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宝丛 《方程的认识》一人一课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与评价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与评价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与评价引言方程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工具之一,也是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之一。

通过学习方程,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观察能力。

本文将对教学方程的意义进行反思和评价,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方程的知识。

1. 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方程是描述数学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通常用字母表示未知量,通过等号将表达式连接起来。

方程的解是满足方程的未知量的取值,通过求解方程,我们可以找到未知量的取值,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方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方程,学生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化简为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方程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2. 教学方程的反思2.1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方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2 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教学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例如示范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

示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解题的过程和思路,探究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合作学习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3 教学资源的利用在教学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例如教材、电子课件和在线学习平台等。

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练习机会,提高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4 评价方式的选择在教学方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评估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解题能力。

除了传统的单一答案的解题题目外,还可以设计开放性和实际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考。

3. 方程教学的评价3.1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程教学需要通过合理设计和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生动形象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1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

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

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_,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_=50。

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

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

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

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

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是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建构有效地数学模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其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贴近生活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方程”的概念,列出方程。

有序的出示三个情境图,“称水果的质量”“盒子的价钱”“水壶、热水瓶、水杯”等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活动中,着重让学生找出并说出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算式。

孩子们从用加法表示等量关系到用乘法表述再到需要两步计算表示等量关系,再此基础上,由于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方程的概念。

通过学生观察三个式子,发现相同点,学生能够清楚的抓住三个式子中都有字母和等式,注重学生表示等号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等式意义的理解,从而概括出“像上面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从课后作业来看,孩子们对于方程的含义有更深的认识,对于后面方程的计算也有所认识。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1)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1)

《方程》教学设计目标材料提问拟让学生达成的目标媒体板书1、利用国学资源,明确数学课堂常规。

2、消除学生紧张,拉进师生距离。

3、培养学生表达、倾听习惯和能力。

论语二则1、吟诵2、明意3、导行1、学生能说、敢说、愿说。

2、会倾听,会补充,会提不同意见。

PPT初步认识相等关系及其价值与作用。

1、体会温故可以知新,引导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老故事中的新学问。

2、体会相等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曹冲称象1、称象?称石?2、为什么可以称石?1、能理解称象的道理:大象的质量=石头的质量。

2、知道利用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视频相等关系理解相等关系,经历数学化的建模过程。

1、语言描述。

2、等式表示。

3、方程表示。

天平盘秤情境图1、你看出图上表示的相等关系了吗?2、怎样比较简单的表示出来?3、字母表示什么数量?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1、用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2、用等量关系式表示相等关系。

3、能根据题上的数值信息,用字母表示出未知数。

4、列出方程并能解释。

5、比较数值等式与方程的区别,知道未知数用字母表示。

PPT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10+10=2010+30=20+2040+x=20+30理解相等关系与方程的内在联系。

水壶情1、图上有怎样的相等关系?1、体会看图时需要注意文字信息。

PPT 2x+200 =20001、能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会根据不同的数据信息设未知数。

3、能列出不同的方程并解释。

体会关系更抽象、方程更具体。

景图2、请你说出相等关系式?3、再次看图,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图上的相等关系吗?2、理解“刚好倒满”的意思,体会关键词是找等量关系的抓手。

3、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并解释。

900×2+x=2000建构方程概念1、在对比、分类中,找出方程的特征。

2、分析、质疑中,理解方程的内涵。

3、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六个等式1、黑板上的这六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点?2、有什么不一样呢?3、什么是方程啊?说说你的理解。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认识方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教育。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方程》。

我将引导学生学习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组成。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求解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以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小明有苹果5个,小红比小明多2个苹果,请问小红有几个苹果?”让学生们思考并解答。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我将向学生们讲解方程的概念,解释方程的组成,让学生们理解方程的意义。

3. 例题讲解(15分钟)我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如“x + 3 = 7”,来讲解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我会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将方程化简,如何求解未知数。

4. 随堂练习(10分钟)我会给出几个类似的方程题目,让学生们独立解答,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5. 方程应用(10分钟)我将提供一个实际问题:“一家商店进价10元一件商品,售价15元,请问商店每件商品能赚多少钱?”让学生们运用方程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方程的概念、方程的组成、解方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实际问题的转化。

七、作业设计1. 请列出至少5个方程,并求解。

2. 请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方程解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于拓展延伸,我会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尝试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执教:青阳晓聪中心小学李伟明一、教材分析:《方程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中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

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方程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4)使学生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区分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已有信息列方程表示具体生活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仍采用平时建立的“小组评优和红花奖励”的班级评价方法)★课前谈话(出示跷跷板图)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呢?(跷跷板)师:我们学校有吗?生:操场上有。

师:嗯,老师发现我们的同学一下课就都往跷跷板那边跑,都很喜欢玩,是吧?师:玩跷跷板时,要怎样的2个人才能玩起来呢?生:两个人的体重要差不多。

师:当两个人的体重差不多时,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也才能玩得尽兴。

★组织上课(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对跷跷板都很熟悉,其实我们有一种仪器,它和跷跷板很相似,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课件:天平)师:对,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使用过天平了,关于天平,你知道些什么?生:可以看出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与评价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与评价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不足之处引言在数学教育中,方程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和概念。

方程的意义是数学中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反思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缺乏实际应用背景在教授方程的意义时,老师通常只停留在纸上的计算和运算中,缺乏对方程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

学生难以理解方程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意义,往往只是机械地学习和记忆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改进方案: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实际应用。

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实验等方法,将抽象的方程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并从实际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义。

缺乏探究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方程的意义教学往往侧重于公式的讲解和推导,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培养。

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运用公式解题,缺乏对问题背后原理的理解和思考。

改进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鼓励他们思考和提出问题。

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缺乏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方程的意义往往只被局限在数学领域中,学生很难将其与其他学科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缺乏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改进方案:在教学中加强跨学科的融合,将方程的应用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

例如,通过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联系,展示方程在实际科学问题中的应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方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缺乏巩固和复习的机会方程的意义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但往往在后续学习中被忽略。

学生在学完方程后,很少有机会进行巩固和复习,导致知识容易遗忘。

改进方案:在教学安排中增加巩固和复习的环节。

可以设置定期的复习课时,提供一些复习材料和练习题,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结论方程的意义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然而,在方程的意义教学中存在一些反思不足之处。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两篇)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两篇)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教学数学过程中,方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工具。

方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题的答案,更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很大的困难。

因此,我进行了反思和探索,以提高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问题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学生对方程的意义理解不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义的狭隘理解许多学生只关注方程的解,而忽视了方程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们倾向于将方程视为一种求解工具,而忽略了方程的本质是一种基于等式的命题。

这种狭隘理解导致了学生对方程运用的局限性。

学生对方程的应用能力不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把方程仅仅视为一种运算工具,而不具备把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能力。

他们缺乏将问题进行抽象、建立方程模型的能力,导致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有限。

数学概念的薄弱基础进一步分析,我发现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够牢固,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不熟悉代数运算的规则、未掌握线性方程的解的概念等。

教学策略与措施为了提高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与措施: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针对学生数学概念薄弱的问题,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重温基本数学概念和代数运算规则。

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本质在教学中,我将方程与等式的概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本质。

通过让学生分析方程的结构和特点,帮助他们理解方程是一种基于等式的命题,可以通过变换等式中的数或字母来解决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训练。

通过让学生分析和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培养他们将问题抽象为方程的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例如小组讨论、示范演示、案例分析等。

《认识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数学教学反思
1. 明确目标: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明确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你需要清楚地知道你想要学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并且通过教学活动和材料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

2. 创建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一个积极支持的环境中更容易学习。

确保你的教室环境鼓励学生互动和参与,并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材料。

3. 多种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演示、小组合作等,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 提供实际应用的例子:数学的概念往往抽象而难以理解。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应用场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5. 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数学不仅仅是记忆和应用公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6. 反馈和评估:及时提供反馈和评估是帮助学生进步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希望这些提示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或需要更多的指导,请随时告诉我。

第 1 页共 1 页。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及小结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及小结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及小结
《方程的意义》这一课的教学。

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建立方程的数模模型在脑中。

事先我曾经试教用天平来为学生建立等式模型,效果比拟好,后进生也能理解方程的意义,但是会出现使用方程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误差,学生就经常误解方程是不相等的。

为了解决这一误解我就尝试着用跷跷板做游戏来让他们感受同等的等量关系,用文字来陈述第三种情境,让他们感受到大于、小于、等于关系。

学生的兴趣此时如我所料确实比拟高,可是我无视了后进生,用这三种情境太过于抽象,让根底薄弱的学生不一定能立马反响过来。

经过万主任的点拨,我好好的思考后我觉得应该给他们把天平和跷跷板同时呈现,用形象的图片呈现三种情境,他们的数模才会更容易建立。

第二环节的稳固新知识时候,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被墨汁挡住的式子是否是方程时候,我回头想想我有点操之过急,我应该让他们先从根底的辨析后再来做这题,然后渗透集合思想让他们区分方程,这样这题的答复可能会更加的出彩。

第三个知识深入时候,看图列式我也应该更加明确告知学生式子的要求。

也就是因为前面的起点太高,所以一些后进生把题意理解错误,使答题不够准确。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构造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构造,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后进生,尽量多多
从根底出发,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更要把数学思想时刻灌输的课堂中。

《认识方程》教案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认识方程》教案含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认识方程》这一章节,整体来看,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也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方程概念的引入,我意识到单纯依靠天平游戏可能不足以让所有同学都能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今后,我应考虑结合更多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方程的存在和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概念。
3.简单方程的求解:掌握解简单方程的方法,如加法方程、减法方程、乘法方程和除法方程,并学会检验解的正确性。
4.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学会列方程解决问题,体会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的思维过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计算器验证方程解的正确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在解方程3x - 5 = 7时,学生可能会直接将5加到等号右边,而忘记将3x也加到等号右边,导致错误。
(3)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模型是难点,学生需要学会从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举例:在“两个数的和是10,其中一个数是3,求另一个数”的问题中,学生需要将问题转化为方程x + 3 = 10,其中x表示未知的另一个数。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我的方程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认识。

通过回顾我过去的教学实践,并分析其中的问题和挑战,我希望能够更好地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致力于教授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技巧。

然而,我逐渐意识到,仅仅在讲解理论知识方面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来应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我决定改变我的教学策略并引入更多的实践活动。

首先,我增加了大量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步骤。

我还鼓励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以促进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其次,我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更多的在线资源和学习工具。

例如,我创建了一个网上讨论区,让学生们可以在课后交流和讨论问题。

我也制作了一些教学视频,以帮助那些需要额外指导的学生。

这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激发他们对方程学习的兴趣。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教学挑战。

首先,一些学生在初学阶段存在着概念理解的困难。

他们往往把方程当做一堆难以理解的符号,而没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关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概念的引入和解释,并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其次,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思考策略。

他们往往倾向于机械地套用解题步骤,而缺乏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和灵活的思考方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引导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题的思路,而不仅仅是一味地追求答案。

我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并与他们一起探讨不同的解决思路。

最后,我认识到评估和反馈在方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意识到仅仅对学生进行期末考试的评估是片面和不够全面的。

因此,我开始使用更多的形式评估方式,如小组讨论、个人报告和实际问题的应用等。

这些评估形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调整我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次反思和认识,我深刻意识到方程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方程的认识》教学反思

《方程的认识》教学反思

《方程的认识》教学反思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思想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程内容的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思想的契机。

在本课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将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从一人学就接触算术思维,到四年级学习方程,是第一次接触到代数内容。

如何借助天平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呢?本节课中并没有直接依据天平给出方程,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天平可以表达不同的数量关系,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关系叫作“等量关系”,即两个数量相等的关系;学生发现了等量关系之后,明确了其含义,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这样的一种“等量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方式,学生可能用文字表达、文字和实物的表达或者是字母的表达,在众多的表达方式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再创造,鼓励学生自主建构对方程的初步认识;在学生充分交流和感悟后,让学生体会到用符号表达的作用以及建构出方程的概念,并在“天平”这一模型消失后,依然能够找到事件中的等量关系,写出含有字母的等量关系式,即方程。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抓住“天平”这一模型,以让学生观察为起点,口头表达等量关系到书面表达等量关系,创造出等量关系式,最终形成“方程”的概念,凸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形成数学概念。

“天平”模型的使用,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于方程的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也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时,在圆柱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把圆柱转化成圆锥这类题目,一些学生总是难以把握其中的数量关系。

而有的学生就把这类题目也想象成了天平,一边是圆柱,一边是圆锥,体积相等,进而来分析底面积和高的关系。

当学生把这种经验分享出来的时候,有学生的一致认同。

看来天平模型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方程概念理解问题,列方程解题的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梳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认识方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方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方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1.引入
师:我们来猜个谜语,“一个瘦高个,肩上挑副担,如果担不平,头偏心不甘”
生:天平。

师:对,就是天平,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天平开始。

2.认识等式
出示第一幅天平图,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草莓和西红柿的重量等于芒果的重量。

师:怎样用数学式子来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生:20 + 30 =50(板书:20 + 30 =50)
师:像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出示第二幅图。

师:看到这副图,你有什么想法?
生:天平左边的物体比右边的物体轻。

师: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呢?
生:40 <x+10(板书:40 <x+10)
追问:x表示什么?
生:x表示数。

出示四幅天平图
师:你们用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

学生观察图列出方程。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0+ x=80 2 x=100 x+20=70x>30)
3.认识方程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所写的着几个式子,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展分类吗?
生1: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

生2: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分成两类。

师: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展分类吗?
生:把不含有数的式子分为一类,含有数的等式分为一类,含有数的不等式分为一类。

师:正如你们所描述的,像这一类,含有数的等式是方程。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反思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反思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决心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2.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师生问好.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法1:(4+2)÷(3-1)=3.答:某数为3.(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解之,得x=3.答:某数为3.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师生共同分析: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x-15%x=42 500,所以 x=50 000.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3x+9=5x-(5-4),解这个方程:2x=10,所以 x=5.其苹果数为3×5+9=24.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三、课堂练习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2.我国城乡居民 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 3 802亿元,比 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 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四、师生共同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五、作业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 050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 2倍还多 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能一.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思维方法活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方程第一课时反思

方程第一课时反思

方程第一课时反思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直接触着等式,但学生大多关注的是通过运算把结果写在等号后面,并没有明确地认识等号两边的式子和数表示相等的量,地位是均等的。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在教这一课时考虑了以下四个方面:1.先后有序。

由于学生对于等式比较熟悉,而对于方程则是第一次接触,因此让学生从观察天平图开始列算式,50+50=100,应该突出两个部分相加和是总数这一数量关系,改变以前列式计算答案的思维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现象的观察上升到数字符号。

然后进行简单分类。

这样的衔接过程为学生接受方程这一新概念做好准备,不至于太突然。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

教材通过天平平衡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借助直观,体会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

小学数学中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这里对方程的定义采取的是属加种差定义方式:种差十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

这里,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是“等式”,种差是“含有未知数”。

这样,学生将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来看待x+50=150这些式子,而更多的会从两个量的相等关系来认识这些式子。

3.突破难点。

(1)让学生经历由图过渡到式的抽象过程。

先通过观察天平图,判断物体的轻重,再用式子表示两端物体的,质量关系;(2)在交流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时,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例2中的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对50+50=1oo,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解释,加深学生对方程的认识。

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体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3)最后一个图,可以写成x+x= 200,但等号左边写成乘法形式,得出2x-200,还有助于学生认识方程的外延。

4.少数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认识模糊,个别学生不会分析数量关系。

这就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所数量关系,而不是死搬硬套。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对方程的教学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对方程教学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清晰明确,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方程教学中,目标通常包括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反思时,要检查教学目标是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是否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当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构建起对方程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简单的线性方程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方程类型,如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等。

同时,要注意将方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方程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反思时,要思考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及是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方程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反思时,要检查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及这些活动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方程教学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解题的准确性,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题策略。

反思时,要思考评价方式是否全面,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评价结果是否能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

六、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在方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数学软件、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反思时,要考虑这些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教学难点的突破方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难点,如方程的变形、解法的选择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程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或不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 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

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

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

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自主研究,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义时我特意给学生提供他们列举的式子,让学生分组讨论。

黑板上有带是已知数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有等式,有不等式,多种多样的式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在激烈的讨论中沟通内心想法,合作学习可以更快的让自己掌握知识。

3、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举例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

先让学生独
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

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

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

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20克的碗和x克米粉,右盘中是70克砝码,天平平衡,解释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4.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三、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