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目标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目标导向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目标导向教学一、关于语文新课程标准(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学段划分及知识点1、学段划分:按照语文知识的学习阶段,一共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2、语文知识点,一共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三)教学策略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关注生本,有效达成语文教学情感目标
缺乏 实 践 可操 作 性 。
2 .笼 统
一
二 、 感 目标 的制订依 据 情
1 .准 确 领 悟 课 标
准 确 合 理 领 悟 课 程 标 准 理 念 是 制 订情 感 目标 的
必 要依 据 。 比如 培养 学 生 热 爱 祖 国这 一 情 感 目标 , 在
种方 式 达 成 ?凭借 哪 些 材 料等 ?这 样 的 目标 在 实 践课
堂 中缺乏 可 以操 作 的凭 借 与 评 价 依 据 , 目标 达成 与否
很 难 把握 。
3 .空 洞
身 所 具 有 的 情 感 性 特 是 不 容 忽 视 的 。在 实 践 操 作
中 .情 感 目标并 非 孤 立 存 在 或 是 与 其 它 目标 简 单 相
课堂内外. 教师版 l 诿文教研
关注生本 , 有效达成语文教学情感 目标
陈 华 彪
【 湖小 学 , 江 绍 兴 鉴 浙 323】 1 0 0
【 摘
要 】 情感 目标 是 语 文学 科应 该 承 载的 重要 目标之 一 , 核 心 内涵 就 是 以人 为 本。 语 文 其
教 师在 制 订 情感 目标 时需 要准 确领 悟 课 程标 准 ,合 理 解 读教 材 与 具 体 了解 学 生 。 本 文就 情感 目标 的 实施 提 出 以下策 略 : 依托 文 本 , 与具 体语 言文 字 相结 合 ; 立足 文 本 , 拓展 阅读 资料 相结 合 ; 系文 本 , 学生 原 有 生 活经 验 相 结合 。 并建 议 在 情 与 联 与
3 .具 体 了 解 学 生
学 生 心 巾邱 少 云 这 一 遥 远 的 英 雄 形 象 也 愈 渐 清 晰 , 情感体验逐渐深切。
语文实践课教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学生能力的培养转变。
语文实践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体验、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语文实践课为例,分析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实践课的教学目标。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次语文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为《荷塘月色》。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感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荷塘月色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视频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荷塘月色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起感受它的美。
”(2)自主学习教师布置以下学习任务:①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②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对荷塘月色如此喜爱?③思考:荷塘月色与作者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课文进行探究。
例如,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展示交流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和评价。
(5)总结升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荷塘月色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荷塘月色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景,我们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并追求美好的生活。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明确本案例中,教师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欣赏荷塘月色,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2. 教学方法多样教师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体验、运用语言。
语文教育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情感态度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首先,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接触各种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美、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其次,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让他们学会用文字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写作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体验到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积极的情感态度。
最后,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和意义,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寓言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善良、正直、勇敢等美德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总之,语文教育是引导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情感表达能力和正确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勇于创新,从而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浅探语文课堂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
浅探语文课堂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摘要】情感目标新课标中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之一,它是指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情感控制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渴望了解祖国语文的情感;体会语文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实现情感目标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达成。
【关键词】情感目标策略有效达成《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的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分为三个方面,即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即“三维目标”。
情感目标是指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情感控制能力。
它是是相对传统语文课堂重视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而提出来的。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
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
它是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推动过程与方法顺利进行,知识与能力掌握的催化剂或说中介力量。
为此,语文课堂教学要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渴望了解祖国语文的情感;体会语文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
”1.创设情境,情至境中生随的。
以文情为基调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趣。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以言促情,“人”“文”共情——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情感目标达成初探
课程篇以言促情,“人”“文”共情———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情感目标达成初探王惠妹(厦门市集美区新源小学,福建厦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字字句句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是三维目标中的重中之重。
结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笔者认为,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入点,在学文的同时升华情感,以此成为指引孩子前进的“指路灯”以及打开孩子心扉的“金钥匙”,教师便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进行情感教育,在孩子的心里播撒下一颗颗阳光自信、善良勇敢的种子,培养出一个个文质彬彬、才情双修的有“情”人。
一、大爱无疆,爱我祖国壮美河山很多人把祖国放在心上,揣在怀里,踏遍万里。
行走在祖国母亲的“纹路脉络”上,人们为她高歌,将她欢唱,把她的美好托风儿告诉大家,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爱你———祖国母亲!即使离开她,可无论人们走到哪,仍牵挂着她,心系于她。
所以,当你用语言文字把祖国母亲歌颂,人们无不能看见她的美好。
在《黄山奇石》一文中,一块块巨石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想必是胸有成“石”才能字字浮形,把祖国大好河山展现在学生眼前,其爱国之情可见一斑。
字字蕴情,文浅而情深……执教者授课时如若能带领孩子徜徉在语言文字创设的时空,定能走进作者心中那汪深沉的爱之潭,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二、大爱有域,爱彼家乡生养之恩月是故乡明,情是近乡切。
感受作者浓烈的爱乡之情,才能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意。
教学《葡萄沟》一文时,笔者认为,只有充分领悟作者的热爱葡萄沟之情,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感悟这份热爱源自乡土之情,学生才能明白葡萄沟在作者眼中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代表家乡。
现如今有很多学生长在异乡,更有不少孩子生在异乡、长在异乡,对“故乡”没有“故情”,鲜少熟知。
浅谈情感教育的缺失及改进措施
浅谈情感教育的缺失及改进措施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会更注重学生的应试教育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阅读教学变成了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只有回归语文学科的本真,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这强调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建构起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提升自己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学生思维能力在与文本的情感碰撞和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得到发展,但这种发展与学生内心的情感领悟密不可分。
因此,如何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教育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提出了要求。
但是在現实教学的操作中,面对分数等外部的压力,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屈从于应试教育的模式,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就少之又少,微乎其微了。
阅读教学中以讲代读,肢解文本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
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经常把学生阅读的时间放到课下,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时间和效果常常是得不到保障的。
而在授课时,教师又只是围绕文本,结合教参,在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感受。
由于学生没有阅读文本,或阅读的时间少,就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而无法产生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这样下去就形成了教师一人主导课堂而教学主体的学生却成为了教学的附庸的局面。
这将严重降低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这种僵化的阅读满足不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我们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对作品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自然地受到作品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024年初二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篇)
2024年初二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实现。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同时,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逐渐增加,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在讲解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提问和研讨的方式来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去寻找答案。
在讨论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在合作学习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任务分工,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教材的选择与运用在教学内容与教材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精心选择了符合学生年级特点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化积累,帮助他们拓宽文化视野,培养对语文的热爱。
四、作业的设计与批改在作业设计与批改方面,我注重使作业形式多样化,涉及到各个语文知识点和技能,并及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合理安排作业量和难度,并在批改作业时注重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五、课堂组织与管理在课堂组织与管理方面,我通过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间的互动氛围。
我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个性化教学的开展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中目标的有效定位与达成
阅读教学中目标的有效定位与达成作者:郑全明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年第05期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广大教师对新理念的解读、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由此呈现了鲜活的气息。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很多的语文课堂似乎又陷入了重“人文”熏陶的单极倾向。
具体表现为课外资源的泛滥,为了达到情感、价值观目标,教师大量引进课外资源来引导学生体悟人文意蕴,而把文本搁置在“药引”的地位。
毋庸讳言,这样的教学能丰富情感体验,教学环节富于变化,易于生成情感冲突,上课的师生有声有色,听课的教师有滋有味。
但散课之后仔细思量一番,学生上课竟然可以游离于文本,课上完了,书本上竟然没有留下学习的痕迹。
语文课堂成了“清谈”的场所,“非语文、泛语文”现象由此而生。
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悖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目标,最终也有悖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之所以会面临这样的尴尬,我认为还是由于在教学目标定位上的偏失所致。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滕春友老师曾在《语文教学要重视研究教学目标》一文中指出,教师们倾心于课程理念的实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但比较忽视教学目标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主要列举了以下现象:(1)目标定位过高,或有所偏差,或不尽合理;(2)目标表述笼统,不明确,不具体;(3)强调德育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设定;(4)错将教学内容当做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随意性太大。
有的教师甚至习惯了照抄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教学要求等等。
如何依托文本的“情趣、理趣”,达成“工具、人文”价值并取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人教版第七册《白鹅》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浅陋之见。
一、落实常规目标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知识、技能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学习生字、积累词语,我以为这是一种常规目标。
虽然低段以识字为主,中高段逐渐加重阅读理解的砝码,但中、高段还应注重字、词的积累。
尤其是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回生、多音字、形近字的混淆也多了一分可能,因此在目标制订中应确保生字、新词的学习、巩固。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目标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目标作者:张红丽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中)》2016年第04期【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达成情感目标,就要带着学生去咬文嚼字,当学生的思维出现瓶颈时,就要及时进行点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去想一想,这样才能让情感目标的达成更有效,更真实。
【关键词】语文教学达成情感目标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述。
并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目标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目标。
一、咬文嚼字,唤醒学生情感编入小学各个版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取向,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深深的情感。
但是,这些情感之所以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往往是因为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时,读得过于快,过于粗线条,没有逐字逐段地细读慢品,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往往只用嘴来读,而不用心去读,往往只是将字给读出来,却没有用自己的情感去读。
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达成度不够,学生的情感培养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带着学生去咬文嚼字,去细读语文课方,去挖掘课文中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文字,去感受他们所蕴含的情感。
只要这样做了,有时候也会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惊喜。
如在这一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是“母亲竟然那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如果带着学生来仔细阅读,品味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很快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情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师:同学们,在我每一次抱母亲之后,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生:母亲竟然那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师:作者心里为什么这么难过呢?生:因为作者没想到母亲会是那么轻。
师:在这一句话中,竟然是什么意思呀?生:就是出乎作者意料之外的意思。
初中语文情感目标达成的三个环节
初中语文情感目标达成的三个环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与认知目标有直接关系的内在认知过程。
包括:学生主体对学习内容是不是有兴趣、有情感,是不是觉得有价值,对它们抱着什么态度;学生主体对自己的学习是不是投入情感,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学习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不是以认真、专注的态度去学习。
它们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这一目标呢?1.激发阅读期待阅读期待的形成取决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如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等,它必须依靠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等外力作用的推动、激发,才会跳跃于学生的心头,成为动力。
1.1 以悬念式导语、质疑式导语激发学生的期待欲悬念式导语、质疑式导语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分析课文的情节或思想内容,设计出疑问、矛盾或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具有一种“疑念悬置”的心态,产生急于想了解、急于想探索的期限心理。
1.2 以动情式导语、音像式导语诱发学生的表达欲阅读之前特定的情绪状态,往往会跟随学生进入阅读过程,影响实际阅读活动的展开。
学生预先蓄积与作品情感气氛相协调的情绪,会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
动情式导语和音像式导语是教师根据文本情感和思想内容设计的,能诱发学生的“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使学生在阅读之前就进入状态。
1.3 以揭示活动和演练的情趣性点燃学生的参与欲喜欢活动、乐于表现是孩子们的天性。
孩子们的学习也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加以体验才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将各种形式的趣味活动和演练与阅读感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构成依托关系,以活动和演练的趣味性为先导,引诱学生热情参与阅读感知活动,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阅读感知欲望,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
2.引导自主探索引导自主探索目的在于协助学生活化语言,获得感悟。
教师的引导职责应是通过互动式、沟通式、合作式的师生对话优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方式,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大胆创造的自主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认知结构、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将自己的感知触角指向言语形式的各个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摘要:反思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以知识目标的达成为本位,结果造成教师在课堂中虽有意识,但却无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健康的成长。
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来达成这一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一、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三、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四、提升教师素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情感价值观凡是仔细阅读过《语文课程标准》的人都会发现,该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对本课程的目标与功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该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这样表述:“阅读浅近的童话、故事、寓言,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第二学段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第三学段提出“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这些都体现了阅读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无庸置疑,这是对以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的一种矫正。
然而,反思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以知识目标的达成为本位,结果造成教师在课堂中虽有意识,但却无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健康的成长。
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来达成这一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一、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它是因为人的交际而存在的,因此,语文与人紧紧相连,与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与人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
教材主要是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这些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大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饱含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从教材中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人文资源。
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的内容
教学设计中情感目标的内容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教育要素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情感目标的实现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情感教养水平。
情感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选取富有情感色彩的内容、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和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富有价值观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欣赏、品味、解读作品中的情感,感悟生活的真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阅读的情感态度。
2. 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情感品质是个体情感特征的稳定与成熟表达,是个体情感智力的具体涵养和表现。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情感引入、情感交流和情感反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求知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情感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养。
情感教养是指通过感知、理解和处理情感等一系列过程,促使个体形成良好的情感心理素质与习惯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创设和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乐于表达情感、关心他人情感,并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
例如,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可以组织情境对话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寻求共鸣、倾听他人、宽容他人,培养学生的亲和力、合作精神和情感智力。
4. 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表达是指个体通过语言、行为、肢体等形式,把具体情感内化为具体的情感行为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情感启发、情感引导和情感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设计情感启发活动,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
品赏细节,以情激情——探究情感教育的意义、原则及策略
品赏细节,以情激情——探究情感教育的意义、原则及策略摘要:新课改倡导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情化人,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应高度重视情感教育,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来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化学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全程参与语文学习,实现融会贯通和乐学善学。
但是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存在明显的隔阂,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历史遗留因素较多,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够理想,存在诸多棘手问题。
教师应打破教学传统,探索现代化的情感教育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品赏细节,实现以情激情,稳步提升情感教育的质量和层次。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情况,分析落实情感教育的意义、原则及策略,以期将更多的新鲜元素和时代色彩注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品赏细节以情激情小学语文情感教育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29新课改背景下的情感教育既不是简单的口号式宣泄,也不是机械性的情绪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深入品读文本细节的过程中实现有感而发,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和强烈的情绪表达需求。
教师需要结合基本学情、教情和校情组织开展情感教育活动,通过情感教育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共情能力,强化学生的思想觉悟,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学生能够主动释放天性,享受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触类旁通和知行合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首先,教师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每天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开展教育活动,导致情感教育空间逐步被压缩。
很少有教师会立足于教材挖,掘其中的情感元素,并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情感,整体的情感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其次,教师过多关注说教式教学,没有整合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直观生动地呈现文本内容。
学生的信息输入渠道比较窄,学习能动性不足,难以在教师的情感熏陶下主动静下心来反复品读文本,领悟文本中的核心思想及主旨内涵。
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较有限,所创设的阅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情感教育质量不容乐观。
教学目标拆解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拆解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的应用一、引言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拆解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基础。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面。
本文将探讨教学目标拆解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的应用,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知识目标的拆解知识目标是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具体知识内容,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知识目标可以通过课文的内容来确定。
例如,在教学《小熊过河》这篇课文时,可以将知识目标拆解为: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学习词语的发音和意思、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等。
通过逐个拆解和详细列举,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能力目标的拆解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和运用的技能和能力。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能力目标通常涉及听、说、读、写等方面。
以《小熊过河》为例,能力目标可以拆解为:通过听故事理解情节、能够朗读课文、能够正确书写关键词语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拆解能力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情感目标的拆解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良好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标,对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同样重要。
在教学《小熊过河》时,情感目标可以拆解为:培养学生对小熊勇敢、助人为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合作的积极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目标拆解的优势教学目标拆解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1. 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通过拆解教学目标,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活动。
2. 有利于评价学习效果:通过拆解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促进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拆解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案情感目标
教案情感目标教案情感目标对于学生情感发展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适当的锻炼和引导,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能力,培养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情感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要求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教案中的情感目标的设定,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情感认知是指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状态能够进行有效的感知和认知。
通过教学中的情感目标设置,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活动、互动等方式感受不同情感状态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对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表达是指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状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通过教学中的情感目标设置,帮助学生培养情感表达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意见。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情感表达的训练活动,让学生通过演讲、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观点,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情感调节能力。
情感调节是指学生能够有效地认知和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的能力。
通过教学中的情感目标设置,帮助学生培养情感调节的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不同情感状态和环境变化。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情感调节的训练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情感识别和调节策略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
总之,教案情感目标的设定对学生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情感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健康的发展和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涵泳品味中体认文化、熏染情操 ——《想北平》教学实践与反思
在涵泳品味中体认文化、熏染情操——《想北平》教学实践与反思有一个非常形象贴切的比喻——“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最后的指纹。
”这“最后的指纹”中包含着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需要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去认同和传承!作为民族语言的维护者和传播者,语文教师该做些什么?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树立对民族语言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重铸新世纪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察认同民族文化,使之个人情操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呢?笔者在这一方面做了一点有益的实践和思考。
【案例描述】我选择了民族韵味浓厚的散文《想北平》作为教材。
这是老舍先生在离开故乡北平十年之后于青岛写成的一篇怀乡之作。
舒缓平淡的文字中充溢着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京的挚爱和思念。
充满浓郁京味的语言中闪烁着动情的微笑和泪光,在一花一草的记忆里描摹出北平的自然、纯朴、可爱,抒写着去国怀乡,心忧天下的赤子之情。
引导学生体认充满泥土气息的京味文化,感受作者那份浓郁的乡情应该是本文的一大情感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教学目标拟为:1、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涵咏品读原文,理解作者对北平的独特情感。
2、引导学生体认中国传统文人的乡土情结;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围绕这两大目标,教学流程设计为:导入新课——初读文本、捕捉文眼——涵咏品读、把握情感——激活体验、仿写训练——课堂小结。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很快找出了本文的文眼:“想北平”、“爱北平”。
“想”和“爱”这两个字是全文的神光所聚,所有的描写、抒情文字都是围绕“想”和“爱”而展开。
抓住这两个文眼,教学目标应该可以迎刃而解。
接下来进入本堂课最为重要的环节——涵咏品读,解读文本。
设想通过学生个性化阅读,在涵泳中咀嚼品味字里行间老舍对北平俄丰富复杂的情感,从而唤醒并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热爱故土热爱民族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目标
作者:张红丽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6年第4期
江苏省泗洪县归仁中心小学张红丽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达成情感目标,就要带着学生去咬文嚼字,当学生的思维出现瓶颈时,就要及时进行点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去想一想,这样才能让情感目标的达成更有效,更真实。
[关键词]
语文教学达成情感目标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述。
并强调“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
染作用。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目标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成情感目标。
一、咬文嚼字,唤醒学生情感
编入小学各个版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取向,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深深
的情感。
但是,这些情感之所以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往往是因为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时,读
得过于快,过于粗线条,没有逐字逐段地细读慢品,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往往只用嘴来读,而
不用心去读,往往只是将字给读出来,却没有用自己的情感去读。
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在语文
教学中情感目标达成度不够,学生的情感培养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
要学会带着学生去咬文嚼字,去细读语文课方,去挖掘课文中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文字,去感受
他们所蕴含的情感。
只要这样做了,有时候也会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惊喜。
如在这一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是“母亲竟然那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如果带着学生来仔
细阅读,品味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很快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情感,表达自己对母亲
的爱。
师:同学们,在我每一次抱母亲之后,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生:母亲竟然那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师:作者心里为什么这么难过呢?
生:因为作者没想到母亲会是那么轻。
师:在这一句话中,竟然是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出乎作者意料之外的意思。
师:为什么作者会感觉到意外?
生:因为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
师:那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母亲真的是那么轻?
生:比如使劲一抱,差点仰面摔倒这些词语,都说明了母亲很轻。
师:为什么作者要使劲一抱呢?
生:因为我感觉母亲会是很重的,如果她没有那么重的体重,如何能背着妹妹,还能挑100多斤重的重担呀。
生:我以为母亲最起码也有一百多斤,所以我才要使劲一抱,但是没想到,母亲现在连89斤都没有了,由于用力过猛,才会差一点仰面摔倒的。
师:通过这几个字,你能体会出作者当时难过的心情吗?
生:能,因为作者也许平时对母亲关心太少了,连母亲的体重都不知道,所以心里难过。
在这里,我们都要学会体谅母亲,关爱母亲,帮助母亲。
这样,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感受,深刻地体会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这份情感。
二、适当点拨,激活学生情感
学生平时由于社会阅历比较浅,他们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浅层次的。
所以在培养学生情感的过程中,学生有时并不可能完全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意思,而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来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从而达成情感目标。
比如,在这一课中有两个“担子”,这两个“担子”所蕴含的情感与意思是不一样的。
学生只有厘清了这两个“担子”的内涵,才能真正体会出母亲博大的胸怀,才能体会出母亲对这个家的付出,从而增强自己对母亲的敬仰之情。
师:同学们,在这一段中有两个“担子”,你们能不能将它们找出来读一读,看看这两个“担子”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读书,但是坐在座位上没有一个人举手,估计他们也不能理解这两个“担子”真正的含义。
师:母亲每天要背着妹妹、拉着我,还要背上100多斤的东西翻山越岭,你们说,母亲容易吗?
生:不容易,我去年暑假去爬山,还没到山顶,就已经累得不行了,腿都不是自己的了,想想母亲背着妹妹,还有100多斤的东西去翻山越岭,她的累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师:非常不错,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出母亲的不容易。
那这个担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第一个担子就是指母亲所背的东西很重。
师:母亲除了要背着这些东西,还要背些什么呢?
生:除了背这些东西,还要照顾老人,挣钱养家,还要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母亲真的太累了,生活的担子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了。
生:有时候,我们想帮母亲做一点事情,母亲都不让我们做,你看,母亲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呀。
师:那第二个“担子”是什么意思?
生:第二个“担子”指的是生活重担。
师:通过对这两个“担子”的理解,你们能体会到母亲的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生:母亲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早晨晚上,她就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每天都被生活的担子给压着,但她还是硬坚持着,硬挺着,用她那很轻的身体承担起了家庭重担,她那无私的爱是那么的伟大,对家庭无私的奉献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厚重的母爱。
这样,当学生的情感思维出现瓶颈时,我们教师就要及时点拨,这样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浮想联翩,发展学生情感
小学生天生爱想象,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联想来发展他们的情感。
就比如在教学这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一下自己的母亲平时是如何照顾自己的。
这样,学生就会将文章中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去关爱母亲,帮助母亲,尊敬母亲,不与母亲顶嘴,从而发展了文本情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达成情感目标,我们就要带着学生去咬文嚼字,当学生的思维出现瓶颈时,我们就要及时进行点拨,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去想一想,这样才能让情感目标的达成更有效,更真实,才能培养出情感丰富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干国祥.生命中最好的语文[M],课漓江出版社.2014(09)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
[3]陈振兴.语文教学策略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