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文化史二、三单元2012高考题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历史】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上海卷)解析版

【历史】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上海卷)解析版

2012年上海历史试题解析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A.长城B.二里头宫殿C.金字塔D.帕特农神庙【解析】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二里头宫殿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早的帝王宫殿,宫殿遗址向人们展示了昔日奴隶制夏王朝的繁华;帕特农神庙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显示雅典人对其城邦的保护神——雅典娜女神的尊崇。

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灵魂安息之所,同时也是法老王权的象征。

【答案】C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夏到西周“鼎”的迁移,“鼎”被赋予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鼎”被赋予国家权力的象征,符合题意。

【答案】D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A.《希腊史》(格罗特著)B.影片《特洛伊》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D.《荷马史诗》【解析】格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他的《希腊史》是根据之前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文献写作而成,属于第二手史料,B、D项属于影视、艺术作品,有主观加工的成分;公元前12世纪末,特洛伊战争爆发。

到公元前8世纪,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创作了《荷马史诗》。

因此《荷马史诗》作为记录特洛伊战争的作品更为可靠。

2012年全国各地文综(历史)高考卷及答案解析

2012年全国各地文综(历史)高考卷及答案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张謇评论的是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

2012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必修三整理、解析人: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张仁庆说明:以人教版编排体例分课时整理;版权为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3.(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考点】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答案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答案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一、选择题1.(3分)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考点】ZA:历史文化常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简牍。

【解答】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的了解。

2.(3分)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考点】2M: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V4: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经济和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考查唐太宗对工商业的政策。

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联系知识及分析、比较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不能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要维持社会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A,C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应排除。

题干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故D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3.(3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试卷及答案(北京卷)解析版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试卷及答案(北京卷)解析版

【总评】:本套试题考查面广,必修和选修都广泛涉及;最大特点是在多个题目(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不同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的知识同时涉及,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和理解运用的灵活性。

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选A项。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之重农抑商。

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图6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故选C项;另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和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同时存在,也符合元代中央官制的内容。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顾炎武(1613- 1682年)生活与明末清初,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是早期启蒙思想家,两人大约生活与同一时期,即17世纪。

郭守敬生活与元代,大约是13世纪,牛顿是17世纪的科学家;曹雪芹生活与18世纪的清朝中期,薄伽丘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关汉卿生活与元代,大约是13世纪,莎士比亚(1564---1616年)。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天津 (2)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天津 (2)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天津卷)历史解析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解析】本题考点是元朝对外交往。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

注意关键信息:马可·波罗。

可知道考查的是元朝对外交往。

再依据所学知识知道: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故选A。

【答案】A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理解能力。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 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答案】C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

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

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

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

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解析】本题考点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精编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江苏及解析

精编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江苏及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B.楚辞.汉赋D.唐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知识的能力。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而且‚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因此它充分体现了‚民间性情之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分工细致,生产专业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的特点,故本题选。

3.(2012•江苏卷•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解析:清图片信息,《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充分体现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繁荣。

而B项强调的是‚草市‛,项强调的是‚夜市‛,故排除B、两项。

同时联系所知识,北宋的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故排除A项,而且A项强调的是唐代的长安城。

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是D项。

【高考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大纲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大纲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大纲卷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分析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l.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l.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感想:刺史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监察地方豪佑是防止出现地方分裂势力的重要措施。

政治作用十分明显,至于抑制兼并,只是该措施很次要的目的。

D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分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2】命题者意图:避开刺史制度的主要目的,考察次要目的。

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课标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可是,人教版没有这一内容,岳麓版只在小字部分涉及,人民版是在大字部分讲的。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精华,汉武帝开了一个好头,可惜,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讲什么。

4】审题关键:注意材料“田宅逾制”就行了。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感想:宋代商品经济在文艺上的表现,运用阶段特征解题直接得出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山东卷)解析版

2012年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选择题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解析: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考查学生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考点为百家争鸣。

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

答案:D 。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本题以直接叙述的方式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认识。

题干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打破宰相作用资历限制”和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等内容,反映皇帝分割相权,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目的是加强专制。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取士、分工协作、抑制朋党等方面的内容,排除A 、C 、D 三项。

答案:B 。

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本题以古代登州经济为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认识。

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中古文的含义,从纺织品自用、男妇皆从事纺织可以看出此时登州仍属于小农经济,手工业以家庭生产的方式出现,但生产出剩余的产品则可以拿到乡市出卖,而由布贾再贩到城市去,由此可见②、③是正确的反映了当时登州情况,①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区域分工的情况。

答案:B 。

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1]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考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解析】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答案】C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解析】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答案】D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解析】关键信息: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已六七分去农。

从题干中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B项正确;ACD项题干无从反映。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江苏及答案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江苏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 B.楚辞.汉赋 D.唐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知识的能力。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而且“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因此它充分体现了“民间性情之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分工细致,生产专业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的特点,故本题选。

3.(2012•江苏卷•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D解析:清图片信息,《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充分体现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繁荣。

而B项强调的是“草市”,项强调的是“夜市”,故排除B、两项。

同时联系所知识,北宋的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故排除A项,而且A项强调的是唐代的长安城。

最全图文解析版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部分)

最全图文解析版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部分)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部分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

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答案】B3、(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答案】C4、(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解析】本题以“同一世纪”这一时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外若干文化成就的掌握,涉及的考点较多,考的内容也很细。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

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

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2012年高考重庆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精析word版)(学生版)

2012年高考重庆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精析word版)(学生版)

【总评】:本套试题是旧人教版高考题(也可与新课标体系考点对应),总体难度不大,注重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

非选择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考查,如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作用,中华民族的复兴等。

非选择题把阅读归纳材料与联系课本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考查。

12.图5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

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图514.史载:“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人丁虽增,地亩并末加广。

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最早实施这一政策的皇帝也曾A.册封五世达赖B.平定三藩之乱C.首次征收地丁银D.接见过渥巴锡【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三选修·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新课标)选修四·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康熙帝。

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一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新课标)必修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

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图6中的 C18.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

该“主张”最早见于A.“八一宣言”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C.“国共合作宣言”D.《论联合政府》【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一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全民族抗日战争。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福建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福建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考点】古代文字【解析】这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面是串成串的竹木简,很容易选出答案,但这个题目的设问很绕,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册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信息的。

【答案】C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考点】古代的城市【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考点】古代商业【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

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

【答案】B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8 文化的概念与发展(第一、二单元)(教师版)

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8 文化的概念与发展(第一、二单元)(教师版)

绝密★启用前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历史专题08 文化的概念与发展(第一、二单元)(教师版)说明:本套资料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次搜集整理了2012高考全国各地全部政治试题,并真正地做到了认真审核和校对,好多试题答案都是网上首发文字版;并且做了详细的分考点解析,希望对广大师生能有所帮助!考点一:文化的特点与作用1(2012高考广东卷30)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体现了文化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③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2(2012高考广东卷31)广东某县依托葛洪等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当地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

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①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2012高考北京卷24)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

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A. ①③B. ①④C.②③D.②④4(2012高考北京卷25)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

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品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A. 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5(2012高考山东卷23)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必修三单元汇编答案解析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1、【解析】A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是文人画的特点,苏轼一生,几遭贬谪,在错综复杂的宋王朝政治斗争中饱尝仕途的滋味,愤懑不平之气交织于心,发诸毫端,借诗画以泄胸中盘郁。

作者通过作画抒写胸臆之情。

郁闷的心情通过绘画表露无疑。

这符合文人画的特点。

所以A项符合题意。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又称“疏体”是唐代吴道子的画风,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排除B。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句说的是王维,出自苏轼的《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摩诘是王维的字)指出了王维的诗能够将诗情画意相结合的特点。

排除C。

“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含寓淡泊名利、心向清纯之意的山林气味,这与作者抒发郁闷之情的寓意不吻合。

排除D。

故选A。

2、【解析】A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再现。

中国戏曲之祖是昆曲,排除B项;京剧形成与清朝,排除C项;京剧北京化是在乾隆年间,排除D项;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治、光绪年间,京剧风靡全国。

京剧被公认为“国剧”。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1、【解析】B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及材料解读能力。

“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强调重视道德和知识的作用,这与苏格拉底的观点和哲学地位一致,因此答案选择B项。

2、【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信息“唤醒、说明、……对你们自己的损害超过对我的损”等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而不是强调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项。

3、【解析】C根据题目信息“意大利半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为古
希腊文明的发源地。

波斯文化应在两河流域,伊斯兰文化为西亚阿拉伯地区,基督教神学在西亚巴勒斯坦。

4、【解析】B 解题的关键在于看清题目要求“教皇”,故其愿望应是传播基督教即神学。

而A项开展世俗教育、C项自由探讨真理和D项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应是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的思想解放。

5、【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是在14世纪——16世纪,①是在15世纪末,②是在16世纪初,③是在16世纪末;而④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故应该排除。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6、【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说明借助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说明其产生根源是经济根源。

这一论断与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相吻合,故选C项。

7、【解析】A 本题考查宗教宽容的相关内容,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这与题干“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吻合。

所以选A。

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的提法与题干“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不吻合。

排除B。

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与题干“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不吻合,排除C。

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但仍然把天主教作为法国国教,可见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

所以选A。

8、【解析】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该人主张自由和理性。

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故选D。

9、【解析】A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体现了卢
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10、【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强调人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这与伏尔泰的天
赋人权、自由平等观点一致。

杰弗逊的政治思想是分权制衡,圣西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的观点是社会契约论。

故选A项。

11、【解析】C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

结合关键词“17 ~18世
纪”、“法国”、“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和所学相关知识可以判定是法国的启蒙运动。

故选C项。

文艺复兴的时间、代表人物均不符题干信息,排除A。

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加尔文和马丁·路德,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文学革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D。

12、【解析】B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题干提供
的材料体现的思想是自由、平等、主权在民,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③指的是政体而且是美国的根本政体,③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本题选B项。

13、【解析】D 注意关键词“普遍接受”“常识”等关键词,可以判定
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故选D。

从关键句“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可见不仅是从“实用角度”,排除A。

科学素养作用还很小不能等同于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排除B。

C错误明显,排除。

二、非选择题
1、【解析】本题以卢梭的人民主权为切入点,考察法国的启蒙运动的相
关内容。

第(1)题,回顾所学相关知识,结合关键词“自己来代表本人”“直接民主”“公共意志”等来概括、组织答案。

第(2)题,理论上应从反封建的角度作答,实践上应结合当时相关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革命主张和民主制度来验证。

当然在论证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提及其局限性,如雅各宾派专政过激政策、直接民主在近现代人口大增的情况不下具有可行性等。

参考答案:
(1)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

(4分)
(2)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主权理论;启蒙了民主平等思想。

“人民主权”概念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有时可能导致对个人自由权利
的侵犯;在近现代,直接民主不具有全面实施的可行性。

(5分)实践上: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但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也与之有密切关系。

(3分)
2、【解析】第(1)题,“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应该回顾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再从材料里寻找相关的信息点进行作答。

“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君与臣,共曳木之人”可以归纳出儒家的民本思想。

第(2)题,第一小问从关键句“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则失于……尺度。

”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否则难免有失偏颇。

第二小问,注意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论,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并为未来掌权的资产阶级构建政治蓝图。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回顾相关知识点进行评价作答。

第(3)题,注意围绕“传统”和“交流”两个主题,抓住“两者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这个界定,注意把分开讲对中国的影响,也可把两者结合起来论述对中国的共同影响。

这样作答比较全面。

【答案】(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