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
二、解释方法1、工区建立在这一步,将用ProjectExplorer建立和激活一个GeoGraphix Discovery工区。
工区的建立包括为工区命名、进行说明、分配存储位置(在计算机上或在网络硬盘驱动器上)、规定数据库和地图坐标系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及任意初始南北和东西范围(边界)。
我们一般习惯把Discovery工区放在一个文件夹下,这样可方便进行工区管理。
首先在桌面上点击GeoGraphix Discovery图标建立一个工区,按以下步骤使用ProjectExplorer:。
ProjectExplorer窗口打开。
如果是第一次启动ProjectExplorer,只有实例工区列出。
进入ProjectExplorer>>File>>New>>Home通过浏览器确定你所建的新文件夹,点击确定按钮,点击下一步按钮,直至完成。
然后从菜单条选File >>New>>Project。
出现New Project Wizard(新工区向导)的工区对话框,或者在ProjectExplorer窗口左侧中,选择你所建工区,按右键使用Activate命令。
即可激活工区,如下图一般来说,地球科学解释工作流程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一个勘探/开发区和建立一个项目工区文件2、资料加载数据输入是任何软件操作运行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输入数据那么后面的步骤都无法进行。
点击图标,然后点击File >> Import >> Spreadsheet。
出现Open对话框, 选择Excel文件,核对后点击分别导入井头数据、井斜数据、分层和时深数据。
点击calculate计算后点击viever即可得到下图(输入井)对话框,找到指定文件,全部选择并打开即下图3、合成记录制作点击图标,首先选择3D,后选择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 Manager菜单,利用Add按钮选择第一步所形成的hxl3d.3dx文件。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第一篇: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学分:3分周数:3周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地质、构造地质执笔人:易远元审订人:桂志先一、目的与任务地震解释课程设计的资料全部来自油田的实际的地震,测井钻井和石油地质资料。
地震解释实验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学会利用先进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学生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学会编制成果报告。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初步学会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教学基本要求1.三人为一小组上机操作;2.验收每人的解释成果:(1)解释好全工区的地震剖面资料;(2)两个层位的等t0构造图;(3)两个层位的真实深度图;(4)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格式见附注:报告要求)。
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1.听老师讲课(关于人机联作软件的有关知识及操作流程)0.5天 2.工区建立、资料加载3.5天 3.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4.层位追踪、断层解释5.断点组合6.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四、组织管理1) 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指导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 指导教师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简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全部在教育部重点曙光并行实验室机上(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分班次进行,学生三个人一台计算机终端,重复三次1511.5天 4.0天 1.0天2.5天7.编写地震解释文字报告2.0天4) 学生在地震资料加载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5)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标定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标定结束后要进行检查 6)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对比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追踪对比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检查7) 学生在地震资料断层剖面解释和平面断层组合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问题较多要进行统一讲解8) 学生在地震构造图的平面成图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结束后要进行检查9) 地震资料构造成图后,指导教师要统一进行点评,讲解对构造解释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10) 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情况进行点评,指出设计中的问题和改进办法11) 指导布置课程设计报告的编写与要求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1) 出勤情况(10%) 2) 地震解释成果分别考核地震数据加载(10%)地震层位标定(15%)地震层位追踪对比(15%)地震断层解释与组合(15%)地震构造平面图绘制(10%) 3) 实验笔记(5%) 4) 实验报告(20%)综合以上四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记成绩六、教学参考书1.易远元主编,《地震解释实验指导书》,长江大学,2006年152第二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英文名称:课程设计编号:编写人:审核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周数学分周数:学分:二、先修课程三、适用专业四、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五、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六、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说明: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2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4号字;正文内容小4号字② 行间距:20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5cm、右2cm第三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附件1: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格式要求《××××××》教学大纲(英文)课程编号:学时/学分: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专业2002年教学计划制订(一)适用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2、后续课程: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四、指导方式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制定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说明:1、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3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5号字② 行间距:16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下边距:2.5CM;左、右边距:2.8CM第四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教学目的:主要探讨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制定等的原则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和提出实际运用的课题。
《地震勘探原理》授课内容和作业
《地震勘探原理》授课内容和作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课程1.主要授课内容2.三次书面作业3.闭卷考试范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3月第一章绪论1. 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及分类2. 地震勘探勘探的概念3. 地震勘探勘探的基本原理4.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1.基本概念●各种介质的概念●波动、弹性波、地震波、波前、波后、波面、振动曲线(地震记录)、波形曲线(波剖面、波场快照)●波长、视波长、速度、视速度、周期、频率●体波、面波、纵波、横波●反射波、透射波、直达波、滑行波、折射波●波阻抗、时距曲线、动校正、正常时差、回折波●VSP、上行波、下行波2.基本原理、定理●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Snell定理3.时距曲线●直达波时距曲线●一个水平界面、一个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一个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水平层状介质透过波、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4.单炮记录中各种波的识别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况1.野外地震勘探工作包括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2.试验工作的内容3.生产工作的内容4.干扰波的调查方法5.干扰波的类型及特点6.规则干扰与随机干扰的比较7.海洋地震勘探特点:空气枪激发(气枪阵列)、压力检波器(水听器)接收、需要导航定位、多次波(交混回响、鸣震)严重、施工高效方便二、野外观测系统1.测线布置的两点基本要求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3.基本概念:观测系统、覆盖、多次覆盖、变观、共炮点、共中心点、共接收点、共炮检距4.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三、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1.常用震源、常用检波器2.地震波激发要求3.地震波接收要求、检波器埋置要求、道间距选择原则4.可控震源记录的特点:地震波到达时间为峰值时间、主频较低、环保四、低速带的测定与静校正1.低速带的概念、低速带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2.静校正的概念五、地震组合法1.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四个主要差别2.野外组合的目的、组合形式3.检波器组合压制规则干扰波的基本原理4.描述随机干扰的三个统计参数、检波器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5.检波器组合的频率特性、平均效应6.确定检波器组合参数的方法7.检波器不等灵敏度组合、检波器面积组合、震源组合的方法、目的六、多次覆盖技术1.基本概念:全程多次波、层间多次波、虚反射、动校正、动校正量、动校正剩余时差2.共中心点(共反射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一个水平界面、一个倾斜界面)3.多次叠加压制多次波、随机干扰的基本原理,多次叠加的目的4.多次叠加的振幅特性、频率特性、统计效应5.动校正速度大小对动校正效果的影响、倾斜界面共中心道集反射点的分散6.选择观测系统参数的原则和步骤7.主要采集参数的选择原则第四章地震波速度1. 地震波岩层速度与各种因素的关系2. 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叠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3. 各种速度的相互关系、Dix公式推导4. 三种计算层速度的方法(地面地震、地震测井、声波测井)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1.基本概念:子波、褶积模型、绕射波、物理地震学、菲涅耳带、偏移、分辨力、最小相位子波、混合相位子波、最大相位子波、零相位子波、回转波2.单炮记录上各种波的识别3.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4.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5.单炮记录、叠加剖面上绕射波的特点6.地震勘探分辨力的概念(垂向分辨力、横向分辨力)、分辨力的极限、影响分辨力的因素和提高分辨力的方法、子波对分辨力的影响7.叠加剖面存在的问题、偏移的目的、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8.一个简单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六章总结1.地震勘探的分类2.三维地震勘探的优点3.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要求4.三维地震野外采集过程第七章总结1.地震资料解释的概念2.地震资料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应用三次书面作业1.利用费马原理证明斯奈尔定理2.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P489习题143.绘制自激自收剖面:P496习题31闭卷考试范围第1章至第7章(斜体内容不作要求)三次书面作业。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地震事件的能力,掌握地震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知识,从而提高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整体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概念和分类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3. 地震仪器及地震监测网络4. 地震的动力学原理5. 地震预测与预警6. 地震灾害的防治7. 地震学在地质勘探和资源勘查中的应用8. 地震学在工程勘测和建设中的应用9. 地震学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PPT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地震学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震监测站、地质调查点等,了解实际应用情况。
3.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针对真实地震事件展开讨论,分析地震预警和防治策略。
4. 课堂练习和考核:布置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地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地震学知识测试,评估学生掌握情况。
3. 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地震学导论》等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PPT、视频素材等教学辅助工具。
3. 实地考察安排:协调地震监测站、地质勘探单位等,提供实地考察机会。
六、教学安排1. 课程设置: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实地考察等环节。
2. 时间安排:每周2-3节课,共计36学时。
3. 教学进度:根据具体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每次课程的授课重点。
七、教学环节1. 第一阶段:地震基础知识概述2. 第二阶段:地震波传播与监测3. 第三阶段:地震动力学原理4. 第四阶段:地震预测与预警5. 第五阶段:地震灾害防治与应对八、教学效果检测1. 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反馈、评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地震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学习成绩提升:对比学生学习前后的地震学知识掌握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性和应用;2. 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中反射、折射和衍射等关键概念,了解地下构造的识别方法;3. 引导学生了解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下构造;2. 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见解并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探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 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勘探领域的国家战略和环保要求,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勘探原理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将注重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特性,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以及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对应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勘探概述)2. 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采集方法、设备与流程,包括地震源、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对应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数据采集)3. 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预处理、噪声压制、波形整形、速度分析等。
(对应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数据处理)4. 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剖面图的识别与解释,包括断层、褶皱、岩性变化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对应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解释)5. 实践活动: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实操训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对应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震勘探软件应用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5个课时。
《地震勘探》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地震勘探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必修课总学时:60学分:3开课单位:地质矿产勘查系授课对象: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前置课程:高等应用数学、普通物理学、线性代数、地质学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构造地质学、地质勘查技术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应用地球物理学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工程、水文地质基础知识,测量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使学生掌握工程地震勘探的理论知识、基本野外工作技术和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初步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地震勘探的正、反演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的方法技术。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必要的实验课程。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应用范围以及方法原理,工程地震勘探的发展简介、现状及前景,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学习要求。
第一章:地震波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弹性理论,弹性介质的概念,应力和应变,弹性参数,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基本要求:掌握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纵、横波的性质,弹性参数的概念。
理解波传播机理。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第二章:地震波的传播教学内容: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地震波的描述,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地震子波的概念及动力学参数,反射波记录道形成的机理。
基本要求:掌握反射波、折射波和透射波形成原理及形成条件。
子波的概念,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地震记录的表示方法和形成机理。
重点难点: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
第三章:工程地震勘探地质基础教学内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岩石的一般速度特征及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低速带的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
基本要求:掌握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一些岩石的速度变化范围,介质吸收对地震波能量的影响,低速带特征。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_1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_1第一篇: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_1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具有综合性和总结性的重要教学环节。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作为一个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四年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它直接影响到我校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质量。
二、教学要求(一)论文选题要求1、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可以由学生自选,也可以由导师出题,但所有选题必须经系(室)集体讨论通过。
2、选题应达到本专业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与本专业培养目无关的选题不能作为毕业论文题目。
选题不应过空、过大、过偏,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或实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
如确有困难,可以两人同题,但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实验数据应由学生各自通过实验取得,毕业设计(论文)由学生各自独立撰写,不得几人共同撰写一篇论文。
4、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内容相符合,要求结合工程实际,能与生产、科研项目相结合。
(二)对学生的要求1、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在经过四年学习后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因此,要求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应有足够的重视和精力投入。
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应遵守校纪校规。
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同学,将按《教学管理规程》处理。
2、指导教师,虚心学习。
在选题及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进展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按时、独立、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3、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设计(论文)阶段。
4、进入毕业设计(论文)阶段一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工作计划及进程,以使自己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也便于导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以及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性。
2.解释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方法。
3.分析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4.运用地震勘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介绍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传播特性。
2.地震数据采集:讲解地震仪器的使用、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3.地震数据处理:介绍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4.地震勘探应用:探讨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针对地震勘探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勘探的成功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勘探的原理和方法。
4.实验法:安排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地震勘探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配置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所需的计算机、软件等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地震勘探原理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各部分(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各部分(地壳、地幔、水圈、 及生物圈等)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 及生物圈等)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共生 组合、集中分散及迁移循环规律的科学。 组合、集中分散及迁移循环规律的科学。 近年来,地球化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包括了诸如新元 素的探索,化学元素的起源和衰亡史、地球及其物质的起源和 演化、地球热源的产生和变化、生命的起源以及地球化学过程 的机理和模拟实验等。地球化学现在有许多分支,主要如:地 球化学探矿、矿床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 学等。 地球化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化学、物理之间的边缘学科。它 对解决岩石、矿物、矿床的成因可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勘 探矿产资源、矿产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也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第1章 绪论 章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1、重力勘探: 利用专门仪器并按特定方式观测岩层间密度差异, 进而研究地下地质问题;重力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 进而研究地下地质问题;重力勘探是研究反映地下岩 石密度横向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用以提供构造和矿 产等地质信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在接近较大密度 产等地质信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在接近较大密度 的物体时,其引力增大,反之引力减小,由此在地表 上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异常的规模、形状 和强度取决于具有密度差的物体大小、形状及深度。 实际意义:如利用重力勘探发现大庆长垣, 是发现大庆油田关键之一。
第1章 绪论 章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特点 四、地震勘探方法 五、反射波法地震勘探 六、地震勘探发展史 七、世界石油产量预浏
地震勘探原理--第一章
34
光点记录相应的技术
组合理论: 包括检波器组合和爆炸点组合 室内处理: 光点照像记录是不可处理的
引言
室内解释: 在光点记录识别有效波-反射波,用人工绘 图方法绘制反射地震剖面 光点记录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只利用反射波旅行时T 和波传播速度V确定构造的深度和形态,寻找较为简 单的构造。 我国的大庆油田就是由光点记录仪发现的。
37
引言 模 拟 磁 带 变 面 积 剖 面
38
3、数字磁带记录
检波器 地震 信号 电信 号 数字磁带 地震仪
引言
数字磁带 地震记录
60年代数字式记录发明后,数据处理的全部潜力才真 正得以发掘。 数字记录具有高保真度,可以进行数字地震资料处理 和解释。 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数字革命”可能是地震勘探中的最 大进步。
检波器 地震 信号 电信 号
模拟磁带 地震仪 模拟磁带 地震记录
36
模拟磁带记录相应的技术
叠加理论: 多次覆盖水平叠加理论
引言
室内处理: 把模拟磁带地震记录回放为模拟电信号,然后 用模拟计算机进行处理—滤波、动、静校正、水平叠 加,再用变面积显示方法,得到变面积剖面。 室内解释: 对变面积剖面进行构造解释。变面积剖面最大 特点是直观,能形象地反映出地下地质构造形态和地层 的接触关系。由于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次覆 盖水平叠加技术的出现,能够查明较为复杂的构造。
40
变面剖面
引言
变面积剖面
解释结果
41
共中心点方法、可控震源、数字处理方法发明后, 一系列新技 术的使用大大增加了从地震资料中所能提取的地质信息的种类 和数量,地震方法的应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42
4、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
地震勘探原理
第1章 绪论
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特点
特点之五:方法都要经历三个环节, 设备和软件专业化强。
6、地球物理观测资料中既包含丰富多彩的 地质信息,但又可能受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或存在人为的观测误差。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 三大支柱。
3、物探法(Geophysical Prospecting):
根据地下岩石或矿体的物理性质差异所引起的某些物理异常现象的变化去判断地质构造、沉积、等地质现象发现矿体的一种方法,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电法及地下 地球物理测量等, 具覆盖区、连续测 量、间接勘探的特 点
地震勘探物理勘探方法 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特点 四、地震勘探方法 五、反射波法地震勘探 六、地震勘探发展史 七、世界石油产量预浏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地质法(Geological): 在矿产调查中,通过露头、岩石、 岩心观察,来研究成矿的地质条件 、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实现找矿 的一种方法。
5 H.贝尼奥夫通过地震在这个带上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发现向大陆方向震源由浅变深构成一个倾斜带,证明这个倾斜带就是大洋壳的俯冲带,即贝尼奥夫带(全世界的中、深源地震主要发生地之一 ),带来了地学革命。 板块构造理论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地球物理勘探逐步地完善。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大洋裂谷等概念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依赖于板块构造理论的盆地分析,也给油气勘探等矿产的发现带来了显著指导性作用。(见朱夏、郭令智、李德生、田在艺、贾承造、摩根J.Morgan、麦肯齐D.P.Mekenzie、X.LePichon 、威尔逊J.T.Wilson等文献)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课程考试大纲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学制:四年本科学时:80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审定二零零二年一月目录1.课程教学目标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配表3.编写考试大纲的必要性和求要4 地震勘探考试大纲内容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1.弹性理论概述2.弹性波的形成3.弹性波的描述4.弹性波的传播5.地震波的衰减6.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7.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1.反射波的时距曲线2.折射波的时距曲线第三章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技术1.有效波和干扰波2.测线设计和观测系统3.地震波的激发4.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系统5.地震勘探的分辨率6.地震勘探工作参数选择7.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抗干扰技术8.地震波速度的测定第四章地震数据处理1.预处理2.参数提取与分析3.数字滤波处理4.反滤波处理5.校正和叠加处理6.偏移归位处理第五章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1.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识别和构造解释2.动弹性模量及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3.地震折射资料的解释地震勘探的应用第六章特殊技术(地震新技术)1.反射波测桩技术2.常时微动观测技术3.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1. 课程教学目标:(1)课程任务和地位:《地震勘探》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解决工程与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是工程与环境勘查的重要方法,是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
(2)知识要求:对于地震勘探理论,应在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如积分变换、级数、波动方程、卷积等)及普通物理基础上,掌握弹性波理论;并具有一定的水文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质学基础。
(3)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技术,特别在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时的抗干扰、提高分辨率的措施,提高学生应用地震新方法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的实际能力。
这就必须加强实验实习课的份量,跟上目前工程建设和环境地质灾害探测对人才的要求。
《地震勘探原理与仪器》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原理与仪器》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与仪器(Seismic Survey Principle and Instrument)课程编码:151063学分:2分总学时:36学时适应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感测技术执笔人:佘生能审订人:吴爱平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地震勘探原理与仪器》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概况,掌握地震检波器、地震勘探仪器的数据采集系统、数据记录系统、回放监视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与仪器》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在石油行业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地震勘探仪器的任务、研究方法及概况2、地震勘探对地震仪器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了解地震勘探仪器的任务和研究方法及发展概况。
掌握地震波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学时分配:4学时第二章数据采集基础主要内容:1、信号检测基础2、采样、量化与编码基本要求:熟悉微弱信号检测基础知识。
掌握采样、量化、编码的基本原理。
学时分配:4学时第三章地震检波器主要内容:1、电动式地震检波器2、压电式地震检波器3、涡流式地震检波器基本要求:了解三种检波器的工作原理。
学时分配:4学时第四章地震勘探仪器的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内容:1、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组成原理2、仪器输入电路3、低噪声前置放大器4、电模拟滤波器5、多路转换开关(MUX)6、瞬时浮点放大器(IFP)7、模数转换器(A/D)8、合一型模拟一浮点数转换电路9、24位△-∑A/D转换技术10、频谱整形滤波器(SSF)基本要求:了解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组成原理。
了解前置放大器、模拟滤波器、多路转换开关功能。
掌握瞬时浮点放大器(IFP)工作原理。
掌握24位△-∑A/D转换技术。
学时分配:10学时第五章地震勘探仪器的数据记录系统主要内容:1、数字磁带机构成原理2、磁带记录格式3、SEG-B格式写编排电路4、磁带记录与写入编码基本要求:了解数字磁带机构成原理。
地震勘探教学规划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目录一、目的与任务 (2)二、工区概况 (2)三、层位追踪与标定 (5)四、编制T0图 (5)五、编制构造图 (6)六、构造特征 (7)七、小结 (7)资源勘查工程(基)11007班王伟一、目的与任务通过《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增强对地震勘探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学习地震勘探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对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工区的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完成以下几项任务:1.学会建立地震工区;2.学会地震剖面的解释对比工作;3.绘制等t0构造图一幅;4.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图,绘制等深度构造图一幅;5.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一份。
二、工区概况1、工区位置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东经124°18'—124°24'北纬46°09'—46°14'原点位置:439.5/99.3原点坐标:x=5115246,y=21602618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3Km。
区域构造位置:本区位于齐家—古龙凹陷和龙虎泡大安阶地两个构造的交汇处,在龙虎泡构造向南延伸倾伏的鼻状构造上。
2、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本工区勘探程度较高,从“五一”型地震仪到模拟磁带仪、直到数字地震仪勘探都在这里进行过。
1986—1987年在工区内完成了2×4Km 测网的数字地震详查工作,1991—1992年在此地区进行了1×2Km测网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工作,工区内现有四口深井。
龙南油田主要储层为葡萄花油层和黑帝庙油层。
沉积相研究表明葡萄花油层属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是层状岩性—构造油藏。
3、T1层位地震地质层位特征:龙南油田T1反射层:相当于姚家组顶面反射,T1反射波为三个强相位,其反射能量强,连续性好,容易追踪对比,采用第三相位成图。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专业知识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涉及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2.设计思路:该课程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应用实例,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了解地震勘探在石油、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尤其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发现实践问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数理方法、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地震波动力学、数字信号分析、基础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导论。
上述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课。
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地震勘探实践、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及实习构成了完整的地震勘探课程体系,更能促进地震勘探专业人才的培养。
- 1 -二、课程目标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培养,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献身海洋地球科学事业的坚强信念,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并具特色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海洋地球科学基础科学研究顶尖人才的后备力量。
具体目标如下:⑴掌握(海洋)地震勘探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⑵掌握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基本方法;⑶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初步设计野外施工方案。
三、学习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涉及到数学、物理、地质、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为了能够圆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⑴多看、多听、多问、多写;⑵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⑶重视实验课,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与原理
地震勘探与原理第二章几何地震学第二章几何地震学本章内容提要:Main Content: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讨论地震勘探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首先介绍岩石的弹性、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类型、描述(振动图、波剖面、频谱、波前、射线〕);然后,分析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最后讨论地震波在分界面上、层状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及地震波的频谱和振幅特点。
第一节岩石的弹性Passage 1 Rock Elasticity Property本节主要内容:1.理想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Ideal Elasticity Media and Plastics Media2、几种弹性模量(弹性常数)Some Elasticity Mould/Constant1.理想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Ideal Elasticity Media and Plastics Media)介质分为:1)弹性介质: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但当外力撤消后,即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2)塑性介质: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但当外力撤消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一般,自然界中的任何物体都具有这两种性质,但把它看成是什么性质或说看成是弹性介质还是塑性介质,是与一定的因素有关的,即一个物体是弹性还是塑性介质,除与本身性质有关外,还与外力大小、作用时间长短有关,如弹簧,一般我们都把它看成是弹性体,但当我们的作用力非常大,并且作用时间很长时,它也变成塑性体(即使除去外力后,弹簧也弹不起来了)结论1:地震勘探中将地下岩石看做为弹性介质---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由于在地震勘探中作用力都是很小,且作用时间也很短(一瞬间),故可把地下介质看作以弹性为主,抽象后为弹性介质。
2、几种弹性模量(弹性常数)(Some Elasticity Mould/Constant)当用相同的力作用于不同的岩石,将可能产生不同的形变,这是因为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弹性性质,通常可用下述弹性模量(常数)来描述岩石的弹性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学分: 5 分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执笔人:毛宁波审定人:陈传仁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难点◆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几种介质模型下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频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影响地震反射振幅的主要因素◆难点◆地震视速度和视波长的概念◆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的关系◆识别野外地震记录上的各种类型的地震波◆不同类型地震波在频谱上的特征与差异◆地震波的吸收与衰减◆地震波的几何扩散◆地震波的散射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24学时◆重点◆地震观测系统的概念◆地震干扰波的特征与压制方法◆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地震野外采集的基本流程◆地震组合的基本概念◆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简单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共中心点叠加技术的基本原理◆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动校正量和动校正的基本概念◆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压制多次波原理◆难点◆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地震勘探对地震激发和接收的基本要求◆地震组合中提高信噪比与提高分辨率的关系◆影响地震组合效果的主要因素◆增强叠加效果与地震分辨率的关系◆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异同第四章地震资料处理19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各种速度的概念◆地震均方根速度◆地震速度谱的原理◆DIX公式◆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流程◆水平叠加地震剖面的特点◆地震绕射波和回转波的基本概念◆地震勘探的分辨率◆难点:◆各种地震速度的求取方法◆各种地震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各种地震偏移方法的异同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18学时◆重点:◆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点◆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原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难点:◆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陷阱◆地震构造图的偏移原理◆地震水平切片的特点及解释方法第六章其它地震技术3学时◆重点:地震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难点:提高英文水平,掌握学习国际上新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基本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既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仍在发展之中的学科。
1、本课程重点是:地震波运动学、共反射点叠加法、地震资料解释理论的基础方法。
地震波运动学是本课程的最基本的原理,“共反射点叠加法”是地震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其获得的数据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该方法的原理则是常规地震数据处理的基础,也是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地震资料解释理论基础和方法是要训练学生掌握给出地震勘探地质成果的一套方法,可以说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标。
2、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这一章虽无太深理论,但实践性很强,课堂讲授抽象,学生接受困难;地震波速度这一章涉及数学问题较多,学时有限,讲授较难;地震资料解释理论基础和方法,这两章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地质学知识,地震勘探原基础理论及地震资料处理知识,才能掌握这两章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3、解决办法:讲透地震波运动学和共反射点叠加法原理及相关章节基础原理,加强实验课教学。
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多观察、多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编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应用好现有的网络答疑资源。
在学生入学教育中强调地质学各门功课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学好地质学类课程,为本课程打下扎实的地质学基础。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共16学时)实验一:地震波传播规律数值模拟(2学时)1)实验目的通过编制和运行相关的Matlab程序,进一步理解纵波、横波以及面波的传播规律。
2)主要内容(1)调试和运行P_and_S_waves.m和rayleigh_waves.m两个Matlab程序,观察纵波、横波以及面波的传播规律,并分析对比体波和面波的主要特征。
(2)程序中调整什么参数可以让纵波、横波以及面波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并绘制相应图件。
(3)尝试编制Matlab程序用其它动画方式来模拟纵波、横波的传播规律。
实验二:地震子波数值模拟(2学时)1)实验目的通过编制和运行相关Matlab程序,进一步理解地震子波的类型和特征。
2)主要内容(1)编制显示地震雷克子波的Matlab程序,并在同一张图上绘制主频5Hz、15Hz、25Hz、35Hz、45Hz的零相位地震雷克子波图形。
(2)编制出求上述不同频率子波的振幅谱和相位谱的计算机程序,并绘制出图形。
(3)利用HRS软件平台模拟出不同类型的子波及其频谱。
实验三:合成地震记录数值模拟(2学时)1)实验目的通过编制Matlab程序,进一步理解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原理。
2)主要内容(1)调试并运行synseismic.m程序,绘制地震合成记录的制作流程框图。
绘图并分析地震子波主频为10Hz,15Hz,20Hz,25Hz和30Hz情况下地震合成记录的结果。
把程序内的子波换成雷克等子波,绘出地震合成记录的图形。
(2)利用HRS软件平台学会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实验四:地震时距曲线数值模拟(2学时)1)实验目的通过编制和运行相关Matlab程序,进一步理解地震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点。
2)主要内容(1)假设地下有一个水平地质界面,埋藏深度500m,地层是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为1500m/s,界面下伏介质速度为2200m/s ,请编制Matlab程序,绘制出中点放炮共炮点的反射波、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
Matlab程序编制中,炮检距:-1500m~1500m,道间距10m。
假设上述水平界面模型中界面埋藏深度变为1000m,上述时距曲线有何变化,绘出相应图形,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2)根据给定图中的参数,编制程序绘制直达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并分析如何从时距曲线图上求取各层的地震波速度和厚度?(3)根据给定图中的参数,编制Matlab程序绘制射线分布图。
实验五:地震检波器组合数值模拟(2学时)1)实验目的通过编制Matlab程序,进一步理解地震检波器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频率特性曲线。
2)主要内容(1)编制地震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Matlab计算程序,将检波器组合个数分别为2,3,4的方向特性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2)编制地震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曲线Matlab计算程序,将组内相邻检波器时差分别为0.01、0.002、0.005的频率特性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其中检波器组合个数为7,频率范围为0~200Hz,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3)仔细阅读《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p156页中例3.6和例3.7,设计和绘制出5x5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面积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六:纵波和横波反射系数计算(2学时)1)实验目的通过编制Matlab程序,进一步理解非垂直入射情况下,地震纵波和转换横波的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的计算方法,为今后的AVO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2)主要内容仔细研究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Crewes小组的两个网上软件,1、在平面波假设情况下利用Zoeppritz方程计算纵波和横波反射系数的软件(Zoeppritz Explorer 2.2 );2、在球面波假设情况下利用Zoeppritz方程计算纵波和横波反射系数的软件(Spherical Zoeppritz Explorer 3.0)。
学会使用这两个软件,并利用他们自主研究地震勘探的一些问题。
Zoeppritz Explorer 2.2/ResearchLinks/ExplorerPrograms/ZE/ZEcrewes2_2.htmlSpherical Zoeppritz Explorer 3.0/ResearchLinks/ExplorerPrograms/SphZE/SphericalZE3_0.html实验七:地震速度谱制作(2学时)1)实验目的通过调试和解剖相关Matlab程序,进一步理解地震动校正和速度谱的原理。
2)主要内容调试动校正和速度谱制作的Matlab计算程序,绘制共中心点道集动校正前后的地震记录对比图和地震速度谱,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流程框图。
实验八:地震偏移处理程序分析(2学时)1)实验目的通过编制Matlab程序,了解二维合成地震剖面的制作,了解地震叠后偏移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主要内容调试计算二维的地震合成剖面和地震叠后偏移的Matlab程序,绘制二维速度模型和合成地震剖面图,绘制地震偏移前后的地震剖面,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五、大纲说明本大纲适合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物探方向)。
教学总时数80,其中实验16学时。
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
由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专门开设了地震波动理论、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地震地层学和油藏地球物理等必修或选修课,本大纲不涵盖这些课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