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下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

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

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作者:续总成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7年第05期[摘要]协同依赖于参与创新的各主体间的信任水平、诚信以及对公平价值观的共同维护,因而结果往往难以预测;参与创新的主体若要达到“多赢”的目标,必须在协同进程中充分考虑彼此的利益关切。

不同创新主体可以建立协同创新模式,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机制性互动带来效率提升、效益增加或价值创造。

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

破解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面临的难题,应着力寻求创新目标、组织结构的共同点,进而培育协同创新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机制路径选择[作者简介]续总成(1977- ),男,山东平邑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读博士。

(北京 102488)[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0-0057-04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和《辞海》的释义,“协”有联合、协调、合作、协助、联合、汇集之意,“协同”则是指齐心协力、协同配合、协调一致等。

在英文中,“协同”有synergy,cooperation等多种不同表述。

1971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ermann Haken基于系统科学理论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

1976年,Hermann Haken通过出版《协同学导论》对“协同”给予系统论述,即在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即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可以取得“1+1>2”的效果。

1998年,Georg von Krogh指出,协同依赖于参与创新的各主体间的信任水平、诚信以及对公平价值观的共同维护,因而结果往往难以预测;参与创新的主体若要达到“多赢”的目标,必须在协同进程中充分考虑彼此的利益关切。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借鉴饶燕婷,以及陈劲、阳银娟的观点。

饶燕婷认为:“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在发挥各自作用、提升自身效率的基础上,通过机制性互动产生效率的质的变化,带来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最新资料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最新资料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一、“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涵义解读“协同创新”的最早定义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中心的研究员彼得?凯莱( Peter Gloor )提出的,他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中介机构和用户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和融合,开展大跨度创新的理想组织模式,通过有效引导和制度安排,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融合,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加快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和应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归趋。

[1]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概念也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被明确提出。

由此可知,“协同创新”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要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合作,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3]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协同创新就是打破封闭的科技创新实体间界限、整合分散的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第四类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网络作用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科技规划纲要》的提出,彰显了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的几个重要方向: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摘要】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重要性在于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背景,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和必要性。

随后提出了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包括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在实践效果评估部分,探讨了如何科学评估协同育人项目的效果和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成功经验总结,展示了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实际应用和优势。

对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未来的发展重点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实践、重要性、发展背景、实施策略、效果评估、案例分析、成功经验、总结、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性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是当今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它将产业、学术和研究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共同合作和交流,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高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产学研合作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实践项目,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培养。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更能够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实践应用。

通过将学术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搭建起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桥梁,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探索更多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 正文2.1 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背景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等活动。

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途径探索

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途径探索

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途径探索作者:刘为稳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第04期【摘要】高职院校不同于大专院校,它们育人的最主要任务不是知识,而是与学生职业生涯相匹配的专业技术。

因此,高职院校进行产学沿用协同创新十分有必要,而且能迅速提高教学匹配度。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加入到了其中,但是,由于不够重视等原因,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泰豪动漫学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探索,并且通过探索将产学沿用协同创新做好做精。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途径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学以致用,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用。

在我国的教育当中,国家就很注重让我们把自己学的东西用上。

而且,国家还把“产学沿用协同创新”定为国家战略,可见国家对学以致用的重视程度。

何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呢?它的中心意思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收入,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方式。

通俗来说,学生学习的和职业生涯中这两个方面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个整体。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了,但是由于对他们的认识过于片面,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高职院校存在一些问题。

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存在问题1.高职院校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够重视产学沿用协同创新作为一项战略出台,国家是十分重视的,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率先进行了实践探索,但是由于我国教学的传统模式都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实践都是在工作以后才有的。

该院校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践的深入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们由于是第一次进行尝试,在实践方面还属于踌躇阶段,实践开展工作进展不是很明显。

2.院校对产学沿用协同创新的鼓励机制较少高职院校内部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几乎很少有鼓励的机制。

比如,对自主联系企业与学生对接的老师进行奖励,再比如,对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同学进行奖励,同时让他们发挥宣传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专业领航ZHUANYE LINGHANG2020年12月Dec.2020教!)帀・TEACHER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陈冶风-吴伟2(1.南通大学,江苏南通556000; 2.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0)摘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协同创新日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而产学研协同创新便是其中必须深刻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

文章在阐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的原因,最后对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和改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项目;项目管理模式;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10-16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5-0114-02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合理地改进和优化高校的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对有效地整合协同主体的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项目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高校产学研项目合作与管理当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着产学研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为此,在协同创新视域下,进一步完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对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合作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侧重对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项目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及特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在政府的有效调控和引导基础上,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有效地资源整合创新,以具体产学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科研成果向实践的高效转化,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注重资源整合。

资源高效整合集成,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

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海量的信息来源,有很多实例都能够用来进行深入探究,且这类企业大多资本雄厚。

而高校设有项目管理专业,为此有很多管理人才和丰富的智力资源。

工程类专业“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工程类专业“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工程类专业“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引言一、“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的概念及意义“产学研创”是指校企共同合作,通过产业界、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共同打造新的产学研创生态圈的一种模式。

通过产学研创的方式,学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也可以让产业界更好地获得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对于工程类专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产业界的需求和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工程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可以提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它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1 案例一:A大学机械类专业A大学机械类专业联合当地机械制造企业,共同开展了一项名为“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项目。

该项目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智能制造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中,学校提供理论指导和教学资源,企业提供实践场地和设备支持。

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就业率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B大学建筑类专业与多家知名建筑设计院所合作,共同开展了一项名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课程项目。

该项目旨在让学生在实际建筑设计中了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项目实践,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就业前景。

以上三个案例充分展示了“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在工程类专业中的实践成果。

这些实践案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也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合作可能性。

3.1 问题一:教学资源不足在“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需要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实践设备,以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

目前,一些学校的实践基地和设备条件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对策: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和教学实验中心,提供更多的实践资源和设备支持。

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范文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与研究型大学的产学研结合不同,是指高职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按照特定的目标形式而搭建起来的互动改良形式。

下面是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教育目前多是停留在书面上,并没有落实在实际中。

通过调研发现,每所高职院校都以不同形式开展了产学研的活动,然而采取签订协议方案的合作并不多,认同合作的企业数量显然占少数,合作的形式仍然处于分散状态。

高职院校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关注度很低,企业对这项合作教育同样缺乏热情。

产学研合作虽然具有多种形式,但是类型都比较单调。

产学研合作的最主要也是最能被接受的形式就是学生的实习,大部分学生都不参加其他活动。

高职院校打算通过实习来解决学生的工作问题,企业恰好也想通过实习吸取新鲜血液,两者都没有将合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技能上。

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动力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能够解决技术问题,然而在服务企业方面高职院校的能力较弱。

企业对于技术问题的解决和人员培训更感兴趣。

企业希望通过高职院校解决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难题,但是高职院校并不擅长,也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并不重视对组织的建设,所以没有积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产学研的合作,都是在院系层面进行的,从而没有更大的合作平台。

外界的关注度缺乏政策的激励,对于合作并没有稳定的利益鼓励。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缺乏激励政策,没有对责任和义务的明确规定,因此企业希望政府制定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从而可以使合作对象直接获益。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且拥有自己的特色,如办学、育人、就业,并且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多种教育模式,诸如产学研用合作校内模式、基地加项目模式、订单模式等等。

然而,产学研用教育合作在进行过程中并不是特别的顺利,遇到了许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意识不强许多高职院校中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

内容摘要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部 分学校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课程 设置。其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具有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的教师。 最后,校内外合作不足,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有效衔接,导致教育内容与实际需 求脱节。
二、当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发展状况
尽管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资源整合和共享程度不高,质 量评估和保障机制缺失等。
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方向与 目标
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方向与目标
为了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需要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1.发展方向: (1)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2)推进校校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优化校 地合作,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内容摘要
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为社会保障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是 以健全多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为体系建设目标。通过完备和优化制度,全面 提升保障和服务能力,实现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 全体人民;二是以提升社会保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制度建设目标。 增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同时,成为提高社会共 享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 与思路
目录
01 一、高职院校协同创 新的概念与意义
02 二、当前高职院校协 同创新的发展状况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途径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途径探索

080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年第9期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关深化产教融合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层出不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多主体性、多类型性、多层次性和多维度性等特征。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实现高职院校创新自身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创新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人才引领、产业新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服务当地经济区域发展提质增效的有力保障[1]。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对产教融合的机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双高计划”要求在全面提升高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社会需求、技能高超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要加强紧密合作,通过整合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多主体的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从而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在科技研发、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实现各主体间的合作多赢及社会共赢,保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继续向深层次推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作用。

在深入学习国家文件精神、理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改革,规划设计职教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建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技术应用科研体制,创新了“教学工场”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能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得到充分体现[2]。

1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1.1 制度体系不健全,未能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虽然国家对校企间的产教融合制动的政策文件较多,但在现实产教融合中缺少实际操作性、针对性及实践性。

从内容上看,大多政策属于原则性的宏观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政策的可行性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3],当前的政策明确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途径探索杜月云 陈 磊 周子平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人才,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及行业企业的支持和配合。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随着科技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研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产业、学术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

但是,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优势首先,我们要了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优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可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还可以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增强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职院校如何参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科技服务站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师资力量和先进的设备条件建立科技服务站,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科技服务站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为社会提供技术创新等服务。

科技服务站的建立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高职院校可以在自身校园内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与企业和社会建立联合实验室,在共享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等场所开展合作研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将成为高校实现教育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深度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

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力。

高校应当结合产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引领师资队伍的发展,挖掘科研人才的潜力,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商业化应用。

结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去。

建立科技服务站、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是高职院校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根本保证。

高职院校要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和科研水平,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县域办学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校地资源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县域办学取得更好的发展,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探索路径。

校地融合不仅可以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校园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县域办学的发展。

通过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围绕校地融合协同共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分析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探讨合作的路径和方法,通过实践案例展示校地合作的成果和优势,最终对这种模式的成效进行评估和总结,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校地融合的意义校地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

校地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地融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各方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

校地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地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基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师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校地融合还可以促进地方社会文化和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的相互交融。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地方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也可以为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也成为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发展、提高学校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那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呢?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

一、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重要渠道,在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一个能够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平台。

该平台可以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内部协同”等方式,形成一个协同合作的体系。

首先,要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技术动态,促进技术转移。

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其次,要建立与其他高校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其他高校联合,高职院校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研究,推动技术创新。

最后,要建立内部协同的平台。

通过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机制,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二、开展留学生项目开展留学生项目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重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方式。

在留学生项目中,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课程、教案和教学方法等。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通过开展留学生项目,高职院校可以有效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高职院校还可以将实验室作为重要的合作资源之一,与企业和其他高校共享实验室资源,促进技术创新。

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注重实验室的更新和升级,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加强实验室建设可以为高职院校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重要支持。

四、开展行业研究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开展行业研究,推动与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需求等方式,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课题】现代职业教育总第37期[摘要]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探索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的对策研究,重点围绕制度创新、机制建设、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等方面进行讨论,为其他高职院校实施“协同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机制[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07-0006-04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探索①———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阜艳(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一、引言2014年初,珠海市政府发布了《2014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指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示范基地和开展项目合作。

2014年3月31日,珠海市委、市政府召开高校发展工作会议,研究落实三中全会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有关要求,以高校改革创新推进创新型珠海建设,希望在珠各高校坚持走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之路,真正成为珠海打造创新型城市的动力源。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一)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内涵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是不同时期产生于不同背景下的两种创新范式。

产学研合作是指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与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追求,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联合进行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活动过程。

在协同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 )最早给出了协同创新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意愿,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生产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三方共赢的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研发模式更加注重产业需求,通过高校科研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将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出现,旨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资源和科技人才,发挥其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的科研成果来满足产业界的需求,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解决产业界存在的技术难题,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科技发展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需求,相关高校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包括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园区等载体。

这些平台旨在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场所和资源,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并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众多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某高校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展了一项新药研发项目,通过共享实验室、技术人员以及研发经费,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抗癌药物,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又如,某高校与当地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通过联合攻关,成功研发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动力电池,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研发成本。

通过实践,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了验证。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帮助,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趋势,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校也从实践中获得了更多产业需求和技术挑战,这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调整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

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整合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信息资源,提升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利益相关主体及运行机制,总结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政府、学研方、产业方三个相关主体出发,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实现路径。

标签: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制约因素;实现路径技术更新换代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日愈受到重视,国内外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研究,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优惠政策;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仍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学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因此结合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状况,推进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完善,促进产业方、学研方、相关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变得迫切。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职能分析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对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促使各方达到利益最大化。

因此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社会企业。

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引导产学研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朝合理的方向流动;以本科高等院校为主的学研方则是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方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智力支持;产业方作为科研成果接受方,其职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客户服务的终端产品。

国企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国企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国企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1. 国企办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产教融合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国企办职业院校仍然存在着将产教融合视为一种附加任务的现象,缺乏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决心和行动。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我国国企办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以项目合作为主,缺乏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中的权益分配、管理体制等问题也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国企办职业院校需要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目前部分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到位,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产教融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但目前部分国企办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不足,如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互动不够频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等。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国企办职业院校仍然面临着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1.1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意义产教融合有助于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附加值。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指导等支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掌握实际工作技能。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实训,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产教融合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合格的毕业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方式上也正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县域办学模式备受关注。

近年来,“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成为了高职院校县域办学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是指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协同共生的办学新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高职院校通过与县域政府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引进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教育和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也为当地政府和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实践案例:河南某高职院校县域办学探索某高职院校位于河南省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城,面对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学校积极探索“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学校与当地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当地的企业资源和就业市场需求,建设了适合学生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

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技术设备,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操作,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与县域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学校与当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企合作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通过这种合作,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就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岗位和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问题解决,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与县域政府合作共建“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等。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这种合作,学校与政府共同打造了一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校地融合协同共生”模式的优势以县域资源为依托,产教需求为导向。

该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对接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更适合地方企业用工需求的专业人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重要 思想后 , 教育部推 出了《 高 等 学 校 创 新 能
力 提升 计 划 》 ( 简称 “ 2 0 1 l计 划 ” ) , 该 计 划 是 “ 2 l 1工 程 ” 和“ 9 8 5工 程 ” 的发 展 和 延 续 . 是 中 国
了一 系 列 的实 践 探 索 。

高 等 教 育 系 统 的 又 一 项 重 大 战 略 举 措 。 高 等 院
适 应 不 同 需 求 、形 式 多 样 的 人 才 培 养 和 科 学 研 究 协 同 创 新 模 式 … 。 这 为 高 职 院 校 推 进 协 同 创 新 指 明 了方 向 , 确 立 了 目标 。 近 年 来 . 我 们 对 高 职 院 校 如 何 开 展 协 同 创
新 工 作 进 行 了 较 深 入 的 思 考 和 讨 论 , 并 在 笔 者 任 职 的 江 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对 推 进 协 同 创 新 开 展
极 高的要求 。 似 乎只是研究型大学 . 至 少 也 是 研 究 教 学 型 大 学 的使 命 , 高 职 院 校 恐 难 以 企 及 。其
实 不 然 。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有 着 不 同 的 类 型 和 层
主 体 .充 分 发 挥 市 场 配 置 资 源 基 础 性 作 用 , 建 立 起 各 类 创 新 主 体 紧 密 联 系 和 有 效 互 动 , 在 更
关 键词 : 高 职院校 ; 协 同创 新 ; 产 学研 合作 ; 实 践 探 索 中图分 类 号 : F 0 9 1 . 3 5 4 0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4 0 2 X( 2 0 1 3) 0 9—0 0 1 0—0 4
前 言
自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庆 祝 清 华 大 学 建 校 1 0 0 周 年 大 会 上 对 高 校提 出 了积 极 推 动 “ 协 同创 新 ”
大 的 范 围 、 更 高 的 层 次 和 更 宽 的 领 域 开 展 深 度
次 , 各 类 高 校 都 可 以 从 自 身 的 定 位 和 实 际 情 况
出发 . 选 择 适 合 校 情 的协 同创 新 的 路 径 , 建 立 起 具 有 特 定 内 涵 的 协 同 创 新 模 式 和 机 制 。
合 作 的体 制 。 协 同 创 新 下 的 产 学 研 合 作 关 键 是 体 制 机 制 的 创 新 。对 高 职 院 校 来 讲 , 创 新 体 制 机 制 对 人 才培养 、 师 资 队伍 建 设 、 科 技 服 务 等 都 是 非 常 必 要 的 。江 门职 业 技 术 学 院早 在 2 0 0 9年 就 成 立 了 有 2 4 2家 企 业 单 位 加 盟 的 校 企 合 作 委 员 会 , 初 步 建 立 了 校 企 合 作 框 架 ,为 校 企 合 作 打 下 了 良 好 基 础 。但 是 , 要 建 立 更 广 泛 的 创 新 模 式 和 创 新 平台。 必 须 以体 制 机 制 改 革 引 领 协 同 创 新 , 才 能
广 东 技术 师 范学 院学 报 ( 社会 科学 )
2 0 1 3年 第 9期
J o u na r l o f Gu a n g d o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o . 9, 2 01 3
协 同创 新 下 的高 职 院校 产 学研 合 作 路 径 选 择 与 实践 探 索
刘智 勇 , 孙 宁 , 吴 南云 , 达 潭辉
( 江 门职 业技 术学 院 , 广东 江门 5 2 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9 0)
摘 要 : 探 讨 高 职 院 校 从 自身 的 定 位 和 实 际 情 况 出 发 , 选 择 适 合校 情 的 协 同创新 路 径 , 进 行 创 新 办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作 为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在 协 同 创 新 和 同 家 创 新 体 系 中 具 有 独
特 的 地 位 和 重 要 的 作 用 。广 东 省 教 育 厅 在 《 以 协 同 创 新 为 引 领 , 全 面 提 高 我 省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的若 干 意 见 》 中指 出要 加 强 分 类 指 导 , 促 进 各 类 高 校 融 入 所 在 区 域 协 同 创 新 体 系 中 ,探 索 建 立
协 同 创 新 本 质 属 性 是 管 理 创 新 。 要 实 现 校 企 深 度 合 作 , 结 成 产 学 研 协 同 创 新 战 略 联 盟 , 首 先 就 要 以 政 府 为 主 导 、 以 高 校 和 企 业 为
经 济 强 国 作 出 贡献 …。
许 多 人 认 为 . 协 同 创 新 这 一 宏 大 的 目 标 和
校要与 科研机构 、 企业开展 深度合作 . 建 立 起 新



型 的 产 学 研 协 同 创 新 战 略 联 盟 . 迅 速 提 高 我 国
自 主 创 新 的 能 力 和 水 平 。 为 建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和
着 力推 动 “ 政 校 园企 ” 协 同联 动 、 会 三 平 台” 的 办 学 体 制 机 制 创 新
学 体 制机 制 、 创 新人 才培 养模 式 、 构 建教 学 团队 、 推 进 产 学 研 深 度 合 作 等 方 面 的 路 径 选 择 。 并 以笔 者 所 在 的学校 为例 , 对 建 立 具 有 高 职 院 校 特 定 内 涵 的 协 同创 新 模 式 和 机 制 进 行 了初 步 的 实 践 探 索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0 1
作者 简 介 : 刘智 勇 ( 1 9 6 1 一) , 男 , 河南 夏 邑人 , 江f J 职 业技 术学 院 院 长 , 教授 、 系统 工程 博士 。研 究方 r u 】 : 高 等教 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