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学知识点(期末考试).docx
煤化学总复习
![煤化学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3a9ca8a8762caaedd33d42b.png)
• • • • • •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三、单选题 四、判断题 五、简答题 六、论述题 (30分) (10分) (20分) (10分) (20分) (10分)
第二章 煤的生成
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
1 植物的有机组成可以分成4类: 糖类及其衍生物(碳水化合物) 木质素 蛋白质 脂肪化合物
(4)地壳运动 对自然地理环境起控制作用;直接影响泥炭层的沉积厚度。 2)成煤过程 根据成煤过程中影响因素和结果的不同,成煤过程大致可分为 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两个阶段。
(1)泥炭化作用与腐泥化作用
泥炭化作用指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
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 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植物的遗体经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 腐泥的过程。
(3)酸性溶剂:各种酚类;
(4)混合溶剂:二硫化碳—N-甲基-2-吡咯烷酮等或上述各种溶剂的 混合。
第四节
煤的族组成
四、煤溶剂萃取的方法
(1)常规抽提
(2)特殊抽提 (3)抽提热解 (4)化学抽提氢解 (5)超临界抽提
空气干燥基ad;干燥基d;收到基ar;干燥无灰基daf;干燥
无矿物质基dmmf
(2)硫化铁硫的测定 A.氧化法: 测定原理:用稀盐酸浸出非硫铁矿铁,然后用稀硝酸把其中的
硫氧化成硫酸盐;把铁氧化成三价铁。得到的三价
铁用氯化亚锡还原为二价铁,然后用重铬酸钾滴定 。
第四节
三、煤溶剂萃取的溶剂
煤的族组成
(1)中性溶剂:脂肪烃类—石油醚; 芳香烃类—四氢萘、苯、甲苯、二甲苯等; 含氧化合物—乙醚、丙酮等; 含氯化合物—氯仿(CHCl3)、四氯化碳; (2)碱性溶剂:含氮化合物—吡啶、喹啉等;
煤化学考试要点
![煤化学考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a9819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2.png)
煤化学考试要点绪论煤化学:研究煤的成因、组成、结构、性质、分类和反应及其相互关系,并澄清煤作为燃料和原材料利用中的相关化学问题。
1.3煤化学化工的范畴(1)煤的气化气体——合成气——合成氨、甲醇、醋酸酐、乙酸乙酯、燃料气和其他化学品。
(2)煤液化液化油---液体燃料(替代天然石油),化学产品(3)煤的高温炼焦冶金焦炭(炼铁)、城市煤气、化学品(苯、甲苯、二甲苯、苯酚、萘、蒽、吡啶等)、沥青、碳制品。
(4)煤的低温干馏燃料气,液体燃料,酚,芳烃,酮、酯和杂环,碳质还原剂。
(5)煤的其它加工电极炭、活性炭、碳分子筛、碳纤维、煤蜡。
第二章煤的类型、外观特征和形成1.1煤是在植物中形成的煤是由植物腐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1.2煤炭类型(成因类型)根据形成煤炭的物质基础划分煤炭的类型―成因类型。
主要是:腐殖煤、腐泥煤、残殖煤、腐殖腐泥煤。
腐殖煤:高等植物在成煤过程中通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和地质变化产生腐殖煤。
它分布最广,拥有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煤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腐泥煤: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等植物形成。
储量大大低于腐殖煤,工业意义不大。
残煤:富含高等植物碎屑中最稳定的成分(孢子、角质层、树皮和树脂)。
自然界中残留煤的储量很小,通常以薄层或透镜体的形式夹在腐殖煤中。
腐殖腐泥煤:由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
2.煤的形成2.1成煤条件和环境煤炭的形成,必须有气候、生物、地理、地质等条件的相互综合,才能生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煤炭矿藏。
这些条件包括:(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生物、气候的影响)(2)植物腐烂不能被完全氧化——合适的堆积地点(沼泽、湖泊等)(3)地质作用(地壳的沉降运动-形成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2.2成煤过程由高等植物转化为腐殖煤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几数千到数亿年。
整个成煤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泥浆碳化和煤化。
煤化程度的概念:在褐煤向烟煤、无烟煤转化的进程中,由于地煤质条件和成煤时代的不同,使煤处于不同的转化阶段。
煤化工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煤化工期末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3495e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f.png)
煤化工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煤化工的主要原料是:A. 天然气B. 石油C. 煤炭D. 木材答案:C2. 以下哪个不是煤化工产品?A. 甲醇B. 尿素C. 聚乙烯D. 汽油答案:C3. 煤的气化反应属于:A. 氧化反应B. 还原反应C. 酸碱中和反应D. 置换反应答案:A4. 煤化工中,煤的液化技术主要是指:A. 煤制油B. 煤制气C. 煤制甲醇D. 煤制尿素答案:A5. 煤的干馏是在以下哪个条件下进行的?A. 常温常压B. 常压无氧C. 低温高压D. 高温高压答案:B6. 煤化工中的水煤浆技术,主要用于:A. 煤的气化B. 煤的液化C. 煤的干馏D. 煤的燃烧答案:A7. 煤化工中,煤气化产生的主要气体是:A. 氧气B. 氮气C. 一氧化碳D. 二氧化碳答案:C8. 以下哪项不是煤化工的环保处理技术?A. 脱硫B. 脱硝C. 脱碳D. 除尘答案:C9. 煤化工产品中,尿素主要用于:A. 肥料B. 燃料C. 建筑材料D. 食品添加剂答案:A10. 煤化工中,煤的气化技术主要应用于:A. 钢铁工业B. 石油化工C. 化肥生产D. 电力生产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煤化工是指以________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转化为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
答案:煤炭2. 煤的干馏产物主要包括煤焦油、煤气和________。
答案:焦炭3. 煤化工产品中,甲醇可以进一步转化为________。
答案:甲醛4. 煤化工中,煤气化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合成________。
答案:甲醇5. 煤化工的环保处理技术包括脱硫、脱硝和________。
答案:除尘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煤化工在能源转换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答案:煤化工在能源转换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将煤炭这种固体化石燃料转化为清洁、高效的液体或气体燃料,以及各种化工原料。
煤化工可以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是实现能源多元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煤化学复习资料
![煤化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865223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7e.png)
煤化学复习资料煤化学1、能源种类、可再生能源的种类。
能源的种类:核能、化石能(又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
2、我国的煤炭储量、产量、资源特点。
1)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保有储量10032.6亿吨(可采储量2000-3000亿吨),年产36亿吨以上。
2)煤炭资源的特点a)煤炭资源虽然丰富,勘探程度低b)煤炭品种齐全,从褐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
c)煤炭质量有很大差异,秦岭以南地区,除少数煤田外,多数煤田的煤质差,含硫高。
d)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南贫北丰、西多东少。
e)煤系伴生矿产资源丰富3、煤化工的三大方向。
焦化、液化(加氢液化、间接液化)、气化。
4、煤炭利用的环境问题(P5)1)固体废物的危害:自然排放烟尘、CO等有害物质;利用:建材、化工产品、发电。
2)废水危害:污染矿区地下水源和江河水体;利用:水处理工艺。
3)煤层气危害:对区域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也影响全球大气环境;利用:燃料。
4)大气污染:烟尘、SO2、NO X、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第二章煤炭的特征和生成1、成煤植物的有机族组成包括那几类?怎样参与成煤炭1)糖类及其衍生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参与成煤:当环境缺氧时,厌氧细菌使纤维素发酵生成甲烷、二氧化碳、乙酸等,形成更复杂的物质参与成煤。
2)木质素:经微生物的作用易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
3)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
4)酯类化合物:脂肪、树脂、蜡质、交织、木栓质、孢粉质等。
脂肪受生物化学作用可被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前者参成煤作用,而树脂、蜡等比较稳定。
2、成煤炭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古气候因素:温暖潮湿的气候古植物因素:高大的大本植物繁殖堆积古地理因素:泥炭沼泽古构造因素:下降的速度最好与植物残骸堆积的速度大致平衡。
3、成煤阶段,每个阶段的作用1)泥炭化阶段:是指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
煤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化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0dc2d60011ca300a6c390f3.png)
标准煤:发热量为29.3MJ/Kg的煤,只是一个概念,而不存在这样的煤腐殖煤根据煤化度的不同分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成煤过程是指高等植物在泥炭沼泽中持续的生长和死亡,其残骸不断堆积,经过长期而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和地质化学作用,逐渐演变化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分为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泥炭化阶段:泥炭化阶段是指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凝胶化作用是指植物的主要组分在泥炭化阶段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殖酸和沥青质为主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成岩阶段的延续又叫镜煤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是指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泥炭沼泽的氧化环境中,受到需氧细菌的氧化作用,产生贫氢富碳的腐殖物质或受到“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煤化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减弱或停止,在物理化学和化学作用下,泥炭开始向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转变过程。
分为成岩阶段和变质阶段变质阶段是指褐煤沉降到底壳的深处,在长时间地热和高压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其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转变为烟煤、无烟煤的过程深成变质作用的特点:煤变质程度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大致上深度每增加100米,煤的挥发分减少2.3%(希尔特定律);煤变质程度具有水平分带规律煤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是煤质分析的基本内容。
通过工业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煤的性质、种类和工业用途。
元素分析主要用于了解煤的元素组成。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的结果与煤的成因、煤化度以及岩相组成有密切的关系。
煤的工业分析也称为煤的实用分析或技术分析。
包括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和固定炭的计算四项内容。
水分和灰分可反映出煤中无机质的数量,而挥发分和固定炭则初步表明了煤中有机质的数量与性质外在水分(Mf)是指煤在开采、运输、储存和洗选过程中,附着在煤的颗粒表面以及直径大于10-5cm的毛细孔中的水分。
含有外在水分的煤成为收到基,仅失去外在水分的煤成为空气干燥基煤的内在水分(M inh)是指煤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所保持的水分(将空气干燥煤样加热至105~110时所失去的水分),失去内在水分的煤为干燥煤最高内在水分(MHC):当环境的相对湿度为96%,温度为30,且煤样内部毛细孔吸附的水分达到平衡(饱和)状态时,内在水分达到最大值煤的外在水分与内在水分的总和称为煤的全水分M t当挥发分(Vdaf)为25%,MHC<1%,达到最小值;对于高挥发分(Vdaf>30%)低煤化度煤,MHC随着Vdaf 的增加迅速增大,最高可达20%~30%;对于低挥发分(Vdaf<20%=高煤化度煤,MHC随着Vdaf的减小又略有增大。
煤化学知识点
![煤化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d5daba3169a4517623a319.png)
第一章煤的种类、特征与生成1、泥炭化作用泥炭化作用就是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
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属性:泥炭化作用也就是—种植物物质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它与水解作用、氧化与还原作用有关。
条件:泥炭化作用发生于覆水地区的水位以下,即与大气局部沟通的状态下。
泥炭化作用的直接产物除了泥炭以外,分解出的气态产物有二氧化碳、水、沼气与少量氮。
泥炭化过程的生物化学变化大致可分儿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植物残骸中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氧化分解、水解,转化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第二阶段:分解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1、1 凝胶化作用(一)概念与条件:1、概念: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与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与沥青质为主的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与溶胶)的过程。
2、条件:凝胶化作用的条件: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③在厌氧细菌的参与、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一方面进行生物化学变化,一方面进行胶体化学变化,二者同时发生与进行导致物质成分与物理结构两方面都发生变化。
1、2 丝炭化作用(1)概念: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泥炭沼泽的氧化环境中,受到需氧细菌的氧化作用,产生贫氢富碳的腐殖物质,或遭受“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
产物为丝炭,依成因分为氧化丝质体与火焚丝质体。
2、根据形成煤炭的物质基础划分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
(1)腐植煤 Humic Coal: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生化与地质变化作用生成。
(2)腐泥煤 sapropelite: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等植物形成。
储量大大低于腐植煤,工业意义不大。
(3)残植煤 liptobiolite:由高等植物残骸中对生物化学作用最稳定的组分(孢子、角质层、树皮、树脂)富集而成。
(4)腐植腐泥煤humic-sapropelic coal:由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
煤化学重点
![煤化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df1010fc4ffe473368abc1.png)
第一章1、概念:煤化学2、中国能源构成有何特点?其发展趋势是什么?第二章1、概念:煤,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煤层气,腐植煤,腐泥煤,2、植物是成煤的主要原始物质。
从化学观点看,植物的有机族组成可以分为4类。
煤由堆积在沼泽中的植物遗体转变而成。
3、成煤植物对煤炭性质的影响有哪些?煤层气的特性。
4、成煤作用过程。
(重点)第三章1、概念:2、煤中低分子化合物可分为两类。
3、煤分子结构单元是如何构成的?单元之间如果构成大分子?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分子结构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
4、重点:第一节煤的大分子结构煤大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核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烷基侧链和官能团及桥键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第四节煤分子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章煤的岩石组成1、概念:2、腐植煤煤层通常用肉眼可以将煤区分为四种宏观煤岩成分。
通常按平均光泽的强弱划分出四种宏观煤岩类型。
目前我国煤的显微组分分类按三大组来划分。
煤中常见的矿物主要有四类。
3、煤的各种显微组分的反射率在煤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第五章煤的化学组成1、概念:灰分,挥发分,固定碳,2、工业分析是在规定条件下将煤的组成划分为四种组分。
煤灰成分。
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
3、内在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在煤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煤中主要元素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
煤中有机质族组成的抽提方法。
煤质分析指标的基准换算。
4、第一节煤的工艺分析(重点)第六章煤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1、概念:真相对密度,比热容,透光率,润湿性,2、煤的比热容随煤化程度的升高而减小。
煤的导电性属于什么范围。
接触角越大,润湿性越差。
矸石表现为亲水性,煤一般为疏水性。
煤的孔隙的成因类型。
3、真相对密度的影响因素。
煤的显微硬度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煤的润湿性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煤的润湿热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煤的孔隙率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为什么?第七章煤的化学性质1、概念:煤的风化,2、煤炭自燃过程分为3个阶段,具备4个条件。
煤化学试题及答案大学
![煤化学试题及答案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399862b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2.png)
煤化学试题及答案大学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煤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部分?A. 碳、氢、氧B. 碳、氢、氧、氮C. 碳、氢、氧、硫D. 碳、氢、氧、氮、硫答案:D2. 煤的热值主要取决于煤中哪种元素的含量?A. 碳B. 氢C. 硫D. 氧答案:A3. 下列哪种煤的变质程度最高?A. 褐煤B. 烟煤C. 无烟煤D. 泥炭答案:C4. 煤的灰分是指煤中哪部分物质的质量百分比?A. 碳B. 无机矿物质C. 硫D. 水答案:B5. 煤的挥发分是指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时,煤中挥发出来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百分比。
A. 正确B. 错误答案:A6. 煤的固定碳是指煤中除去挥发分和灰分后剩余的那部分物质。
A. 正确B. 错误答案:A7. 煤的水分含量对煤的燃烧效率有何影响?A. 水分含量越高,燃烧效率越高B. 水分含量越高,燃烧效率越低C. 水分含量不影响燃烧效率D. 水分含量与燃烧效率无关答案:B8. 煤的硫含量对环境有何影响?A. 硫含量越高,环境污染越小B. 硫含量越高,环境污染越大C. 硫含量不影响环境D. 硫含量与环境无关答案:B9. 煤的热解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A. 干燥、热解、焦化B. 干燥、热解、气化C. 热解、焦化、气化D. 干燥、热解、气化答案:A10. 煤的液化是指将煤转化为液态燃料的过程,主要采用哪种方法?A. 直接液化B. 间接液化C. 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D. 气化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煤的化学组成中,碳、氢、氧、氮、硫的总含量通常不低于______%。
答案:952. 煤的灰分含量过高,会导致煤的燃烧效率______。
答案:降低3. 煤的挥发分含量越高,煤的燃烧速度越______。
答案:快4. 煤的水分含量过高,会增加煤的______,从而影响燃烧效率。
答案:热损失5. 煤的固定碳含量越高,煤的热值越______。
答案:高6. 煤的热解过程会产生______、焦炭和煤焦油。
大学煤化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煤化学考试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de0ba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c.png)
大学煤化学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煤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些元素?A. C, H, O, N, SB. C, H, O, Cl, CaC. C, H, N, S, NaD. C, H, O, Mg, Al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煤的物理性质?A. 密度B. 硬度C. 热值D. 颜色答案:C3. 煤的变质程度通常由哪种指标来衡量?A. 灰分B. 挥发分C. 固定碳D. 硫含量答案:B4. 煤的分类中,无烟煤的变质程度是以下哪种?A. 最低B. 较低C. 中等D. 最高答案:D5. 煤中硫含量的增加会导致什么环境问题?A. 温室效应B. 酸雨C. 水污染D. 土壤侵蚀答案:B6. 煤的热解过程通常在什么温度范围内进行?A. 200°C - 300°CB. 300°C - 500°CC. 500°C - 800°CD. 800°C - 1000°C答案:C7. 煤的气化过程中,主要生成的气体是什么?A. 氧气B. 甲烷C. 一氧化碳D. 二氧化硫答案:C8. 下列哪项不是煤液化的主要方法?A. 直接液化B. 间接液化C. 热解液化D. 生物液化答案:D9. 煤的燃烧过程中,哪种反应是最主要的?A. 还原反应B. 氧化反应C. 水解反应D. 置换反应答案:B10. 煤的灰分对煤的利用有何影响?A. 增加热值B. 降低热值C. 无影响D. 提高燃烧效率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煤的四大变质阶段包括:褐煤、________、无烟煤和超无烟煤。
答案:烟煤12. 煤的热值是指煤燃烧时释放的热量,通常以________为单位。
答案:焦耳或千焦耳13. 煤的灰分是指煤燃烧后剩余的________含量。
答案:无机物质14. 煤的挥发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加热时,煤中________出来的物质。
国家开放大学资料:煤化学期末复习题
![国家开放大学资料:煤化学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cb70b9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b.png)
煤化学期末复习题一、判断题1、高等煤化程度的煤,热解时形成的胶质体多,黏结性好。
( × )2、煤样的采集的基本要求是被采样批煤的所有颗粒都有可能进入采样器,每一颗粒都有相同的几率被采入试样中。
( √ )3、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由细胞壁和原生质组成。
( √ )4、煤是不洁净能源,其所造成的污染贯穿于开采、运输、储存、利用和转化等全过程。
( √ )5、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大的煤是腐殖煤。
( √ )6、煤在加热过程中形成胶质体的能力是煤黏结成焦的基础。
( √ )7、煤中的水分按照它的存在状态及物理化学性质,可分为: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及化合水三种类型。
( √ )8、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煤中碳含量增加,煤结构单元中小分子化合物含量减少。
( √ )9、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中,芳香环数与总环数之比称为环缩合度指数。
( × )10、一般罗加指数越大,表示煤的粘结性越好。
( √ )11、年轻煤对水介质的亲和性较强,中等以上煤化程度的煤对水的亲和性较差。
( √ )12、煤样的制备就是按一定方法将原始煤样的质量逐渐减少到分析煤样所需要的质量,而使其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与原始煤样保持一致。
( √ )13、煤直接加氢液化法对煤质的要求是w daf(C)=68%-85%、 w daf(H)= ≥4.5%、A d<6% 、C/H 的质量比不大于16的煤。
( √ )14、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分子式是(C6H10O5)n,具长链状结构,其分子量约为100万~200万。
( √ )15、碳是煤中有机质组成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并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加。
( √ )16、时间是影响煤的重要因素,作用时间影响的重要性表现在:温度、压力相同,时间越长,变质程度越高;温度不同,短时间较高温度与长时间较低温度可达到相同的变质程度。
( √ )17、在中国煤炭分类方案中,首先根据煤化程度将煤分成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煤化学复习(全)
![煤化学复习(全)](https://img.taocdn.com/s3/m/1f55f39c84868762caaed544.png)
1.成煤的条件答:(1)物质条件主要是成煤的原始植物,包括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植物遗体大量堆积是成煤的物质条件.(2) 煤的形成堆积条件或环境条件泥炭沼泽:常年积水,极其潮湿,内有大量植物生长、堆积,植物死亡后遗体被沼泽水覆盖,与氧呈半隔绝状态,使植物遗体不至于完全氧化分解,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泥炭.泥炭沼泽的形成取决于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大地构造4个条件.(3) 煤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温度和压力决定于埋藏深度.成煤应有一定的埋藏深度.煤化程度是煤受热温度和持续时间的函数.温度越高,变质作用的速度越快.(4)时间条件漫长的地质年代[宙、代、纪、世、期]一般需要几千万到几亿年的时间(5) 煤的形成地质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地壳运动.2.成煤作用过程?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答:成煤过程大致可分为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
(1)泥炭化作用阶段。
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所有的有机组分和泥炭沼泽中的微生物都参加了成煤作用。
泥炭沼泽的聚积环境,如沼泽水体的含盐度、氧化还原电位和酸碱度,对泥炭的成分和性质有很大影响,甚至影响煤的猫结性、含硫量和煤焦油产率等。
(2)煤化作用阶段。
在地下深部的温度和压力的长时间作用下,泥炭向褐煤、烟煤、无烟煤演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煤的分子结构,元素组成,化学、物理和工艺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煤化作用逐步加深。
根据化学作用类型和主要影响因素.煤化作用阶段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1)成岩作用。
煤的成岩作用使泥炭转变为褐煤。
当泥炭被其他沉积物覆盖后或处在泥炭层深部时,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减弱以至停止。
泥炭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下,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和固结等一系列变化,疏松的泥炭转变为结构致密的褐煤。
压力和时间是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泥炭转变成褐煤后,碳含量增加,氧和氢含量逐渐降低。
2)变质作用。
煤的变质作用使褐煤向烟煤、无烟煤演化,也可能进一步变质,形成石墨。
煤化学知识点(期末考试)
![煤化学知识点(期末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ad4b021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5e.png)
第一章煤的种类、特征与生成1、泥炭化作用泥炭化作用是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
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属性:泥炭化作用也是-种植物物质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它与水解作用、氧化与还原作用有关。
条件:泥炭化作用发生于覆水地区的水位以下,即与大气局部沟通的状态下.泥炭化作用的直接产物除了泥炭以外,分解出的气态产物有二氧化碳、水、沼气和少量氮.泥炭化过程的生物化学变化大致可分儿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植物残骸中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氧化分解、水解,转化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第二阶段:分解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1.1 凝胶化作用(一)概念与条件:1。
概念: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的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
条件:凝胶化作用的条件: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③在厌氧细菌的参与.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一方面进行生物化学变化,一方面进行胶体化学变化,二者同时发生和进行导致物质成分和物理结构两方面都发生变化。
1。
2 丝炭化作用(1)概念: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泥炭沼泽的氧化环境中,受到需氧细菌的氧化作用,产生贫氢富碳的腐殖物质,或遭受“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
产物为丝炭,依成因分为氧化丝质体与火焚丝质体。
2、根据形成煤炭的物质基础划分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
(1)腐植煤 Humic Coal: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生化和地质变化作用生成。
(2)腐泥煤 sapropelite: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等植物形成。
储量大大低于腐植煤,工业意义不大。
(3)残植煤 liptobiolite:由高等植物残骸中对生物化学作用最稳定的组分(孢子、角质层、树皮、树脂)富集而成。
(4)腐植腐泥煤humic—sapropelic coal:由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煤化作用的因素:1、温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时间;3、压力(压力因素虽阻碍化学反应,但却引起煤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3、煤化作用特点:(1).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特点)(2).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3)。
煤化学复习资料
![煤化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901741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7.png)
煤化学复习资料论述题1、腐殖煤的种类、特征:(1)、腐殖煤,根据煤化度的不同,腐殖煤可分为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
(2)、泥炭是植物向煤转变的过渡产物,外观呈不均匀的棕褐色或黑褐色,含水量很高。
含有腐殖酸、沥青质、变化不大的植物组分,未分解或分解不完全的植物组织。
(3)、褐煤是泥炭沉积后经脱水、压实转变为有机生物岩的初期产物,与泥炭相比,褐煤中腐殖酸的芳香核缩合程度有所增加,含氧官能团有所减少,侧链较短,侧链的数量也较少。
由于腐殖酸的相互作用,腐殖酸开始转变为中性腐殖质。
有土状褐煤、暗褐煤、亮褐煤、木褐煤之分。
(4)、烟煤的煤化度低于无烟煤而高于褐煤,因燃烧时烟多而得名,腐殖酸已全部转变为更复杂的中性腐殖质了。
烟煤是自然界最重要,分布最广,储量最大,品种最多的煤种。
(5)、无烟煤是煤化度最高的一种腐殖煤,因燃烧时无烟而得名。
外观呈灰黑色,带有金属光泽,无明显条带。
它的含碳量最高,挥发分最低,真密度最大,硬度最高,化学反应性弱。
2、泥炭化阶段的作用:(1)、植物遗体暴露在空气中或在沼泽浅部、多氧的条件下,由于需氧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对植物进行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植物遗体中的一部分被彻底破坏,另一部分分解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2)、在沼泽水的覆盖下,出现缺氧条件,微生物中的需氧细菌被厌氧细菌所替代,发生了还原反应,留下了富氢的残留物。
(3)、凝胶化作用:植物的主要组分在泥炭化阶段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殖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
(4)、丝炭化作用: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泥炭沼泽的氧化环境中受到需氧细菌的氧化作用产生贫氢富碳的腐殖物质或遭受“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
3、水分对煤利用的影响:一般来说,水分是煤利用的有害物理的无机物质,因为:(1)在运输时,煤的水分增加了运输负荷,在寒冷地带水分易冻结,使煤的装卸发生困难解冻则需增加额外的能耗;(2)储存时,煤中的水分随空气湿度而变化,使煤易破裂,加速了氧化;(3)对煤进行机械加工时,煤中水分过多将造成粉碎、筛分困难,降低生产效率,损坏设备。
煤化学-复习要点汇总
![煤化学-复习要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1b91b2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7.png)
绪论(xùlùn)煤化学(huàxué)的概念: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shēnɡ chénɡ)、组成、结构、性质、分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煤的主要用途:燃烧、炼焦、气化、低温(dīwēn)干馏、加氢液化以及其他深加工产品等。
煤炭的产量逐年(zhúnián)增加的原因:钢材、水泥、焦炭、电力、电解铝。
CCT(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采、加工、转化、利用的过程中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新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①煤炭开采②煤炭加工③煤炭燃烧④煤炭转化⑤污染物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第一章煤的生成煤的定义: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经过物理化学的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
我国的主要聚煤期: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植物的有机族可以分为四类1、糖类以及衍生物(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蛋白质4、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蜡质、角质、和孢粉质)成煤环境1、首先需要大量的植物的持续繁衍2、其次是植物遗体不致全部被氧化分解3、地质作用的配合煤炭的成因类型:根据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划分的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
主要是: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腐植腐泥煤。
煤炭的成煤过程:植物——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泥炭化煤化作用泥炭的有机组成主要包括:1、腐植酸 2、沥青质 3、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 4、变化不多的壳质组,如角质膜和孢粉等变质作用因素: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第二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的组成及其复杂,是由无机组成和有机组成构成的混合物。
无机组成主要包括黏土矿、石英、方解石、石膏、黄铁矿等矿物质和吸附在煤中的水;有机组分主要是由C、H、O、N、S等元素构成的复杂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工业分析是确定煤化学组组成的最基本方法,他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将煤的组分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
煤化工复习参考笔记(Word版)
![煤化工复习参考笔记(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4f8cc8bb4cf7ec4afed08d.png)
煤化工工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煤化工: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和化学品的过程。
2.比重和容重:煤的比重又称煤的的密度,它是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口煤的容重又称煤的体重或假比重,它是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
3.水分:指单位重量的煤中水的含量。
煤中的水分有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和结晶水三种存在状态。
一般以煤的内在水分作为评定煤质的指标。
4.水分对煤的加工利用是有害物质:1)在煤的贮存过程中,它能加速风化、破裂,甚至自燃;2)在运输时,会增加运量,浪费运力,增加运费;3)炼焦时,消耗热量,降低炉温,延长炼焦时间,降低生产效率;4)燃烧时,降低有效发热量;在高寒地区的冬季,还会使煤冻结,造成装却困难。
5、1)褐煤:它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
其特点是水分高、比重小、挥发分高、不粘结、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差、发热量低厂含有不同数量的腐殖酸。
2)长焰煤:它的挥发分含量很高,没有或只有很小的拈结性,胶质层厚度不超过5mm;3)不粘煤:它水分大,没有粘结性,加热时基本上不产生胶质体。
4)弱粘煤:水分大,粘结性较弱,挥发分较高,加热时能产生较少的胶质体,能单独结焦5)气煤:挥发分高,胶质层较厚,热稳定性差。
6)肥煤:具有很好的粘结性和中等及中高等挥发分,加热时能产生大量的胶质体,形成大于25mm的胶质层,结焦性最强口7)焦煤:具有中低等挥发分和中高等粘结性,8)瘦煤:具有较低挥发分和中等粘结性。
9)贫煤:具有一定的挥发分,加热时不产生胶质体。
10)无烟煤:它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煤。
第二章1、煤干馏: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分解成煤气、焦油、粗苯和焦炭的过程称为煤干馏(或称炼焦或焦化)。
2、3、低温干馏产品:半焦、煤气、焦油4、干馏产品的影响因素:原料煤、加热终温、加热速度、压力5、6、干馏供热方式:1)外热式(由护墙外部传入热量)2)内热式(借助热载体传热,载体和煤料粗直接接触)第三章1、炼焦煤在焦炉内隔绝空气、加热到1000℃左右、可获得焦炭和化学产品和煤气的过程(又称高温干馏、炼焦)。
现代煤化工基础期末复习题
![现代煤化工基础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c450a8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2.png)
现代煤化工基础期末复习题现代煤化工基础期末复习题煤化工是指利用煤作为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和工艺处理,生产燃料、化工产品和材料的一门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煤化工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围绕现代煤化工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帮助读者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
一、煤的组成和特性煤是一种化石燃料,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根据煤的成因和煤质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和泥炭等不同种类。
煤的特性包括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和发热量等指标,这些指标决定了煤的燃烧性能和利用价值。
二、煤的热解和气化煤的热解是指在高温下,煤分子内部的化学键断裂,产生气体、液体和固体产物的过程。
煤的气化是指在高温和适当气氛下,煤分子与气体反应生成可燃气体的过程。
煤的热解和气化可以通过煤气化、焦化和煤炭燃烧等工艺实现。
三、煤的液化和加氢裂化煤的液化是指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或化工原料的过程。
煤的加氢裂化是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煤分子中的碳-碳键断裂,生成低碳烃和芳香烃的过程。
煤的液化和加氢裂化可以通过煤浆气化、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等工艺实现。
四、煤的气化和合成气煤的气化是指将煤转化为合成气的过程,合成气主要由一氧化碳和氢气组成。
合成气是煤化工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可以用于合成甲醇、合成氨、合成烃和合成燃料等。
煤的气化可以通过固定床气化、流化床气化和煤炭间接气化等工艺实现。
五、煤的燃烧和污染控制煤的燃烧是指将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氧化释放能量的过程。
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控制煤燃烧污染,可以采用燃烧优化、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等技术手段。
六、煤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煤作为一种丰富的能源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煤的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推动煤化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煤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可以通过提高煤炭清洁利用率、发展煤炭气化和煤化工产业链等途径实现。
煤化学复习重点总结
![煤化学复习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61c4ddab9f3f90f76c61b29.png)
第二章煤的生成一、腐植煤的成煤作用过程1、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变过程,此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残骸在泥炭沼泽中,经过生物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演变成泥炭的过程。
(2)煤化作用:泥炭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
2、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在温度和压力影响下,泥炭进一步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
褐煤影响煤变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
第三章煤岩学一、煤岩学研究方法分为宏观研究法和微观研究法。
宏观方法: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二、煤的显微组分,按其成因和工艺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镜质组、壳质组、惰性组三大类,研究煤结构时一般采用镜质组作为研究对象。
第四章煤的结构一、煤的结构包括大分子结构和物理空间结构。
1、煤大分子结构:多个相似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的,这种基本结构单元分为分规则和不规则两部分。
(1)规则部分由几个或十几个苯环、脂环、氢化芳香环及杂环(含氮、氧、硫等元素)缩聚而成,称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核或芳香核。
(2)不规则部分是连接在核周围的烷基侧链和各种官能团(含氧、硫、氮官能团);含氧官能团:羟基、羧基、羰基、甲氧基、醚键;含硫官能团:硫醇、硫醚、二硫醚、硫醌、杂环醚;含氮官能团:六元杂环、吡啶环、喹啉环;2、煤结构模型的分为化学结构模型和物理结构模型。
化学结构模型:Fuchs Given、Wiser、本田、Shinn结构模型等;物理结构模型:Hirsch模型、交联模型、两相模型、单相模型;二、煤大分子结构的现代概念1、煤是三维空间高度交联的非晶质的高分子缩聚物;2、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核;3、结构单元的周边有不规则部分;4、结构单元之间由桥键连接;5、氧、氮、硫的存在形式;6、低分子化合物;7、煤化程度对煤结构的影响第五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一、煤是由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煤的种类、特征与生成1、泥炭化作用泥炭化作用是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
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属性 :泥炭化作用也是—种植物物质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它与水解作用、氧化与还原作用有关。
条件 :泥炭化作用发生于覆水地区的水位以下,即与大气局部沟通的状态下。
泥炭化作用的直接产物除了泥炭以外,分解出的气态产物有二氧化碳、水、沼气和少量氮。
泥炭化过程的生物化学变化大致可分儿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植物残骸中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氧化分解、水解,转化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第二阶段:分解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1.1 凝胶化作用(一 )概念与条件 :1.概念 :凝胶化作用 :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的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条件 :凝胶化作用的条件: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③在厌氧细菌的参与.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一方面进行生物化学变化,一方面进行胶体化学变化,二者同时发生和进行导致物质成分和物理结构两方面都发生变化。
1.2 丝炭化作用(1)概念 :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泥炭沼泽的氧化环境中,受到需氧细菌的氧化作用,产生贫氢富碳的腐殖物质,或遭受“森林火灾”而炭化成木炭的过程。
产物为丝炭,依成因分为氧化丝质体与火焚丝质体。
2、根据形成煤炭的物质基础划分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
( 1)腐植煤Humic Coal :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生化和地质变化作用生成。
( 2)腐泥煤sapropelite: 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等植物形成。
储量大大低于腐植煤,工业意义不大。
( 3)残植煤liptobiolite: 由高等植物残骸中对生物化学作用最稳定的组分(孢子、角质层、树皮、树脂)富集而成。
(4)腐植腐泥煤 humic-sapropelic coal :由高等植物、低等植物共同形成的煤。
煤化作用的因素: 1、温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时间; 3、压力(压力因素虽阻碍化学反应,但却引起煤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
)3、煤化作用特点:( 1) .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 )趋势 (特点 )(2) .随着煤化作用进程 ,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3) .随着煤化作用进程 ,煤的有机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4) .随着煤化作用进程 ,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
(5) .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
(6) .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
4(1)深成变质作用:① .垂直分带—原始分带;②、水平分带—垂直分带的表现(2)岩浆变质作用 (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3)动力变质作用。
5、希尔特定律;在同一煤田大致相同的构造条件下,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煤的挥发分组逐渐少,变质程度逐渐增高。
大致深度每增加100 米,煤的挥发分减少 2.3%左右,这个规律称为希尔特定律。
6、煤化作用跃变:(一)第一次跃变(Ⅰ):发生在长焰煤开始阶段(Cdaf=75 %~ 80%, Vdaf = 43%,镜质体反射率Romax= 0.6%),与石油开始形成阶段相当。
即与生油阶段相当。
(二)第二次煤化跃变(Ⅱ)出现在肥煤到焦煤阶段Cdaf= 87%, Vdaf = 29%, Romax = 1.3%。
镜质体发射率Romax = 1.3%对应于石油的“死油线”,煤化台阶(三)第三次跃变(Ⅲ)发生于烟煤变为无烟煤阶段C daf =91 %, V daf= 8%, Ro max= 2.5%。
煤化作用的第三次跃变以后,就是有人称为无烟煤化作用和半石墨化作用的阶段,代表了煤化作用的最终阶段,其产物是无烟煤和变无烟煤的形成。
(四)第四次跃变为无烟煤与变无烟煤分界Cdaf = 93.5%,Hdaf=2.5 %,Vdaf = 4.0%,镜质体反射率Rmax= 4%,Rmin= 3.5%。
已经不属于煤化作用阶段。
第二章煤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1、煤的工业分析的定义:在人为规定条件下粗略测定煤化学组成的一种方法,也称为煤的实用分析或技术分析。
包括: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
2、煤中水分分类:外在水分、在水分、化合水。
在水分和外在水分之和称为全水分(收到基水分)煤失去外在水分后所处的状态称为风干状态或空气干燥状态,失去外在水分的煤样称为风干煤样或空气干燥煤样。
残留在风干煤中水分占风干煤样质量的百分数称为在水分。
3、测定煤中水分含量的方法很多: 如蒸馏法、电法、加热法。
本课要求掌握加热失重法。
4、加热失重法:通常是将煤加热到105~ 110℃并保持恒温,直至煤处于恒重时,煤样的失重即为煤样在干燥中失去的水分。
530℃,相对湿度达到 96%的条件下吸附水、煤的最高在水分:煤的最高在水分是指煤样在分达到饱和时测得的水分,用符号MHC (moisture holding capacity) 表示。
这一指标反映了年青煤的煤化程度,用于煤质研究和年青煤的分类。
6、煤的灰分(ash):煤样在规定条件下(815度)完全燃烧后所得的残渣。
该残渣的质量占测定煤样质量的百分数称为灰分产率,简称为灰分。
.7、煤的灰分的产率测定:缓慢灰化法、快速灰化法。
8、挥发分的概念:煤在规定条件下隔绝空气加热(900 度 +-10度)后挥发性有机物质的产率称为挥发分。
9、煤中的硫主要存在形态是无机硫和有机硫,两者合称为全硫。
第三章煤的工艺性质1、煤的粘结性:是指煤粒(直径小于0.2mm )在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粘结其本身或惰性物质形成焦块的能力。
2、煤的结焦性:是指煤粒隔绝空气受热后能否生成优质焦炭(焦炭强度和块度符合冶金焦的要求 )的性质。
3、煤的可选性:是指从原煤中分选出符合质量要求的精煤(浮煤)的难易程度。
4、煤的反应性:又称活性,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煤与不同气化介质,如二氧化碳、氧、水蒸气相互作用的反应能力。
5、煤的结渣性:实际上是指煤中矿物质在高温燃烧或气化过程中,煤灰软化、熔融而结渣的性能。
6、煤的热稳定性:是指煤在高温燃烧或气化过程中保持原来粒度的性能。
7、煤灰粘度:指煤灰在高温熔融状态下流动时的摩擦系数。
8 影响煤发热量的因素:(1)煤岩成分:同一煤级中,壳质组的发热量最高,其次为镜质组和惰质组。
(2)煤化程度:当煤以镜质组为主时,随煤级升高,煤的发热量逐渐增高,至中煤级的焦煤、瘦煤时达到高峰,以后又稍有下降。
(3)煤中矿物杂质的含量(4)煤的风氧化程度第四章煤的岩相组成、性质与应用1、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镜煤和丝炭是简单的煤岩成分,暗煤和亮煤是复杂的煤岩成分。
2、(1)镜煤的颜色深黑、光泽强,是煤中颜色最深和光泽最强的成分。
①质地纯净,结构均一,具贝壳状断口和生裂隙。
②镜煤性脆,易碎成棱角状小块。
③在煤层中,镜煤常呈凸透镜状或条带状,条带厚几毫米至 1~ 2cm ,有时呈线理状存在于亮煤和暗煤之中。
(2 )丝炭外观象木炭,颜色灰黑,具明显的纤状结构和丝绢光泽,丝炭疏松多孔,性脆易碎,能染指。
①在煤层中,丝炭常呈扁平透镜体沿煤层的层理面分布,厚度多在 1~ 2mm 至几毫米之间,有时能形成不连续的薄层;个别地区,丝炭层的厚度可达几十厘米以上。
②丝炭的孔隙度大,吸氧性强,丝炭多的煤层易发生自燃。
丝炭是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缺水的多氧环境中缓慢氧化或由于森林火灾所形成。
(3)亮煤的光泽仅次于镜煤,一般呈黑色,亮煤的组成比较复杂。
它是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由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并掺入一些由水或风带来的其它组分和矿物杂质转变而成。
在煤层中,亮煤是最常见的宏观煤岩成分。
①较脆易碎,断面比较平坦,②比重较小。
③亮煤的均一程度不如镜煤,表面隐约可见微细层理。
④亮煤有时也有生裂隙,但不如镜煤发育。
⑤常呈较厚的分层,有时甚至组成整个煤层。
(4)暗煤的光泽暗淡,一般呈灰黑色。
暗煤的组成比较复杂。
它是在活水有氧的条件下,富集了壳质组、惰性组或掺进较多的矿物质转变而成。
含惰性组或矿物质多的暗煤。
①致密坚硬,比重大,韧性大,不易破碎,断面比较粗糙,②一般不发育生裂隙。
③在煤层中,暗煤是常见的宏观煤岩成分,常呈厚、薄不等的分层,也可组成整个煤层。
3、按宏观煤岩成分的组合及其反映出来的平均光泽强度,可划分为四种宏观煤岩类型,即:光亮型煤(镜煤和亮煤组成>75%)、半亮型煤(亮煤和镜煤占多数50%~ 75%)、半暗型煤(镜煤和亮煤含量较少50%~ 25%),暗淡型煤(镜煤和亮煤含量很少<25%)。
4、显微组分、有机显微组分、无机显微组分: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出来的组成煤的基本成分,称为显微组分。
由植物遗体变化而成的为有机显微组分,而矿物杂质则称为无机显微组分。
5、有机显微组分可划分为三大组:(1)镜质组:是煤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显微组分组。
它是由植物的根、茎、叶在复水的还原条件下,经过凝胶化作用而形成。
(2)半镜子组:或半丝质组,丝质体和结构镜质体之间的中间阶段称半丝质体。
为半木炭化的植物组织,细胞结构保存较差;磨蚀硬度、显微硬度中等,突起中等;反射光下灰色至白色,透射光下褐色至黑色,具各向异性,反射率中等,比重 1.35~ 1.45;碳、氢含量处于丝质体和结构镜质体之间。
(3)惰性组 :又称丝质组,是煤中常见的显微组分组。
它是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组织在比较干燥的氧化条件下,经过丝炭化作用后在泥炭沼泽中沉积下来所形成;也可以由泥炭表面经炭化、氧化、腐败作用和真菌的腐蚀所造成。
真菌菌类体在原来植物时就已是惰性组,惰性组还可以由镜质组和壳质组经煤化作用形成。
惰性组在透射光下为黑色不透明,反射光下为亮白色至黄白色;碳含量最高、氢含量最低、氧含量中等;比重为 1.5,磨蚀硬度和显微硬度高。
突起高,挥发分低,没有任何粘结性。
(4)壳质组 : 又称稳定组、类脂组。
壳质组包括孢子体、角质体、木栓质体、树脂体、渗出沥青体、蜡质体、荧光质体、藻类体、碎屑壳质体、沥青质体和叶绿素体等。
它们是由比较富氢的植物物质,如孢粉质、角质、木栓质、树脂、蜡、香胶、胶乳、脂肪和油所组成;此外,蛋白质、纤维素和其它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产物也可参与壳质组的形成。
壳质组含有大量的脂肪族成分,其中脂肪~蜡可溶于有机溶剂,而木栓质~角质则不溶。
壳质组组分的氢含量高,加热时能产出大量的焦油和气体,粘结性较差或没有。
6、煤的无机显微组分(看) :( 1)原生矿物:成煤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植物的根部吸收溶于水中的一些矿物质,以促进植物新代谢作用的进行。
这些矿物质中,以钙、钾、磷、 硫、氮、镁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