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的产生背景,理解其主要观点;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目的在不 同时期的具体表述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构成和 精神实质
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知 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几个主 要的教育目的或方针的内容; 能概括提炼出我国教育目的的 特点。
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各
实
发展历程,了解新时期我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
国学校教育制度呈现的新
新时期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特点。
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三节 义务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了解义务教育及其在各国的 实施情况,了解我国义务 教育实施情况,明确我国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 第一件事,教育是必要的 • 第二件事,教育本应是快乐的 • 第三件事,学习应终生不止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性质及内容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特征
1. 什么是教育学? 2.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4. 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5. 教育学原理的地位是什么?
• 王晓平,钟雪威主编.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 能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9。
• 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
• 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杨兆山,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与艺术[M].长春:东北
• 1.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 科学;
1.教育学原理-第1章-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表现。
教育现象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做是“教育问题”时,才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③教育问题具有生成性、社会性、价值性,其不等于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为基础。
④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各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研究任务: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由于我们对规律的掌握要经历认识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所以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及其价值就体现为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这三个方面。
3、教育学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解释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加深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教育学产生于发展阶段三、几种教育学1.实验教育学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②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依曼和拉伊③代表著作有梅依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④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⑤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忽视人的社会性,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福禄贝尔
赫尔巴特 (1806)
德国
德国
《人的教育》
《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教育学 杜威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美国 教育》 《民主主义与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 1956年 布鲁姆 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1963年 布鲁纳 《教育过程》直接 指导美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影响他国教学改革
苏联 1957年 赞科夫 致力于小学教学研究, 出版《教学与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 巴班斯基 为教学过 程最优化理论提供实 验 材料,1972年出版《教学过 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后 又出版 《教育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
(三)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原理的意义、 原则和方法 (P7)
3、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个体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1、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与科技对教育的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3)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 一 ) 对 教 育 的 认 识
2、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实施的主体 (2) 受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 对象与学的主体 (3)教育中介:教育活动所依赖 的环境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绝不是人类社会形成之前就有的,也绝不是天生 的本能行为。
(2)当代学生的特点
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 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化 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其与教育的关系理论。
3、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4、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美国版”的教育学,对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5、制度教育学: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
代表人有瓦斯凯。
6、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代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要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7、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的根本属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的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我们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9,、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早年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问题。
10、一般发展区: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感情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
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11、能力: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力知识个性这三者就统一在能力是知识的个性化这一点。
12、个体社会化:是指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个体从自然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人的一生。
13、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它区别于非学校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他们的运行规则。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其基本原理和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和指引。
在本文中,将会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为读者提供教育学的概览。
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主要关注教育的本质、目标、方法和效果。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各个领域,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
它通过研究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1. 个体差异原理教育学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背景、兴趣、才能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育学强调个体差异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建构主义原理建构主义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是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来实现的。
根据建构主义原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提出观点、参与合作和解决问题。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本质,学习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
基于这一理论,教育学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习得新行为的过程,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外部行为和刺激反应。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有组织的教学和及时的反馈,引导学生学习和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学习者的思维和知识结构,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意义的和构建知识的过程。
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前知识和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和促进认知发展。
3. 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学习者可以共同构建知识和发展个人能力。
(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5、教育起源于劳动(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 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一、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育人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功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概念: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内容:通常包括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意志,都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区别:教育方针更侧重于宏观的方向和途径,而教育目的更侧重于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校外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分为贵族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条轨道。
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初等教育后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版

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应用与价值
应用领域
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终身教育等。
价值体现
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等方面具有重 要的价值。同时,教育学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02
教育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关系
内容选择依据
依据德育目标、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 品德发展水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 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论述和案例分析
德育方法论述
阐述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常用德育方法的原理、特点和使用要求 。
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德育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及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要点一
环境优化
要点二
政策支持
社区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安全环境等 ,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成长的外部条件。
社区应出台相关政策,如教育优惠政策、教育资源共享政 策等,鼓励和支持家庭、学校参与社区教育,形成协同育 人的良好机制。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 对象和任务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 育内容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
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 人特点也会影响教育者的教学效果和 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直接影 响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也要考虑受教 育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及教育者 的教学能力和方法。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 育内容的理论和实践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全套课件完整版x

12
PART 03
教育制度、政策与法规分 析
REPORTING 13
教育制度类型及其特点比较
01
02
03
学制类型
包括双轨制、单轨制和分 支制等,各种类型学制在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 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育行政体制
包括中央集权制、地方分 权制和教育行政合作制等, 各种体制对教育政策制定 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加强国际化协同育人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 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2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33
主要流派
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实证主义教育学、解释主义教育学、批判理论教育学和 建构主义教育学等。这些流派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 异。
5
教育学核心思想及理论框架
核心思想
教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 教育个性化等。这些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平等性和多样性, 以及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
学校应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0
社会在协同育人中支持网络构建
社会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承担着 提供实践平台、拓展学生视野、 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责任。
社会应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 长的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 会和志愿服务岗位,引导学生积
教育功能的特点
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方向性。
10
价值取向在教育中作用探讨
价值取向的定义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 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当代教育趋势与挑战
01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等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
02
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教育内部也面临着质量不均、公平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促 进个体社会化、提高个体素质、实现个体 价值等。
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 一些消极影响,如应试教育的弊端等。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
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受教育者需求满足和成长路径设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需求 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满足 等方面。
同时,教育者还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多 样化的成长路径选择,促进其全面发 展。
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 成长规律,根据其兴趣、特长和发展 阶段,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方案。
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原则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 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质量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确保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04
教育要素与结构分析
教育者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制定教育目 标、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课件完整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一) 中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中国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教”和“育”
两个字,而且是独立运用的两个词。 • “教”的词义有以下七个:教育;教导、
二、凝练教育艺术
教育学研究的实践指向是凝练教育的艺术。
所谓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在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 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 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 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 和美感。
三、总结教育经验
1、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
职能。教育的本体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 方面: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 程——人的培养;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 传;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 正常履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功效。
• (1) 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 个求知者
• (2) 受教育者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 • (3) 受教育者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 • (4) 受教育者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个体 • (5) 受教育者具有能动性、独立性、选
择性和创造性
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以下意义:
(1) 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 中介;
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意大利的维多利 诺(Vittorino daFeltre,1378—1446)、法国的拉伯雷 (Rabelais,1483—1553)等都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 对封建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批判经院学派那种脱离实 际、摧残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他们主张热爱学生和尊 重学生,提倡采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教育内容 和方法,这些都为新兴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教育学原理是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原理性、基本性理论。
它是教育学的基础和核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原理。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教育学原理是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原理性、基本性理论。
它是教育学的基础和核心,涉及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原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 教育学原理的概念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等,以及教育的实践问题。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教育学原理的分类教育学原理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教育的目的原理、教育的内容原理、教育的方法原理等。
不同的原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3.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学原理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等。
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来确定,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教育学原理的要点概述教育学原理的要点是指教育学原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观点,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要点概述。
1.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对于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育学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2.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内容是指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教育的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教育学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教育实践的改进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 教育的规律和途径教育的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客观规律,教育的途径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些有效方式和方法。
研究教育的规律和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从而指导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

1、教学观:教学观指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人们对于教学的总体认识、理解与基本看法。
它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如何去行动。
2、任务型策略:是指以教学任务或学习类型为中心实施的教学策略。
它主张围绕教学任务,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包括讲解性策略、练习性策略、问题定向性策略和综合能动性策略。
3、教师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指尚未脱离产生主体、贮存于个人头脑中、为个人所享有的理性认识成果,主要包括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策略。
4、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借由教授媒体的内容,由学生最日常的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了解媒介中所呈现的问题,认识其中哪些与他们切身相关,知道如何面对,其中蕴涵着批判能力和自我反省意识。
5、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杜威,代表作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观点是:反对传统的一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构建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但他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
6、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其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的开展。
7、思辨哲学的教育学:P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研究的教育学,代表人物是那托普,代表作主要有《社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哲学与教育学》。
主要观点是:教育学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门学问,教育学要真正成为“学“,就不能仅仅为教育、教学提供指导,与实践相联系的内容只是教育学的一部分,对于教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形成教育与教学的理论基础,而这本身又必须借助于相关的基础理论学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意识最终达到真、善、美的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构成,教育方法也应到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当中去探求。
因此,他的社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从道德观念出发、推演出社会伦理的理念、再从社会伦理推演出应有的教育、即意志教8、试论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⑴孕育—萌发阶段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
教育学学原理

第一编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是有规律的。
所谓规律,指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换言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例如,作为教育活动对象的人的个性素质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心理的、认识的、品德的、审美的素质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教育活动的普遍依据。
又如,在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有所不同,但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受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的文化生活所制约,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教育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以便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合逻辑的事实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不只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它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和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因此,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
如果说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还存在分歧,那么,对教育价值指向的设定则更多地表现出见仁见智、各说各理的现象。
诸多教育学流派的林立,首先不是由于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分歧,而是由于所持方法论立场和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致。
人们常说,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
这是办教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我们要把教育办好,就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中的核心理论,是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一)教育学原理的定义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本质、目的、方法、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理论。
(二)教育学原理的作用1. 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
2.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原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
3. 发展教育科学:教育学原理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三)教育学原理的内容教育学原理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规律等方面。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一)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教育和生产力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方式也会随之变化。
(二)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推动力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现象,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社会生活的推动力。
教育既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三)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情感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四)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五)教育方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方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六)教育应该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应该符合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一)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现象。
例如,教育的反馈机制、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机制等。
要想保证教育活动的效果,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康德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简答)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②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③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主动性,系统地位.教师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本质 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内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

教育学基本原理有哪些
教育学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要在文中有重复):
1. 发展性原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2. 个体差异原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能力和发展潜力。
教育应该重视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学习原理:学习是个人主动的、积极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构建知识。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4. 社会化原理: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和公民意识。
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的场所。
5. 教育环境原理: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应该创造积极、和谐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条件。
6. 教育评价原理: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衡量和评估。
评价应该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和素养,鼓励学生发展和进步。
这些原理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应该根据这些原理来指导教学和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 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 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学原则
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 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原则。
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 。
更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
THANK YOU
03
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培养文化人才等方
式推动文化发展。同时,文化发展也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环境。
03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 其管理规则。
教育制度的类型
包括学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为教育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支持,提高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区别
教育评价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教育评价主要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是对教育现象进 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此外,教育评价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
教育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教育评价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定义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 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层面,还关注教育的实践层面。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学、学习、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1. 教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即通过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3. 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经验获得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习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5.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体系的总和,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对象具有等级性,主要面向统治阶级子弟。
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强调死记硬背。
2.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教育对象逐渐普及,开始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方法逐渐多样化,强调启发式教学。
3.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20世纪以来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对象全民化,强调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方法现代化,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育的基本规律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教育学教育学,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
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学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散于他们的哲学著作中。
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可以说他们只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国内: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韩愈的《师说》《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在总结人类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系列的教育著作,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①英国——培根——《论科学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③德国——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被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④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他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⑤法国——卢梭出版《爱弥儿》开拓了研究个体生长与教育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至此教育问题有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有了专门的教育学概念,有了教育学专门的研究方法,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专门的教育学研究机构。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依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有梅依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①认为思辨方法建立起来的旧教育学(赫尔巴特为代表)缺乏科学性。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③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及其智力发展水平。
④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的实验计划。
进行实验。
把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评价①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②实验教育学的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像教育目的,这样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
③当实验教育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会夸大为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他就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教育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①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有意识地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②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
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些动物养护幼儿与人类类似,但那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
人类以外的动物界,没有人类特有的高度发展的语言与思维,既不会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认识改造自然。
也没有语言来传授个体生活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⑶教育是一种有且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
①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
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于社会。
如果否定了教育的育人价值,也就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离开了对人的培养,教育对社会便无所作为。
教育三要素(1)教育者①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父母是子女最初和经常的教育者,但自学校教育产生之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②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只有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想方设法地以自身活动来引起并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去发展,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受教育者①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学习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②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发展均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努力。
(3)教育中介系统①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②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教育者的影响物,也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对象。
他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③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和教育工具手段的应用。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
关系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①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②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③没有中介系统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都无法实现。
因此,这三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他是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实践系统。
是上述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渐普及①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及了初等教育,在二战后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并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发展中国家由教育的极端落后向普及教育迈进,并取得了巨大成绩。
显然学校教育的普及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将古代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学校教育,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解放。
(2)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①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教育阶级性比较明显,主要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
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教育的阶级性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在此情形下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也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①在教育目的上,既要培养统治和管理人才又要培养大量劳动者②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科学技术教育的分量。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现代教育兴起之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需要确定一定的规范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
于是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充满了斗争与曲折,受教育权... 人....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自觉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
广义的教育①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②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散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接触到的各种有目的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①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与专门机构承担,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身心素质的活动。
③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学校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①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与专门机构承担,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身心素质的活动。
②其概念与社会教育相对。
专指受教育者在学校中接受的各种教育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对人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含义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把它与物种的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进化的过程,另一种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
人的发展可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人的发展具有未完成性和能动性。
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这样里基于哲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突出强调人发展的未完成性和能动性两个特点。
(1)未完成性①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②对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以后才会有,而是表示我们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发展的能力。
③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
这充分说明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2)能动性既然人是未完成的不完善的,那么人是如何完成和完善自己的呢?简单的说是能动的自主的完成和完善的。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
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的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
这也是人的教育与改造自然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他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