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历史高复会讲座

合集下载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计划2009.9 一、指导思想高三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为高等院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

文科综合测试强调考查学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

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往年的综合试卷,特别是北京自主命题以来的新特点,关注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深刻反思我们教学中的得与失,以利于在新一年的高三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

高三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应坚持学科教学为主,弄懂并牢记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基本技能与学科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根据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对知识系统和线索的梳理,重视知识问的横向联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熏陶培养学生做人所需要具备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应以热点问题和长期以来被关注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为切入点,适当训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

建议教师与地理、政治老师能够跨学科听课,共同研讨切磋备课,相互借鉴沟通,开拓视野,形成综合、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教师应该适当给学生安排一些阶段性练习,在选择试题时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不搞题海战术,不追求偏、难、怪,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水平。

为使练习的效果切实有效,应认真做好试卷讲评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期中期末的统一练习的阅卷工作,希望能够流水作业,协调评分标准。

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讲究教学实效,也要尽可能使学生有参与体会的机会和感受,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要求。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普通高校对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09年《考试说明》(教育部颁布)进行教学。

安徽省2010年高中历史

安徽省2010年高中历史

安徽省2010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第十七期【学员优秀评课文选专辑】编委会:赵剑峰彭江龙吴云驾沈为慧本期责编:吴云驾[安徽高中历史教育博客同时发布]/space/?uid=980目录◆下水评课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吴云驾(03)◆自评心语祖国统一大业之专家评课及本人再思考伍学文(05)◆鲜花掌声做教学路上的有心人江亚(12)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吴国华(14)创建有活力的历史课堂教学何青(16)《祖国统一大业》观后感石木生(18)紧扣课标,精心整合,激情呈现钱玉(19)伍学文老师的《祖国统一大业》评课稿鲍建春(20)在教材处理方面的一点思考许铁军(23)自主·合作·探究李胜江(24)评价《祖国统一大业》课堂教学夏永昌(27)历史课要有效地进行设问潘学跃(29)鬼斧神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丁长青(30)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徐晓春(3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王年胜(34)课堂的魔术师王金霞(36)从学科专业角度评析伍学文老师的《祖国统一大业》仰胜利(38)观看《祖国统一大业》的评课叶春霞(39)评伍学文老师的公开课李小伟(40)浅评课堂实录《祖国统一大业》张晓培(42)浅评课堂实录《祖国统一大业》李应奇(44)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富有效性杨会中(45)让学生有效倾听老师的课唐和凤(47)谈历史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与人文关怀董红卫(50)也评伍学文老师之《祖国统一大业》杨金正(52)◆忠言良药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陈九根(55)繁华散尽是落寞吴照信(57)浅谈高中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洪亮(59)教学内容是教学的灵魂汪国根(61)开启学生发现问题的智慧之光祖兴祥(62)教学实施过程一窥李沛明(64)只有善问才会“生动”方新云(65)浅谈探究和质疑江翼翔(66)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朱太民(68)质疑与创新的缺失王焰明(70)下水评课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试评伍学文《祖国统一大业》录像课吴云驾一、总体评价看过宣城中学伍学文老师的录像课,我脑中闪过四个带“然”字的成语:浑然天成、焕然一新、豁然开朗、肃然起敬。

高考历史复习讲座5

高考历史复习讲座5

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 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 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 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 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 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 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主观性试题
1、论证和探讨问题类试题明显增加(10年的“历 史前提”、11年的德才观和西方崛起、12年的“西 方的冲击—中国的反映”等观点的评析);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创新 性 )。 2、原因、特点、影响、评述等类型试题常态化; 3、学术前沿的知识和观点增加,建议翻阅《历史 教学》。 4、选修(1)比较类试题最常见;直接依据材料提 取信息。 (2)评价性试题增加,要教给学生方法。
获取和 解读信 息
调动和 运用知 识
描述和 阐释事 物
论证和 探讨问 题 说的透
读的懂
记的住, 想的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写的清
上述能力考查目标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通 过思维结果可以推测考生知识水平、能力结 构、思维品质。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 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 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 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010考年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基本策略试

2010考年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基本策略试

2010年历史高考二轮复习基本策略桐庐中学喻立康包浙瑛在二轮复习中坚持一个指导思想:“以纲(考纲)为纲、以本(书本)为本”依据:2009年浙江省高考试卷、2010年考试说明参考卷及2010年浙江省调研卷都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命题紧扣考试说明所列的基本知识点。

在做好基础知识查漏补缺的同时,实行以下几个方面策略:1、重视教材目录体系的把握,构建考试大纲要求的通史知识体例,宏观掌握历史线索。

(历史学科的时序性)依据:(1)《考试说明》中对“考试范围(内容结构)”的呈现,突出了通史体系为基础的“整体史观”,《考试说明》按“古代”、“近代”、“现代”三部分编目,在这三个基本历史时期的宏观框架下,再分别列出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和“世界”的条目,这一变化显然是强调了同一历史时期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整体性,体现“通史”基础上“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意图,也更凸显了学科内的“综合”特征。

(2)2009年浙江高考卷和2010年浙江调研卷、参考卷的命题都体现了明显的“通史”思维,而且调研卷和参考卷的“通史”思维有所加强。

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体现“通史”思维2009年浙江高考卷和2010年浙江调研卷、参考卷都突出了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体现了典型的“通史”思维。

如09浙江卷15题---考查了古代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的阶段特征;19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知识探索救国道路的阶段特征;20题---考查了“文革”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2010年调研卷的15、22题(参考卷的17、22题)----分别考查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化的阶段特征和近、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阶段特征。

②将分散在不同模块的同一知识点融合起来考查,体现“通史”思维2009年浙江卷的部分选择题是几个模块知识的融会。

如13题“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必修Ⅱ和Ⅲ),18题“穿西装的孔子”(必修Ⅲ和1B模块),19题“到民间去”(必修Ⅰ和Ⅲ),20题“电影《高考1977》场景”(必修Ⅰ、Ⅲ,选修4),21题“国际共运”(必修Ⅰ和选修4)。

2010年安徽省高考复习与备考信息研讨会提纲(历史)

2010年安徽省高考复习与备考信息研讨会提纲(历史)

2010年安徽省高考复习与备考信息研讨会提纲(历史)合肥一中张同侠一、回顾与总结近年新课改地区的历史课改,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新课程强调,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不在于培养历史学的专才,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习古而至今,懂得以史为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有明确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试卷可以看出,命题者一方面努力回归历史专业,让试题体现出明显的历史专业特点;另一方面努力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让考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树立起现代的价值观念。

以下八个方面,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1)倡导制度创新2)倡导社会变革3)倡导民主共和4)倡导理性爱国5)倡导生态文明6)倡导社会保障7)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8)倡导和平发展2、从政治史走向社会史从历史教材走向历史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虽然新课程还没有在全国展开,但是该理念有助于命题者脱离教材从更广阔的课程资源中去寻找命题的素材,彻底摆脱了死抠教材知识点的命题困惑,所以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已经朝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这种观念与历史学科结合后,应该如何操作?如何把握考试的范围?就近几年尤其是今年历史科的命题情况来看,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途径是从社会史中寻找命题的素材。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试题来看,同样包含了大量社会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八个方面:第一、家庭史第二、商人史第三、人口史第四、教育史第五、生态史第六、抗震救灾史第七、社会结构变迁史第八、从社会下层人们的角度看历史3、从传统史学到现代史学纵观近三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历史试卷,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努力体现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

历史学科的专业性,指的是学生必须通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的历史知识、观点和思维方法。

历史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高考命题要体现历史知识的传承,也要体现历史学科的进步,所以要处理好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关系。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1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复习1

2010年高考历史热点:2010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模块:时事热点材料+历史考点分析+高考真题选编+原创试题演练热点资料类型:短期热点(特约稿件)热点资料作者: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胡佳伟一、时事热点材料2010年3月5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对2009年政府主要工作作了回顾:(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接着,温总理对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今年要重点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作了说明。

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八个方面工作是:(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五)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

(八)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历史考点分析(一)经济发展是基础1.新课程实验版(1)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浙江省2010年甬金丽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研讨会资料

浙江省2010年甬金丽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研讨会资料

浙江省2010年甬金丽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研讨会资料加强史料教学,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适当整合知识,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以史实、概念为中心:如,十一届三中全会。

就可以把必修Ⅰ专题四第二、三课(民主、法治和祖国统一大业),必修Ⅰ专题五和专题九第二课(外交),必修Ⅱ专题三第二课(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必修Ⅲ专题四第三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选修4第五单元第五课(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选修3第六单元第3课(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

2.以问题为中心:如,中美关系。

(1)近代:鸦片战争时期,追随英国侵略中国;独立侵华(“门户开放”政策);联合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二战期间支援中国抗战;战后扶蒋发动内战。

(2)现代:1949—1972年,遏制中国,朝鲜战争、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等;1972年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实现正常化。

3.以专题(章节)为中心: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可以连接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例:古代中国国家管理中的政治智慧⏹(1)政治制度建设:①分权集权:分封制、宗法制、中央与地方制度;选官集权:选官制度(2)民族政策建设:不同措施:唐太宗和康熙帝;共性归纳:灵活政策和尊重传统多元解释历史现象,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用不同史观来理解新中国的成立:1.革命史观: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现代化史观:(1)民主政治的转型:为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民主奠定基础。

(2)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4.整体史观: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高中历史】浙江省2010年甬金丽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研讨会资料ppt

【高中历史】浙江省2010年甬金丽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研讨会资料ppt

课 程 标 准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 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 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指导意见
2009年大纲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 基本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 潮流” 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 “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维新思想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 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 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 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 化意识。 发展要求: 说明:“徐继畲、姚莹及其代表作”等知 识点和“走向共和”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 内容。
① 爱国主义情感(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社 会责任感) ② 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 类命运) ③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 团结合作) ④ 崇尚科学的精神(求实、创新) ⑤ 世界意识(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 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开放合作、和平与发展) ⑥ 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
从中你得到的启示?
4、利用相关高考题材料或课本材料,培养学 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如2010年参考试卷中的“两次世界大战” 题 如2008年高考宁夏卷中的“经济危机”与 “新政”题
5、精练精析,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依据进度 编制习题 限时训练 及时分析
6、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启示、认识类)
1、该板块复习设计的大致思路 分四个小专题: 一战与二战 两次大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2、先列出知识导引图表指导复习,巩固 基础知识
如两次世界大战
战争 内容 历史背景 一战 二战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提要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提要

3.整体史范式(或全球化史观)
从“世界史”的角度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看 出它经历着“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 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全球史”观,它强调整体地看待世界,从多维的 角度考察世界,这就使世界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视 角、研究方法和治史思想都与传统的世界史观产生 明显差异,出现了一种从单向度扩展的世界史逐渐 向多向度融合的世界史(“全球史”)演进的趋势。
本概念。
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新范式提供新材料; 新范式指导正确解答新问题。 如:认识近代社会的变化和变化原因。应该通过课程使
学生意识到近代社会的转型
(二)若干观念 1.中西比较研究的新思维 2.“微观史学”流派 3.儒家思想在国家统一中的作用 4.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5.关于慈禧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6.民国史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7.新中国六十年发展的两个时期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提要
江西师大附中 万维其 2010年3月
提要
一、理论篇:近几年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新观念 二、回顾篇:2009全国(Ⅰ)试题分析 三、学习篇:历史学习方法 四、提升篇:把握教材与考试大纲、课程标准之间的
核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容 五、冲刺篇、把握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
一、理论篇:近几年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新观念
6.生态史范式
人与自然界、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人与自 然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如果人类的行为 严重地影响和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最终双方都要受到损害。
史学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新范式提供新主题;新范式基本概念为试题提出关键词。 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

浙江省2010年甬金丽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研讨会资料:关于2010年高三历史复习中能力培养的几个问题ppt 通用

浙江省2010年甬金丽高考文综(历史)复习研讨会资料:关于2010年高三历史复习中能力培养的几个问题ppt 通用
背景:圈地运动盛行,农村贫困问题突出,流 浪人口影响社会稳定。(2分)
(1)考生不能把握评分标准,6 分的内容只得2分;2分的内容却 答得有6分:
(2)材料有效信息利用不充分。
(3)表达没有主语
三、提高高考能力的几点建议
▪ (1)梳理知识 ▪ (2)普尖兼顾 ▪ (3)突破难点
(1)梳理知识:站在一定的高度,一方面概括知识体系, 一方面突破知识的难点,扫除知识的盲点。
(3)答难踩点例二 普遍性问题:不比较分析,简单照抄;缺乏言简意赅
补救方法:抓住设问关键词,分析比较,提炼概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
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略)
材料三 18世纪启蒙运动学者高举理性和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 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 活、建立“理想王国”。
会程度逐渐加深;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
阶级——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闭关锁国”
被打破,国门就此被打开。
思想文化:提倡“经世致用”,出现了西学东渐的
新思潮和早期维新思想;引进自然科学,采用新的
教学模式。
普遍性问题:只具体,不概括
(3)答案难踩点例一 补救方法:先结论,后史实;先概括,后具体。
知识拓展型:
(2009年全国文综)“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 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解析】楚国疆域最大是东到海,西北接近关中,刘邦所居沛县受楚国 方言影响很大,统治集团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而民族融合应该是两个或 者几个不同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以汉代秦及汉王朝主体民族都是 汉族,故不可选。本题可采用逐一排除法。a项错误,当时南方经济落 后北方;c项错误,相当长时期内,北方文化处于领先地位;d项迷惑性 很大,刘邦得天下和原楚怀王都是汉人统治,民族融合应该是两个或者 几个不同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所以d不对。刘邦得天下后因为统 一局面的形成,所以:“楚歌”得以流行天下。答案B

2010年无锡市重点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2010年无锡市重点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发言稿

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我们在进行一轮复习的时候,基本上类似于上新课,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在复习的时候特别注重不同模块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高三历史的复习一般分为一轮和二轮,二轮复习通常是按照通史的模式来进行的,但是自从五严规定以来,我们历史学科的地位逐渐下降,留给二轮复习的时间也进一步减少,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把二轮的一些精神渗透在一轮复习之中。

我们在进行基础复习的同时,适当穿插另外两本必修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此外,为了使学生对历史时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让每个学生都编写一份糅合三本教材的时间表,相信这些可以为后面比较紧张的二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还非常注重练习的落实,尤其是课堂训练。

按照教研员调研时给出的意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一般是这样的:上课开始5分钟做10个选择题,然后花5—10分钟的时间讲评上一节课做的选择题,然后再开始本节课内容的复习。

下一节课继续如此。

这样我们每个星期5节课就做了50个选择题,如此反复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提高解题的速度和质量。

双休日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对于练习的批改,我们始终坚持主要批改材料分析题,并且做到按点给分,这样学生比较容易了解什么地方是关键之处,相信很多老师也都是这样做的。

二:考试答题存在的问题:1.基础知识不过关。

2.能力不过关①审题能力不强。

如40(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德才观的变化,却有很多考生简单理解为秦、唐两个朝代,而未答汉朝、曹魏时期及西魏北周等时期。

其次没有理解变化的真正含义:变化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

②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差。

如T40(1)其实材料中就有具体阐述,学生却因看不懂而不知利用。

③答题习惯与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部分考生表达十分随意,答案不能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

没有条理,卷面马虎,字迹潦草,甚至写一些闲话。

④技巧运用能力差。

如答40(2)、41时,要学生史论结合,阐述理由,结果多数考生基本观点或基本知识不能与材料有机结合,出现观点与材料“两张皮”甚至互相扯皮的现象。

南京市历史教研活动高三复习讲座

南京市历史教研活动高三复习讲座

a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18
(3 )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 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 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 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a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19
材料解析题
主 材料论述题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 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 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15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 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 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 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 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
(2)据材料三 英国激进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使命是 什么?由此,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 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2)使命:扩大选举权;进行议会改革。 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 影响: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代议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 “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 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a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21
纯问答题 08年江苏历史高考第23题(14分):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对策刍议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对策刍议

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对策刍议
刘仁清
【期刊名称】《学园》
【年(卷),期】2009(0)12
【摘要】高考复习是一个艰苦的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再提高过程.只有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研究课标,关注考纲;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掌握规律,探究趋势;适当训练,掌握技巧;关注热点,联系实际;才能正确把握现代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为新一年的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页数】2页(P119,122)
【作者】刘仁清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
【相关文献】
1.如何解答高考历史材料题——就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主观题浅谈答题方法
2.从2010年福建高考文综(政治)试卷分析谈2011届高三政治复习对策
3.浅谈高考历史冲刺复习对策
4.全国卷高考背景下的历史二轮教学建议及复习对策——从2016年莆田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历史部分)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看
5.关于高考历史第41题的解题思路和复习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人与 自然之间,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与自然的和平共处,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和平相处,共 同发展。
(二)古代社会中的和谐理念
1、中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和谐理念: 1)孔子:提出“仁”“德”“礼”“教”的主张,主张以
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兼爱、非攻。 2)唐太宗:完善科举制,体现了任人唯贤(“尚贤”)的
思想;推行开明的治国政策(如“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 和开放的外交政策),体现了“德政““兼爱”的思想, 以此建立安定统一的国家。 3)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认为美德和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2、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道德修养方面: D、积极的入世态度,
1、近现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建设
的改善和建设 2、近现代西方社会民生问题的建设
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涵


(二)古代社会中的和谐理念
谐 (三)二战后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
社 会 (四)历史上曾有的不和谐声音
一、关注民生——民本思想
1、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内容:
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 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 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
批判和继承
(三)二战后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
1、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的努力; 2、国际社会:联合国、反战和平运动; 3、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四)、历史上曾有的不和谐声音 1)17-19世纪列强的殖民扩张; 2)第一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
3、西方的民本思想
1)、智者学派: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2)、从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3)、启蒙运动:认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成立国家的目
的就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
一、关注民生——民生问题的建设
1、近现代中国民生问题的建设
1)、太平天国: 2)、中华民国: 3)、建国初期: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失误与成功 失误: 成功: A、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总体小康、建设全面小
背景材料二: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改善民生新举措:
举措一:“三农”方面:加大对“三农”的投入,201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 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
举措二:பைடு நூலகம்业方面: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 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武专业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
举措三:教育抓紧启动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抓好五个方面; 一、推进教育改革;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四是 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2010年宁波、金华、丽水三市历史高考复习会
热点·重点分析
——关注民生与和谐社会
浙江省丽水中学 管丽珍
背景材料一: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实际上都是民生的 基本问题,解决好这四大问题,民生问题就基本能够得到解决。所以,在构建和 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始终以民生问 题为核心。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举措四:社会保障方面,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全国130 万“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 中央财政拟安排3185亿元。……
热点知识结构
1、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统治者对其态度
关 注
3、西方的民本思想
民 生
(二)民生问题
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党和政府高度改善民生问题的实践(经济、政治、教育)
2、近现代西方社会民生问题的建设
1)、美国罗斯福新政: 2)、苏联(战时共产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3)、从中国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
二、构建和谐社会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涵
代表人物及主张: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 思想;董仲舒的“尊君重民”思想 ;
黄宗羲将民本思想其发展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从四个方面 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君害论、公天下论、 “工商皆 本”论、“公其是非于学校”说。
2、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统治者对其态度
1)、春秋战国时期:不为统治者所接受 2)、唐朝(太宗):接受民本思想,强调“存百姓” 3)、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压制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