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传染病要经历的四个阶段

合集下载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传染,也称为感染。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三)传染病的特征:1.有特异的致病微生物:2.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的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反应:4.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5.耐过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二、感染的类型:(一)按感染的来源划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二)按病原种类划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三)按感染的部位划分: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四)按症状是否典型划分: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五)按临床表现划分: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六)按发病严重程度划分:良性和恶性;(七)按病程长短划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感染;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1.潜伏期: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2.前驱期:潜伏期之后到该传染病特征性临床症状表现出来前的这段时期称为前驱期; 3.明显(发病)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表现出来这段时期称为明显期;这一时期是传染病发展的高峰阶段,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4.转归期:传染病发展的最后结局时期称为转归期。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畜群。

(一)传染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色括:病畜和带菌(毒)者1.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

前驱期和明显期的病畜,可以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微生物,其作为传染源的作用最大。

2.带菌(毒)者:又称为病原携带者,是指临床上没有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微生物的动物。

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潜伏期带菌(毒)者、恢复期带菌(毒)者、健康动物带菌(毒)者。

初二生物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初二生物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初二生物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初二生物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病按病原体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
2.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3. 传染病流行的根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 ,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接触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传染病按传播途径分为四种类型:呼吸道传染病(空气)、消化道传染病(饮食)、血液传染病(生物媒介)、体表传染病(接触)。

5.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英文缩写HIV。

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遗传和性接触等。

对艾滋病人不要心理恐惧 ,歧视 ,一般握手、拥抱、共用餐具、蚊虫叮咬不会被传染。

6.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填埋、燃烧等。

(2)切断传播途径:如清扫卫生(个人、环境)、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1 / 1。

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1.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也就是传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传染病都有潜伏期。

所谓潜伏期,是指人们体内进入了各种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到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

二、传染病的特点1、有病原性(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例如手足口病就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2、有传染性(乙肝、肺结核等疾病都传染)3、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和暴发。

2)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

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3)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

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4、有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

)三、传染病的分类(甲乙丙类39种)(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四、传染病的报告时限责任疫情报告人(首诊医生)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监控科,专职疫情管理员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上级;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有哪些

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有哪些

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有哪些目前已经进入秋冬季节,天气日渐寒冷,气候干燥,温差较大,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季的育儿知识:传染病的防治秋季气温变化大,初秋时,气温较高,即“秋老虎”天,同时雨水较多,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

因此秋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秋季常见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等。

这类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走后发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军团菌病、肺结核病等。

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

细菌和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常见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

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因为秋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所以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请大家不要麻痹大意。

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细菌性(阿米疮痢疾)痢疾、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因为秋季天气仍然炎热,各种细菌、病毒性仍处于旺盛生长繁殖期,食物、水源、环境仍然容易受到传染,所以疾病仍容易发生与流行。

病媒生物如苍蝇、蚊子、蟑螂等在秋季繁殖频繁,它们携带各种病源体传染食物、水源、环境。

1、要搞好室内卫生,搞好粪便管理,清除拉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四害;2、搞好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等叮爬过的食物,碗、筷等餐具要严格消毒,传染病人和带菌者要暂时调离饮食服务工作岗位;3、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五要”、“七不要”。

传染病的病理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病理发展阶段

04
病理生理机制
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
免疫应答
传染病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应答对病原体进行识别、清除 和特异性免疫记忆的建立。
炎症反应
感染病原体后,炎症反应在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中发挥关键 作用,同时也会引发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
组织损伤与修复
组织损伤
病原体对组织造成直接损伤,引发组织炎症、水肿和坏死等病理变化。
传染病的病理发展阶段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 各阶段的症状与病理变化 • 病理生理机制 • 诊断与治疗 •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传染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涉及多种病理 生理变化和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影 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病毒感染,采用相应的抗病毒 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
针对疾病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治 疗措施,如高热、头痛、咳嗽等。
支持疗法
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水分和休息 ,支持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情恢 复。
建议
根据病情发展阶段和患者个体差异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与建议
疫苗接种
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有效预防 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日至数周不等。
转归期
01
02
03
定义
转归期是指从病情缓解到 康复或死亡的时期。
康复
在转归期,病情逐渐好转 ,大多数患者逐渐康复。
死亡
在某些严重病例中,由于 病情恶化或并发症等原因 ,可能导致死亡。
03
各阶段的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

幼儿园关于秋季传染病的育儿知识

幼儿园关于秋季传染病的育儿知识

幼儿园关于秋季传染病的育儿知识
嘿,各位爸爸妈妈们!秋天到啦,这可是个美好的季节,但咱可别忘了,秋季也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呀!这就好像是一场小小的“战斗”,咱可得好好应对。

就说感冒吧,那可是秋季传染病里的“常客”!你想想,要是宝宝一不小心感冒了,那小鼻子堵得呀,呼吸都不顺畅,得多难受哇!就像咱家宝宝上次感冒,那小脸蛋红彤彤的,看着都心疼。

还有手足口病,这就像个“小怪兽”,专门找小朋友的麻烦。

宝宝要是得了手足口病,嘴巴里会长小泡泡,小手小脚也会有疹子,宝宝抓也不是,不抓也不是。

咱小区的明明不就遭了这个罪嘛!
那咱们该咋保护宝宝呢?首先,一定要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呀!勤洗手,就像给小手洗个干净的“澡”,把那些坏细菌都洗掉。

每次吃饭前,你就问宝宝:“小手洗干净了没呀?”
然后呢,注意室内通风,就像给房间换换气,让新鲜的空气进来。

你看,每天早上打开窗户,那种感觉多棒呀!
还有哦,尽量少带宝宝去人多拥挤的地方,那可真像个细菌的“大聚会”。

要是非得去,回来可得好好给宝宝洗干净。

总之,咱们要像守护小花朵一样守护宝宝,不能让那些传染病有机可乘!让宝宝能在秋天里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呀!咱可不能马虎,都行动起来吧,为了宝宝的健康!。

小儿常见传染病病人健康教育

小儿常见传染病病人健康教育

小儿常见传染病病人健康教育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当人体防御能力不足或病原体致病力强时,病原体则突破人体的防御屏障,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即谓传染病。

小儿因防御机制不完善,抵抗力低下,常易罹患某些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疾病特点】传染病的病程,从发生、发展以至恢复,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典型病程大致分为四期,尤以急性传染病最明显。

①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一般在1~4周,一旦发现已被感染,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可及早防治。

②前驱期:一般为l~3d,常见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多无特异性。

③症状明显期:此期持续时间随不同病种而异,数日至数周不等,甚至可达数月。

如能及早诊断,及早隔离治疗,可适当缩小或控制疾病扩散。

④恢复期:临床症状消失,体温降至正常,精神、食欲、体力等逐渐好转恢复,但体内病变组织的修复还需要一段时间。

【健康教育要点】1.住院健康教育(1)休息指导:告诉家长卧床休息不仅能消除疲劳,而且能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

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患儿,早期卧床休息是减少并发症的治疗措施之一。

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休息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

因卧位时,肝脏、肾脏的血流量比站立时增加50玳从而增加了该脏器的营养,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2)饮食指导:告知家长尽量吃医院提供的饮食,因医院可按各种传染病的特点调配饮食。

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患儿需给高蛋白、低脂肪治疗饮食,既有利于肝脏的修复,又可减轻肝脏负担。

肝昏迷患儿则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伤寒患儿需给无渣或少渣饮食,以免诱发肠出血或肠穿孔。

家长应充分认识食物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配合医院根据病情加强对患儿的饮食管理。

(3)消毒隔离知识指导:传染病患儿一般禁止陪住并限制探视。

需陪护或探视时,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穿隔离衣,必要时戴口罩,喂食前和处理排泄物后必须彻底洗净双手,不要带患儿串病房。

感染阶段名词解释

感染阶段名词解释

感染阶段名词解释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形式、机制和症状都在不同感染源间差异很大。

有关它的阶段解释则是更好地理解感染的关键所在。

通常情况下,感染有四个主要的阶段:暴露、侵入、复制和传播。

第一阶段暴露是指当携带病原体的物质、液体或空气进入感染者体内时,病原体开始进入体内,被感染者暴露在病原体以及可能感染细菌或病毒等有害物质上。

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是侵入。

此阶段通常只发生在暴露之后,病原体侵入感染者的细胞,并利用细胞元素来进行增殖。

第三阶段是复制,复制是指病原体被感染者细胞内分裂生成大量新细胞,从而大量增殖传播到其他细胞中,有时感染者身体出现明显的症状或变化。

最后一阶段是传播,也称为传播期,感染者身体产生了大量病原体,通过呼吸气体、尿液、排泄物或血液等接触传播给其他人体内,从而使他人也感染了病毒或细菌。

综上所述,感染是由四个主要的阶段组成的,即暴露、侵入、复制和传播。

感染过程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识别、诊断和治疗感染,为我们健康保驾护航。

因此,在接受医疗治疗时,我们需要正确地识别和诊断病毒或病原体,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阻止病毒的传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因此,掌握感染阶段的知识更加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判断感染的症状,从而有效控制和抗击感染。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关于感染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发展。

正确理解感染的每个阶段,并合理利用药物和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有效控制和预防感染。

随着科技的发展,关于感染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

相应的,新型检测手段、治疗方法和抗感染药物也在不断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抗感染措施。

因此,建立良好的感染防治体系,定期进行相应的健康检查,做好个人卫生,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进一步保护我们的身体和生命健康。

总之,正确理解感染的四个主要阶段,有助于我们准确识别、诊断和治疗感染,以提高抗感染能力,保护患者的健康。

感染阶的名词解释

感染阶的名词解释

感染阶的名词解释感染阶是指疾病流行时的不同传播阶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传染病的传播情况。

在理解感染阶的概念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病毒或细菌的传播方式。

传染病的传播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食物、水源等多种途径进行。

当一个人感染了某种病原体,他可以成为病原体的携带者,并将其传播给其他人。

感染阶就是描述这个传播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特征。

感染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暴发期、流行期、高峰期和衰退期。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传播速度。

下面就让我们逐一解释每个阶段的特点。

首先是暴发期。

暴发期是指疾病最初开始出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疾病通常只在有限的地区或人群中出现。

由于感染者数量较少,这个阶段一般不会引起社会大范围的恐慌,但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扩散。

接下来是流行期。

流行期是指疾病开始向更广泛的地区或人群传播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感染者数量迅速增加,疾病的传播速度加快。

可能会出现集体感染的情况,疾病对人群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然后是高峰期。

高峰期是指疾病传播的最为迅速和剧烈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感染者数量急剧增加,疾病的传播范围达到最广,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也最为严重。

医疗资源可能紧张,社会秩序可能受到冲击。

最后是衰退期。

衰退期是指疾病传播逐渐减缓和结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感染者数量开始减少,疾病的传播速度放缓,社会开始逐渐恢复正常。

这个阶段通常意味着疫情即将结束,但也需要保持警惕,防止疾病复发。

通过掌握感染阶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传播情况。

在暴发期,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者,防止疾病的扩散。

在流行期和高峰期,我们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加强社会防控和个人防护,减缓疾病传播速度。

在衰退期,我们需要持续观察疾病的动态,防止疾病的复发。

总而言之,感染阶是指疾病传播的不同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传染病的传播情况。

通过合理的措施和防护,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遏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

下面将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播机制以及流行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途径。

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方式,如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性传播等。

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源传播等。

其次,传染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进行。

首先是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其次是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给其他人,如皮肤炎、痢疾等。

再次是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给其他人,如艾滋病、乙肝等。

此外,还有食物和水源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等其他的传播方式。

然后,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感染期。

感染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到出现症状的时间,此时人体已经感染,但尚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其次是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和宿主的免疫状况。

再次是发病期。

发病期是指病原体在人体内进一步繁殖、扩散,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

最后是康复期。

康复期是指病原体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病情得到控制,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的过程。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原体的传播能力、宿主的感染易感性、环境条件、社会行为等。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机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方式,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公共卫生意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和防控体系,能够有效应对传染病的威胁,保护人民健康。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传染病的特性
• 1、有病原体 • 2、有传染性 • 3、有免疫性 • 4、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病原体种类
传染病的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初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力、头痛等
(全身反应),持续1~2日这段时期称为前驱期。前驱期病人已具有(传染 性)。 • 症状明显期:患者逐渐表现出所患传染病的(特有症状),如病毒性腮腺炎 患者表现出的腮腺肿胀。 • 恢复期:传染病的主要症状(逐渐消失),生理功能和组织损伤(逐渐恢复)。 但在此期间,病情有时会恶化,甚至发生并发症。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分为以下三种
• 1)传染病患者:是指感染了病原体,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并能查出相应 体征的人。患者是重要传染源。
• (2)病原携带者:可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和病后病原携带者。 • (3)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预防
保护易感者的措施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一、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性)的疾病。

二、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主要);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①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结核杆菌等,以隐性感染为主。

②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如汉坦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以显性感染为主。

③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④潜伏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

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

三、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毒素和毒力因子;数量;变异性四、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①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②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六、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病原体侵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其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前驱期: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传染病共有,持续1~3天、急者可无。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共性知识(一)基本概念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感染过程三因素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

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

1.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

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

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

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

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

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

(2)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而。

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传染病的病理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病理发展阶段

• 方法

消毒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 原则
• 1.目的:

杀灭疫点内地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以防
止其感染人群或动物。

2.对消毒人员的要求:

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原则上
直接由当地CDC的消毒人员进行消毒工作,在医院由
医院或病区安排专人进行。

3.消毒范围及对象:

消毒机
• 人们习惯地认为价格越高的消毒液消毒效果越 好,因为消毒液机生产消毒液只需要盐、水和 电,生产成本极低,所以人们对它的杀菌能力 总是持怀疑态度。实际上作为单纯次氯酸钠已 经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佳消毒液之一了,消毒液 机生产的复合消毒液比单纯次氯酸钠杀菌能力 更强。特别是采用BIVT技术的消毒液机, 生产的消毒液甚至能轻松杀灭炭疽芽孢,这样 强的杀菌能力不仅单纯次氯酸钠做不到,而且 所有的市售消毒剂里能做到这点的也极少。
– 动物逐步恢复健康,在动物机体抵抗力增强 时,或病原毒力较弱时,表现为临诊症状逐 渐消退,病理变化逐渐减弱,生理机能逐渐 恢复,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但病后一 定时期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 在。
5 消毒液机生产出的含氯消毒液具有什么 特点
• 用消毒液机生产出的消毒液不只是含有 次氯酸钠,它实际上是一种多成分的复 合消毒液,除了主要成分次氯酸钠外, 还有新生氧、二氧化氯、过氧化氢、游 离氯等多种杀菌因子,综合杀菌能力要 比单纯次氯酸钠强很多。
、饮用水源地、河流等地方进行深埋;
掩埋前应对需掩埋的病害动物尸体和病
害动物产品进行焚烧处理;掩埋坑底铺 2cm厚生石灰;掩埋后需将掩埋土夯实 。病死动物尸体及其产品上层应距地表 1.5m以上;焚烧后的病害尸体表面和病 害动物产品表面,以及掩埋后的地表环 境应使用有效消毒药喷、洒消毒。

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一、基本知识1、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从出现皮疹前1-2日至皮疹结痂为止,均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在发病1-2天后出现皮疹。

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最多,四肢远端最少。

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是轻微的,病程呈自限性,一般1-2周自愈,可不治自愈。

2、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及发热,预后良好。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除经飞沫传播外,唾液及污染的衣物亦可传染。

患病初期可有倦怠、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腮腺逐渐明显肿大,往往从一侧开始,以耳垂为中心肿大。

病人会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3、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而传播。

患病时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肌痛、鼻炎、咽痛和咳嗽等症状,也可出现肠胃不适症状。

二、预防要点1、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2、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

3、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洗衣服。

4、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保持环境卫生,加强室内通风,出现呼吸道传染病人时,应增加室内通风换气的次数。

6、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7、注意膳食营养,及时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8、避免接触猫狗、禽鸟、牲畜粪便及排泄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