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1
环境经济学相关知识简介
环境经济学相关知识简介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个分支,研究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它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分析的范畴,通过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1. 外部性:在市场经济中,某些经济活动会对除了市场参与者之外的人造成影响,这就是外部性。
外部性可能是正的,如花园和公园美化了周围的环境,对市民有益;也可能是负的,如工厂的废气排放对周围的居民造成危害。
外部性导致了市场失灵,因为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外部成本或利益。
2.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并且使用一个人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的物品。
例如,空气和公园都是公共物品。
由于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分配,所以政府通常需要介入提供这些物品。
3. 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环境资源可以分为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两类。
可替代性资源可以通过其他资源来替代,如非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
可再生性资源是指资源可以通过自然生命周期得以恢复,如植物和水资源。
4. 环境效应评估:环境效应评估是指对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通过环境效应评估可以量化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环境政策和管理决策。
二、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环境经济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1.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环境政策和项目的经济效益的方法。
通过将环境政策或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折算为货币价值,可以比较成本和效益的大小,从而判断环境政策或项目的可行性。
2. 支付意愿测量:支付意愿测量是一种通过调查市民愿意为环境保护付出多少金钱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
通过调查市民的支付意愿,可以确定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为环境保护提供经济依据。
3. 环境税收和排污权交易:环境税收是指政府对环境污染行为征收税收的方法,通过对环境污染行为征收税收,可以激励企业减少污染。
环境经济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部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2、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3)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应用(4)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国际环境问题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和评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逐渐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2)环境与自然经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环境管理和政策的关注。
4、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发展起作用的各人物、时间、理论、著作等。
环境经济学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包括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奠基人为约翰·克鲁梯拉和艾伦·克尼斯,代表作为《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1967);科斯(Coase,1960)的“社会成本问题”;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6年,鲍尔丁(K.Bolding)提出了“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20世纪70年代初期,艾伦·克尼斯等提出了物质平衡模型;1972年,米都斯等人提出了《增长的极限》;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980年起,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和政策研究所一直倾力于环境经济学研究,其著名环境经济学家梅纳德·胡弗斯密特(Maynard M.Hufschmidt)和约翰·狄克逊(John Dixon),其代表作有《环境、自然资源与开发:经济评价指南》;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80年代后期开始,联合国统计署组织专家研究资源环境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多次国际专家会议研讨,于90年代中期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应用手册,并建议世界各国试/施行;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克鲁格,谢弗克和班德帕亚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的假设;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和伏·诺德豪斯(W.Nordhaus)针对国民生产总值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福利的缺陷,提出了“经济福利量”;90年代以来,英国环境经济学大卫·皮尔斯(David W.Pearce),在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环境经济问题研究1997年,Constanza等人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
环境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
如图所示,需求曲线 D1 比 D2 更富有弹性。对汽油征税,其价格会上升。 如果需求富有弹性,价格上升会使需求量大幅下降。当需求曲线为 D1 时,税收 使需求量从 Q 下降到 Q1。如果需求缺乏弹性,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也不会有太 大的变化。当需求曲线为 D2 时,税收使需求量从 Q 下降到 Q2,小于 D1 的下 降幅度。 (14) 美国政府实施了两项影响香烟市场的计划。媒体宣传和贴警示语规定,目的是 使公众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同时,农业部继续实行对烟农的价格支持计划,该 计划使烟草价格高于均衡价格。A. 这两项计划如何影响香烟的消费量?在你的 答案中运用香烟市场的图形。B. 这两项计划对香烟市场的综合影响是什么?C. 也可以对香烟征收重税。这种税对香烟的消费量有什么影响?
(11) 请描述下列各种情况所面临的权衡取舍:A.一个家庭决定是否买一辆车。B.一个 公司总裁决定是否开一家新厂。C.一个教授决定用多少时间备课。 答:略。
(12) 你正计划用双休日去从事业余工作,但一个朋友请你去打球。去打球的真实成
本是什么?现在假设你已计划这天在图书馆学习,这种情况下去滑雪的成本是 什么?并解释之。 答:略。
(5)
下列表述正确还是错误?对每种情况作出解释。A. “即使一国在所有物品上都 有绝对优势,两国也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B. “某些极有才能的人在做每一 件事情时都有比较优势。”C. “如果某种贸易对一个人是好事,那么,它就不 能对另一个人也是好事。” 答:A. 对。解释略。
B. 错。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在做两件事情上都拥有比较优势,因为如果用一 件事情表示另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那么这两件事情的机会成本互为倒数。
答:略。 (4) 根据供求图说明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和生产者得到的总收益。
环境经济学(王瑞杰)1 环境与经济
自然灾害
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重 伤16.4万人,倒塌房屋 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以上。由于“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干扰和唐 山地震的严重破 坏, 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比上年下降2.7%,使国民经 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暴雨
1985年8月,辽河大水。 致使60多个市、县, 1200多万人, 6000多万亩 农田和 大批工矿企业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死230人,直接经济损失 47亿元, 东北三省减产粮食100亿斤
第1节
环境经济学原理
环境学四大原理:
原理三:五律协同原理。
协同 出发点 拮抗 目标
偏离
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一致者称为协同,规律的 作用方向与目标相反者称为拮抗,规律的作用方 向偏离预期目标者称为偏离。
第1节
环境经济学原理
环境学四大原理: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经济规律 技术规律 环境规律
目标
人类实现重大战略目标,往往同时受到五类规律 的作用,因此必须探索这样的途径,使五类规律 的作用都成为协同者,从而使五类规律都成为实 现目标的动力,这种状态称为“五律协同”。
内在化原理:
市场的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地内在化。
外部性概念: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 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 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 响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
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方法:管制、损失赔偿、 排污权的市场交易、非市场性的经济手段等。
主要通过考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环境规律 与经济规律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建立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为政府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取得环境与经济 的双赢,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原理
环境经济学原理环境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的核心思想是探讨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经济学原理的研究范围涵盖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环境效益的评估等方面。
在环境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被广泛引用和应用于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下面是环境经济学原理的一些重要内容。
1. 使用成本原理: 使用环境资源将产生成本,这些成本应该包括在经济活动的决策中。
经济主体在选择使用环境资源时应权衡成本和效益,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边际分析原理: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在环境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个原理表明,每增加一单位的资源利用,所带来的效益将逐渐减少。
环境经济学家利用这个原理来评估环境政策的效果,并找出在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间达到最优平衡点的方法。
3. 内部化外部性原则:外部性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环境经济学原则认为,为了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外部性应该被内部化。
这意味着环境成本或效益应该反映在经济主体的决策中,以鼓励他们在考虑环境影响时做出合理的选择。
4. 可替代性原则:当环境资源变得稀缺或耗尽时,人们往往会开始寻找替代资源。
环境经济学原则中的可替代性原则指出,经济主体应该在资源利用上考虑替代品的可行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 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政策原则:在环境经济学中,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环境问题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这个原则认为,通过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如排放许可证、碳税等,可以激励经济主体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应用这些环境经济学原则,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寻求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
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
效用价值论
两个概念: ➢ 总效用:经济学家把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
量的商品而得到的全部满足量。 ➢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1单位商品的
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的公式MU=TU (总效用)的增量/消费量的增量。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劳动价值论
环境资源无价
单位的商品的效用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均衡原则
精品课件
效用价值论
马歇尔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和“边际效用” 共同构成。他研究了生产费用是如何转化为供给价格 的,即商品的供给价格等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供 给的数量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 减少。当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 量即为均衡产量,其销售价格即为均衡价格。
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没有凝结着人类的劳动, 它没有价值。 ➢ 如,风、水、矿产等
精品课件
劳动价值论
没有涉及资源的 有偿使用问题
在不同时期,用劳动价值论来考察环境资源的价值,观 点也有所不同: ➢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认为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便没 有价值。 ➢ 20世纪后半叶,人类为了保持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与经济 增长的需求相均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许 多环境资源早已凝结了人类劳动,它应该具有价值。
第三章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精品课件
第一节 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 第二节 外部性理论 第三节 环境公共物品理论 第四节 循环经济理论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精品课件
第一节 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
➢ 环境资源在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其价值才得以体现的。
➢ 传统的资源价值观念:资源无价
➢ 环境经济学:要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正确估算
环境经济学课程
环境经济学课程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环境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管理、环境政策等问题,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背景是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损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环境保护手段已经不再有效,需要采用经济工具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环境评估与估价:环境经济学通过评估和估价环境资源的价值,为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对环境的经济评估,可以揭示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2. 环境政策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管理。
经济工具如碳排放交易、排污权市场等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来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环境经济学也研究了环境政策的效果评估,以及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适应性强的环境政策。
3. 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经济手段如资源税、自然保护区管理费等,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使其能够持续供给人类需求。
4. 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问题的成本和效益。
环境问题往往不同于传统的市场交易,其成本和效益往往难以量化。
环境经济学通过研究环境成本和效益,可以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政策评估等。
在理论分析方面,环境经济学借鉴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如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外部性等概念,用以分析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实证研究方面,环境经济学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证数据,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并对环境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在政策评估方面,环境经济学运用成本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方法,对环境政策进行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经济学理论
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的是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通过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介绍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指市场交易造成的收益或成本,无法完全由交易双方承担或享受的情况。
环境污染是一种消极的外部性,它将造成社会成本的增加,导致资源的浪费。
为了解决外部性问题,国家可以通过实施环境税收或设立排污许可证等手段,使污染者内部化环境成本,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可替代性与衡量环境经济学强调资源的可替代性与衡量问题。
可替代性指的是一种资源可以用其他资源替代,而不影响经济效益。
例如,可再生能源可以替代传统能源,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衡量问题是指如何准确地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以便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
环境经济学家通过使用费用-效益分析、生态价值评估等方法来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永续发展与绿色经济永续发展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目标,指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永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需要转向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指在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等途径,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环境政策与市场因素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环境政策和市场因素密切相关。
环境政策是指国家为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行动。
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实施环境税收等手段,可以引导市场主体改变其行为,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市场因素也对环境政策产生着影响。
例如,碳市场机制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激励减排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五、环境经济学的应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还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政府可以根据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经济学》PPT课件
• 环境问题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经济发展的标准、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编辑ppt
4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
•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以微观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经济行为及相应经济变量的确定
• 道德中立的化学品—污染物是消费者需要的某种 商品的副产品
•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生产者的供给和消 费者的需求。撇开经济问题,大多数环境问题的 解决与政策无关,是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手到擒来 的事
编辑ppt
9
环境经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2)
• 在现代经济系统中,对于大多数的商品和服务, 我们有赖于市场使得生产者的供给与消费者的需 求相匹配,从而生产出“恰当”数量的污染(和 消费品)
• 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和1997年纽约环境与发展会议则
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国际环境运动时代到来的标志。
编辑ppt
12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
《人类环境宣言》:“为了这一代和将来 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 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 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 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
• 许多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方面
的著作在这一时期出版,论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之间的关系。
编辑ppt
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环境经济学研究
• 从理论上分析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
➢ 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解决环境问题 ➢ 在剖析市场经济缺陷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环境问题
的经济手段和市场工具 ➢ 就环境经济政策、环境质量价值评估、环境管理具
环境经济学
一.环境经济学1.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2.宏观调控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对外经济政策。
3.环境阻碍的费用和效益评判技术分类为:直截了当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调查评估法。
4.投资按投资的主体划分,可分为政府投资,企事业和集体投资,个人投资。
5.环境成本包括使用者成本,环境损害成本,环境爱护成本。
6.可连续进展包含三个差不多原则:连续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和谐性原则7.在中国,一样将环境政策手段分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教育手段五大类。
8.西方经济学界依照研究方法的性质不同,把经济学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9.绿色壁垒具有相对性、时效性隐藏性拉动性。
10.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谐性等重要特点。
11.绿色壁垒具有相对性、时效性、隐藏性拉动性。
12.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3.在经济进展的同时总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阻碍,贸易阻碍环境的要紧形式产品效应和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14.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称为三效益15.环境经济学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和谐性16.国民生产总值分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的水平和增长使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17.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好坏要紧从_国民产出就业价格水平和对外贸易四个方面进行评判18.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的要紧通过四种手段,分别是直截了当管制、财产或缺失类的直截了当赔偿、庇固税和科斯手段。
19.替代市场法包括_后果阻止法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
20..我国的排污收费征收程序:排污申报登记、排污申报登记的审核、排污申报的核定、排污税的运算、排污税征收、和排污税的减.免.缓。
二.选择:1、下列哪项不是环境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C)。
A、环境费用效益分析B、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C、环境生态爱护的宏观经济评估D、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国民经济评判2、下列哪项不是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化的途径(B)。
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经济学2021年1月学科定义: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是研究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措施和效益的科学。
学科特点:应用经济学——中微、中宏、新制度;会计、公司金融出发点: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开展。
经济学角度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分析:产权不明+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市场失灵〕=环境问题。
一、环境经济学根本理论和方法1、环境经济学理论根底: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稀缺性;生产要素;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个人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理性行为。
〔2〕福利经济学:以边际效用理论为根底效用;CS;本钱、时机本钱;产权、公共产权物品、公共商品;帕累托最优;外部经济效果;科斯定理:适用于私有产权。
产权界定费用问题;除了产权之外的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交易者的策略行为〕交易费用与产权〔产权:公有产权;私有产权;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别离〕交易费用界定市场与政府;初始产权界定的本钱;初始产权分配的公平与效率;2、学科分支〔1〕环境经济学环境资源的利用——核心:贴现。
〔2〕资源经济学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应、配置、分配及保护资源配置问题:时间:代际公平——核心:贴现〔时间长短;风险和不确定性:技术〔基因工程、物种保护〕和需求〕;不可逆性空间:生态意识〔京津塘水资源规划;密云水库的水时机本钱;三峡工程〕;]阶层]代公平②可耗尽资源的配置——市场利息率〔跨期决策;期权市场〕不可重复利用:地产税与开采税;开采补贴;不同税率可重复利用:新开采与重复利用的总本钱③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与恒定资源——产权产权可否私有——可私有——可更新商品资源:森林资源开发的经济分析——收成时间和最大可持续收获量,私人决策,类似一般生产过程的管理。
利息理论的收成时间问题。
不可私有——可更新公共品资源:公海渔业资源——使用率和收获率与最大可持续收获量有关捕鱼的公共政策:目标:减少捕捞量。
环境经济学 (一) 名词解释66个带答案
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GNP:国民生产总值。
指一国居民创造的价值,包括他们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同类报酬。
3.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5.效率和公平: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6.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为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7.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8.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时有缺陷,不能引导社会资源有效率地配置。
9.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10.通货膨胀/紧缩: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环境经济学总结
1.环境经济学的定义。
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与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恶化的经济学根源。
经济发展早期:经济发展处于一种生存维系状态,资源消耗有限,排放的废物量少且可生物降解,以致环境退化程度有限;经济起飞阶段:出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和工业化的起飞状态,资源消耗激增超出资源更新速率,环境呈现出大规模的破坏;经济发达阶段: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投资增加,生产技术更先进,环境退化得以遏制并逐步得到逆转。
市场失灵。
市场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环境物品是公共物品。
政府失灵。
政府环境保护管制与政策的失效;国家环保投资不足及其使用上的非有效性;地方保护主义;经济政策与贸易自由化的负环境效应。
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负环境效应。
生产规模扩大,资源消费大量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小;技术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低;城市规模扩大,规划与分布不均。
人口增长的环境压力。
人口持续高速增长和分布不均;食品消费数量结构与方式变化;人口素质差,环境意识淡薄。
3.马斯洛的需求的层次理论。
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如饮食等,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第二,安全和保障的需要,如免受伤害、免受剥夺、生活上有保障等。
第三,归属感与爱的需要,如所属社会阶层的认同感等。
第四,尊重的需要,这既包括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包括尊重别人。
第五,认知需要,即求知欲。
第六,审美需要,如喜爱将东西放得井井有条。
第七,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潜力的实现,也包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市场机制中的为需求、供给、市场均衡市场需求:表示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购买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
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加总。
市场供给: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产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环境经济学入门
环境经济学入门1. 简介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它综合运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分析环境资源的供需关系、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2.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1 外部性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市场交易中产生的成本或效益影响到了除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方。
例如,工厂排放污染物导致周围居民健康问题,这就是一种负面外部性。
环境经济学通过内部化外部性,即通过税收、补贴或者产权制度等手段,使市场参与者在决策时考虑到外部性的影响。
2.2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且一个人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量的物品,例如空气、水资源等。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容易出现过度开发和浪费。
环境经济学通过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提出了公共物品的优化配置方法,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2.3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环境经济学认为,自然环境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是指自然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不依赖于人类利用或者消费。
外在价值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消费所产生的价值。
环境经济学通过研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经济学上的支持。
3. 环境经济学的应用领域3.1 自然资源管理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环境经济学通过研究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提出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
3.2 环境政策评估环境政策评估是指对环境政策实施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环境经济学通过研究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3.3 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进行补偿,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 (一) 名词解释66个带答案
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GNP:国民生产总值。
指一国居民创造的价值,包括他们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同类报酬。
3.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5.效率和公平: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6.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为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7.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8.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时有缺陷,不能引导社会资源有效率地配置。
9.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10.通货膨胀/紧缩: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导读
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导读摘要:1.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及意义2.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3.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环境经济学的应用案例5.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正文: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环境政策的经济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激励等。
一、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及意义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
它主要关注环境问题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效的环境政策建议,为企业提供环境友好型的经营策略,为公众提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权衡思考。
二、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篇:1.《环境经济学导论》(Introductory Environmental Economics),作者:彼得·科伊(Peter Coy)2.《环境资源配置与政策》(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作者:丹尼尔·科曼(Daniel Kammen)3.《环境与经济》(Environment and Economy),作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4.《环境经济学手册》(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作者:罗杰·斯托(Roger Stowe)等。
这些经典文献为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
三、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通过比较环境政策或环保措施的成本与效益,评估其经济合理性。
2.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通过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以便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经济学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a、建立在这样一种道德观念上的;b、建立在这样一种价值观念之上的;c、基本目标是要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d、建立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基础之上的;e、需要不断探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积极的联系,制定使双方受益的政策。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保护生态资源环境。
4、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不损害自然资源、不污染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通过生产的再生利用而变成另一个生产过程的资源”的生态经济理论,形成生态经济学。
5、我国环境经济学比较早期的理论发展主要是在传统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提出的“三个再生产”理论(物质、人口和自然再生产)。
6、环境经济学划分为污染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三个分支学科。
7、资源经济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a、基础理论——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b、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评价与缓和途径;c、主要自然资源如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合理开发利用的管理及经济政策问题。
8、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
9、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关系。
10、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a、全面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和改善环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途径;b、全面认识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研究使经济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的要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迅速增长的途径;c、全面认识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研究使环境保护和建设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环境与经济效益的途径。
“三认识、三途径”11、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政策手段等。
12、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a、环境价值理论——环境有价;b、公开物品理论;c、外部性理论;d、经济制度理论;e、发展战略理论。
13、环境管理经济手段(宏观调整):a、税费制度——排污收费,环境资源税,生态补偿费、使用者收费、产品收费、管理收费等;b、财政补贴和信贷优惠——补助金,长期低息贷款,税收减免;c、市场交易——排污权交易、市场干预和责任保险等;d、押金制度——控制固体废物的排放;e、财政方面的强制刺激手段——违章罚款,执行保证金。
14、环境经济学的功能或作用:a、指导制定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b、指导政策和项目评估;c、指导管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5、环境经济学可能需要着重研究以下问题:a、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度时期,以环境问题形式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冲突和利益均衡的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b、适应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国家环境管理责任和权利的边界确定;c、可持续发展规范下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经济评价;d、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经济评价;e、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革;f、微观环境管理的经济效率评价和政策设计。
16、环境价值的阐述:a、基于劳动价值论的阐述——劳动创造价值;b、基于效用价值论的阐述;c、基于生态补偿的阐述;d、基于哲学价值论的阐述。
17、效用价值论——从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使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角度来解决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和“边际效用”两个因素共同构成,二者缺一不可。
18、环境价值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天然生成,二是人类创造。
19、环境资源的价值,首先决定于它对人类的有用性,其价值的大小则决定于它的稀缺性(供求关系)和开发利用条件。
越稀缺,价值越高;开发利用越难,价值越高。
20、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当某物品被使用或消费时,满足人类某种需要或爱好的作用和功能,可直接接触或不直接接触环境资源。
21、遗赠价值——人们为保护某种环境资源而愿意作出支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把它留给后代人享用其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22、环境价值计量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类:分析综合法、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边际机会成本法和一系列替代方法,如人力资本法、调查评价法、市场价值法。
23、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知道了一块土地,一片森林或一个生态系统的租金或预期收益和利息率的情况下,可以用资本化法求取环境的价值的基本值,再用稀缺性和时间价值加以调整,可得到它的整个价值。
24、边际机会成本(MOC)=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耗竭成本(MUC)+边际环境成本(MEC)25、环境价值的应用:a、用于环境污染损失计量;b、用于环境费用效益分析;c、用于环境管理和规划;d、用于环境资源核算。
26、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应该包括生产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健康损失和环境质量损失。
27、通常采用回复费用法(或称复原费用法),就是用使受污染的环境基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需的治理费用,来代替环境质量降低的损失。
28、外部性概念——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29、在外部性中,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叫正外部性或称为外部经济。
30、产权概念——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力,它表明个人可以运用这些财产去做某些事。
31、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形成合力的预期,从而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经济交往都以一定的产权为前提,否则出现市场混乱。
32、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产权不同于所有权。
所有权的着眼点在财产归谁所有,其隐含前提是:除了法律明确禁止的,其他一切权利都归财产所有者。
产权的着眼点在与财产有关的某一权利归谁所有,其隐含前提是:某一财产的某些权利有可能归非财产所有者。
33、人们是否愿意明确产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
34、交易成本:除生产成本以外的经济制度运行成本。
35、公共财产是指那些产权不明确,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的财产。
36、公共财产的特征:竞争性、非排他性。
37、如海洋生物、矿藏、河流、森林、大气、土地等环境资源属于公共财产,没有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
38、最有污染水平——是指能够使设备纯收益最大化的污染水平。
39、影响最优污染水平的若干因素:a、环境容量;b、存量污染物与流量污染物;c、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
40、环境自净能力——自然环境出来污染物,使之成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的能力。
环境自净能力决定环境容量的大小,而这又决定于环境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
41、存量污染物——指那些不容易被环境降解为无害物质,因而在自然环境中积聚并继续污染环境的污染物。
42、流量污染物——能够较快地为环境稀释或降解为无害物质的污染物。
43、存量污染物越多,最优污染水平越低;流量污染物增多,最优污染水平越低。
44、科斯定理:如果产权是明确的,同事交易成本为0,那么无论产权最初是如何界定的,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45、政府在处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时,责任法则是指在环境危害事实成立的前提下,污染者应该向受害者支付环境损害补偿金,“谁受益,谁补偿。
”46、受益法则——“谁受益,谁补偿”。
47、环境经济评价方法——评估环境损失(费用)与效益经济价值的方法。
48、环境经济评价方法分类:a、直接市场评价法;b、间接市场评价法;c、陈述偏好法。
49、愿意调查价值评估法是唯一能够揭示环境资源存在价值的方法。
50、环境影响分为四大类:生产力、健康、舒适性影响、存在价值。
51、直接市场评价法也称为常规市场法、物理影响市场评价法。
根据生产率的变动评估环境质量变化带来的影响。
52、剂量—反应法——通过建立环境损害和造成损害的原因(污染剂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在一定污染水平下产品或服务产出的变化,用市场价格对这种产出的变化进行价值评估。
53、人类资本法——通过人体健康评估环境价值。
54、人力资源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健康状况。
55、直接市场评价法的使用范围与条件:(1)直接市场评价法主要适用于解决的问题:a、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泥沙沉积对流域下游地区使用者造成的影响(比如低地的农民、河水用户、航运等);b、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影响。
对材料和设备造成的腐蚀等;c、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d、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e、砍伐森林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2)采用直接市场评价法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下述几个方面:a、环境质量变化影响的商品或服务时市场上可交易的或者具有潜在的可交易性,或者有市场替代物;b、环境影响的物理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观察,或者能够用实证方法获得;c、市场状况良好,价格能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
56、内涵资产定价法——人们赋予环境的价值可以从他们购买的具有环境属性的商品的价格中推断出来。
57、防护支出法——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支出的费用多少推断出对环境价值的估价,属于一种揭示偏好法。
58、重置成本法——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要支出的费用,属于直接市场评价法。
59、旅行费用法可以适用以下方面:a、休闲娱乐场地;b、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用于娱乐的森林和湿地;c、水库、大坝、森林等具有休闲娱乐附带作用的地方。
60、旅行费用法的适用范围:a、这些地点是可以达到的,至少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是这样的;b、所涉及的物品没有直接的门票或其它费用,或者这些收费很低;c、人们到达这样的地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或其他开销。
61、意愿调查应建立在两个条件之上,环境收益具有“可支付性”的特征和“投标竞争特征”。
62、投标博弈法——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假设的情况,说出对不同供应水平环境物品/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
有两种主要的投标博弈方法:单位投标博弈和收敛投标博弈。
63、意愿调查法的适用范围:a、空气和水环境质量;b、休闲娱乐(钓鱼、观赏野生生物);c、无价格的自然资产的保护,如森林和原始区域;d、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e、生命和健康影响或风险;f、交通条件改善;g、供水、卫生设施和污染处理。
64、“政策失效“是指市场经济或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政策的不当干预影响了市场效率的发挥,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诸如不当的补贴、价格控制、产量指标、交易控制、所有权控制等,对灌溉用水补贴,对煤炭补贴。
65、不论是“计划失灵”,还是“政策失效”,实质都是政府不当干预引起的资源配置低效率。
66、资产指的是一定时间和地点上物质或信息的存量,资产存量有不同的形式,物质资产包括自然资产(树木、矿产、生态系统和大气等),人造资产(机器建筑)和人力资产。