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
语文是具有“人文精神”气质的学科。它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作为教师,我们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做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情感陶冶教育,使学生在懂得称颂美好事物、抨击丑恶的东西、嘲讽可笑的对象、哀悯悲惨命运的同时,于情感的判断中渗透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认识,从而获得了感知的积累和判断生活的能力。如何实现这样的情感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加强储备,做好情感的导控心理实验的结果表明,带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会使人的记忆更深刻,甚至终身难忘。正如一首歌,如果歌曲的音乐和个人的情感相连接,那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都能引起深刻的记忆。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文本的过程中,自身的心灵必定受到感染,甚至会唤起与作者相同的情愫,即情感共振。而学生因年龄、生活阅历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他们情感的发生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因此,教师在调动自己情感的同时,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神情等外部手段,做好情感导控,使学生沉浸在教师设置的良好情境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上魏巍的《我的老师》一课中,我课前配乐朗诵了自己的下水作文《我的老师》。在我声情并茂地朗诵到老师在课余手把手的教我演奏脚踏风琴和在炎炎夏日把做操时昏倒的我背上向医院急
奔的情节时,我无语凝噎、泪水盈眶,教室里异常的安静,学生有的眼珠闪亮,有的把头埋的很低,甚至连班上最调皮的杨某也若有所思……我看到学生的情感已经被我调动起来了,便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分析人物,并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表情地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的重点词语。课堂上始终洋溢着热爱老师的旋律,处于浓厚的爱师、亲师的氛围中,使这堂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说明教师情感的良好蓄积和恰到好处的情感导控,使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深度的提升。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本身应该具有较为深厚的情感储备,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在教学中适时、适地、适度地宣泄情感、走入角色,成功地架起文本与教师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桥梁。
二、积极引导,激发联想和想象
文学作品总是无时不刻地诱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的展开,往往伴随着情感因素,刘勰的“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指出了情感是以联想和想象作为基础的。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接受作品内涵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突破文章内容本身的局限与约束,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储备信息,启动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思维发散,对作品的空白处进行填补和链接,从而充分领悟作品丰富的内容,加深对作品内在情感的深刻体验。如在上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片段)一课时,在简介小说背景和故事梗概之后,我转身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大大地“苦”字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
趣,并在黑板上画了一轮太阳和一幅乌云闪电暴雨图并配以暴风雨的录音,要求学生在此情境中,发挥联想和想象,说说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中拉车的苦状。然后走进文本,通过阅读来进一步体会祥子的“苦”,即在烈日下拉车的煎熬之苦,暴雨中拉车的挣命之苦以及在暴雨中忍受坐车人冷酷无情的炎凉之苦。让学生认识到“自然”与“人”给祥子的灵肉上施加的双重摧残与压迫,进一步明确社会的黑暗、人情的冷漠才是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才是旧社会人民痛苦生活的罪恶根源。这样处理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唤起读者自身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并将自身这种感受外化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中,进行情感上的“融合”与“共鸣”,产生情感共振,从而更准确地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作品主题,深刻地领悟作者老舍所要表达的情感。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善于抓住文本中一个个的激发点,充分地刺激学生大脑皮层,驱动他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这对丰富他们的情感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语文情感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寻找契合点,创设氛围和情境
氛围和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学生感情触动、激发、渲泄的外部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氛围中,领悟情境的寓意,逐渐地走进角色当中,并能较好地理解角色,很好地入戏。并在此情境中使性情得到陶冶与熏染,使心灵得到洗涤与净化。
如何达到这一效果呢?我想,需要教师用生动的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在老师点拨下,轻轻松松地进入作品的情境氛围中,找到作品表达情感的契合点并进行连接与沟通,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从而实现读者与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表达的情感、所描绘的景物在情感上交流与沟通,并产生共鸣和共振。例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提到新衣服,想必大家都见过、穿过,都会对他充满期待。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安徒生的童话王国里去参加皇帝的新装大典,一起去看看皇帝与众不同的新装,好不好?”安徒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强烈爱憎情感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的。为此,我让同学们在边阅读、边体会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分角色来表演,并根据录音要求学生做动作与神态的表演,使学生能够沿着语言运动的节奏起伏来揣摩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捕捉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从而准确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学生们还跨越时空,出色地完成了与颜面尽失、威风扫地的皇帝的对话,在滑稽可笑、令人捧腹的表演中,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与丑,是与非,提高了审美意识,丰富了审美情感。又如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我注重从一个“变”字人手,在学生的快速阅读后,明确了小说写了什么,主人公是谁之后,我让学生按照我给人物表情画的不同脸谱,要求学生按角色给人物配上对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度得以提高。学生们仔细阅读课文后,纷纷跃跃欲试,踊跃上台表演,甚至有些表演者惟妙惟肖的表演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学生们通过脸谱的“变”和精彩的人物对白,准确而细致地分析了奥楚蔑洛夫这一沙皇走狗的形象。“用有声的语言把
文字蕴含的深情表达出来”,这才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正是由于特定的情境创设,形成情感的辐射力,不断地叩击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心智,使本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培养自身的情感储备,得体而充分地驾驭好这份情感,“披文人情”,会使课堂更具有感染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引导,主动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会使语文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关注现实与文本的契合点,为学生搭建一个施展才华以及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的平台,会使语文课堂具有无限的魅力;由此,语文课堂上的情感目标也将得到有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