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判断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
1、250KM/h区段正线关节转换柱非支腕臂棒瓶及线岔转换柱非支腕臂棒瓶均应更换为16KN棒瓶,且加装腕臂斜支撑。

(√)
2、提速区段测量测量悬挂点高度应尽量使用同一组侧杆且由同一组人员进行测量。

(×)激光测量仪
3、安装整体吊弦前应先按照现场实际气温将腕臂及定位偏移调整到位。

然后再以悬挂点位置为起点分别向两侧跨中测量出吊弦安装位置。

(√)
4、250KM/h区段正线接触线张力由原来的14.7KN增加到18.5KN。

(√)
5、250KM/h区段正线弹链区段施工时由于结构高度高,施工时需在作业平台上加工梯蹬以便作业,人员可以踩踏接触线,严禁使用作业车顶抬导线。

(×)严禁人员踩踏接触线
6、铜承力索安装接续条时用薄的胶带缠住需接续承力索的损伤处,防止承力索散股。

也可以使用金属绑线绑扎。

(×)严禁使用金属绑线绑扎
7、铜承力索接续条初始安装后,本接续条可以拆卸后二次使用。

(×)不允许拆卸后二次使用
8、200km/h提速区段平腕臂的螺栓销应连接紧固,并做防腐、涂油处理,以提高绝缘子的抗拔性能。

(√)
9、200km/h提速区段正线道岔柱采用双腕臂形式、站线上的道岔柱仍采用单腕臂形式,但正线道岔柱只允许存在LY形式,站线可多种形式并存。

(√)
10、200km/h提速区段线索非支跨股道下锚时,非支线索包括支撑腕臂距所跨悬挂及腕臂间应保持50mm以上空气间隙,非支导线应高出工支导线200mm以上距离。

(×)100mm以上空气间隙
11、200km/h提速区段接触线高度变化时其坡度不超过1‰,相邻吊弦高差在保证预留驰度的前提下允许变化≤10 mm。

(√)
12、200km/h提速区段站场内同一组硬横梁或软横跨内的各股道同一位置吊弦可以不在一条直线上。

(×)应在一条直线上
13、200km/h提速区段吊弦安装后各吊弦受力应均匀,且不得与其它设备相接触。

(√)
14、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距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约8米(根据吊弦位置来准确确定),辅助绳长约17米。

(√)
15、硬横梁组装完要复测硬横梁的总长和调整硬横梁两边调节杆螺栓使硬横梁底座宽度符合要求。

(√)
16、新立支柱预留导高6330mm开行双层集装箱的条件。

站场硬横跨高度按照设计6450mm 进行设计安装。

(√)
17、提速区段关节电联结安装在距转换柱8米处,接触线电联结线夹端头朝向转换柱。

线夹安装应端正不得偏斜。

电联结线采用120型电联结。

(×)10米处
18、高速交叉线岔采用在交叉点两测500~550mm处各设一组交叉吊弦的安装形式,来确保受电弓在始触区附近的两支接触线高度一致。

( √ )
19、新型二跨式全补偿中心锚结的接触线中心锚结辅助绳采用不锈钢软绞线,其截面积不得小于35mm2。

( × ) 50mm2
20、200km/h区段,(导线高度为6m时)受电弓动态抬升量为160mm,左右摆动量直线
区段为200mm,曲线区段为250mm。

( × ) 直线区段为250mm,曲线区段为300mm
21、在160-200km/h区段巡视时,应该事先告知行车调度,并在车站设置驻站联络员进行行车防护。

( × ) 应该事先告知供电调度
22、160km/h及以上区段正线承力索和接触线应采用恒张力架设。

( √ )
23、0km/h区段接触网分相装置应采用带中性段的空气间隙的锚段关节形式。

(√)
24、到事故通报后,接触网工区组织人员出动(白天 15 分钟、夜间 20 分钟内),迅速赶
赴事故现场。

(√)
25、供电设备损坏较严重,一时难以恢复,可采用设置无电区、中断供电、降弓运行等
措施,尽快恢复行车。

(×)越区供电
26、根据提速后列车运行的特点,一旦发生接触网事故,在抢修时要遵循“先行送电、先通后复、先通一线”和“双工区出动”的基本的原则.(√)
27、业线施工系指影响营业线(包含临管和代维修线路)设备稳定、设备使用和铁路交通安全的各种施工,分为施工作业和大修作业。

(√)
28、接触网几何尺寸应满足200km/h弓网受流稳定性要求。

设备验收时实行动态检查,弓网间最大动态接触压力不宜大于200N,最小动态接触压力不宜小于60N。

(×)40N
29、弹性链形悬挂区段不设预留驰度;站线接触悬挂不设预留驰度。

(√)
30、使用双承力索支承线夹区段,承力索应统一安装在承力索支承线夹转角内侧的线槽中,另一线槽内安装同规格承力索线材。

(√)
31、区间和站场正线最短吊弦长度不宜小于400mm。

特殊处所不小于设计值。

(×)500mm
31、绝缘工具材质的电气强度不得小于3kV/cm,间接带电作业的绝缘杆等其有效长度大于500mm。

(×)1000mm
32、两接地线间距大于800m时,需增设接地线。

(×)1000m
33、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的最低点不得低于该跨承力索的最低高度。

(√)
34、交叉线岔在平均温度时线岔交叉点应位于限制管中间,限制管间隙1-2mm。

(√)
35、接地线应使用截面积不小于20mm2的裸铜绞线制成并有透明护套保护。

接地线不得有断股、散股和接头。

(×) 25mm2
36、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不超过+60mm。

(×)50mm
37、硬横梁锈蚀面积超过10%时应除锈涂漆。

(×)20%
38、吊弦偏移的标准值:在无偏移温度时处于铅垂状态。

安全运行值: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吊弦长度的1/4。

(×)1/3
39、接触悬挂结构高度一般为1.5 m,特殊情况不小于1.2m。

(×)1.4m 1.1m
40、拉线应位于接触悬挂下锚支的延长线上,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限界。

拉线与地面夹角一般情况下为45°,最大不得超过70°。

(×)60°
41、凡可以在“天窗”时间以外进行的工作,各单位均不得占用“天窗”时间。

(√)
42、同一组硬横跨的两支柱中心距离应符合硬横梁长,允许误差20mm。

(√)
关节式分相检修时,除在作业区两端工作支接地线外,还应在中性区导线上加挂一组地线,并将两断口进行短接封线。

(√)
43、登乘机车巡视:每月不少于1次。

观察的主要内容:接触悬挂及其支撑装置和定位装置的状态。

(√)
44、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

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10—20mm,必要时加装吊弦。

(×)
45、电分段锚段关节中心柱处接触线水平距离500mm,允许误差±50mm;垂直距离: 0mm,允许误差±20mm。

(√)
46、支柱在顺线路方向应保持铅垂状态,其倾斜率不超过0.5%。

锚柱应向拉线方向倾斜,其倾斜率不超过2%。

(×)1%
47、在接触网分相处应装设“禁止双弓”、“断(T断)”“合”等标志。

绝缘锚段关节作为接触网电分段处宜装设“电力机车禁停”标,
必要时还应根据反向行车需要设置。

上述标志格式及装设位置各铁路局自定。

(√)48、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
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

(√)
49、支持绝缘子应清洁无破损和放电痕迹,瓷釉剥落面积不超过200mm2。

(×)300mm2
50、新安装的隔离开关在投入运行前应做交流耐压试验,运行中每年用2500V的兆欧表测量一次绝缘电阻,与前一次测量结果相比不应有显著降低。

(√)
一、选择题
1.《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B)令。

(A)500号(B)501号(C)502号(D)510号
2.《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自2007年(C)起施行。

(A)7月1日(B)8月1日(C)9月1日(D)10月1日
3.事故调查期限自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一般事故的调查期限为(C)。

(A)5日(B)7日(C)10日(D)15日
4.电力主管部门应当保证铁路牵引用电以及铁路运营用电中(C)负荷的电力供应。

(A)主要(B)专业(C)重要(D)一级
5.禁止在铁路线路两侧(C)以内或者铁路防护林地内放牧。

(A)十米(B)十五米(C)二十米(D)二十五米
6.列车运行速度160<v≤200区段,接触线最小张力为(D)KN.
(A)10 (B)11 (C)13 (D) 15
7.200km/h区段正线接触线应采用铜合金材质,截面积不宜小于(D)mm2。

(A)85 ( B)100 ( C)110 ( D)120
8.200km/h电气化铁路接触线动态抬升量不宜大于( C )
(A)100mm (B)120mm (C)200mm (D)250mm
9.接触网几何尺寸应满足200km/h弓网受流稳定性要求,验收时应实行动态检查,弓网间
动态接触压力要求为( A )
(A)间最大动态接触压力不宜大于200N,最小动态接触压力不宜小于40N;
(B)网间最大动态接触压力不宜大于200N,最小动态接触压力不宜小于100N;
(C)弓网间最大动态接触压力不宜大于100N,最小动态接触压力不宜小于40N;
(D)弓网间最大动态接触压力不宜大于250N,最小动态接触压力不宜小于100N;
10.列车运行速度为120<v≤160km/h的区段,接触线的最小张力为( C )KN
(A)8.5 (B)10 (C)13 (D)15
11、实际侧面限界与标明的侧面限界之差在任何条件下不得大于(A )mm且实际侧面限界不得小于《技规》规定的限值。

(A)30 (B)60 (C)100 (D)120
12.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超过(D)mm
(A)5700 (B)6000 (C)6200 (D)6500
13.跨越电气化铁路的各种建筑物与带电部分最小距离,不小于(C)mm 。

(A)300 (B)350 (C)500 (D)700
14.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劳动法规定( B )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A)缩短(B)延长(C)改变(D)更改
15、新《安规》规定,冰、雪、霜、雨等天气条件下,接触网作业用的车梯、梯子以及检修车应有(A )措施。

(A)防滑 (B)防溜 (C)防倾 (D)防湿
16. 接触网检修作业在 160Km/h 及以上区段且线间距小于(D)时,一般不使用车梯进行接触网设备“V”型天窗作业。

(A)5m (B)5.5m (C)6m (D)6.5m
17.供电段事故救援抢修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全面了解(D),按规定设置防护。

(A) 事故范围 (B) 设备损坏情况 (C) 事故原因和设备损坏情况
(D) 事故范围和设备损坏情况
18.轨道起重机作业范围距接触网(B)以上时,接触网可不停电,但必须有接触网工或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在场监护,以防触电。

(A)2m (B)3m (C)4m (D)5m
19. 救援作业必须拆除接触网时,在满足作业要求的前提下,应选择拆网工作量最小又易恢复的方案。

一般情况下拆网范围为发生事故车辆的两端各加(B)米。

(A)40m (B)50m (C)60m (D)65m
20、部综合检测车的检测周期作为动态检测缺陷复测处理的整治周期为(A)天左右。

(A)10天(B)15天(C)20天(D)25天
21、当收到本线列车或邻线160km/h以上列车通过信息时,应立即撤至距离列车运行线路钢轨头部外侧(B)以外安全地点避车或双手抓牢防护网避车。

(A)2.5m (B)3m (C)3.5m (D)4m
22、我局200km/h及以上区段接触网设备的昼间步行巡视,按《安规》补充规定巡视周期每(B)不少于1次。

(A)7天(B)10天(C)14天(D)15天
23、路局将每年( B)的第一周确定为“人身安全教育宣传周”,
(A)5月份 (B) 6月份 (C) 8月份 (D) 9月份
24、250KM/h区段正线张力增加前要认真检查线索各部连接情况,检查锚柱及( D )状态良好。

A、中间柱
B、补偿装置
C、中心锚节
D、拉线
25、250KM/h区段正线增加张力时同一锚段的两端下锚应( C )进行。

A、分别
B、一次
C、同时
D、同天
26、250KM/h区段正线导线采用CTHA-120线索张力:15KN+18.5KN,传动比1:3时;坠砣应为( D )块,坠砣采用铁坠砣,铁坠砣安装后应做好防盗措施。

A、18
B、20
C、23
D、25
27、250KM/h区段正线张力增加后应对设备进行( D ),整体吊弦全部安装到位。

A、针对性细调
B、部分细调
C、适应性细调
D、全面细调
28、250KM/h区段正线弹性吊索采用∏形结构,弹吊吊弦距定位点( B )米,跨中其余吊弦按8-10米均布。

A、3
B、4
C、5
D、6
29、250KM/h区段正线弹性吊索采用THJ -35铜铰线,吊索设计张力( B )KN。

A、2.5
B、2.8
C、3.0
D、3.2
30、200KM/h以上区段正线承力索采用( D )型
A、钢绞70
B、钢绞100
C、铜绞70
D、铜绞95
31、250KM/h区段正线弹性吊弦区段吊弦无预留弛度,相邻吊弦间高差( A )mm。

A、5
B、10
C、20
D、30
21、250KM/h区段正线弹性吊索范围内的两跨式中心锚结承力索中锚辅助绳安装形式不变,导线中锚“八”字辅助绳分别改装在两侧跨中位置的两吊弦之间,中锚线夹分别距吊弦( D )mm。

A、50
B、100
C、150
D、200
32、200km/h提速区段单开道岔处第一吊弦安装于交叉点外侧( C )mm处。

如果为非标准线岔时,第一吊弦的安装位置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始触区范围以外进行安装。

A、1400
B、1500
C、1600
D、1700
33、200km/h提速区段单开道岔处线岔始触区两端安装有螺栓时吊弦线夹时,其螺栓螺纹的外露端应朝向( A ),以免碰挂受电弓,确保运行安全。

A、受电弓运行方向的外侧
B、田野侧
C、受电弓运行方向的内侧
D、线路侧
34、200km/h提速区段单开道岔处正线道岔在两工作支接触线相距500mm处侧线接触线应高于正线接触线( B ),站线道岔在在两工作支接触线相距500mm处应严格等高。

A、0-10mm
B、10-20mm
C、0-30mm
D、10-30mm
35、200km/h提速区段单开道岔处在碰挂受电弓导角的一段接触线上,即在线岔处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水平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 D )mm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A、400-850
B、450-950
C、550-1000
D、550-1050
36、200km/h提速区段单开道岔处岔后非支吊弦接触线应尽量上抬,以确保线岔的运行安全。

第一吊弦点处抬高不小于( B )mm,第二吊弦处抬高不小于80mm 。

A、10
B、20
C、30
D、40
37、200km/h提速区段单开道岔处在线岔上方交叉承力索之间的碰磨时,应按平均温度在承力索交叉点处两边各用一股本线绑扎( B )mm,采用铜包带绑扎。

A、500
B、1000
C、1500
D、2000
38、铜和铜合金承力索损伤(断股)1股时,应( C )处理。

A、不
B、钢绞100线并接
C、单股同材质线绑扎
D、预绞式接续条补强
39、为保证安全,接续条安装后其端头距承力索损伤位置必须大于( D )mm。

A、100
B、150
C、200
D、250
40、200km/h提速区段腕臂与定位管之间全部采用防风支撑结构。

正定位防风支撑安装应垂直与斜腕臂;反定位防风支撑安装在平腕臂与反定位主管间,定位管卡子距定位器底座的距离不小于( B )mm。

A、30
B、50
C、80
D、100
41、 200km/h提速区段定位管全部采用1.5寸定位管,呈水平状态安装,允许施工误差
( B )mm;
A、±30
B、+30
C、±50
D、+50
42、 200km/h提速区段工作支定位管端部外露长度为( C )mm。

非支定位管锚支定位卡子处外露长度为50-80mm。

A、100
B、150
C、200
D、250
43、200km/h提速区段整体吊弦的安装位置测量应从悬挂点向跨中进行,偏差应积累在跨中,
跨中最大偏差不得超过±50mm;吊弦应竖直安装,顺线路方向安装位置误差( D )mm。

A、5
B、10
C、15
D、20
44、二跨防断中心锚结中心锚结腕臂两端第一吊弦距腕臂的距离为( C )m,中心锚结辅助绳安装在第一吊和腕臂之间。

A、3
B、4
C、5
D、6
45、提速区段新立支柱按大型养路机械设计,区间支柱侧面限界一般不小于( D ),站台上的支柱一般按照5.0m设计。

允许误差+100mm或-60mm。

A、2400mm
B、2500mm
C、2800mm
D、3100mm
46、硬横梁钢柱的整正可以通过加垫垫铁来调整(垫铁尺寸:85*150mm;)。

但每处垫铁的数量不应超过( C )片。

A、一
B、二
C、三
D、四
47、等径混凝土圆杆支柱表面光洁无,不应有麻面粘皮,局部麻面及粘皮面积不大于同长度总面积( B )可以修补。

柱顶防雨帽完整无裂缝。

A、1%
B、5%
C、10%
D、15%
48、钢柱主角钢不得有弯曲、扭转现象,主角钢弯曲度不得大于1/750,副角钢弯曲不得超过( B )根。

A、1
B、2
C、3
D、4
49、高速交叉线岔的单开道岔支柱一般位于两线间距(C)mm处。

(A)250 (B)300 (C)350 (D)40050
50、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 B )后,方可安装支柱。

A、60%
B、70%
C、80%
D、90%
51、200km/h及以上区段一般不进行步行巡视。

每月利用检修作业车进行一次巡视,运行时速不高于( C )km/h
A、20
B、30
C、40
D、50
52、200km/h及以上区段每月进行一次动态检测,并在检测后( C )天内将检测结果反馈到牵引供电设备管理单位。

A、3
B、7
C、10
D、15
53、距受电弓工作范围(B)以内和接触网附近有可能短接安全距离的冰均应清除。

(A)300m (B)400m (C)450m (D)500m
54、接触线高度不大于6500mm,东陇海郑徐段应满足通过双层集装箱要求,导线高度不小于
A mm,其它区段不低于5700 mm。

A、6330
B、6310
C、6315
D、6320
55、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等高,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 C 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A、+10
B、-10
C、±10
D、20
56、在200-250km/h区段,使用车梯作业时,驻站联络人员与现场防护人员应加强联系,随
时通报邻线列车的通过时间。

邻线有提速列车通过时,车梯及人员必须提前 B 分钟下道
避让。

A、5
B、10
C、15
D、20
57、直链形承力索位于接触线的正上方,允许误差为 D mm。

A、+10
B、-10
C、±10
D、±30
58、转换柱、道岔柱等双腕臂分别悬挂承力索时,两支承力索之间高差为 mm,允许误
差 D mm。

A、200、±10
B、200、-20
C、300、±20
D、200、±20
59、接触悬挂结构高度一般为 m,特殊情况不小于 C m。

A、1.4、1.2
B、1.2、1.3
C、1.4、1.1
D、1.5、1.4
60、接触线拉出值(之字值)的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 A mm。

A、±30
B、±20
C、±15
D、±10
61、在任何情况下其导线偏移值(相对于受电弓中心)不大于 B mm。

A、300
B、400
C、500
D、600
62、区间和站场正线最短吊弦长度不宜小于 C mm。

特殊处所不小于设计值。

A、300
B、400
C、500
D、600
63、(电分段锚段关节)转换柱处接触线水平间距500mm,允许误差±50mm;采用悬式绝缘子
时垂直间距:500 mm,允许误差±50mm;采用硅橡胶绝缘子时,绝缘子瓷裙下沿应高出工支
接触线: A mm。

A、300-350
B、400-450
C、500-550
D、600-650
64、电联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 B mm。

A、10-30
B、0-10
C、10-20
D、20-30
65、腕臂底座、拉杆底座、压管底座应与支柱密贴。

底座角钢(槽钢)应水平安装,两端高
差不得大于 C mm。

A、30
B、20
C、10
D、50
66、“V”字型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的接触线导高应该比相邻吊弦处高出 B mm。

A、10-30
B、0-20
C、10-20
D、20-30
67、腕臂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承力索悬挂点(或支撑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允许误差 B mm;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符合规定。

A、±300
B、±200
C、±150
D、±100
68、每组软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 C 。

A、1°
B、2°
C、3°
D、5°
69、每组硬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 B 。

A、1°
B、2°
C、3°
D、5°
70、吸上线电缆截面应满足回流要求,外露部分电缆护管应无损伤。

吸上线埋入地下时,埋深不少于 A mm。

穿过钢轨、桥台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A、300
B、200
C、100
D、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