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09203 张芳萍 广西左江崖壁画传说探究

合集下载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点,为今后的考古工作和文化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探索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还能够为促进地方文化振兴和民族精神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研究意义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稻作为广西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这些文化标志的深入解读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广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岩画和骆越稻作为古代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它们可以揭示古代广西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稻的研究对于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符号的内涵,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更加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研究这些文化标志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认知和理解,有利于丰富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对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对于促进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文化概述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文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左江花山岩画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岩画之一,被誉为“世界岩画艺术的明珠”。

岩画上的图案多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题,展现了古代骆越族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而骆越稻作为中国南方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左江花山岩画中有着丰富的描绘。

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古代骆越族人在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貌。

岩画中所描绘的骆越族人种稻、耕作、祭祀的场景,展现了古代骆越族人对稻作文化的崇敬和热爱。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这些岩画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追求,是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珍贵资料。

左江花山崖岩画还融入了丰富多彩的舞蹈元素,展现出了古代人们的舞蹈形态和风采。

左江花山崖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崖山。

这里的岩画主要分布在渠江、芦溪两地,总面积达到500多平方米。

岩画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案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岩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岩画艺术遗产之一。

在左江花山崖岩画中,除了岩画本身的内容外,还融入了丰富多彩的舞蹈元素。

这些舞蹈元素主要表现在崖岩画中描绘的人物形象上,通过他们的姿态、动作和服饰等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的舞蹈形态和风采。

岩画中出现的舞蹈元素主要包括舞姿飘逸的人物形象、手持乐器跳舞的场景以及舞蹈服饰等,这些元素都反映了古代人们的舞蹈活动。

在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物形象都采取了舞蹈的姿态。

他们舞姿飘逸,手臂挥舞间仿佛可以听到他们欢快的舞曲声。

有的人物形象头戴花环,手拉手组成长蛇阵,活力四射地跳舞;有的人物形象手持乐器,舞动着身体,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歌舞筵席之中。

这些生动的舞蹈形象展现了古代人们的舞蹈风采,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欢乐生活。

除了人物形象,岩画中还描绘了一些舞蹈场景。

在这些场景中,人们手持乐器,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他们身穿华丽的舞蹈服饰,手执芦笙、竹笛等乐器,载歌载舞,放声歌唱。

这些舞蹈场景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的舞蹈形态,也为我们提供了古代舞蹈的音乐和服饰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从左江花山崖岩画中的舞蹈元素可以看出,古代人们的舞蹈生活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他们在欢乐的舞蹈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展示对丰收的祈祷,也通过舞蹈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岩画反映了古代人们的舞蹈活动,也为我们了解古代舞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左江岩画五解

左江岩画五解

左江岩画五解作者:刘锡诚来源:《焦点》2016年第09期左江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左江流域。

在其两岸的悬崖峭壁上,特别是在河流拐弯处,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岩画。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对左江岩画进行过多次调查。

其中宁明县8个地点,龙州县21个地点,崇左县28个地点,扶绥县21个地点,大新县1个地点。

此外,还有5个地点,其风格、内容与上述地点的岩画不同,是属于晚近时期的作品。

在这些岩画地点中,以宁明县的花山岩画规模最大、图像最多、画像最密集,堪为左江岩画的代表作,也是迄今发现的我国规模最大的岩画。

1985年对左江岩画的综合考察中,考古工作者根据岩画中年代明确的典型器物图像与临近地区考古发现的同类器物的比较,根据在青铜器上类似岩画中的花纹图案与该青铜器的年代进行推定,并采集岩画各部位的钟乳石及与岩画有关的木质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确认左江岩画的创作年代,其上限为距今2370年,下限为距今2135年,即上限可到春秋,下限可到东汉。

岩画的作者当为当时活动在此地的瓯骆越人及其后裔。

左江岩画是用赭红色染料,采用剪影式的色块平涂法,在灰黄色、灰白色的峭壁上绘制的。

红色是生命的象征,是作者所属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所崇尚的颜色。

画面一般临水向阳。

也有一些岩画不在河水边。

所用的染料,系用动物的血或皮胶与当地出产的赤铁矿粉末调和而成,经久不易褪色。

高达几米、几十米、上百米的画面(花山岩画长21.05米,高约40米),以赭红色的图像,在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植物的掩映下,俯瞰着淘淘而去的河水,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左江岩画的图像大致有人物、器物和动物三类,而以人物为主,占全部图像的88.5%。

正身人像其基本形态都是两手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脚平蹲,屈膝向下,很像是“祈祷者”。

正身人像,大部分性别特征不明显,只有个别图像胸部两侧略作弧形外突,似表示女性。

正身人的头上,大部分都有头饰,且形式多样。

如椎髻形、侈顶形、独角形、双角形、倒“八”字型、瓢带形、规矩形、Y字形、人字形、四角形、刺羽形、面具形、芒圈形、托圈形、独辫形等。

广西左江崖壁画传说探究

广西左江崖壁画传说探究

广西左江崖壁画传说探究左江壁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是当地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国内外著名的古代涂绘类岩画点。

是全世界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而需从壮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民间传说、以及古老壮民族的图腾崇拜来考究。

左江崖壁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给当代当地的各项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效应,在以上所说的各个方面对岩壁画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骆越左江岩壁画壮族民俗图腾崇拜一、骆越1关于先民骆越由于壮族族群结构复杂,“先民”只是一种范称。

骆越分布与广东的西南部和毗邻广西的及越南的北部称之为“骆”,在美国杰弗里巴洛《壮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性》19-21中说道“我们认为‘越’这一名称,就其所指的族群关系而言,它也只是个概念性的东西。

”所以我所认为这一概念并不影响我们对左江流域崖壁画的传说的探究,尽管壮民族的是一个种群,但是还是分散在多数地方。

在两广丘陵上,多数地区为熔岩地形,喀斯特地貌严重,经雨水冲刷后会出现溶洞,从而人民兽生产生活影响散居或群居在崖壁下的溶洞。

这样在地理条件下,自然而然地为崖壁画的形成作了铺垫。

在薛爱华曾翻译过李贺的诗歌里也有写到;黄家洞作者:李贺(唐代)雀步蹙(cu四声)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fu二声)。

彩巾缠踍(qiao一声)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鼍(tuo二声),竹蛇飞蠹(du四声)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cha二声)。

黄家洞:史称“黄洞”或“黄家”,唐朝时住在邕州——今广西邕宁县一带的少数民族,以其曾居黄橙洞,故如是称。

在这首诗里反映了广西西部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溶洞。

《壮》47这样看来他们与崖壁接触得更多了。

2记事及祭祀崖壁画是系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当地先民骆越人群体祭祀遗留下来的遗迹,崖壁画明显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所举行的仪式活动和人物间的关系,在壮族祭祀时,弯膝举臂的“青蛙”状是骆越古人的标志性动作,这一动作在岩画中也是出现最多的,到现在还被人们沿用。

广西民间艺术左江崖壁画的主题学研究

广西民间艺术左江崖壁画的主题学研究

广西民间艺术左江崖壁画的主题学研究高尚学(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22)[摘要]运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左江崖壁画正面和侧面蹲式蛙形舞蹈的图像后,提出左江崖壁画的主题应该是壮族先民从狩猎时代进入到稻作农耕文明时期,通过对青蛙的崇拜,祈求农作物丰产和种族繁衍这两种生产的蛙神崇拜。

这可以从左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生产方式、地下考古挖掘,以及当今遗留的民俗宗教节日和民间传说歌谣等得到确证。

[关键词]广西民间艺术;左江崖壁画;主题学研究;蛙神崇拜[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19)05-0092-05[收稿日期]2019-06-30[网络出版]/kcms/detail/45.1268.C.20191010.1611.018.html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广西民间艺术的主题学研究”(18YJA760014)。

[作者简介]高尚学(1974-),男,河南正阳人,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博士,艺术学理论博士后,主要从事广西民间艺术研究。

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2019年第24卷第5期2019Vol.24No.5关于左江崖壁画主题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梁振南认为左江崖壁画的目的是娱神的手段[1]。

宋兆麟认为左江崖壁画的主题是对水神的祭祀[2]。

王克荣等认为左江崖壁画是巫术文化的遗迹[3]。

黄成贤认为左江崖壁画的主题是壮族先民对雷神的崇拜[4]。

谈琪认为左江崖壁画是“一幅幅反映壮族先民综合性、多功能的原始宗教祭祀的历史画卷”[5]。

潘其旭认为左江崖壁画的主题是壮族先民图腾入社仪式的艺术再现和演化[6]。

海力波认为左江崖壁画的主题是骆越人的生殖崇拜[7]。

陈野认为左江崖壁画的主题是南方民族的一种蛙神祭祀舞蹈,反映了南方民族祖先蛙神崇拜的一个侧面[8]。

左江“花山岩画”奇观

左江“花山岩画”奇观

左江“花山岩画”奇观蒋廷瑜【摘要】<正>"岩画考古"是世界考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分布于中国广西左江两岸的"左江岩画"及其代表"花山岩画"正在走向"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左江发源于越南北部,向东北流入中国境内,经广西龙州、宁明、崇左、扶绥,至南宁附近与右江汇合,全长470公里。

左江蜿蜓于岩溶峰林之中,河床深切,河道狭窄,两岸奇峰排插蓝天,重峦叠障,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风景秀丽。

明代徐霞客游历至此,为之赞叹曰:"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无此石之奇;虽连峰夹嶂,远【期刊名称】《大众考古》【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越南北部;扶绥;江汇;崇左;中国广西;峰林;建溪;广西龙州;重峦;羊角纽【作者】蒋廷瑜【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9.4"岩画考古"是世界考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分布于中国广西左江两岸的“左江岩画”及其代表“花山岩画”正在走向“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左江岩画中的代表——花山岩画左江发源于越南北部,向东北流入中国境内,经广西龙州、宁明、崇左、扶绥,至南宁附近与右江汇合,全长470 公里。

左江蜿蜓于岩溶峰林之中,河床深切,河道狭窄,两岸奇峰排插蓝天,重峦叠障,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风景秀丽。

明代徐霞客游历至此,为之赞叹曰:“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无此石之奇;虽连峰夹嶂,远不类三峡,凑泊一处,促不及武夷,而疏密宛转,在伯仲间。

至其一派玲珑通漏,别出一番鲜巧,足夺二山之席矣。

”更属神奇的是,在沿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古代无名画师用赭红色颜料画出一幅幅巨幅图像,令人为之倾倒,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左江岩画。

花山岩画位置图宋代李石《续博物志》载:“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花山的岩洞内,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壁画之一。

这些岩画呈现出了史前人类生活、文化和艺术的丰富多彩,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些岩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舞蹈元素的源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舞蹈的形态、风格和特点。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以其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态新颖而著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数量最多的史前岩画之一。

这些岩画分布在左江峡谷两岸的花山、年龚峰、拔枞山等多处,总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

岩画所处位置地势险峻,岩洞内潮湿多孔,在世纪以来鲜为人知。

这些岩画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图案和内容,主要有人物、动物、船只、几何图案、各种器物等。

抽象图案和装饰文身在岩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显示了史前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岩画反映了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宗教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岩画中的舞蹈元素岩画中的舞蹈元素主要表现在岩画中所绘制的人物形象和舞蹈场景上。

在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有的手持乐器,有的摆出舞蹈姿态,有的和其他人物一起组成舞蹈场景。

这些人物形象和舞蹈场景可以为我们呈现史前舞蹈的形态、风格和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舞蹈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岩画中还有一些动物形象,有的是单独出现的,有的出现在舞蹈场景中。

这些动物形象反映了古代人类对动物的感情和认识,同时也可以为我们呈现古代舞蹈中与动物相关的动作和动作特点。

这些动物形象也是岩画中的舞蹈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岩画中的舞蹈元素还表现在一些几何图案和装饰文身上。

这些几何图案和装饰文身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形态和风格,可以为我们呈现古代舞蹈中的舞蹈服饰、舞蹈的戏剧性和仪式性等特点。

通过对岩画中的舞蹈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舞蹈的形态、风格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掘和保护史前文化遗产。

岩画中的舞蹈元素是史前舞蹈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其研究成果将为古代舞蹈的还原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乃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一次重大发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境内,有一座名为左江花山岩画的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岩画艺术宝库之一。

这里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岩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一架古代的铜鼓。

左江花山岩画的发现可追溯到1972年。

当时,一位当地农民在开垦农田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些岩画。

随后,专家学者们赶来进行考察,并在数年后开始了详尽的考古研究工作。

他们发现,这些岩画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殷商时期,历时约3000多年。

岩画主要刻画了人物、动物、船只等各种形象,被认为是古代生活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见证。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2009年的考古发现,专家们在一处岩画中发现了一架完整的古代铜鼓。

这架铜鼓长80厘米,宽38厘米,通体覆盖着铜皮,十分精美。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架铜鼓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

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铜鼓。

这架古代铜鼓不仅精美,还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考古学家通过专业的测试,发现这架铜鼓可以发出丰富的音色,表明古代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制作和欣赏能力。

这对于研究古代音乐和文化非常有价值,也揭示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历史。

铜鼓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一种祭祀和娱乐的工具。

在古代宗教仪式和军事游行中,铜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架发现于岩画中的铜鼓不仅揭示了古代音乐的发展,还为我们呈现了古代社会的一部分。

这次左江花山岩画铜鼓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文化资料,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音乐和娱乐活动。

正因如此,这一发现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突破。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的考古发现,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古代中国的音乐和文化,也对于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文物的发现与保护同样重要,保护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左江花山岩画与骆越稻作为广西的文化标志,代表了广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元民俗。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稻进行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技巧,是广西石洞画的代表。

通过对岩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出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

岩画中的人物、动物和图案等元素,揭示了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

岩画中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描绘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打猎、饲养牲畜、采集水果等。

岩画还展现了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通过绘制神灵和祭祀活动,可见他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这体现了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广西骆越稻是广西农业的重要代表,也是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骆越稻是一种生态种植模式,以纯天然无公害的方式栽种,既保护了环境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

骆越稻的种植方法包括在水田中种植稻谷、鱼和虾,以及配套种植蔬菜和水果等。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农田的产出,还能够提供农民额外的收入来源。

骆越稻的种植方式不仅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还体现了广西农民的智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种种植方法的推广使广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也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和骆越稻作为广西的文化标志,不仅展示了广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元民俗,还体现了广西人民智慧和创新的精神。

这些文化符号不仅为广西的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还成为广西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

通过加强对广西文化标志的研究和保护,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发展广西的文化资源,促进广西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繁荣。

广西的文化标志也能够加深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增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广西的文化标志已经不仅仅是一些古老的图案和种植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

广西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标志,为广西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独特文化遗产,它们位于广西的壮族山地中,记录着壮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崖岩画是指在岩石上刻画的图案,因长年的风吹雨打,使得这些岩画看起来仿佛是在山崖上生长出来的一样。

左江花山崖岩画最早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考古专家的深入研究,根据岩画的内容及风格,可以大致推测它们的年代在距今一千年至五千年不等。

这些崖岩画以其生动的形象、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左江花山崖岩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百色地区和凌云县,在当地壮族人民的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地位。

这些岩画描绘了古代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等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民俗学价值。

在2016年,左江花山崖岩画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图案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人物、动植物、几何图案等,涵盖了古代壮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古代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与仪式。

这些岩画为我们了解古代壮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对于研究古代壮族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了图案内容丰富多样外,左江花山崖岩画所用的颜料、线条和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由于受到自然风化的影响,这些岩画的颜色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最初的时候,这些岩画应该是用当地的彩土、矿石和植物染料来绘制的,这种原始的绘画方式赋予了这些岩画独特的魅力。

左江花山崖岩画中的舞蹈元素也是十分丰富的。

根据岩画内容可以看出,古代壮族人民对于舞蹈的理解和表现具有非常高的水准。

岩画中描绘了许多舞蹈的场景,有的是在祭祀仪式上的舞蹈,有的是农耕季节的欢乐舞蹈,有的是战争时的英勇舞蹈,岩画中的舞蹈元素使人们对古代壮族舞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除了舞蹈场景的描绘外,左江花山崖岩画中还描绘了许多身着壮族传统服饰的舞者,这些服饰的细节描绘非常传神,揭示了古代壮族舞蹈服饰的特点和特色。

提升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影响力探讨

提升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影响力探讨

提升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影响力探讨■黄艳飞/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摘 要:众所周知,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类的精神宝藏,先人有意无意留下的属于之前时代的文化遗迹都是我们子孙后代最珍贵的财富,文化遗迹不仅能带领我们再一次回味当时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兴衰,也能从之前的文化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创新铸造当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广西的左江花山岩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文化遗迹,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生活在左江地域的壮族先祖留下的珍贵的文化宝藏,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添上了靓丽的一笔。

左江花山岩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质与考察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尽全力去保护这个珍贵的文化遗迹,统筹规划,在遗迹保护,精神宣扬,价值传播方面做大做强,提升广西左江花山岩的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文化影响力一、前言2000多年前,生活在广西左江流域的壮族骆越人创造了宝贵的左江花山岩画,给后代留下了无限的研究开发价值,并且在2016年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岩画类遗产,申遗的成功让岩画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广西左江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这不仅有助于当地旅游业的开发,更重要地是可以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参观的全球游客都可以亲自感受到来自2000多年前的先人的意识和感情,这对广西乃至全中国都是有很大的文化输出作用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握住优势,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换为切实的文化影响力优势,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输出能力。

二、文化影响力释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长河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智慧进步的结果,是生活的认识积累,也是文明更迭的产物。

文化不是大同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但是文化也是世界的,每个民族的文化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文化差异产生冲突,文化差异促成交流,文化交流产生文化影响。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广西左江花山的岩壁上,镌刻着许多生动的古代壁画,这些壁画被认为是中国骆越文化的标志,揭示了当地古代骆越人的生活、信仰和文化。

左江花山岩画是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史前岩画艺术和骆越文化内涵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研究。

这些古代岩画多以石灰岩崖壁为背景,绘制精美的人物形象、动物、几何图案和文字符号,其中的古文字令人着迷,还有用陶制的岩画图腾和人物形象,图腾造型多为鸟首人身,人物形象以舞蹈者为主。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揭示了古代骆越人的骆越稻作文化,这是古代骆越族群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开展生产活动的文化遗产。

在岩画中,人物形象展现出在庄稼地里劳作、耕种、收获的情景,而那些几何图案和文字符号则反映了古代骆越人与稻作相关的信仰和礼仪。

岩画中还描绘了丰富的骆越文化图腾,这些图腾在当时的骆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宗教和社会角色,同时也反映了骆越人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尊敬。

图腾造型中的鸟首人身形象,代表了骆越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祈求,他们通过绘制这些形象来祈祷丰收和平安。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的阐释,不仅关乎于艺术形式的传承和保护,更关乎于对古代骆越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岩画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骆越人生活和文化的重要信息,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骆越人的丰富农耕技术和稻作文化,为中国南方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左江花山岩画则记录了这一时期骆越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

岩画中展现的农耕、种植、收获等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古代骆越人对稻作的重视和依赖,反映了骆越人勤劳勇敢的生存状态和丰富的农耕文化。

岩画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文字符号和几何图案,这些符号和图案被认为是古代骆越族群的稻作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骆越人对稻作的重视,更揭示了他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艺术图案群体性与单体性的研究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艺术图案群体性与单体性的研究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艺术图案群体性与单体性的研究左江流域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地理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图案内容吸引着广大学者和游客的注意。

花山岩画是指分布在花山一带的岩石上的古代绘画艺术,其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至公元前一千年左右。

这些岩画大多呈现出群体性和单体性两种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等的观察和理解。

花山岩画的群体性是指一些岩石上出现了多个相互关联的图案,它们形成了一个整体。

这些图案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以形成一个故事或者表达一个意思。

在某些岩石上,可以看到一组人物在进行某种活动,通过细节的描画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测出这个活动的性质和目的。

这种群体性的呈现形式使得花山岩画不仅具有装饰和观赏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花山岩画的单体性是指岩石上的某一幅图案与其他图案相互独立,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这种单体性的呈现形式使得每一幅岩画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有些岩石上画有各种动物和花草,它们以生动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独特的感受。

花山岩画的群体性和单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岩画的群体性和单体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

对于花山岩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来说,研究群体性和单体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判断岩画的完整性和传承价值,从而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

左江流域的花山岩画以其群体性和单体性的独特性受到了广大学者和游客的关注。

深入研究这两种呈现形式对于理解当时的文化和进行保护修复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保护行动能够对花山岩画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传承。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创作者身份探析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创作者身份探析

广西左江流域花山岩画(亦称崖壁画、壁画等)绵延两岸260多公里,共有89个岩画点,包含189处,共280组图像,目前仍可清晰辨识的图像总数约为5040个。

其中,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濑江屯明江东岸一块名为“岜莱”的岩画板块为其杰出代表,该板块岩画是当今世界所发现的同类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

该处板块岩画中目前能够较为清晰辨识的图像共有约1822个,最大的正身人像高达2.4米,还有部分侧身人像,多数高为1.5米左右,最小的仅0.3米,人物图像占所有图像约88.6%。

另有犬类、鸟类等动物,以及环首刀、羊角钮钟以及类似铜鼓鼓面、太阳、星星等圆圈图像。

2016年7月在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岩画。

左江流域岩画为世界岩画创作的一个伟大创举,其在岩画界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能顺利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考古、历史、文化、艺术、文学、民族、民俗信仰等方面的价值不言而喻。

一、各类创作族属说左江流域岩画创作者身份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各执一端,莫衷一是。

岩画创作者即族属究竟是谁,他们为何而作,表达何种情景以及传播何种思维。

(一)壮族先民说认为岩画是壮族先民所创作的学者较多,该说法也得到当地及周边群众的认可。

玉时阶认为“花山崖壁画的分布地点正好在当时骆越人的活动地区内”“花山崖壁画是两千多年前活动于左江摘要:关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的创作者身份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端,莫衷一是。

从岩画创作起止时间及当地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岩画创作者不应仅仅简单归结为单纯的某个时期的部分固定人员,其间有原居民,也有外来者及其文化的参与及影响,但其主要创作者应当是当地先民,即当地壮族原居民先祖。

关键词:广西左江流域;花山岩画;创作者身份中图分类号:J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84(2023)03-0076-10基金项目: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骆越文化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走向”(项目编号:2017ZJZX04);崇左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项目“中越跨境文化研究”(项目编号:LHKT202201)阶段性成果。

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文化的分析研究

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文化的分析研究

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文化的分析研究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文化的研究分析引言宁明花山来自于广西南部山区,为石灰岩峭壁,高峻险峭。

花山上有众多的石刻、石洞和崖壁画,都是南方岩石艺术中的瑰宝。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要属花山崖壁画,画面精美绝伦,颜色斑斓。

花山的石洞也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雕刻内容多种多样,有些还较为精美。

由于拥有如此丰富的岩石造型资源,且配合着这些岩石造型,花山崖壁上刻画出的图案艺术极具表现力,因此得以弥补广西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成为了广西景点中的一颗明珠。

一、花山崖壁画简介花山崖壁画是宁明地区的一项独特文化遗产,始于唐朝,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花山崖壁画以吐纳为主要题材,体裁多样,主要包括以庙堂画为代表的人物画、动物画和以山水风景画时生活场景描绘为主的山水画等。

这些画作中,人物画描绘比较真实,格调高雅,具有苏北画派的影响;动物画以龙为主,也有狮子、虎、麒麟等吉祥物,呈现出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山水画则布局简单、色彩丰富,常常运用立体仕刻等多样技法,表现出山水秀美,风景如画。

二、花山崖壁画的独特之处作为广西南部地区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花山崖壁画有许多独特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价值花山崖壁画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被认为是中国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其艺术表现主要在雕刻韵律,绘画造型、色彩表现等方面体现。

这些特点不仅展现了广西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为研究中国岩石艺术、南方山水绘画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文化底蕴花山崖壁画所描绘的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吐纳文化在南方地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画作以人物、动物、山水等为主要题材,融合了泰族、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在运用传统艺术表现手段的基础上加以升华,打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形态。

3. 独特的风格花山崖壁画的创作风格独特,多采用的是压刻、浅刻、浅雕等技法,用线条、色彩等手法表现出丰富的制法效果,极具表现力。

同时在人物画方面,花山崖壁画创作还运用了抓奇写真的手法,以及在修饰上注重细节的艺术技巧,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使得其中的形态变幻、线条流畅性等方面颇为出色。

《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一书评介

《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一书评介

作者: 莫俊卿
出版物刊名: 广西民族研究
页码: 134-135页
主题词: 崖壁画;左江流域;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工作;民族出版;考察团;民族研究;彩色印刷;
十六开本;中华民族
摘要: <正> 广西左江崖壁画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流域及其支流明江的两岸峭壁上,共有79个地点178处280个画组,延绵达二百多公里,是举世无双的一处崖壁画,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到过这里一睹壁画之雄伟的人,无不赞叹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艺术上的光辉成就。

然而,以前却找不到一本比较全面系统介绍崖画的书籍。

人们盼望已久的这样一本书,现在终于和大家见面,这就是《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

本书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广西民族研究所覃圣敏(壮族)主编,其中彩版由深圳美光彩色印刷股份公司印刷,于1987年1月正式出版。

全书为
787×1092十六开本。

文字共计36万字,插图80页,其中彩色版32。

探寻广西花山岩画四个千古之谜

探寻广西花山岩画四个千古之谜

探寻广西花山岩画四个千古之谜中国有47项世界级文化遗产,仅次于有50项位列世界第一的意大利。

在今年的六七月份,广西崇左的花山岩画,很可能成为中国的第48项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是中国2016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

维护一新的百里花山岩画已经全面开放,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

作为从战国到东汉一直延绵不断的多达4000多图形的花山岩画,一直有着许多千古之谜:岩画为什么总是出现在有半岛的地方?岩画使用什么颜料如此耐久而不色衰?那么高的山崖绝壁,古人是怎么上去绘制的?在3000多岩画人物中,为何表现生殖文化的男女交媾图只有两幅?今天,我带您近距离亲近花山岩画并探讨花山岩画的千古之谜。

新开放的岩画景区不仅设施完善,还有最好的讲解员,当地壮族山歌王。

这里环境优美,古木参天的地方。

遍地野生植物。

左江及其支流水位监测的标记。

出土螺丝、贝壳、碎陶片的地方。

高低错落的栈道有助于人们多方位观看岩画。

站在木栈道的最远端给岩画拍照。

乘船游览观看岩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个千古之谜:岩画为什么总是出现在有半岛的地方?这是第一幅大型岩画出现的地方。

它的对面,就是河水拐弯处,那里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半岛。

这样的场地,适合多人聚会。

对面山崖的岩画,就相当今天的电子大屏幕。

第二个千古之谜:岩画使用什么颜料如此耐久而不色衰?研究人员多年深入岩画现场,剖析岩画绘制的过程和使用原材料。

研究的结果是主要原料为赤铁矿粉。

当然也会有各种植物的凝胶物质。

当然,作为绘画的载体,石材本身也很重要,这是研究人员制作的石材样本。

第三个千古之谜:3000多岩画人物中,为何表现生殖文化的男女交媾图只有两幅?最经典的岩画图画面。

崇左花山岩画文化馆展出的男女交媾图图片。

这幅更清楚一些。

这类图像内容的稀少,只能说明岩画表现的庄重严谨的祭祀活动,它有极强的宗教感、仪式感、集体感。

第四个千古之谜:那么高的山崖绝壁,古人是怎么上去绘制的?对于超有创造力和艺术感的骆越后代来说,绘制岩画应该不是难事。

关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遗的若干思考

关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遗的若干思考

关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遗的若干思考
王杰
【期刊名称】《沿海企业与科技》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上海等中国一线城市具有国际化的文化资源与平台.广西与上海的对接,是广西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条捷径.作为广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花山岩画,可以借助上海的文化优势"走出去".针对目前花山岩画基础科研存在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入花山岩画研究可以吸引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王杰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左江花山岩画申遗成功探源 [J], 陈学璞
2.后申遗时代左江花山岩画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J], 张晓翠
3.后申遗时代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与开发 [J],
4.左右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及其研究价值——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为背景 [J], 陈紫茹; 杨清平
5.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遗成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广西左江崖壁画传说探究
课程名称民间文学
姓名张芳萍
班级15级汉语言文学2班
学号150509203
系别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明新
方向
指导教师黄文吉
论文评分
2016年11 月 19 日
目录
摘要 0
一、骆越 (1)
(一)关于先民骆越 (1)
(二)祭祀 (2)
二、左江崖壁画 (2)
(一)崖壁画 (2)
(二)崖壁画的传说 (3)
(三)壮族民俗 (3)
三、图腾崇拜 (3)
(一)图腾及图腾寓意 (3)
(二)动植物崇拜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5)
广西左江崖壁画传说探究
[摘要] 左江壁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是当地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国内外著名的古代涂绘类岩画点。

是全世界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而需从壮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民间传说、以及古老壮民族的图腾崇拜来考究。

左江崖壁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给当代当地的各项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效应,在以上所说的各个方面对岩壁画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骆越左江岩壁画壮族民俗图腾崇拜
一、骆越
(一)关于先民骆越
由于壮族族群结构复杂,“先民”只是一种范称。

骆越分布与广东的西南部和毗邻广西的及越南的北部称之为“骆”,在美国杰弗里巴洛《壮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性》中说道“我们认为‘越’这一名称,就其所指的族群关系而言,它也只是个概念性的东西。

”[1]所以我所认为这一概念并不影响我们对左江流域崖壁画的传说的探究,尽管壮民族的是一个种群,但是还是分散在多数地方。

在两广丘陵上,多数地区为熔岩地形,喀斯特地貌严重,经雨水冲刷后会出现溶洞,从而人民兽生产生活影响散居或群居在崖壁下的溶洞。

这样在地理条件下,自然而然地为崖壁画的形成作了铺垫。

在薛爱华曾翻译过李贺的诗歌里也有写到;
黄家洞
作者:李贺(唐代)
雀步蹙(cu四声)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fu二声)。

彩巾缠踍(qiao一声)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鼍(tuo二声),竹蛇飞蠹(du四声)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cha二声)。

黄家洞:史称“黄洞”或“黄家”,唐朝时住在邕州——今广西邕宁县一带的少数民族,以其曾居黄橙洞,故如是称。

在这首诗里反映了广西西部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溶洞。

[2]这样看来他们与崖壁接触得更多了。

(二)祭祀
崖壁画是系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当地先民骆越人群体祭祀遗留下来的遗迹,崖壁画明显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所举行的仪式活动和人物间的关系,在壮族祭祀时,弯膝举臂的“青蛙”状是骆越古人的标志性动作,这一动作在岩画中也是出现最多的,到现在还被人们沿用。

隆安县每年举行的“六月六稻神节”上,其祭祀礼与岩画的内容极相似。

而且人们认为“稻神”是“水神”的母亲,只要每年供奉“稻神”,便可永保平安丰收。

二、左江崖壁画
(一)崖壁画
到目前为止,民族、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凭祥、龙洲、宁明、崇左、扶绥、大新、天等等壮族聚居区的左江流域各县发现崖壁画共84个地点、183处、287个画组。

这些崖壁画,绝大多数分布在宁明的明江(左江支流)沿岸和龙州、祟左、扶绥等县左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

就中以宁明县的花山崖壁画的画幅最大(全长221米),人物画象最多(.共1300多个),内容也最复杂,是上述各地崖壁画的代表作。

所以,人们把左江流域各县的崖壁画统称为花山崖壁画。

花山壁画狭义是指广西宁明县花山的崖壁画,广义是指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凭祥、龙洲、宁明、崇左、扶绥、大新、天等等壮族聚居区的左江流域各县发现的崖壁画。

因宁明县的花山崖壁画的画幅最大,人物画像最多,内容也最复杂,是上述各地崖壁画的代表作。

所以,人们把左江流域各县的崖壁画统称为花山壁画。

以宁明的花山壁画而言,画幅中有人像、兽像、物像(似铜鼓或铜锣的图案、环首刀等)等。

最高的画像距山脚约40米,人像最高大的有2.4米,最小的只有0.3米,多数人象在0.6
米至;1.5米之间,双脚下蹲叉开,呈八字形,双手向上平举,与人头呈山字形。

整个人像酷似青蛙在水中游泳的姿势。

人像线条粗犷,有力,形象古朴。

所有画像全部是土红色,虽长年经风雨侵蚀,但有部分色泽依然清晰。

(二)崖壁画的传说
在崖壁画的传说中主要有“纸人”、“天兵天将下凡”、“侬智高的兵马”、“马伏波将军作画”等传说,其中纸人传说也有说到因为农业生产而进行求雨等祭祀活动,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认为花上上的崖壁画上的图是当时仙人粘贴而成的。

以及后面的传说也依旧存在着如仙女天将下凡最后因保护种族而留守于此最后变成壁画的,还有后来说这些壁画群是侬智高在阴间操练的兵马。

[3]
大部分的传说都是说因为某种正义性的活动这些有功绩的人粘贴在上面的,可见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在各式各样的生活生产活动中朝拜自然中的万物,人们对神灵及自然的崇拜,这更加能够佐证右江崖壁画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相关。

“民间传说是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
故事。

”从各种意义上讲民间传说是人民“口传的历史”,它具有着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往往也同当地的自然物,人工物和风俗习惯象结合。

同时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本质,也表达出了当时人民强烈的意志和美好的愿望。

[4]
(三)壮族民俗
壮族的民族风俗主要包括服饰、饮食、建筑、习俗等。

在天涯社区这一论坛中也有人讨论出壮族民俗的总概括“壮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通过社会约定俗成仪规。

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种历史积淀,这些民情风俗,是民族的悠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特征的一个构成基本要素,成为连接人们这一共同体的一种纽带。

”壮族的风俗作为一种民间用来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结构制约着的。

这又与在崖壁画的传说中说阴雨天会听到各种虫鸣鸟叫的声音相关联。

三、图腾崇拜
(一)图腾及图腾寓意
所谓‘图腾,为印第安语的音译,有‘亲属’和‘标记’的含义。

在崖壁画上有动物,人,太阳、河流、山川、风暴、土地神以及铜鼓。

而尤其是画中的铜鼓,青蛙等这不仅仅是在记事或祭祀活动上的一个普通符号。

它们本身或许是他们所崇拜的对象也可能是他们寄寓自己情感及嘱咐后代的一种象征性的符号。

这不仅给人心灵上的抚慰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身的劳作积极性,给他们带来丰收之喜或战胜之悦。

呈现于右江岩画上的铜鼓图像与骆越的铜鼓图像相互呼应,来自铜鼓的资料,两者都呈现了同样的鸟类和动物。

“人们不仅认为图腾是自己的庇护者,而且幻想能同图腾进行交流,通过他们获得超人的力量,便出现了膜拜图腾的仪典好和习俗。

”[5]而在他们当时的理念上他们一最原始的形式会将图腾供拜起来,将使这种信仰形式展现在崖壁上,这不仅让他们内心的图腾崇拜展现在自然界当中,同时也让他们得到了神灵崇拜观念的寄托,认为这些自然物都有着庇护种族成员的功能。

(二)动植物崇拜
动植物的崇拜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国的南方少数民族中,壮族有“蛙神”的信仰,只要是与求雨相关的祭祀活动,人们都会先祭拜青蛙,民间有句谚语“手不捉青蛙,不怕雷神劈。

”因为壮族先民以青蛙为图腾,把青蛙当做保护神,就叫雷公劈死他,由此看来当时的人们的信奉的事物,他们自都是认为上天派给他们的。

这与壮族的“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有关,在田间青蛙也为益虫与之相符合的崇拜也就更加明确了。

也是岩壁上出现较多的,壮族民间普遍崇拜的植物有樟树、榕树和木棉树,在壮族神话传说中,樟树是宇宙开辟时的最早出现的树木,而木棉是壮族始主祖布洛陀的战士。

在人类社会实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生产的大分工后,人们对动植物的崇拜又转移到对农业生产有里的对象上,因此农作物和牲畜也被加以神话而变成人们的崇拜对象。

[6]在右江流域的崇左天等县的天等镇荣华村的大约来两平方米古壮族崖画群,它们镌刻在悬崖绝壁上,大约有150多个画像,其中骑马、赶马的场景,
结论
左江流域的崖壁画传说可以从围绕社会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来进行探究,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来论述。

崖壁画上的图腾可以反映当时的生活状况,也反映着当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崖壁画的作用既是用于记事又是用于祭祀。

参考文献
[1] 美国杰弗里巴洛.《壮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性》.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19~21.
[2]美国杰弗里巴洛.《壮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性》.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47.
[3]谭燕玲/罗尚武.《左江明珠》.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46~50.
[4]钟敬文.《民间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6~147.
[5]李德成.《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8.
[6]李德成.《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