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0课《过秦论 》(人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10课《过秦论》(46张)

语文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10课《过秦论》(46张)
沛公兵十万
名词 名词 名词
兵器 战争 军队
非及向时之地 向 向吾不为斯役
秋天漠漠向昏黑
名词 连词 动词
先前 假使 将近
因利乘便 乘 致万乘之势
李白乘舟将欲行
介词 量词 动词
趁着、凭借 chéng 一车四马为一乘shèng 乘坐
有席卷天下……之意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之 东割膏腴之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活用类型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释义
像席子、包裹、布袋 一样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 样 像影子一样 在国内、向南 招致 登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称帝当王 率领
动词活用
例句
约从离衡
序八州而朝同列
外连横而斗诸侯
却匈奴七百余里
商君辅佐
人和
惠文王(前337~前331) 攻

武王(前330~前307)

2段—充国力:五王的故事(90年) 昭襄王(前306~前251)
139 年)
(发展)
孝文王(前250,仅三天)
庄襄王(前250~前247)
3段—统天下:秦始皇的故事7年)
前221(统一)
前210
• 隳(huī)名城 销锋镝(dí) 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 瓮(wèng) 牖(yǒu) 氓(méng) 墨翟(dí) 猗顿(yī) •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
• 锄耰(yōu)棘矜 (qín) 非铦(xiān) 长铩 (shā)
• 度(duó)长絜(xié)大 比权量力(liàng) • 万乘之势(shèng) •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0《过秦论》-课件-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0《过秦论》-课件-完整版
沿袭,继续
•为 •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 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
传》) • 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 •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
旨。
• 第3、段重点字词: • 1、奋六世之余烈 • 2、却匈奴七百余里 • 3、铸以为金人十二 •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5、金城千里
第4、5段字词 1、余威震于殊俗 2、瓮牖绳枢之子 3、蹑足行伍之间 4、将数百之众 5、斩木为兵 6、天下云集响应 7、赢粮而景从 8、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9、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形容词 牢固
• 3、人固有一死 副词,本来

1、赵奢之伦制其兵 动词 率领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动词 控制 3、履至尊而制六合 动词 控制 4、增其旧制 名词 规模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软
公司的演示文稿软件。用户可以在投影仪或
者计算机上进行演示,也可以将演示文稿打
• 1、《过秦论》结构

1、崛起 2、发展
论 证
• 一、兴亡过程
3、极盛 历
• (1——4段)

叙历史
亡4


• 二、分析原因: 中心句

• (第5段) 议原因


• 多义词
•致
• 1、以致天下之士 动词 招纳
• 2、致万乘之势 • 3、而致千里 •固
动词 达到 动词 到达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过秦论》课文及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过秦论》课文及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过秦论》课文及教案范文课文简介《过秦论》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外交家苏秦为争夺霸权而提出的一篇辩论文章。

文章以“合纵连横”为观点,认为在各国联合起来的情况下,秦国就不可能称霸。

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分为十二个部分,首先介绍“合纵”和“连横”的概念,接着论述了各国之间的关系,最后进一步阐述联合对于各国的好处。

文章主旨文章的主旨是“合纵、连横”,即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抗衡秦国的侵略,以此达到各国的和平与发展。

文章表现手法文章采用了举例说明、比喻、对比等手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合纵、连横”的概念,掌握文章的结构、主旨和表现手法,进一步拓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进行思辨,拓展思维,深入阐释文章的意义。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等方法,鼓励学生多思考,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旨。

导入让学生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分析课文讲解文章的结构、主旨和表现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文章的思路。

讨论课文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主旨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拓展思维能力。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课堂作业让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资料,结合文章的思路,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结语本节课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合纵、连横”的概念,掌握文章的结构、主旨和表现手法,进一步拓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收获知识,得到成长。

2024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板书设计
1.课文的中心论点:过秦论——仁政兴国,暴政亡国
2.文章结构:总——分——总
3.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排比论证
4.秦国兴衰的原因:政治、军事、法制
5.作者观点:施行仁政,关注民生,避免暴政
6.现实启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关注民生,创新思维
4.观点阐述题
题型:请阐述你对《过秦论》中“仁政兴国,暴政亡国”观点的理解。
答案:《过秦论》中的“仁政兴国,暴政亡国”观点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理念。施行仁政,关心民生,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而施行暴政,忽视百姓疾苦,国家必然走向灭亡。这一观点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
答案:《过秦论》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作者总述了秦朝的兴衰原因;然后,分别从秦国的政治、军事、法制等方面分析了秦朝的强大和衰落;最后,作者再次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论证方法识别题
题型:请找出《过秦论》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案:《过秦论》使用了对比论证和排比论证。对比论证通过对秦朝的兴衰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的观点;排比论证则通过列举秦朝的种种举措,强调了秦朝的衰落。
(3)领悟作者观点和启示: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领悟作者贾谊对秦朝兴衰的看法,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由于《过秦论》是文言文,学生可能对一些词汇和句子结构感到困惑。教师需要采取讲解、翻译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运用:学生可能对如何分析文章结构和运用论证方法感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课件(47页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课件(47页PPT)

2.《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提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 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 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 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 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 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 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 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振长策 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吞 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 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的志得意满。作者以整齐的 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定,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铜丸走坂,流水下坡。 同时,作者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和各类散句组合起来,于整齐中呈现参差,使得 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更加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 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点评:这句话用简约的文字,概述了秦孝公以后三代君主,继承秦孝公遗 志,在四面八方开拓疆土的情况。“蒙故业,因遗策”,对仗工稳,言简意丰。汉 中、巴、蜀,当属边远之地;膏腴之地、要害之郡,当属难得之地。作者分别 从南西东北四个方位一气列出那“边远之地”和“难得之地”,突出了秦国日 益扩张、不断兼并的形势,表明了秦国的势力在不断地壮大,秦国不断地走 向强盛。同时,这里也给出了这样的暗示:秦之强盛,非一日之功;秦之霸业, 亦非一日之功。然而,二世却一日而亡,实在令人深思。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pdf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pdf

学海无涯
论,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 中心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
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第 1 段哪些词语 可以看出这一点?
点拨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 的攻取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第 1 段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 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执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 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尽管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 “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学海无涯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2.因
蒙故业,因.遗策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点拨 1.连词,来/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介词,用。2.介词,趁 着/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依仗/介词,由于。
三、句式 1.铸以为金人十二:__________________ 2.身死人手:__________________ 3.而天下诸侯已困矣: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笑者:________________ 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_______________ 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__________ 点拨 1.“以”后省略宾语“之”,代锋镝。同时也是定语后置句。2.“人手”前省略 介词“于”,在。3.无标志的被动句。困,被困住,被围住。4.用“为”表示被动。5.宾语 前置句。6.用“……也”表判断。 四、名句积累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 而报怨。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4.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课文理解 1.梳理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点拨 第一段,交代秦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情况以及西河 之战首告大捷情况:总写秦孝公功业,他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功业,即其统一天下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情况及其亡秦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你是怎 么理解的? 点拨 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先叙 孝公时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王时的“强”,接着写秦始皇时的“盛”,最后写 始皇既没,陈涉发难,使秦终致败亡。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 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 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行仁义的结果。如第 1 段就带出了秦能轻取易攻的原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 斗诸侯。”这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对内对外政策,作者认为是仁义之举。这种仁义之举是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根本原因。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10.过秦论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10.过秦论课件
Biblioteka 再见文言通假约从离衡
合从缔交 倔起阡陌之中
(通“横”)
(通“纵”) (通“崛”)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陈利兵而谁何 孝公既没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通“影”)
(通“又”) (通“呵”) (通“殁”) (通“敝”)
威振四海
(通“震”)
词类活用
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意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云/回声)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一词多义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履至尊而制六合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动词 动词 动词 名词 动词 统领、统率 控制并利用 统治 规模 招纳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动词
达到
一词多义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蒙故业,因遗策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动词,丢失 形容词,原来的、旧的 名词,遗失之物 动词,读wèi,给予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为天下笑者,何也? 陈利兵而谁何。 崤函之固,自若也。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之君也。
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却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 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本文是如何从史实中提炼观点的?
(对比)
秦国
秦朝
仁 义 不 施 而 攻 守 之 势 异 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文章小结
崛起(1) 兴亡过程(1-4) 过 秦 论 发展(2) 极盛(3) 灭亡(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第10课《过秦论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第10课《过秦论 》

D.贾谊多次上奏书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 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解析】选B。“奉命制定”错误,根据原文,他只是修订 各项法令的提议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⑧而迁徙之徒也

B.①③④/⑤⑦/②⑥⑧ D.①②④/③⑥⑧/⑤⑦

A.①②③/⑤⑦⑧/④⑥ C.①②⑤⑧/③⑦/④/⑥
【解析】选C。“之”字的用法依次为: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示代词,这些/动词,到。
是说也,人常疑之

C.贾生尽为之对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D.上因感鬼神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解析】选C。都是介词,“替”。A.动词,写;动词,致 意,引申为“劝酒”。B.形容词,通“悦”,喜欢;名词, 说法。D.介词,因为;介词,依照,凭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谊才华出众的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铦:锋利 抗:抵抗 朝:使……朝见 施:施行
B.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解析】选B。抗:匹敌,相当。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0课《过秦论》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0课《过秦论》含答案

过秦论1。

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对比论证的手法。

3.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识。

4。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1。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并疏通文意。

2。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入木三分的说理,力争熟读成诵。

3。

仿照文章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文章。

4.积极参与同学探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积累文言知识。

2.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和写作意图。

3。

学习对比等论证方法。

1.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秦二世灭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

3。

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1。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2。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3。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1.一时谋议略施行.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

少年时,师从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全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3.10《过秦论》全文

过秦论上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3第10课《过秦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3第10课《过秦论》
• 解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 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 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 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 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汉 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 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贾谊
毛泽东
• 贾生才调更无伦, • 哭泣情怀吊屈文。 • 梁王坠马寻常事, • 何须哀伤付一生。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 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 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
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更无论。 • 可怜夜半虚前席, • 不问苍生问鬼神。
•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 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 无可伦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 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 生,穷究的却是鬼神。
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
一、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像……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内;对外。
2、动词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3、形容词作动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使……相斗 险固的地势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
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
行连横,然后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
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有哪些有力因素?
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政治雄心——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人和——君臣固守 政通———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商鞅变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等的优势。 首战告捷——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课文时代背景介绍2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 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 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 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它的暴政给人民带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课文预习及答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课文预习及答案
9.突出地写出了陈涉起义时的地位低微,才智不足,兵力弱少,武器简陋。而这些内容正表明陈涉队伍的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一举灭亡了秦王朝。这些内容是明显地针对“仁义不施”写的,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提出做了准备。
10.作者的对比点如下:(1)秦国与山东九国实力的对比;(2)秦国与秦朝实力对比;(3)陈涉与九国实力对比。最后的结果是弱小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三、字词归纳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
因利乘( )便万乘()之势
②宁()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
乐()毅安乐()
③翟()景墨翟()
召()滑累召( )不应
蒙恬( )
④逡()巡鉏耰棘矜() 矜()持
度()长絮( )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
⑩斩木为兵() 同年而语()
⑾天下非小弱也()为天下笑者()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3.①名词作状语 ②使动用法 ③名词作状语 ④使动用法
4.下面句中各采用了什பைடு நூலகம்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简称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古代政论文往往配合策对(向君王提出治国安邦策略的论文),善于引经据典,运用举例、对比论证手法,运用排比手法,气势如虹。两汉时期晁错的《守边劝农疏》 《论贵粟疏》《论削藩疏》,贾谊的《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等就是其代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 爱 吴广素爱人 爱莫能助 收天下之兵 兵 行军用兵之道 沛公兵十万 非及向时之地 向 向吾不为斯役 秋天漠漠向昏黑 因利乘便 乘 致万乘之势 李白乘舟将欲行
动词 动词 动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连词 动词
吝惜 爱护 隐而不露、心理愿意 兵器 战争 军队 先前 假使 将近 趁着、凭借 ché ng 一车四马为一乘shè ng 乘坐
延及孝文王 延 秦人开关延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动词 动词 动词
延续 引进 邀请
因遗策 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会盟而谋弱秦 弱 弱国入朝 不若孀妻弱子 举 包举宇内 西举巴蜀 举国欢庆 杀人如不能举
名词 名词
策略 鞭子
削弱 弱小 年少
形容词的使动 形容词 形容词 动词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夺取 攻取 全 尽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
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 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 子孙”(晁错《论贵粟疏》),以至“易子而咬其 骨”(贾谊《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 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 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 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 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 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 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 《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 张。
一词多义 追亡逐北 名词 北 北收要害之郡 名词作状语 将军战河北 名词 因力乘便 因 因遗策 因河为池 以致天下之士 致 致万乘之势 而致千里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人固有一死 介词 动词 介词 动词 动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副词

人教新课标第10课《过秦论》 (共53张PPT)

人教新课标第10课《过秦论》  (共53张PPT)
耗费 表轻微转折 困厄不堪
矢:箭 镞:箭 头 丢失一枝 箭,同义叠用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顺承连词,这样 动作状 贿赂 因其弊而制之, 动补结构,通敝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溃败的军队 使动 凭借有利的形势
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划分 请求屈服 指向秦称臣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
种田的人 被征发的人
平常的人
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
南北为阡,东西为陌。指田野 插足,置身于
而崛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
疲劳困乏 与“率”同义,转过来 率领
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兵器 举起 名作状,像… 名作状 背负 通“影”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 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 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 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 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解题
•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 (指出…过失、过错);“过秦”, 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 失。
•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两手相合, 黄河以西
形容毫不费力
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 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等的优势。
崛起
地理 雄心 政策 成功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内……;外……
占据 形作名,险 表目的 要的地势
拥有
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必修三语文人教新课标 第10课 过秦论 课件(共37张PPT)

必修三语文人教新课标 第10课 过秦论 课件(共37张PPT)

2021/6/20
13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扫清文字障碍, 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2、积累文中出现的文言 现象。
2021/6/20
14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2021/6/20
15
1. 通假字
从(纵):合纵之策
衡(横):连横之策
倔(崛):突起;发动起义
景(影):影子;作状语,像
影子一样 2021/6/20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用法)
20
(形容词使动用法)
4.难句译注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 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 边带有宾语“诸侯”.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连词,相当于“因而” “之”,助词,的.
2021/6/20
24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
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
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毛泽东
2021/6/20
6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
2021/6/20
7
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 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 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 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 长沙王太傅。不被重用。33岁抑郁 而死。
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 西(的大片土地).
2021/6/20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B.振长策而御宇内
C.而倔起阡陌之中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解析】选B。A.“从”通“纵”;C.“倔”通“崛”; D.“景”通“影”。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解析】选D。“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为省名。
【解析】选D。A项,“之”,①助词,的;②指示代词,
这些。B项,“于”,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对象。
C项,“向”,①副词,先前;②介词,朝着。D项,“而”, 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9.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⑧而迁徙之徒也

B.①③④/⑤⑦/②⑥⑧ D.①②④/③⑥⑧/⑤⑦

A.①②③/⑤⑦⑧/④⑥ C.①②⑤⑧/③⑦/④/⑥
【解析】选C。“之”字的用法依次为: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示代词,这些/动词,到。
陈胜首倡的起义的原因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解析】选B。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即当世统治者的, 因此“后世”不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
﹒ B.孝文帝说之 ﹒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是说也,人常疑之

C.贾生尽为之对
A.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
抗:抵抗 朝:使……朝见 施:施行
B.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序八州而朝同列
﹒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解析】选B。抗:匹敌,相当。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C.然秦以区区之地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⑧始皇之心,自以为关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解析】选C。①②⑤⑥为名词作状语,③④⑦为使动用法, ⑧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语句中对“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嫉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
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 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 的情状。
D.贾谊多次上奏书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 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解析】选B。“奉命制定”错误,根据原文,他只是修订 各项法令的提议者。
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
⑤赢粮而景从。

②天下云集响

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
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 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
说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
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将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 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③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⑤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A. ①②④ B.①③⑤
④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⑥为赋以吊屈原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选A。⑤写天子疏远贾生,⑥是贾生在流放路上 “意不自得”而作赋抒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 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
D.上因感鬼神事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解析】选C。都是介词,“替”。A.动词,写;动词,致
意,引申为“劝酒”。B.形容词,通“悦”,喜欢;名词,
说法。D.介词,因为;介词,依照,凭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书
答案:(1)(吴公)旧时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 (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关键点:应将“故” “学事”“征”的含义准确译出) (2)(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受到贬谪而 离开,心里很不自在。(关键点:应将两个“以”和“自得”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为天下笑者,何也?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选D。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 句;C.定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6~9题。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西河:黄河以西。这里的“河”,专指黄河。
B.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伏:倒下,指在战场上被打死的人。


橹:拨水使船前进的器具,即大桨。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兵:士兵。
﹒ ﹒ ﹒
揭:揭开。
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言论,著作。
﹒﹒
黔首:贵州的百姓。
【解析】选A。B. 橹:盾牌;C. 兵:兵器;揭:举;D. 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