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论文之论我国的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2/25/2020
8
第一节 教育目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
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
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
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
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
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
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
个目的。” 这就是说,目的是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存在于
人的头脑中的关于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表象或观念,
2/25/2020
7
案例二: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 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晚上躺在床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法国,如果真的去了那里,该 如何生活?一去数年,如果身体有什么不好,那怎么办?家里的情况怎样? 带来的衣服破了,被子也该洗了,可妈妈怎么没有来呀!……他经常失眠, 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 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生理 学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 大的心理压力,休学后,这种压力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 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5
案例一:父亲撕了儿子手绘的地图
这张地图是他在房间里干了好几天的结晶,每夜都要到清晨两三点才上床睡 觉。家人认为他学习,后来发现他躲在房间里画新版“合肥市交通地图”, 父亲一气之下撕毁了这份地图。

《教育学》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 展和独立个性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 性的培养,从而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例如,由于我们往往强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统 一要求,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成驯 服工具化,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爱 护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 人尊严与价值,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受 教育者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990年指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 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
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 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 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根本特点。 我国教育目的在方向的规定上非常明确,即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指明了我 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既要懂政治,又要懂业务; 既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伟大的共产主义 理想,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要求和素 质规定的方向性反映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 质和特色。
我国古代的这种内则“修身”,外则“治国”的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儒家经典《大学》中表 述得非常清楚。《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 才能达到至善?《大学》接着指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经过这样的修炼,一个人才能养成儒家所期 望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教育学》第十三讲《我国的教育目的》解析

《教育学》第十三讲《我国的教育目的》解析

由以上可见,我国古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 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教育塑造理想人格, 并以个人的个人魅力和德行修养服务并服从于 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
(二)清末与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 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体西用”的 方针,中学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为基础; 西学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以造就 国家所需要的各种实用的通才为目的。 1906年,当时的学部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对教育目的有新的表述:“坚持德智体 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 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 针。”
又红又专。红:就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维 护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政权;专:就是掌握专门 的科学知识和精通专门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的这种内则“修身”,外则“治国”的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儒家经典《大学》中表 述得非常清楚。《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 才能达到至善?《大学》接着指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经过这样的修炼,一个人才能养成儒家所期 望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文革”时期,“四人帮”提出所谓“宁要有社 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也不要有文化的资产阶 级精神贵族”等,将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培养 劳动者极端地对立起来,这种极左思维方式所 带来的惨痛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取。
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大会议通过的 宪法中被表述为: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 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主要讨论的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在教育中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或目标。

教育的目的对于实施教育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能够明确教育的方向和重点,为教育者提供指导原则和标准。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有劳动教育目的、智育教育目的、体育教育目的、美育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的以及综合目的等。

首先,劳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勤劳刻苦、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自信心和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智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理智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强调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意识,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再次,体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体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和培养协作精神。

体育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意志力、执行力和坚韧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此外,美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美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目的强调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还有,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道德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明辨是非,审视和思考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最后,综合目的是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综合目的强调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多元能力的培养。

综合目的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包括智力发展、体能发展、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等。

总结起来,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和行动准则。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目的



【参考观点】 (1)该案例中的悲剧源于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和无助的消极反抗。应试教育是一种 立足于“选拔尖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只以分数衡量和评价学生,以升学率作为评 价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异化了教育的本义和根本目的。 (2)该案例中的悲剧也启示我们必须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史面向全 体学生的教育,它不只是着眼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是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目 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既是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发展。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 坏,只反映了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均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果一味强调智力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发展,即使升学率得 到了提高,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仅仅是单向度的人才,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 教育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人是千差万别的,培养人不能用一 个模子,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排除其在其他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生活本位论 教育目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五)社会与人的辩正统一论 教育目的考虑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 2.人性假设。 3.人格理想。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章前导读 1.理解教育目的的意义。 2.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以及不同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论。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 4.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5.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6.探究推进素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重点(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重点(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概论1.含义:指整个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在于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在于教育方针除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泰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2)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1)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及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2)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1949年: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衣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4.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原理专题三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专题三 教育目的

习题一、填空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2.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3.教育目的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

4. 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社会依据和个体依据。

5. 确立教育目的的原则有信息完备原则、系统协调原则、民主参与原则和现实可行原则。

6.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客观现实条件是中国的国情。

二、单选1.教育活动最终是( A )自身的主体活动。

无论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多么合理或不合理,它都不过是外在的东西,受教育者的发展取决于他自身的追求和意向。

A 受教育者B 教育者C 国家D 学校2.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 D )。

A 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B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C 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D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3. 在( A )中,美国明确要求在20世纪结束时实现“国家六大教育目标”,彻底改变中小学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A 《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B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C 《美国2061计划》D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4. ( B )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一般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A 社会本位论B 个人本位论C 文化本位论D 人格本位论三、辨析1.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既然教育目的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那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时,教育目的首先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它与教育价值密切相关,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七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七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七章教育目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或基本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构成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

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某一类学校或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一)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二)选择作用(三)激励作用(四)协调作用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符合政治经济的需要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为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

(二)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生产力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要求,因而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都大体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析与评价(一)个人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2.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3.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

|评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着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三)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保证“两全”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中去,落实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亦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其立法宗旨。

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己经成为基础教育乃至各类教育的迫切任务。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目前已由原来为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狭窄内涵扩张泛化成一个合社会学和教育学双重意义的特定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素质是先天天赋条件和后天习得的“合金”。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

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单方面的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那么,素质教育,即学校教育中以“两全”为指导思想,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应试教育因以单方面追求人的应试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而成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则因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目的而与应试教育相区别成为素质教育。

《教育学》第十三讲《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十三讲《我国的教育目的》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的教育方 针,这一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 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 践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演变的基本历史经验: 第一、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充分考虑政治发 展的要求,也要充分地考虑经济和文化发展的 要求,不能顾此失彼; 第二、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充分地考虑到国 家或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要充分地考虑到个体 发展的要求,要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 第三、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在强调全面发展 的同时,突出个性发展以及建立其上的多样性 发展,同时突出人才素质的时代性。
从我国传统教育目的观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来看, 主要是培养个人良好的德行,养成儒家所追求 的理想人格,通过修身养性,然后达到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如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 培养所谓“君子”、“贤人”,以便能够担当 治理国家的重任。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儒家教 育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圣人”,不过,在孔 子的心目中,圣人是很少有的,比较现实的目 的是培养“君子”。
清华大学至今仍旧以“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作为育人理念。 又红又专成为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的重要办 学方针,形成了诸如“双肩挑”、“政治辅导 员”,“红色工程师的摇篮”等鲜明中国特色的 人才培养模式。
红 砖
1985年,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 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 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 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 创造的科学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1985年)为:“必须 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学原理 5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 5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个人本位论在文艺复兴后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激进的个人本位论者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甚至把满足个人需要与满足调和的,这极易导致唯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向
②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
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①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②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
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教 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根 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求 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 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 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的 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自 身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 体要求。 ▲三者关系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1.、历我史国沿的革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相 适应,我国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中提到:“我们的 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它概括性地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新人的主张。 1978年《宪法》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具体的规 定:“我国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 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答: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

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既十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坚定的价值取向,又认为社会存在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人的闲暇时间极其充裕,消灭了人压迫人和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彻底地实现。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

这就既避免了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抽象地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性;又避免了将满足社会需要,在阶级社会实际上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唯一和根本目的,否定个人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社会需要取代个人需要的片面性。

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这实际上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

但是我们不能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有德、智、体三个方面。

人的精神结构中除了品德和智力两个方面,至少还应包括审美等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一维度。

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

当然,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只能实现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结合实际谈谈教育理论修养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答: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 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主张教育应从受教育 者的本性出发,教育 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 的本性、本能的发展。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概况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教育方针的 形式表现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50年代的教育方针 80年代的教育方针 90年代以来的教育方针
新的教育方针(十六大报告)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和 接班人”;
▲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附:⑴我国教育目的贯彻中的问题
(3)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教 育 目 的 体 系
国家总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逐 步
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具 体
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小学培养目标 初中培养目标 高中培养目标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 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 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 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 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 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依据和归宿。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尺 度;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育学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 3、教育目标的实施问题: • 各层级教育目标的制定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按照: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行 动目标的顺序 • 而教育目标的实现所经历的顺序是: 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 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 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 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 组成部分。五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缺一不可,同时 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 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分为三大类 ①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 律等。 ②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 思想品行能力(包括政治领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条件)、 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能等。 ③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动机、态度、 价值观、适应性等等。
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1、教育目标体系: 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层次: 第一层次: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由国家以法律形式 规定,或以政策形式规定。其具有高度概括性、方向 性、指导性,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依据。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
•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 (一)社会广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 •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教育目的的结构
1、什么是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 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 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这是教 育目的的核心部分。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它要培养 的是一般的社会主义公民。

教育的目的与方式辩论辩题

教育的目的与方式辩论辩题

教育的目的与方式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角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如孔子所说,“教育无别,道德为先”。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其次,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应该是学生思想的工厂,而不是记忆的仓库”。

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反方辩手角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教育的方式应当是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

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思考,而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思什么”。

教育应当注重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教育的方式应当是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是一种财富,而且是唯一不会减少的财富”。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能够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方式应当是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从我的观点来看,教育的目的既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包括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既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教育学原理论文之论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论文之论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论文之论我国的教育目的•相关推荐教育学原理论文之论我国的教育目的论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据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阐述,我国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分析其基本点有以下内容:(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教育目的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建设者。

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但人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培养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

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要求。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劳动者的'具体提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要求,即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是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

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都具有阶级性,但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从来都极力掩饰其阶级实质,表述上一贯笼统抽象,尽量把他们的教育目的说成是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的。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明确提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的劳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据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010-2020年)》中阐述,我国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分析其基本点有以下内容:(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教育目的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建设者。

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但人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培养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

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要求。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劳动者的具体提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要求,即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是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

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既各有其作用,是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成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

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个层次的每一因素(德、智、体、美、劳)又由多种因素组成。

如果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层次和组成因素。

目前,我国教育学对教育目的的研究,还主要是在较高层次上讨论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必要的,但又是空泛、抽象的。

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设计出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的培养目标。

这对于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益的。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

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都具有阶级性,但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从来都极力掩饰其阶级实质,表述上一贯笼统抽象,尽量把他们的教育目的说成是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的。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明确提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的劳动者。

这种新型劳动者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德才兼备;既有科学的世界观,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又有远大的共产主义思想。

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参考文献:[1] 陈一鸣. 深刻理解教育目的的丰富内涵[J].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2] 孟飞. 对我国教育目的进一步的认识[J]. 赤峰学院学报, 2010,(06) .当某一学科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产生代表这一学科学术水平的经典文献,经典文献的出现便是这一学科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

在众多文献类型中,经典文献是一类极其重要而又十分独特的文献,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经典文献具有重要性、阶段性、跨时代性和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四个特点。

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传统意义上讲,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五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

指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活中,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积累的丰富和珍贵的文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载体。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还有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不仅仅只是一些思想的火花或闪光,更包括了深邃的、犀利的、有的放矢和一针见血的判断与分析。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毛泽东思想是指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一个基本部类列于首位。

目的是为了突出其指导各个学科研究的重要地位以及马列毛经典文献自身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然而,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世界总是处于无止境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表及里,由肤浅到深刻的认识过程中,也就是说真理总是在发展、修正和更新的动态的过程中。

然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自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和原著传入中国以后,一直成为教育青年共产主义者的强大理论武器,使无数共产党员为之浴血奋战。

这些经典原著也同样成为中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青年革命者和建设者主要的精神支柱。

由于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这种不当的“圣经式”宣传和“填鸭式”的灌输等,都使当前不少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留下枯燥、抽象、空洞、过时、布道等不良印象。

他们往往并没有认真研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当然无法体会其中智慧的切入、严密的推理、幽默的言语、恰到好处的例证,触类旁通的比较、丰富而贴切的形象比喻,更不用说会心甘情愿的接受马克思恩格斯学说及其思想。

因此,在各种学说、思潮和信仰试图抢占我们青年的思想阵地时,用闪耀人类思想光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导向和育人功能更加凸显其迫切性和重要性。

如何挖掘和开发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这座思想宝库,针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可以从“理”、“法”、“境”和“情”四个方面着手如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已经被抽象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各种教科书中,然而当前愿意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得青少年越来越少,甚至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学习的主要途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出现对经典原著避而不谈或草草带过,转而引用古希腊,后现代主义,均有意或无意地跳过了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多年来倡导的经典文献引用。

这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这座巨大宝库的浪费,造成这一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准和分析解决能力的降低,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青年远离马克思。

然而,通过反思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仍适用于当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即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距今已有170多年,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关系都发生深刻变化,依旧对当今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这一点在西方都承认。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揭示,是不能推翻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1996年我国十种较有影响的社科期刊论文中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经典文献的引文的统计分析,分析了目前我国社科研究中利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一般状况、引用此类经典文献的论文的科学分布、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特点以及学者引用此类文献的特点。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还有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不仅仅只是一些思想的火花或闪光,更包括了深邃的、犀利的、有的放矢和一针见血的判断与分析。

这样看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阅读经典著作当作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或负担,没有必要当作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去完成。

当然,阅读经典著作决不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进入到经典著作的思想海洋深处,我们就可能从那里的珍宝中收获阅读的乐趣。

经典、经奥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奥文酸在众多文献类型中,经典文献是一类极其重要而又十分独特的文献,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当某一学科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产生代表这一学科学术水平的经典文献,经典文献的出现便是这一学科走向成熟的主耍标本著作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以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为主线,对马克思主义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有层次的梳理,并深入地对每一篇经典文献的写作背景做了详细的介绍,对文献内容和疑难问题做了全面的解读与解答。

本书不仅考虑到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整体性,而且考虑到每位领袖著作的代表性,同时还兼顾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今的时代价值,凸显了现实社会发展主题,高度浓缩和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每一个时期的思想精髓和其主要思想观点,而且这些思想观点又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法论意识。

”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意见。

答:“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法论意识。

”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

方法论的背后蕴含着一系列紧密相关的思维模式。

这些思维模式,在哲学世界里被称为世界观,在科学世界里被包含进研究范式之中。

无论名字为何,方法论反映的都是研究的价值取向、逻辑原点、理论边界以及展开方式,并为之提供一以贯之的思想支撑;它将研究中所有元素聚拢起来,使它们产生质的关联,形成一股合力,成为理论创生的动力保障。

方法论的习得与获取,实质上就是这些思维模式的养成与运用。

一旦具备了这些思维模式,方法论便超越了就方法而论方法的范畴,突显出其在提升理论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指导意义。

正如学者所言:“人们真正向方法论要求的不是关于方法的某种解释,而是一些大创意,一些可能打开心的研究空间和缔造新的学术体系的诱惑。

”这些思维模式的流露,便是我们所说的方法论意识。

可以这么说,方法论意识就是方法论的实践形态。

实践层面的方法论运用体现的是一系列的思维模式,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寻求方法论指导,并自觉将方法论思维运用于研究之中的主动意识。

具体言之,方法论意识包括运用以“层面-关系”确定研究位置的结构意识,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问题意识,注重历史继承与本土转化的时空意识,以及通过探索科学方法论促进科学建设的自我意识。

在教育研究中需要具备这些方法论意识以提升研究品质。

在我们平常的教育科学研究中,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怎样来预测和避免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随时都有问题意识,时刻保持警惕,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又需要用方法论意识来帮助我们进行更科学的研究。

因此,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法论意识,用方法论意识来提升我们的研究品质。

2、“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请你结合实际对此观点进行判断与分析。

答:不知何时,教育家陈鹤琴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似乎成了颠簸不破的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