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doc
制造业职业规划:制造业人才发展路径与职业前景
![制造业职业规划:制造业人才发展路径与职业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2f79a8e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0.png)
制造业职业规划:制造业人才发展路径与职业前景引言制造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行业,由于全球经济环境和技术创新的改变,制造业职业规划变得非常重要。
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和职业前景对于从事该行业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制造业职业规划的不同路径以及相关的职业前景。
制造业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制造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它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和就业机会。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制造业的职业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制造业职业规划可以帮助从业人员了解行业的变化趋势和技术创新,从而制定合适的职业发展策略。
制造业职业发展路径1. 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是制造业最基础的职业发展路径之一。
他们负责操作、维护和修理设备,以保证生产线的正常运行。
技术工人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们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和经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技术工人在制造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是实现高效生产的关键。
2. 工程师工程师是制造业中的核心职业之一。
他们负责设计和改进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工程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工程师在制造业中扮演着决策和创新的角色,他们对整个生产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是制造业中的关键职业之一。
生产经理负责协调和管理生产过程,确保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
生产管理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沟通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来实现职业发展。
生产管理在制造业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他们对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生产成本起着关键的作用。
制造业职业前景制造业的职业前景取决于全球经济环境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尽管制造业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存在许多机会和潜力。
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职业前景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革命。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255a3e0c8d376eeaeaa3178.png)
国家战略与宏观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曰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 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指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突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
二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三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
四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
五是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
六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七是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
(来源:新华社,2017-4-1)《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全部发布实施2017年2月10日,工信部发布消息,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已于近日全部完成并发布实施。
“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以 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印发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印发](https://img.taocdn.com/s3/m/3c6fb155b0717fd5370cdc83.png)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印发
作者:暂无
来源:《智能制造》 2017年第3期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指南》部署了五项重点人才工程,包括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工程和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等,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力度,落实好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生均拨款制度,并规定制造业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 至2.5% 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并完善监管机制。
《指南》提出,到2020 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 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6% 以上,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优化。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1+X”规划指南全部发布,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已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中国制造》规划全文
![《中国制造》规划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046f0d29f5335a8102d2208a.png)
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制造2025》发布(全文)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纲领导读: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5年5月8日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5ed484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a.png)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发展规划非常重要。
本
指南提出一个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发展的框架,以满足发展需求,包括人力资源的发展和传
统的技术的利用。
1.开展市场研究,熟悉当前制造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判断企业未来发展的
需求和方向,并制定发展计划和策略;
2.强化人才储备,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制造行业从业人员,构建一支技术素质高、创
新能力强的人力资源储备;
3.提供制造企业培训,改善企业内部的培训体系,旨在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并通过
定期的培训环境对员工的生产技能进行刷新和更新;
4.构建行业基础设施,加强行业信息技术和设备科学研究,推动行业信息化,加快技
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改善企业的生产能力;
5.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制定体现制造业发展价值观的宣传方案,结合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效提升制造企业的品牌形象,为发展制造业及其相关职业提供人才支持;
6.积极开展企业主动社会责任活动,加强企业与政府、产业及社会之间的交往,通过
国内外行业技术交流,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合作,促进制造业和相关人才的发展。
本指南提出了一个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发展的框架,应用该框架,能够充分发挥社会资
源的优势,有效实现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制造业人才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只有
当企业重视制造业人才培养、传统技术的利用和现代技术的引进,以及开展可持续的技术
改进和投资的行为,才能更好的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最新 制造强国战略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解读《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精品
![最新 制造强国战略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解读《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5b8f11ec6f1aff00bed51ed1.png)
制造强国战略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解读《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一、从《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看《指南》的重大意义《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有关方面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多部门协同作战、上下联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重大工程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一是编制并发布了“1+X”规划。
“1”指《中国制造2025》,“X”指11 个配套的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5 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新材料、信息产业、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 个发展规划指南。
二是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自2015年起,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一批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快推进核心竞争力提升、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优质制造和工业强基等重点领域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积极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创建工作,已批复宁波、泉州、沈阳等8 个试点示范城市和江苏苏南五市、广东珠江西岸、湖南长株潭3个试点示范城市群,加快智能制造发展进程。
三是加强对地方的指导,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
为引导解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等问题,制定《中国制造2025 分省市指南(2016年)》。
截至2016年末,已有29个省(区、市)出台了或指导性文件,推动效应也初步凸显,已形成了东部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中部产业升级、西部优势产业突破的不同发展思路,相比我国传统的东中西部“老三极”格局,制造业“新三级”格局正在加速成型。
四是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业态变革。
自《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我国在航空航天、北斗导航、高铁装备、发电装备、工程机械和高档数控系统等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在《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人才问题成为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制造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瓶颈,特别是在技术技能人才领域问题尤为突出。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6912cd3f90f76c661371a61.png)
龙源期刊网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03期入选理由《指南》涵盖人才发展多个领域的政策措施,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集中体现“服务国家战略,教育主动作为”的理念,对于全方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全领域进行人才供给改革、全过程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全角度加强人才培养保障起到指导性作用。
主要内容《指南》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指南》主要任务包括7部分24条。
一是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包括贯通制造业人才系统培养渠道,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推动制造业企业职工培训全覆盖。
二是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包括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
三是提升与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包括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绿色制造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全员质量素质。
四是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主要是加快培育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
五是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主要是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支持基础制造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整体提升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水平。
六是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主要是着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提升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
七是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包括提升人才管理与使用水平,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配置,有效开展人才评价与激励。
《指南》重点人才工程包括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工程、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6fa3be2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a.png)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布日期】2016.12.27
•【文号】教职成〔2016〕9号
•【施行日期】2016.12.2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正文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
教职成〔2016〕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按照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12月27日。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9183b5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2.png)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则是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了引导和规范制造业人才的发展,制定一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制造业人才发展的背景和目标。
制造业发展面临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挑战,需要具备一流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制造业人才。
制造业人才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制造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制造业人才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制造业人才发展的原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职业道德和素质为基础,以全面发展和差异化发展为主线。
制造业人才发展的思路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培养适应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制造业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
制造业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完善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企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制造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
为了推动制造业人才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加大对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投入,落实各级政府的负责人才开发工作的责任,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制造业人才自主创新和创业。
五、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保障机制。
制造业人才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包括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建立健全的职业培训和人才流动机制,加强制造业人才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六、制造业人才发展的国际合作。
制造业人才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纳国际尖端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人才。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组织合作,提升制造业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七、制造业人才发展的监督与评估。
企业人才发展规划范文模板
![企业人才发展规划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74bae2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6.png)
企业人才发展规划范文模板英文回答:Company Talent Development Planning Template.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template i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effective talent development plans.Steps:1. Situation Analysis.Asses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organization's talent pool.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Define the desired future state.2. Strategic Alignment.Align talent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with the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goals.Identify critical competencies and skills required for success.3. Target Audience Identification.Identify the target audience for the plan.Consider roles, levels, and areas of expertise.4. Needs Assessment.Conduct a needs assessment to identify specific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Use data from performance reviews, skills assessments,and succession planning.5. Development Plan Design.Design customized development plans for each target group.Include a mix of formal training, on-the-job learning, and mentoring/coaching.6. Program Development.Develop and implement specific programs to address identified needs.Consider a variety of delivery methods (e.g., workshops, e-learning, mentoring)。
《中国制造2025规划》(全文)
![《中国制造2025规划》(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e5badd76a20029bd642d76.png)
中国制造2025规划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2022年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100附解析
![2022年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100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a367d310661ed9ac51f376.png)
2022年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100附解析一、高中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1.下列句子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很怀疑人类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真有穷尽的一天?按照事物的相对性推导,是否还存在一种与物质相对的反物质?B.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C. 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有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D. 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B.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C. 这里的溶洞之旅始于一部电梯,它让人免去了攀爬之苦,将人与自然的距离拉得很近,“大壑峡崖遮不住,悠忽降临绿水边。
”D. 与友人告别,李太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深情浮现眼前,曲终人散,更能理解杜工部观剑毕“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的况味。
3.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大约五、六点钟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突然发生了。
B.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C. “班里发生的这件事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
”班主任严肃地说。
D. 贺斯认为,不管你演什么,“总要使它单纯,始终—致。
”为此,他替戏剧制定了一些“法则”。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环顾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国制造站在了新的时代风口。
【甲】面对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015—2025年)》,对。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a6a6e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8.png)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下面的对联不是以“黄鹤楼”为吟咏对象的一项是A.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B.景物未全非,独恨难招天上鹤;乡关何处是?几回欲问楼头仙。
C.老子兴来,除开辛氏岂无酒?高人辈出,压倒崔公便是诗。
D.大河奔海,斜日恋山,妙景宜从高处赏;千古奇观,五言绝唱,名楼长借好诗传。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黄昏之景,但景中使用了暖色调。
(2)《离骚》屈原控诉当时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一味投机钻营。
对此作者忧愁烦闷,不由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悲叹:“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愿意牺牲短期的经济效益,创办利润微薄甚至可能赔本的校园书店,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更多具有阅读习惯、文化情怀的读者。
B.《意见》的实施,必将有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C.去年,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路口,环卫工阿姨劝阻一名男子不要乱扔垃圾,结果该男子气急败坏,随手抓了一把铁铲往环卫工阿姨头上暴打。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9ca7f7e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6.png)
绪论单元测试1.本课程主要学习()。
A: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B:工业机器人基础知识C: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D: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答案:BCD2.本课程学习以()品牌机器人为主要学习对象。
A:YASKAWAB:FANUCC:KUKAD:ABB答案:D3.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中中包含了工业机器人行业人才。
()A:错B:对答案:B4.工业机器人是集()等为一体的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A:机械B:PLC控制C:电气控制D:传感器答案:ABC5.机器人根据用途,一般分为()。
A:焊接机器人B:特种机器人C:工业机器人D:服务机器人答案:BCD第一章测试1.某部件作为机器人的支持部分,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
该部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该部件是指()。
A:基座B:臂部C:腕部D:手部E:腰部答案:A2.工业机器人的感受系统包括内部检测系统和外部检测系统两部分。
()A:对B:错答案:A3.手部的开、合以及手部关节的自由度一般包括在工业机器人自由度范围内。
()A:错B:对答案:A4.定位精度是指工业机器人在同一条件下用同一方法操作时,重复n次所测得的位置与姿态的一致程度。
()A:错B:对答案:A5.工业机器人基坐标判定的方法是站在工业机器人的任意一侧,采用右手定则,大拇指所指的为X的正方向。
()A:错B:对答案:A6.工业机器人的驱动—传动装置包括驱动器和传动机构两部分,它们通常与执行机构连成机器人本体。
()A:错B:对答案:B7.工业机器人的各个关节的运动是独立的。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紧急停止按钮是超越其他任何操纵器控制的功能连接。
()A:错B:对答案:B2.制动抱闸按钮可以随时使用,只要是工业机器人被卡住不动的情况。
()A:对B:错答案:B3.关于操作示教器,说法错误的()。
A:示教器脏了,应采用洗洁精、洗衣液等洗涤用品对示教器进行清洁B:必须使用手套C:示教器不能随意放置在某一位置,必须放置在规定的位置上D:可以使用笔、钥匙等物体操作示教器答案:ABD4.关于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操作规范,说法正确的是()。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业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业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db4cfcb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d.png)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业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第1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概述 (3)1.1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意义 (3)1.1.1 政策背景 (4)1.1.2 技术背景 (4)1.1.3 市场需求 (4)1.1.4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4)1.2 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4)1.2.1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4)1.2.2 工业互联网的架构 (4)1.2.3 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 (4)1.3 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5)1.3.1 数字化人才需求现状 (5)1.3.2 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5)1.3.3 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方向 (5)第2章数字化人才需求分析 (5)2.1 制造业数字化岗位需求 (5)2.2 数字化人才能力要求 (6)2.3 我国数字化人才现状及差距 (6)第3章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 (7)3.1 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 (7)3.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7)3.1.2 能力培养目标 (7)3.2 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7)3.2.1 培养模式 (7)3.2.2 课程体系 (7)3.2.3 实践教学 (8)3.3 课程设置与教学策略 (8)3.3.1 课程设置 (8)3.3.2 教学策略 (8)第4章基础理论知识培养 (8)4.1 数字化技术基础 (8)4.1.1 数字化技术概述 (8)4.1.2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8)4.1.3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8)4.2 制造业基础知识 (8)4.2.1 制造业概述 (9)4.2.2 制造业关键技术 (9)4.2.3 制造业发展模式 (9)4.3 数据科学与分析 (9)4.3.2 数据分析方法 (9)4.3.3 数据可视化 (9)4.3.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9)第5章关键技术能力培养 (9)5.1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 (9)5.1.1 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及功能 (9)5.1.2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场景 (10)5.1.3 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培养 (10)5.2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10)5.2.1 数字化设计技术 (10)5.2.2 数字化制造技术 (10)5.2.3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培养 (10)5.3 智能制造与自动化 (10)5.3.1 智能制造技术 (10)5.3.2 自动化技术 (10)5.3.3 智能制造与自动化能力培养 (11)第6章创新能力与思维培养 (11)6.1 创新思维方法 (11)6.1.1 批判性思维 (11)6.1.2 发散性思维 (11)6.1.3 逆向思维 (11)6.1.4 跨界思维 (11)6.2 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11)6.2.1 前沿技术跟踪 (11)6.2.2 技术研发与转化 (11)6.2.3 产业需求对接 (12)6.3 创新创业实践 (12)6.3.1 建立创新创业平台 (12)6.3.2 创新创业竞赛 (12)6.3.3 实践教学 (12)6.3.4 师资队伍建设 (12)第7章实践能力培养 (12)7.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12)7.1.1 实践教学目标 (12)7.1.2 实践教学内容 (13)7.1.3 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13)7.2 校企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 (13)7.2.1 校企合作模式 (13)7.2.2 实践基地建设 (13)7.3 实践项目与案例解析 (14)7.3.1 实践项目 (14)7.3.2 案例解析 (14)第8章跨学科与综合素质培养 (14)8.1.1 基础理论知识 (14)8.1.2 专业技能知识 (15)8.1.3 跨学科融合 (15)8.2 软技能与团队协作 (15)8.2.1 软技能 (15)8.2.2 团队协作 (15)8.3 职业素养与法律法规 (15)8.3.1 职业素养 (16)8.3.2 法律法规 (16)第9章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16)9.1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16)9.1.1 资源库内容规划 (16)9.1.2 资源库技术架构 (16)9.1.3 资源库共建共享 (16)9.2 在线课程与混合式教学 (16)9.2.1 在线课程建设 (17)9.2.2 混合式教学模式 (17)9.2.3 教学方法改革 (17)9.3 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评价 (17)9.3.1 教育信息化建设 (17)9.3.2 教学评价体系 (17)9.3.3 教学评价反馈 (17)第10章人才培养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17)10.1 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17)10.1.1 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18)10.1.2 评估体系构成 (18)10.2 评估指标与评价方法 (18)10.2.1 评估指标 (18)10.2.2 评价方法 (18)10.3 持续改进与优化策略 (18)10.3.1 建立反馈机制 (19)10.3.2 优化培训内容与方法 (19)10.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9)10.3.4 推动产学研合作 (19)10.3.5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9)第1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概述1.1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意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业转型的深刻变革。
制造业年发展规划
![制造业年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c0296f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a.png)
制造业年发展规划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制造业年发展规划进行探讨,以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制造业年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领域1. 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创新性。
未来的发展规划应该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研发能力,推动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2.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制造业的未来趋势,通过信息化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和灵活化。
因此,制造业年发展规划应该加强智能制造的研究和应用,在生产流程中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环保制造环保制造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制造业年发展规划需要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
4. 服务制造业服务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通过将服务与制造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
制造业年发展规划应该鼓励制造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提供增值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政策支持为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
首先,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
其次,优化税收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制造业的监管和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四、国际合作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制造业年发展规划应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制造业梯队人才培养规划方案
![制造业梯队人才培养规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4b39c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c.png)
制造业梯队人才培养规划方案1. 背景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亟需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梯队人才。
本规划旨在建立全面的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
2. 目标- 培养一支专业技术过硬、创新能力突出的制造业精英队伍。
- 建立完善的岗位晋升机制,激励人才持续发展和成长。
- 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3. 实施方案3.1 人才选拔在人才选拔方面,将通过以下途径筛选和引进优秀人才:- 加强高校合作,建立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
- 设立奖学金和资助计划,吸引拔尖学生进入制造业领域。
- 开展选拔活动,挖掘和发掘潜在人才。
3.2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将采取以下措施:- 设计并实施全面的培训课程,涵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 引进国际先进的培训方法和技术,提升培训质量。
- 开展实践教学和实项目,加强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职业发展为了实现人才的持续发展,将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晋升机制,激励人才积极进取。
- 提供导师制度和师徒传承模式,实现经验传承。
- 鼓励人才参与行业协会和学术研究,扩展专业领域。
4. 实施效果评估建立完善的实施效果评估体系,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培养效果和人才质量。
5. 预算和资源制定详细的预算和资源计划,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企业投入和社会捐赠等多方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支持。
6. 时间计划细化制造业梯队人才培养规划方案的时间计划,合理分配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遵循有序推进的原则,确保规划方案按时启动和实施。
7. 风险控制识别并评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及时监测和调整培养方案,降低风险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8. 绩效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及时评估人才培养方案的绩效和效果。
根据评价结果,优化培养方案,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智能制造职业发展规划
![智能制造职业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c00a72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8.png)
智能制造职业发展规划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进行布局。
在此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规划旨在为智能制造领域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帮助从业者明确发展方向,实现个人价值。
行业现状市场规模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逐年上升,预计未来几年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智能制造产业链涉及众多领域,包括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为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技术进展智能制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此外,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如机器人、智能工厂、数字化设计等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智能制造发展,包括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布局等方面。
政府鼓励企业加大智能制造投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职业发展路径技术研发方向1. 研发工程师:负责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2. 系统集成工程师:负责智能制造系统的集成和优化。
3. 数据分析工程师:负责数据分析,为智能制造提供决策支持。
管理与运营方向1. 项目经理:负责智能制造项目的管理与执行。
2. 运营经理:负责智能制造企业的日常运营。
3. 质量管理经理: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
销售与服务方向1. 销售工程师:负责智能制造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销售。
2. 客户服务工程师:负责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能力提升1. 学习与研究:不断学习新技术,关注行业动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2. 项目经验: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 跨学科知识: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如管理、财务等,提升综合素质。
4. 沟通能力:提高与团队成员、客户、供应商等的沟通能力,促进合作。
职业规划建议1. 明确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2. 提升技能:学习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1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特编制本指南。
一、编制背景
(一)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强国行列,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万人、研究生在校生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个,在校生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数约万个,在校生万人。
二是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
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万人。
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近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人才总量近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分别占人才总量的%和%。
三是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
以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代表的制造业高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逐渐改善。
重在行业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初步建立,有利于制
造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同时,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
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
三是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尽快加以解决。
(二)发展形势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把人才作为实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革创新教育与培训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
束不断强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中国制造》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迫切要求着力培养具有创
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迫切要求加快培养掌握共性技术和关键工艺的专业人才;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迫切要求全面增强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服务型制造,迫切要求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进入新业态、新领域;发展绿色制造,迫切要求普及绿色技能和绿色文化;打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迫切要求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等。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把制造业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发挥资源优势,抓好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队伍基础、补齐人才结构短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国制造》战略部署,坚持育人为本,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深化产业与教育融合为抓手,以夯实人才队伍基础和培育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对接制造强国建设
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引领性和针对性,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
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制造业人才资源基本满足产业需求。
教育、行业企业、社会等多种人才开发资源进一步整合,人才培养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基本实现融合、协调发展,制造业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急需紧缺人才得到有效充实,人才能力更加全面。
人才培养与制造业发展需求更加吻合。
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学科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更加健全,专业教学标准有效对接职业标准,专业教师能力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重点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到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以上,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优化。
人才资源聚集能力和效应显著增强。
围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特别是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重点领域)、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建成一批人才高地,吸引国外高端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成效初步显现,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人才发展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多元人才投入机制更加健全,人才培养成为重大专项、重点工程项目评价的重要指标。
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形成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
人才市场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人才资源基本实现有效配置,人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表: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单位: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