长= π 直径= 3.14 10 ≈ 31.4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计算周长的方法和公式。

《什么是周长》导学案

《什么是周长》导学案
数学课导学案
班级
三年级
科目
数学
课题(课型)
什么是周长
(问题解决课)
主备教师
赵丽霞
共1课时,第1课时
上课教师
赵丽霞
备课时间
2014年10月29日
预设上课时间
11月3日(星期一)
学习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
多媒体
核心问题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主要导学过程
教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
时间
导学内容
期望的学生行为
修改或
补充
预习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练习巩固
7分钟
17分钟
14分钟
1、你现在都知道哪些图形?认真观察主图的两幅图画,和同伴说一说你对周长的初步认识?
2、复习,快速口算完成“导读部分”,小组检查。
3、小组讨论。
4、完成“导读部分”。
1、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
2.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来量线的长度。
(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3、完成“生成部分”。
仔细看图,读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问题训练”部分习题,再小组内交流,订正错误。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讲解自己的作业,其他孩子评价、补充。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最新整理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docx

最新整理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docx

最新整理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教材简析:本节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

教学难点:周长形与数的融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线、直尺、皮尺。

学生准备:线、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看、它的名字叫什么?(板书:周长)看到这个名字,你们有什么想法?二、探索新知:1、看一看、说一说看图中有些什么?蚂蚁在做什么、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2.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所熟悉的课本的外形。

3.你们有办法量出书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4.学生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

5.请同学们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

(2)先用线来测量这条曲线,再用尺来量线的长度。

(3)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

6.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干,你们刚才量的是课本一周的长度,也就是课本的周长。

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图片:1.摸一摸。

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

(1)课桌面的边线。

(2)作业本封面的边线。

2.实践活动找一找身体上的周长,如头围、腰围与胸围3.做一做(1)45页1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2)45页2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试一试:1.师:你能尝试自己算出图中小公园的周长吗?(出示第46页“试一试”第1题)2.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第2题。

五、总结提升: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周长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导学案1

什么是周长导学案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44页----45页)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1.每人准备树叶一片、白纸一张、彩笔一枝、魔方一个、直尺、皮尺、毛线、每小组一副七巧板。

2.什么叫腰围和头围?试着测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

(与家长合作完成)我的腰围约厘米,我的头围约。

(取整厘米数)3、请量出课本第45页第2题中平面图形边各边的长度。

一、学一学(一)观赏蚂蚁爬行比赛:一只红蚂蚁和一只黑蚂蚁进行爬行比赛。

比赛规则是:沿树叶边线爬行,相同时间内谁先爬行完一周,谁就获胜。

想一想:谁获胜?为什么?(二)自学课本第45页。

1.蚂蚁爬过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图形的长度就是图形的。

2.用彩笔描出课本44页中两片树叶的边线,并说一说是怎样描的。

[学法指导]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结束。

3.描一描:(1)用彩笔在白纸上描出自己手中树叶的边线。

(2)从七巧板中任选一个图形,用彩笔在白纸上把边线描出来。

(3)这些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或平面图形的。

4.找一找:从身边找一个物品,用手摸出它一个面的边线。

5.摸一摸:(1)课桌面的周长。

(2)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魔方一个面的周长。

(4)闭着眼睛想一想:周长是什么样的?6.黑蚂蚁爬行的路线是那片树叶的周长吗?为什么?(三)实践活动:[学法指导](1)选择手中适当的工具;(2)得到的数据取整厘米数。

(3)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4)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帮助。

1.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对子之间相互测量(1)估计:我的腰围约厘米,我的头围约厘米。

(2)测量:我测量腰围、头围的方法是:(口述)我的腰围约厘米,头围约厘米。

2.量一量手中树叶的周长。

(1)我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是:(口述)(2)树叶的周长约厘米。

二、练一练1.完成课本第45页练一练第1题。

2.判断:红色部分是不是下列平面图形的周长。

(看电脑屏幕进行判断)①②③④()()()()3.请指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三年级数学教案《什么是周长》导学案
《什么是周长》导学案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具体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3、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1、看一看,指树叶的一周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美丽的叶子!多漂亮的叶子呀!可爱的蚂蚁看到它,高兴极了!森林运动会就要开始了,小蚂蚁淘淘正愁没场地锻炼呢!正好就拿叶子当运动场锻炼吧。

瞧,
淘淘开始锻炼啦!(播放课件)
问:小蚂蚁运动线路是怎样的?小蚂蚁从哪个点出发,又到哪个点结束?
师:你能把你的手当做小蚂蚁在叶子上指一指吗?(沿叶子的边缘运动一圈)学生边说边指
师:是的,从叶子的边线上找一点,从起点开始沿叶子的边缘爬一圈再回到起点就是叶子的一周。

(变化起点,重复一遍)
2、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师:淘淘也想在我们的数学书封面上跑一周,你能把它的路线指出来吗?指给你的同桌看。

谁到上面来指一指?(请2位同学演示)对吗?
师:请你认真观察他们指的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由起点出发绕一圈又回到起点)
师:那他们有什么不同?(起点不同,方向不同)
师小结:同学们的眼睛真亮,虽然他们的起点不同,方向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由起点出发然后再回到起点都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二)操作实践、理解周长
1、描一描
(1)描树叶一周
师:你能不能把小蚂蚁在树叶上的运动路线画到你的作业纸上去?
问:你打算怎么画呢?(叶子贴在作业纸上然后用笔描)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师:请大家拿起笔描一描。

学生尝试用笔描出运动路线,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错误案例①②③)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问:怎么描才能描好?
师:边要紧紧的贴着树叶的边线画。

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起点,中间没有空隙。

一周是树叶边线的外围,不包括里面。

(2)描图形的一周
师:为了迎接森林运动会,小蜗牛也在勤加练习,你能将小蜗牛的运动路线描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汇报。

(教师准备几个图形奖给先描好的同学。

(找用直尺和不用直尺的例子)
师:孩子真好,你有一个好习惯。

那你描对了吗?
同桌互相检查
2、认一认,说一说
师:大家真能干,我们刚刚会找,会描树叶的一周,想听听淘淘是怎样说的吗?瞧!“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什么是周长”(板书课题)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像这样从起点出发绕一周又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我们就可以说: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你能说说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数学书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的周长)
问:我们刚才知道了树叶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你还能像这样说说我们身边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吗?你能一边说一边比划吗?
师:桌子有周长吗?让孩子说,要说清楚是那个面。

(若说不清,老师可以出示错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