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育学原理叶澜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师得教育学之旅第一节教育学从何而来早期得教育思想,作为文字陈述得教育知识,绝大多数都散见于宗教典籍与思想家得对话、短论、语录、论著之中,如孔子得《论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概括来说,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一就是来自于思想家得关于教育问题得哲学思辨;而就是来自于教师得实际教育、教学经验得总结。
1605年,英国学者培根《新工具》一书中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主张经验与理性结合,才能获得真正得知识。
在培根得知识体系里,教育知识居于最低层次,处于依附得地位,同时又被培根命名为教师得知识。
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得殿堂,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得教育知识。
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所谓教育学,就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得科学、”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就是关于专门组织得、有目得得与系统得培养人得活动得科学,关于教育、教养与教学得内容、方式与方法得科学、乌申斯基运用19世纪中期以后得教育学、心理学成果,建立起了它得教育学体系,即广义得教育学与狭义得教育学。
所谓广义得教育学,主要就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瞧待,凡就是研究人得社会性再生产活动得理论都可称之为教育学。
所谓狭义得教育学,就是把教育视为一种就是人得心理连续不断得改造与变化得活动,凡就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得发生、发展变化得理论可称之为教育学。
日本学者天蒲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就是教育学。
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她做出了两点说明:其一,从研究方法来瞧,冠以得教育学不仅指对教育得哲学性研究,也包括对教育得科学性研究。
其二,从研究对象来瞧,教育学在广义上包括学校教育学、社会教育学与家庭教育学等领域。
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一词在不断得演变,最初就是指关于教育得科学,或关于教育得艺术,或科学与艺术得统一。
后来,人们更倾向于从科学得角度来瞧待教育学,于就是便产生了“教育科学"一词。
教育学教授叶澜:让生命唱歌
教 育 学 的原 点是 对 生命 的 体 悟 在“ 基本理论研究” 丛 书 首
作校变革 史” ( 福 建 教 育 出版 社 )
三套 “ 生命 ・ 实践教 育学论 著 系
生命 哲 学 家 齐 美 尔 用 “ 生 命
列” 丛 书 近 期 出版 。 从 叶 澜 的 著 作 和 生成 这 些 著 作 的 实 践 中 . 不 难发现 , 她 与教 育 学 是 生命 与 生
同 的根 基 之 上 。
教 育是 基 于生 命 、直 面 生
命、 通 过生命所进行 的人类 生命 事业 。生命 是教育 的“ 魂” , 实践 是教 育 的 “ 行” , 学校 ( 以及 其他 教育组织 、 机构 ) 是 教育 的“ 体” 。
学 派 创 始 人 叶 澜 自 我 生 命 的 绵 延 , 是 她 生命 冲 动 、 生命 之 流 的 生 动 呈现 。
命 的相 遇 , 她 领 导 的“ 新 基 础 教
卷《 回归突 破 : “ 生命 ・ 实践 ” 教育 学论纲 》 一书 中 , 叶澜 以“ 教天地 人事 , 育 生 命 自觉 ” 作 出了“ 生 命・ 实践 ” 教育 学派对 “ 教 育是什 么” 的中国式表达——
比 生命 更 多 ” “ 生 命 超 越 生命 ” 来
的身份。从进 入大学 。 教 育 学 就
是她 的“ 学术 兴 奋 点 ” . 并 成 为 她 终身奉献 的事业。 在教 育 学面前 . 其 他 学 科 的 学 者更 易 摆 出轻 慢 或救 世 主 的 姿 态 。这 种 处 境 下 . 叶 澜 既 不 像 “ 教 育 学界 内的 一 些 伶 俐 秀 慧 者, 跳 出没 有 学 术 地 位 的 教 育 学 界” , 当然 更 没 有 转 身 后 对 教 育
教育学原理的期末论文
教育学原理的期末论文“教育学原理”是师范教育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中最基础、最概括的理论课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原理的期末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学原理的期末论文篇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推进,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
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有线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等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我国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手段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将其运用于中学数学教育之中,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数学教学新修订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极佳载体。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还有利于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目前,大部分中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所谓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粉笔、黑板,以及教师的讲授。
主要是教师讲解,讲解的方式以精讲和略讲相结合。
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
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有线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等等。
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叶澜《教育学原理》
叶澜《教育学原理》
叶澜,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以其对教育学原理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她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而且对全球教育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叶澜的教育学原理,以期深入理解其思想精髓和价值。
叶澜的教育学原理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
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发展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的提升,更是在人格、道德、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提升。
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叶澜的教育学原理中,教育是一个互动和交流的过程。
她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叶澜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叶澜的教育学原理也强调了教育的社会使命。
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完善,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她看来,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能够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叶澜的教育学原理是具有深远影响力的。
她的思想为中国教育界提供
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指南,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她的思想也影响了全球教育学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贯彻叶澜的教育学原理,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概论(叶澜)(两篇)
引言: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希望与进步。
而教育概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对教育的全面概括与解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教育的入口。
本文将围绕叶澜的《教育概论(二)》展开讨论。
概述:《教育概论(二)》是叶澜教授撰写的教育学专著,旨在深入探讨教育的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基本内容。
该书分为五个大点,分别是教育概念与分类、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教育的内容与组织、教育评价与改革。
下面将从每个大点中详细阐述相关的小点。
正文:1.教育概念与分类1.1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的定义与解释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目的和任务1.2教育的分类按对象划分的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等按内容划分的教育:学科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按方式划分的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社会教育等2.教育的发展和社会2.1教育的历史演变原始教育的形态和特点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特征近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2.2当代社会的教育问题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代教育的挑战与困境儿童教育的社会问题与解决途径3.教育的目标与功能3.1教育目标的种类与层次个体发展的目标与功能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功能国家与民族发展的目标与功能3.2教育的培养功能与实现途径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实现社会价值观的传承与培养4.教育的内容与组织4.1教育的内容设计与组织方式学科知识的教育与组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育的体验与实践教育4.2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的目标和结构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学生评价与教学反馈机制5.教育评价与改革5.1教育评价的概念与内容教育评价的定义与特征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的关系5.2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的动因与方向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与策略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未来展望总结:通过对《教育概论(二)》的内容分析与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对教育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转帖)(2009-09-03 18:47:31)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华东师范大学叶澜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
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
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
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
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
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
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
教育原理作业 对叶澜二层次三因素说的认识.doc
谈谈你对二层次三因素说得认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提出了影响人的发展的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分为“可能性因素”“现实性因素”,这两个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称为“二层次”。
在二层次中共含有三大类的影响因素:可能性层次中,可分为个体自身条件(包括先天与后天)和环境条件(包括大环境、小环境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现实性因素是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首先,这一论述方法论上摒弃了平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突破静态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用动态的、系统的、综合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其次,在采用什么标准划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方面,无论是遗传、环境、教育的三因素论,还是立足于此的四因素论、五因素论,其分类似乎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标准,使得对各因素内容的分析,难免显得重复、交叉,有逻辑不清之嫌。
二层次三因素论依据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的性质,抓住了人的发展的特殊性,根据人的发展实质上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首先将这些因素分为两大类别,即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然后二层次三因素论又将可能性因素分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即个体自身具有的种种身心特征为基本内容的内部因素和在其身心特征之外对其施加影响的外部因素,前者属于个体自身的内部领域,后者属于个体之外的生活环境领域。
第三、二层次三因素论辨证得分析了遗传、成熟机制、个体自身条件的后天因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我认为其中的个体自身条件的后天因素既包含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包含个体主观能动性外化的个体发展中的对外界条件的利用、对突发性事件和环境变化的应对等,因而非常全面。
另外,在个体各类活动层面,二层次三因素论不仅关注到了社会实践活动之外的各类活动,也依据活动水平或活动结构对各类活动做出了清晰的划分,比如,活动水平上,将心里水平和生理水平的活动归为内部活动,将社会实践水平的活动归为外部活动,这些划分都是十分思路清晰和合理的。
教育学原理文献综述
教育学原理发展历程回顾摘要: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系统化、理论化上已趋于完善,但在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方面仍有许多发展空间。
教育学原理可以说是随着教育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发展贯穿于教育学发展始末。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育学一、教育学原理发展历程回顾(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是指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的政治、哲学等思想中有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和说明。
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遥望同时代的西方历史,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中,也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都是欧洲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时期培根是最早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的。
培根在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中,他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
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是教育学发展的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教育家。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原理叶澜
管束、训导和道德陶冶。他阐述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讨论了幼儿的保育、在儿童的身体训练发展中发展身心并进行心理功能的训练、道德教育诸问题,阐明了教育理想。
2、特拉普 被视为从经验科学的层面试图建立教育学科学体系的先驱。于1780年出版的《教育学研究》,特别强调实验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并试图建立以实验教育学为基础的教育学体系。
(二)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1、梅伊曼把教育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和说明的部分,主要说明教育的事实;第二部分是根据时代、文化状态、国家、社会变化等因素对有关的事实加以组织,这一部分因为涉及教育目的等具体的价值和规范、不能用实验来验证。基于以上观点,梅伊曼对传统教育学的性质与方法加以检讨,认为传统教育学的研究方式有两种:一是直观思维和经验概括,如卢梭;二是逻辑推理,如赫尔巴特。
梅伊曼认为,实验教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观察和实验上。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由此得出的结果具有同一性。实验分为两类,一是为教育所适用的心理学实验,二是纯教育学实验。以此为基础,梅伊曼确定如下几方面为实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学校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2)研究儿童心理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发展情况;(3)研究儿童的个性;(4)研究儿童的特殊禀赋;(5)研究儿童的学习特点;(6)研究教学方法;(7)研究教师的工作和学制问题。
(三)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
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普通教育学》,成为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从其认识论出发,把一切心理现象归结为“观念”,观念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验——从人与自然的接触中出发,另一种是社交——从人与人交往中来,二者的融会便产生各种心理现象。为了适应这两方面的情况,学校教学科目就必须有“科学的”(自然)和“历史的”(社会)两大类。
叶澜的教育学观点
叶澜的教育学观点叶澜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她在教育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声誉。
叶澜的教育学观点是广受关注的话题,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步,叶澜关于素质教育的观点。
叶澜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
这是由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决定的。
在素质教育方面,叶澜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第二步,叶澜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观点。
叶澜认为,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主体。
教师应该做到“师出少年,知识为辅,能力为主”。
即教师要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能力和潜力。
另外,学校也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成长和发展。
第三步,叶澜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
叶澜认为,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文化的传承和家庭观念的塑造。
家长应该合理地引导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健康、开放的家庭氛围下成长。
第四步,叶澜关于教师素质的观点。
叶澜认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具备优秀的知识和教育艺术,同时还需要注重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第五步,叶澜关于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
叶澜认为,教育是社会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事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教育的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综合以上几点,叶澜的教育学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强调了家庭教育和教师素质,以及教育的社会性,这对于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学·叶澜观点(生命实践教育)
教育学·叶澜观点(生命实践教育)观点一: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观点二:以人为本'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
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种探索精神,要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
观点三:服务目标'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力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观点八: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
教育学原理叶澜【精选文档】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一节教育学从何而来早期的教育思想,作为文字陈述的教育知识,绝大多数都散见于宗教典籍和思想家的对话、短论、语录、论著之中,如孔子的《论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概括来说,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一是来自于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而是来自于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
1605年,英国学者培根《新工具》一书中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主张经验与理性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在培根的知识体系里,教育知识居于最低层次,处于依附的地位,同时又被培根命名为教师的知识。
教育知识第一次登入学术的殿堂,但在培根时代,事实上还没有学科意义上的教育知识。
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辞书《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所谓教育学,是指“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苏联教育学者皮斯库诺夫认为,教育学是关于专门组织的、有目的的和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的科学,关于教育、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科学。
乌申斯基运用19世纪中期以后的教育学、心理学成果,建立起了它的教育学体系,即广义的教育学和狭义的教育学.所谓广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凡是研究人的社会性再生产活动的理论都可称之为教育学。
所谓狭义的教育学,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是人的心理连续不断的改造和变化的活动,凡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理论可称之为教育学。
日本学者天蒲武雄认为,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教育学。
在这一概念基础上,他做出了两点说明:其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冠以的教育学不仅指对教育的哲学性研究,也包括对教育的科学性研究.其二,从研究对象来看,教育学在广义上包括学校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等领域。
法国学者贝斯特认为,“教育学”一词在不断的演变,最初是指关于教育的科学,或关于教育的艺术,或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后来,人们更倾向于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学,于是便产生了“教育科学”一词。
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
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篇一《“教育学原理”三维一体的改革探讨》摘要:现今的教育要求学生和教师改变以前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创新,把教育创新当作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教育模式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古鼎新”,创造新的教育模式,发展先进教育模式的过程。
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要善于进行教育的创新和角色地位的灵活转变,通过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良性和互动,加深受教育者对所学内容的领会,提高他们在复杂教育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育创新;案例教学;教育评价机制;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基础和必修课程,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欲取得教师资格的其他院校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课,还是各级各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他们在教育基本问题、概念、命题、原理、规律以及研究方法上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了解本课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并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积极探索知识,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化理论为实践,学以致用。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像我们大多数学生并不对其感兴趣,感觉教育学原理内容枯燥,概念繁多,与教育实践脱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表面上看来是教育学原理教师教学失范,缺乏教学策略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问题。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一)缺少对所学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兴趣大多数研究生对自己所学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没有多大的兴趣,觉得内容枯燥,概念繁多,学起来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
他们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选择专业,等真正开始学习时就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实在头疼的厉害。
教育学原理方法思考的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
教育学原理方法思考的启示研究论文(共4篇)教育学原理当中的教学方法其实也都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采用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本文就整理了关于教育学原理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战燕、孟庆燕、马成昌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式,是通过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同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小组合作学习法的产生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按班级人数多少将学生均等地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各组之内的同伴相互交流、讨论、思考、合作,共同完成某一学习课题。
各组之间相互分享经验与成果。
简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因其实效显著,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推崇,并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的中小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意义(一)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形式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体系,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灌输学习的现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支配地位;同时学生间也是平等的,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只是分工不同的协作关系,而不再有优劣之分。
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育学原理论文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各个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原理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教育学原理论文篇1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摘要:本文基于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学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对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培养新时期综合全面人才,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策略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
目前,教育学原理在我国开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较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该学科目标任务,无法提起学习兴趣。
还有些学生感到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性,无法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教育学原理教学如何科学改革探索,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教育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教育学原理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教育学原理实践教学中,较多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层面的一定误区。
虽然教育学属于一类实践性学科,然而其同样需要科学理论的有效引导,因此,学生不仅应注重教育实习,更应注重实习前期强化理论重视,方能避免盲目教学实践。
当前有关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教材种类丰富,呈现出数量达标、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经典优质教材的不良问题。
一些学校则普遍存在选用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无法突出个性的弊端。
为快速紧跟教学改革实践步伐,一些教材仍然持续应用老教材体系框架,仅仅对少量章节内容进行略微修改。
而一些教材则借鉴多本教材进行内容的单一拼凑,欠缺科学逻辑性及丰富层次性。
再者,较多教育学原理编制教材欠缺现实性,基于教育学是一类实践教学课程,且教育实践丰富变换,为此,教育学理论相关研究应跟上实践发展步伐,方能体现良好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特征。
当前,我国较多学校开展教育学原理仍停留于理论教学层面,教学形式则多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澜《教育学原理》论文
摘要:叶澜教授的《教育学原理》是我们在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过程中的一个成功的典范,作为一个教育学人,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来审视问题,不仅需要智慧和远见,更需要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读好的书才能办好的教育,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
在本科学习教育学的时候,我们开设了教育概论这门课程,当时选用的教材不是叶澜教授编写的,但是对于她的书是早有耳闻,后来真正的接触到她编写的《教育学原理》是在准备考研的那一年。
因为叶澜老师的《教育学原理》是全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教材。
教育学科班出身的我本以为这本教材又会和其他教育学专业书一样,是一本很枯燥乏味的书。
读过以后,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叶澜教授清晰的思路,明确的观点,毫不含糊的总结和比较和对教育领域研究必要性的社会,历史和理性的分析使我深受启发。
该书立足于教师发展需要,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书的前言中就曾提到,要在同类教材的基础上再出一本,当然,这是有很大难度的。
在教育学教材繁荣的今天,这本书能在众多的教育学教材中脱颖而出,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用书,在我看来,它的特色在于以下几点。
一,它是作者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享受”教师之旅的结晶。
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
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叶澜教授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在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教师的人生之旅,兼有精神之旅和身体之旅”,诚然,这本《教育学原理》就是叶澜教授教师之旅的结晶,是多年实践的产物,是作者做研究“做”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末,她在提出教育学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自我意识的“上天”工程的同时,就提出了注重实践的“入地”工程,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她已出版了《教育概论》、《“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系列丛书、《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年度报告》等。
以培根、皮斯库诺夫、乌申斯基等大家之言谈教师的教育学之旅,进而讨论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从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到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变革,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学生组织建设的原理式透析,这些无一不是作者将近20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系统反映。
二、该书一条主线,首尾呼应,内容全面,层次分明。
本书是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提升教师的教育学基本素养,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给予其指导。
所以本书始终围绕教师这一条主线,从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第一章)开始,谈教育学的来源,在东西
方的发展历史,以及教育学与教师的发展智慧,又在书的最后一章以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为中心讨论教师理想角色的重建,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以及如何在学校研究性变革中实现教师的发展。
这样首尾呼应,环环紧扣,更加突出了本书的中心——教师的发展。
该书不仅涉及了教育学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三个范畴的每一个方面,也相应的处理了教育中的三对关系,即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
注意到了社会变革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讨论了当代社会转型,如家庭结构形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形态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提出了要求改变那种实际上把学生当做可按标准件去制作的“物”的形而上学的僵死看法,还学生以生动活泼、需要并具有发展和主动性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体的真相的新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学校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的重建,又回归课堂,指导教学,比较国内外的教学策略研究,给出内容性、方法性,综合性教学策略等以作参考,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给读者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具体行文方面,也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特别是在列举一些教育家,如夸美纽斯的教育贡献时,都是经过精心总结的,避免了观点的杂乱无章。
三,关心教育中的“生命”。
教育是具体成就人的实践活动,是直接以人的具体生命内涵为旨归的活动过程。
“关注生命是教育学的基本品格,也是教育学的智慧源泉,同时也构成了教师伦理的核心。
”“生命”概念是从不同角度被引入中国教育学的,因此,与生命相对的参照物或者问题也不止一个。
教育将要直接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
的鲜活的生命,如果将人作为一种纯客观对象,为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客体,人也就只能作为诸如生理人,心理人,经济人等存在,那么作为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存在意义的和价值的教育活动也将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可无之物,这在教育中的表现是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教育便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基于这样的现实,叶澜教授领衔创立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当然,这是基于他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教育概论》),提出了由三个层次十个观念组成的“新基础教育”观念系统,其中第二个层面就是关于学生观的,要求学生成为“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也即是要求发掘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关注学生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
“对于生命成长的阅读和欣赏,是教师行走中的主要方向,但是,这样的阅读常常可能会迷失方向,因为生命成长的道路不时有生命之雾飘荡,迷雾中的行走似乎也因此成为教师之旅中的常态,这样的旅程可能会成为迷离之旅。
通过这种恰当的比喻,作者突出了该书的写作目的,即“从阅读生命成长到阅读关于生命成长的思想。
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
”在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三种教育关系中,作者更是指出他们所共有的问题是“如何促进人的生命主动的成长与发展”。
在重建新的学生观方面,本书主张教师将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欣赏能力和发掘能力。
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学生作为生命体,其与生俱来并不断发展着的,是其成长的可能性;认识学生的具体性,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
主体,不容他人代替他作出人生的价值选择.
叶澜教授的《教育学原理》是我们在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过程中的一个成功的典范,作为一个教育学人,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来审视问题,不仅需要智慧和远见,更需要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读好的书才能办好的教育,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